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出版時間:2006-05-01  出版社:甘肅民族出版社  作者:宗薩欽哲仁波切  頁數:164  譯者:馬君美,楊憶祖,陳冠中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書和人一樣,是要講緣份的?! ∫槐竞脮?,一本深入淺出、精簡而全面的佛教通論……  作者是一位出色的老題,秉承藏傳佛教里最優(yōu)良的傳承和教育,享譽世界,他以自己的淺白文字和編選度,將佛教扼要地作出說明。  對佛教的義理、歷史和各種傳承有一個精確的綜觀。  既適合初學者,也能使資源的佛教學者感到驚心動魄、充滿挑戰(zhàn);非佛教徒的讀者,看了也可以激動蕩腦力。

作者簡介

  宗薩欽哲仁波切,九歲時即被薩迦法王認證是宗薩蔣揚欽哲秋吉羅爵的轉世,噶瑪巴(即大寶法王)亦加認可,由頂果欽哲法王為其舉行升座典禮。生于不丹。

書籍目錄

譯者前言序 自我的觀點第一章 正確的見地第一節(jié) 見地第二節(jié) 兩種見地第三節(jié) 自我及自我的見地是錯誤的概念第四節(jié) 空性第五節(jié) 四圣諦第六節(jié) 佛性第七節(jié) 業(yè)力第八節(jié) 轉世再生第九節(jié) 輪回與涅槃第十節(jié) 見與道第二章 道第一節(jié) 道的選擇第二節(jié) 出離與虞誠第三節(jié) 善知識第四節(jié) 心的訓練第五節(jié) 神修第六節(jié) 止觀第七節(jié) 慈、悲、菩提心及菩薩道的善巧方便第八節(jié) 金剛乘第九節(jié) 上題、灌頂及象征第十節(jié) 次第與證悟

章節(jié)摘錄

  在討論正確或錯誤的見地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見地”,以及為什么任何哲學、宗教或意識形態(tài)都須要有某種見地。簡單地說,見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論覺察到了沒有,我們都有某種見地,也就是我們心中對于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種看法,這使得我們能夠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  除非哲學或教義能有自己的真理地圖,否則就無法告訴你如何才能達到它所設定的最終目標,它頂多只能送給你幾種不同的車子,讓你在一堆沒有街名的迷宮中行駛。這就像是去找一位以全盤醫(yī)理來治病的醫(yī)生,或者去找另一位只根據你的某些癥狀就隨便從柜子上拿些東西給你的醫(yī)生之間的差別。  假設你約定某個時間去應征工作,一位在那家公司的好朋友警告你,主持面談的人很敏感;你知道主考官很敏感,因此知道在面談時該如何應付他——要是沒有這種消息,你就只能盲目地處于那個狀況之中了?! ∮行┓椒ɑ蛟S很刺激、震駭、富有異國情調又多采多姿,這些方法也能夠產生許多結果。但是,沒有基本的見地,你就不知道現在位于何處、目標是什么以及如何達到目標,而沒有基礎和目標的方法,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廉價娛樂而已!今天有許多自稱是老師的人,提供許多缺乏基本見地的修行方法,卻根本不知道它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在序文里,我們討論過自我的見地以及自我如何看待事物。自我以它的見地為基礎來決定:這是美的,這是丑的;這可以滋養(yǎng)我,我要它;這是個威脅,我必須避免它。這些決定創(chuàng)造出某些模式,使我們在特定狀況下,以有條件、特定的方式來感覺、思考、回答、行動和反應。接著,自我就把所遇到的狀況加以粉飾修改,使它能夠并入這些模式中,進而證明了自我觀點的正確性。奇怪的是,自我根據自己的觀點作為修行的途徑,它經常思考、分析,時刻注意自己的觀點。這樣的修行結果,產生了數不清的行動去追求自我見地所認可的成就或證悟?! ∥覀円恢倍际遣患偎妓鞯亟邮茏晕液退哪J?,它們從開始就很健全,今天一樣這么有力和根深柢固。但是依照佛教的哲學來看,任何事物都是由因、緣所產生的,因此,自我和它的模式,也只是經過不斷訓練、不斷滋養(yǎng)的因、緣下所產生的結果。所以,當一個弟子向老師抱怨,為什么精進修行十二年還是煩惱熾盛、大樂仍舊遙不可及時,老師反而覺得好笑——如果學生靈性修行的努力程度能有進修自我的一半,那么他們在短時間內就成佛了?! ‰m然我們已經花了很長的時間來發(fā)展自我,但是只要對于“無我”有一點了解,就能夠切斷自我的多重面具,而發(fā)現:在自我的面具下,什么都沒有!知道了這一點,真令人振奮:自我是個道地的大騙子,它沒有真實存在的本性,只是一堆假扮成某人的面具;無我才是我們真正的狀況,面具可以拿下來——沒戴面具根本就沒有面具可拆。  “見地”永遠要依靠持有見地的人。見地是你所立足的那個平面,見地是你決定如何看待事物的標準。廣義上來說,見地可分為兩種:傳統(tǒng)性的見地與理論性的見地。  “傳統(tǒng)性的見地”,就是普通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從人類到蚊蟲,每個眾生都有他獨特的見地。除此之外,還有群體的見地,這是指某個特定團體的成員所共有的相似觀點。絕大部分的人類中,對于什么叫做女人,都有相同的看法;而團體中的每一分子,又有他自己的觀點。貪欲熾盛的人,認為女人非??蓯郏阉齻儺斪餍詫ο?;同樣的一個女人,對于一位持戒精嚴的修行者來說,就是丑陋、惡心、臭穢、不凈的,有些宗教狂熱分子甚至把女人當成低等生物。人類認為身體很珍貴,從蚊子的觀點而言,人的身體就是一個賣著許多美味飲料的酒吧?! 「_地講,傳統(tǒng)性的見地就是不受任何理論分析系統(tǒng)影響的見地。這種見地以常識來接近真理,不牽涉到分析,它認為事物表現出來的狀況理所當然地就是真實的狀況。譬如,農夫根本不用分析就知道牛有沒有角,他只要用眼睛看一下,然后把看到的現象當成事實;他也不會去想,到底牛角從哪里來,或是牛角的本性如何?!  袄碚撔缘囊姷亍本褪且阅骋环N特定的分析系統(tǒng)去看待心、現象和組成“實相”的其他部分。這種見地包括了多數主要宗教(這是指除了純粹迷信、盲信外,某些智力分析系統(tǒng)的宗教),同時也包括了某些哲學體系與某些現代科學?! 〈篌w而言,我們對有些事物抱持著傳統(tǒng)性的見地,對其他事物則抱持著理論性的見地,有的時候則在兩種見地之間換來換去?! 〉诙?jié) 兩種見地  根據佛陀的教法,一件事物可以從兩種觀點來分析:“它的顯現”以及“它的本性”。每件事物都包含這兩面,連你正在看的這本書也不例外。因為你所受到的影響,所以“它”顯現為一本書;對于一只小蟲子而言,它可能顯現為一種食物。因為所受到的影響不同,所以它的顯現也就不同。與這共存的另一真理,則是超越一切影響的本性?! ∮涀?,一種見地,只有當有人持有它的時候才存在。假設甲、乙兩個人同樣看著某座雪山,甲用自己的肉眼直接看雪山,乙則戴了琥珀色的太陽眼鏡。太陽眼鏡干擾了乙對于山的觀察,所以在乙的觀點中,山呈現琥珀色。甲可以直接看山,沒有干擾,所以“雪山的顯現”對他而言是白色的,同時也是“山的本性”;乙雖然可能知道雪山應該是白色的,但只要他戴著太陽眼鏡,就只能看到“山的顯現”,而看不到“山的本性”。不僅這樣,如果乙一出生就戴了有色眼鏡,那么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白色,對這樣的乙來說,世界上存在的雪山全都是琥珀色的?! ∈挛锏娘@現與事物的本性,并非分離的兩種真理,而是一體的兩面,只有當有非實相的見地時,才有所謂實相的見地。對甲而言,“山的顯現”與“山的本性”完全一致,因此,所謂兩種真理,也就是有一種狀況叫做實相,另一種則是歪曲掩蓋實相的虛假狀況的概念,根本無從產生?! 〉俏覀冊趺粗兰姿赖陌咨摹吧降娘@現”與“山的本性”一致,而乙所知道的琥珀色山就不是呢?那是因為我們明白琥珀色眼鏡干擾了乙的色覺,使他根本不可能見到“山的本性”——乙的看法經過過濾,甲則沒有。所謂看見“它的本性”,其實就是在觀看時沒有受到干擾罷了?! ‖F在我們要用太陽眼鏡和雪山的例子來說明兩種真理,也就是古典佛教哲理中的兩種見地。戴太陽眼鏡看山的乙,代表了主體自我透過煩惱的濾光鏡看客體世界。如果主客體之間或是觀察者與景色之間存在著某種干擾或濾光鏡的話,所得到的見解就稱為無效的或相對的真理;兩者之間沒有干擾或濾光鏡存在,所得到的見解就是絕對真理。換句話說,相對真理就是透過濾光鏡的“它的顯現”,絕對真理則是實相沒有透過濾光鏡的“它的本性”?!  白晕摇笔且环N假設、一種決定、一種受干擾的見地。這表示自我的觀點因為受到過濾,所以是扭曲的。以道德的立場來判斷自我是好、是壞,或者判斷它是否真實存在,都沒有意義。如果你認為自我不好,就可能徒勞無功地責備自己;另一方面,認為自我不存在,執(zhí)著虛無式的無我,可能會感到徬徨迷失,這也沒有益處。所以,與其評斷自我,不如檢查它?!  白晕摇笔且环N誤解,但卻被當成了正確的見解,它只是一個幻相。根據佛教,“我”和“我自己”的這種持續(xù)感,既是無明,也是無明的結果。無明就是不明白,沒看到全豹——你可能只見到片斷、零星的東西,卻不了解全盤的情況。這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一樣:第一個盲人摸到了尾巴,認為大象就像一條繩子;第二個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身軀,認為大象就像一堵墻;第三個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認為大象就像一條蛇;第四個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認為大象就像一棵樹。最后,這些人為了爭論大象到底像什么而互相殺戮?! ‘斪晕沂侵黧w的時候,它就是無明;當自我是客體的時候,它就是無明的結果。為了說明自我如何既當主體又當客體,我們再度用乙來代表那個戴著琥珀色眼鏡看東西的主體。這一次呢,山也代表自我,客體自我是主體自我透過妄見濾光鏡所見到的。自我在看其他東西的時候,它有主體的作用;自我看它自己的時候,它就同時具有主體和客體的作用。自我的二元化角色,在這樣的話里反映出來:“我無法控制自己”、“有時候我并不了解自己”或是“我為我自己高興”。  什么是“干擾”?自我又是如何被干擾的呢?首先,“我”、“自我”、“我自己”等等名字無法指出實質的東西。通常,當你為某種事物命名時,總有個東西存在,因此能為“它”取名,但是提到自我的時候,自我在哪里,而它又是什么呢?  仔細考量一下,我們就會了解:當我們說“我”的時候,連自己也不清楚“我”指的是什么。有時候,我們一邊說“我”,一邊手指著自己的胸部,標示“我”就住在這個肋骨籠中。如果有人踩到了我們的腳,我們會說:“你踩得我好痛!”——“我”又變到腳趾上去了。這表示我們對于“我”到底是指什么并不確定,同時,“我”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指揮所或發(fā)源地。如果你打電話給好朋友,你可能會說:“喂,是我?。 焙孟翊_定沿著電話線傳播的聲波就是你。如果女朋友離你而去,你可能會告訴別人:“當我失去她的時候,也失去了自己的一部分?!边@表示“你”是可以分割的,“你”的各部分不一定都在同一個身體內。  這些話看起來可能沒什么,但以較深的層次來看,它們表示了我們對于自己是誰?是什么?在哪里?隱藏著疑惑。  造成這種疑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一直感到自己是實質且真正的。特別是當我們情緒爆發(fā)的時候,這種真實感這樣地強烈,以致于我們順理成章地認為有個實體的東西存在,而不是幻覺,也不是由歪曲看法所引起的錯誤見解?! 栴}還不只是幻覺而已!由于我們太習慣它了,因此不知道除了它之外還有什么——所有的生命都以它為根本。我們在自我上投資龐大,所以與它片刻不離,而且不惜代價地保護它。我們把大部分的時間拿來擦亮這一付琥珀色的眼鏡,設計美麗的新鏡框,一直相信事物透過眼鏡所顯現的樣子就是事物的本性?! ∫驗槲覀儓?zhí)著于這種幻覺,又缺乏任何直接的證據來證明自我不是個幻覺,所以我們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收集某些情況下的證據,以證明自我的存在。有一種證明的方法,就是創(chuàng)造出一個自我可以比對的“對方”,這是以證明客體存在的方式,間接地證明了主體的存在。沒有主體也就沒有客體,因此只要客體存在,主體也必定存在(簡單地說,我們現在是以自我為主體、現象界為客體,而不是前面“以自我同時當主、客體”的情況。然而,這兩種情況并沒有真正的差別,因為以現象界作為客體,只不過是把原來以自我作為客體的觀念加以延伸,變成比較復雜的狀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