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4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作者:朱崇科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該書是朱崇科教授從事華文文學研究10多年來有關“華語比較文學”問題意識的初步實踐和小結,主要從問題意識(如華語比較文學、華語語系文學、本土性等術語概念)和批評實踐(如縱橫捭闔的比較、文學空間詩學、新移民文學等)層面加以闡述。既有對文本細讀(如劉以鬯、李碧華、張愛玲等)的精彩展示,又有對問題意識思考的銳利探究。
作者簡介
朱崇科(1975—),男,山東臨沂人。廣州中山大學文學學士(1998)、碩士(2001),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2005,文學方向)?,F為廣東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臺灣佛光大學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區(qū)域華文文學(港臺文學、新馬華文文學等)、文學理論等。著有《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南洋”虛構。本土迷思》(臺北:唐山,2004)和單篇論文數十篇。攻博期間曾獲得中國留學基金委2004年度“國家優(yōu)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2005)、新加坡國立大學校長獎學金(President Graduate Fellowship 2003)等。電郵:zhuctlk@mail.sysu.edu.cn。
書籍目錄
關于“知域”的思考:對話“知域”和“地域” 濱下武志教授序緒論第一輯 問題意識 華語比較文學: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 華語語系的話語建構及其問題 術語的暖昧:“問題意識”中的意識問題 ——論華文文學研究中常用宏大術語的適用度 本土楔入:可能與限定 從概念纏繞到本土演進 ——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例略論世華文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第二輯 縱橫捭闔 文學空間詩學與區(qū)域特質論綱 ——以新馬華文文學為例加以說明 “新移民文學”:“新”的悖謬? 想象中國的吊詭:暴力再現與身份認同 ——以高行健、李碧華、張貴興的小說書寫為中心 誰的東南亞華人/華文文學? ——命名的后殖民主義批判 面具敘事與主體游移 ——高行健、英培安小說敘事人稱比較論第三輯 個案精讀 劉以鬯自娛小說中的香港性呈現 破解另類與吊詭:看長袖如何善舞? ——李碧華《青蛇》的N種讀法 身體、身份與“身影”(再現):重讀張愛玲《色,戒》 后殖民老舍:洞見或偏執(zhí)? ——以《二馬》和《小坡的生日》為中心 文本精讀七則:多元文體的實踐第四輯 他山之石 紀惡的吊詭:敘述暴力與歷史 ——評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 詩學抵抗:悲壯而沉重的文學肉身 ——評許文榮《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 發(fā)異聲于“新”邦 ——讀冼文光《柔佛海峽》 看魚尾獅如何性別 ——讀胡月寶《魚尾獅與魚尾獅旁的花木蘭》 為馬新史學立言 ——序廖文輝《馬新史學80年》 林文慶如何對接廈大認同 ——評李元瑾編著《林文慶的廈大情緣》附錄 A 空間形式與香港虛構 ——試論劉以鬯實驗小說的敘事創(chuàng)新 B 邊緣童話:諫言(建言)香港 ——論西西的故事新編小說 C 定理日常:凌空與務實 ——以《只是蝴蝶不愿意》為中心淺議李碧華的散文 D 論華文文學對20世紀中國文學史架構的內在楔人 E To See and to Be Seen:Mutual Reflections between Chinese Women and Singapore參考書目后記
編輯推薦
這本《華語比較文學(問題意識及批評實踐)》由朱崇科著,從1999年發(fā)表第一篇華文文學論文開始迄今,筆者從事相關研究也已十余年了,在此其間,雖略有成績,但教訓多于經驗,之所以不揣淺陋獻丑自剖,原因在于:無論如何,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縷述思考的過程并加以深切反思,或許對于后來者不無裨益,正所謂“前車之覆,后車之鑒”,但如果對同行和更年輕的朋友有所啟發(fā),則更是言有所值了。本文主要從兩大層面展開:一、為何以及如何發(fā)現華文文學研究中的問題意識;二、如何展開可能行之有效的實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