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路之辯

出版時間:1970-1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楊暉  頁數:221  

前言

  楊暉的博士學位論文《(原詩)正變思想的歷史語境與現代闡釋》要出版了,可以說我是本書從開題到成稿的見證者,所以很高興為此書寫序?! ≡娙倨终?,是漢儒的發(fā)明。整理《詩經》的孔子并沒有作這樣的區(qū)分,他對詩的功能是做了區(qū)別的,詩有興觀群怨幾種用途,還可訓練說話能力,用于外交應對,并能充當生物志讓人認識草木鳥獸的名稱。而對于詩本身,孔子只要求溫柔敦厚。對于詩三百篇,他也有一個總的基本說法,即“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雖然《詩經》三百零五篇作品是否篇篇都“無邪”,后人是有爭議的,如朱熹就認為《桑中》、《溱洧》之詩就算不上無邪。但比朱熹早生1681年的孔子要寬容得多,他認為這些作品在內容上都沒問題:無邪。無邪,就是正。也就是在孔子看來,詩三百篇都是“正”的。但漢儒卻從中分出了“變風”、“變雅”,以和“風雅正經”相對?! h儒的這種說法,是一例非常典型的“話語創(chuàng)造”,也即是一種關于《詩經》意義的創(chuàng)造。他們根據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代和政治情況,將《詩經》分出“正雅”、“正風”和“變雅”、“變風”來。按照漢儒的標準,十五國風中屬于“正風”的作品止有《周南》、《召南》二篇,屬于“正雅”的作品也只有《鹿鳴》、《文王》等篇,這和大量的“變風”、“變雅”作品相比根本不成比例。但漢儒創(chuàng)造的話語卻廣為后人接受,并在不斷的復制中,完成了從關于《詩經》的“話語”到《詩經》的“事實”的轉變。轉變的結果是,人們可以商榷正變的評價,但卻不會懷疑詩分正變的“事實”了。

內容概要

  《古代詩路之辯:〈原詩〉和正變研究》從葉燮正變觀念出發(fā),將葉燮的正變觀置于清初特定的歷史文化語境中,對《原詩》正變觀進行了深入的富有現代色彩的闡釋。作者認為,葉燮在《原詩》當中消解了“正”與“變”二元對立的傳統思維方式,挑戰(zhàn)了主流意識中的崇正傾向,解構了“崇正”或“主變”的絕對性,消除了“正”與“變”的邊界,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回到自由之路上,為詩人最大程度地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據,表達了他詩“路”之辯的思想?!  豆糯娐分q:〈原詩〉和正變研究》將葉燮的正變思想放在中國詩學領域中來探討其觀點的來龍去脈,深入挖掘了葉燮正變觀形成的深層原因和精神意蘊,拓展了《原詩》研究的新領域。

作者簡介

  楊暉,1964年生,男,江蘇無錫人,江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全國文學理論學會會員,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協會會員,主要從事文學理論與中國詩學研究。先后在《山東社會科學》、《甘肅社會科學》、《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安徽大學學報》等期刊發(fā)表文章三十多篇,并合著《郁達夫:感傷的旅程》,參加多部教材的編寫,完成省廳級課題,多次獲得無錫市哲學社會科學獎。現正主持四川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

書籍目錄

緒言第一節(jié) 葉燮“正變”思想研究的回顧與反思第二節(jié) 理論視點、方法和基本觀點第三節(jié) 選題意義第一章 葉燮“正變”思想產生的歷史語境第一節(jié) 晚明對傳統的重新審視第二節(jié) 晚明的詩學背景第三節(jié) 清初漢族知識分子的精神處境第二章 傳統“正變”思想的流變第一節(jié) “正”與“變”第二節(jié) “正變”觀念的產生與詩學轉向第三節(jié) “正變”觀念的演變第三章 葉燮“正變”思想的現代闡釋第一節(jié) “正變”的邊界與維度第二節(jié) “正變系乎時”第三節(jié) “正變系乎詩”第四節(jié) “詩變”的理論依托緒言第四章 《原詩》“正變”的比較研究第一節(jié) 《文心雕龍》“通變”與《原詩》“正變”第二節(jié) 《詩源辯體》“正變”與《原詩》“正變”結語 古代文論原創(chuàng)性的當代意義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節(jié) 理論視點、方法和基本觀點  一 理論視點與方法  馮友蘭先生在1931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中區(qū)別了歷史的二義,即“事情之自身”與“事情之紀述”,認為“歷史者,或即是其主人翁之活動之全體;或即是歷史家對于此事活動之紀述”。在后來的《中國哲學史新編》中,他再次強調,“本來歷史是客觀存在,寫的歷史是主觀的認識。一切學問都是人類主觀對客觀的認識。主觀的認識總不能和其所認識的對象完全符合”。這種區(qū)別,給“重寫歷史”或“闡釋歷史”提供理由。與這一思想相應的,陳寅恪在對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的《審查報告之一》中,就如何對待古代哲學也提出了他的想法:一是應該有“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即只有站在原創(chuàng)者的角度來看問題,才能做到所謂的“真了解”;二是提出“今日之談中國古代哲學者,大抵即談其今日自身之哲學者也”。這里的第二點贊同馮友蘭所謂的“事情之紀述”之說。馮友蘭先生的歷史二義之說與陳寅恪先生強調“今日自身之哲學者”,又與西方新歷史主義的基本思想相通。美國文藝理論家海登·懷特(Hayden White)說:“‘歷史’不僅是指我們能夠研究的對象以及我們對它的研究,而且是,甚至首先是指借助一類特別的寫作出來的話語而達到的與‘過去’的某種關系。”④歷史既然是對過去事件的描述,自然是描述者對事件的重構,滲透著描述者對事件的解釋。他還進一步論證道:“不論歷史事件還可能是別的什么,它們都是實際上發(fā)生過的事件,或者被認為實際上已經發(fā)生的事件,但都不再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事件?!  ?/pre>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古代詩路之辯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