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筏重洋

出版時間:2013-6-1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作者:Thor Heyerdahl  譯者:朱啟平  
Tag標簽:無  

前言

《孤筏重洋》一書,原名《康提基》(Kon-Tiki),是一部描述科學探險的紀實性作品。作者是挪威中年學者托爾·海爾達爾(ThorHeyerdahl)。他原來是研究動物學的,但當他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亞群島上調查研究時,卻從那里的文物遺跡、民間傳說以及太平洋上的風向潮流等方面,發(fā)現(xiàn)了種種跡象,使他認為群島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在公元五世紀從南美洲漂洋過海而來的。    但是當時南美洲人的文化,還處在石器時代,海上交通工具只有木筏,沒有船。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他的說法不對,最簡單的原因是:人類不可能乘木筏橫渡太平洋,安抵彼岸。    海爾達爾卻堅決相信自己的見解是對的,木筏是可以橫渡太平洋的。為了證實他的理論,他排除了千百種困難,約了五個同伴,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樣,造了一只木筏,在1947年4月從秘魯漂海西去。他們經(jīng)受了各種生活上的磨難,戰(zhàn)勝了驚濤駭浪,遭到很多次令人毛骨悚然的險遇,也經(jīng)歷了許多奇趣橫生的境地,終于在三個多月后,橫渡了四千多海里的洋面,到達波利尼西亞群島。至于“康提基”,那是人名,也是神名,原是傳說中第一批到達波利尼西亞的人群的領袖,海爾達爾他們的木筏也以之命名。    這是一次震驚世界的木筏遠航,被公認為當代最勇敢的壯舉之一。海爾達爾的理論是否正確,是另一個問題,他這樣為了科學上的真理,不顧一切,不懼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無論如何是值得我們欽佩的。書中的六個人物各有鮮明的特點;對海洋上航行時的各種場景、大小魚群、心理感受的描寫,栩栩如生,趣味盎然,細致感人。    本書自從1950年第一次出版后,接連再版了十五次,又出了許多別的版本,受到讀者的熱烈歡迎,引起異常廣泛的關注。世界各國出版這部作品的有美國、奧地利、巴西、丹麥、芬蘭、法國、英國、希臘、荷蘭、冰島、印度、以色列、意大利、日本、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蘇聯(lián)和東歐諸國也有譯本。相信廣大讀者會隨著作者的筏木木筏一同體驗大海,領略太平洋及其島嶼的異國風光美景。    朱啟平

內容概要

《孤筏重洋》是一部描述科學探險的紀實性作品。作者托爾·海爾達爾在太平洋中的波利尼西亞群島上調查研究時,卻從那里的文物遺跡、民間傳說以及太平洋上的風向潮流等方面,發(fā)現(xiàn)了種種跡象,使他認為群島上的第一批居民,是在公元五世紀從南美洲漂洋過海而來的。
但是當時南美洲人的文化,還處在石器時代,海上交通工具只有木筏,沒有船。因此,許多科學家認為他的說法不對,最簡單的原因是:人類不可能乘木筏橫渡太平洋,安抵彼岸。
海爾達爾卻堅決相信自己的見解是對的,木筏是可以橫渡太平洋的。為了證實他的理論,他排除了千百種困難,約了五個同伴,完全按照古代印第安人木筏的式樣,造了一只木筏,在1947年4月從秘魯漂海西去。他們經(jīng)受了各種生活上的磨難,戰(zhàn)勝了驚濤駭浪,遭到很多次令人毛骨悚然的險遇,也經(jīng)歷了許多奇趣橫生的境地,終于在三個多月后,橫渡了四千多海里的洋面,到達波利尼西亞群島。至于“康提基”,那是人名,也是神名,原是傳說中第一批到達波利尼西亞的人群的領袖,海爾達爾他們的木筏也以之命名。
這是一次震驚世界的木筏遠航,被公認為當代最勇敢的壯舉之一……
——朱啟平

作者簡介

作者:(挪威)托爾?海爾達爾 譯者:朱啟平托爾?海爾達爾,生于1914年,挪威偉大的探險家、學者、作家,曾入伍參加二戰(zhàn),抵抗納粹。1947年,海爾達爾策劃組織并親自參與的“康提基”越洋探險獲得成功,震驚全球。此后逾半個世紀,他繼續(xù)投身科考探險,腳步遍及世界各地,并因其杰出成就而獲譽無數(shù)。2002年,海爾達爾逝于意大利。挪威政府在奧斯陸大教堂為他舉行國葬。2011年,包含照片、日記、私人信件、論文等內容的“托爾?海爾達爾檔案”(Thor Heyerdahl Archives),作為具有世界意義的文獻遺產(chǎn),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書籍目錄

譯者前記第一章 一個理論第二章 遠征實現(xiàn)了第三章 到了南美第四章 橫渡太平洋(一)第五章 半途第六章 橫渡太平洋(二)第七章 駛到南海群島第八章 和波利尼西亞人在一起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一個理論    有時你會發(fā)覺自己的處境異乎尋常。你是逐步地、十分自然地走進去的,一旦置身其中,你突然驚奇起來,質問自己究竟怎么會弄到這步田地。    舉一個例子,假如你和五個同伴、一只鸚鵡坐著一只木筏漂洋過海,那遲早難免有一天早上你在海上醒來,便開始這樣思想了。    就在這樣的一個早上,我坐著,在露水浸透的航海日記上寫道:    ——5月17日。挪威獨立紀念日。海面洶涌。順風。我今天當廚師,發(fā)現(xiàn)甲板上有七條飛魚,竹屋頂上有一條烏賊,陶斯坦睡袋里有一條叫不出名字的魚……    鉛筆寫到這里停住了,這思想就插了進來:這實在是一個古怪的5月17日,真的,把什么都算上,也是最特別的生存狀態(tài)。這一切究竟是怎樣發(fā)生的?    如果我轉向左看,我看到一望無際的藍色大海,嘶嘶作響的浪濤就在身邊滾滾而去,永無止境地追逐總在后退的地平線。如果我轉向右看,我看到竹屋里面,日影縱橫,一個長胡子的人仰臥著讀“哥德”,他赤著腳,腳趾很謹慎地伸在竹屋的矮屋頂?shù)母褡永?。這怪模怪樣的小屋是我們大伙的家。    “班德,”我說道,一邊說一邊推開那想要棲息在航海日記上的綠鸚鵡,“你能告訴我嗎?我們怎么會干上這樣的事?”    “哥德”沉到大黃胡子底下了。    “我知道才見鬼呢,你自己最明白。這是你的倒霉主意,但是我覺得這主意真不壞?!?   他把腳趾向上移了三格,繼續(xù)專心看“哥德”。小屋外面甲板上,另外三個人在火燒般的太陽下工作。他們都半裸著,膚色棕黃,長著長胡子,背上鹽水曬成一條一條的,看上去他們一輩子沒有干過別的,只是在太平洋上漂浮著木筏向西去。艾立克從窟窿里爬進來,手里拿著他的六分儀和一疊紙。    “西經(jīng)98°46’,又南緯8°2’——從昨天起一天航行順利,伙計們!”    他拿起我的鉛筆,往掛在竹墻上的海圖上畫了一個小圈。小圈一連有十九個,從秘魯沿岸卡亞俄港一直彎過來。這小圈是畫在十九個小圈的頂端。赫曼、納德和陶斯坦也興沖沖地爬進來,看這新畫的小圈。這表明我們比上一個小圈距離南海群島更足足近了四十海里。    “小伙子們,你們知道嗎,”赫曼驕傲地說道,“這意味著我們離開秘魯海岸已有八百五十海里了?”    “我們到達最近的海島,還得走三千五百海里?!奔{德謹慎地接著說道。    “說得精確些,”陶斯坦說,“我們是在海底之上一萬五千英尺,月亮之下幾英尋?!?   現(xiàn)在我們都明確地知道了我們是在哪里,我也能進一步猜測為什么我們會到這里。鸚鵡渾不關心,只想和航海日記打交道。海還是這樣圓,這樣被天空覆蓋著,藍上加藍。    這整個件事可能是從去年冬天開始的,在紐約博物館一間辦公室里?;蛘哌@事早十年就開始了,在太平洋中馬克薩斯群島的一個小島上。除非東北風把我們更往南吹向塔希提島和土阿莫土群島,說不定我們就會在這個小島上登陸。在我心目中,我能很清楚地看見這小島,島上鋸齒般的赭色山巒,順著山坡一直長到海邊的綠色叢林,沿著海岸的修長的椰子樹在等待著、搖曳著。這小島名叫法圖黑伐;在它和我們之間沒有陸地,它距我們有千百海里,我們要漂過去。我看見那狹窄的奧亞山谷,一直延伸到海灘邊;我記得非常清楚,我們怎樣一晚又一晚,坐在那靜寂的海灘上,一同眺望這一片無邊無際的海洋。那時伴著我的是我的妻子,不是現(xiàn)在長大胡子的海盜們。那時我們是在搜集各種各樣的生物,以及一種已經(jīng)滅絕了的文化的石像和其他遺物。    我完全記得,特別有一個晚上:那文明世界似乎變得不可捉摸地遙遠、虛渺。我們在這島上已經(jīng)住了將近一年,是那里僅有的白人;我們決心放棄文明社會的好東西和與之俱來的壞東西。我們住在一問篷屋里,這屋是自己動手蓋在海邊椰子樹下的木樁上的;我們吃的就是熱帶森林中和太平洋里出產(chǎn)的東西。    就像往常一樣,在那一天晚上,我們坐在月光下的海灘上,面前是海。我們心神清醒,胸中充滿了環(huán)繞著我們的浪漫景色,不放過任何印象。我們鼻孔中裝足了茂密的熱帶森林的香氣和海水的咸味,靜聽風吹樹葉和椰子樹尖梢的沙沙聲。每隔一定的時間,巨浪從海中直涌上來,把其他的聲音都湮沒了。巨浪沖上陸地,水花四濺,然后在岸邊的卵石中分裂為一圈圈的泡沫。海水在千萬塊閃耀的卵石問咆哮著、轟響著、低鳴著,一直到后來撤退了,去結集力量,準備對這不可征服的海岸發(fā)動新的攻擊,一切才都又安靜下來。    “這很奇怪,”我的妻子說道,“在島的另一面從來沒有像這樣的浪潮?!?   “沒有,”我說道,“但是這邊是迎著風的一面,在這邊,海水總在沖擊?!?   我們還坐在那里欣賞著海。這海似乎總要表明,它是從東方翻滾而來的。是那永久不變的東風,貿(mào)易風,攪擾了海面,把它挖起來,滾向前去,滾過東方的地平線,滾到這里的島上。在這里,海水的不斷前進,最后被懸崖和礁石擊破了;而那東風,徑自上升,越過海岸、森林和山岳,沒遮沒攔地繼續(xù)西進,從這個島到那個島,直奔日落之處。    因此,從開天辟地以來,海洋的巨浪和高空的云堆,就總是滾過這同一的東方地平線。到達這些島上的第一批當?shù)厝朔浅G宄@情況,現(xiàn)在島上的居民也知道。能遠飛的海鳥,每天出去捕魚總是向東飛,到晚上肚子裝飽了,翅膀飛累了,就隨著東風回來。就是樹木和花卉,也完全依靠東風帶來的雨水,一切菜蔬也都依靠它生長。我們坐在那里的時候,心里知道,在遠遠的東方地平線之下,云堆從那里升起來的地方,便是南美洲開闊的海岸。小島和南美之間沒有別的,只有四千英里的大海。    我們注視著飄動的云堆和朦朧月光中起伏的海,靜聽一位老人說話。他半身赤裸,蹲坐在我們前面,俯視著一小堆冒煙的營火余燼。    “提基,”老人輕輕地說道,“他是神又是領袖。是提基帶我們的祖先到我們現(xiàn)在居住的這些島上來的。在這以前,我們是住在海那邊的一個大國里的?!?   他用一根樹枝撥動炭火,不讓它熄滅。老人坐著沉思。他向往古代,對古代有濃厚的感情。他崇拜他的祖先和祖先的事業(yè)。祖先事業(yè)延綿不絕,可以追溯到神的時代。他盼望和祖先恢復一脈相傳的關系。老人臺德塔是法圖黑伐島東岸已經(jīng)滅絕了的種族的僅存者。他不知道他年紀多大了,但是看他那皺紋滿布、棕黃堅韌的皮膚,就好像曾被風砍日曬了一百年似的。他是這些島上少數(shù)幾個人之一,這幾個人還記得并且相信他們父親和祖父講的、關于太陽之子——波利尼西亞人偉大的領袖兼神人——提基的神話故事。    當天晚上,我們回到蓋在木樁上的小屋里,爬上床,老人臺德塔說的關于提基和島上居民的老家在海那一邊的故事,總在我腦海里縈繞。我聽到遠處浪潮隱隱的吼聲,這聲音像是遠古時代傳來的,在那黑夜中,像是有什么話要說。我睡不著。好像時間已經(jīng)不存在了,好像提基和他率領的水手們剛剛在海灘上潮水中登陸。突然間,我有了一個想法,我對我妻子說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熱帶森林中提基的大石像,很像南美已經(jīng)滅絕了的文明時代所遺留下來的整塊石像?”    我肯定地覺得,巨浪的吼聲傳來了贊同之意。然后,巨浪緩緩低落下去了,我也睡著了。P1-5

編輯推薦

《孤筏重洋》編輯推薦:人類真的可能乘坐木筏從太平洋東岸漂泊至西岸嗎?為了尋求一個真相,六個年輕人坐著一只木筏,開始了一段緊張刺激而又絕對真實的冒險航程。托爾?海爾達爾,這位1914年出生于挪威的當代杰出的人類學家和海上探險家,演繹了比哥倫布還要驚險、比麥哲倫還要神奇的英雄史詩。他質疑哥倫布之于美洲大陸的發(fā)現(xiàn)權;他質疑太平洋海上文明的傳播模式;他大膽勾勒幾千年前亞非歐文明的海上傳播線路;他組織了幾次震驚世界的探險之旅。他的結論——驚世駭俗,震動學界,沖繪人類文明史。

名人推薦

這是一次震驚世界的木筏遠航,被公認為當代最勇敢的壯舉之一……——朱啟平《孤筏重洋》的妙處也在于此,它省去必然艱苦的種種繁文,文字間的空隙將驚濤駭浪輕松化解,余下樂觀幽默勇敢的水手兼科學家,一路乘風破浪,奔向夢想之地,途中見到安第斯山上的雪,南美森林中的蛇,太平洋上的鯊魚,波利尼西洋島上的礁湖,秘魯總統(tǒng)的好奇和大洋島民的質樸熱情。最原始最心愛的木筏,始終讓讀者的心隨大海的波浪跌宕起伏,直到文末主人公踏回南美陸地為止。——豆瓣讀者 小小風也這種浪漫和勇敢,20多年來,總是會突如其來的洶涌起來,在我疲乏欲睡之際,對我說:“起來,你的生命在遠方。在叢林和陽光里,在海風和湖水里,在山頂上茫茫漫過身體包圍著你的云霧里,在星星和螢火蟲看著你的夜里。”——豆瓣讀者 nickless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孤筏重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沒有別的心情,今晚要看個痛快。。。。
  •   包裝只有一層塑料袋子,要是墊點硬紙殼或泡沫就更好了
  •   我很喜歡,看完很享受
  •   至今看過最棒的現(xiàn)代海洋探險作品,朱先生譯的也非常好。原來還有一種航海,不是為了尋找殖民地和黃金,也不是為了獲得榮譽和證明勇氣,而只是為了探究一個自己的學術觀點,走出那局限自己的現(xiàn)代文明 筏向更廣闊精彩的海洋舞臺。
  •   海子自殺身亡時,隨身只帶了四本書:《新舊約全書》、梭羅的《瓦爾登湖》、海雅達爾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說選》。想看看這本書。
  •   很多人是為了冒險而冒險顯然這位偉大的探險家海爾達爾不是,或者說不完全是海爾達爾是個歡樂、好奇、樂觀的探險家,他嚴酷的旅程卻可以讓讀者感到享受。而這可能搭上性命的旅行,只是為了證明一件事,或者僅僅是一種想法,就是早期人類是可以憑借最簡單的航海工具,實現(xiàn)遷徙的壯舉。
  •   質量不是太好,《南十字星下的神跡》比這一本要好,兩本書是一樣的,只是譯者不同。想要買《孤筏重洋》這本書的,完全可以買《南十字星下的神跡》。
  •   值得看 正在慢慢讀中 包裝很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