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藝術簡史

出版時間:2004-01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美)羅伊?C?克雷文  頁數:200  字數:120000  譯者:王鏞,方廣羊,陳聿東  
Tag標簽:無  

前言

撰寫本書真令人誠惶誠恐。從一開始我就充分意識到企圖在這冊單行本的有限篇幅中講述出豐富復雜的印度藝術史所固有的冒險性。因為這是一般介紹性的概述,所以學者將發(fā)現本書對他來說沒有什么新東西,實際上他會覺察到遺漏之處。我恭步眾多學者之后塵,試圖勾畫出印度藝術的基本輪廓,如果我取得成功,主要應歸功于他們的勞動。印度藝術史已知的內容多半是新近的學術成就,甚至更多的成果有待于將來的研究。這一領域的奠基之作是1927年出版的阿南達·庫馬拉斯瓦米(AnandaK.Coomaraswamy)的《印度與印度尼西亞藝術史》。雖然該書現在看來稍嫌過時,但是任何一個專注于印度藝術的人基本上都受到庫馬拉斯瓦米的恩惠,而且最終必定把他認做自己的博學的先師。對此我感受頗深,而我也進一步意識到從大批為我開辟了多種途徑的其他學者那里獲益匪淺。這一點特別適用于阿徹博士(Dr.W.G.Archer),他的學術成就多年來照亮了我的研究道路,他不僅以特有的熱情和慷慨鼓勵本書的撰寫,還最有助益地逐頁審閱和評論。我還要感激提供建議和插圖以鼓勵我從事此項工作的許多朋友和同事,我深深感謝佛羅里達大學準我假期,使我能撰寫這部稿子。對我的妻子洛娜,我表示摯愛和感謝,她不僅打印了本書需要的打字稿,而且無論生活多么紛繁都一直支持我。在開頭,重要的是我要提醒讀者注意關于印度文化的“藝術”和“藝術家”的術語。為方便起見,我將使用它們;但我們將見到的大部分作品實質上都是禮拜性的,是出于宗教的和功利的目的而非審美的動機創(chuàng)造的;而且它們是由工匠們遵循傳統(tǒng)造像學和手工業(yè)口授的嚴格法規(guī)制成的,他們絕不會理解“藝術家”一詞像今天所使用的含義。盡管有這樣一種文化基質,或許正因如此,印度的工匠們制作了堪稱杰作的作品。這種成就是難以匹敵的,我深信讀者必將受到所面對的每件獨特作品的優(yōu)點的啟發(fā)、感染和激勵。

內容概要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其藝術成就不僅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而且對亞洲諸國產生過深遠影響。本書是普及印度藝術常識的通俗讀物,簡明而系統(tǒng)地介紹了從哈拉帕文化到莫臥兒王朝四千多年印度建筑、雕塑、繪畫發(fā)展的歷史,涉及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蘭教等宗教藝術,以及宮廷藝術和民間藝術,并配有二百幅插圖。

作者簡介

羅伊·C·克雷文(Roy C.Craven,1924—1996),美國學者、攝影師、畫家,曾任佛羅里達大學美術館館長和藝術教授,長期從事印度藝術研究。所著《印度藝術簡史》在英語國家暢銷,多次再版。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章 哈拉帕文化:發(fā)祥于印度河第二章 歷史與宗教的起源第三章 孔雀時代:第一個帝國的藝術第四章 巽伽王朝:支提、毗訶羅和窣堵波第五章 安達羅時代:“世界之山”第六章 貴霜時代:犍陀羅和馬圖拉第七章 笈多和后笈多時代第八章 南印度:帕拉瓦人、朱羅人和霍伊薩拉人第九章 北印度中世紀時代第十章 伊斯蘭教的印度:建筑和繪畫第十一章 耆那教、拉賈斯坦和帕哈里的繪畫結束語譯名對照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關于人類在印度起源的知識仍然是不完整的,我們還說不清人類最初怎樣占據了次大陸的大部分地區(qū)。南方少數土著民族從總體來看屬于原始澳大利亞人(proto-Australoid)或維達人(Veddoid),除了身材矮小,他們很像澳大利亞叢林居民。的確可以相信,印度曾一度通過一座巨大的地橋與印度尼西亞群島和澳大利亞直接相連。在最后一次冰河期末海面上升,切斷了陸上的聯(lián)系,留下的古代民族后裔廣泛分布在各地。這些偏遠的多半是山區(qū)居民的少數殘余把他們遠古的森林社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紀,今天他們屬于現代印度的所謂“表列種姓”。印度次大陸所創(chuàng)作的最初的真正視覺藝術作品是原始巖穴或巖石繪畫。已知的有數百處,而最集中分布于中印度博帕爾市周圍100英里內的砂石遮蔽所。沒有一處像歐洲巖穴繪畫那樣古老:碳14測定年代最古的在公元前5500年。在許多情況下,較古的圖像被較晚的巖畫和巖刻所覆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近代。這些巖畫最常見的是描繪動物,單獨的動物或者與狩獵或巫術場面中程式化的人物在一起的動物。有些畫面似乎是表現狩獵或公牛跳躍之類的活動和佩帶弓箭的人物;另一些顯然是較晚的巖畫,表現騎在馬背上的人手持刀劍和盾牌等明顯為鐵器時代的器物。還有罕見的“X光透視圖像”的例子,畫出了母牛腹中未出世的小牛或羚羊體內的各種器官,同時代的澳大利亞叢林居民也畫過很多這種風格的巖畫。所用顏料全是天然礦物顏料。顏色變化范圍從暗紅、紫紅到赤褐土色、粉紅色、橙黃色、藍色、綠色和紅色勾邊的熟赭石。這些巖畫是由單色的色塊和色線畫成的,很少見色調和明暗配合的嘗試。根據羅伯特·布魯克斯(RobertBrooks)的說法,有些顏料是直接用手指涂抹的,而另一些顏料明顯地是用揉搓過的矮棕櫚葉?;蚱渌植诘乃⒆铀频臇|西刷上的。以輪廓線畫出的圖畫似乎是這些古代作品中距今最近的,年代大致可定為公元4世紀。雖然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續(xù)了三千多年,直到公元紀年開始,但被始于約公元前1000年的鐵器時代文化的不同因素所掩蓋。最大的壓抑發(fā)生在約公元前3世紀,當時在北印度恒河平原確立的鐵器時代文化的影響開始擴大到南方。鐵器時代文化也可能是通過與中東的海上聯(lián)系更早到達南印度的。

后記

印度詞匯的轉寫對一般英語讀者來說總是有困難的。本書試圖通過語音拼法的增減盡可能簡化此事。注音符號被省略了,例如用sh代表s和s(Ashoka代替了Asoka,yakshi代替了yakai)。唯一的例外是SriLanka讀做ShfiLanka,但一般都知道這是僅有的一種拼法。本書《印度藝術簡史》(AConciseHistoryofIndianArt)的作者羅伊·C.克雷文(RoyC.Craven),1924年生于美國阿拉巴馬州,1944年作為美國空軍部隊的攝影師初訪印度。嗣后,他曾與喬治·格羅斯(GeorgeGrosz)和庫尼優(yōu)希(Kuniyoshi)一起研究繪畫,借助富布賴特獎學金重返印度考察當代印度藝術。1966年起他在蓋恩斯維爾的佛羅里達大學任美術館館長,1967年起任該館藝術教授。1996年去世。他曾為許多印度藝術展覽和美洲前哥倫布時代藝術展覽進行布置和編目,他本人的繪畫和攝影作品亦曾在美國和其他國家展出。除本書外,他的著作還有《瑪雅的儀式中心》(1974年)等。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其藝術成就不僅在世界上獨樹一幟,而且對亞洲諸國產生過深遠影響。本書系統(tǒng)而簡明地介紹了從公元前三千紀的哈拉帕文化到公元16世紀至19世紀莫臥兒王朝時代印度藝術發(fā)展的歷史,內容包括印度的建筑、雕塑、繪畫各個藝術門類,涉及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蘭教等各種宗教藝術。本書作為印度藝術入門讀物,1976年出版后頗受讀者歡迎,曾兩次再版。目前我國缺少此類著作,本書可為藝術、宗教、歷史、文化研究者提供參考資料,也可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提供拓展視野的窗口。本書中梵語或印地語的譯名,一般采用我國印度學界的通譯。例如,TajMahal約定俗成的譯法是“泰姬陵”。有些譯名則主要根據英語翻譯,例如mudra(姆德拉)梵語原義為“印章”、“手勢”、“姿勢”等,古代漢譯佛經通常譯作“印”或“手印”,唐代高僧玄奘曾譯作“勢”,英語則譯作gesture或posture,本書亦譯作“手勢”或“勢”。本書原版插圖大多不夠清晰,且只有三十幅彩圖;中文版盡量采用同類作品的清晰圖版替換原圖,并大大增加了彩圖的數量。譯者王鏞,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印度藝術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畢業(yè),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方廣羊,北京大學東語系畢業(yè),現旅居加拿大;陳聿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碩士研究生畢業(yè),現旅居美國。初譯稿方廣羊譯第一至第五章,王鏞譯第六至第八章,陳聿東譯第九至第十一章,最后由王鏞通校全書定稿。譯稿完成于1989年,后幾經周折,又幾經修改,終于在今天出版,令人感慨,也令人欣慰。謹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呼延華、郝明慧、程建農和羅潔等同志致謝。

媒體關注與評論

在整個印度史上,生活在農村的大眾“崇拜的并非祭司神學的神明,而是鄉(xiāng)土的精靈(藥叉和那伽)和生殖的女神與母神”(庫馬拉斯瓦米語)。自古以來這片沃土的肥力強勁地孕育并繁榮了藝術。實際上,沒有這種雄厚而充滿活力的基礎支撐,印度教精致而復雜的偶像根本不會被想像并被創(chuàng)造出來。  ——羅伊·C·克雷文

編輯推薦

《印度藝術簡史》:西方藝術史論名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印度藝術簡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8條)

 
 

  •   作者說是最簡易的普及書,但以我的智商看來,是非常專業(yè)的。作者是畫家、攝影家,所以在談論相關藝術時會有一些其他學者所沒有的細致、敏銳和只有同類才會有的默契的見解,往往令我十分驚異,值得看的好書!
  •   真正是一本簡史。。。
  •   非常值得看的好書
  •   一本好書!
  •   就是圖集中放在當中了,不是很方便。這本書還有一個版本,不知道是不是排版得更合理。

    可以和印度攬勝一起讀。
  •   深度適中,譯筆流暢
  •   是一本值得了解和看的書籍
  •   銅版紙翻起來不方便,其他都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