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消失的百年美味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黃婉玲  頁數(shù):204  字數(shù):100000  
Tag標(biāo)簽:無  

前言

花了九年三千多個日子,我一頭栽入尋訪存在已久卻總隱于一角的古早味,所花費的體力、金錢和遇到的困難,真不是外人所能體會的。原以為尋訪工作一路走來是孤獨的,但當(dāng)全書整理完成、心情沉淀后,才發(fā)現(xiàn),文章留給大家共賞,但幕后的花絮、感人有趣的故事,卻是唯我獨享,這也是本書送給我最珍貴的禮物吧。    我嘗試用吃來談文化,并深信用“吃”來談,一切將變得不沉重,但是一路走來,我的身軀被這些因為吃所認識友人、長輩的情感壓得很沉重,我一直不解他們的付出與收獲完全不成比例,卻仍堅持執(zhí)著、不向現(xiàn)實妥協(xié)的想法。于是我讓自己投入他們的生活中,以體驗、了解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的生活牽引著我的情感,但每當(dāng)跳脫出來時,我卻不得不承認,連我都無法如他們般的投入,又如何要求他們死守著這個崗位。    我希望通過這本書引起大家的興趣,一起去尋訪這片土地的故事。為了充實自我,和老師傅們更好地溝通。我上過烹飪課、到廟口閑坐、狂逛菜市場,開始學(xué)習(xí)與吃有關(guān)的知識。在尋訪阿菊姨時。因為心痛于她一生的經(jīng)歷。我的尋訪工作曾經(jīng)中斷過一年。每天望著阿菊姨送給我攪拌粉糅的棍子,心里好揪痛,為了這群從來沒有正名、只有偏名的老師傅,看他們對名利的淡薄,與目前社會上充斥的爭名奪利形成鮮明對比。阿菊姨雖因中風(fēng)退隱江湖,但如她所說,人生若能重來,她仍愿意為了做一攤子的豆類、粉圓、粉糅累倒中風(fēng)而無悔,畢竟,客人吃完東西那高興滿足的表情,才是她這輩子生命中最大的原動力。    而敲開黃師傅的門,原只是為了要尋訪故事,但沒想到后來和他全家都成為好友。黃師傅一再叮嚀“能找到多少數(shù)據(jù)就寫多少,千萬別自作聰明不懂裝懂而誤導(dǎo)人”,因此,雖然有時候找到一些古早味,卻找不到真實的來龍去脈,只好忍痛放棄手上的資料。美鳳從賣一大臉盆的碗稞起家,再以油飯展開人生事業(yè),卻從沒聽她詛咒過經(jīng)歷的苦難,即使一天要辛苦制作八百斤的油飯也不覺得累?!耙驗橛腥诵蕾p我的油飯?!边@是她不會累的動力。    豆花伯不在乎故事的傳承與否,只會叮嚀我做個賢惠的太太,一定要學(xué)會煮一鍋好豆?jié){給家人喝。葉天龍先生囑咐我寫書如做人,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地尋訪出來,千萬不可為了累而害怕,中斷自己的腳步,如他制冰的材料漲了,虧錢也得賣,“誠信勝于財富”。    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曾擔(dān)心體力不能負荷,情感難以承受,與時間競跑的壓力也太沉重與孤獨,書出版了卻必須和讀者說一聲“我來晚了”,因為一路走來,我一直在參與老師傅或老店的“熄燈號”。失去的感覺很是痛苦,盼我們珍惜現(xiàn)在所擁有的,共同尋找,不要讓祖先的故事遺漏。

內(nèi)容概要

  古早味,就是遵循歷史流傳至今的飲食制作方法和味道。古早味是臺灣人用來形容古舊味道的一個詞。在臺灣,因為時髦飲食的沖擊,許多古早味店鋪正日漸式微,而遵循傳統(tǒng)的老師傅、老店鋪,則仍在付出與收成完全不成比例的情況下,默默地艱難支撐,為的是給日漸稀少的懷舊食客們留一份“正宗”的老味道。本書即在講述這樣一群人,以及他們所守護的味道。然而在本書出版之時,因為烹調(diào)之人的逝去或老店鋪的關(guān)張,又有幾樣古早味道已消失不見了。
  作者花費9年時間,一一尋訪臺灣本地的古早味道,力求全面與真實。寫到自己著作的過程,她曾喟嘆:“唯一遺憾的是,如果我早幾年寫這本書,就不會讓摻有地瓜的雙潤糕失傳……我與時間競跑的壓力是多么沉重與孤獨?!?/pre>

作者簡介

  黃婉玲
  臺灣古早味尋訪者。多年來矢志尋遍臺灣本地即將消逝的古早美味,日復(fù)一日,從隱匿在民巷小街和老集市上的店鋪攤位中覓得老師傅們的祖?zhèn)魇炙嚕约芭c手藝同樣久遠的味覺故事。曾著有《淺談古早味》一書。

書籍目錄

面茶
冬夜?jié)饧兿銡?,伴著汽笛聲的溫暖回憶?br />面粉餅&面粉粿
面粉香氣四溢,令人懷念的單純時光。
油飯
臺南古早原味,幸福滿溢的香Q美味。
綠豆蒜
遵循古法手工制作,香甜濃郁的南國甜品。
菜丸
香味撲鼻,口感純粹的丸子香。
豬油拌飯
集體的美味回憶,讓人意猶未盡的好氣味。
蚵嗲
鮮嫩香酥,讓人垂涎的幸福滋味。
魯面
料多實在,充滿喜氣的懷舊情。
九層粿
奶奶時代的甜粿,讓人回味再回味的迷人風(fēng)味。
肉油渣
打開記憶中香脆酥的童年美味。
阿舍菜
奢華人家的頂級菜,量身訂做的古早美味私房菜。
酐仔菜
古早傳統(tǒng)農(nóng)家菜,最單純的美味記憶。
咸紅龜
咸中帶甜,外皮Q軟內(nèi)餡味香。
雙膏潤
清爽不甜膩,濃郁香醇好滋味。
雙環(huán)糖
喜孜孜的好味道,最讓人懷念的臺式喜糖。
荖花、米香丸
米香酥脆好甜蜜,一口一口好回味。
古早月餅
外皮酥脆不油膩,內(nèi)餡飽滿又香醇。
合婚糖
南臺灣的古早味喜糖。
焿仔粽、焿仔粿
芳香橙黃,軟Q帶勁的清爽口感。
豎臊(徛臊)
越沉越香的窮人招牌菜。
剉冰
香甜好口感,清爽透心涼。
芋冰
芋香四溢,柔綿緊實的極品。
狀元粿
香Q有嚼勁,帶來滿滿好運氣的古早味甜點。
八壽龜桃
祝大壽用的傳統(tǒng)面龜。
三色粿
傳統(tǒng)古禮的祭祀點心。
煎嗲
香Q滑嫩又飽足,咸甜盡是好滋味。
糖塔
濃郁香甜,滿載神明的祝福。
老師傅后序

章節(jié)摘錄

豎臊(徛臊)越沉越香的窮人招牌菜。    豎臊之名何來,那是因為要把一甕一甕的肉臊擱在陰涼處,就好像肉臊被罰站在墻角般,又必須隔三到六個月才能食用,所以被稱為豎臊。    做肉臊并不是單純的將絞肉加醬油炒、鹵后就可以,在尋訪古早味時我發(fā)現(xiàn),肉臊分很多種做法,不同用途的肉臊,制作方法也不盡相同,換個說法就是不同配方所制作的肉臊往往是為了配合不同的點心,所以不同的菜色或糕、粿,若搞錯了肉臊的配方,制作出的點心保證走味。   在《淺談古早味》一書中所提的鹽軟物仔,很多朋友看了都問我制作方法,我不藏私的教導(dǎo),卻就是做不出老師傅的口味,結(jié)果原來是肉臊的做法不對,所以即使再努力也做不出好粿??!    臺南小吃需要各種不同的肉臊,從肉的切法到制作方式皆有區(qū)別,如要做臺式米粉、油面湯,做出的肉臊和賣臺南米糕的肉臊很像,做法也和臺南肉臊飯的肉臊做法差不多,但是兩者不同點在爆炒帶皮肉丁時做法不一樣。如是制作臺式米粉、面湯,要用中火爆炒含皮豬肉丁,可以炒出夠多的豬油,但不可炒得過度,必須讓豬肉丁還含有一半的油;但如果是要做米糕、肉臊飯,則必須將帶皮豬肉丁爆炒至幾乎不含油,如此吃起來才不會有油膩的感覺。而碗粿要好吃,其秘訣也是在炒好的肉臊要與米漿拌勻,這肉臊又有兩、三種做法。至于肉粽米粒要吃起來更香,根本無需借重醬油膏提味,那鍋肉臊汁就扮演靈魂角色。    而制作蝦仁肉圓和芋粿的肉臊制作方式一樣,只是芋粿上頭所鋪的肉臊,肥肉的比例必須多些,否則芋粿炊熟后吃起來會有點澀澀的感覺。我有次為不喜吃肥肉的丈夫采取七分瘦肉、三分肥肉方式炒肉臊,再將肉臊鋪在拌好的芋頭簽上,事先還特地嘗了一些肉臊,覺得口味還可以,哪知蒸好放涼了以后,將芋粿切塊請大家品嘗,才發(fā)現(xiàn)上層的肉臊又澀又干,成為敗筆。因此往后我蒸芋粿一定警告丈夫別再出餿主意,他只要不吃上層的肉臊便可,不能害我再失敗。    臺南的古早米粉湯或油面湯,有人稱為“切仔面”,但在臺南的習(xí)慣就叫米粉湯或油面湯。有人以為臺南的擔(dān)仔面就是臺南的米粉湯,其實這兩樣完全不同,在臺南米粉湯里除加點豆芽菜,也會加上蒜泥、肉臊,上面再擺兩片肉、兩片魚板、兩只剝殼的小蝦,淋上大骨湯后上桌,和擔(dān)仔面較大的差別在兩者的肉臊做法完全不同。擔(dān)仔面的肉臊在湯頭的提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湯頭也大多用蝦殼熬煮,米粉湯則是用豬骨熬湯,肉臊也比擔(dān)仔面的肉臊肥多了,而且肉臊的肉切得較大塊,不像擔(dān)仔面的肉切得非常細碎,好的肉臊會在碗里散發(fā)出一些油和香味。不過隨著時代的轉(zhuǎn)變,現(xiàn)在在臺南要吃擔(dān)仔面較容易,傳統(tǒng)的米粉湯的攤子已所剩無幾了。    “大姐”已八十歲了,身體非常硬朗,舉手投足間依稀能窺出昔日名門閨秀的影子。我已年近半百,卻稱她為大姐,不是我不懂禮數(shù),而是她堅持我必須和她認識的人一樣都叫她大姐,每次一聲大姐就讓她很快樂,也拉近我們之間的距離。與她的相處很特殊,她會如同長輩般的照顧我,卻又像個大姐般的疼我、寵我,她有著謎樣的故事,讓我心中滿是好奇。    巧遇大姐,是我在市集尋訪古早味最大的收獲。她不僅教我很多有關(guān)傳統(tǒng)美食的故事、做法,也和黃師傅一樣不斷叮嚀我誠懇的為人處世。我在大姐和黃師傅身上學(xué)了不少,不僅在書中用得上,手藝也進步很多,連做人處世上也有增長,甚至能了解風(fēng)俗背景會影響一個人的思維。所以在寫書時,我學(xué)會了設(shè)身處地去想當(dāng)時的風(fēng)俗,以求能更深入了解這道菜的來源及時代背景,與二老在一起真是受益無窮。我和大姐相互聯(lián)絡(luò)都靠她那陽春手機,兩人的情誼是她快樂的小秘密。    大姐的廚藝很好,有次我自告奮勇要大姐別太辛苦,待我先做完肉臊再請她幫忙制粿。只見大姐一再嘗試我?guī)淼娜怆?,嘀咕著:“奇怪!這味道好熟悉。”嘿!想不到自己做的肉臊竟能讓大姐有“熟悉”之感,我心里沾沾自喜。哪知她竟拋出一句:“我就說嘛!這味道好像XXX牌的肉醬?!笨窗?!與老師傅在一起真的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自卑感,辛苦半天學(xué)來的肉臊竟被誤認為罐頭肉醬,真是讓人挫敗!   她忍不住數(shù)落我,荒腔走板的肉臊在她眼中完全不合格。我無奈地告訴她,這肉臊可還是我拜師學(xué)來的,自己平常做給家人吃的肉臊可不是這樣做的。她問我自己熬肉臊是做什么用,我說我覺得家里平常準(zhǔn)備一鍋肉臊,肉臊里面加些鹵蛋、鹵丸,若是懶得煮飯時,白飯加個肉臊再來盤青菜,隨便再加個湯就能打發(fā)一餐。    大姐卻認為,想寫古早味卻完全不懂烹調(diào),寫出來的東西能看嗎?我懷疑我寫出來的文章大姐會看嗎?沒想到她有點生氣的回答:“我都八十多歲了,對看書沒什么興趣,即使你書上把我的照片擺在里面,我也沒興趣看。只是女人啊,不能連肉臊都不會做,聽你一說,我就知道你是一點專業(yè)素養(yǎng)都沒有的家庭主婦,肉臊里哪能還加鹵蛋、鹵丸、油豆腐呢?加了這些東西,這鍋肉臊就一定走味了!”    大姐所學(xué)的豎臊是大師傅傳授的,在當(dāng)年這名大師傅的肉臊飯可是非常有名,只是孩子無意繼承,在不愿意技術(shù)失傳下才傳給大姐,今日大姐竟然將它傳授給我,讓我擔(dān)當(dāng)不起,當(dāng)時我把配方收下來,打算如她所言將配方當(dāng)傳家寶就好。哪知過了一段時間,她問我學(xué)得怎么樣,我掰了一堆話證明我已學(xué)會,也做得很好。只見她氣得跳腳:“你不好好學(xué),現(xiàn)在用不到,怎么知道子孫用不到呢?從你剛剛說的每道做法就知道,肉臊放不了幾天就會壞掉。我的配方上明白的告訴你徛臊做起來要放在冰箱三個月,如果沒壞才算成功,而從我告訴你到現(xiàn)在才一個半月,你就已經(jīng)做好了還吃得很香,根本是沒有學(xué)會呀?!敝e話當(dāng)場被戮穿,讓我格外尷尬。    她又說我,為什么你豆花沒學(xué)成,卻可以做出人人著迷的豆?jié){呢?只因為你什么都不會,在制作過程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和主張,所以豆花伯教你什么你就只跟著他教的方法做,才把豆花伯的豆?jié){功夫?qū)W得地道。她覺得豆花伯一句話很有道理:“再笨的人在同一個環(huán)境下不斷地操作同一道菜,就一定學(xué)得起來。”她要我隔天接她上菜市場買材料,再到我家監(jiān)督我學(xué)會豎臊。    制作豎臊的步驟不難,只是必須中規(guī)中矩,偷懶馬虎不得,一個步驟錯了,就無法完成豎臊。首先把切好的肉仁(豬肉部位的稱呼,很多喜餅店做鹵肉餅時也會取該部位做食材)下鍋用中火爆出油,期間必須不斷用鏟子翻攪,逼出每塊肉仁的油,并不斷將逼出的油倒入旁邊備用的鍋子盛裝。五斤的肉仁要炒到完全逼不出油為止,又要顧到不可炒焦了,更難的是每一塊肉仁都不可以含油。在爐火旁我左手、右手不斷替換著炒肉仁,汗水滴得眼睛都睜不開。大姐會拿條毛巾幫我擦汗,卻不肯幫我拿鏟子炒肉仁。    肉仁要炒到完全不含油,花了我一個半小時,之后將肉仁倒出來,再另起鍋爆蒜頭。蒜頭呈金黃色香味四溢時,再將肉仁放入,加點醬油和冰糖,繼續(xù)再炒勻,感覺到每塊肉仁都吸足了醬油和冰糖時才起鍋。你可別以為這樣就完成,得等肉仁全涼之后,盛放在甕里,因我家沒有甕只好用鍋子代替,蓋上鍋蓋后放入冰箱,三個月沒長霉才算成功。    這鍋豎臊在我家冰箱三個多月來,占了冰箱很大的空間,又不敢把它丟掉,對我而言它無形中好像是種負擔(dān),因為大姐一定會來驗收成果。三個半月后大姐來看豎臊,證明我操作的步驟成功了。第二步驟進入熬肉臊時間,我挖出一些豎臊放在另一個鍋里,加些水開始燉熬兩個小時。真不是蓋的,味道太香了,丈夫和兒子不斷地探頭來問可以吃了嗎?大姐建議我多煮一些白飯,晚餐只要燙個青菜、煮個清淡的湯就夠了。    送大姐回去之后,家門一打開,肉臊香味撲鼻而來,頓時覺得肚子餓了起來,非馬上吃飯不可。不過吃豎臊有個“缺點”,就是沒辦法控制食欲,平常一碗七分滿的飯我都吃不完,但加了豎臊我竟然可吃到兩碗飯。那幾天一家人總是受不了豎臊的誘惑,吃完就去散步,和丈夫商量這不是辦法,決定邀請一群朋友來享用,把它吃光光。    結(jié)果全家人和朋友一共七個人,那頓飯竟然吃了兩鍋十人份大同電飯鍋煮的白飯。朋友臨走前都要求帶一些豎臊回家,我抱著終結(jié)它的心情將它分光,只留下一小碗放在冰箱,沒想到隔天清晨六點,就接到朋友的電話,連問候都沒,直接問我冰箱的豎臊還在嗎?我說當(dāng)然在啊,這位朋友竟然馬上過來拿。原來前一天晚上她先生受不了誘惑,半夜起來吃了一大碗肉臊飯,她原先是氣先生吃太多會傷身體,后來才驚覺自己的份被吃掉了!    原來豎臊的魅力真的讓人無法招架,接下來我的日子不怎么平靜,每個朋友都知道有豎臊這號“美女”,希望來一睹豐采。我記得大姐的交代,“不要以販賣豎臊維生就不會為自己添麻煩”,所以為圖個耳根清靜,我宣布再下廚做一次豎臊,三個月后再品嘗一次吧。    第二次做豎臊竟是我這輩子忘不了的惡夢。三個月后來了近二十個朋友,品嘗之后又宣傳出去,結(jié)果舊遇新知全都要吃豎臊。這個麻煩可大了,我發(fā)現(xiàn)根本不必開店就能為自己添這么多的麻煩,三思之后決定封爐,不再做豎臊,讓自己生活恢復(fù)平靜。即使現(xiàn)在有人在旁提起,我也絕不再理睬,豎臊永遠放在記憶中就好了。    我曾經(jīng)問大姐為什么要叫豎臊,是它犯了什么錯所以要被“罰站”嗎?大姐說,豎臊可是窮人的“招牌菜”,當(dāng)豐收有錢時買塊肉仁回家,把肉仁的油都逼出時,就得到一鍋豬油,有了這些豬油,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全家人都不怕吃不到油了!早期人家住的是土塊厝,菜櫥也都是用竹子編的,通風(fēng)良好,肉仁加了醬油炒過后,放在甕里不與空氣接觸,可放置三至六個月都不會長霉,還會越來越香。等三到六個月后拿來熬煮,全家人又有一鍋香噴噴的肉臊飯可吃了。就因為一甕一甕的肉臊擱在陰涼處,就好像肉臊被罰站墻角般,又必須隔三到六個月才能食用,所以被稱為豎臊。    大姐說,早期人們面臨困厄的環(huán)境,總是會思索如何“打算”才能讓生活更富足。一大塊肉仁帶回家后,有六個月可讓家里煮菜有油用,又有一鍋香噴噴的肉臊等著辛勤的工作結(jié)束后享用,你看,生活上變一下,不是也過得很幸福嗎?何況生活不富裕,也就沒有保養(yǎng)品可用,可是豎臊油脂炒光后剩下的只有膠質(zhì),就像現(xiàn)代人所說的膠原蛋白一樣。大姐可是很跟得上時代,告訴我三個月后可以每天無負擔(dān)的吃這鍋豎臊,又可以保養(yǎng)皮膚,不是一舉數(shù)得嗎,只是我不知道她這話是不是在哄著我玩呢。老師傅后序豆花伯    幫助人不必問結(jié)果,盡心就好。我曾經(jīng)免費傳授功夫給一位失業(yè)的男子,還自掏腰包張羅擔(dān)子送他開業(yè),甚至包了三千元紅包,雖然是筆虧錢生意,但看他認真的到北部發(fā)展,還是很開心。    傳承得看機緣,不是每個人都可接受,真的還必須遇到有心肯學(xué)的人,這些老功夫才傳得下去,畢竟學(xué)起來很辛苦,聰明一點的也要二十幾天才學(xué)會,但就是學(xué)會了,也沒幾個能撐下去。很多徒弟沒過多久就哭訴太辛苦,熬不下去,問我有沒有較簡單的賺錢方式,這種感覺常讓我很難過,還不如教一個天天會去賣豆花的人比較有成就感。現(xiàn)在如果有人想學(xué)功夫我也不想教,因為實在是太麻煩了。阿云    我提供這些做粿的數(shù)據(jù)不是想出名或多招來一些客人成為“排隊的店”,而只是圖個耳邊清靜,因為實在是看不下這名采訪者五個多月來獨自在攤位旁逗留。    對我而言生活平淡就是福,每天工作排得滿滿的,根本沒辦法再炊更多粿出來賣,每天生產(chǎn)的粿僅夠供給固定的販仔和老主顧,一旦宣傳出去,來了一群嘗鮮客,老主顧上門會買不到粿,等那群嘗鮮客散了,老主顧也得罪光了。別忘了老主顧才是知音,我的粿因他們的支持才能一路走來,何況這些老主顧也都是幾代習(xí)慣吃我家制的粿。    古早味是一群生活在樸實鄉(xiāng)鎮(zhèn)者熟悉的味道,年輕人求新求變追求外來食品,對這些外表純樸的粿看不在眼里,如果為了迎合年輕人口味而改良傳統(tǒng)的粿,我實在想不出每天辛苦制粿的理由。美鳳    我深信老一輩的說法“要材料夠,不是媳婦巧”。    做料理,材料一定要足夠,否則擁有再好的手藝,做出來的料理也不會最美味。現(xiàn)代人重視成本,又貪圖方便怕吃苦,學(xué)最精的恐怕就是投機取巧,加上很多消費者較喜歡新奇的產(chǎn)品,口味也變得不同,要學(xué)做這種手工繁雜的傳統(tǒng)古早味可得有相當(dāng)?shù)哪托摹?   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只要有人欣賞、愛吃我的油飯,再累也不算一回事,只有在油飯世界獲得肯定,才是我生命的重點。我不懂宣傳,只懂得按部就班做好我的油飯,剛好老客人也喜歡我這款人,所以生意還算可以,只是這年頭有時想找臨時工幫忙并不容易,大多嫌工作太辛苦。    在冬天的市場攤位上,一天有時要用到一百二十臺斤以上的油飯,我通常會把配料另外擺在鍋子里,而不是鋪在油飯上面,因為客人口味不同,有些客人只買油飯,根本不要上面的配料,也有客人要求在油飯上面鋪上香菇或瘦肉,一切依客人的要求販賣,畢竟這時上門的客人大多只是想解饞而已,只要客人滿意我就開心。葉天龍    俗話說“第一醫(yī)生、第二賣冰”,意思是賣冰的收入僅次于醫(yī)生,但我自認不屬于“第二賣冰”的幸運兒。在從事制作棒冰、芋冰的歲月 ,只覺得必須要有過人的體力、能吃苦,否則很難勝任,我沒有超人的體力,幸好還有過人的毅力來撐出體力,否則還真賺不起這點錢。    現(xiàn)在我交棒給兒子葉晉榮、媳婦鈺涵夫婦接手,感受到制冰的辛苦,我不要求他們一定非得繼續(xù)這份工作不可,也鼓勵他們?nèi)プ非笮闹械睦硐?。孩子卻愿意延續(xù)我對芋冰的感情,只是這份熱情與傳承的心意能延續(xù)到什么時候,“社會的變遷”是最大的變量。至于制程辛苦的芋冰,夾雜著對販仔的感情,未來會撐到最后一個顧客不上門才會停止,但如果因此式微、凋零或是失傳,或許也算是一種解脫,因此不會刻意花心思推廣。眼鏡姨    五十年前的臺灣結(jié)婚風(fēng)俗還真是太多又瑣碎,少了哪一項都會有爭執(zhí),盡管過了這么多年,仍有些長輩會數(shù)落五十年前結(jié)婚時的不是,根本一點意思都沒,所以有些禮俗還是廢掉的好。    這些年來我終于也成為“長輩”,常有人來請教嫁娶的風(fēng)俗,我總會回答:“家中父母還在嗎?那就回家問父母想要那些禮俗,父母說了算,不必自找麻煩用傳統(tǒng)的禮俗來折騰自己?!被橐龃笫露嘧鹬馗改?,父母沒意見就安全過關(guān)了,何必沒事找事的到處去問禮俗,非得把自己搞得焦頭爛額不可呢?黃師傅(他不想出名,也不愿意別人采訪,我也是五度拜訪才訪問到)   有故事才有生命,只要愿意把古早味寫出來,或許能幫古早味拉出一線生機,不過有個原則,就是知道多少寫多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非常了不起,為了增加自己的知名度,畫蛇添足增加一些無中生有的故事,就像市面上的“雞只餅”,明明我找出的古書冊就這么簡單的記載,卻有商家為了促銷或美化它而編出一套故事和名稱,就失去原始的美意。寫古早味的工作只是讓下一代知道老祖先曾有的生活方式,千萬不要因為一個人寫錯而讓后代以訛傳訛的流傳下去,反而失去意義了。我發(fā)現(xiàn)作者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比別人還多一點辛苦,要追出真實才可以寫,這也是我會破例幫忙最關(guān)鍵的原因。

編輯推薦

《即將消失的百年美味:36種令人懷念的臺灣古早味》是作者花費9年時間尋訪臺灣本地古早味道,力求全面與真實。在臺灣,因為時髦飲食的沖擊,許多古早味店鋪正日漸式微,而遵循傳統(tǒng)的老師傅、老店鋪,則仍在付出與收成不成比例的情況下默默地艱難支撐,為的是給日漸稀少的懷舊食客留一份“正宗”的老味道。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即將消失的百年美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5條)

 
 

  •   飲食,同時也是文化的面貌?! ×糇」爬衔兜?,回溯久遠時光?! ∮惋?綠豆蒜 阿舍菜 雙潤膏 九層粿……  作者歷經(jīng)九年時間,從臺灣一個個祖?zhèn)骼系曛袑ぴL民間古早美食,  書中記錄的古早美食,一些現(xiàn)已失傳,一些正在消亡,一些仍在堅守。
  •   古早味,就是遵循歷史流傳至今的飲食制作方法和味道。因為時髦飲食的沖擊,許多古早味店鋪正日漸式微。也許現(xiàn)在的許多年輕人都沒有嘗過這些古舊的美味,些許她們會吃不慣這些味道。現(xiàn)在日漸興起了很多創(chuàng)意菜餐廳,她們更加注重食材的創(chuàng)新搭配,烹調(diào)方法的創(chuàng)新,以及中西美味的融匯,也許這些美味都有他的生命輪回,有些美食的消亡我們無力阻止,畢竟需求才是市場存在的唯一的依靠……
  •   《即將消失的百年美味》,講祖?zhèn)骼系昀锏拿耖g古早美食。吃貨們估計會傷感,因為當(dāng)你翻閱的時候,其中一些食物真的已經(jīng)隨制作者老大爺老大娘的去世而徹底失傳。時髦飲食的沖擊使這種老店式微;制作麻煩,售價低廉讓其后繼無人。只是本著讓幾十年來的老食客不斷檔而堅持,可敬。
  •   臺灣和大陸的美食是共通的,在書中的那些臺灣古早味有些我們這邊也有,面茶、面粉餅(這個家里每年還會做兩次),菜丸,魯面……蚵嗲經(jīng)常會在臺灣小吃中提到,還有芋冰,芋圓之類的……比較吸引我的是那些遵循傳統(tǒng)的老師傅、老店鋪……
  •   這本書給了我一種舌尖上的中國的感覺,我們跟著作者的筆觸去尋訪了一下,那些老師傅,36個故事組成36種令人懷念的古早味,值得一看!
  •   雖說是臺灣古早味,但好多我小時候都吃過,像面茶、面粉餅、魯面……都有著我小時候的回憶。尤其是面茶,我在奶奶家住的時候,奶奶經(jīng)常會做一點,給我當(dāng)零食吃,帶著芝麻的香氣的甜甜的面茶,有點芝麻糊的感覺。 想想都有很多年沒有吃過奶奶做的面茶了,小時候家里一般還會在屋頂上曬醬,曬蘿卜干……離家多年見得也很少了,脆脆的蘿卜干伴著辣椒油和香油再加上少許香菜提味,配著糯糯的白米粥,絕對的美味!
  •   臺灣的“古早味”其實也都是從大陸傳過去的 不過很諷刺的是在大陸沒了 人家那還保存的很好!哎~~~~
  •   這本書帶有濃濃的懷舊味道,和老手藝人的那一份堅持,從內(nèi)容上非常棒,滿分。但是對于這本書的價格來說,彩圖是不是可以再多一點,比如能不能有一些制作的過程,像那個挫冰,你形容的那么牛,你好歹也讓我看一眼那個銼刀長啥樣吧。要吊胃口讓我們?nèi)ヅ_灣也不是這兒樣的啊。。。難到這樣簡單的排版,裝幀是為了配合書的氣質(zhì)?可是你在樸實,介紹三十種食物食物,至少要有三十張圖吧。。。
  •   歷經(jīng)九年,謝謝作者給我們帶來這本書,真的很喜歡,每一種古味都有它獨特的背后故事?買來收藏的?
  •   油飯 綠豆蒜 阿舍菜 雙潤膏 九層粿……聽起來就很喜歡!
  •   很喜歡臺灣的美食,那是一種有歷史滄桑融入其中的味道
  •   臺灣,融合了太多民族的精髓,連味道也是本幫和外來的相結(jié)合,隨著歷史的變遷,有些味道因為人們味覺的改變和工序的繁雜逐漸淡出了現(xiàn)代社會,但是總會勾起吃貨的回憶;所以說味道也需要傳承。
  •   喜歡這些古味,好些在大陸還是存在的。
  •   臺灣老味道記憶 我等只能畫餅充饑 望梅止渴
  •   有些東西不能說它有多么的好吃,但那就是你始終也無法忘記的味道,這就是我們關(guān)于味道的記憶。記得家鄉(xiāng)有一種特色小吃叫瓦兒糕,白色的糯米粉和紅糖粉,一層一層交替放在一個木制的碗裝容器里,在火上蒸一下,就看到成型的碗裝蒸糕,甜香軟糯,很受大家的喜歡,每次回家我基本上都會吃上幾次。還有小時候吃的白色的麥芽糖塊,叫賣的人騎著三輪,后面的平板上放著超大快的白色的麥芽糖,買的時候,他會用小錘子敲下一塊,糖很甜,特別粘牙,吃到嘴里有香香的感覺,這是我小時候最鐘情的糖,連大白兔都比不上哦~~近幾年我基本上都沒有見過買這種糖的了,但是糖的味道依然留在了我的記憶里。
  •   古舊的美味讓我想起小時候的味道,第一個介紹的面茶,我小時候就經(jīng)常吃,奶奶炒的面茶配上花生碎,芝麻,還有糖,用開水沖著吃,有時候還會用勺干吃,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奶奶就不做這些了,看到這一段就想起了童年的味道……
  •   閑逛是看到的書,想到《太太好吃經(jīng)》不播了,很是心痛啊,臺灣美食還是很吸引人的
  •   這本不錯,沒去過臺灣,不知道是怎么消失的
  •   想去臺灣,好好尋覓街頭巷尾的美食,希望我們這種二線城市能早日開放自由行,到時能按圖索驥,邊走邊吃。。。
  •   希望我的孩子能有幾回吃到如此美味,希望孩子有一個甜美甜蜜的童年,像媽媽一樣愛吃。做一個可愛的小豬豬,呵呵。
  •   傳統(tǒng)美食中的深厚情感與堅持,值得細細品讀!
  •   那么多好吃的 都要消失了 好心疼·
  •   送回家了,沒看到。不過就憑內(nèi)容而言,愛好美食的朋友不能錯過
  •   作者很認真每一份認真都能在字句里讀到在這個浮躁的年代光是這樣一份態(tài)度就很珍貴了里面很多介紹的食物雖然沒吃過也不是很想嘗試呢不過那個食物短缺的年代里人們認真惜福的生活態(tài)度都在眼前
  •   書的封面還不錯,裝幀也還行,內(nèi)容也不錯,總之很喜歡!
  •   傳統(tǒng)的是最好的。
  •   過程比較少 但是還是特別喜歡
  •   尚未看此書
  •   好,好,好,非常喜歡,非常滿意。
  •   喜歡極了,東西不錯~
  •   幫助回憶好食物
  •   沒我想的好看 不過還可以 做法不詳細
  •   這是一本關(guān)于追尋臺灣古早味的文集。古早味,就是遵循歷史流傳至今的飲食制作方法和味道。是臺灣人用來形容古舊味道的一個詞。 古早味也就類同于我們大陸所說的傳統(tǒng)小吃味吧。許多古早味店鋪,因種種原因而日漸式微,或勉勵支撐,或被迫倒閉,能留存下來的也是鳳毛麟角,只在重大節(jié)日才被作為“文化遺產(chǎn)”拿出來秀一下。

    作者古早味情有獨鐘,花了九年三千多個日子,矢志尋遍臺灣本地即將消失的古早味,所花費的體力、金錢和遇到的困難(甚至因品嘗古早味而生病入院)并非常人所能夠體會。書中詳細介紹了36種臺灣古早味,每種都有一些圖片刊列在書的前部。而在正文針對每種古早味都有一篇長長的專題文。作者日復(fù)一日,從隱匿在民巷小街和老集市上的店鋪攤位中覓得老師傅們的祖?zhèn)魇炙嚕约芭c手藝同樣久遠的味覺故事。這本書早已經(jīng)不僅僅是對美味的追尋,更側(cè)重的是那份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份敬慕和執(zhí)著。書中有很多老師傅奉獻出獨門絕技和獨家秘方,教給你怎樣做才最好吃。個人不太愛甜品,所以獨愛里邊的油飯和豬油拌飯,自己一定會實際操作一下,希望能成為我家的保留菜。

    作者的字里行間都透露出對古早味日漸失傳的無奈和感嘆,寫出這本書可以說是和“時間賽跑”。正如老師傅所說“社會的變遷”是最大變量。所謂“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手工比例大、成本相對高、技藝不容易傳承、規(guī)模小等等原因,使古早味面對商品經(jīng)濟的強烈沖擊因此式微、凋零或是失傳。當(dāng)今社會物質(zhì)極大豐富,“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吃不到的。”比如,我家附近開業(yè)的一味傳統(tǒng)小吃,選料好、味道不錯、營養(yǎng)也豐富,剛開始營業(yè)時是門庭若市,但是漸漸的大家嘗鮮的勁頭過了,最后落得門可羅雀乃至關(guān)門大吉。

    個人的看法是:如果可能可以采用“拿來主義”,選取一兩樣古早味將之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去,保留原工藝也好,加入創(chuàng)新也罷。至于說要一定要將古早味好好傳承下去,并且發(fā)揚光大,我看倒是不必,有時也是不能。作者對古早味所做的已是極致,的確功不可沒。依此書令古早味“走入尋常百姓家”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   臺灣古早美味。越陳越香的窮人招牌菜。
  •   從一個側(cè)面了解臺灣民間飲食。
  •   翻了翻么看還不錯吧看著
  •   就是圖片少之又少
  •   這本書文字偏多,圖片偏少,純屬個人意見。不過因為臺灣的文化和我們福建泉州的文化很相似,所以里面說的那些古早味美食基本也都清楚,只是做法不一。
  •   臺灣版的《無盡的盛宴》,用吃為引線,實際上還是講文化的。雖然書中有很多老師傅奉獻出獨門絕技和獨家秘方,告知了怎樣做才最好吃??墒羌佣嘁稽c和加少一點就差很大啊,又不是菜譜,注明了幾勺幾克的,所以你指望能把這本書當(dāng)菜譜用,那是休想;最多給你個思路,開闊你對傳統(tǒng)美食的視野。大概是受作者的文筆所限,令本來可以令人讀來齒頰生香的美食文失色不少,但是作者的努力和用心,都能夠通過這本來不怎么地的文字傳遞給我們,令本來平凡無奇的文字熠熠生輝!
  •   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內(nèi)部文化
  •   還不錯,沒有詳細做法。
  •   懷舊是主題,僅此而已
  •   曾經(jīng)讀過很多本介紹地方美食的書,唯獨沒看過有關(guān)臺灣的。這本黃婉玲所著的《即將消失的百年美味》正好給我補足了這一課?!   ≡捳f之前我對臺灣的印象大約集中在幾個方面,那就是瓊瑤小說、鄧麗君、林青霞、臺灣夜市、還有日月潭。對于臺灣的飲食我也只知道蚵仔煎、刨冰、鳳梨酥等幾中。在這本《即將消失的百年美味》中,黃婉玲為我們細致的介紹了臺灣36種令人懷念的古早味,以及這些古早味背后的感人故事?!   「杏X臺灣的很多美食同大陸的并沒有多大區(qū)別,比如面茶(和我小時候奶奶做的一樣,只是奶奶會多加些果仁、果脯)、比如豬油拌飯(看完了TVB的《我的如意郎君》之后我差點沒被這口兒迷死,經(jīng)常炸出些豬油來自己拌著吃。只是不知道吃多了會不會變胖)、比如肉油渣(我小時候家里經(jīng)常會用肥肉逼出豬油來,然后把油渣做菜吃。好像挺香的?,F(xiàn)在吃烤肉時五花肉烤得比較焦時好像就是那個味道)。    不過,也有一些美食是臺灣獨具特色的。比如油飯,這是臺灣比較傳統(tǒng)的古早味,在成人、婚嫁、生子、滿月時都要用到;比如酐仔菜,是把高麗菜曬干之后腌得像咸菜一樣,這種吃食我還真沒聽說過;比如雙環(huán)糖,在訂婚時由男方送到女方家去的禮品,象征兩人永不分離。感覺挺有意義的。北京好像訂婚時流行送點心,一般都是稻香村的,具體什么名字不記得了,反正也是取個好彩頭;比如八壽龜桃,是用面粉...加紅色素做成幾種不同的形狀,有上弦月形,有S形,有小烏龜形??刹灰】戳诉@幾個小面龜,它們中間的講究可多了。不同形狀的面龜是不同的人送給長輩的賀壽之禮,可是亂來不得。那種有頭有尾有腳的小烏龜叫“五全龜”,只有高壽且輩分很高的長者才能享用?!   ∽x過這本書感覺心中的感慨還是挺多的。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傳統(tǒng)美食。而這些美食不止是可以飽人口腹,賞心悅目,更是這個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很多做傳統(tǒng)美食的師傅都老了,而這些傳統(tǒng)美食也漸漸不為新新人類們所接受,或者已經(jīng)不能給制作者帶來更高的經(jīng)濟利益,這些古老的味道正在慢慢消失。但是,也有一些人正在堅守著這些民間美食的陣地,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了讓后世子孫知道有過一些美食,它們在這個世界上輝煌過,被人們所需要過、認可過。這種堅守,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堅守,其中的辛勞和心酸讓我感慨、感動。 閱讀更多 ›
  •   隔海相憶的故知 ——《即將消失的百年美味》 細雨微瀾/文隔海相望的那一汪海水,阻斷了親人的愁思,阻斷了那種無以言說的苦楚。世間大概沒有哪一種感情莫過于隔著長長的阻礙,卻無法融匯盡那千言萬語。我的愁思在那里,雖然血緣相隔了幾代卻有著一種情感上的傳承,又或者是耳濡目染下的細膩,因此,于情于物,于人于景,都是一種親切的感覺。對于那種遺于文化沒落的美食,心中滿滿的皆是惆悵的遺憾。充滿著古早味道的臺灣美食,最熟悉的莫過于臺灣的蚵仔煎,一部《轉(zhuǎn)角遇到愛》就讓人們愛上了這種典型的臺灣食品??上?,我始終對那種面食里面包裹著海鮮的口味不過敏,在寬窄巷子品嘗過一次之后,便再也不敢嘗試了,或許于海峽這邊而言,做的并不怎么正宗,而對于很多南北差異很大的食物便已經(jīng)挑戰(zhàn)了人們的味覺極限,更何況是那種古早味的美食呢。書中有一種食物叫做蚵嗲,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東西,但是其中的一種食物我卻可以十分肯定的認為這是每家做菜時煉油用的肉渣,這可并沒有失傳哦,而是每家每戶都有做,只是關(guān)乎做菜手法之類的,調(diào)料使用方面,鑒于地域的不同,口感口味自然是會有所不同的。而炸蘿卜丸子,我們應(yīng)該并不陌生吧,就是這么一些大眾化的食物,融匯在古老文明的傳承下,顯得益發(fā)神秘了起來。當(dāng)然,以青稞面做的食物我沒有嘗試過,書中多道食物提到,雖然有些沒有菜譜,但是一...點都不阻礙吃貨們對于它們的好奇。而我的好奇是什么呢,不僅僅是那些食物的口感如何,而是那些傳承中漸漸遺失的文明。我們無法阻止這一切的發(fā)生,一種文明的出現(xiàn)必然代表著一種文明的消失,但是如果因為機器的便利而使得這些古味融于歲月的暮光中,未免可惜。雖然我對于臺灣有著莫名的好感,但是更多的是對那種文化以及鏈接的紐帶的吸引。那不是一個人的文化,也不是隔海流失的文明,而是一種斷層的存在。如同有一天當(dāng)這些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書籍中的食物已然不存在時并不代表我們的記憶也會消失。在美食節(jié)目鋪天蓋地的涌入人們視線的時候,《舌尖上的中國》以一種不期然的姿態(tài)通過美食的介紹為人們講述了傳承幾千年的文明,而《即將消失的百年美味》與其又是何其的相似,不僅僅是那些臺詞般的撰寫,也不僅僅是那些讓人心痛的遺失,而是因為那些經(jīng)歷,那些曾經(jīng)家喻戶曉的文化。看到現(xiàn)在到處都是某處特產(chǎn)某處絕味,可是這些卻不再是真正正宗的,有些正宗的東西,經(jīng)不起富裕,而有些文明本就是在貧窮下誕生。人們總是喜歡以吃野菜為榮,認為這是憶苦思甜,可是當(dāng)人人都吃不起飯時,這種高檔的食物是否是那般的定義呢。社會在變,時代在變,那些古香古色流產(chǎn)下來的美味能否還能夠保持住它原先的質(zhì)樸呢,在這些即將消失的百年美味與已經(jīng)消失的百年美味中,人們在創(chuàng)新的同時對于它們又是保留的什么心態(tài)呢?我不知,亦無法深思。備注:坐在火車上寫完這篇評,一個小姑娘很郁悶的說山東的菜很難吃還是喜歡四川的麻辣,我無奈苦笑,各地皆有各地的美食,差的只是我們的習(xí)慣而已。 2012.8.5 17:53 于火車上 閱讀更多 ›
  •   本書共記錄了27種即將消失的臺灣古味,食譜部分很簡單,而且像面茶、油飯、魯面等,原料也比較簡單,制作工藝也不復(fù)雜,沒有很多華麗的言辭來修飾。文字部分卻很細膩,能看出作者對這些古老的吃食的一種情懷。每一種食物都代表了過去的一段時光,味蕾留給人的回憶更持久也更深刻。就單單面茶,作者就追憶了自己許多童年與面茶有關(guān)的記憶。時光迅速向前,現(xiàn)在的人,真的很難停下來回過頭去看一看,作者是一個懷舊的人。雖說寫美食的都看起來像食譜,但是在我看來,這更像是記錄一段歷史。很多東西過去就不再回來了,連食物也是一樣的。今天的我們,習(xí)慣速食,那些和古老歲月一起存在的美食,漸漸的消隱在人們的餐桌上。很多人嫌麻煩或者是根本不習(xí)慣這樣的味道,就拿我本人來說,這些即將消失的美味中有幾個是我真的想要去嘗試的?對于沒有共同共鳴的歲月,我們很難能形成某種感同身受,可是還是要感謝黃小姐,她能如此堅持的去做這件事,而且,這樣的記錄,本身就有著其自身的意義。今天的我們,忘記了很多事情。在對于味蕾的追憶中,我相信,一個人的情懷在其中。希望那些百年老字號,不要真正的消失。黃小姐的文字,是真性情的。如果多一些這樣的記錄者追索者,或許我們能留住更多,時光的印記。
  •   本書的圖例大少了,不過了解一下臺灣地方特色小吃。
  •   堅持傳統(tǒng)很難, 不知道這些小吃,將來去臺灣還能吃到多少
  •   文字溫暖親切,都是些很老很傳統(tǒng)的美食,重要的不是做法,而是那些記憶和文化的傳承
  •   很多東西都沒有看過跟吃過,可惜在我出生時已經(jīng)沒有了.......
  •   沒有文筆,沒有美食,只是一些飽肚的酸性食品。
  •   質(zhì)量很好,和圖片上的一樣。只是顏色覺得太嫩,是自己選擇的問題,因為上海的水質(zhì)不好,怕洗了幾次后就會變色。下次還會買同樣品牌系列的床品。
  •   這本書寫的不錯 要是圖片再多點就好了
  •   前一陣有個紀(jì)錄片很火啊,就是《舌尖上的中國》啊,后來陸續(xù)出現(xiàn)N多“舌尖”系列,當(dāng)然都有東施效顰之感。前一日看到一個微博,大致意思是猶太人如果有一個開了加油站,別人看到賺錢,就會在它的旁邊開餐廳、洗車房、超市等等,大家一起賺;而如果一個中國人開加油站賺錢的話,別人也會在它的旁邊開上一個又一個的加油站,最后大家都沒錢賺。我覺得,和這個“舌尖”現(xiàn)象很有一拼,就因為我... 閱讀更多
  •   通過這本即將消失的美食領(lǐng)略了臺灣的本土飲食文化,書中描述的飲食背后的文化氣息感覺很出彩。
  •   雖說是臺灣古早味,但好多我小時候都吃過,像面茶、面粉餅、魯面……都有著我小時候的回憶。尤其是面茶,我在奶奶家住的時候,奶奶經(jīng)常會做一點,給我當(dāng)零食吃,帶著芝麻的香氣的甜甜的面茶,有點芝麻糊的感覺。 想想都有很多年沒有吃過奶奶做的面茶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