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2-4 出版社: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作者:D·普賴斯 頁數(shù):20,274頁,(1)葉圖版 譯者:任元彪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包括:科學文明的特異性、希臘和中國的天文鐘裝置、自動裝置與機械裝置和機械論哲學的起源、科學與技術之間的差異等內容。
作者簡介
D·普賴斯,1922年生于英國倫敦。1946年在倫敦大學獲物理學的博士學位,1954年又在劍橋大學獲得科學史的博士學位。1960年起到1983年去世前一直任美國耶魯大學科學史與醫(yī)學史系教授,并長期擔任系主任。是美國的第一位阿瓦隆基金(Avalon
Foundation)科學史教授,去世前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獲達·芬奇獎章、貝爾納獎金、薩頓紀念講座??茖W計量學雜志和科學史學會都設有普萊斯獎。
任元彪,1959年生,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思想史、科學的社會研究。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插圖:這不是基于對各領域的重要性的評估或基于對不同領域的不同興趣,而僅僅是基于學生必須熟知的學科主題和文獻資源的多樣性上。當然,一個人可以花一輩子時間僅僅在這些領域中任何一個分支的某個角落里鉆研,但在一個針對整體的好的培養(yǎng)中,學生應該有特權盡可能多地接觸這個世界所提供的所有東西。在大范圍科系可以比學科獨立前的個人展示情況下更有效地辦到這一點,這是大范圍科系的優(yōu)勢所在;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者可以有自己的優(yōu)勢,而不是作為一個次級專家、不完整的歷史學家或沒有能力出成果的科學家,這是學科獨立的好處,或許有人問:對這些培養(yǎng)出來的合格的科學人文學的學者我們怎么辦?我相信,這個問題有足夠的選擇余地。首先,我們的學科是美國發(fā)展最快的學科之一,也許在世界上亦是如此。在每一次國際會議和年會上,同行們都為大量新面孔的增加所震驚,他們占據(jù)了大部分我們上次相遇后才設置的職位。為了大學的教職,我們需要培養(yǎng)比目前從本專業(yè)的學院培養(yǎng)出的博士研究生多出若干倍的博士。甚至,我們也會需要這方面的中小學教師和這類教師的教師——因為科學的人文學科可能在這個水平上也一定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科學本身的地位。
媒體關注與評論
普賴斯的許多成就都讓國際上的朋友和同行們引以為榮,但可能最讓他們引以為榮的是普賴斯跨越甚至無視學術領域的界線的能力?! 犊茖W年鑒》(權威的國際性科學史學報)
編輯推薦
《巴比倫以來的科學》:鳥瞰科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