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英) 邁克·喬治 頁數(shù):189 字數(shù):120000 譯者:南溪
Tag標簽:無
前言
大約在30年前,我和一百多人在印度西北部的阿布山(Mount Abu)進行了一次公開的冥想。大概晚上六點,在那個寧靜的猶如陽光親吻的傍晚,我擁有了意義非凡的精神體驗。也許只有短短的二十秒鐘——但那個瞬間就像是永恒,我完全沉浸在一片閃亮的白光之中。那一刻,我對于世界的所有感覺都消失了,也包括自己的身體。當白光充滿了我的意識,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于世界的源頭,一切是那么的熟悉又不同尋常。在這次奇妙的際遇中,我感覺到有一個無聲的聲音在向我傳達著三件事,那就是“歡迎回來”、“你的追尋已結(jié)束”、“我愛你”,當然,用這樣的詞匯來形容是遠遠不夠的。我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這種感覺就像在千年的分別之后重遇我最親愛的老朋友。我永遠忘不了涌入我內(nèi)心深處的那股強烈的愛。這次經(jīng)驗改變了我的生活。從那以后,對精神世界和心靈發(fā)展的探索成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深深改變我的不僅僅是我開始思考精神之源而將身心合一,而是對于我們真實本質(zhì)的洞察力被喚醒。我意識到不是靈魂或心靈覺悟存在于我身體的某個地方,而是我就是靈魂,我就是精神!隨著我不斷地掌握冥想的藝術(shù),我的收獲令人震撼又甜美無比。我開始體驗自己的永恒,深深地意識到我們作為精神體的永存。我逐漸從恐懼中解脫,獲得心靈深處的平靜,這正是慢慢意識到心靈“內(nèi)在美”的開始。雖然關于靈性的真理已經(jīng)有人說了很多也寫了很多,但是幾乎沒有人能夠通過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獲得心靈的平靜。有兩條線索可以揭示當今世界人們精神的貧乏。第一條,我們的世界充滿了恐懼,我們的世界總是充斥著戰(zhàn)爭和暴力即是明證。第二條,每一個人都在尋找,雖然他們可能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我們看電影、聽音樂、享受異國情調(diào)的大餐的背后,在我們努力奮斗追求地位、權(quán)力、薪金和財產(chǎn)的背后,在我們渴望被關注、接受和認可的背后,每一個人的靈魂都在尋找三樣最重要的東西——在關系中尋找愛,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快樂,以及在變動不安的天性中尋找平靜。但是我們所追尋的東西是完全具象化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大多數(shù)人會看不到我們時代的精神悖論——我們已經(jīng)獲得了我們所苦苦追尋的東西。當我們呈現(xiàn)出真正的自己,注意,是靈魂而非身體,是精神而非物質(zhì),我們就會喚醒我們天生的精神特質(zhì)。愛、快樂和平靜從未遠離我們,而是我們離開了它們,當我們意識不到我們自己的精神特質(zhì)時。這些精神的特質(zhì)才是我們獲得真正的財富和真實的快樂的源泉,它們,也是我們能夠給予彼此的最偉大的禮物。書中的見解和設計的練習可以幫助你在正確的方向上探索:向內(nèi),探尋真實的自己;向上,重新和心靈建立聯(lián)系,她已經(jīng)耐心地、友好地等著引導你歸根;最后,向外,與世人分享你如何找回內(nèi)心的平靜。心靈之旅通往心靈覺醒的路是一段旅程,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旅程,但它不等同于我們的生活道路。人們常說,智慧會隨著年齡不斷積累。人到中年以后,雖然我們的體力在減弱,但是我們的精神力量在逐漸增強,也就是說,我們用年輕的活力換來了心智的成熟。因此,一些睿智的長者總是把他們的經(jīng)驗教訓傳授給年輕人,當然,年輕人總是不當回事,繼續(xù)他們愚笨的行為。但當我們探索心靈上的覺醒時,需注意這種看法是危險的謬論。之所以說它危險,是因為它暗示了我們直到晚年才會注意內(nèi)心平靜方面的問題。根據(jù)這種觀點,即使我們到了中年,比如說四五十歲,我們也不必太擔心我們還有年輕時的一些特質(zhì)——雄心、積極性、傾向于輕率地做出計劃。但是事實上,如果這種意識一直被我們忽視,直到晚年才得到重視,那我們將會浪費掉我們的部分潛能。探索心靈的覺醒永遠都不晚,但考慮到心靈的覺醒所帶來的無價回報,考慮到這是我們唯一自在的生活方式,為什么不立刻開始行動呢?本書就是一個溫柔的喚醒。一些適當?shù)穆?lián)想對于心靈之旅的探索是非常有益的。我們的主要目的是摒棄我們慣常的想法。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會有很長一段時期我們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沿途的風景也沒有絲毫改變。我們可能會覺得很累(當然,因為我們是步行出發(fā)),并且但愿我們從未開啟這段旅程。我們也許會不時懷念曾經(jīng)擁有的舒適。如果我們輕裝上陣,不心存這么多的顧忌,我們會更有效率地完成這段旅程。然而,從根本上講,心靈探索不同于任何地質(zhì)探索。首先它具有以下特征:我們所追尋的東西一直屬于我們,它是容易立即獲得的,而且我們能夠隨時再次發(fā)現(xiàn)它。讓我們想想朝圣者漫長艱苦的跋涉,他們的艱辛就是最好的證明。然而,這里存在概念上的誤區(qū),我們都傾向于相信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不費吹灰之力取得的成功是讓人懷疑的。但是好好想想這趟心靈之旅,這趟屬于我們自己的旅程,它是沒有距離的——它更多的關乎存在而非行動,更多的是在于停留而非離開,因為我們所需要發(fā)現(xiàn)的是會稍縱即逝的。阻礙我們發(fā)現(xiàn)的唯一障礙是我們自己的消極思想,諸如“我不會”,“這個太難了”,“我一直都是這樣”。當你閱讀這本書時,認真思考它的主題思想并試著練習,你隨時會突然感覺到內(nèi)在的轉(zhuǎn)變——一種無法形容的突如其來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你可能不會持有太久,因為在這段心靈旅途中你會多次到達你的目的地,然后又回到初始階段。然后,有一天,你會意識到有一段時間你已經(jīng)在正確的地方了,并且你知道你將會永遠在那兒;你將會感覺到內(nèi)心的平靜和愛,這種平靜和愛會使你一直待在正確的地方;你仍然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付出,但是你知道這就是你的歸宿。本書按以下章節(jié)來安排:學著去理解生活(第一章);介紹心靈不同時期的成長歷程(第二章);學習發(fā)現(xiàn)真正的自尊(第三章);擺脫誘惑和干擾(第四章);自然、藝術(shù)和音樂的精神內(nèi)涵(第五章);學習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平靜(第六章);學習發(fā)現(xiàn)愛(第七章);學習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第八章)。結(jié)尾部分(結(jié)語)描述了心靈的覺醒怎樣成為性格和成熟的基礎。書中的每一章節(jié)就其本身而言都具有教育意義,但也是發(fā)展心靈覺醒的復雜過程中的一部分。原諒與和解我們有多愛人,我們就有多能原諒別人。當我們的心變得冷酷麻木時,我們就會吸收別人帶來的(或者是我們想象他們會帶給我們的)任何傷害的痛苦,這種痛苦會在我們的內(nèi)心深處郁積,產(chǎn)生黑暗和毒害。原諒是心靈的自然狀態(tài),是心靈健康的一個方面,是愛的花朵上的一片花瓣。怨恨則是心靈的疾病,它會破壞我們內(nèi)心的平靜。任何希望我們受到傷害的人卻在放射一種強大的方向錯誤的能量,這種能量根植于他們自己的痛苦與憤怒中。他們這樣做事實上是在希望他們自己受到傷害。當我們原諒他們時,我們會發(fā)出療愈的、愛的能量,提升他們的消極感覺,在他們的內(nèi)心投下一束光。這束光會反射回我們身上,使我們變得更強大。在意識的水平上,這束光可能會被接觸到它的人拒絕。然而,可以確定它的影響已經(jīng)被吸收了。積極的能量贈與不會完全被接收者拒絕,但總有一些能量會被利用,增加世界上善行的總量。當一位母親原諒她蹣跚學步的小孩亂發(fā)脾氣,或者是原諒處于青春期的兒子或者女兒的叛逆,那是因為她知道她的孩子是無辜的。心靈正在努力擺脫自負的控制。我們的周圍都是無辜的靈魂,它們已經(jīng)失去了它們的光輝,由于忽視而變得遲鈍,被自負的酸所腐蝕。當一位朋友意外地非難我們時,我們看到了一個需要我們?nèi)リP愛的靈魂。向那位朋友反饋一條愛與接納的訊息,我們就傳遞了積極的能量。我們喚起了平靜。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感覺。當我們的觀念被嘲笑時,或者被同事詆毀時,抑或是被人草率粗暴地打斷時,有時候我們會很難阻止自己情緒反應產(chǎn)生的巨浪。但是一旦我們平息了這種極具破壞性的情緒上的波濤,我們就可以選擇原諒。這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內(nèi)心的接受的姿態(tài),不再拒絕向此人給予我們向其他人所給予的溫暖。具體來說,在這件事情之后,我們可能會選擇承認并思索幾分鐘想出他們的一個優(yōu)點,作為我們與他們精神上的同源關系的一個標志。即使我們對這個人不是很了解,即使我們不會花時間與他們在一起,但以這種方式來細想他們的品質(zhì)也是一種很好的練習。原諒是我們心靈的宣告,以我們堅定的思想為后盾。我們希望設計出一種具體的或者外在的姿勢來表達我們內(nèi)心祈福的愿望——也許可以是雙手合十的姿勢,無論是想象的還是真實的。作為心靈的真實舉動,原諒需要一點時間。然而,現(xiàn)實中,許多人首先需要忍耐一段時間,才能認識到原諒是唯一的解決方法。對于原諒某個人,或者是作為爭吵之后的彌補,有一個很口語化的表達,“埋葬短柄小斧(停戰(zhàn))”。攻擊性的工具被收起來了。然而,從這一表達中衍生出了現(xiàn)代化的諺語:“埋葬短柄小斧是一回事,而忘記你把它埋在哪兒了是另外一回事”。伴隨原諒而生的,可能是一個人為自己的容忍和善意感到驕傲。這種原諒會變成虛假的美德。真正完整的原諒,是接受與被原諒一方的平等,不再去細想對方所犯下的錯誤或者是自己為了原諒所做的努力。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停止為自己發(fā)聲。如果有人說了關于我們的謊言,原諒并不意味著我們不去澄清這種詆毀;如果有人想要騙取我們的產(chǎn)業(yè),我們應該寫信制止并咨詢律師(如果我們愿意的話)。最重要的是要以建設性的態(tài)度來進行這一行為。在我們的內(nèi)心唯一需要我們與之戰(zhàn)斗的就是我們自己最壞的本能。
內(nèi)容概要
向內(nèi)心探索,學著去理解生活,了解生命的成長,擺脫物質(zhì)世界的種種誘惑,從而找到使心靈平靜的方法,優(yōu)雅從容地生活……作者用詩一樣智慧優(yōu)美的語言,指出一條心靈成長、獲得生命智慧的道路,與我們分享。
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思想、身體和心靈的復雜平衡中——但我們很多人忽略了心靈。本書告訴我們,給予心靈合理的重視,我們就能夠獲得更清晰和深刻的思考、自我理解、自尊和自信,讓心靈更平靜。同時,我們也會更能享受生活。
書中融合了各種洞見、冥想和觀想方法,含有25個專門設計的心靈練習,50多幅深具啟發(fā)性的靈性插圖,幫助我們擺脫自我的負擔、清除遮蔽我們感知的焦慮,讓我們獲得更高層次的自我滿足。
作者簡介
邁克·喬治(Mike
George)是一位長期探索心靈的精神導師。過去二十年里,有超過20萬人參加過他的靜修課、研修班及工作坊。他曾在30多個國家從事靈性發(fā)展指導的工作。他同時也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已出版作品有《智慧靈魂的七個頓悟》《不要生氣,要智慧》《真愛的七個奇跡》《學習放松》等。
書籍目錄
自序
序章
一.心靈之旅
二.心靈的術(shù)語
第一章 自我,世界與精神
一.混亂與意義
練習1:領會貝殼的涵義
二.認知與現(xiàn)實
練習2:奇跡之窗
三.四根柱子
四.創(chuàng)造性與靈性
練習3:新視角
五.理性與直覺
六.情緒與感覺
七.正確地看待時間
練習4:忘掉世間的一天
八.改變
九.自我與他人
十.無限的能量
練習5:感受生命的力量
十一.心靈之源
練習6:終極再融合
第二章 心靈的四季
一.春
二.夏
練習7:光的力量
三.秋
練習8:果實的承諾
四.冬
第三章 內(nèi)心的廟宇
一.定義自我
練習9:自我意識的車輪
二.對自我王國的統(tǒng)治
三.我們的獨特性
四.責任
五.價值
六.自我與謙遜
七.真實與誠實
第四章 放下
一.正確地對待物質(zhì)
二.正確地對待情緒
練習10:見證情緒的旋風
三.放下依戀
練習11:精神的花園
四.放下抗拒
練習12:向上流動
第五章 世界的禮物
一.風景與感官
練習13:鄉(xiāng)間漫步
二.發(fā)現(xiàn)瞬間的豐富
練習14:一次“留心的”冒險
三.月亮與星星
四.大自然杰作與奇跡
五.觀想
練習15:心靈的美術(shù)館
六.心靈的樂章
第六章 內(nèi)心的寧靜
已經(jīng)并且一直存在
練習16:隱藏的花園
更安靜的世界
練習17:綠洲的寧靜
心靈的呼吸
練習18:充滿喜樂的漁夫
冥想者的路
練習19:心靈路標
瑜伽與融合的藝術(shù)
祈禱與誓詞
練習20:洪水中的安全地帶
靜修
睡眠與心靈
第七章 愛的能量
一.無私的藝術(shù)
練習21:學會給予
二.走出恐懼迎向愛
練習22:魔幻森林
三.激情與熱忱
四.同情與理解
五.因果循環(huán)
六.家庭與心靈
七.友誼與心靈
練習23:愛的循環(huán)
八.原諒與和解
九.一個沒有陌生人的世界
第八章 內(nèi)心的力量
一.面對死亡
練習24:一艘駛離的船
二.超越痛苦
練習25:降服巨犬
三.生活的軌跡
四.心靈旅程的尾聲
結(jié)束語
優(yōu)雅地生活
章節(jié)摘錄
走出恐懼迎向愛希臘語在提到無私之愛(agape)一詞時,意思是對人類之愛。這種愛從我們的內(nèi)心流向四面八方,擁抱陌生人、朋友、家人和我們認識的人,它是愛的最高形式,是心靈最真實的表達。然而,出于各種原因許多人也會去尋找與另一個人的一份特別的、相互陪伴的關系,通常包含性的元素。雖然我們不需要以伴侶形式生活才能實現(xiàn)自我的滿足,但是的確這樣一種特別的關系是對我們經(jīng)歷的擴展,只要我們能克服感情上的某些障礙。我們對愛的追求超過其他任何東西,我們認為這一夢寐以求的東西會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把它看作另一個人對我們自身內(nèi)在價值的一種美好的欣賞。然而,當我們跌跌撞撞地在黑暗中四處尋找這一躲藏起來的禮物時,我們該用什么作為火把照亮黑暗呢?答案就是:需求。我們帶著我們的需求在世界中嘗試,想要找到一個與它的形狀完美吻合的相配物體。我們可能會用不同的措辭來修飾這一探索,堅稱我們有如此多的愛要給予。然而真相常常是尖銳又傷人:我們所擁有的只是一個巨大的、赤裸裸的對愛的情感需求,以及對一直處于這種無法得到滿足的渴望狀態(tài)的恐懼。在我們滿足自己需求的探索中,我們準備好欺騙自己,和不合適的伴侶在一起。大多數(shù)精神分析的學說認為我們作為成年人所尋找的愛是對我們孩提時從父母那里尋找愛的仿效。許多治療學家指出,成年后與情感關系相關的緊張與焦慮——特別是,對對方拒絕付出愛的恐懼,反映了我們童年時期對于父母中某一方所存在的不安全感。根據(jù)這種精神中樞的生活觀,我們關系中的需求與依賴來自童年時期的感情創(chuàng)傷。許多成年人用另一個人的愛來定義他們自己,而當他們被拒絕的時候,他們可能會找不到自己是誰,生活的目標是什么。甚至即使伴侶們待在一起,但他們之中的一方或者雙方,可能是因為恐懼而維持這段關系的。心靈上的覺醒是一個從恐懼轉(zhuǎn)變?yōu)楦迂S富、更加寬容、更加放松的愛的過程。愛情把人們倉促地集合到一起,并且使他們相信他們能夠一起生活。如果關系發(fā)展得不好,就會產(chǎn)生憤恨與猜忌,但如果了解相互吸引的情感基礎,這也就不足為奇了,然后關系可能就會令人痛苦地破裂,一方或者雙方發(fā)現(xiàn)很難再相信愛情了?;蛘撸@種關系可能會固定下來,在這種情況下,無可避免的不和與緊張被簡單地推遲。但就像大地沿著錯誤的路線震顫一樣,他們終會走向關系的破裂,并傷害彼此。然而,可能存在另外一種愛情,當最初的熱情冷卻下來,而一種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的認識產(chǎn)生時,這種關系就會健康地發(fā)展成為真愛。真愛需要一種冷卻的環(huán)境,這并不是說不要有身體的接觸。但如果身體接觸成為親密關系的基礎,那么這種激情的沖擊就是毀滅性的。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最純凈的愛是從我們內(nèi)心深處涌現(xiàn)出來的。它是充滿能量的、自我意識的心靈向四面八方播撒的光輝,就像是從一臺勤勉不倦的播種機的無底口袋中播撒的種子。這種播撒需要心靈的勇氣。一種比較膽怯的方式是為自己把所有種子貯藏起來,或者只提供給一些密友,因為他們確定會對我們的禮物心存感激并讓種子發(fā)芽。雖然心靈發(fā)展的最高境界是對人性整體的熱愛,但是我們許多人卻只追尋一種性關系,或有規(guī)律的同伴關系。對另一半成熟的愛包括身體、內(nèi)心和思想三方面,但是在更深的層次上它是一種精神上的行為。我們認同另一個不同的獨立個體并對他(她)許下承諾,我們擁有心靈上的聯(lián)結(jié),這種雙向的開放與共鳴讓我們更有可能實現(xiàn)自我。我們不要期待愛很容易——成長從來不容易。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對另一個靈魂打開我們自己,可能會導致很多內(nèi)心的轉(zhuǎn)變與重組,因為我們心靈的重心要適應新的環(huán)境。許多戀愛中的人會犯這樣的錯誤,那就是沒能抓住機會拓寬自己的視野,反而讓自己的世界變得狹小。其結(jié)果就是,如果這段關系結(jié)束,兩個人對世界的認識就會變得枯竭而不是豐富。然而,當愛很純凈時,一段關系的結(jié)束并不會對我們造成損害。這并不是說這種經(jīng)歷是沒有痛苦的,只是沒有必要去害怕這種痛苦。當我們知道愛的源泉永遠不會干涸時,我們可以充滿自信地前進,即使暫時因堵塞而供給不足。愛并不是由對彼此的凝視和對彼此神魂顛倒的依賴所組成,而是應該看到彼此的內(nèi)在與外在,分享彼此的觀點以及對于所有人的大愛——無私之愛。要保持這樣一種關系要求心靈的開放性與獨立性。就像偉大的智者多蘿西?帕克(Dorothy Parker)所說:“愛就像手里的水銀,把手松開它仍會待在掌心。緊握它,它就會溜走。”面對死亡在所有的文化中,死亡都是被形式化的:有固定的哀慟模式,古老的埋葬與火化儀式。在西方也有大量的安慰人的文學作品,描述失去朋友、親人或者伴侶的傷痛。當我們生者想要使這種喪親之痛合理化時,心靈上總會紛亂動蕩,而服喪這種行為就是社會對這種紛亂心情的允許。“失去”一詞常常與死亡聯(lián)系在一起,而對于哀悼,我有我自己的觀點。那就像是我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已經(jīng)死了,因為我曾經(jīng)讓你住進我的心里。通常,伴隨著悲傷,我還懷著之前對你不夠珍惜的內(nèi)疚。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自己在靈性框架中的位置,就會知道悲傷與內(nèi)疚都是幻覺。作為精神的存在我們是不可摧毀的。死亡時,我們就會回“家”,回到心靈的源頭——基督教徒會比喻為回到上帝的懷抱?;蛘?,我們也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次新的探險的開始(即重生)。這些想象能描繪出精神從它的身體中的分離。從精神層面來看,生命中沒有死亡,只有流轉(zhuǎn)。內(nèi)疚是無用的,因為它只會使我們陷入過去的困境。悲傷是無益的,因為它會徒增對過去的依戀。只有現(xiàn)在與未來才是我們完成我們愛的潛能的地方。但是,我該怎么解決我的悲傷呢?還有摻雜著的對逝者不能再傳播愛與幸福的惋惜。在消除這種痛失所愛的悲傷情緒時,我們會感覺到我們低估了一個生命,我們只關注自己而對于我們所失去的朋友、親人或者愛人所做出的貢獻卻不夠尊重。因此我們要找到一種不帶有依戀的紀念方式。我們可以發(fā)展自己獨特的紀念方式,也可以采取傳統(tǒng)的紀念形式,比如制作相冊集,到對彼此有特別意義的地方去旅行,以懷念另一個靈魂內(nèi)在的價值與美,并了解他(她)的新的探險才剛剛開始。生命的軌跡一位空姐,原本被安排在一個航班上,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她又被改派了其他工作,而未登上那個航班。那架飛機失事了,許多人因此喪生。對她來講,她的僥幸逃脫成了她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經(jīng)過咨詢,她覺得她得做一些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事來平復心情,比如一些親近大自然的事情。因此她就去了烏干達(Uganda)的一個野生動物營,去觀察山上的大猩猩。一天反叛者們襲擊了那個營地,她被劫持為人質(zhì)。劫持的人質(zhì)被分成了兩組。她所在的那組最后被釋放了,而另一組全部被殺害了。際遇有時會把我們帶進極端的情況——與我們習慣的生活相去甚遠?;蛘邚母浪椎膶用嫔蟻碚f,際遇會破壞我們的計劃,甚至破壞我們的希望。當這種情況出現(xiàn)時,就會極大地考驗我們在面對人生突發(fā)的大起大落時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和滿足感的能力。這個巨大的因果關系網(wǎng),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時似乎是隨機的,但當從更高的視角來看時其實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心靈所在的環(huán)境——我們的生命在這一背景下逐漸展開。獲得心靈的覺醒就是要理解際遇并不是碰巧的事,它是一個體系,一種環(huán)境。對于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說,并不存在偶然和巧合。在一個更深的層面上,我們可以把這個系統(tǒng)看成是因果循環(huán),即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可以從字面上或者象征性地看成是我們過去的行為,也可能是我們前世的所作所為的結(jié)果。雖然這里我們更關心的是當下這個較淺的維度。在這一層面上,際遇在物質(zhì)世界中而不是精神世界證明了自己。精神給我們的身體賦予活力,作為精神的存在我們塑成了這些偶然事件并要為它們承擔責任。我們所做出的選擇向外發(fā)散到現(xiàn)象世界中。所以,對于一個真正開化的心靈來說,并不存在運氣這樣的東西。當我們討論因果時我們在用很多種方式談論它。每一個結(jié)果都存在一個原因,但是所有事物最初始的原因都源于心靈。一些事情看起來似乎是運氣使然,但其實僅僅是因果循環(huán)。設想一位華爾街的股票交易商,他利用他的空閑時間到紐約最貧困的社區(qū)里面做社工。在他的職業(yè)生涯中,最初他可能會積累財富,然后發(fā)生逆轉(zhuǎn),到最后債務纏身。在其他人看來,他可能是一個失敗者,甚至也許有一些丟人。但是,最終,如果他通過自己的無私慢慢地穩(wěn)定地積累起了精神財富,那這些“失敗”又有什么關系呢?與精神財富相比,物質(zhì)財富是無足輕重的,甚至都不會顯示在秤盤上。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是精神的存在時,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的命運是注定的,但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又中意自由意志。始于精神的最高品質(zhì)的行為能夠?qū)ξ覀儺a(chǎn)生影響,它在這個層面上的運作是不會被際遇所影響和損害的。我們是自由的,因為我們并不依附于世俗的日程。只要我們超然地參與到這個世界中,因果關系網(wǎng)就永遠都不會成為我們的敵人。如果我們向外發(fā)射愛的能量,我們就不會有敵人——我們就是安全的。
編輯推薦
《找尋內(nèi)心的平靜》編輯推薦:愛、快樂和平靜從未遠離我們,而是我們離開了它們。影響百萬人的精神導師,暢銷20年的心靈經(jīng)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