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教育理論及其現(xiàn)代價值

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李如密  頁數(shù):300  

內(nèi)容概要

儒家教育理論是以孔子教育思想為源頭,并在后世儒家的繼承和發(fā)展過程中逐步豐富、完善起來的。儒家有關教育的觀點、見解和主張,主要包括有關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學和學習、德育和修養(yǎng)、美育、教育管理、教師和師生關系等方面的論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成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寶貴遺產(chǎn),不僅在中國教育史上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久負盛譽。
儒家教育理論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以下鮮明的特點:其一,綜合性?;蚍Q交融性。儒家教育思想是與儒家哲學思想、社會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美學思想、邏輯思想等交織在一起的,有時很難將它們彼此區(qū)分開來。因為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其他的社會現(xiàn)象有著這樣那樣的聯(lián)系。當然,這也和古代學術尚未產(chǎn)生專業(yè)分化有關。其二,分散性。儒家教育思想是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背景上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它散見于經(jīng)、史、子、集等浩瀚的古文獻中,而較為集中地、全面地探討教育的專門著作是很少的。這一特點就決定了研究儒家教育思想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因為研究者首先必須對大量古文獻下一番提要鉤玄,甚至于沙里淘金的功夫?!?/pre>

作者簡介

  李如密
男,1964年7月生,山東費縣人。1985年本科畢業(yè)于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系并留校任教。1992年被評為講師,1993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9—2000學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做國內(nèi)訪問學者。2005年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南京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課程與教學論專業(yè)博士生導師。兼任全國現(xiàn)代教學藝術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教育學會教學論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實驗研究會理事、全國學習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教學理論研究。著有《教學藝術論》(專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教學風格論》(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現(xiàn)代教學理論研究》(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教學美的價值及其創(chuàng)造》(專著,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等著作20余部,在《教育研究》、《課程.教材.教法》、《中國教育學刊》、《教育研究與實驗》、《教育理論與實踐》等雜志發(fā)表學術論文200余篇.

書籍目錄

引 言
第一章 儒家關于教育作用和目的的理論
 第一節(jié) 儒家的教化論思想
 第二節(jié) 儒家的人性論思想
 第三節(jié) 儒家的學以成才說
 第四節(jié) 儒家的教育目的論
第二章 儒家的教學和學習理論
 第一節(jié) 儒家的教學理論
一啟發(fā)誘導
二因材施教
三教學相長
四適時而教
 第二節(jié) 儒家的學習理論
一好學樂學
二專心有恒
三學思結合
四學貴有疑
五學以致用
六循序漸進
第三章 儒家的德育和修養(yǎng)理論
第一節(jié) 儒家的德育理論
一 區(qū)別對待
二 知行一致
三長善救失
四 預防在先
第二節(jié) 儒家的修養(yǎng)理論
一 立志樂道
二 克己內(nèi)省
三改過遷善
四善擇益友
五身體力行
第四章 儒家的美育理論
 第一節(jié) 重視詩教和樂教
 第二節(jié) 重視文質(zhì)彬彬、美善相諧
 第三節(jié) 重視美的移情作用
 第四節(jié) 重視中和之美
 第五節(jié) 重視里仁為美、環(huán)境育人
第五章 儒家的教育管理理論
 第一節(jié) 重視人的因素
 第二節(jié) 重視管理教育
 第三節(jié) 重視領導者的品格
 第四節(jié) 重視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diào)
 第五節(jié) 重視管理秩序的穩(wěn)定
第六章 儒家關于教師和師生關系的理論
 第一節(jié) 儒家的教師地位論
 第二節(jié) 儒家的教師修養(yǎng)論
 第三節(jié) 儒家的師生關系論
 第四節(jié) 儒家的師表形象論
主要參考文獻
后 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儒家普遍重視教育的作用,不僅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也同樣重視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儒家之所以那么重視教育的社會作用,是因為儒家教育家多數(shù)同時也是政治家,具有積極入世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教育的社會作用認識深刻,希望通過教育來影響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儒家還通過研究人性及其與教育的關系,探討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作用,因為教育對社會的影響終究是通過培養(yǎng)人而發(fā)揮作用的??鬃右浴靶韵嘟闭撌紫瓤隙私逃谌说陌l(fā)展中的決定作用,孟子、荀子則在人性的善惡問題上立論相異,后世儒家又提出了形形色色的人性論假設,但就對后天學習和教育的重視方面而言,又顯然是殊途同歸的。 第一節(jié) 儒家的教化論思想 教育和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良好的教育能夠促進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據(jù)研究,“教化”是中國教育傳統(tǒng)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之所以不用“教育”而用“教化”,是因為上古時代人們尤重“化”。“化”與水、風相關,水和風即意味著生、意味著長,人人莫不喜之、悅之、樂之、愛之、趨之、近之。因此,化的本質(zhì)乃“生”。《韻會》:“化,天地陰陽運行,自有而無,自無而有,則為化?!苯逃氖滓蝿蘸吐毮?,就是教人生存,因此,“教”與“化”的結合,慢慢就約定俗成了。儒家是非常重視教育的社會發(fā)展功能的,這從歷代儒家對有關“教化”的大量論述可以看得出來。 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就是最早從教育與政治、經(jīng)濟關系的角度來論述教育作用的教育家。他認為“庶”、“富”、“教”是治國的三個基本條件,而“教”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墩撜Z?子路》載: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唬骸凹雀灰?,又何加焉?”曰:“教之?!敝赋鐾ㄟ^教育傳播道德倫理比國家的政令、刑法更為重要和有效,因為在他看來,前者可使民眾“有恥且格”,而后者只能使“民免而無恥”。所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孔子主張“為政”必先“教民”,他說:“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論語?子路》),“不教而殺謂之虐”(《論語?堯日》)。有一次,學生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苟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保ā墩撜Z?顏淵》)子貢用假設的提問讓老師在豐足的糧食、充足的武備、取信于民三者中分出先后、輕重??鬃诱J定,民信是一個國家存在的基礎,而民之能信首先是一個教育問題。

編輯推薦

《儒家教育理論及其現(xiàn)代價值》由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儒家教育理論及其現(xiàn)代價值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內(nèi)容全面,引文詳細,有點類似于集說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