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文集

出版時間:2006-11-1  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汪曾祺  頁數:39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汪曾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xiāng)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拔宜非蟮牟皇巧羁?,而是和諧?!薄拔覍懙氖敲?,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時候都需要的?!薄拔蚁矚g疏朗清淡的風格,不喜歡繁復濃重的風格,對畫,對文學,都如此。”“我曾戲稱自己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大致差不離?!薄拔曳浅V匾曊Z言,也許我把語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極致。我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容?!薄拔覀冇羞^各種創(chuàng)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汪曾祺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現當代作家。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深受教寫作課的沈從文的影響。1940年開始發(fā)表小說。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顧問、北京劇協理事,在海內外出版專著全集30余部,代表作有小說《受戒》、京劇劇本《范進中舉》、《沙家浜》(主要編者之一)。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

書籍目錄

花園短篇小說的本質——在解鞋帶和刷牙的時候之四國子監(jiān)讀民歌札記筆下處處有人——談《四進士》沈從文和他的《邊城》關于葡萄《大淖記事》是怎樣寫出來的談談風俗畫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大午門憶舊讀廉價書《晚翠文談》自序沈括的幽默張大千和畢加索宋朝人的吃喝金岳霖先生楊慎在保山觀音寺林肯的鼻子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字的災難沈從文轉業(yè)之謎吳大和尚和七拳半西南聯在中文系我的“解放”吳雨僧先生二三事四方食事馬·譚·張·裘·趙——漫談他們的演唱藝術“小山重疊金明滅”鬧市閑民《水滸》人物的綽號讀《蕭蕭》賈似道之死美國女生——阿美利加明信片我的祖父祖母隨遇而安徐文長的婚事我的家關于《沙家浜》

編輯推薦

  汪曾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汪曾祺以散文筆調寫小說,寫出了家鄉(xiāng)五行八作的見聞和風物人情、習俗民風,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顯現奇崛,情韻靈動淡遠,風致清逸秀異?!  拔宜非蟮牟皇巧羁?,而是和諧?!薄拔覍懙氖敲溃墙】档娜诵?。美,是什么時候都需要的。”“我喜歡疏朗清淡的風格,不喜歡繁復濃重的風格,對畫,對文學,都如此?!薄拔以鴳蚍Q自己是一個‘中國式的抒情人道主義者’,大致差不離?!薄拔曳浅V匾曊Z言,也許我把語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極致。我認為語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內容?!薄拔覀冇羞^各種創(chuàng)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汪曾祺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汪曾祺文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讀汪曾祺的文章快不得,也快不了。老先生筆下干凈閑淡,讀快了便體味不出那份詩意和情懷;文字行云流水,你也自然是舍不得一目十行。然而不知不覺間老先生已經帶你走到故事的結尾了,你還尤自砸吧著嘴估摸著味道,不知魏晉南北朝的模樣。
      老先生文字簡潔,減一字嫌少,并且同他的老師沈從文一樣,用最簡單的形容詞描繪出最貼切的人、物來,由此,生僻字幾乎不見,讀起來便更覺親切舒暢。然而,尤其當你讀散文時,又佩服于汪老的學識和赤誠,便想有些作家挖空了心思造字堆句,過條街還說的跟山路十八彎似的,到底是輸了氣韻。
      他寫人,不是真的漫說,總是抓住這人最明顯的氣質來寫。如《我的父親》、《馬、譚、張、裘、趙——漫談他們的京劇藝術》。最喜歡看他寫人,沈從文、聞一多、以及聯大的那些人,寫金岳霖身上有跳蚤,拈來金先生一句話:”對不起,我這里有個小動物。“真可見當時的人苦中作樂的雅趣來。寫徐文長,先寫他殺妻,是繼室。徐文長先是為原配潘氏做了大量詞句樸實真實又感人肺腑的悼亡詞,亡妻逝后八年才又續(xù)娶,兩任都不歡而散,最后一個夫人竟落得喪命,而文長自己也鋃鐺入獄。又傳說徐文長后期已然瘋癲已。也不知是被情深意切的悼亡詞打動,還是被汪老的敘述打動,看完這個故事也是良久唏噓。
      
  •     這是上下兩冊書,語言平實,風格純樸,具有讓人心情平靜的力量。而且,通過作者筆下所描寫的一個個人物、一段段故事,讀書的人還能從中體會到與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不一樣的社會風情,是我的珍藏書籍之一。
  •     
      
      不世出的小說家,汪曾祺可算的上是一位。
      
      用他老先生作品中經常嘮嗑出來的一些話來說:“這城里很多人都死了。 ”當然,人的生老病死,卻又是這自然界中最逃脫不出的一種法則。而他作品中的一個個小人物,卻總是很自然地成為了一個個生動的文化符號,而他們的消逝,卻又往往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消逝,同時也夾雜著一些別的東西,比如說一種不同尋常的技藝、一種較為特殊的味覺、還有淡然的生活下,一些別樣的生活雅趣……這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頗有些白頭宮女“閑坐說玄宗”的味道。而現在的現在還有什么呢?北京的老城墻我們是來不及見了;而胡同也拆的十有七八了;雖然各個城市都相繼地修起了“仿古一條街”什么的,但也僅僅只是“仿古”而已,而缺少的那些,或許正象電影《洗澡》中蟋蟀所攀附著的那種地氣,這也正是汪曾祺小說中時不時透露出的那些東西。
      
      x曾經不止一次地聽人說起汪曾祺的“小”,相同的話也曾批駁過魯迅,說中國的這位大文豪咋弄不出一部長篇呢,這在一個崇尚饕餮追求磅礴的國度里應該是很平常的一種心理。據我個人私下認為,中國當今文學的空前繁榮,一年似乎可以出上數千部長篇,但書名和作者換了一撥又一撥,卻絕少有質的突破,其問題或許就是忽視了這“小”的緣故。所以至《儒林外史》、《紅樓夢》以來,中國很難再有真正恢弘大氣的作品,而古人窮盡一生,往往卻只能留下一部半部的,這是無論如何讓那些兩三個月出一本書,一年出五六七本書的作者,所摸不著頭腦的。
      
      作品中的“大”,固然是創(chuàng)作者所應該追求的,卻也得由無數個“小”的細節(jié)精巧地構成才能真正地謂其“大”??!君不見《水滸》、《儒林》諸書,細細地從中拈出一兩段,亦自可成為一篇上佳的文章。而《水滸》、《儒林》等書后人自難勝之,即使從他國舶來一些別的題目和創(chuàng)作手法,雖然一時間在作者和讀者眼里看來足夠先鋒足夠另類,卻難于更見其偉大,因為還是不深知國與國文化不同的緣故。這種文化上自然的疏離,也常常使作者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至于這里所說的“小”,也恰恰是生活里的一種細微末節(jié),魯迅寫過,廢名寫過,沈從文寫過,早期的賈平凹寫過……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汪曾祺更是在“小”中善于著筆的佼佼者。
      
      在現在的中國,而“大”更象是少數人的一種專利。譬如說市長,在一般人的眼里,他的政績就是蓋了高樓修了幾座立交橋什么的。至于別的政績,偶爾一天我們也會從電視里看見他在某個小角落握住某位平民的手,至于其它一些日子是不是這樣,我也實在無法知道。更何況這些本是他分內應該做的小事,但因為其小其瑣碎而實在無法表現,假使以意為之,天天錄成電視,我們看電視的人也就生厭了,還是情愿他們多蓋幾座高樓多修幾座立交橋為好,這也是一時間里豬尾巴戲滿天飛的原因。如果把這樣的視角轉到文壇上,一篇文字的長短,書的厚薄,一年是否出過幾部書,卻又成了彼此心照不宣的一條法則。所以,題目無論如何要大,這文字無論如何要長起來,而出書與否,卻又成為文壇的一種身份驗證。每到這里,我就想起明朝唐順之給門人說堅決不給自己出文集的決心,不知道這究竟是不是他一時的憤懣,等到他死后,他的門人照舊把他的文集印的飛快。
      
      還是回到“小”字上來吧,前兩天和朋友閑來無事說起吃的時候,極盡畫餅望梅之能事。忽地想到汪曾祺有一本談“吃”的書,那里面的飲食說屑,細細品來,如聞前朝舊事,隔江琵琶,頗多興味。其實這些,再用他老先生的一句話說,“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
      
  •     難以想象像我這樣情緒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竟然還在夏日午后像模像樣地讀“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汪曾祺,大概這樣清淡這樣仙風雅骨的文字才能讓我平靜下來,像白米飯仔細咀嚼方能咂出甘甜滋味,像白開水雖無味然最適合人體飲用,情到濃時才顯淡,越是醇厚越是藏巧露拙,你當他是信手拈來佳句天成的呢,其實句句藏了機鋒用心安排的呢,只是大家的自然渾然不覺做作,即使他在文學評論《短篇小說的本質》中,依然保持著親和的本色,極為平易近人兼深入淺出,看得不免會心一笑算是極得我心.且看這一段:“泰戈爾告訴羅曼*羅蘭他要學畫了,他覺得有些東西文字表達不出來,只有顏色線條勝任?!弊屛蚁肫饎偣适赖陌矕|尼奧尼在高齡多病的情況下,用繪畫代替了影象,同樣是藝術,不同的形式相通的精神,總歸是自我釋放的方式;
      
      而開篇的《花園》一文,簡直舒服自然到空靈境界,寫汪老小時候逗蟲摘花,寫意家中老小,全是白描,宛如攝影機一個360度大全景掃過院子掃過深夜的花園掃過地上甲蟲,于是一個孩子快活的童年活靈活現地浮現了,沒有成人故意模仿稚童矯情的口吻與實則居高臨下的圓熟眼光,一切都流淌在孩子深沉的回憶里,他說“一下雨,什么顏色都郁起來”,“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它的一切好處,知道哪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辈恢獮楹?這些文字總讓我想起朱天文<冬冬的假期》,小孩子午睡時睡不著就睜著眼睛聽窗外的蟬鳴看樹枝間露出的一小方天空,同樣的幽思無窮,且同樣的傳統儒雅.最妙的是結尾:“那一次,我感覺我跟我父親靠得近極了?!焙竺嬗袃尚形淖钟涊d:“四月二日。月光清極。夜氣大涼。似乎該再寫一段作為收尾,但又似無須了。便這樣吧,日后再說。逝者如斯?!边@一小段可看作他對“留白”的最好闡述;
      
      《筆下處處有人》是談論戲曲劇本《四進士》,我雖對戲曲不感興趣,但經他風趣分析,竟也讀得興致盎然;
      
      《沈從文和他的邊城》,有關《邊城》已談論太多,但因汪曾祺師承沈從文,所以更有價值一讀,同樣淡雅的文字,汪老將字后面的微妙與曼妙洞悉地清清楚楚,再一次感受到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的凄美與彷徨;
      
      他作品的一大特色是關注民俗,和風物人情,仿佛看到他閑庭信步穿梭在花市、畫舫、食肆、戲園、校舍之間,各等小人物與名人無不生動躍然于紙上。的確,“文如其人”是對作家的最高評價,做文做事到如此境界,闔為盡善盡美。
  •   汪曾祺很多小說結尾都是,×××死了。很有意思。
  •   不過,這種東西沒有了,也就沒有了
    這個說法我很理解
    我是從京劇開始了解老前輩的,而且我對戲的態(tài)度,更傾向于把它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放到中國甚至人類的文化進程里來理解,所以不像大部分戲迷,對現在傳統藝術的不景氣,我是沒什么不好的感受的。所以,這句話我很理解。自古以來失傳的東西不計其數,不是那個時代了,自然也就沒有了。沒有了,也就沒有了
    如此而已
  •   若干年前,在拆除北京各朝代牌坊的時候,梁思成曾給周恩來說,“總理,不能拆,這些各朝代的牌坊在夕陽西下時有種獨特的美感,”但周總理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于是就拆掉了,后來又重建了。在反反復復中,我們丟失了許多美好的東西~~
  •   自古以來拆的多了,沒了就沒了吧
    大明宮怎么樣,還不是塵歸塵土歸土
  •   他寫的泰山很大
    "我寫不了泰山"
    很喜歡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