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作者: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施郎格 頁數(shù):180 譯者:蒙養(yǎng)山人
Tag標簽:無
前言
西方的現(xiàn)代人類學諸學派萌芽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期已長成豐滿。所謂“現(xiàn)代人類學”是相對于19世紀后半期的人類學古典學派而言的。古典人類學包含種種“大歷史”,它先后以進化論和傳播論為敘事框架,視野開闊,想象力豐富,但論述多嫌武斷,時不時流露出傲慢的西方中心主義心態(tài)?,F(xiàn)代人類學是在反思古典人類學中成長起來的。處在人類學的“現(xiàn)代時期”的學者,鄙視西方中心主義,注重探究非西方文化的內涵與延伸價值。他們質疑西方傳教士、探險家、商人、旅行家的見聞和偏見,反思古典人類學獲得見聞的知識和方法,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譯釋”不同文化和理解人文世界的新思路?,F(xiàn)代人類學并非鐵板一塊。在英國、法國和美國,現(xiàn)代人類學家分別提煉出功能、社會、文化等概念,圍繞著這些概念,他們展開了激烈的辯論,使歐美人類學出現(xiàn)了一個“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的人類學曾經(jīng)與歐美的現(xiàn)代人類學并肩。20世紀三四十年代,吳文藻、費孝通、林耀華問接或直接地接受到英國功能學派的影響,凌純生、楊壟等直接師從法國學派大師莫斯(Marcel Mauss),還有許多人類學家,浸染于德國一美國文化人類學/民族學之中。因為這樣,所以西方現(xiàn)代人類學諸學派,早已于60多年前為當時的中國學者所熟知。
內容概要
本書是由莫斯有關技術和技藝方面的論述所構成的一本真正的全集,是一項深入、全面且相當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成就。 本書內容幾乎涉及社會學、人類學和歷史學中有關技術的所有重要問題,從舊石器時代石器的制作與交換、殖民地田野點的調查,到物質文化(莫斯和他的同事都沒有使用過“物質文化”一詞)的社會和象征意義;小到吃飯、走路、坐姿,甚至是睡覺,都不能被看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些在不同的社會、文化和文明中,成為他們相互區(qū)分的標識。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 (法國)愛彌爾·涂爾干(Emile Durkheim) (法國)亨利·于貝爾(Henri Hubert) 譯者:蒙養(yǎng)山人 編者:(法國)納丹·施郎格(Nathan Schlanger) 叢書主編:王銘銘 合著者:羅楊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1872-1950),法國社會學家、民族學家,涂爾干的學術繼承人,被尊為法國實地民族學派創(chuàng)始人。1925年創(chuàng)辦巴黎大學民族學研究所。最著名的作品是《禮物》。愛彌爾·涂爾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社會學和人類學歷史上最著名的導師之一,與卡爾·馬克思和馬克斯·韋伯共稱社會學三大思想家。他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社會學年鑒》。主要著作有:K社會分工論》《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亨利·于貝爾(Henri Huberl,1872-1927),法國社會學家,與涂爾干合編《社會學年鑒》,高等學術實習學校歐洲早期宗教史教授,國立古物陳列館副館長。納丹·施郎格(Nathan Schlanger),考古學家,編有多部史前考古著作;研究前殖民地(如非洲)的考古學史,以及Mauss和Leroi-Gourhan等人對技藝研究的貢獻。譯者簡介:北京大學蒙養(yǎng)山人類學學社,2007年成立,指導老師為王銘銘教授。學社定期舉辦讀書會、席明納、講座和研習營,致力于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的研討。
書籍目錄
總序中文版序前言致謝圖示說明導論 技術之承載:馬塞爾·莫斯和法國社會科學的技藝研究第一篇 技術(1901)第二篇 技術:簡介(1903)第三篇 關于文明概念的札記第四篇 圍族(1920/1953,摘錄) 摘錄一 摘錄二 一、文明45 二、技藝48第五篇 社會學的分工(1927,摘要) 摘錄一 摘錄二第六篇 關于人類技術起源的爭論(1929)第七篇 諸文明:其要素與形式(1929/1930) 導言 文明的事實 文明及其形式 文明一詞的普通涵義第八篇 (關于傳統(tǒng)的)一般描述性社會學研究計劃的片段(1934,摘要)第九篇 身體技術(1935) 身體技術的觀念 身體技術的分類原則 一、以性別劃分的身體技術(不僅是性別間的勞動分工) 二、以年齡劃分的身體技術86 三、以效率劃分的身體技術87 四、以傳承形式劃分的技術87 身體技術的傳記式列舉 一、生育和分娩的技術88 二、孩童時期的技術89 三、青少年時期的技術89 四、成人時期的技術90 總體思考第十篇 技術學(1935/1947) 身體技藝 具有廣泛用途的普通技藝 機械技藝 火 具有廣泛用途的特殊技藝/具有特定用途的普通工業(yè) 一、編制技藝111 二、陶藝113 三、茅草制品和制繩117 四、膠和樹脂118 五、武器118 六、攻擊型兵器120 七、拋射兵器120 八、防衛(wèi)兵器121 九、展示性盔甲122 具有特定用途的特殊化丁業(yè) 一、耗費124 二、進餐124 三、烹調125 四、關于食物的觀念126 五,作料126 六、飲料126 七、獲取的技術127 八、采集128 九、狩獵129 十、漁獵131 十一、生產技術133 十二、畜牧134 十三、農136 十四、提供保護和舒適的技藝138 十五、服裝139 十六、衣物的裝飾140 十七、織物141 十八、建筑144 十九、類型和材料144 二十、功能的和形態(tài)學的研究146 二十一、建筑物的用途148 二十二、聚落149 二十三、交通技術149 二十四、交通道路150 二十五、搬運150 二十六、水運151第十一篇 先于物質觀念的諸概念(1939)第十二篇 技藝與技術(1941/1948)傳記注釋 1. Balfour,Henry,1863-1939 2. Bastian,Adolf,1826-1905 3. Bergson,Henri,1859-1941 4. Boas,F(xiàn)ranz,1858-1942 5. Cushing,F(xiàn)rank Hamilton,1857-1900 6. Durkheim,Emile,1858-1917 7. Espinas,Victor Alfred,1844-1922 8. Febvre,Lucien,1878-1956 9. Frobenius,Leo,1873-1938 10. Graebner,F(xiàn)ritz,1877-1934 11. Halbwachs,Maurice,1877-1945 12. Haudricourt,Andre- Georges,1911 - 1996 13. Hertz,Robert,1881-1915 14. Holmes,William Henry,1846-1933 15. Hubert,Henri,1872-1927 16. Leroi- Gourhan,Andre,1911 - 1986 17. Levy-Bruhl,Lucien,1857-1939 18. Mason,Otis Tufton,1838-1908 19. Mauss,Marcel,1872-1950 20. Meyerson,Ignaee,1888-1983 21. Montandon,Georges,1879-1944 22. Nordenskiisld,Erland Nils Herbert,1877-1932 23. Powell,John Wesley,1834-1902 24. Ratzel,F(xiàn)riedrieh,1844-1904 25. Reuleaux,F(xiàn)ranz,1829-1905 26. Rivers,William Halse,1864-1922 27. Rivet,Paul,1876-1958 28. Schmidt,Wilhelm,1868-1954 29. Simiand,F(xiàn)rancois,1873-1935 30. Sorel,Georges,1847-1922 31. Spengler,Oswald,1880-1936出版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國族成為其知識財富的所有者,并且可以不受懲罰地從別國掠奪,這種觀念如此牢固,以至它在晚近才出現(xiàn)松動。文學、藝術、技術、T業(yè)的版權在逐漸被各國法律承認之后,根據(jù)《伯爾尼公約》(不是所有國家都簽署了該公約)受到國際私法的保護。甚至連法律和經(jīng)濟生活的形式,哪怕是那些無節(jié)制地開發(fā)土地、剝削臣民的舉動,有時都被解釋為國族的基本權利。把文明視為國族的產物,這種信念如此深入人心,以至它已經(jīng)成為領土要求的借口。有一個幾乎稱得上滑稽的例子:凡爾賽和會上,一些被誤解和錯誤研究的民俗要素,居然成為某某國應該擴張到這里還是那里的依據(jù),比如依據(jù)某種房屋的樣式以及某種怪異的風俗,某某國就找到了應該把國土延伸到那里的理由。同時,尤其是在東歐國家中,存在一種試圖回到大眾,回到民間,回到或真實或想象的國族起源的持續(xù)努力。人們不僅想復活古老的語言,還想復活古老的傳統(tǒng),有的時候這種努力取得了成功。這一運動發(fā)生在蘇格蘭,始于家喻戶曉的奧西恩做事,它被認為具有蓋爾文學(Gaelicliterature)的要素。之后是德國的浪漫主義者和哲學家,格林童話和《埃達》的發(fā)現(xiàn)是麗項具有決定意義的事件,人們相信,德國文明已經(jīng)被建立起來。詩歌和音樂,首先是瓦格納的音樂,都以這些起源為題材,目的是重新復活這些起源。令人悲哀的是,德國史詩的名字最終成為德軍戰(zhàn)壕的名字。芬蘭人和斯拉夫人也追隨德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捷克人也建立了類似的文學。俄國音樂有意識地保留民俗性,如眾所周知的四原則。民族學博物館回歸國族藝術,并試圖保持藝術形式的連續(xù)性,所有這些都在強調同一個事實:盡管實際上是同族在制造傳統(tǒng),但有人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試圖以傳統(tǒng)為基礎重構國族。
編輯推薦
《論技術、技藝與文明》:正是技術產生了人類的平等和神的焦慮;毫無疑問,正是技術將人類從精神和物質的危機中解救出來。人類已經(jīng)將自己從苦難、危險和愚昧中拯救出來,因為他們馴化動物、栽培莊稼、改良土壤以滿足自己的需要。人類由此成為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命運。——馬塞爾·莫斯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