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相撲與力士

出版時間:2005-9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作者:陳洪兵金舒鶯劉穎  頁數(shù):20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相撲是日本國技,昔日與歌舞伎并列為日本兩大國粹。如今,相撲在日本一枝獨秀,成為僅次于棒球的極富魅力的運動項目。本書從相撲史話、相撲力士、相撲部屋、相撲文化、相撲花絮、日本相撲的現(xiàn)狀與展望等幾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日本相撲與中國儒、釋、道的淵源關系,也具體分析了相撲在日本的發(fā)展成熟,并以此深入淺出地透視了日本的國民精神及發(fā)族文化。

作者簡介

王曉平,1947年8月出身于四川省開江縣,現(xiàn)任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日本帝埭山學院大學人間文化學部教授。長年從事中國古典文學與中日比較文學研究。主要著作有《近代中日文學交流史稿》(湖南文藝出版社)、《佛典志怪物語》(江西人民出版社)、《亞洲漢文學》(天津人民出版社)、《智水仁山——中日詩歌自然意象對談錄》(與中西進合著,中華書局)、《中國文學在日本》(與嚴紹鋈合著)、《二十世紀國外中國文學研究》(與夏康達主編)、《國外中國古典文論研究》(與周發(fā)祥、李逸津合著,江蘇教育出版社)、《梅紅櫻粉——日本作家與中國文化》(寧夏人民出版社)等。譯著有《水邊的婚戀一萬葉集與中國文學》(四川人民出版社)、《日本詩歌的傳統(tǒng)——七與五的詩學》(與雋雪艷、趙怡合譯,譯林出版社)等。主編“日本中國學文粹叢書”(中華書局)與“人文日本新書叢書”(寧夏人民出版社)。

書籍目錄

引言  第一章  相撲史話  相撲在中國  相撲在日本  相撲與中國文化第二章  相撲百味  胖子肉博  土俵賽場  相撲特色  相撲立合  相撲裁判  相撲禮儀  相撲規(guī)則  相撲訓練  相撲比賽  相撲技術  相撲綱領  相撲與體育  相撲健康管理第三章  相撲力士  飲食和起居  新第子生活  親方的生活  橫綱的生活  “隱士”的生活第四章  相撲部屋  出羽海部屋  春日野部屋  二子山部屋  藤島部屋    時津風部屋第五章  相撲明星第六章  相撲文化第七章  相撲花絮第八章  日本相撲的現(xiàn)狀與展望參考文獻后記出版者的話

章節(jié)摘錄

書摘史前期    中國古代相撲活動,古稱“角力”、“角抵”、“手搏”等等,似今天的摔跤。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傳說在距今4600多年前,黃帝的部落與蚩尤的部落在逐鹿(今河北涿縣)展開了一場生死較量,蚩尤耳鬢如劍戟,頭有角,用角抵黃帝,銳不可當。盡管這一傳說帶有神話的痕跡,但還是隱隱約約地顯示出“角抵”的起源與原始部落間為爭奪地盤而發(fā)生沖突有關,有著武力競爭的色彩。后來在中國古代的北方農村中流行著一種頭戴牛角,三三兩兩互相抵斗的“蚩尤戲”,這就是老百姓為紀念與黃帝逐鹿中原的蚩尤而舉行的民間競技活動。    萌芽期    西周時期,這種兩人徒手搏斗的競技活動被稱為“角力”,并成為一項重要的軍事訓練內容。每年冬天,周天子都要召集他的將帥,讓他們在冰天雪地中練習射箭和角力,并親自檢查訓練效果。由此可見,此時的角力活動仍然烙有軍事活動的印痕。這一印痕時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才逐漸淡化。    戰(zhàn)國后,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急劇變革,原屬于軍事活動的角力,似乎也受其熏染、浸潤,逐漸從軍事訓練的樊籠中脫離出來,向帶有競技性的身體活動方面發(fā)展,開始走上“以為戲樂,以相夸示”一路。1955年在陜西西安客省莊出土的一塊戰(zhàn)國透雕銅牌,向人們真實地展示了當時民間角力的生動場面。只見兩個彪形大漢上身赤裸,下身著長褲,各自一手扣住對方的腰,一手扳住對方的腿,碰撞在一起,相持不下,難解難分。在大漢們的身后各有一匹馬正靜觀他們的精彩表演。對于力士來說,這種徒手肉搏的角力已成為一種習武與娛樂相結合的活動。這也是目前人們所能看到的中國古代最早的相撲圖像。西周由此可以看作中國相撲的萌芽期。    繁榮期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認為從此國泰民安,永遠不會有紛爭和戰(zhàn)火,于是下令民間不許私藏兵器。在“車同軌、書同文”的政治制度的感召下,“角力”也更名為“角抵”,從原來的軍事活動中徹底分離出來,成為一種專供王公貴族欣賞娛樂的“角抵戲”,又稱“大角抵”或“百戲”。秦朝的第二個皇帝胡亥就很喜歡看角抵。當他在觀看角抵戲時,不允許任何人打擾他,就是宰相李斯有要事來求見也準吃閉]羹。由此可見他對角抵戲的癡迷程度,同時也說明這時的角抵是娛樂占主導的技藝較量,而不是戰(zhàn)場上肉搏格斗的再現(xiàn)。    到了西漢,天下太平,國力日增,有錢有閑階層對娛樂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于是,角抵戲的內容不斷地得以翻新,常以角抵、歌舞、雜技、魔術等各種娛樂形式展開故事情節(jié),精彩之處,為其吶喊助威者甚眾,場面異常火爆。從這種在公開場合由兩人表演的角抵中已能看出后來相撲的影子。1974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臨沂的金雀山九號漢墓中發(fā)掘出一幅彩繪帛畫。畫面上共有三人,居右者頭戴箭形茨菰葉飾,雙腕佩紅鐲;居中者著長冠,穿寬袍,系赤帶;兩人張開雙臂,身體前俯,怒視對方,作躍躍欲撲之狀;左側有一旁觀者,小帽寬衣,拱袖肅立,可能是角抵者的裁判吧。    據大量史料記載,漢代的許多皇帝都特別喜歡觀看角抵比賽,連一向對文娛活動不感興趣的漢哀帝,對這種角抵比賽也情有獨鐘,戀戀不舍。有一些達官貴人甚至很擅長于角抵。如漢武帝麾下的臣子金日彈就精于此。當他發(fā)現(xiàn)莽何羅背叛國君時,火冒三丈,施展擊、打、扳等絕招,瞬間就將莽何羅重重地摔在殿前,狠狠地懲罰了他。當然,也有一些昏庸的帝王,他們終日過著紙醉金迷聲色犬馬的生活,他們的喜好常被抹上一層病態(tài)的色彩。如三國時吳國的亡國之君孫皓,他曾下令宮女們戴上飾有垂珠的金首飾進行角抵比賽,供他賞玩。在相互碰撞中,這些首飾大量被損壞,就讓工匠們不斷制作新的更換。女子相撲在此時首次亮相,同時反映了君王們驕奢淫逸、揮金如土的生活。    “相撲”一詞首先出現(xiàn)在晉代,隋唐時期“角抵”、“相抵”、“角力”三名稱并行,雖然名稱紛呈,但其內涵卻是一致的。郊祀是唐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大禮,在郊祀之前,一般有相撲之例。此時在朝廷已有了負責管理相撲活動的機構,名為“左右軍”。到唐代,這些專業(yè)的相撲力土都云集到叫“相撲棚”的正規(guī)組織中,在那里相互較量,切磋技藝,精益求精?!璓6-7

媒體關注與評論

書評相撲即如人生,都是勝負的世界。    ——高砂浦五郎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日本相撲與力士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這本書真心不錯,對日本相撲寫的很詳細,包裝也很好,物流很快。
  •   非常喜歡——這本書非常好看,非常滿意!
  •   這本書還不錯 對于學習日本文化的人很有幫助
  •   寫論文用的,挺不錯的一本書
  •   內容像車輪一樣來回轉..圖片非常不清楚...
  •   寫論文,還好~、
  •     如同西班牙斗牛一樣,其實日本的相撲也是一種表演性比賽。在所謂武道八門“相撲、弓道、劍道、柔道、居合道、合氣道、空手道”中算是保持最完整,最受大眾歡迎的一種。
      
      因為不了解,之前對這項運動有好多誤讀。看完這本書之后,反倒覺得相撲很神圣,能于浮躁的現(xiàn)代社會依然保持幾百年前的古樸,真的很不容易。
      
      幾近裸體的力士力大無窮,在土俵上風光無限,而實則和藝伎差不多,幾乎從小就接受封閉的教育訓練。他們往往都有一顆赤子之心,對社會接觸很少。真正能成功的力士比例相對很少,一旦退役,他們反倒不知道該怎么在社會上立足。據說很多人出來后都會開火鍋店,因為每個人在學徒時都要做得一手好火鍋。那種火鍋是力士為了增肥,每天都必須吃的食物。
      
      與自己的體重相比,這些力士其實也并不不是兇神惡煞,大多數(shù)更像小孩子。據說有個力士竟然被蜘蛛活活嚇死了。
      
      比賽用的土俵、穿的服裝、競技動作、裁判……每一件東西都有自己的定義和規(guī)矩,幾百年變化不大。
      
      相撲并不等于摔跤,動手之前眼神的較量更重要,且時間更久,真要伸上手可能幾下就會分出勝負。
      
      力士對陣時唯一允許穿的就是兜襠布,觀眾不必為這東西擔心,它絕對不會遮擋不住私部。據說近80多年來的比賽,只有一次脫落事件。
      
      因為這布有7、8米長,力士要在別人的幫助下才能圍好。為了弄的很緊,在圍的時候要把布弄的很濕。而在相撲比賽的規(guī)定中,力士的兜襠布是絕對不可以松動露出私部的,更不允許脫落。兜襠布脫落和腳之外的其他部位接觸土裱,或者腳踏出那個圓圈都被視為失敗。
      
      非常讓我受不了的是這兜襠布一輩子都不能洗,除非力士所在的部屋的親方(相當于掌門師傅之類的一家之長)去世,才可以清洗一次。
      
      哦,天吶。一個力士的職業(yè)生涯大概十幾、二十多年。除了升到關取的級別后,兜襠布要從黑色變成白色,否則這東西就一直用著嘛?我想他們應該有很多條吧。
  •   哦,天吶。
  •   。。。。這么牛逼的傳統(tǒng),不衛(wèi)生。。。。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