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無奈

出版時間:2003-7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作者:彼得斯  頁數(shù):265  字數(shù):327000  譯者:何道寬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的主題本身就很奇怪。作者公開聲稱交流是不可能的。他要我們放棄交流的幻想,斷言:“我認為,今天的任務就是要放棄交流的夢想,同時又保留它激發(fā)出來的好處。我們說,把交流當做心靈共享的觀點是行不通的?!庇终f,“我們永遠不可能像天使一樣交流,這是一個悲慘的事實,但又是幸運的事實?!彼芯康氖墙涣鞯氖。运f:“交流是兩顆腦袋借精細無誤的符號手段產(chǎn)生的接觸。

作者簡介

彼德斯:1986年獲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旋即執(zhí)教于衣阿華大學傳播學系,曾獲富爾布賴特基金會贊助。1995年以副教授身份獲全美人文學科研究基金,完成《交流思想史》而成為傳播思想史的先驅(qū),成為別具一格的傳播理論家并因此而晉升教授。該書熔哲學史、政治史、媒介技術(shù)史

書籍目錄

譯者前言中譯本序序論 交流的問題  交流的歷史真實性  “交流”意義的多樣性  厘清20世紀20年代的論戰(zhàn)  二戰(zhàn)以后的技術(shù)話語和治療話語第一章 對話與撒播  1.1 柏拉圖《斐多篇》中的對話和愛欲  1.2 《對觀福音書》中的撒播第二章 一個錯誤的歷史:招魂術(shù)傳統(tǒng)  2.1 基督教根源  2.2 從物質(zhì)到精神;17世紀的“交流”  2.3 19世紀的招魂術(shù)第三章 走向更加強有力的精神視野:黑格爾、馬克思和克爾愷郭爾  3.1 黑格爾論承認  3.2 馬克思(對洛克)論貨幣  3.3 克爾愷郭爾的匿名第四章 生者的幻象與死者的對話  4.1記錄與傳輸  4.2 作為與死者交流的詮釋  4.3 死信第五章 追求真正的聯(lián)系,彌合鴻溝的橋梁  5.1 唯心主義與人的壁壘  5.2 騙局還是接觸?詹姆斯論心靈研究  5.3 伸出手去觸摸人:電話的奇怪聲音  5.4 廣播:作為撒播(和對話)的廣播第六章 機器、動物與外星人:林林總總的不可交流性  6.1 圖靈的測試與愛欲的不可超越性  6.2 動物與非人動物的感應  6.3 與外星人的交流結(jié)語 手拉手 構(gòu)成交流的鴻溝 接收者的特權(quán) 交流的陰暗面 觸覺與時間的不可壓縮性附錄 妙語摘抄(原書附錄)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交流”(communication)是典型的20世紀觀念之一。它對我們反思民主、博愛和變遷的時代,至關(guān)重要。我們時代的一些主要困境,包括公共的和個人的困境,必須求助于交流,否則就找不到解決辦法。各種各樣的思想家——馬克思主義者、弗洛伊德心理學家、存在主義者、女性主義者、反帝國主義人士、社會學家、語言哲學家等等——從各個角度對交流失敗的悲劇、喜劇和荒誕進行了研究。我們每天都遭遇到跨越各種社會邊界交流的困難——這些邊界有性別、階級、種族、年紀、宗教、地域、國家和語言。但是,不可交流性的范圍,不僅存在于人的世界,而且出現(xiàn)在一個令人煩惱的領(lǐng)域——人如何與動物、外星人和智能機交流的問題。20世紀的大眾文化,尤其是科幻文藝,在新型的符號處理機上大做文章。這些機器在思想控制和身體運輸方面,既使人身處險境,又使人感到快樂。同樣,20世紀大量的戲劇、藝術(shù)、電影和文學,也考察人與人之間不可能交流的困境。    “交流”(communication)是現(xiàn)代人諸多渴望的記錄簿。它召喚的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在烏托邦里,沒有被誤解的東西,人人敞開心扉,說話無拘無束??床灰姷臇|西,渴望愈加迫切;我們渴望交流,這說明,我們痛感社會關(guān)系的缺失。我們?nèi)绾蜗萑脒@個關(guān)口,怎么會在說話時帶著傷感之情呢?怎么到了這一步,我們竟然說,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在“不同的頻道上”呢?這個術(shù)語原本和電報、電話、廣播如何成功傳輸信息有關(guān),它怎么會承載當代千百萬人的政治渴望和內(nèi)心渴望呢?只有當代人才會在面對面時擔心如何“交流”(communication)的問題,仿佛他們之間相距千里之遙?!敖涣鳌?communication)是盤根錯節(jié)的思想文化問題,它把時代的種種自我沖突編進了自己的代碼之中。弄清交流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明顯的答案,以便解決我與他、私密與公共、內(nèi)心思想與外在詞語的分裂所引起的痛苦?!敖涣鳌钡挠^念說明,我們在歷史的此時此刻過著奇怪的生活。它是一個落水洞,我們的希望和畏懼,似乎多半都流走消失,不見蹤影了。    《斐德羅篇》對理解機器復制時代的啟示,真令人感到震驚。倘若不是因為它的啟示,把柏拉圖作為交流理論的源頭,那就像是要攀龍附鳳了。這個論點能夠找到一個部分唱和的先例。哈弗洛克(Eric Havelock)認為,柏拉圖的書,應該放進希臘文化的轉(zhuǎn)折時期里去讀;那時的希臘正在從一個垂死的口頭世界轉(zhuǎn)向新生的書面世界。從此以后,許多人把蘇格拉底在《斐德羅篇》末尾對文字的批評,當作是一種預言,將其寓意泛化,把它當作是對新媒介的擔憂,包括對新近傳播形式轉(zhuǎn)變的擔心。比如,翁(Walter J.Wong)就說,蘇格拉底對文字的抱怨——削弱記憶力,缺乏互動,任意撒播,脫離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靈魂——和20世紀末人們對電腦的擔心、15世紀末人們對印刷術(shù)的擔心,都不無相似之處。各種方式對人們親臨現(xiàn)場機會的剝奪,一直是人們對“交流”觀念進行反思的一個起點?!鹅车铝_篇》作為柏拉圖的著作,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成為今天有志于研究媒介的人很可能要讀的書。    總體上說,《斐德羅篇》決不僅僅是一篇綱要,其內(nèi)容不限于人對技術(shù)影響交流的擔心。它對文字的批評,僅僅是一個大背景的一部分。它分析心靈和欲望之間的溝壑;任何交流的行為都從心靈和欲望得到信息?!鹅车铝_篇》的重點問題是:何時應該讓步于或脫離求愛者的懇求,何時應該頌揚充滿愛欲、然而不能結(jié)合的靈魂。如此,20世紀人們對交流的擔心里隱藏的東西,大多數(shù)已經(jīng)由“蘇格拉底”講清楚了:強烈渴望接觸無法接觸的他者?!鹅车铝_篇》講的問題不是媒介,而是愛欲;不是技巧,而是互惠。對話對心思的敏銳,在新的文字形式中有所發(fā)展;敏銳來自于對距離和溝壑潛力的欣賞,即使在直接面對面的互動中也是這樣。對話將分布樣式進行對比;有的樣式(語詞、種子和愛欲的樣式)的接受對象特別具體,且形式上有來有往;有的樣式對接受者漠不關(guān)心,形式上是單向的。蘇格拉底對文字的批評,僅僅是他思考的大背景的一部分;他思考的是人與人、靈魂與靈魂、身體與身體的交流,在緊密程度上有何不同。對他而言,問題不僅是心靈的對號,而且是欲望的匹配。交流的主要本能是愛欲,而不是發(fā)送。在這一點上,《斐德羅篇》內(nèi)容之豐富,遠遠超過了傳播理論思想史上悠久的心靈化傾向——夢想兩個遠距離的靈魂能夠像天使一樣在心靈上接觸。當然,柏拉圖對這個傾向產(chǎn)生了間接的影響。    對話勾勒了心靈對心靈直接交流的夢想,又勾勒了它轉(zhuǎn)換成新媒介而崩潰時的噩夢。在這兩種戲劇性的形式中以及其著名酌結(jié)論里,《斐德羅篇》都把心靈對接的希望和對交流被扭曲的擔心結(jié)為一體。面對文字這種新媒介,柏拉圖憂心忡忡的是其繁殖能力,這里所謂繁殖要從抄寫和性生殖的雙重意義上去理解??谡Z幾乎總是以單獨的事情發(fā)生,只有參與討論的當事人才私下里分享說話。與此相反,文字容許各種奇怪的結(jié)對:遠者影響近者,死人對活人說話,許多人閱讀本來給少數(shù)人看的東西。蘇格拉底對文字這種新媒介的文化意義和人的意義的解釋,受制于他對愛欲倒錯的擔心。文字使思想脫離人體,因此而造成各種幽靈般的愛欲聯(lián)系和精神聯(lián)系。他覺得,新媒介不僅影響信息交換的渠道,而且直接影響人的預示如何體現(xiàn)。他的憂心類似于19世紀的擔憂,當前“交流”觀念的形態(tài),就是在19世紀形成的。    奧古斯丁、阿奎那等人的天使學,給我們在交流中共享心靈活動的夢提供了思想基礎。不過,他們使用的拉丁語communicatio一詞,在諸如此類的討論中,并不占什么優(yōu)勢。在拉丁語中,communicare的意思是共享或使之相同,卻不會特別涉及思想的共享?,F(xiàn)代英語communication新的含義,主要是在17世紀興起的。我們來看一看這個新觀念的演變過程,簡單地檢查一下17世紀英國科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培根、格蘭威爾、威爾金斯和牛頓。今天所謂“交流”的意義,是從磁性、傳遞、引力等物理概念引申出來的意義。在17世紀,這個詞始終用于經(jīng)院哲學家所謂的遠程作用。至少從經(jīng)院哲學家開始,遠程作用始終是自然哲學的一個問題:如果不接觸,一個身體怎么能夠影響另一個身體呢?正是對遠程作用的思考,包括對頭腦之間作用的思考——即培根所謂“非物質(zhì)效力的傳遞”——使communication踏上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軌道。長期以來,心靈之間的理想關(guān)系,一直被理解成遠程作用——柏拉圖互不觸摸的戀人,阿奎那筆下和距離無關(guān)的天使都是如此叫然而到了17世紀,這個觀念又進一步得到呼應,它重現(xiàn)于科學家關(guān)于交流的準物質(zhì)夢想,19世紀招魂術(shù)者的身上也有它的影子。    communication一詞的語義演變史,和心理—生理學方面的思考大有關(guān)系。比如,現(xiàn)代科學最早的發(fā)言人培根就認為,這個詞“容許我們作這樣的推理,人們共處一地時,精神和精神之間至少有輕微的流動,身體和身體之間也有交流?!彼信e了一長串“靠傳送的運作過程”,這些運作過程在遠距離生效,而不是靠接觸生效。他列舉的東西包括光、聲、熱、重力(牛頓之前的重力)和磁性;也包括嗅味、影響、“情感”;還包括交感傳送,比如護身符和行動的關(guān)系或劍與傷口的關(guān)系,無論受傷的人處在多遠的距離。對后世的思想家來說,這個令人不安的大雜燴,不尊重自然和社會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分離的傾向。自然和社會這種雙重關(guān)系,就是拉圖爾(Bruno Latour)所謂“現(xiàn)代的憲法”。    培根把心理現(xiàn)象放進遠程機制,這和后繼的心理研究者并非不同。他的門徒格蘭威爾爵士用聲學中的交感振動來解釋,一個人的頭腦如何“束縛”(秘密控制)另一個人的頭腦。他想像出來的說明是這樣的:大腦的活動激活“以太”,通過這種“液態(tài)媒介”傳遞到其他大腦;正如彈撥琵琶“引起樂隊中的其他琴師恰當?shù)暮魬粯?,雖然琵琶之間有一定距離,并沒有接觸”。他繼續(xù)解釋說,這樣遠距離的共振現(xiàn)象能夠說明,“天使如何把思想注入我們的腦子,為何知道我們在思考的問題?!边@就是想像之中的移情作用或聲學作用:自從畢達哥拉斯以來,交感的觀念始終駐留在我們的道德世界和物質(zhì)世界中。在此,格蘭威爾提出這樣一個框架:心理作用和物理機制借助以太實現(xiàn)融合。在以后兩百多年的時間里,人們將要用這個框架來思考交流的問題。    距離和死亡始終是愛情的兩大障礙,也是欲望的兩大刺激。巨大的障礙激發(fā)高漲的激情。正如蘇格拉底在《斐德羅篇》里說的,愛欲不在于占有,而在于向往;那么還有什么比距離尤其是死亡更加刺激愛欲的呢?愛欲謀求的是跨越千山萬水,進入棺槨,安渡溝壑。正是這條原理,使我們超越通常接觸方式的局限,就是超越用語詞和肉體接觸的方式。新媒介粉碎了交往的古老障礙,放大愛欲的帝國,扭曲它傳統(tǒng)的形態(tài);因此人們常常把它們理解為性感的或錯亂的東西,或兩者兼而有之的東西。在《斐德羅篇》中,蘇格拉底把書面的文本當做精神精子庫,它容許無父母的懷胎受孕,也可以形成沒有人與人關(guān)系的思想觀念。希臘人認為,人的聲音傳播的范圍有限,人的記憶力孱弱,這是天然的事實。記憶和文字是僅有的兩種記錄。通過文字,可以遠距離控制他人的身體和聲音(讀者),可以保存思想(作者),可以產(chǎn)生心靈的多偶制結(jié)合。如今,遠方可以和近地說話,亡靈可以與活人交談。    與此類似的事情也發(fā)生在19世紀。坦率地說,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照片克服了時間障礙,電報克服了空間障礙。這樣的表述有一點太唐突,因為記錄經(jīng)驗的夢想,使之跨越時空而超越人的記憶力,至少和文字的歷史一樣悠久,和天使的觀念一樣悠久。同樣,攝影術(shù)和電報術(shù)各有其悠久的文化和思想的史前史。然而在19世紀,人與人的接觸卻經(jīng)歷了空前未有的轉(zhuǎn)化,尤其是沿著兩根軸線的變化:傳輸與記錄。主要的變化記錄在兩個構(gòu)詞成分之中:tele-(遠距離)和graphy—(書寫/記錄單位);在后來的媒介中,它們幾乎是無處不在。tele—表示一個新的距離尺度——telegraphy表示語詞的尺度,telephone表示聲音的尺度,television表示形象的尺度,telepathy表示精神的尺度。graphy—表示新的記錄形式——telegraph表示記錄語詞的形式,photograph表示記錄形象的形式,phonograph表示記錄聲音的形式,electroencephalograph表示記錄腦電波形式。19世紀經(jīng)歷了一場革命,打破時間束縛和空間束縛的革命。打破空間束縛的媒介在空間網(wǎng)絡上便于傳輸,可以跨越遙遠的距離,在各自獨特的空間點上移動;紙張和電能就是這樣的例子。打破時間束縛的媒介耐久,可以把相距遙遠的時刻“捆綁”起來。石刻是束縛時間的媒介,我們至今還可以閱讀古埃及的羅塞塔石碑。電報的載荷沒有重量,發(fā)送又快,所以它是束縛空間的媒介。    打破時間束縛的革命產(chǎn)生這樣的后果:文字失去了壟斷的地位,不再是記錄時間和智能的主要媒介。記憶仿佛從人體的囚籠中勝利逃亡,(突然)從感知上挑戰(zhàn)它的文字媒介中勝利逃亡。記憶再也不和死亡的個體捆綁在一起;失去的時間可以重新捕獲;除了文字之外,另有東西對歷史記錄作出貢獻。文字受到的障礙——它沒有視覺和聽力——突然被揭示出來。場景——還有更加重要的事件——可以被捕捉住,而不必憑借語詞、鉛筆或畫筆的干預;因為我們有了照相機。更加突出的是,萬物短暫的典型表現(xiàn)——時間流——憑借電影或留聲機,如今可以轉(zhuǎn)錄為形象和聲音。通過記錄聲像和視像的幻覺,具有記錄功能的媒介使人們對精神世界的興趣再次流行。每一種新媒介都用來生產(chǎn)鬼魂。(卡夫卡深知其中三昧。)正如基特爾(Friederich A.Kittler)所云,“文明儲存和傳輸?shù)目赡苄杂卸啻?,精神世界就有多大?!睓C器印刷最古老的印刷品,是一張圖片,幾具骷髏圍繞一臺印刷機手舞足蹈,手里拿著紙,跳死亡之舞。正如我們在上一章所見,從事招魂術(shù)的人跳死亡之舞,慶賀電報問世,慶賀電能召喚的鬼魂;這是19世紀最早的死亡舞蹈之一,他們意遲到,不死的鬼魂世界擴大了,從記憶中的亡靈擴大到了記錄和傳輸?shù)墓砘辍?   ……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中譯本序中國在本書中只提到一次,然而我是在高潮中提到中國的:第6章講到智能極其豐富的時候,我說了這樣一句話:“比如,中國文明中發(fā)現(xiàn)了那么多的智能和智慧,可是西方對此仍然是那樣地無知!”(第256頁)遺憾的是,本書在矯正這種無知上幾乎是一事無成。在許多方面,這本書深深地打上了西方的烙印——其人物、故事和語言都是西方的。然而,在其他許多方面,它又追求超越門派的血統(tǒng),它以歡迎的態(tài)度去直面我們每天出現(xiàn)的陌生事物。本書提出的問題——交流為何已然成為我們奇妙的生命線—對此刻天地之間蕓蕓眾生來說,具有息息相關(guān)的重要意義。    在第一章里,我讓西方人道德生活中的兩個關(guān)鍵人物登場辯論。他們是蘇格拉底和耶穌。我可以并且應該再加上第三個人物:孔子。世人普遍認為,三個人是人類歷史上最富有影響力的道德先師。當然,他們?nèi)瞬町惒恍?。兩人殉教,一?孔子)沒有;一人(耶穌)是宗教救星,兩人不是;兩人創(chuàng)建的教義后來成為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一人(蘇格拉底)未能創(chuàng)建這樣的教義。然而,三人又有一點相同的奇異之處:我們無法直接追蹤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表述的教義。他們還有一個奇怪的相同之處:他們能夠與后世進行有效的交流,這種交流的方式就是所謂的去世后的腹語(ventriloquism)交流。他們的信徒和弟子把他們的教導保存下來:記錄、發(fā)明、蒸餾、美化或歪曲——幾種情況兼而有之,誰也說不清楚這幾種保存方式的關(guān)系。我們知道,蘇格拉底主要是由柏拉圖的對話保留下來。在柏拉圖的對話中,他唱的是主角;在阿里斯托芬的筆下,蘇格拉底滑稽可笑、瘋瘋癲癲;然而,色諾芬描寫的蘇格拉底卻相當?shù)臏匚臓栄?。耶穌的教誨由他的4個使徒記錄下來,成為《圣經(jīng)》中的四部福音書:《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而且《圣經(jīng)》之外還有經(jīng)外書或其訓示把他的教誨保留下來。傳說孔子在世時有賢人72,弟子3000?,F(xiàn)在的孔子教誨見諸《論語》;顯然,該書的編定是在他去世之后,其可靠性存在爭議。蘇格拉底、耶穌和孔子的教導在后世的命運和流布,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制度化的政治。蘇格拉底去世之后,柏拉圖學園繼續(xù)維持了將近一千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把基督教定為官方宗教??鬃又饾u成為國家主導的崇拜對象,先是漢代取得至尊地位,后來的唐朝進一步民展了對孔子的崇拜。   他們的教義可以在他們?nèi)ナ篮笥媒?jīng)典的形式記錄下來,教義的命運依靠歷史的巧合—這沒有什么異常之處。比較異常的現(xiàn)象是,這三位歷史人物有一個相同的態(tài)度:拒絕把自己的教誨寫成文字。毫無疑問,他們是能夠?qū)懽鞯?。蘇格拉底非常熟悉如何寫作,也熟悉他人的著作,柏拉圖寫的《斐德羅篇》可資證明。耶穌是猶太人學者,他熟悉希伯萊典,曾經(jīng)在猶太人會堂里朗讀經(jīng)典(《路加福音》第4章第16節(jié)之后)。《約翰福音》(許多《圣經(jīng)》學者懷疑是后人假托使徒約翰之名所作,其真實性令人懷疑)第8章第8節(jié)里有耶穌在地上寫字的描寫。孔子嘔心瀝血編訂五經(jīng),說自己“述而不作”(《論語》第7章第1節(jié))。即使孔子用“春秋筆法”編訂《春秋》,他的文字也不是記錄他原本的教義,而是他作的歷史,的修訂,他是用間接的筆法來表示自己的主張。即使他編訂五經(jīng),后人記住他時,還是“子曰”,而不是說“孔子寫”的。蘇格拉底、耶穌和孔子基本上都是靠口耳面授的老師。    ……

編輯推薦

本書屬于"傳播·文化·社會"譯叢中的一本,是一本專門研究交流失敗的書。有趣的是,它傳達的意思地如此美妙。這種品位高雅的嚴肅之作對讀者總是發(fā)出這樣的信息——接受精神挑戰(zhàn),細細品味吸收作者漸次展開的淵博學識和創(chuàng)新視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交流的無奈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原來根本不關(guān)心什么傳媒,買這本書愿意是希望了解大眾溝通的基本情況的歷史。書名很有一些傷感和無奈,但行文卻十分輕松順暢。應為有些專業(yè)性在,不是那種隨隨便便讀的閑書。對現(xiàn)代傳媒的種種現(xiàn)象倒是會增加一種視角。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