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華藝出版社 作者:季羨林 頁數(shù):427
Tag標簽:無
前言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xiàn)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后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里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掛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后一致的人。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么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決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決不應任意刪削或者干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后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tǒng)統(tǒng)保留下來。不管現(xiàn)在看起來是多么幼稚,甚至多么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內(nèi)容概要
季羨林是北京大學資歷最老的大教授之一,又是著名作家、學者,可其一生經(jīng)歷坎坷,被勞改、批斗,見證了許多荒謬之極的歷史事件……耄耋之年,季羨林以自省之筆,紀錄了自己所經(jīng)歷的這一切……讀來讓人感慨萬端。 《牛棚雜憶》是季羨林老先生對其在文革時期的一本回憶錄,他以幽默甚至是調(diào)侃的筆調(diào)講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書對“文革”的殘酷性揭露的讓人不寒而栗。他出書的目的就是希望總結教訓和“經(jīng)驗”,讓更多經(jīng)歷過的人出來說話,讓更多知情者出來說話,不要讓歷史的悲劇重演。
作者簡介
季羨林,生于1911年8月,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fā)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回國,受胡適、傅斯年、湯用彤三位先生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chuàng)辦東方語言文學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期間還先后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范圍之廣,國內(nèi)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匯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書籍目錄
牛棚雜憶 祝詞 自序 一 緣起 二 從社教運動談起 三 1966年6月4日 四 對號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來 七 抄家 八 在“自絕于人民”的邊緣上 九 千鈞一發(fā) 十 勞改的初級階段 十一 大批斗 十二 太平莊 十三 自己親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七 牛棚轉移 十八 半解放 十九 完全解放 二十 余思或反思 二一 后記書齋雜錄 救救小品文 談翻譯 一個故事的演變 梵文《五卷書》: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話集 柳宗元《黔之驢》取材來源考 “貓名”寓言的演變 論所謂大一共同必修科目 從斯大林論語言學談到“直譯”和“意譯” 對于編修中國翻譯史的一點意見 知識分子的一面鏡子——看話劇《三人行》有感 《西游記》里面的印度成分 我是怎樣研究起梵文來的 《羅摩衍那》在中國 外國文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 《大唐西域記校注》成書經(jīng)過 編寫東方語言教材的經(jīng)驗與教訓 吐火羅文A(焉耆文)《彌勒會見記劇本》與中匡戲劇發(fā)展之關系 六字真言 對于《基督的最后誘惑》的意見 翻譯的危機 我的學術總結病榻雜記 小引 病房雜憶 醫(yī)生也要向病人學點什么 在病中 李恒進大夫 回家 三進宮 護士長 一幕小鬧劇 笑著走 輸液 安裝心臟起搏器 中西醫(yī)學的結合問題 唐常建的一首詩 漫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贈301醫(yī)院宋守禮大夫 白衣天使新贊 封筆問題
章節(jié)摘錄
《牛棚雜憶》一 緣起“牛棚”這個詞兒,大家一聽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它是否就是法定名稱,卻誰也說不清楚。我們現(xiàn)在一切講“法治”。講“法治”,必先正名。但是“牛棚”的名怎么正呢?牛棚的創(chuàng)建本身就是同法“對著干的”?,F(xiàn)在想用法來正名,豈不是南轅而北轍嗎?在北大,牛棚這個詞兒并不流行。我們這里的“官方”叫做“勞改大院”,有時通俗化稱之為“黑幫大院”,含義完全是一樣的。但是后者更生動,更具體,因而在老百姓嘴里就 流行了起來。顧名思義,“黑幫”不是“白幫”。他們是專在暗中干“壞事”的,是同“革命司令部”唱反調(diào)的。這一幫家伙被關押的地方就叫做“黑幫大院”?!巴雍沃?,躬逢勝餞!”我三生有幸,也住進了大院,—從語言學上來講,這里的“住”字應該作被動式—而且一住就是八九個月。要說里面很舒服,那不是事實。但是,像十年浩劫這樣的現(xiàn)象,在人類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的—我但愿它也絕后—,“人生不滿百”,我居然躬與其盛,這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我不得不感謝蒼天,特別對我垂青、加祐,以至于感激涕零了。不然的話,想找這樣的機會,真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難。我不但趕上這個時機,而且能住進大院。試想,現(xiàn)在還會有人為我建院,派人日夜守護,使我得到絕對的安全嗎?我也算是一個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歷史,也搞點佛教的義理。但是最使我感興趣的卻不是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論,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兒,特別是對地獄的描繪。這在正經(jīng)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頭傳說中更是說得活靈活現(xiàn)。這是中印兩國老百姓集中了他們從官兒們那里受到的折磨與酷刑,經(jīng)過提煉,“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然后形成的,是人類幻想不可多得的杰作。誰聽了地獄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發(fā)直豎呢?我曾有志于研究比較地獄學久矣。積幾十載寒暑探討的經(jīng)驗,深知西方地獄實在有點太簡單、太幼稚、太單調(diào)、太沒有水平。不信你去讀一讀但丁的《神曲》。那里有對地獄的描繪。但丁的詩句如黃鐘大呂;但是詩句所描繪的地獄,卻實在不敢恭維,一點想像力都沒有,過于簡單,過于表面。讀了只能讓人覺得好笑。回觀印度的地獄則真正是博大精深。再加上中國人的擴大與渲染,地獄簡直如七寶樓臺,令人目眩神馳。讀過中國《玉歷至寶鈔》一類描寫地獄的書籍的人,看到里面的刀山火海,油鍋大鋸,再配上一個牛頭,一個馬面,角色齊全,道具無缺,誰能不五體投地地欽佩呢?東方文明超過西方文明;東方人民的智慧超過西方人民的智慧,于斯可見。我非常佩服老百姓的幻想力,非常欣賞他們對地獄的描繪。我原以為這些幻想力和這些描繪已經(jīng)是至矣盡矣,蔑以復加矣。然而,我在牛棚里呆過以后,才恍然大悟,“革命小將”在東勝神州大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建造起來的牛棚,以及對牛棚的管理措施,還有在牛棚里制造的恐怖氣氛,同佛教的地獄比較起來,遠遠超過印度的原版。西方的地獄更是瞠乎后矣,有如小巫見大巫了。我懷疑,造牛棚的小將中有跟我學習佛教的學生。我懷疑,他們不但學習了佛教史和佛教教義,也學習了地獄學。而且理論聯(lián)系實際,他們在建造北大的黑幫大院時,由遠及近,由里及表,加以應用,一時成為全國各大學學習的樣板。他們真正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僅此一點,就足以證明,我在北大四十年的教學活動,沒有白費力量。我雖然自己被請入甕中,但衷心欣慰,不能自已了。猶有進者,這一群革命小將還充分發(fā)揮了創(chuàng)新能力。在這個牛棚里確實沒有刀山、油鍋、牛頭、馬面等等??墒牵跊]有這樣的必需的道具下而能制造出遠遠超過佛教地獄的恐怖氣氛,誰還能吝惜自己的贊賞呢?在舊地獄里,牛頭馬面不過根據(jù)閻羅王的命令把罪犯用鋼叉叉入油鍋,叉上刀山而已。這最多只能折磨犯人的肉體,決沒有“觸及靈魂”的措施,決沒有“斗私批修”、“狠斗活思想”等等的辦法。我們北大的革命(?)小將,卻在他們的“老佛爺”的領導下在大院中開展了背語錄的活動。這是嶄新的創(chuàng)造,從來也沒有聽說牛頭馬面會讓犯人背誦什么佛典,什么“揭諦,揭諦,波羅揭諦”,背錯一個字,立即一記耳光。在每天晚上的訓話,也是舊地獄中決不會有的。每當夜幕降臨,犯人們列隊候訓。惡狠狠的訓斥聲,清脆的耳光聲,互相應答,融入夜空。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動。我低頭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賞院內(nèi)這難得的景觀,宛如英國白金漢宮前面廣場上欣賞御林軍換崗的盛況。此時我的心情實在不足為外人道也。簡短截說,牛棚中有很多新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里面的生活既豐富多彩,又陰森刺骨。我們住在里面的人,日日夜夜,分分秒秒,都讓神經(jīng)緊張到最高限度,讓五官的本能發(fā)揮到最高限度,處處有荊棘坑坎,時時有橫禍飛來。這種生活,對我來說,是絕對空前的。對門外人來說,是無法想像的。當時在全國進入牛棚的人雖然沒有確切統(tǒng)計,但一定是成千累萬。可是同全國人口一比,仍然相形見絀,只不過是小數(shù)一端而已。換句話說,能進入牛棚并不容易,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人們不是常常號召作家在創(chuàng)作之前要深入生活嗎?但是有哪一個作家心甘情愿地到黑幫大院里來呢?成為黑幫一員,也并不容易,需要具備的條件還是非常苛刻的。我是有幸進入牛棚的少數(shù)人之一,幾乎把老命搭上才取得了一些難得的經(jīng)驗。我認為,這些經(jīng)驗實在應該寫出來的。我自己雖非作家,卻也有一些舞筆弄墨的經(jīng)驗。自己要寫,非不可能。但是,我實在不愿意再回憶那一段生活,一回憶一直到今天我還是不寒而栗,不去回憶也罷。我有一個渺渺茫茫希望,希望有哪一位蹲過牛棚的作家,提起如椽大筆,把自己不堪回首的經(jīng)歷,淋漓盡致地寫了出來,一定會開闊全國全世界讀者的眼界,為人民立一大功??墒俏遗涡切?,盼月亮,盼著東天出太陽,一直盼到今天,雖然讀到了個別人寫的文章或書,總還覺得很不過癮,我想要看到的東西始終沒有出現(xiàn)。蹲過牛棚,有這種經(jīng)驗而又能提筆寫的人無慮百千。為什么竟都沉默不語呢?這樣下去,等這一批人一個個遵照自然規(guī)律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那些極可寶貴的,轉瞬即逝的經(jīng)驗,也將會隨之而消泯得無影無蹤。對人類全體來說,這是一個莫大的損失。對有這種經(jīng)驗而沒有寫出來的人來說,這是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最可怕的是,我逐漸發(fā)現(xiàn),十年浩劫過去還不到二十年,人們已經(jīng)快要把它完全遺忘了。我同今天的青年,甚至某一些中年人談起這一場災難來,他們往往瞪大了眼睛,滿臉疑云,表示出不理解的樣子。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來,他們的腦袋里裝滿了疑問號。他們懷疑,我是在講“天方夜譚”,我是故意夸大其辭。他們懷疑,我別有用心。他們不好意思當面駁斥我;但是他們的眼神卻流露出:“天下哪里可能有這樣的事情呢?”我感到非常悲哀、孤獨與恐懼。我感到悲哀,是因為我九死一生經(jīng)歷了這一場巨變,到頭來竟然得不到一點了解,得不到一點同情。我并不要別人會全面理解,整體同情。事實上我對他們講的只不過是零零碎碎、片片段段。有一些細節(jié)我甚至對家人好友都沒有講過,至今還悶在我的心中。然而,我主觀認為,就是那些片段就足以喚起別人的同情了。結果卻是適得其反。于是我悲哀。我孤獨,是因為我感到,自己已屆耄耋之年,在茫茫大地上,我一個人踽踽獨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年老的像三秋的樹葉,逐漸飄零。年輕的對我來說像日本人所說的“新人類”那樣互不理解。難道我就懷著這些秘密離開這個世界嗎?于是我孤獨。我恐懼,是因為我怕這些千載難得的經(jīng)驗一旦泯滅,以千萬人遭受難言的苦難為代價而換來的經(jīng)驗教訓就難以發(fā)揮它的“社會效益”了。想再獲得這樣的教訓恐怕是難之又難了。于是我恐懼。在悲哀、孤獨、恐懼之余,我還有一個牢固的信念。如果把這一場災難的經(jīng)過如實地寫了出來,它將成為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一面鏡子。常在這一面鏡子里照一照,會有無限的好處的。它會告訴我們,什么事情應當干,什么事情又不應當干,決沒有任何壞處。就這樣,在反反復復考慮之后,我下定決心,自己來寫。我在這里先鄭重聲明:我決不說半句謊言,決不添油加醋。我的經(jīng)歷是什么樣子,我就寫成什么樣子。增之一分則太多,減之一分則太少。不管別人說什么,我都坦然處之,“只等秋風過耳邊”。謊言取寵是一個品質問題,非我所能為,亦非我所愿為。我對自己的記憶力還是有信心的。經(jīng)過了所謂“文化大革命”煉獄的洗禮,“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我現(xiàn)在什么都不怕。如果有人讀了我寫的東西感到不舒服,感到好像是揭了自己的瘡疤;如果有人想對號入座,那我在這里先說上一聲:悉聽尊便。盡管我不一定能寫出什么好文章,但是這文章是用血和淚換來的,我寫的不是小說。這一點想能得到讀者的諒解與同情。以上算是緣起?! 《纳缃踢\動談起 60年代前半,在全國范圍內(nèi)又掀起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叫做“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運動。北大又大大地折騰了一番。規(guī)律仍然是:這場運動你整我,下次運動我整你?;鞈?zhàn)了一陣,然后平靜下來,又都奉命到農(nóng)村去搞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我于1965年秋天,開完了“國際飯店會議”以后,奉命到了京郊南口村,擔任這個村的社教隊的副隊長,分工管整黨工作。這是一個小小的山村。在鐵道修建以前,是口內(nèi)外的交 通要道。據(jù)當?shù)氐睦习傩崭嬖V我,當年這里十分繁華,大街上店鋪林立,每天晚上臥在大街上的駱駝多達幾百頭,酒館里面劃拳行令之聲通宵達旦。鐵路一修,情況立變,現(xiàn)在已是今非昔比。全村到處可見斷壁頹垣,一片荒涼寂寞,當年盛況只殘留在老年人的記憶中了。村里社教運動進行的情況,我不想在這里談。我只談與“文化大革命”有關的一些情況。這一場“史無前例的”所謂“革命”,來頭是很大很大的。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用不著我再去細說。它實際上是在1965年冬天開始的,正是我在南口村的時候。這時候,姚文元寫了一篇文章:《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點起了“革命”的烽火。這一篇文章鼓其如簧之舌,歪曲事實,滿篇邪理。它據(jù)說也是頗有來頭的。姚文元不過是拿著雞毛當令箭出臺獻藝的小丑而已。我讀到這篇文章就是在南口村。我腦袋里一向缺少政治細胞,雖然解放后幾乎天天學習政治,怎奈我天生愚鈍,時時刻刻講階級斗爭,然而我卻偏偏忽略階級斗爭。我從文章中一點也沒有體會出階級斗爭的味道。我一點也沒有感覺出這就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就是大風暴將要來臨的信號。我只把它當做一篇平常的文章來看待。兼之我又有肚子里藏不住話的缺點(優(yōu)點?)??赐炅艘院?,我就信口開河,大發(fā)議論,毫無顧忌。我到處揚言:我根本看不出《海瑞罷官》會同彭德懷有什么瓜葛。我還說,“三家村”里的三位村長我都認識,有的還可以說是朋友。我同吳晗三十年代初在清華是同學。一九四六年,我回到北平以后,還曾應他的邀請到清華向學生做過一次報告,在他家里住過一宿。如此等等,說個沒完。我哪里知道,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同我一起來南口村搞社教運動的有我的一位高足,出身貧農(nóng)兼烈屬,平常對我畢恭畢敬,我內(nèi)定他為我的“接班人”。就是這一個我的“心腹”,把我說的話都記在心中,等待秋后算賬,臉上依然是笑瞇瞇的。后來,到了“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臭名遠揚的“老佛爺”,被關進牛棚。我的這一位高足看到時機已到,正好落井下石,圖得自己撈上一頂小小的烏紗帽,把此時記住的我說的話,竹筒倒豆子,再加上一點歪曲,傾盆倒到了我的頭上,把我“打”成了“三家村的小伙計”!我順便說一句,這一位有一百個理由能成為無產(chǎn)階級接班人的貧農(nóng)兼烈屬的子弟,已經(jīng)溜到歐洲一個小國當洋奴去了。時間是毫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鏡子里照見自己的真相!閑言少敘,書歸正傳。我仍然讀姚文元的文章。姚文元在這篇文章中使用的深文周納的邏輯,撲風捉影莫須有的推理,給以后在整個“文化大革命”中給人羅織罪名,樹立了一個極壞的樣板。這一套荒謬絕倫的東西是否就是姚文元個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我看未必。他可能也是從來頭很大的人那里剽竊來的。無論如何,這一種歪風影響之惡劣,流毒之深遠,實在是罄竹難“數(shù)”。它把青年一代的邏輯思維完全搞混亂了。流風所及,至今未息。還有一件小事,我必須在這里講一講。我們在南口村的社教工作隊,不是來自一個單位。除了北大以外,還有人來自中央廣播電臺,來自警察總隊等單位。根據(jù)上面的規(guī)定,我們一律便衣,不對人講自己的單位。內(nèi)部情況只有我們自己明白。我們這一伙來自四面八方的雜牌軍隊,盡管過去并不認識;但是萍水相逢,大家都能夠團結協(xié)作,感情異常融洽。公安總隊來了一位姓陳的同志,他是老公安,年紀還不大,但已有十年的黨齡。他有豐富的公安經(jīng)驗,人也非常隨和。我們相處得非常好,幾乎是無話不談。但是,有一件小事卻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收到無論什么信,看完之后,總是以火焚之。這同我的習慣正相反。我有一個好壞難明的習慣: 我不但保留了所有的來信,而且連一張小小的收條等等微末不足道的東西,都精心保留起來。我這個習慣的心理基礎是什么呢?我說不清楚,從來也沒有去研究過??戳岁惖男袕剑易匀淮蠡蟛唤?。特別是過舊歷年的時候,公安總隊給他寄來了一張鉛印的賀年卡片。這本是官樣文章,沒有什么重要意義。但是陳連這樣一張賀年卡片也不放過,而且一定要用火燒掉,不是撕掉。我實在沉不住氣了,便開始了這樣的談話:“你為什么要燒掉呢?”“不留痕跡?!薄八旱魜G在茅坑里不就行了嗎?”“不行!仍然可能留下痕跡?!薄澳氵^分小心了?!薄安皇牵晌覀冞@一行的深知其中的利害。一個人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碰到點子上。一碰上,你就吃不了的兜著走。”我大吃一驚,這真是聞所未聞。我自己心里估量:我也會碰到點子上的。我身上毛病不少,小辮子也有的是。有人來抓,并不困難。但是,我自信,我從不反黨,反社會主義;我也沒有加入任何反動組織,“反革命”這一頂帽子無論如何也是扣不到我頭上來的。心里樂滋滋的,沒有再想下去。豈知陳的話真是經(jīng)驗之談,是從無數(shù)事實中提煉出來的真理。過了沒有多久,我自己一跳出來反對北大那一位“老佛爺”,就被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我曾胡謅了兩句詩:“廿年一覺燕園夢,贏得反黨反社名?!边@是后話,這里就先不談了。……
后記
季羨林先生是我尊敬的國學大師,但他的貢獻和意義又遠在其學問之上。我嘗問先生:“你所治之學,如吐火羅文,如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他肅然答道:“學問不問有用無用,只問精不精?!眹乐?shù)闹螌W態(tài)度發(fā)人深省。此其一令人尊敬。先生學問雖專、雖深,然文風曉暢樸實,散文尤關。就是有關佛學、中外文化交流,甚至如《糖史》這些很專的學術論著也深入淺出,條分縷析。雖學富五車,卻水深愈靜,絕無一絲賣弄。此其二令人尊敬。先生以教授身份居校園凡六十年,然放眼天下,心憂國事。常憶季荷池畔紅磚小樓,拜訪時,品評人事,說到動人處,竟眼含熱淚。我曾問之,最佩服者何人。答曰:“梁漱溟”。又問再有何人。答曰:“彭德懷?!眴柶湟颍粸樗麄冇泄菤?。聯(lián)系“文革”中,先生身陷牛棚,寧折不屈,士身不可辱,公心憂天下。此其三令人尊敬。先生學問之衣缽,自有專業(yè)人士接而傳之。然治學之志、文章之風、人格之美則應為學術界、全社會,尤其是青少年所學、所重。而這一切又都體現(xiàn)在先生的文章著作中。于是遂建議于先生全部著作中,選易普及之篇,面對一般讀者,編一季文普及讀本。適有漆峻泓先生、華藝出版社領導多方促成,于是有此選本問世,庶可體現(xiàn)初衷。梁衡2008年3月25日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由季羨林親自作序、著名學者梁衡寫跋,在序言和跋文中,他們首次向讀者披露了一些新的信息,如季羨林先生一生最敬佩的人是梁漱溟和彭德懷等鮮為人知的信息。季羨林在序言表示他要做“真實的自己”,雖然在寫于不同時期的散文、雜文中,暴露出他思想感情有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等,但季羨林先生沒有像有些文人那樣加以粉飾和刪改,而是“統(tǒng)統(tǒng)保留下來”,目的在于真實地表現(xiàn)他的百年人生中在思想感情上的變化。而梁衡在他為季羨林自選集寫作的跋文中也透露,“文革”中曾身陷牛棚的季羨林,一生最佩服的人是梁漱溟和彭德懷,只為他們“有骨氣”。
編輯推薦
《季羨林唯一親定自選集(套裝共12冊)》:《牛棚雜憶》是季羨林老先生對其在文革時期的一本回憶錄,他以幽默甚至是調(diào)侃的筆調(diào)講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書對“文革”的殘酷性揭露的讓人不寒而栗。他出書的目的就是希望總結教訓和“經(jīng)驗”,讓更多經(jīng)歷過的人出來說話,讓更多知情者出來說話,不要讓歷史的悲劇重演。季羨林先生是國內(nèi)外公認的佛教權威,一生對佛教研究傾注了大量心血,著述甚豐。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季羨林談佛》,中華書局出版的《佛教十五題》,已在廣大讀者間引起強烈反響,此選本結合這兩部著作特點,由羨林先生親自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豐富補充,使之成為一部較完整佛學著述匯編全本?!都t》收錄季老解放前文章,包括暢銷名著《清華園日記》,取“這紅色給我以大的歡喜,它遮蓋了一切存在在我的回憶里的影子”之意。兩方面著述的創(chuàng)作年代集中在先生的求學時期,體現(xiàn)了先生青少年時期非常重要的一段成長心路,同時從另一個側面記錄了解放前的中國狀貌,對廣大讀者具有一定的學習和借鑒意義。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