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鼓樓

出版時間:2000-01  出版社: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作者:劉心武  
Tag標(biāo)簽:無  

作者簡介

作 者 簡 介
劉心武,1942年6月生于四川成都,
漢族。北京師范專科學(xué)校畢業(yè)后, 當(dāng)過
教師、編輯,曾任《人民文學(xué)》雜志主
編。1959年開始文學(xué)創(chuàng)作,1977年發(fā)表
短篇小說《班主任》引起巨大反響,被
認為是新時期文學(xué)的開山之作。嗣后發(fā)
表的《如意》、《我愛每一片綠葉》、
《黑墻》,紀(jì)實文學(xué)《5.19長鏡頭》、
《公共汽車詠嘆調(diào)》等,亦引起社會廣
泛關(guān)注,并多次獲獎。長篇小說《鐘鼓
樓》獲第二屆茅盾文學(xué)獎。他的作品文
字暢達,思想敏銳,筆鋒犀利,高揚著
人文精神;擅長抓住社會焦點問題,也
能較深沉地反映社會變化及世相百態(tài),
深刻剖析別人,剖析自己,并對創(chuàng)作形
式有多種嘗試。

書籍目錄

目 錄
并非開頭(從一百年前 到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0.這一段完全可以跳過去不讀 不過讀讀也無妨。
第一章 卯(晨5時―7時)
1.鐘鼓樓下 有一家人要辦喜事 最操心的是誰?
2.地安門大街上 來了一位給婚事幫廚的人 他為
什么不要茶壺?
3一位正在苦惱的京劇女演員 人家卻請她去迎親。
4一位局長住在北房 他家沒有自用廁所
5一個女大學(xué)生的單相思 那小伙子確實可愛
第二章 辰(上午7時―9時)
6一位令人厭煩的熱心人。
7.婆媳之間的矛盾 難道真是永恒的嗎?幫廚的倒
勾起了一樁心事
8.不但當(dāng)了喇嘛可以結(jié)婚 結(jié)了婚的人也可以去當(dāng)
喇嘛。
9.京劇女演員只好從迎親行列中退出
10一位修鞋師傅 他希望有個什么樣的兒媳婦?
第三章 巳(上午9時―11時)
11.新郎并不一定感到幸福
12一位農(nóng)村姑娘帶著厚禮走來。
13.婚宴上來了一位不尋常的食客 你知道當(dāng)年北京
的“丐幫”嗎?
14.新娘子終于被迎到了新房中。有的售貨員為什么
故意冷落顧客?
第四章 午(中午11時―1時)
15.北京人這樣結(jié)婚。
16一位不愛搭理人的技術(shù)情報站站長。
17.局長接待了不速之客 并接到一封告發(fā)信。
18農(nóng)村姑娘和城里姑娘為什么談不攏?
第五章 未(下午1時一3時)
19.本書的一個大主角――四合院。
20一位女士的羅曼司 她為什么向一位郵迷要走了
一枚“小型張”?
21.不需要排演《鑄鐘記》而需要立即干點別的
22一位編輯遇上了一個文學(xué)青年
23一個小流氓朝鐘鼓樓下走來 兇多吉少。
24.婚宴上也會有驚險場面 信不信由你
25.行政處處長對別人的告發(fā)啞然失笑。
第六章 申(下午3時―5時)
26.鐘鼓樓下的“老人俱樂部”
27.“哪里哪里”江青也是本書中的一個角色
28.新郎的哥哥終于露面 關(guān)于“裝車”和“卸車’院
內(nèi)的“水管風(fēng)波”。
29.老編輯被一位“文壇新人”氣得發(fā)抖。
30.以往一帆風(fēng)順的人也終于遇上了頂頭風(fēng)。
不是結(jié)尾 申酉之交(下午5時整)
0.怎樣認識時間?它是一個圓圈?一支飛箭?一條
奔向大海的河流?一只骰子?一架不斷加速的
宇宙飛船?它真的可以卷折 彎曲?……時間
流逝著 而鐘鼓樓將永存。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鐘鼓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4條)

 
 

  •     時間,歷史,個人,集體,感情,責(zé)任,使命…
      鼓樓在前,紅墻灰瓦;
      鐘樓在后,灰墻黑瓦。
      那個時代物質(zhì)匱乏,但每個人的精神世界卻很豐富,淳樸而實在,不像今日社會上這種浮躁與戾氣。那個時代,生活節(jié)奏沒有今日這么快,拜金和虛無主義也沒有今日這么嚴重,那時候的社會風(fēng)氣還是溫純的,積極的,不像今日這么頹廢。人們之間的感情還是真摯的,互相關(guān)心愛護的,哪像今日各人自掃門前雪。總的來說那時候的人是有比較一致的價值觀的,都希望能夠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自身的歷史使命,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同。單純的時代,淳樸美好的人事物,就隨著時間慢慢地改變并消逝著。讀來真令人感慨萬千!
  •     對于鐘鼓樓 我最深刻的印象 是2010年那個夏天 坐出租車到南鑼鼓巷去 可愛熱情的出租車師傅看出了我是個外地小姑娘
      特別認真地跟我講了一遍老北京內(nèi)城的九個大門兒 我聽了一路特別開心一抬頭就看到了車窗外的鼓樓和鐘樓 可是到現(xiàn)在我只記得安定門是拉糞的
      
      鐘鼓樓這本書呢 就像一顆大大的樹 然后劉心武老師把樹上的每一片葉子都寫出來了,就變成了這篇像畫卷一樣慢慢展現(xiàn)在我面前的作品 很接地氣兒很真實。這和很多年前在百家講壇上看到揭秘紅樓夢的劉心武老師感覺不太一樣
      
      在這個小院兒里我最喜歡做飯的小師傅路喜純 作為看客我覺得他的心靈真是純良美好,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其實每個人物都存在于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哪怕我們不在一個時代,哪怕我們現(xiàn)在的大家屬院里面人們之間沒有那么親厚的感情,我們還是能在身邊找出像詹XX【名字忘記了= =】一樣大嗓門兒無比熱情卻總是說話得罪人的大嬸兒,也能找出像慕櫻那樣總被當(dāng)做茶余飯后談資的傳奇女性,還有荀磊馮婉姝等等一大堆普通或者不普通的人。。。
      像一杯好茶一樣耐人尋味。下次有機會去一定要看看鐘樓甍脊是不是真的像書里寫的那樣缺了一個獸頭。
  •     一開始,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目錄。每個目錄都有小標(biāo)題,引人入勝。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講的是一天內(nèi)的事情的書,一開始還奇怪,怎樣可以把一天的事情寫成300多頁的文字,看了之后發(fā)現(xiàn)插敘補敘成了主流,有點喧賓奪主的感覺,但是不敘述又讓讀者不知所云。
      值得夸獎的地方在于文章京味兒很純正,心理描寫傳神,讓我這個九零后穿越到了那個不平靜的80年代。但文章不足的地方在于,讓人沒有看下去的欲望,看到中部的時候,有點喪失興趣,因為描寫繁瑣的緣故,或許因為這個故事注定沒有結(jié)局的緣故,抑或是編排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緣故,總之我是撐著看完最后一頁,也只能得出個描繪了北京市民生活大雜燴的結(jié)論,沒有太多的感慨。
      時代已經(jīng)到了現(xiàn)在的21世紀(jì),和當(dāng)初鐘鼓樓下四合院的生活差別太大了,看這本書對于當(dāng)代意義不是很大,但是對于復(fù)古懷舊的人來說,是不錯的選擇。
  •      說到時間,生物學(xué)家會告訴你,人的一生會經(jīng)歷,幼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然后邁入墳?zāi)?。歷史學(xué)家說,在歷史的長河里,群雄逐鹿,朝代更迭,必然從分封制、封建君主制走向民主共和制。政治學(xué)家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五年進行一次全國人大代表大會選舉。父母總會跟我們說,時間一去不復(fù)返,要珍惜眼前,莫“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偶爾也會覺得時間總是在我沒有意識的情況下悄悄溜走,。睡覺要時間,吃飯要時間,上廁所要時間,聊天上網(wǎng)也要時間。
       從上述對時間的看法、態(tài)度,我們似乎都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時間是沒有盡頭的,也看不到源頭的。時間是無限的,但每個人的時間有限的。如果比如時間是一條河,那這些看法無非就是在丈量這條河的長度。用物理的角度看到時間,這樣的看法就是用縱向的角度看待時間。那么我們用橫向的角度看時間呢?
       劉心武的《鐘鼓樓》用了一本小說講訴完一座北京小四合院一天的故事。每個章節(jié)都講訴了兩個小時內(nèi),故事里的人物遭遇的故事。在這個故事里,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時空方盒,方盒相遇就會產(chǎn)生一次碰撞,產(chǎn)生一段故事。一位技藝極佳卻不愿被人揭開身世的廚子,一個暗戀隔壁風(fēng)度翩翩的留學(xué)生的女大學(xué)生,一個合作伙伴被挖走的京劇女演員,一個愿意上公共廁所的局長,一對關(guān)系并不融洽的婆媳,一個堅守自己修鞋攤的老師傅,一個偶然闖入的混吃偷表的小混混……似乎他們之間并不會太多的聯(lián)系或交際,但因為一個四合院,因為一戶人家的婚禮,他們的時間、空間有了交集,在同一時間點匯集了,在同一時間出現(xiàn)在同一個地點里。鐘鼓樓歷經(jīng)了多少朝代更迭,風(fēng)雨洗禮,見證了北京城的種種變化。這個小小四合院一天發(fā)生的事情,不過是千年風(fēng)云變幻中的滄海一粟。但這短短一天卻能改變許多人的命運,時間走向。
       每個人不過是這個時間海洋中小小一粒塵埃,但正是這些有著不同顏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塵埃沙粒構(gòu)成了這個時代,代表了這個時代的某種特性,每一粒沙都是這個時代某種特征的縮影。
      如果我們把時間看做一個一個的點,每一個人的生命是一條線,每個點都將有無數(shù)條線在此交叉,然后分道揚鑣,也許又會在下一個點相遇,也許永遠不會相見。在同一時間,我在騎車,另外一些人也許在等車,也許在進行一場美妙的約會,似乎沒有交集。但也許在下一個路口我們就擦肩而過。德國哲學(xué)家在他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biāo)》里說過,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這段時期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xiàn)了偉大的精神導(dǎo)師———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文化上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各個地區(qū)似乎都各自擁有自己的時間空間,似乎沒有交集,沒有碰撞。但橫向的看這段時間,卻有著如此多的巧合。但在如此多的相似之處下,各個文明又在時間的推動下,各自走向不同的發(fā)展道路。
       我有時候會思考,是否有一個人跟我一樣在思考著是否有一個也在跟我一樣思考著……但我們又各自生活在各自的時空、圈子、環(huán)境。似乎有交集卻永遠不會相遇。生活、生命不也因為這時間的橫向不確定而可能變得豐富多彩,充滿可能和奇跡。
      
  •     看了《鐘鼓樓》還以為作者劉心武是北京人,看了介紹說是四川人。82年北京胡同的一場婚禮,穿起了這么多人的形象,而且個個飽滿,每個人的性格、歷史成因、當(dāng)前狀態(tài)、心里活動都刻畫得非常生動,一組人物群雕。我也仿佛回到了西單大雜院兒,回到學(xué)齡前~
  •     用一部書來描寫一整天,這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選題,作者做到了。
      
      1982年12月12日,鼓樓下胡同中,老中輕三代十幾個人物活靈活現(xiàn),以一場婚禮為軸,徐徐展開一幅北京底層市民生活畫卷,好似一張文學(xué)版本的《清明上河圖》。
      
      設(shè)想一下,在80年代初,社會資源仍很欠缺文化條件仍不豐富的情況下,作者卻創(chuàng)造出這樣生動的作品,無論是立意、結(jié)構(gòu)、寫法都不拘一格并有所創(chuàng)新,實在難可貴,從這個角度看作品獲得茅盾文學(xué)獎實至名歸。
      
      但是,就像我們經(jīng)常在一些古書的前言中看到的那樣:
      
      作者受到時代局限,難免將自己的主觀立場帶入作品當(dāng)中,讀者認真鑒別。
      
      我認為這本書也有這樣的問題。
  •      斷斷續(xù)續(xù),兩天前終于看完了《鐘鼓樓》。大開大合的故事架構(gòu)并沒有讓我覺得松散。反而我認為正式因為每個支線上人物詳細的背景、生活環(huán)境描寫才成就了“小人物、大世界”,成就了這部作品。
      
       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jì)90年代北京鐘鼓樓附近一處四合院,以薛家二兒子新婚擺酒為主線,一天各時辰為分界,串起很多不同性格的人和他們平凡但又刻著鮮明的時間印記的人生。
      
       語言流暢幽默就不必贅述,特別喜歡的就是那種嚷嚷著的北京腔。
      
       鐘鼓樓附近,曾經(jīng)的商業(yè)區(qū)、現(xiàn)在仍在的四合院里老北京人和新興人類們生活細節(jié),就像電影一樣在眼前播放,很世俗,很瑣碎,但是那些鮮明的時代特色又讓它們變得厚重。與其說是一本小說,不如說是一部紀(jì)錄片,劉心武先生在盡力用文字記錄從清朝到80年代新中國的點滴,包括衣食住行特征、心態(tài)變遷、價值觀沖等。很多民俗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我們或許只能通過劉先生詳細的描述窺得大概。另外,看到上層、下層人物在歷史大潮中,起起伏伏,最后大浪淘盡,各自落得的不同人生結(jié)局,還是不得不感嘆,就像面對洶涌的黃河水我們無能為力一樣,做不了時代英雄的我們,或許只有隨波逐流的份了。
      
       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理解和包容那些性格奇怪的人,就像書里展示的那樣,在那種家庭背景、生活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經(jīng)歷下,每一種性格的形成都是“合情合理”的,不管它多奇怪、多矛盾。一切都是環(huán)境使然。這么一想好像也不必為了與自己三觀不合的外人置氣了吧!
      
  •     第一次寫書評,見諒~
      
      同樣是一天的故事,之前看過“達芬奇密碼”,那個腳步更緊張,節(jié)奏更快,有種心跳加速窒息的刺激。
      在老城墻里,一天從見到日頭,到日頭西落,大人物、小人物,院里院外,小四合院里的每個面孔,詳盡可見,根本不用頭腦的額外描繪,就是活生生在眼前的,像電影,有張有弛,很舒服。
      
      一本書,寫了歷史,寫了風(fēng)情;畫了建筑,畫了人心。。。
      
      講述了鐘鼓樓的傳說,比旅游團里的導(dǎo)游說的不差,其實我還是覺得這樣的講述更真實可信,盡管有著神來之筆的味道。
      那個時代婚娶的習(xí)俗,是過了文化大革命的鬧世,注重傳統(tǒng)禮節(jié),也引進了新鮮花樣的時期。一個有規(guī)模的活動,能看出時代發(fā)展的痕跡。
      如果沒有游覽過鐘鼓樓,看了也許想來看看;即使看過了鐘鼓樓,更是想來重溫一下它的韻味,對照筆者的字跡,尋找京城一日平凡的足跡。
      人心隔肚皮,參加婚禮的心態(tài)亦有不同;為人處世,生活態(tài)度各不相同,一件事的處理心態(tài)盡顯;總之,是生活的態(tài)度。
  •     看歐洲杯需要抵抗睡眠,調(diào)整時差,有時不想睡,有時想睡而睡不著。于是讀書打發(fā)時間,一個歐洲杯下來,看了四本書,分別是:吳思的《隱蔽的秩序--拆解歷史弈局》、楊絳的《我們仨》、劉心武的《鐘鼓樓》和王曉方的《駐京辦主任》。幾本書看下來,各有所得,各有感觸,最喜歡的是劉心武的《鐘鼓樓》。這本書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文學(xué)獎”系列的一部,暗紅色的封面,已經(jīng)買了很久,當(dāng)時是因為劉心武先生評紅樓火爆的很,對劉心武先生有點好奇,所以買了一本,但是一直沒有時間看。這次看完感慨良多。
      
       我對鐘鼓樓的了解最早是從何勇的那首《鐘鼓樓》而來的,“我的家就在二環(huán)路的里邊……”那是我鐘愛的一首歌。遙想當(dāng)年魔巖三杰在紅磡開演唱會時,何勇父親那段三弦是何等的意氣風(fēng)發(fā)!雖然從此后何勇不再有新專輯問世,只有星星點點“發(fā)瘋”、“點火”、“復(fù)出”的新聞,我還是覺得他這輩子已經(jīng)行了,只憑著《鐘鼓樓》這首歌就已經(jīng)名標(biāo)青史了。
      
       而我對鐘鼓樓的喜愛不只是從文藝作品里來。2001年,我人生第一次出差,第一次到北京,住在我單位當(dāng)時駐京辦的招待所,記得在小經(jīng)廠胡同里面,從北京站坐104路到方家胡同下。北京的胡同名揚天下,當(dāng)我真實的在里面轉(zhuǎn)悠的時候感到莫名的激動。由于我是途徑北京去四川公干,在北京只能停一天半,第一天我按照一般第一次去北京的人的習(xí)慣,坐游1路去了長城、十三陵,剩下的半天因為要準(zhǔn)備去車站,我只是早早去了天安門,站在毛主席像下面激動了一下,就趕著回招待所了。等我收拾好行李,碰巧有個同單位的高級領(lǐng)導(dǎo)也要去四川,和我一班車。他告訴我可以跟他打車走,不用擠公交了。于是我原來安排在公交車上的時間空了下來。我決定在附近轉(zhuǎn)轉(zhuǎn)。我本來就是很喜歡轉(zhuǎn)悠的人,而北京對于我來說是夢幻般的城市,有機會在胡同里面穿梭已經(jīng)很興奮了,于是順著胡同穿來穿去,也不去辨別方向,只是信步而走,突然抬眼一望,我的天,竟然有這么高的古建筑!近前一看,原來是鐘樓!鐘鼓樓的名字在腦海里回響多年,竟然就這樣遇見了!我抓緊時間買了門票,登上鐘樓看看。鐘樓的確很高,里面的樓梯很陡,記得當(dāng)天雖然人不多,但是也有一些游客,我趕時間,于是急匆匆的沖上去,也累的夠嗆。在上面四圈一轉(zhuǎn),北京城也看了一小半了,當(dāng)時也是熱血澎湃啊。下了鐘樓,又去鼓樓,鼓樓當(dāng)時正在維修,不對外開放。但是印象很深的是鐘鼓樓之間有個小廣場,那里面的人們就和何勇唱的“一模一樣”,當(dāng)時感慨何勇的才華了!
      
       而讀了劉心武先生的《鐘鼓樓》后,仿佛回到了在鐘鼓樓下流連的那一天,劉先生竟然用區(qū)區(qū)一天的時間講了那么多故事,而且如80年代的北京回憶錄一般的真實。使得人一本小說讀下來就好像喝了一碗豆汁那么舒坦,雖然我沒喝過豆汁。當(dāng)然,小說寫的好,主要在于它本身的思考以及誘發(fā)我思考的文字。作為70年代生人,有些事情自己沒有趕上,但是也聽的不少了,看完這本小說,又有很多新的認識,真是感激作者無私的奉獻他的領(lǐng)悟、他的心得啊。
      
      
      
       如果再有機會去北京,一定要再去鐘鼓樓看看。
      
  •     小說用著特別的手法,仿佛給每人都立個傳記,再附上老北京的風(fēng)土人情、建筑藝術(shù)、文化歷史,體現(xiàn)出作者極高的文化內(nèi)涵,把讀者帶入到這樣一種氛圍:真心去感覺和思考自身產(chǎn)生的歷史感。不過,小說有著明顯的政治取向和意識形態(tài),作者喜歡跳出對于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敘述,插入大段大段的自我論述和哲思,讓人覺得有損故事的閱讀趣味,甚至有著明顯的政治說教性,個人覺得這些議論有過多之嫌,會使得純粹的文學(xué)藝術(shù)質(zhì)感大跌??赡芤彩怯捎诋?dāng)時的文化環(huán)境所影響,這種語境應(yīng)該大多數(shù)80年代初中國主流文學(xué)作品的印記。
  •      如果你愛北京,就讀這本書吧,它會向你講述老北京的故事,使你對它多些了解;如果你不愛北京,也請讀這本書吧,它會還原一個樸素可愛的北京給你,試著改變你的看法。
       全書的敘事結(jié)構(gòu)就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沿著主線緩緩講述著每一個人物的故事,漸漸使你看見了老北京的全貌。
       書后更收錄了《班主任》和《如意》,后者將介紹你所不了解的一類人的典范——簡單、樸實、細致、堅強。
  •      短短一日,描繪了鐘鼓樓附近的形形色色的人,有搞文的的、唱曲兒的、開車的、賣貨的還有喜歡吹牛的、愛占便宜的,是一個社會最最平凡的人的集合,但是每個人都描繪的很到位,讓你看到的不僅是他的職業(yè)和他的行為,似乎可以看到他的處境、他的想法,甚至不由自主的想到,如果自己被描繪在書中,會是哪個角色呢?
      
       在八零后的我看來,八十年代是個機會很多,發(fā)展變化很多的時刻,一個理想的年代。但是,這是我們回過頭去看的感觸。真的身處其間,看看這些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可能并不是那么美好。一個觀念劇烈變化、思想澎湃的年代,人們更多的是有些迷茫。
      
       北京作為首都、心臟,人們對他的理解和向往都是那么高尚、偉大和美妙。但是當(dāng)鄉(xiāng)下姑娘杏兒真的走進四合院,走進荀大爺家的大雜院,才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的居所,他們的生活未必好過富裕的鄉(xiāng)下。這和今日“北上廣”每日耗時幾個小時上下班的人們差不多。大家都覺得“北上廣”好,但是身在期其中才知道其中的苦辣酸甜。
      
       薛家的一場婚禮讓各類人等依次上場,看社會中下層的人們是如何表現(xiàn)著各自的情緒和作為。為了結(jié)婚而結(jié)婚的薛家老二,還有那個抓住機會的新兒媳婦心中有怨卻善良的大兒媳,不在乎臉面的盧寶桑,熱心卻總是的得罪人的詹麗穎,大家看著覺得生活美好的“角兒”澹臺智珠,愛吹牛的海奶奶,不愛出頭的海西賓,淳樸的杏兒,認真努力的荀磊等等,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積極向上、認真生活的路純喜。
      
       也許,不論在哪里時代都會有形形色色的人,都會有各式各樣的事兒。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甚至是二十一世紀(jì)的今天,你都可以在你的身邊找到《鐘鼓樓》所描寫的人物,只是,他或者她可能穿的更時髦、用的更現(xiàn)代化,但是他或者她的思維、他或者她的行為其實都沒有變。
  •     感覺這本書構(gòu)思很巧妙,它描寫的是一個很小的時間段內(nèi)的事兒,不同角色的不同故事相互穿插,給人看電影兒的感覺。不知為什么,令我想起了穆斯林的葬禮,可能都給了人一種歷史感吧。。。。看這本書時,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個人是路喜純,他得不卑不亢,正義與善良。最讓我欣賞的是他得生活態(tài)度,喜歡創(chuàng)造美,用寬容創(chuàng)造美。當(dāng)他受了盧寶桑的侮辱,但后來仍未盧寶桑辯護時,我想,這就是人格魅力吧。人格魅力并不是因為你的身份地位、學(xué)識修養(yǎng)而存在,人人都可以有人格魅力,只要你愿意······
  •     對于我來說,最開始知道劉心武當(dāng)然是因為他在百家講壇“揭秘”紅樓夢。當(dāng)時的感覺就是這老頭子很娘炮,一點兒沒有男人的感覺,也就只能嚼別人剩下的饅頭。而我媽的說法是,劉心武墮落了,寫不出自己的東西,靠當(dāng)“紅學(xué)家”混飯吃了。所以我們感覺的區(qū)別就在于我媽讀過他早年的一些作品,所以還曾經(jīng)有過不錯的印象。
      讀這本書只花了幾天時間,不像同期在讀的史記選,一天讀不了幾頁。主要還是因為故事講得比較好,人物性格都比較鮮明,故事也抓人。但是缺點就是有一種堆砌感,并不是所有人物聯(lián)系都那么緊密。其實我最想說的,還是書中提到的這種“歷史感”。
      成書時間是1984年,離我出生還有5年。寫的事情是1982年,正處于那個很多人記憶中的美好的80年代。于是書中的一種基調(diào)就是萬象更新,雖然帶著來自不同時代的或好或壞的痕跡,但總的方向是向前發(fā)展的,有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奔向不可預(yù)知的未來。然而將近三十年過去了,當(dāng)我讀到這樣一本書的時候,感覺就很像聽到黃舒駿的“改變1995”,是一副當(dāng)年各種情況的速寫。這可能是對于“歷史感”的一種解釋。
      另一個思路是由書中人物出發(fā)的。最喜歡的人物,大概還是路喜純和荀磊。其實兩個人的共同點很明顯,就是德才兼?zhèn)?。其實越往后看我越對他們在現(xiàn)實中的存在性表示懷疑,可能是“以今度古”了,覺得怎么會有那么純善的心靈。他們那一代年輕人,大概是比我父母還要大個幾歲。到了我出生的那一年,他們應(yīng)該也不超過30歲。在當(dāng)年的風(fēng)波里,那樣純良的人,是如何自處的呢?當(dāng)然也會想到的是,如果真的有這樣的人,他們現(xiàn)在又會在做什么呢?路喜純是不是已經(jīng)成了某高級飯店的大廚,或者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店?荀磊是不是已經(jīng)成了外交部里的官員呢?抑或已經(jīng)移居國外了?最重要的是,他們是否還保持著當(dāng)年那高尚的品格和純凈的心靈?
      由此想到,其實我現(xiàn)在的年紀(jì),和當(dāng)年的荀磊,路喜純又相仿。再過三十年,我又會在哪里,在干什么,會是什么樣子?到那時如果再看現(xiàn)在寫的東西,是會慶幸自己沒有變呢,還是會嘲笑自己當(dāng)年的幼稚?
  •     發(fā)生了在一天的故事,每個人卻那么不同。各有各的歡,各有各的憂。何嘗不是,每個人沿著自己的生活軌跡不斷向前,或許某個時候有交點,這就是緣?亦或許永遠只是過客。生活百態(tài),你是主角,也是看客。也許就是生活的未知讓生活豐富多彩吧。
  •      1982年12月12日,那天還不足周歲。
      
       就在這一天,在老北京城的一個普普通通的四合院,老百姓的日子波瀾不驚的過著。有的忙著張羅婚宴,有的在鐘鼓樓墻根底下曬暖,有的在街上閑逛。他們過著踏踏實實的日子,沉浸在愛國愛黨的幸福感之中,為未來的生活和日子做著努力和嘗試。每個人沒有那么富足,卻有著簡單的幸福感。
      
      
       雖然有著種種的阻力,但是新一輪的太陽正在緩緩升起,努力的破冰,他們對將來充滿著期待,雖然現(xiàn)在生活中有些不正之風(fēng),但他們相信:一切將越變越好,今后的五年、十年將是更加美好、更加公正。
      
      
       順心的不順心的,時間的潮流推擁著所有人向前走,喜怒哀樂好人壞人不一而足。
      
      
      
       作者身處這個時代,想寫出其中的歷史感與厚重感,沒有跳脫而出的全局觀感,只能“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雖然留下鮮活的日子紀(jì)實,卻難有歷史性的公正客觀描述。明顯這類書寫,沒有《萬歷十五年》那種大歷史感,僅僅局限在之前與之后五年的視野,非常的局限。
      
      
       但是本書作為一個見證,讓我們重新審視那個時代——那時人心的淳樸和厚道,透出的那股憨實勁,日子的樸實和憑借知識能力能夠取得一席之地的公正。
      
       然而四合院已經(jīng)隨著北京城的拆遷日益減少,簡單生活中所透出的那種樸實,也漸漸隨著國家瘋狂的跨越式發(fā)展,消失殆盡。
      
      
       如果他們知道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會作何想?時間就停留在那一刻,每個人充滿著希望;還是愿意親眼見這種種離奇的變化,親歷著從未停止的陣痛。
      
      
       有些美好,怕是再也找不回來了……
      
  •      現(xiàn)在還有誰會看到12月12號的第一反應(yīng)是西安事變?還有那個青年為學(xué)武術(shù)而扎在老人堆里?還有那個城市的孩子會渴望一頓婚宴?
       小說的時間是1982年。30年過去了,有多少傳統(tǒng)已經(jīng)消失不見,技術(shù)的潮流把那些久久不變的聯(lián)系沖散。當(dāng)我們再借此書回看改革開放之初傳統(tǒng)與時尚的惺惺相惜時,可否重拾了點滴的古老智慧呢?
  •     1.關(guān)于劉心武:
      
       知道劉心武其人,是前些日子親戚托我買一本最近剛出版的,將他重新推上紅學(xué)研究風(fēng)口浪尖的《劉心武續(xù)寫紅樓夢》。那時對他的名字不甚敏感,只覺得有些耳熟,后來才想起,曾在電視里的“百家講壇”欄目的《劉心武揭秘<紅樓夢>》上與這位面容富態(tài)、肥頭大耳的作家有過一面之緣。我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才了解到了他獲得第二屆茅盾文學(xué)獎的作品《鐘鼓樓》。我知道其人其書的時間甚晚,無外乎是因為年輕時虛擲青春、荒度時日,將大好的光陰用在了現(xiàn)在回過頭看來毫無意義的事情上面。而培養(yǎng)起閱讀的興趣,才是近兩年間的事情。
      
      
      
      2.關(guān)于《鐘鼓樓》:
      
       出于某種不可告人的原因(雖然早年的日志中有所提及),我對北京這座城一直充滿了向往。曾經(jīng)有一位在我人生道路上有過特殊啟蒙的人在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中,對我說:從文上北京,經(jīng)商到上海。短短十個字也在那樣的時刻令曾立志成為一個偽文藝男青年的我,對皇城心搖神馳。從愛上了閱讀開始,便讀了不少發(fā)生在北京城里的故事,巧的是這些故事大多是發(fā)生在動蕩的文革前后的市井小人物身上的,和本書差不離。
      
       詩人北島在描寫幼年北京生活的,半自傳式散文集《城門開》的自序中這樣寫道:“我打開城門,歡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歡迎無家可歸的孤魂,歡迎所有好奇的人們?!标P(guān)于這本書,我特地選了封面粗糙質(zhì)樸的那個版本,和《城門開》一樣的朱紅色的書皮,是煙云京華的顏色。每次翻開書卷,都是推開歷史的城門,朝著上世紀(jì)的皇城漫溯。有些人愛把這本記錄了北京市井老百姓普普通通的一天的書比為北京風(fēng)情畫,或是現(xiàn)代“清明上河圖”,而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張泛了黃的舊照片,每一次的閱讀經(jīng)歷就如一場使照片里四合院中的花鳥魚蟲老少男女流動、活泛兒起來的光陰逆旅。
      
       這本書描寫了四合院里的一場婚宴,雖只是人生中的短暫一瞬,只是歷史長河里的星光一閃,也讓我看到了老北京胡同里,尋常人家的人性光輝。這是本很有歷史感的書,每個出場的市井百姓,都有屬于自己的歷史。他們漸次在婚宴中登場亮相,各司其位,身上印刻著歲月變遷留下的痕跡,尤其是經(jīng)歷了風(fēng)云激蕩的那十年。整本書始終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東西在里邊,是不管是什么時候去閱讀,都能點亮前行道路的溫?zé)岬哪且稽c東西,讓人在黑夜中摸索的時候也會覺得溫暖。
      
       讀這本書的時候,常會想起小時候在大雜院里的生活。那時候還沒有普及電腦和互聯(lián)網(wǎng),也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玩具,院子里的小朋友每天最期待的,莫過于飯后的相聚,玩各種各樣的游戲,捉迷藏啦,老鷹捉小雞啦,木頭人啦,瞎子摸痰盂啦,等等等等,我們開動幼稚的小腦筋,變著花樣地玩兒,利用院子里的每一寸土地。直到天黑透,樓上樓下傳來了大人或親切或著急的催促,我們不得不各自回家,臨別時不忘約定明天繼續(xù)玩某一個游戲,或者我一定要在彈彈子的比賽中贏過你之類的,這才悻悻地分別,坐到書桌前,拿起鉛筆鋼筆圓珠筆,鄭重其事地寫作業(yè)。那時候的鄰里關(guān)系也是像書里邊描寫的那樣好,一張張笑容滿面的親切的臉,雖已老去,但想來仍讓人覺得窩心。原來,那些美好的記憶,自己從未曾忘記。
      
      
      
      3.關(guān)于結(jié)局:
      
      在書的結(jié)尾處,劉心武并沒有給出書中任何一個人物所謂的結(jié)局,他在最后提出了對這些人物人生的一系列猜測后,讓全書戛然而止。我最關(guān)心的人物命運,是那個在愛情觀上走在了當(dāng)時甚至是現(xiàn)在的前沿的中年女性慕櫻的命運。不僅是因為她與母親同姓,也是因為她那對待愛情的超前觀念。她和齊壯思的愛情能締結(jié)出豐盈的果實嗎?或者當(dāng)她有一天看膩了齊壯思的風(fēng)景,覺得一切都不再新鮮,是否又會再度啟程,展開第四場旅行?
      
      
      
      4.關(guān)于鐘鼓樓:
      
      鐘鼓樓高高地屹立在京城北面。
      
      鼓樓在前,紅墻黃瓦。
      
      鐘樓在后,灰墻綠瓦。
      
      時間在流逝著,而鐘鼓樓將永存。
      
      除非發(fā)生天災(zāi)人禍將之毀于一旦,它將亙古地注視著每一個人的命運,以及腳下這塊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大地在歲月歷史中的變遷。
      
  •      可以說最開始接觸劉心武先生是在百家講壇中他解讀紅樓夢,但這并不是個美好的開端。一集集評講聽下來,似乎一整部紅樓夢只為寫一個秦可卿,了解所有人物的命運都必然與這薄命紅顏相密切聯(lián)系。這種帶有抵觸的情緒在當(dāng)代文學(xué)課上有了緩解,真正改變我想法的是閱讀了他的早期作品《鐘鼓樓》。
       《鐘鼓樓》是一部帶著京味的作品,也是茅盾文學(xué)獎獲獎作品之一。字里行間散發(fā)著濃濃的平民生活氣息和作者對老北京的熱愛。全書同樣運用《茶館》中的人像展覽式手法塑造了眾多人物,側(cè)面描寫透露出了浩劫之后的中國及中國人的兩重世界和那可親可樂的民俗民思。
       透過每一個人在一天之內(nèi)的言行及背后延伸的故事,串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蛘吒‘?dāng)?shù)恼f是一段時期甚至更長時段內(nèi)中下層人民的心理,及折射出的社會問題,并對其進行深刻思考總結(jié)。比如書中的新娘子潘秀婭,她的婚禮是整部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帶出了其他的故事情節(jié)。圍繞著她的擇偶、置辦婚禮等,我們看到了很多到今天仍很有現(xiàn)實價值的問題:她是個實際的姑娘,在她的想法里沒有所謂的愛情至上,而是單純地為結(jié)婚而結(jié)婚“在她能夠得著的范圍內(nèi),找一個盡可能好一點的對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她找到了門當(dāng)戶對的薛紀(jì)躍。而在她的工作和置辦嫁妝過程中,她的小市民心理又是如此現(xiàn)實。這就不得不提到那場不堪回首的浩劫,最慘痛的教訓(xùn)也許應(yīng)該是那一代年輕人的打擊,扭曲的價值觀甚至缺乏價值觀是很多青年市民的普遍思想狀況。作為一名站柜臺的售貨員,潘秀婭有著售貨員的一種很微妙扭曲的自負自重心理,這是對自己自尊的一種夸張維護,但同時也是讓大多數(shù)顧客不舒服的服務(wù)態(tài)度。針對此,作者也進行了精準(zhǔn)的分析批判。特別在置辦新居時,她的“寧要小羊頭,不要大牛尾”,看似精明強干實際不過是種小市民的虛榮心。書中眾多人物豐滿而親切,我們總能在身邊找到更多的“潘秀婭”,一位單相思的女大學(xué)生“張秀藻”,一位惹人厭煩的熱心人“詹麗穎”……不一而足。
       總而言之,值得推薦閱讀!
  •     我的書架上有不少的書。但是當(dāng)我閑暇無聊的時候,想隨手挑本書來看看的時候,每每總是拿起這本《鐘鼓樓》。
      記得小時候總是喜歡看那些故事情節(jié)很重的小說,比如郭敬明的《幻城》,看這種書只是為了獲得一個故事結(jié)局。當(dāng)你看完這樣的小說的時候,你就不會再次拿起這本書,只好把丟到書架的最不顯眼的地方。
      年紀(jì)越來越大了,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也在變化,不在停留在幻想的階段了,變得很實際了。而《鐘鼓樓》就是講述這樣的實際的。
      有時候,我會想,一個人能將生活百態(tài)講述的這么栩栩如生,這么活靈活現(xiàn),該是一種多么偉大的能力呀。
      看完這么書,你會多生活多一些理解,會對人際關(guān)系多一點思考。你會成為鐘鼓樓下的一名普通的人。
      為什么樂于助人的詹大姐卻總是找人討厭?
      為什么一個技術(shù)站長去有著截然對立的雙面性格?
      如果你對生活感到很無助,看《鐘鼓樓》吧。
      如果你不能很好的處理好與人關(guān)系,同樣看這本書。
      如果你是我上面所說的特別注重故事情節(jié)的人,那么我奉勸一句,這本書不適合你,因為你沒有耐心把這本書看完,即使它不厚。
  •     反應(yīng)歷史的足跡,同時在這個時代,人們的所思所感,每個人的背后都有不為人知的秘密,有些人在時代的潮流中漸漸的褪去昔日的豪邁,有些人則堅強的走下去,我們都是一段歷史的見證。
      讀到四合院的時候,我能夠感受到神秘,我努力想象著神秘的四合院,可是,他們似乎真的遠離了?我甚至想問朋友,你在北京還能見到四合院嗎?現(xiàn)代化走進,四合院,伴隨著時間,走出了我們的視線,離去
  •      其實最開始知道劉心武還是在和同學(xué)討論紅學(xué)的時候。那時候?qū)⒌挠∠蟛⒉凰闵羁蹋芯考t學(xué)的學(xué)者很多,無論是文采還是見解抑或純學(xué)術(shù)理論研究劉心武都算不上是其中的佼佼者??墒撬闹車瑢W(xué)都愿意借閱他的書籍,很是不解。
       那么現(xiàn)在我想,與其紅學(xué)學(xué)術(shù)研究者的身份相比較,我更喜歡他小說家的身份吧。
       剛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腦子忽的就一片藍色。往下看,是朱紅色的開著的拱門。然后一條筆直的大道向刀一樣割開這個偌大的北京城,分截成一個一個四四方方的框架,每一條胡同都循規(guī)蹈矩。人像是不經(jīng)意見灑上的墨汁點,不仔細看,幾乎都看不出它在悄悄挪動,一分一秒都是不同的構(gòu)圖。院子被遮掩在高大的綠綠蔭身下,看不見那里上演的故事。這是去年去來北京和戀戀歷經(jīng)千辛萬苦爬上鼓樓后移入眼簾的第一幕。稍后在導(dǎo)游的柔和的聲音中我們發(fā)現(xiàn),北京城果然如同地理書上印刻地圖一般,四四方方規(guī)規(guī)正正。
       20年前的劉心武,和20年后的我一樣吧,曾經(jīng)站在這張朱紅色的門前,俯視著這個北京城和它的故事。
       唱KTV的時候必點曲目是十年,早很多年前就把它唱得風(fēng)生水起??墒且恢辈幻靼譓V中的陳奕迅在哭些什么,就算這其中傷感的氣息容易讓人沉重,但是對于那時的我們,或許可以把那些情緒稱作是“青春期莫名的憂傷”吧。時間這個詞,太過神秘而強大。許多人想定義想解釋,更多人選擇避開不談。北京城里一個小小四合院里的一天的跌宕起伏是時間里最小最小的波紋,晃蕩著晃蕩著就不見了。讀鐘鼓樓,我不是看了一個小故事,我是讀了這20年。
       不想去分析人物、表達手法、敘事風(fēng)格之類的。像劉心武一樣,就靜靜的沉浸在過去的時間里好了。當(dāng)時做了一場穿越的夢?!剁姽臉恰坊蛟S只是要給人一幅畫、一個記憶,關(guān)于曾經(jīng)的北京,關(guān)于劉心武的北京。
      
       日月如流,寒來暑往。20年里朱紅色的們開了有關(guān),目睹了多少個或悲或喜的故事。鐘鼓樓不倒,站在這片沉寂的土地上,繼續(xù)等待著下一個20年。
  •     當(dāng)水漏里的水一點一滴地流下,時間正在悄悄離去。無聲無息地,不知不覺地,它走了,我們或者長大,或者老去。   鐘鼓相伴,相依相偎。以前的歲月,晨鐘暮鼓;以后的日子,鼓樓在前,紅墻黃瓦,鐘樓在后,灰墻綠瓦。一胖一瘦的組合,在挺立中展示著一段歲月,記載著悠悠流逝的時間?! ? 1982年12月12日早晨5點至下午5點,從卯時到申時,一本書只寫一天,一天卻也能構(gòu)成一段歷史。書里每個時辰都要出場一位或幾位人物,每個人物都要點出一件事或者一段感慨。最終以什么是時間結(jié)尾。感覺像是一生的濃縮又像是一段壓塑板的輪回?! ? 什么是時間,到底是什么形狀的,是圓形還是射出去的箭?是直線還是飛奔的宇宙飛船?我倒是想它是圓形,是飛奔的宇宙飛船。   圓形的時間,收尾相接,便是輪回。我喜歡的是走一段路,再回過頭想想過去,把現(xiàn)實和回憶相接,把未來和過去相連。這樣的人生說不定才是別有風(fēng)味的呢。圓形的時間,可以不必太痛苦,在遇到挫折時,可以從容跳過,碰到巨石,可以坦然繞過?;蛟S這就是水的妙處,古人用水計時,我想不僅僅是因為它方便準(zhǔn)確吧,水原本就是時間的載體??桌戏蜃硬痪驮诖ㄉ峡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也還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感慨。時間和水都是至柔至剛之物,或許他們以前本就是一家吧?! ? 飛奔的宇宙飛船,永不停息,永遠向前,時間也是這樣吧,長江后浪推前浪,新的事物總是蓬蓬勃勃,發(fā)展迅速。當(dāng)年輕一代已經(jīng)成長,他們需要的便是這飛奔的時間吧,精確到秒,甚至精確到更小。或許唯一古老的便是來自前輩的助推力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點更高,目光更遠。   無論是圓是方,只箭簇還是宇宙飛船。時間的本質(zhì)不變,也永不停息地再流逝,浪淘沙,時間淘的便是人吧,公平的時光因為個人的態(tài)度不同,而把人群分類。課最終都歸于塵埃,塵埃又終將聚成一束?! ? 時光流逝,以歷史的化身永生。鐘鼓相偎,以遺跡的形式存在。我們呢?是如同寫在沙灘上的字跡隨流水而去還是如大石刻碑上的篆刻,淵源流傳。這就要看我們自己的造化了?! ? 晨鐘暮鼓已遠,只有鐘鼓依舊不離不棄,在老北京那里矗立著。鼓樓在前,紅墻黃瓦,鐘樓在后,灰墻綠瓦。
  •     很喜歡這本書。他可能寫的只是那個時代的故事,但是,人情和人性卻絕對現(xiàn)在也是一樣。
      這本書肯定有作者的巧思,把林林總總的人物安排到一天的故事里輪番出場,熱鬧,悲涼,回味。
      都是北京城里的小人物,讀起來都感覺帶著老北京城春天沙塵暴的土腥味。不是貶低,而是太寫實了,幾乎每個人物都躍然紙上。有不好的人,但是也都讓讀者恨不起來,也有好的青年,但是因為陰差陽錯沒有那么順利,就像對身邊的人會憐憫一樣覺得心疼。但是那里面抱著自己生活信念的人,就不是讓讀者有感而發(fā)了,因為它可以給我們輸送正面的力量。
      
      現(xiàn)在的社會新聞,有幾個會注意這些個底層小人物的感情和感受?現(xiàn)在的小說,不是拿富二代官二代,歌星明星的隱私緋聞炒作渲染,就是現(xiàn)在活著歷史上非富即貴的生活探秘。小人物就像吹過的沙一樣,吹過就吹過了,一起一落沒有蹤跡,沒有人會注意。但也就是這些個小人物的世界就是你我的生活,他們的悲歡喜樂最能激起讀者的共鳴。
  •     自然流暢的語言,新穎別致的構(gòu)思,眾多的人繁雜的事,全都濃縮在一個四合院內(nèi),一天內(nèi),一個舞臺,一根線,牽扯出鋪設(shè)開,值得咂摸再咂摸。
  •   他要是敢不加入主旋律,肯定也得不了茅盾文學(xué)獎
  •   主旋律的部分加得挺自然一點兒也不突兀呀,而且感覺還挺樸實的。
    寫那個時代刻意把主旋律挖掉不寫才奇怪。
  •   呵呵,謝謝夸獎咯~
  •   厄,謝謝師姐。
    怎么都來干這個。。。
  •   因為書沒看過,不知道說什么好
  •   看完之后沒有多少感覺,只是覺得作者在那短短的時間里將各色人物在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中刻畫了一遍,這種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還是很值得借鑒的,其余的感覺乏味,可能是我的積淀太淺了吧。
  •   可能有些來自地理和土語的親切感是當(dāng)?shù)厝瞬庞械摹?/li>
  •   這么多年過去了,北京的風(fēng)俗習(xí)慣和言語都有很大變化?,F(xiàn)在讀起來像是讀歷史,很遙遠啊。不過有些歷史積淀的東西倒是很親切,比如“丫”。哈哈。
  •   不錯。挺喜歡劉心武描寫上世紀(jì)80-90年代初期的那些小說,很真實很接地氣。曾經(jīng)買過他的一本小說集,最后一篇就是他寫的《秦可卿之死》,劉從研究紅樓夢開始漸漸走火入魔。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