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英文版)

出版時間:1900-01-01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美]弗·納博科夫  譯者:注 釋:楊昊成 史伏榮  
Tag標(biāo)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洛麗塔(英文版)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6條)

 
 

  •     拋開整篇的情節(jié)和一切來說,我單純所感受到的就是徹頭徹尾的浪漫。某種狂熱的慾望和渴慕,高熱,眩暈,好像在陽光下融化的雪糕。如果要評論它,我會這麼說:語無倫次的天才作家所寫的愛情小說。
      
      用一個人名當(dāng)了書名,不可避免地就得談到那個銷魂奪魄的小精靈。作者並沒有對她的外貌做出直接的評論,也正同文章裡所說,“性感少女未必就是那個長得最標(biāo)致的孩子”。亨伯特有一雙肉慾的雙眼;他善於捕捉那種玄妙的魅力。有點點令人不適,但是絕對誘人。比夏娃偷食禁果更加放蕩而墮落,又比沾著露水的玫瑰更加純潔且嬌豔。
      
      這本書並不下流,只因熱烈而純粹。光是閱讀就能讓我想像出一個人的身體緊貼著我的時傳過來的熱度(似乎連景物都能扭曲了?。?,手臂上閃著光的微小的絨毛,暖烘烘的頭髮和飽滿紅潤的下唇。
      
      真想要一個屬於我的性感少女,穿著格子衫和牛仔褲,在夏天的樹蔭下給我念詩集。然後我舉高手裡的奶油雪糕,讓她從底部舔去那即將滴落的融化了的雪水。
  •     【藝術(shù)與真實】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籍小說家、文體家、詩人、文學(xué)評論家和翻譯家,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文學(xué)家,馳騁于俄、英、法三語的大師。代表作有《庶出的標(biāo)志》《普寧》《洛麗塔》《微暗的火》等。
      
      
      
      長期以來,藝術(shù)真實性問題一直是學(xué)術(shù)界爭論的焦點。有人認為,藝術(shù)理應(yīng)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凈化、提煉,由此形成“藝術(sh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現(xiàn)實主義藝術(shù)真實論。納博科夫無疑屬于另一個陣營。本文將從納博科夫的文學(xué)觀點與其代表作《洛麗塔》入手,闡明納博科夫眼中的真實世界。
      
      
      
      一、納博科夫的虛構(gòu)藝術(shù)
      
      “文學(xué)是創(chuàng)造,小說是虛構(gòu),說某一篇小說是真人真事,這簡直侮辱了藝術(shù),也侮辱了真實?!?br />   
      
      
      在《文學(xué)講稿》的前言中,納博科夫引用童話《狼來了》為其理論注解:
      
      
      
      一個孩子從尼安德特峽谷里跑出來大叫“狼來了”,而背后果然緊跟一只大灰狼——這不稱其為文學(xué);孩子大叫“狼來了”而背后并沒有狼——這才是文學(xué)。那個可憐的小家伙因為扯謊次數(shù)太多,最后真的被狼吃掉了純屬偶然,而重要的是下面這一點:在叢生的野草中的狼和夸張的故事中的狼之間有一個五光十色的過濾片,一副棱鏡,這就是文學(xué)的藝術(shù)手段?!囆g(shù)的魔力在于孩子有意捏造出來的那只狼身上,也就是他對狼的幻覺;于是他的惡作劇就構(gòu)成了一篇成功的故事。
      
      
      
      上文中的“狼”對應(yīng)了現(xiàn)實中的事物,“孩子”代表作家,“見狼叫狼”的作家完全忠實于現(xiàn)實,將所見所聞準確無誤地描述出來,“無狼叫狼”的作家則純粹依靠虛構(gòu)成文?!袄恰钡奶摌?gòu)之所以使得后者的價值高于前者,是因為盡管真實情況中“狼”并不存在,但“狼吃人,人怕狼”的特性透過“文學(xué)的棱鏡”射入了作家營造的世界,同時引起了“村民”與讀者的騷動,達到了逼真的效果:一種光靠描述現(xiàn)實無法得到的審美愉悅,一種“多少總能連接上與藝術(shù)(好奇、敦厚、善良、陶醉)為伴的其他生存狀態(tài)的感覺”。
      
      因此,納博科夫認為,大作家不單純是“講故事的人”、“教育家”,更應(yīng)當(dāng)是一位懂得虛構(gòu)藝術(shù)的“魔法師”,一位玩弄幻覺的高手,懂得將作者與讀者連接起來,使后者在前者創(chuàng)造的主觀世界中體會到獨一無二的觀感。對此,納博科夫有一段精彩的論述:
      
      
      
      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材料當(dāng)然是很真實的(只要現(xiàn)實還存在),但卻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認的整體;而是一攤雜亂無章的東西。作家對這攤雜亂無章的東西大喝一聲:“開始!”霎時只見整個世界在開始發(fā)光、熔化、又重新組合,不僅僅是外表,就連每一粒原子都經(jīng)過了重新組合。作家是第一個為這個竒妙的天地繪制地圖的人,其間一草一木都得由他定名。那里結(jié)的槳果是可以吃的;那只從我身邊竄過,身上帶斑點的動物也許能被馴服,樹木環(huán)繞的湖可以叫做“蛋白石湖”,或者更藝術(shù)味一點,叫“洗盤水湖”。那云霧是一座山峰——而且是注定要被征服的山峰。在那無路可循的山坡上攀登的是藝術(shù)大師,只是他登上山頂,當(dāng)風(fēng)而立,你猜他在那里遇見了誰?是氣喘吁吁卻又興高采烈的讀者。兩人自然而然擁抱起來了,如果這本書永垂不朽,他們就永不分離。
      
      
      
      這構(gòu)成了納博科夫文學(xué)觀點中創(chuàng)作的兩端:一端是(合格的)作家,一端是(合格的)讀者。優(yōu)秀的作家擁有創(chuàng)世的能力,但作品并不在作者完稿時完成,而是在讀者那里完成。這種雙方的情感呼應(yīng),就是文學(xué)的魅力所在。
      
      他在為學(xué)生講解普魯斯特時說,最好的作品必須遵循一種“非理性、神圣的標(biāo)準”:“細節(jié)優(yōu)越于概括,是比整體更為生動的部分,是那種小東西,只有一個人凝視它,用友善的靈魂的點頭招呼它,而他周圍的人則被某種共同的刺激驅(qū)向別的共同的目標(biāo)?!边@些非理性標(biāo)準意味著什么呢?它們意味著好的文學(xué)反映人共有的情感,注重人性中最真實的一面,而非單純?yōu)橥晟频赖?、弘揚某種觀念而存在。這種標(biāo)準構(gòu)成了納博科夫文學(xué)觀點的另一面。文學(xué)不是現(xiàn)實的附庸,具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它“既不教會你什么,也不解決‘生活的意義是什么’之類的問題”,更不能簡單用來解決現(xiàn)實困境。納博科夫猛烈抨擊傳統(tǒng)的文學(xué)觀點:“文字風(fēng)格和結(jié)構(gòu)是一本小說的精華,偉大的思想都是空洞的廢話?!备阉枷胛膶W(xué)稱為“應(yīng)時的拙劣作品”,就是為了揭開現(xiàn)實加諸于藝術(shù)的重重面具,呼吁作家為了藝術(shù)而創(chuàng)作。
      
      文學(xué)是虛構(gòu)的,虛構(gòu)是文學(xué)的。綜上所述,納博科夫眼中的真實世界是以情感為基點、藝術(shù)為目的的文學(xué)世界。它不但是作家主觀世界的體現(xiàn),更是可供讀者漫步其中的藝術(shù)花園。
      
      下文將以《洛麗塔》為例詳析納博科夫眼中的真實世界。
      
      
      
      二、納博科夫的魔術(shù)現(xiàn)場
      
      1955年,納博科夫最具爭議也最著名的作品《洛麗塔》于巴黎上市,造成轟動。五十余年以來,這部以描述中年男子與妙齡少女之間的畸戀為主的小說一度被多國列為禁書,卻又因其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享譽全球。在這部小說中,納博科夫以嵌套式結(jié)構(gòu)為基礎(chǔ),輔以其特有的文體,為讀者展現(xiàn)了他復(fù)雜的主觀世界。
      
     ?。ㄒ唬┣短资浇Y(jié)構(gòu)
      
      《洛麗塔》的虛構(gòu)性顯而易見,可貴的是,納博科夫的虛構(gòu)達成了他所追求的“真實”。
      
      小說采用嵌套式結(jié)構(gòu),分為三部分:讀者所處的現(xiàn)實世界——敘事者所處的世界——小說主要情節(jié)發(fā)生的世界。三者環(huán)環(huán)相套,彼此獨立又相互依存,營造出“假作真時真亦假”的效果。
      
      *參見下表:
      
      
      
      在該結(jié)構(gòu)下,身處最外圍的讀者只能通過亨伯特了解第三世界,他是連接三個世界的唯一橋梁。讀者用亨伯特的眼睛觀察洛麗塔,小說的最主要人物洛麗塔實際上被人為地“隱藏”起來了。一些最主要的問題(譬如:洛麗塔真的是個“壞女孩”嗎?夏洛特應(yīng)當(dāng)為此負責(zé)嗎?洛麗塔愛過亨嗎?)不是被刻意忽略了,就是罩上了一層主觀的外衣,第三世界甚至有可能僅是亨伯特的一場“幻覺”(見第一部第十四章:“……不過洛麗塔還是安全的——我也是安全的。我瘋狂占有的并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的創(chuàng)造物,是另一個想象出來的洛麗塔。”)
      
      這種欺騙性的視角,使得讀者無法從第三方那里獲得關(guān)于事實的信息,也就無法判斷亨伯特敘述的真?zhèn)巍M艘徊秸f,讀者可以選擇不接受亨伯特的敘事嗎?當(dāng)然可以,那么這部小說就什么也不剩下了。納博科夫就是這樣引領(lǐng)讀者走進、接受他創(chuàng)造的世界的。
      
      那么,作者又何必多此一舉地加上“序文”呢?乍一看,第二世界的設(shè)計確有多余之嫌,但實則這正是最巧妙之處。它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第一、第三世界的遺留問題:在第二世界中,讀者第一次有機會逃離亨伯特的主觀感受,從第三方那里獲得更多線索。
      
      序文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亨伯特巧妙利用身份優(yōu)勢玩的把戲取得成功了嗎?
      
      不盡然,實際上,亨伯特?zé)o法像欺騙讀者那樣欺騙第二世界。第二世界中的人物充當(dāng)了目擊者的角色,他們比讀者更能客觀地觀察第三世界,因此序文中提供的信息應(yīng)當(dāng)較為可靠。譬如小約翰·雷博士交代的幾位人物的結(jié)局:
      
      
      
      老派的讀者總希望追蹤“真實的”故事以外的“真”人的命運。為了照顧這類讀者,現(xiàn)在把我從“拉姆斯代爾”的“溫德馬勒”先生那兒得到的幾個細節(jié)敘述出來?!痪盼宥晔フQ節(jié)那天,“理查德·F·希勒”太太在西北部遙遠的居民點“灰星鎮(zhèn)”因為分娩而死去,生下一個女性死嬰?!熬S維安·達克魯姆”寫了一部傳記《我的奎》,不久就要出版。仔細閱讀過原稿的評論家們把它說成是她最好的作品。
      
      
      
      這段話對亨伯特的敘述起到了補充、印證、鑒別的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理查德·F·希勒太太”實際上正是女主人公洛麗塔。她難產(chǎn)而死的結(jié)局不僅為整個故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更是對亨伯特罪行的無聲的強烈譴責(zé),第三世界的故事到這里才真正結(jié)束。
      
      其次,第二世界也是第一、第三世界發(fā)生碰撞的地方,作者與讀者在這里相會,這就是納博科夫所說的“作者與讀者間的擁抱”——納博科夫在引領(lǐng)讀者進入《洛麗塔》之后,又引導(dǎo)讀者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參與小說的創(chuàng)作。序文中,納博科夫的思想與社會的思想此起彼伏:博士對亨伯特低劣品行的譴責(zé)、《洛麗塔》的道德影響明顯是“嚴肅讀者”的觀點,而《洛麗塔》作為藝術(shù)作品無與倫比的情感張力、該書難以付梓出版的抱怨又顯然出自作者之口。凡此種種,一來是為了強調(diào)作品的虛構(gòu)性質(zhì);二來,又是為了誘使讀者相信虛構(gòu)作品中情感的真實。
      
      由此可見,嵌套式結(jié)構(gòu)是《洛麗塔》世界存在的基礎(chǔ)。
      
     ?。ǘ皯騽 被瘺_突
      
      除了嵌套式結(jié)構(gòu),《洛麗塔》戲劇化的情節(jié)也是用于增強虛構(gòu)效果的手段之一,它完成了使虛構(gòu)藝術(shù)化的工作。
      
      《洛麗塔》不僅主題近似低俗的色情小說,人物設(shè)計也大多仿照典型的市井文學(xué),其情節(jié)發(fā)展之戲劇性更是到達辛辣的地步。其中“亨伯特的復(fù)仇”最富代表性。
      
      揮別即將臨盆的洛麗塔后,亨伯特沉浸在傷感自憐的情緒中,繼而怒火中燒,一番周折后,用當(dāng)年法洛夫婦贈送的手槍結(jié)束了情敵劇作家克萊爾·奎爾蒂的生命。多此一舉的長詩、兩位主角之間文縐縐的討價還價、亨伯特一貫的神經(jīng)質(zhì)的自言自語——這段承接在訣別之后的情節(jié),充滿了納博科夫式的諷刺處理:上一刻仍能看到亨伯特被熱淚沾濕的眼眶,“她撕碎了我的心,我只不過毀了她的生活”,下一刻他卻仿佛化身為莎士比亞戲劇中的人物,一邊吟誦著文體拙劣的長詩吊唁短命的戀情,一邊對奎爾蒂肥胖的身子扣動了扳機。包括納博科夫自己也承認,這出復(fù)仇戲碼中看似多余的詩歌與偵探劇色彩實則是對他偏愛的作家愛倫·坡的模仿。這種突兀的轉(zhuǎn)折就是《洛麗塔》的特色所在。
      
      類似的情節(jié)還有“夏洛特之死”(被亨伯特對女兒病態(tài)的迷戀所震驚的黑茲太太剛要發(fā)作便橫死街頭)、“瓦萊麗亞的出軌”(第三者竟是送他們回家的出租車司機更是神來之筆)、“偶遇奎爾蒂”(亨伯特與洛麗塔關(guān)系突飛猛進的一夜也是情敵奎爾蒂與少女洛麗塔的初次邂逅)等等,更不乏“亨伯特的美國舅舅留下了一大筆遺產(chǎn)”這種故意模仿老式情節(jié)劇的細節(jié)。在人物設(shè)計上,無論是亨伯特蒼白敏感陰郁的歐洲人形象,夏洛特·黑茲的情感饑渴,奎爾蒂油嘴滑舌、故弄玄虛的“藝術(shù)家”氣質(zhì),還是洛麗塔美國式的粗野與天真,都極具特色。這種賣弄風(fēng)情、這種故作姿態(tài)、這種裝腔作勢,往往頗有喧賓奪主之嫌,但由于作者準確把握了人性中最刻薄、柔弱、無辜的部分,加上小說似真似幻的描寫,使命運的莫測與人性的蠢蠢欲動充分暴露了出來,反而突出了其主觀世界的真實性。
      
      納博科夫是個對命運很感興趣的作家,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不是因為被夸大的宿命論,《洛麗塔》就不會有強烈的失落感,也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富有感染力。而納博科夫?qū)τ谝恍┯绊懭松闹卮笞h題(如死亡、婚姻、倫理等)的輕描淡寫,也折射出他對現(xiàn)實世界一貫的“漠然”與“嘲諷”的態(tài)度。
      
      
      
      《洛麗塔》之所以成為納博科夫的代表作,不僅是因為它轟動性的題材使作者廣為人知,更因為它是納博科夫文學(xué)觀點的集中體現(xiàn)?!堵妍愃分胁淮嬖诂F(xiàn)實生活的種種約束,唯有現(xiàn)實投下的淡淡陰影,以及作者獨特的個人美學(xué)風(fēng)格,納博科夫?qū)τ凇罢鎸崱钡睦斫?,由此可見一斑。對于這位享譽文壇、影響遠播的大師,雜亂無章的現(xiàn)實世界并不真實,而擺脫了現(xiàn)實的重重束縛,高度虛構(gòu),凝煉著各種精致情感的文學(xué)藝術(shù)的世界才是他眼中的真實世界。
      
      
      
      
      
      參考書目:
      
     ?。溃└ダ谞枴ぜ{博科夫:
      
      《洛麗塔》,主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洛麗塔》,于曉丹譯,譯林出版社,2003年1月;
      
      《說吧,記憶》,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文學(xué)講稿》,申慧輝等譯,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黑暗中的笑聲》,龔文庠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新西蘭)布萊恩·博伊德:
      
      《納博科夫傳》,劉佳林譯,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5月
  •     突然覺得寫讀后感其實也是記錄日常生活的方式之一。最近生活有點小波動,心情也跟著起伏,幸好一切都很快安定下來,只是家務(wù)多了又要學(xué)車,看書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洛麗塔》這本書503頁35萬字,拖拖拉拉地竟然看了我20多天。
      
      當(dāng)然,除了看這本書之外,我還間或看看雜志《南方人物周刊》,因為《洛麗塔》的感情基調(diào)有點壓抑,我需要用其他讀物來稍微調(diào)整一下心情。買書的時候就買哪個版本考慮了很久,主要是翻譯的問題,最終卻因為受了促銷的誘惑買了如圖這本。幸好,整本書讀下來,是我喜歡的版本。我覺得翻譯真的非常厲害,沒看過原著也覺得這本書非常難譯。看我下文的解釋你就懂了。
      
      現(xiàn)在看的書,特別是經(jīng)典作品多半是我讀大學(xué)時想讀,卻沒讀,或者讀了一半沒讀下去的,《洛麗塔》屬于后者。當(dāng)時的我可能還小吧,不懂得靜下心來試試理解他人,一看就覺得這本書太猥瑣太變態(tài),不肯往下讀。但話又說回來,可能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這么想,不然這本書一開始怎么會頻頻遭到出版社的拒絕呢?就如作者Nabokov曾記錄說的:“《洛麗塔》開頭幾章的某些技巧(例如亨伯特的日記)讓我最初的讀者誤以為他們讀的是一本淫穢的書。他們以為讀下去會有越來越多的淫穢場面。而一旦不見有淫穢描寫,這些讀者也就讀不下去了,覺得乏味,感到沮喪。我疑心,這就是為什么并非四家出版社都把書稿讀完的理由之一?!?br />   
      這次看書,我沒有半點覺得變態(tài),只是剛開始看的時候,還有點害羞,像在窺探人家的私隱。沉淀的心對于理解一本書或一個人真的相當(dāng)重要。我一直希望我能盡量用平常的心態(tài)對待萬事萬物,不再有先入為主的想法,盡量努力去理解他人。我一邊看書一邊用筆記下了整個故事情節(jié),以及人物關(guān)系,希望更好地理解。
      
      第一部 ·1910年主人公亨伯特生于巴黎,是一個健康幸福的孩子
       ·1923年亨快滿13歲時和同齡女孩安娜貝爾在海灘偷吃禁果,但失敗,安娜貝爾四個月后死于斑疹傷寒
       ·亨從此就有了怪癖,喜歡9歲至14歲的小女孩(亨稱之為“性感少女”)
       ·1935年亨和28歲的瓦萊麗亞結(jié)婚(作為一名學(xué)者應(yīng)維持體面上流的生活)
       ·1939年因瓦萊麗亞出軌,離婚
       ·1940年亨移居美國,工作幾年,編寫法國文學(xué)比較史,因為抑郁癥住過幾次精神病院
       ·1947年出院后,想換個地方住,于是租了夏洛特的一個房間,開始和夏洛特、女兒洛麗塔一起生活
       ·住了還不滿一個月,夏洛特愛上亨,亨為了繼續(xù)接近洛,和夏洛特結(jié)婚(當(dāng)時洛去了夏令營)
       ·住了才10個星期,夏洛特發(fā)現(xiàn)了亨的日記(寫滿洛的事情),爭吵過后,奪門而出,最終因車禍死亡
       ·亨去夏令營接走了洛,當(dāng)晚住旅館下藥想猥瑣她卻失敗,但第二天醒來卻是洛麗塔主動勾引了他
      
      第二部 ·1947年8月至1948年8月,37歲的亨開車帶著13歲的洛游遍美國,在外稱父女,在內(nèi)卻是情人關(guān)系
       ·1948年結(jié)束旅程,亨送洛去比爾茲利女子學(xué)校,嚴禁洛做很多事情,經(jīng)常吵架,利用金錢等物質(zhì)使洛高興
       ·洛迷戀劇作家奎爾蒂,亨反對洛出演奎的舞臺劇,因洛多次撒謊,二人大吵一架后決定放棄所有又去流浪
       ·1949年洛生病住院,然后突然有一天失蹤了,是奎帶走了她
       ·1950年始終找不到洛的亨和30歲的里塔結(jié)婚,應(yīng)邀到坎特里普學(xué)院任教
       ·1952年洛寄信給亨求助生活費以應(yīng)付貧困的生活,18歲的她已經(jīng)和迪克結(jié)婚并已懷孕
       ·亨這次找到了洛,要洛重新回到他的身邊,但遭到拒絕,給了生活費就離開
       ·亨離開是為了找奎,沒過幾天找到奎并把他殺死
       ·1952年,最終,奎死于謀殺,亨在監(jiān)獄里寫下了這部回憶錄,隨后因冠狀動脈血栓癥而去世,洛死于難產(chǎn)
      
      請原諒我徹頭徹尾地劇透。我想表達的是,經(jīng)典之所以為經(jīng)典,即使你知道了劇情,也值得你去看,甚至多看幾次。我把書完整地讀過一遍,但最后還是回看了好幾次,除了找自己忽略的細節(jié),還為了好好品味一下文字。好書不怕劇透,因為他不只是故事情節(jié)精彩,還有更多值得細細品嘗的地方。(像《別相信任何人》我不會看第二次)
      
      就如文字。首先,整本書很像一本神話故事書,語言很詩化。譯者注釋說:“納博科夫認為,自己直接繼承了古羅馬一些偉大愛情詩人的傳統(tǒng),他常模仿他們慣用的表達方式?!比珪?jīng)常出現(xiàn)“洛麗塔,我的洛麗塔”之類的如詩歌般的文字。當(dāng)然,有的人注重故事情節(jié),有的人喜歡鮮明的人物塑造,我是屬于特別喜歡文字游戲的那種人。看了那么多書,我越發(fā)覺得真正出色的作家都是描寫能力很強的,像畫家一樣,大的方面能掌握整體構(gòu)圖,小的方面又會注意到景觀、色調(diào)等細節(jié)。我無法舉例證明Nabokov在這方面的才能,因為他關(guān)于風(fēng)景、氛圍、心理等的描寫都是大段大段的,非常細致,無法用雙引號全部囊括出來。其中,我很喜歡他的一個比喻,“她把我們的聯(lián)合存款賬戶看作晌午時分南方的一條林蔭大道,一邊是濃密的綠蔭,一邊是柔和的陽光,一直延伸到一片美好的遠景的盡頭,那兒淡紅色的大山隱約可見”。多有詩意的畫面啊。
      
      第二,作者似乎懂很多語言,除了母語俄語和本書用的英語之外,他還懂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等等。他在多種語言之間的文字游戲更加令人眼前一亮。例如,文中有一處用拉丁文寫到“O lente currite noctis equi!”,譯者注釋說這是雙關(guān)語,拉丁文直譯的意思是“夜晚的馬兒啊,你慢慢地跑”,而從英語的角度“夜晚”(night)和“母馬”(mare)湊起來就是“噩夢”(nightmare),于是作者接著就寫到“噩夢啊,輕輕地跑吧!”,繼續(xù)描述他的自駕游。多么俏皮的一個作者!
      
      多么瘋狂的一個讀者,我居然把整本書的注釋又再看了一遍!我原本以為這是真人真事改編的,以為這真的是一份精神病病歷?;仡^又看了全部注釋之后,我發(fā)現(xiàn)這個俏皮的作者其實無時無刻在提醒讀者這是“虛構(gòu)作品”。例如,亨第一次帶洛去住旅館,旅館的名字叫“著魔的獵人”(The Enchanted Hunters);后來洛在比爾茲利女子學(xué)校出演的舞臺劇,名字叫“獵獲的魔術(shù)師”(The Hunted Enchanters),那不是倒過來了嗎?還有,當(dāng)洛1949年失蹤之后,亨曾經(jīng)一家一家旅館地找人,查閱住宿登記,有一條記錄是“新罕布什爾州凱恩市的特德·亨特”,是把“Enchanted Hunter”的字母打亂順序而成的“Ted Hunter,Cane,NH”。我看書真的太不仔細了。其實作者表面很嚴肅,實際很滑稽。
      
      再者,作者是博覽群書的人,他在文字游戲里間接介紹了許多文學(xué)作品(當(dāng)中還包括他不喜歡的)。例如,做第二次流浪的決定之前,洛撒嬌要亨先給她買飲料,描寫她喝飲料用的句子不是“亨伯特看著洛麗塔把調(diào)制的飲料吸進嘴去”,而是“皮姆先生看著皮帕把調(diào)制的飲料吸進嘴去”,注釋說這里借用的人物來自英國作家米爾恩的劇本《皮姆先生走過》和布朗寧的《皮帕經(jīng)過》。所以我說翻譯很不容易,他必須和作者一樣博覽群書,對于作者正在說什么要時刻保持頭腦清晰。我覺得主萬翻譯得非常好,亨在殺奎之前住進了一家旅館,英文名為“Insomnia”,主萬把它翻譯成“英索姆尼亞旅館”,很好聽,然后再在注釋里提示原單詞。我喜歡直譯,既保留了中文和外文兩方文化的特色,又能使讀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間,而不只是一味地埋頭讀,最后變成只追劇情,忽略了那么多美的東西。
      
      一邊看書,我的心情一邊開始變得壓抑,變成越來越傷感,因為我看懂了一點——整個故事里其實并沒有誰對誰錯,每個人都是一個悲劇。也許大部分人會譴責(zé)亨的戀童癖或者性變態(tài),但是如果亨真的愛洛呢?有沒有想過呢?起初,亨的變態(tài)只停留于對洛的幻想、接近,最多撫摸,并沒有想要奪取她的童貞。后來生活在一起,也對她萬般遷就、愛護。慢慢地,我越發(fā)相信亨是真心愛洛的,即便比她大24歲。你知道,愛情的力量是很大的。洛無疑是受害者,但我不認為是亨影響了她。她在遇到亨之前,大概11歲就已經(jīng)不是處女。在“著魔的獵人”,也是她主動勾引的亨,還嘲笑說亨小時候沒玩過這樣的“游戲”。讀者看書的時候細心觀察還會發(fā)現(xiàn)亨和夏洛特沒結(jié)婚之前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洛已經(jīng)經(jīng)常背著母親主動接近亨。我們初中時也有這樣的早熟兼叛逆的女小混混啊。影響小孩成長的最根本原因永遠是父母的教育。洛的爸爸早早就去世了,是媽媽一個人帶大。但是媽媽根本沒有注意到洛的早熟,還把她當(dāng)小孩使喚來使喚去,沒有真正地了解女兒需要的是什么,“做……”“不準做……”命令式的口吻讓洛很反感,兩母女經(jīng)常吵架。在書的最后部分,亨回憶起過去和洛的某些生活細節(jié):有一次小同學(xué)的爸爸來家里接女兒,洛滿臉微笑地招待客人,但看到小同學(xué)坐在爸爸大腿上并緊緊摟住他的脖子和耳朵時,洛的微笑一下子定格了,瞬間失去光澤。亨說道:“在我們反常、下流的同居生活中,我的墨守成規(guī)的洛麗塔漸漸清楚地明白:就連最悲慘痛苦的家庭生活也比亂倫的烏七八糟的生活要好……”
      
      讀到最后我竟有落淚的沖動,內(nèi)心無比壓抑??赐陼揖土ⅠR上網(wǎng)看了1962年版的電影《洛麗塔》,想看看我有沒有理解錯了什么或者漏掉了什么細節(jié)??上兄鹘翘?,看上去有五、六十歲,女主角很漂亮,但是太大了,不像12、13歲的小女孩,故事情節(jié)的改編幅度也比較大。感嘆啊,原著還是很難超越的。雖然還有1997年版的電影,但是我已經(jīng)不想看了。
      
      作者說:“只有在虛構(gòu)作品能給我?guī)砦抑苯氐胤Q之為美學(xué)幸福的東西時,它才是存在的;那是一種多少總能接連上與藝術(shù)(好奇、敦厚、善良、陶醉)為伴的其他生存狀態(tài)的感覺?!贝_實,只有書才能給我這樣的感覺,希望以后有時間可以多看幾遍《洛麗塔》。
  •     先說文章的選材,其主題是眾人閉口不談的戀童癖。光是這種題材,我想就不知道嚇走了多少人,中國人最怕這中描述變態(tài)心理活動的書,總是害怕自己成為書中的人,這或許也是心理教學(xué)的缺失造成的。很多人無法接受書中病態(tài)的心理描述,而且作者似乎有意加劇這種病態(tài),通過非常細膩而又優(yōu)美、詩意的語言描述出主人公內(nèi)心的蠢蠢欲動,不得不說,作者的文筆之細膩是常人難以達到。用最優(yōu)美、最純粹的語言去描述最邪惡、最自私的靈魂,作者實在是非常高明,文章中似乎處處都顯露出對普通人各種自以為是思想的嘲弄。文章通過對主人公的描述,也描述出我們這些正常人的呆滯、愚昧及貪婪。從這個角度看,文章也是一種對人性的剖析。
      
      沒有笨的人,只有不思考的人。不知有多少人扔掉自己這一特殊的天賦,思考。
  •     其實《洛麗塔》不像傳言中那么猥褻,因為主人翁竭力用他神經(jīng)質(zhì)的敏感和被迫害的妄想習(xí)慣來給自己做“真愛的”、“無私的”情感立場辯護和偽裝;同時“洛麗塔”也不可能像傳言的那么“洛麗塔”地性感與美好,因為真實的女主人翁多洛蕾絲只是一個任性的小女孩,與真正的“洛麗塔”——他的創(chuàng)造物,多少有些距離,若是親眼所見,必定這多少也會讓讀者失望……也恰恰是這樣,才讓我們的注意力被轉(zhuǎn)移,而忽略了冰山一角下多洛蕾絲從12歲7個月開始“被摧毀的一生”,作者納博科夫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貢獻了一個“被千萬人美化與意淫過的、而原型卻又這么內(nèi)心被扭曲不堪后掩蓋的”人物形象與符號。 博學(xué)多才的納博科夫,了不起!
  •     最近在看英文原著,因為水平有限所以拿一本中文譯本在旁邊當(dāng)參考答案。
      尼瑪呀,還不如拿主萬翻譯的那本呢。
      touch and go翻譯成“感動而走”,你還能再夸張一點嗎。(我剛剛好看到這個詞組實在忍不住就貼上來了,其他的車禍現(xiàn)場另一篇帖子里有)
      以前讀《the portrait of a lady》的時候,項耀新翻的版本我已經(jīng)忍耐到極限了,可人家好歹把意思都翻出來了,只不過語言稍微粗糙了一點。
      據(jù)說楊必用五年翻譯了一本《名利場》。
      而現(xiàn)在的譯者呢。
      我們上法語課的時候,翻譯是最艱苦的項目。隨隨便便一個生活常用的句子翻譯,老師都可以把我們批得體無完膚。老師說翻譯是很難的工作,文學(xué)翻譯尤其如此。
      我從未如此想說臟話過。尼瑪現(xiàn)在心情混亂啊。
      我以前和老師爭論《洛麗塔》,老師問我有沒有看過原著,我說沒有。于是我被狠狠恥笑了一番?,F(xiàn)在想起來,老師當(dāng)時真的應(yīng)該直接給我?guī)讉€耳光才是。
      我以為中國只有一個李繼宏,沒想到……
      這種爛書就是專門用來懲罰那些懶得學(xué)外語又把希望寄托在譯者上希望能多少領(lǐng)略一點名著風(fēng)采的人的。叫你們不好好學(xué)外語看原著,叫你們懶??粗袊霭嫔缛绾斡眠@些狗屁不通的裝訂成打的草紙懲罰你。
      有時間看這些垃圾,還不如看看美劇。
      有時候我都已經(jīng)不奢望現(xiàn)在的中國譯者能像老一輩一樣翻得精確而優(yōu)美了。你給我把意思講清楚語法正確時態(tài)準確詞義精確就行了。可是居然連這個都做不到了。更可笑的是網(wǎng)上還有那么多人捧她的臭腳,說她多么厲害,各種跨界。
      如果你們說的厲害是圈錢,那好吧你們贏了。
      讀書,要么讀原著,要么就別說自己讀過這本書然后根據(jù)譯者的垃圾文字自己yy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的人。這句話送給所有和以前的我一樣因為外語水平不好又想偷懶所以被垃圾譯本坑了無數(shù)遍的人。要挑選譯本好的譯本真的太麻煩了,除了那些已經(jīng)被當(dāng)成權(quán)威的定本以外。
      以前讀朱維之翻譯的《失樂園》,后來再看原著,真的覺得這些已經(jīng)去世的譯者們實在是太了不起了。那個年代的那些批中國譯者留下了多少寶貴的財富。
      而現(xiàn)在,活著的譯者里,又有多少是垃圾。又有多少人不知道自己讀的是垃圾。
  •     想必各位都看過《洛麗塔》了,都領(lǐng)略個中隱秘的滋味了。噢,這位說沒有看過書,這也不怎么要緊!總歸看過電影吧!沒有嘗過豬肉,總歸看過豬跑吧!那種近乎老式黑白的電影,有沒有帶過給你從來沒有的風(fēng)味?所有的書頁跑起來,當(dāng)然要比看書輕松一些,時間過得也快。哎!如果連豬跑都沒有看過,其實也不太要緊,各位肯定經(jīng)歷過激情澎湃的時刻!這就是一本談?wù)摷で榈臅?。?dāng)然,談?wù)摷で橐膊皇遣豢梢?,人如果如果沒有激情,那么,基本上就形同行尸走肉。可是,關(guān)鍵點還不在這兒,這是一本談隱秘的激情的書。什么叫隱秘的激情,就是那種無法公開言說的激情,無法帶到光天化日下激情,就是一個中年人無法遏制地墜入一個未成年女孩深淵的那種激情,代價什么?一個字,死!這種灼熱的激情,最后無法控制,毀滅所有一切,身體的、精神的,乃至靈魂。靈魂也成破碎。
      
      先把故事大概描述一下:一個中年人亨伯特,在一所大學(xué)里面任教,癡迷上一個少女,此女剛剛十二歲,未成人啊!為了達到他隱秘的目的,他不惜娶了她的母親,還想做手腳暗殺她,所幸,這個母親遭車禍死了,倒免了他的一樁罪惡。然后,他帶著洛麗塔開始私奔,開著一輛車走遍半個美國,后來,洛麗塔一個人逃跑了,同個劇作家混在一起,他開槍打死了個人劇作家,自己也鋃鐺入獄了,最后病死在監(jiān)獄。洛麗塔也難產(chǎn)死了。這個就是故事梗概,有何感想?
      
      這個故事不怎么跌宕起伏,似乎同《嘉莉妹妹》沒有太大的區(qū)別,不同的就是,他勾引的是一個未成人,這個里面,就含有了一點罪惡的因素了。但是,關(guān)鍵在于作者納博科夫的寫法,那種激情四溢、流光溢彩的寫作方法,為這種世間的這么一種情,提供一種脊神經(jīng)顫栗的存在空間。
      
      有人說:“不該這么猥瑣地看待亨伯特?”這是針對我發(fā)的那個故事梗概所發(fā)。那個故事梗概怎么啦?難道不能概括出整個故事?答:主要問題在于他癡迷地愛上洛麗塔,他這是精神上的愛!”我有點懂了,就是說,精神上的愛就可以高尚一點了,就可以不那么猥瑣了,于是,我問:“因為精神上的愛,就可以減輕罪惡嗎?追求肉體上沉溺,就可以判重一點嗎?”答:“這是看問題的角度問題。我說:“嗯,至于談到看問題的角度嘛,似乎是有點說到點子上了,那么,你有什么別有洞天的角度呢?”。
      
      既然我讀了存在主義,那么,我就用存在主義的尺,量一量這個《洛麗塔》吧!我們一般的人是一種什么存在呢?我們大多數(shù)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都是一種道德自律下的生存,正如孔子所說:發(fā)乎情,止乎禮。比如您見到一女子,窈窕多姿,明眸善睞,不禁心動神搖,想入非非。上個禮拜,我聽一牧師正道,他就是這么說的。發(fā)了情也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止乎禮,就是在腦子里轉(zhuǎn)一圈,沒有問題;在身體里激蕩一番,沒有問題??墒牵砩陷氜D(zhuǎn)反側(cè),白天費盡心機,創(chuàng)造下一步的動作,那么這個后果就難預(yù)料了。這個事,亨伯特,他就干了。
      
      那么,作為這部小說的主人翁亨伯特,倒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呢?那個道德的機制有沒有起作用呢?仔細閱讀過本書的讀者,一定會心一笑,怎么會沒有呢?這個問題就是:不是東風(fēng)壓倒西風(fēng),就是西風(fēng)壓倒東風(fēng)。我們可以看到亨伯特的努力,所有的焦慮都是道德所產(chǎn)生的,但是,他就是愿意用這些刀尖上走的時間,去換取那些心旗搖蕩、心迷神醉的流光。這個溫暖的帶著南方氣息的東風(fēng)-詩性存在,壓倒那個寒冷的帶著蕭肅殺氣的西風(fēng)-道德存在。
      
      簡要地說,亨伯特不是活在我們的世界里,他活在他詩性激情的世界里。那么,納博科夫通過亨伯特要告訴我們什么?人們生活在由公德和條約構(gòu)成的社會里,人的屬性不僅有著社會人的屬性,還有作為自然人的屬性,但是,作為自然人的屬性,身體中蘊含著詩性氣質(zhì)和狂放不羈的意念,很難在現(xiàn)實的社會中兌現(xiàn),而是作為一種壓抑,深深地埋入深層的潛意識中。納博科夫的這篇小說,所要告訴我們的,就是:如果道德缺席的話,那么,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該會有一種什么樣的活法?人會不會聽任激情迸發(fā)而無所不為,天涯海角遍地走。當(dāng)這個世界可以撩開道德的網(wǎng)羅之后,我們作為人的赤子之心,可以狂放自由到何種程度?
      
      當(dāng)然,這是一種理想情況,或者,說是一種美夢,一種夢囈。帶著鐐銬的舞蹈,有無激情可言?納博科夫?qū)懙倪@個亨伯特,就是在網(wǎng)羅未去的時候,他想由著性子盡情跳舞,那么,這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這種情形。小說的可貴,不在于反映我們所到達的,而且展開我們未能達到的,小說將這種可能性開成一朵罌粟花,讓我們摸著亨伯特的心跳的脈搏,去體驗、感受、品味這種沒有可能展開的人生。這就有點象維特沒有得到他的戀人,他沒有去死,而是,寫了一本小說,盡情去想他得到之后,他所能過的那種生活。我們都在道德地規(guī)范下理智地活著,這當(dāng)然會使我們?nèi)鄙僖环N東西,如果我們能夠聽?wèi){直覺和詩性的召喚,那樣激情四射的活,那么,我要非常欣喜的告訴您,您,快要就是那個新的偉大的亨伯特啦!
      
      人的內(nèi)心體驗和直覺決定現(xiàn)象世界的本質(zhì)和意義。如果我們仔細去聽孌童癖好者的敘述的話,那么,我們就會陷在各種各樣品種、繁多的同情里,不可自拔,亨伯特說,他偉大的心靈鎖在初戀夭折的悲傷里,這,差不多要讓我們的眼淚涌上眼眶,同情心,將要如黃河一般泛濫而一發(fā)不可收拾。這是怎樣的一種愛情啊!差不多就可以驚天地、泣鬼神了。不知道究竟什么原因,也就是那種強烈的東西,把他的心的那一部分,始終鎖在9到12歲上,就是說,他的心的這一部分,始終活在那段時間,那個故事里,沒有長大。他對成年的成熟的女性沒有興趣,甚至,厭惡。那么,作為社會的一份子,你愿意原諒他嗎?作為自然的一份子,你愿意原諒他嗎?
      
      我要說,這是一種病態(tài)。就像這部書的一則序言中所說,這是精神病態(tài)的一個標(biāo)本。
      
      關(guān)于激情:無疑,那顆被上帝禁止的蘋果更加誘人,人的意識的這種反向沖擊力不可小覷。在所有意識的兩端,一端是天使,一端是魔鬼。被社會道德戒律所禁止的事,在軀體沖動的鼓動下,顯得那般地瑰麗、蠱惑人心,亨伯特心里說:不讓我做的事情,我偏偏要去做。事實上,他似乎沒有經(jīng)過理智的思考,他就毅然決然地這樣去做了。他定下洛家房子、企圖謀害洛的母親、占有、帶著洛麗塔私奔,他讓這個魔鬼點燃的火苗,在心里面灼灼燃燒著。我們普通人會如何呢?不過就是向著洛麗塔一瞥而已,再做的過分一點,就是寫首詩、畫幅畫而已,所謂的升華,就是將激情宣泄為藝術(shù),作為一種慰藉的保留、紀念。這種行為是為全人類所稱道的,事實上大多數(shù)偉大的文學(xué)和藝術(shù),都是人內(nèi)部無法宣泄激情的升華。但是,這個亨伯特放棄這個成為偉大藝術(shù)家的機會,而成為了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行為藝術(shù)家”,他觸犯禁忌、他謀害他人、他侵犯少女,他故意殺人,他是罪犯。如果他走的是人類道德所指引的正道,那么,他就會利用他天賦的藝術(shù)才華,而洛麗塔就會成為他心目中反復(fù)吟哦的對象,我們會讀到這樣一位偉大的藝術(shù)家的才情,但是那個藏在激情深情之后的居然是洛麗塔的身影,而知道這一切內(nèi)情的人,會去編制各種的佳話,在人們的口邊耳邊傳送,而哪不可遏制的激情,更加襯托出這位偉人的崇高。這就是我所說的,罪犯和天才的不同,其實他們只有一墻之隔,這邊是靜謐的書房,那邊是簡陋的監(jiān)獄。將激情完全地淹沒在意識的水平面下,這么一種人乃是普通大眾即庸人。當(dāng)然,在人類道德和條約禁控之下,絕大多數(shù)的激情也就煙消云散了,僅有百萬分之一的亨伯特之流干了蠢事,而許多許多人感概生命如此地乏味、如此的枯燥,呼喊激情。因此,這個問題就是這樣的:作為絕大多數(shù)的凡人的激情當(dāng)會怎樣?
  •     《洛麗塔》是納博科夫流傳最廣、爭議最多的作品,也是研究者最為青睞的作品,一切富有爭議性的話題,都能吸引最多的眼球。在這部長達500多頁的小說里,只有最后不到十頁說的是真話,其余的內(nèi)容,包括序言,全是作者杜撰,嗯,創(chuàng)作。
      正如你所以為的那樣,我也這樣以為,很多人都這么以為,在得知故事梗概,以及書名賦予的這個青春美妙的“l(fā)olita”的形象,讓你覺得這一定是一本精彩的不倫之戀情色小說。嗯,的確,這像極了一本色情小說,可它的色情只存在于你翻開書本所產(chǎn)生的幻想,而實際上,神秘的面紗用以遮掩赤裸裸的色情場景時,往往被排山倒海的注釋和作者好似語無倫次的描述中,撕得粉碎,讓你毫無想象空間。從未見過一本書的注釋多得那么離奇,多得數(shù)不過來的名著,名著中的語句、場景、人物名字、隱喻,還有希臘的神話、各大文化時期的代表藝術(shù)家以及作品,又涵括了法語、俄語、德語。反正腦袋在讀書的時候,就上下晃得厲害,即便你心無旁騖認認真真地看,最終也會輕易走神,不得不咒罵幾句硬著頭皮繼續(xù)。中間我若干次想放棄,但又若干次想征服它。漸漸地加快速度,忽略多如羊毛的注釋,放開思維,雖亨亨的神經(jīng)質(zhì)的思路去看待他和洛麗塔的故事。終于,在接近380頁左右,真正的高潮來了。隨著洛麗塔的不告而別,再接著亨找到失蹤了三年的洛麗塔,得知她離開他的緣由。我的心,跟著深深一沉,呼吸緩重,好像平白無故遭到了一扇耳光,頓時清醒過來。他們重別對話的那一個場景,似乎真實地在我旁邊進行一樣,教我心如刀絞。最終,亨殺死了那個侵犯了洛麗塔的老男人,等待警察將他拘捕。這里有兩個場景印象很深,第一個是我疑惑他為什么不選擇自殺而是等警察來抓他,書中他給出的答案是:奎克帝已經(jīng)先他而死,這樣他活著就有時間把他和洛麗塔的故事寫下來,讓洛麗塔在故事中永遠活下來;第二是亨殺完奎克帝之后,他想既然已經(jīng)殺了人犯了法了,干脆試試把汽車開到左車道上吧,不怕最在交通上犯法了,他試了之后,感覺還真不錯。哈哈,我還真經(jīng)常有類似神經(jīng)質(zhì)的念頭。
      在和同事討論時發(fā)現(xiàn),我們都一樣對于這個轉(zhuǎn)折點來得很是驚訝,霎時間前大部分惡心、變態(tài)、臃腫、淫蕩的亨突然變成一個正常的有血有肉一個懂得愛的真諦的老男人,甚至為了他所鐘愛的女子得到幸福,付出了他所能給及的一切,包括生命自由的代價。當(dāng)然,這是我們就他的付出所帶給洛麗塔的結(jié)果做出的評價,但實際,無論是以前的抑或現(xiàn)在的亨,都是一頭自私自利縱欲過度的禽獸不如的雄性五腳動物(我在這也應(yīng)景也來個注釋:這是亨用來形容他覺得自己于洛麗塔的意義,就是一頭動物,雄性,所以五腳)!洛麗塔的處境多么不由得自己,亨最后也良心發(fā)現(xiàn),洛麗塔是多么渴望有一個健全的家庭而不是這樣跟著他到處旅游過這些不倫不類的日子。她孓然一身,無依無靠,她并不像他平日里看到的她那樣無所無謂冷漠孤傲,而是她必須用這些手段讓自己遮住內(nèi)心最軟弱的意識,以使自己堅強起來,這就是為什么她無數(shù)次在前面的故事情節(jié)中莫名的抽泣的緣由。唉!長嘆一聲!
      讀了最后幾頁作者的后序,才能更好地了解這個故事創(chuàng)作的意圖。其實,作者本身也講明白了他并沒有要傳達什么“道德”的信息,他也沒有想要表達美國、英國、法國在故事中的隱喻。他只是“為了寫作快感”而寫作。他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在巴黎和柏林用俄語、法語寫作長達十八年,他在祖國俄國寫得作品幾乎全部都被禁止,后來移居到了美國,就首次用英文寫作。這就解釋了他為什么要寫一篇純粹“為了寫作快感”而寫作的作品,這是他對過去的一種釋放和嘲諷?嗯,這只是我的感受。而注釋如此之多,見解如此奇特,語言如此繁雜,也是作者有意為之,他專事寫作幾乎一輩子,這些所見所聞所立均是發(fā)自內(nèi)己,難能可貴一次迸發(fā),能不說這對于他來說,是一次極大的寫作快感嗎?
      我?guī)е荒蜔┳x完這本書,卻帶著更好奇的心思,想重讀一遍!
  •     Sometimes, we hurt each other in the name of love. Sometimes, we have memories that are curved into our heart, so that even time can not wash the memory away. We cannot forget a person, not we want to forgive. Humbert is the person who are deeply in love with a memory, so that he falls in love with Lolita. His dangerous love is one cause of the tragedy. Lolita, a girl without girlhood, whose life is destroyed by two one, in which one man even breaks her heart. However, she is happy to live with her poor husband, because she wants to forgive and embrace the future.
      No one wants to have painful memories. It's blessing that we couldn't love passionately. To live, is to forget. Sometimes, being a people without past is blessing. Why we want to have forced happiness? If we can't get, drop it. Life has everything, as long as we let nature take it course.
  •     如果我不是正好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開始養(yǎng)兔子,我恐怕不會意識到這個故事會與我本人有任何聯(lián)系。我就是Humbert Humbert,Humbert the Tenderest,無條件地愛它們,它們就是我的洛。它們就像洛,任性,惡劣,不可捉摸,有時候讓我控制不了地向它們發(fā)火,我就成了Humbert the Terrible——這樣愛恨交織的心情,Humbert Humbert,我也懂得。我又會后悔,難過,想要抱著它們,給它們安慰。但是它們在我懷里發(fā)抖,我知道它們怕我,討厭我,它們永遠不會懂得我對它們的愛——但是我卻不管不顧地要把它們禁錮在懷中,因為人啊人,怎么突然之間會涌起這樣一種對毫無抗拒之力的弱者的占有欲,可鄙的,可悲的,又是無奈的,辛酸的,而我就成了Humbert the Miserable。
      
      作者說寫這本書完全不是為了進行道德教育,而是一種美學(xué)上的追求。我想補充的是這種美不是我一開始所認為的病態(tài)的美,離奇的美。它的美在于它對人的情感中某些幽深的東西的捕捉,對人性中某些共通的東西的映射,在于它以一種病態(tài)、離奇的方式,照見了我們自己。
      
      最后,這本并非旨在教育的書,教育了我去改變我與我的兔子的關(guān)系。
      
  •     《洛麗塔》是納博科夫流傳最廣、爭議最多的作品,也是研究者最為青睞的作品。既是作家個人藝術(shù)風(fēng)格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后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名聞遐邇的經(jīng)典。
        
        小說包含“序言”和“正文”兩部分。
        
        正文部分以第一人稱敘述?!拔摇弊苑Q為“亨伯特·亨伯特”,1910年出生于巴黎,雖然母親早逝,但是家境優(yōu)裕且不乏父愛,他得以度過幸福的童年。13歲時,亨伯特狂熱地愛上了12歲的小姑娘阿娜貝爾,然而命運無常,未等他們偷嘗禁果,阿娜貝爾便死于傷寒。阿娜貝爾的死在亨伯特整個沉悶的青春歲月里構(gòu)成了一道無法清除的障礙,使得他在成年后養(yǎng)成了一種畸形病態(tài)的愛好——喜歡9至14歲之間的某一類小女孩。25歲時他結(jié)了婚,也是因為妻子瓦萊里亞喜歡模仿小女孩的舉止。但這場婚姻僅僅維持了四年,瓦萊里亞宣布另有所愛。時逢亨伯特在美國的叔叔去世,要求他去繼承財產(chǎn),于是他從舊大陸來到新大陸,一面經(jīng)營叔叔留下的公司,一面為美國大學(xué)生編寫法國文學(xué)手冊。亨伯特的健康狀況一直不佳,除了心臟病,還因精神病而數(shù)度入院療養(yǎng)。
        
        37歲時,亨伯特邂逅12歲的少女洛麗塔。仿佛看見死去的阿娜貝爾在眼前復(fù)活,亨伯特欣喜若狂。為了接近洛麗塔,他成了洛麗塔家的房客,甚至娶了洛麗塔的寡母夏洛特·黑茲。每天,在日記本上,亨伯特?zé)崃业貎A吐著對洛麗塔的綺思。一天,夏洛特發(fā)現(xiàn)了日記,但隨即死于意外車禍。沒有人發(fā)現(xiàn)亨伯特的秘密,他成了眾人同情的鰥夫。以繼父的身份,亨伯特去夏令營接出了洛麗塔。當(dāng)晚在“受惑的獵人”旅館,二人發(fā)生了關(guān)系。在亨伯特看來,是洛麗塔勾引了他,他甚至不是洛麗塔的第一個情人。從那以后,亨伯特帶著洛麗塔駕車周游全美,簡陋的汽車旅館成了他們的習(xí)慣性住所。一年后,亨伯特收入告罄,便在東部安頓下來,他在大學(xué)法語系開設(shè)講座,把洛麗塔送進了當(dāng)?shù)氐呐訉W(xué)校。翌年,洛麗塔參加短劇《受惑的獵人》的排演,疑神疑鬼的亨伯特深感不安,于是帶著洛麗塔開始了又一輪旅行。不久之后,洛麗塔突然失蹤,氣急敗壞的亨伯特多方尋找未果,終于舊病復(fù)發(fā),重新回到療養(yǎng)院。
        
        隨后的兩年里,亨伯特一面擔(dān)任客座教授,一面和成年女性麗塔一起、按照曾和洛麗塔走過的路線巡游。善良而簡單的麗塔給了他以安慰,但是卻永遠無法替代洛麗塔。1952年,亨伯特意外地收到了洛麗塔的來信,聲稱她已經(jīng)結(jié)婚、懷孕、并且需要錢。在骯臟的貧民窟里,他找到了憔悴邋遢的洛麗塔,弄清當(dāng)初拐走她的是劇作家克萊爾·奎爾蒂??鼱柕傥羧帐窍穆逄丶业淖峡?,也是一個性變態(tài)者,早在亨伯特之前就與洛麗塔發(fā)生了關(guān)系,因為導(dǎo)演《受惑的獵人》而再度與洛麗塔相遇。拐走洛麗塔后,奎爾蒂強迫她拍春宮電影,后來又將她拋棄。流離失所、未老先衰的洛麗塔,最后嫁給一個貧窮耳聾的退伍兵。亨伯特心如刀絞,認識到“沒有任何東西能使我的洛麗塔忘卻我使她承受的邪惡色欲”。他找到奎爾蒂,以洛麗塔父親的名義開槍打死了他。亨伯特被捕了,在獄中的56天里寫下了《洛麗塔、或一個純潔的鰥夫的自白》。他堅信,自己的這部作品能使洛麗塔永遠活在后世人們的心中,這是他們二人能夠共享的惟一的不朽。
        “序言”部分的敘述者為小約翰·雷博士,他敘述了這本書的由來和自己的感想。從序言中讀者得知,這位博士曾經(jīng)寫過一本獲獎圖書《感覺是否可靠?》,在書中討論了某些病態(tài)和性反常行為。大概是由于這一經(jīng)歷,“亨伯特·亨伯特”的律師委托他來編輯這份手稿。他還透露,“亨伯特”已經(jīng)在審判前幾天因心臟病突發(fā)死于獄中,一個月后“洛麗塔”死于難產(chǎn)。
        
        1956年,納博科夫在文章《談?wù)勔徊拷凶觥绰妍愃档臅分兄赋觯骸拔壹炔皇钦f教小說的讀者,也不是說教小說的作者?!堵妍愃泛翢o道德寓意。在我看來,一部虛構(gòu)的作品得以存在僅僅在于它向我們提供了我直截了當(dāng)?shù)胤Q之為審美快感的東西。”他反對那些故作深刻的主題解讀,像“古老的歐洲誘奸年輕的美國”或“年輕的美國誘奸古老的歐洲”;更反對那些流于表面的批評,包括對此作“色情”或是“反美”的指責(zé)。
        
        如果一定要以傳統(tǒng)方式追尋《洛麗塔》的主題,那么,納博科夫一直喜歡探討的問題同樣也是此作的主題,即:記憶與時間的關(guān)系、意識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虛構(gòu)與真實的關(guān)系。亨伯特·亨伯特是典型的“納博科夫式主人公”,既是現(xiàn)實中的流亡者,也是精神上的流亡者,他的故事是在失去與尋找之間展開的。由于13歲時那場銘心刻骨的愛情,尋找失去的阿娜貝爾成了亨伯特的強烈愿望。他渴望在周遭的現(xiàn)實世界中找到阿娜貝爾的替代物,從而沖破時間的監(jiān)獄,將昔日那段難忘的時間延續(xù)下去。然而,造物弄人,當(dāng)意識投射到現(xiàn)實中時,難免發(fā)生移位,亨伯特以為自己娶的是“貧民區(qū)里蒼白的小姑娘”,但婚后不久卻發(fā)現(xiàn)妻子瓦萊里亞其實是“一個大身架、肥胖、短腿、大奶脯、簡直沒有頭腦的羅姆酒水果蛋糕”。直到他邂逅了洛麗塔,方才找到了聯(lián)系過去與未來的中介。然而,洛麗塔也不過是“時間的虛幻島嶼”,一方面,亨伯特體會到時間的因果之鏈:“可能從來也沒有什么洛麗塔,要不是我在一個夏天曾愛上了一個女童”;一方面,亨伯特也擔(dān)心時間的不可逆轉(zhuǎn):“她不會永遠是洛麗塔”;最重要的是,洛麗塔只能是洛麗塔,不會真的是阿娜貝爾、更不會是寧芙式的小仙女。在過去與現(xiàn)在之間、在意愿與現(xiàn)實之間,永遠存在著差距。真實世界的洛麗塔無非是個淺薄的物質(zhì)女孩,“平庸得讓人討厭的小丫頭”,但是被愛情所蒙蔽的亨伯特只愿看到她的美。在某種意義上,亨伯特的洛麗塔是亨伯特的“心理創(chuàng)作”,如他自己意識到的:“我永遠愛上了洛麗塔?!肋h’這個詞只關(guān)涉到我自己的激情,只關(guān)涉到我心底里的洛麗塔?!甭妍愃й欀?,亨伯特舊地重游,“為的是以回憶搶救還可以被搶救的東西”,在回憶中完成對洛麗塔的尋找。他甚至專門寫作了一篇論文《智慧之泉守護神與記憶》,來論證“知覺時間”。后來,亨伯特在獄中寫下《洛麗塔》,也是為了讓文字戰(zhàn)勝時間,讓心目中洛麗塔的形象永存于后世。直到小說結(jié)尾,亨伯特依然在進行精神的旅行,小說這樣結(jié)束:“我正想著歐洲野牛與天使,永恒色彩的秘密,先知般的十四行詩,以及藝術(shù)的慰藉。這是你我能共享的惟一的不朽,我的洛麗塔。” 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愛情,有著狂人式的執(zhí)著、藝術(shù)家式的唯美,雖然非道德非理性,但是一樣悲愴。
        
        從作家意圖來說,創(chuàng)作《洛麗塔》就像“編寫一個美麗的謎”,與其說這里有著關(guān)于人類的永恒真理,毋寧說這是一場充滿審美狂喜的文本游戲。小說的結(jié)構(gòu)、文體和敘事都極為復(fù)雜。從結(jié)構(gòu)上看,安排一個序言是大有深意的。正文是主人公的聲音,是亨伯特的一面之詞,洛麗塔雖然是女主人公,但卻是“無言的”女主人公,是亨伯特任意解釋的對象。即便輕描淡寫,讀者還是可以了解:亨伯特是一位頻繁出入精神病院、經(jīng)常處于崩潰邊緣的精神病人。但是他真的是瘋子嗎?結(jié)尾部分指出他先是被送進精神病院接受觀察,然后又被送進監(jiān)獄,似乎是在暗示他的精神狀況并沒有問題。那么關(guān)于洛麗塔的故事到底是一個瘋子的囈語、還是一個偽瘋子為逃避懲罰而進行的處心積慮的設(shè)計?這“不可靠的敘事者”為讀者設(shè)下了一個圈套。而從序言部分看,更是疑云重重。編輯者小約翰·雷博士宣布“亨伯特”和“洛麗塔”皆非真名,而且二人均已去世,等于宣布故事“死無對證”。博士本人似乎是研究病態(tài)和性反常行為的專家,他的專著《感覺是否可靠?》與正文部分的主題遙相呼應(yīng),博士呼吁不要將此書當(dāng)成是色情文學(xué),而要當(dāng)成精神病學(xué)領(lǐng)域里的經(jīng)典病例。那么這位博士是“可靠的敘述者”嗎?他的感覺是否可靠?他是否忠實于手稿?他代表的是作家納博科夫的聲音嗎?在序言部分的結(jié)尾,博士道貌岸然地指出“對于我們來說,比科學(xué)意義和文學(xué)價值更為重要的是這本書應(yīng)當(dāng)對嚴肅的讀者產(chǎn)生倫理學(xué)上的影響”,而眾所周知,納博科夫本人恰恰是反對“道德解讀”的。這就表明:這位J·J博士與H·H(亨伯特·亨伯特的縮寫)一樣,都是虛構(gòu)人物,而作者始終深藏不露。就這樣,整個文本的“真實性”受到質(zhì)疑,“虛構(gòu)性”暴露無遺。
      
      
       以上基本上全部是引用,本來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看到這個作者,就感覺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可是,越看下去,發(fā)下越看不下去,這個是和我最近特別喜歡看書的狀態(tài)完全不相符的。這也許就是網(wǎng)上所謂的翻譯問題吧,因為語種差異,中文幾乎不能傳聲的表達文章,而且可能導(dǎo)致文章晦澀難懂,語句及其不通順。這本書就給就有些這樣的感覺,但出于對直接的信任,我強迫自己看完了。這本書引起我共鳴的地方極少,這也正好挽救了一本圖書館的書,本來我就極喜歡在引起共鳴的地方瞎畫的~故事的情節(jié),也其實并未很懂,覺得上面的書評將文章結(jié)構(gòu)內(nèi)容情節(jié)條理清晰的寫出來了,也就引用過來了。這本書對于我的意義在于,它堅定了我對英文作品看原著的信念,本來我是不敢涉足這個方面的,但是實在難于忍受這種翻譯。
       還是寫一些看書時的感受吧,書看的應(yīng)該算快的,因為放假時間比較充裕,書是作為精神病方面的著作來定性的,這也是我想看的原因之一,我不知為何卻有些希望洞悉精神病人的思想和世界,卻發(fā)現(xiàn)其實HH先生跟我的思想本質(zhì)上沒有什么不同,只不過把他的洛麗塔廣義化了?!犊匆姟返谋R安克說崇拜是最可怕的東西,因為你崇拜的其實是你的imagination,其實我們喜歡或討厭的何嘗不是自己想象出來的事物呢,它真的存在于人或物身上嗎?記憶與時間的關(guān)系、意識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虛構(gòu)與真實的關(guān)系,這些也許就是作者在思考并想引起大家思考的東西吧。受《禁閉島》和《美麗心靈》的影響,我中途猜測過是不是主人公也是精神分裂了,洛麗塔不過是幻想出來的人物。猜到了故事的開頭卻沒有猜到結(jié)尾,我到現(xiàn)在也不知道結(jié)尾到底有什么一點內(nèi)涵,瘋狂的渴望占有洛麗塔的背后到底是為了什么?為什么他敢自稱是一個純潔的鰥夫,是他愛的純潔還是他的目的的純潔。他想滿足自己的欲望還是希望給洛麗塔美好的生活?他如果是想滿足自己變態(tài)的欲望,那他已經(jīng)滿足了為什么還要為了她殺掉奎,如果他想給她幸福的生活為什么又讓她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
       看了其他的書評,感覺他們研究的好深入,那才是一個真正的讀者應(yīng)該具有的素質(zhì),我有很長的路要走。不是說這本書不好,是翻譯的真的感覺不好。希望下本書不要碰到翻譯問題。
  •     當(dāng)一個人習(xí)慣于將自己置于悲涼的境地,生活中就徹底失去了樂觀的情緒,而代替它的就是消極。消極的態(tài)度會使一個人性格上出現(xiàn)繁雜的變化,晴雨不定。豐富的思想加上合理的邏輯才是最好的。
      消極的產(chǎn)生,一方面由于自身,另一方面來自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后者,我想最好的辦法莫過于無視。世界雖然很大,社會雖然復(fù)雜,但是真正跟你有密切聯(lián)系的人不過一二人,這樣的極少數(shù)的人的想法才是值得關(guān)注的。
      對于前者,這是主觀上面的原因,又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內(nèi)心的空虛,一個是身體的健康。分散注意力是治療內(nèi)心空虛的很好的方法。換句話說,就是讓自己忙碌起來。忙碌到你無暇顧及心里一些多余的活動。能夠做的無非是學(xué)業(yè)、讀書、電影電視。健康的身體是做一切事情的根本,如果沒有這個,也容易導(dǎo)致消極。到這里,我想到了林黛玉,弱不禁風(fēng)、顧影自憐。
      既然了解了消極是如何產(chǎn)生了,我們就有方法去努力克服它。在這個過程中,時間會起來決定性的作用。我曾經(jīng)認為,一次深的感情的反射弧應(yīng)該是四個月。就是說,四個月會決定能否徹底忘記。而其他的絕大多數(shù)的事情,都經(jīng)不起四個月的考驗。比如讓人悲痛的一件事情,或許一個月左右就能被徹底遺忘,或者至少是釋然。(來自洛麗塔百度百科)
  •     (非書評,慎入)
      
      我讀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那是一部長篇巨著。兩卷本,各一千多頁。當(dāng)我們攀登那些高山時會生出一份斗志。?。“。∧阏J為你會戰(zhàn)勝我嗎?而我不急不躁,慢慢悠悠,堅定執(zhí)著地一邊爬到半山腰附近,一邊自言自語地說,隨后的下山會更加容易。我們從中體驗到一種惱人的愉悅。發(fā)表一部千夜著作是多么無禮??!多么自負?。≈挥刑觳挪艜玫秸徑?,幸好其中確有才情。來吧!……只剩六十頁了!……五十九頁!……
      ——夏爾·丹齊格《為了趕超半本書而讀書》
      
      買這本書是七年前的事了。
      
      很多次看了開頭都沒有勇氣看下去,因為覺得它太厚了,而且已經(jīng)知道了故事的大概情節(jié)。后來拿它跟大學(xué)同學(xué)換了其他的書。在地壇書市上遇到這個版本后,猶豫再三還是買了下來。
      
      在這七年間,我反復(fù)遭遇這本書。
      
      這些遭遇包括看過兩部《洛麗塔》的電影(其中一部還是庫布里克拍的);逛書店時偶然遇到;跟人講“蘿莉”與“洛麗塔”這本書之間的關(guān)系;在書店上班時幫顧客找這本書;在讀一本名為《書店》(佩內(nèi)洛普·菲茨杰拉德著)的小說里,遇到這本書;甚至兩年前我住在金臺里時,上下班路上每次看到那家名為“洛麗塔”的服裝店,心里就感到一種莫名的愧疚,有一個聲音擲地有聲地質(zhì)問我:《洛麗塔》這本書你還沒看呢!你要等什么時候再看?。?br />   
      好了,如今我終于看完了??墒俏业玫绞裁戳四??盡管我剛剛讀完這本書,但它留給我的記憶似乎與七年前我剛知道這本書時所得到的印象并沒有太大不同。唯一被增添的一個記憶是,當(dāng)我看到書里的那些文字游戲時,我總是忍不住去想納博科夫在寫這本書時暗自偷笑的情景,他一定一邊笑,一邊對自己說:我真是個天才。就像馬爾克斯在寫《百年孤獨》時對他老婆講的那樣:我哪是在寫小說啊?我分明是在改寫文學(xué)史!
      
      說到文字游戲,如果這本書里的注釋全部都是譯者自己寫的,那譯者還是挺厲害的。比如有一段講到奎爾蒂的車牌號“WS1564""SH1616""Q32888""CU88322"這里,譯者注釋道,頭兩個牌照上的字母和數(shù)字代表了威廉·莎士比亞的起首字母和生卒年,后兩個牌照上的字母代表了奎爾蒂,而兩行數(shù)字加起來為52,亨伯特和洛麗塔在路上走了一年,也正好是五十二個星期……如果說前面的都還容易想到的話,后面這個“兩行數(shù)字加起來為52”這個也太離奇了,誰會想到要把它加起來,然后再去尋找意義……
      
      總之,我是看完這本書了。
      
      可是等著我還債的又何止這一本書……
      
  •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br />     亨伯特是故事的主人公,寫下這句熾烈的自白時,他已是名罪犯,在監(jiān)獄里回憶他的過往,凝形成一個讓人感慨不已的故事。從第一句話開始,可以感覺到他努力控制著自己在心里洶涌的情感,他試著平靜地、娓娓地道出,但字里行間藏不住他對她愛,在他的一些呼喊和喃呢里。
        如果你是個老派的讀者,潦草地翻幾頁可能就會嫌棄地合上書。亨伯特作為一名年趨四十的中年人,外表英俊瀟灑,舉手投足也稱得上文質(zhì)彬彬,卻迷戀上了才十二三歲的洛麗塔,“不懷好意”地慢慢接近了她,并為此不惜與她母親結(jié)婚,在她母親死后,有些霸道地占有了她。天意弄人,一名戲劇家拐走了洛麗塔,當(dāng)亨伯特重新找到她時,她已嫁作她人婦,她拒絕回到他的身邊,于是崩潰的他,槍殺了曾經(jīng)侮辱洛麗塔的劇作家,由此,監(jiān)獄成為了他最后的歸宿。
        這樣的人物、劇情的確會讓很多人不屑一顧。但我讀完整本書,卻并未對亨伯特產(chǎn)生一絲厭惡的情緒,相反,是驚嘆與哀憫彌漫在我的心間。他的行為確實有點可恥,但內(nèi)心卻很坦率,他描述口吻溫和細致,沒有丁點污穢,他眼里的洛麗塔煥發(fā)著精靈般的色彩,閃爍著光?!斑@時在陽光中,一只腳尖突出的腳、純凈的腋窩、發(fā)亮的胳膊和向后揮動的球拍之間有一剎那總會形成并保持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平衡姿態(tài),她總抬起臉來,露出閃亮的牙齒,對著那個給高高地拋到了強大優(yōu)美的宇宙頂點的小球微微一笑?!?br />     該如何看待這個故事呢?我梳理了四個要解決的疑問:第一,是什么驅(qū)使亨伯特如此迷戀洛麗塔,欲望和愛情,哪個占據(jù)了他的主要靈魂?第二,洛麗塔對亨伯特懷著是怎樣的感情,有愛情嗎?
        亨伯特著迷洛麗塔,起因是他對初戀安娜貝爾的難以忘懷。年少的他們一起探索著靈與肉的私密,交合的快樂與離別的不舍,深深種植在他的血液里,逐漸形成了種特殊的欲望。這是這種欲望,使他對安娜貝爾的思念格外綿長,以及促使他找到了替身洛麗塔,一個性感少女?!澳莻€在海邊光胳膊光腿,舌頭熾熱的小女孩兒,此后就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直到二十四年后,我終于擺脫了她的魔力,讓她化在另一個人身上?!?br />     我覺得還有個文中隱晦的原因,他的母親在他三歲時便辭世了,“除了保留在最最黑暗的過去中的一小片溫暖,在記憶的巖穴和幽谷中,她什么也不存在了。我幼年的太陽,已經(jīng)從那片記憶的巖穴和幽谷上方落下。”因為母愛的缺失,他顯然對母親一樣的人物不太友善,從對待洛麗塔的母親夏洛特可以窺見一斑。然而他的父親,只是告訴他需要了解的性知識,便和他人去外國旅游了。他找不到可以訴苦和請教的人,所以扭曲的觀念得不到應(yīng)有的糾正,他或許有許多成熟的伴侶,但靈魂卻只在也只愿在妙齡少女面前栽跟頭。
        他不顧世俗道德對他的約束,他甚至看不見年齡差距對他愛情的影響,他不當(dāng)洛麗塔是女孩,而是女人,而且摻雜了他對她的諸多幻覺?!半m然我披著成年人的偽裝從她身邊走過,但我空虛的靈魂卻設(shè)法把她的鮮明艷麗的姿色全部吸收進去,又拿每個細微之處去和我死去的小新娘的容貌核對比照。她,這個洛麗塔,我的洛麗塔,就完全超越了她的原型?!?br />     洛麗塔雖然在地位上是弱者,但確是感情上的贏家。 獵人亨伯特被他獵物迷得神魂顛倒。他對待洛麗塔就像對待一尊華美珍貴的瓷器,小心翼翼地捧在手掌心里,生怕失去。從最初對洛麗塔身心的迷戀,到他會在意這個女孩的一顰一笑,對在她身邊流連的男孩感到嫉妒,到最后他放手,祝愿洛麗塔和她丈夫。占據(jù)靈魂的主要不是欲望了,而是愛情了。他為她甘愿傾其所有:“你知道我愛她。那是一見鐘情的愛,是始終不渝的愛,是刻骨銘心的愛。”而洛麗塔對他呢?
        洛麗塔,在我們的印象里調(diào)皮可愛,脾氣古怪,還有些許嫵媚狡詐,她懂她的魅力。她的父親早逝,她的母親不太喜歡她。或許由于青春期性的好奇,抑或是她發(fā)覺了亨伯特對她的念頭,她誘惑過他。但對亨伯特,她更多的是利用,母親死后,洛麗塔有些懷疑是亨伯特殺了她母親??伤裏o處可去,不得不依附他。她期望更多的或許是亨伯特當(dāng)她的父親,可以慣著她、寵著她,而不是情人。
        她比被愛情沖昏頭腦的亨伯特更早意識到要結(jié)束這糟糕的關(guān)系。她認為他只在乎她的身體,他是個冷血自私的家伙,隨意禁錮她的自由。她對他沒有愛情的感覺,她被拐走兩年后寫信給他,也只是為了求他幫助,她懷上了別人的孩子,要組建新的家庭,甚至為了錢可以忍受稍微犧牲下肉體,她從未想過他幫她會是出于愛情。于是產(chǎn)生了這組令人心碎的對話。
       ?。ā澳闶钦f,”她說道,睜開眼睛,微微抬起身來,就像一條可能發(fā)起攻擊的蛇,“你是說,只要我跟你去一家汽車旅館,你就會給我們那筆錢。這是你的意思嗎?”
        “不,”我說,“你完全弄錯了。我要你離開你偶然碰到的狄克,離開這個糟糕了的狹小地方,跟我生在一起,死在一起,什么都跟我在一起?!?br />     “你瘋啦,”她說,臉上抽動起來。
        “不管怎么說,即使你拒絕我,你也仍會得到你的……嫁妝?!蔽艺f“你肯定不跟我走嗎?你一點兒跟我走的希望都沒有嗎?就告訴我這一點?!?br />     “沒有,”她說“沒有,好人兒,沒有?!?br />     以前她從沒有叫過我好人兒。)
        這是場愛情的謎底是,他愛她,她不愛他,這是場無望的愛情。但他還是那么愛她,電影版《洛麗塔》里有段亨伯特的臺詞:“我望著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昔日如花妖女,現(xiàn)在只剩枯葉還鄉(xiāng)。蒼白,臃腫,混俗。腹中骨肉是別人的,但我知道我愛她,他是我今生最愛的人。我肯定,就像肯定自己必死一般。她可以褪色,可以萎謝,怎樣都可以,但只要我看她一眼,萬般柔情,涌上心頭。”多么動人的表達!
        第三,納博科夫?qū)戇@本有些爭議的書的意圖又是什么呢?
        愛是人類永恒探討的話題,納博科夫也不例外。他把洛麗塔帶到我們身邊,像面明亮鏡子,清晰地折射出我們潛在的思考。我在他的文字中看到的是愛如何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愛的缺失又會導(dǎo)致怎樣的結(jié)局。這個社會需要警覺和反思的,如何讓孩子擁有健康的愛。還有一些更深刻的命題等著被挖掘。
        第四,我們該原諒亨伯特嗎?
        其實他在寫《洛麗塔》這本回憶錄時,就有點贖罪的意味了。他要求在洛麗塔死后才能出版,他把他的思念深深地藏了起來,不想再干擾她的生活。他用四百多頁厚厚的文字,無聲地訴說:“洛麗塔,原諒我,愛你如狂,你永遠住在我心尖不朽?!逼鋵崳还軇e人是否諒解他,他也只在乎洛麗塔的回答吧。
        世界上的愛大多是自私的。愛一人到如此深度,都快忘卻了自我,多么不容易。從法律上,我們不能寬恕他的罪行;但在情感里,原諒他紅塵顛倒吧,這場愛情降臨的真不是時候。
        人若有下輩子,希望他能在正確的年齡,正確的地點,遇見他的洛-麗-塔。
      
  •     “拿一群女學(xué)生或女童子軍的照片給一位嚴肅正經(jīng)的男子,并讓他推選一張最漂亮的,他不一定要挑其中的性感少女……在所有孩子中辨認出那個銷魂奪魄的小鬼人精;她未被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對自己神奇的力量也一無所知。"
      不得不說在對性感少女的看法上我與亨伯特簡直不謀而合。那些出現(xiàn)率不高的不出眾的往往被視為普通少女的小天使或小妖精——誰來懂一下我的癡漢情懷?。。?/li>
  •      雖然早知道洛麗塔這本書,可是從來沒有重視。直到在某處看到人們對洛麗塔語言的贊美,加之前一陣心情頗為低落,因此找來這本書讀。雖說此譯本多遭人詬病,但也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看完了。其間最激動人心的還是看到H.H.第一次見到洛麗塔那段,心里知道來了來了終于要到見面這一段,看到之后依舊覺得這里寫的好極了,又看了數(shù)遍。
       當(dāng)然,這只是讀書中的小小的插曲。讓我思量了良久的是為什么H.H.沒有殺掉洛麗塔。即使在看完那一段之后的還有一陣認為H.H.先生是開了槍的,直到序言解答了這種疑惑。因為我一直疑惑H.H.先生真的愛洛嗎?他愛的是12歲的性感少女的洛還只是一種戀童癖式的變態(tài)病?雖然文中早就說了H.H.先生是一個精神病人。
       至于他愛的是什么可以不用細究,但H.H.的愛當(dāng)然不是愛洛本人。他關(guān)心的是他自己。這也是洛為什幺離開H.H.先生,因為沒有愛只有欲和變態(tài)。即使是不羈的少女,長大后也會明白。
       當(dāng)然,H.H.對洛還是有感情的,是迷戀的。但這不是愛。所以他沒有殺洛,而是將這種因為洛的離開而產(chǎn)生的憤恨發(fā)泄到了這個有很多瑕疵的醫(yī)生身上。
       好吧,醫(yī)生就這么悲劇了。
  •       “洛麗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看洛麗塔,是一次偶然。才看完情人,又看洛麗塔,整個人陷在愛情里面,出不來。洛麗塔的描寫手法獨特而撩人,深情而細致。是我喜歡的類型。讓欲念之火一直燃燒,直燃燒到太平洋,沒有什么能熄滅我對你的愛情。愛情,是的,這個亙古的話題,在《洛麗塔》中直白裸露。洛麗塔,那個另作者如癡如醉、欲仙欲死的小女孩,竟然從頭到尾都沒有愛過。作者是一廂情愿,愛上的是一條不歸路。浪子說:“不羈的天空下,我找不到回家的路,我的墜落和絕望只因為我渴望愛,我相信愛。如果能夠,我想和我愛的人一起回家?!毕M髡咭材芎吐妍愃黄鸹丶遥腋5纳钤谝黄?,不用再顛沛流離,不用再忍受世俗的禁忌。那樣的眼光,只會讓人心碎。
  •      字里行間流露出那種難以抑制、充滿邪惡、卻又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和欲,看后讓人倍感糾結(jié)唏噓。
       那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對于洛麗塔來說又是一種怎樣的摧毀。洛麗塔有著早熟而復(fù)雜的情感,對于如此畸形的戀情有抗拒,卻也有誘惑,或許這本就是人性的復(fù)雜。
       《洛麗塔》讓我第一次如此細膩全面的了解戀童癖,有了很多新的認識,打破了之前的一些狹隘觀念。
  •     發(fā)表于2009年01月19日 01:48
      --------------------------------------------------------------------------------
      早先聽到洛麗塔這個稱呼的時候到現(xiàn)在數(shù)來也有好多年了,當(dāng)初本是阿宅納博科夫用他那畢生的恥力所鑄成的著名禁書里的一位具象化人物,后被東瀛后繼者們捧為教典,逐漸流傳開來。雖然很多抬轎的家伙可能也沒有看過納博科夫的這本神書了。所以現(xiàn)在日本人口中嘰里呱啦地喊著的洛麗塔多少有點理解錯誤的感覺。我想納博科夫躺在棺材里也不能瞑目了吧,“這些黃皮膚的家伙一定和我有世仇”(拖去一并掩埋)。
      
      雖然現(xiàn)在傳到我們這邊的洛麗塔和當(dāng)初阿宅王納博科夫的那邊的那個洛麗塔有很大的出路,但其實本意是差不離的。
      
      納博科夫還教給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寫東西要是把自己的恥力加進太多的話,理所當(dāng)然就會被一票正義市民不齒。當(dāng)初阿宅王納博科夫的那本恥力加持的書拿去給大眾們布道的時候,他可能沒少挨正義市民的揍。不過正義市民的心情我們其實還是能夠理解的。(好個雜碎納博科夫啊,吃了母子丼還要寫出來,其實主角就是你的具象化吧。你這咸濕老頭?。?
      
      洛麗塔之所以能夠一舉成名可能還要歸結(jié)在電影《一樹梨花壓海棠》上映的功勞,讓正義市民多少有點了解納博科夫的猥褻心靈,不過書中的洛麗塔到了電影中也變成合理合法的14歲小姑娘了。不過我們在電影里看到那位介紹冊上寫著低齡少女但是本人又是位身材曼妙性感十足的蘿莉的主角時候…我想多少會有人感到有點被詐到的感覺。不過其實是沒差的,因為那就是納博科夫想表達給世人的他的愛?。?!不過目前多數(shù)我們身邊的人接受的還是從東瀛國布道而來的洛麗塔常識,要是給別人看看納博科夫的洛麗塔,或許對于很多來說又好像有點被詐的感覺了。其實哦,也不能說這種年下御姐不算是有資格叫兄樣的那十二位中的一位……啦。
      
      而西方目前來說可能受初代電影和小說的影響,他們(指廣大正義市民,請注意這些正義市民都是爺爺奶奶級的了)所理解的洛麗塔與東瀛國的認識目前看來還是挺“大相徑庭”的。西式洛麗塔的代表是那種年齡幼小但又穿著前衛(wèi),妝容成熟的性感小甜心,我們應(yīng)該怎么稱呼她們呢“l(fā)ittle sweet”?“sweet honey”?。但是很顯然的,當(dāng)《一樹梨花壓海棠》再制版在日本放映的時候那些東瀛后繼者似乎早已將洛麗塔的定義寬泛化了,變成年幼而且穿著可愛的可愛小姑娘了,雖然本意上相同,但意識形態(tài)上可差之千里了。蘿莉和洛麗塔本是一心同體的東西現(xiàn)在似乎也有分家之嫌,洛麗塔似乎已經(jīng)變成洛麗塔風(fēng)的代名詞了,而蘿莉則是年幼少女的代名詞。以前尚還能罵你一句“洛麗塔控”,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不足以給邪惡蘿莉控與傷害了。當(dāng)然本文想要講的才不是蘿莉咧,而是洛麗塔。洛麗塔啊,我們暫時用洛麗塔的簡寫和洛麗塔的全寫區(qū)別一下蘿莉和洛麗塔吧。我們要講的是洛麗塔風(fēng)格的穿著。
      
      為什么不講蘿莉而講洛麗塔呢(當(dāng)然因為不夠字數(shù)咯!(拖)。洛麗塔作為一種穿衣風(fēng)格,在西式文化的種種亞洲變種中傳承了很重要的一環(huán),而這種風(fēng)格的最大傳承地么……自然是要主推東邊的那只東瀛國了。洛麗塔風(fēng)作為一種懷舊的服裝風(fēng)格目前在很多女性中享有很高的美譽。當(dāng)然,因為洛麗塔穿著的女性未必都是14歲以下的年幼少女。你可以是17、8歲,20多歲,甚至60多歲(對不起我自重)。所以洛麗塔風(fēng)并不能代表穿著者一定是蘿莉年齡的女孩,只是這種穿衣風(fēng)格最早為了滿足貴族少女那顆萌動的春心而設(shè)計的。用歐洲風(fēng)的華麗的宮廷服裝來裝扮自己,卷發(fā),重眼影。并不是為了裝出一副幼女的樣子,而完全是追求一種異域華麗的氛圍。也可以這么說這種風(fēng)格其實和COSPLAY一點關(guān)系也沒有,完全是一種自我表現(xiàn)而非表現(xiàn)其他角色的玩法了。那就和波西米亞風(fēng)、朋克風(fēng)、嘻哈風(fēng)、白癜風(fēng)(大誤)一樣算是一種潮流吧。不過穿著綴滿蕾絲花邊的荷葉褶絲絨長裙、燈籠褲、系著絲帶的緊身胸衣、配上長筒靴,怎么看都似乎是故事書中的角色那樣的洛麗塔風(fēng)的搭配似乎和當(dāng)時盛行在東京街頭的寬大的牛仔褲、超短裙、復(fù)古水手制服或是皮衣耳釘?shù)鹊扔兴窀癫蝗氡闶橇?。但是現(xiàn)在來看,似乎已然成為新的潮流標(biāo)桿了。因為潮流不就是玩的標(biāo)新立異么XD
      
      ————————————分界線,下面是我的口水。
      
      關(guān)于洛麗塔什么時候被東瀛人士扒皮換骨變成蘿莉并衍生出多種意識形態(tài)裝扮成cosplay外皮被眾多不良少女街演恐嚇正義民眾我真的不知道,現(xiàn)在潮人口中的“蘿莉控”是什么,我還搞不清楚,我想要是作者還在世看到自己的心血之做被這樣去其精華取其糟粕被日本人泛濫成心理恥夢路演估計會死個十遍八遍都不足以解氣,不過說句實話,那本書我真的看不太懂,估計是他老人家的寫作手法太跳躍了,我跟不上,一會是少時記憶,一會是路途中的回憶一會是幻想的描寫,看了真是有夠頭大,比琢磨紅樓夢里面的暗語還要頭痛,所以我不喜歡“超現(xiàn)實派”的寫法,不知道有沒有這個流派,但是我把那些不好好玩弄文字偏門鉆研篇章段落轉(zhuǎn)換的統(tǒng)稱為“超現(xiàn)實派”,一下子從現(xiàn)實中轉(zhuǎn)換到自己的幻想里面去的全都是這個流派的。
      其實,批判文學(xué)中的流派應(yīng)該給納博科夫一個名分,因為他把自己的猥褻心理不加掩飾的恥感寫得那么赤裸裸,真的很不容易啊,比那些膽子小的只會用很煽情的經(jīng)歷和回憶錄自我批判自我救贖勇敢的多了,注定不能為世所容的一本大作,人家寫的時候一把眼淚一把辛酸的也不容易的,都是考碼字為生的,相煎何太急呢?
      誰的心理沒點小齷齪?這年頭,意淫隨時在發(fā)生,只不敢承認了,對一本書的批判又何必那么純粹的嚴懲,文字是拿來饕餮內(nèi)心的,經(jīng)得起時間見證的都是好文章,如果那是觸犯了傳統(tǒng)定義內(nèi)的道德底線那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雙性人都會出生,一個偏向又有何妨?有一定文化修養(yǎng)的人也不見得真的看了什么作品就發(fā)了瘋?cè)肓嗣粤说萌ケ挥绊?,想?dāng)年,那lihongzi蠱惑那么多人不都是些老弱婦孺和被迫就范的占大數(shù),說到這我又想起了那個zifeng的彈pipa的藝術(shù)女生,多好的一個人啊,多漂亮的一個姑娘啊,怎么就被洗腦了去點把火sao自己呢,CCTV這些年也不來個報導(dǎo)說說這后續(xù)是怎么樣了,不過CCTV這一霸王頻道也不會放這些有可能點起微小火苗不良報導(dǎo),打住。我又不是寫社論。
      話說回來這洛麗塔寫的還真不賴。只是我看得很辛苦,一半是翻譯的錯,所以意見很大。
  •     咬著牙讀完全書之后,我差點作出了閱讀生涯中最重大的一個決定。
      那就是,從今往后不再看任何外國作品的譯作,要么就直接讀外文原著。
      只是,恐怕在我的有生之年都不可能對任何一門外語達到熟練閱讀的水準。
      這個決定一旦作出,就意味著我將自絕于外國作家。
      但因噎廢食公認是一種很SB的行為。
      “義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又需要強大的意志和毅力。
      平庸如我輩,還只能心向往之。
      因此,這個決定也就只是意氣用事的一時沖動,不能當(dāng)真。
      按正常的邏輯,不懂外語的人是沒有資格指責(zé)翻譯的。
      可我讀完書之后不爽,心中的抑郁不平的怨氣、怒氣總得有個出口。
      納博科夫?這年頭你不知道他老人家的名字不會引用他老人家的兩句名言你都不好意思談文學(xué)寫文章,膽敢說他的書寫得不咋地就屬于純粹找抽型。
      自我批評?我如此熱愛學(xué)習(xí)讀經(jīng)典自掏腰包買正版,據(jù)說現(xiàn)在中國都沒幾個人買書讀書了,我買完讀后再把自己臭罵一頓,你丫忍心嗎?
      所以,背黑鍋,翻譯者你來;賺錢,出版人他去。
      回過頭來談?wù)勥@本書。
      這本書之所以引起爭議,并最終贏得盛名,我看首先還是以題材取勝。
      將禁忌的話題寫成純文學(xué)作品,至少,在他那個級別的作家里并不多見。
      雖然這種題材在閱讀過程中給你帶來的感覺并不愉快。
      它有些壓抑,會讓人至少是讓我感到憋得慌,悶得慌。
      納博科夫另一個高明之處,還在于通篇就講這一個故事。
      作者的意欲、心力也只在于把這個故事講清楚講完整。
      并沒更多的雄心或者雜念。
      小說結(jié)尾部分有那么幾十頁不錯,頗能打動人心。
      也就是說,對作者的實力多少還可以有一些期待。
      
  •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盡管《洛麗塔》是一本虛構(gòu)的小說,但我相信我們正活的世界中,或者在過去的世界中曾經(jīng)真正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
      
      人性之初是善是惡是無法確認的問題,但在千差萬別的環(huán)境中生長的人的確有著獨一無二的個性,也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我相信每個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欲望之光,靈魂之火,有的人熱衷名利,有的人貪戀金錢,有的人為愛情執(zhí)著,有的人為肉欲著魔。。。從某種程度上說,每個人都是精神病人,只過是病情大小的區(qū)別了。
      
      亨亨是一個對年幼少女有著不正常需求的男人,他因為年幼時失敗的沒有結(jié)果的初戀,導(dǎo)致心理的陰暗、變態(tài),他由于心理上的障礙,在成年后無法正常地戀愛結(jié)婚生子過正常人的生活,也無法在工作生活中轉(zhuǎn)移那份不正常的欲望,與此同時,他突破了平凡世界中的道德、規(guī)則和法律的約束。最終,他那個不正常的欲望在他自己的努力下成為了現(xiàn)實??上У氖?,他的如愿以償不但毀掉了自己的人生,而且毀掉了洛麗塔的人生,也毀掉了他生活中其他遇到的人的人生。這是一個悲劇,是書中與亨亨生活直接相關(guān)的每個人的悲劇。
      
      洛麗塔的故事通過亨亨的陰暗心理描繪出一個陰暗的世界,那里的陽光不足,沒有希望,然而這個世界卻又如實真實。從他在社會上擔(dān)任的講師、作家的身份來看,他是一個正常的人,甚至可以說一個優(yōu)秀的人,但這恰恰讓人聯(lián)想到,我們身邊所謂的正常人是不是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卑劣行徑呢?我們眼前看起來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是不是也處處隱藏著罪惡呢?這正是知道了這個故事后讓人感覺可怕的地方。
  •     
      
      
       (2010年2月)
  •   英文版自認為比較晦澀難懂??戳藰侵鞯臅u茅塞頓開,決定有時間一定要再讀一遍才行。
  •   你這種看法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   高三畢業(yè)留言,我留給李程紅的是李叔同的“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后來在大學(xué)里比我高兩屆的學(xué)長離校,我寫的是梁啟超“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睘槭裁纯础堵妍愃??我全然沒想過。書我看了,就是一個讀了讓我恨不起來的故事,我并不喜歡洛麗塔,看了電影后全部的記憶就是被裘德洛迷了,他坐在車里搖搖晃晃的樣子和臉上的法令紋。那時候第一次知道,原來英國男人這么好看。
  •   因為這個作者相當(dāng)有個性,很直率,作品的真實景況跟江湖上蕪雜的傳說相去甚遠。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