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年12月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德)安德斯 頁數:702 譯者:范捷平
Tag標簽:無
前言
《過時的人》第二卷跟第一卷同樣討論關于技術的哲學。準確地說:討論技術官撩主義時代的哲學人類學。我所理解的“技術官僚主義”(Technokratie)并不是技術官僚的統(tǒng)治(不是指我們這個時代掌握政治權力的一群技術專家),而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指“技術”籠罩著我們世界這一事實。這樣的一個世界已經不許我們再說什么,而我們必須說,在我們的歷史上也曾有過技術,而在這個用“技術”來稱呼的世界境況下,歷史已經黯然失色,科學技術已經成了歷史的主體,而我們僅僅只是與歷史同在而已①。這本書討論變化,這些變化發(fā)生在人和人類整體的身上,并將繼續(xù)變化下去。這些變化同時也影響到我們的一切主動和被動行為,影響到我們的勞動和娛樂,也影響到我們主體間的交往,甚至影響到我們的先驗范疇。如果有什么人今天還在大聲吶喊“人的可塑性”(如布萊希特),那么他只會是一個屬于昨天的人物,因為我們已經完成了被塑造。人的變化如此之根本,以至于今天誰還在說人的本質(如舍勒那樣),那么他就是一個屬于前天的人了。如果我在這里不顧上述事實,義無反顧地刻畫我們今天人的畫像,那么我其實是在提出一個觀點,這幅畫像不僅是對我們今天人的刻畫,它同樣也適合于明天的、后天的人,也就是說,我在某種程度上是刻畫一幅“永恒的畫像”。
內容概要
本書是20世紀最為經典的哲學和社會批判著作之一。 作為20世紀著名的猶太哲學家,京特·安德斯與別的學院派哲學家不同,他把哲學的視角轉入對社會現象的慎思和批判。他的主要思辨領域是“否定的人類學”、“批判技術哲學”和“媒體批判哲學”。其表述方式是從20世紀人類生活中的主要技術現象出發(fā)來進行反思,如“電視”、“航天”、“化妝品”、“核武器”、“計算機”等等。哲學界也因此將他稱為現代批判技術哲學和媒體批判哲學的奠基人。本書就是他的這些思想的集中體現。 “否定的人類學”:主要討論人的歷史結構衍變,人和世界的本體論關系,“自由”阻止人的自我認同。提出人的自我認同是個動態(tài)變化過程,其前提是人無法擺脫對自由的追求,對創(chuàng)造世界、科學、藝術、技術和歷史必然性的定式。 “批判技術哲學”:人的“普羅米修斯的羞愧”是其中的核心概念,它蘊涵了作為人的自我成為機器的羞愧。這種羞愧是技術發(fā)展和人的本質之間產生的落差所引起的。這種落差產生“過時的人”。人的存在、生活在技術革命中開始以一種過時的存在方式顯現,人生產的產品逐步廢除人的價值。問題的實質是技術如何替代人成為歷史的主體。人類不再具備控制機器所內含的結構性權力,在失控的技術面前,人類在勞動方式上、精神上和心靈上都將失去其本質意義。人類由于個體性、生命性在機器面前顯得無能,個體和生命無法與完美的機器相媲美。 “媒體批判哲學”:電視觀眾失去判斷力,電視的力量在于使人獲得主觀的客觀性,在非現場中經歷現場,從部分中獲得虛幻整體。影視本體論的雙重性語義:圖像和事件的界限變得模糊,因此產生幻象。電視的實質是:依賴性地消費已被他人決定了的判斷。電視作為“大眾隱居機”制造了這個時代人類的特征。 京特·安德斯還在《過時的人》中反思批判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時代發(fā)生的一系列社會現象學所關注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信息革命”和“生物遺傳”革命時代得到了進一步的衍變,但其本質并沒有產生變化,因此,京特·安德斯的現象學批判仍然有著它深邃的思想內涵。
作者簡介
京特·安德斯(Gunther Anders,1902—1992),原名施泰恩,是德國猶太兒童心理學奠基人威廉·施泰恩之子。早年師從海德格爾和胡塞爾,并于1923年在胡塞爾門下獲得現象學博士學位,1930年與漢娜·阿倫特結婚,并從事哲學人類學和藝術哲學研究。1933年全家與表兄瓦爾特·本雅明一起流亡法國,并協(xié)助漢娜·阿倫特寫作,批判和揭露法西斯意識形態(tài)及其本質。在巴黎期間在《哲學研究》上發(fā)表一系列哲學論文,對薩特的存在主義思想產生過影響。1936年京特·安德斯與漢娜-阿倫特分手,但一同流亡美國,與馬爾庫塞等一起,開始德國哲學流亡,但與法蘭克福學派其他成員保持一定的距離。二戰(zhàn)后回到歐洲,定居瑞士,拒絕柏林自由大學哲學教授和恩斯特·布洛赫推薦的哈勒大學哲學教授教席,堅定地以自由職業(yè)者的身份從事批判思辨和社會活動工作,其中主要是投入反核、反戰(zhàn)以及綠色和平運動。
京特·安德斯一生獲獎無數,主要的有1936年的荷蘭流亡文學獎、1962年的意大利反法西斯獎、1967年的德意志批判獎、1978年的巴伐利亞藝術學院獎、1979年奧地利國家文化出版獎、1980年瑞士圖書出版獎、1983年阿多諾獎等。
書籍目錄
第一卷 中譯本序 獻給父親 第五版前言 前言 論普羅米修斯的羞愧 幻象與復制的世界——對廣播電視的哲學觀照 Ⅰ 送進家門的世界 Ⅱ 幻象 Ⅲ 新聞 Ⅳ 模板 Ⅴ 普遍現象 沒有時間的存在——論貝克特的戲劇《等待戈多》 論原子彈及人類“世界末日失明癥”的根源 Ⅰ 第一個令人驚愕的事實 Ⅱ 原子彈的缺陷 Ⅲ 人比自己小 Ⅳ 倫理想像之形成與情感的物化 Ⅴ 世界末日失明癥的歷史根源 Ⅵ 湮滅與虛無 Ⅶ 結束語 Ⅷ 附錄 第二卷 前言 三次工業(yè)革命導論 過時的: 外貌 唯物主義 產品 人的世界 大眾 勞動 機器Ⅰ 機器Ⅱ 哲學人類學 個體 意識形態(tài) 隨大流主義 國境線 隱私 死亡 真實 自由 歷史Ⅰ 歷史Ⅱ 歷史Ⅲ 想象 正確性 空間和時間 嚴肅性 意義 應用 無能 惡 方法論反思 譯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那么這種“預測理解”和“預測闡釋”是怎么進行的呢?我的回答是:“我也十分想知道?!蔽覀儾粌H不知道預測性的理解是如何發(fā)生的,而且也不知道理解本身機制是什么,這已經是個小小的安慰了。雖然沒有人指責我的觀點的明晰度、準確性或者方法上有什么紕漏,雖然我不必自責是否過于“直覺”,或者太相信“自明感覺”,我在這之前從來沒有用過這兩個令人尷尬的詞,這說明胡塞爾的思想深深地進入了我的骨髓里,盡管如此,我還是要回答:無論預測性的理解和闡釋運作機制如何,它都必須成功。當然,假如沒有得到詢問他們最新成果的請求,謹慎的分科科學家們是不會當機立斷地提供這些新發(fā)現的。我并不那么謹慎,我也不能允許自己那么謹慎。之所以這樣,那是因為存在著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而分科科學家們卻對此一無所知。我們未來學學者預測到的危險無比巨大,已經大得讓我們無法開口描述,因為我們無法告知我們是采用什么方法發(fā)現這個巨大危險的。謹慎的尺度在科學范疇之外。我們面臨的危險的嚴肅性即是我們最后的認真,因此必須嚴肅對待,它證明了一點,我們在極不嚴肅的日子里,也就是在那個自以為永遠不會到來的日子里所積累起來的“無所謂”。但是我也許可以通過一個假設來幫助人類。從預測學認知出發(fā),我們可以得到與“表達式理解”同樣的結果。因為“表達式理解”也不需要間接或者三段論的幫助,也就是說,它也是直接發(fā)生的。
后記
1987年我來到了被稱為“資本主義櫥窗”的西柏林留學,當時的聯(lián)邦德國對于一個年輕的中國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充滿現代科學技術神話的“安樂國”。飛馳的高速列車、璀璨的霓虹燈廣告、8086型的個人電腦、自動售貨機、威登堡廣場上“KaDeWe”①里無所不有的高檔消費品,在那些目不暇接的五光十色面前,我感嘆自己的無奈,嗟悔自己的落伍。我?guī)缀醭闪爽F代的劉姥姥②:看!就連扔在垃圾堆里的彩電也是二十五英寸的!不久,我在柏林工業(yè)大學和自由大學的教室里,特別是在柏林巴伐利亞廣場邊上的啤酒館里認識了一群堅守著“西馬”立場的左翼知識分子,他們談論著“大眾隱居機”(電視)和商品消費者的“物化和異化”(Verdinglichung und Entfremdung),談論著“技術批判”與“綠色和平”,談論著其他種種我先前聞所未聞的“奇談怪論”,他們做著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這些人當中有一個無比熱愛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德國大胡子,他叫布克哈德·特維斯~塔里比塔利(Burkhard。"lewes-Talebitari)。說來他還是我的師兄,當年我們同在H·D·齊默曼教授門下攻讀文學理論博士學位,他研究語言哲學,我研究跨文化闡釋學,因此常常在一起喝啤酒,學著像安德斯那樣“打哲學零工”(Gelegenheitsphilosophie)。記得我們手中捧著碩大的啤酒杯交談的第一個話題就是“海德格爾”和“電視”,以后才漸漸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諾的《啟蒙的辯證法》、哈貝馬斯的《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技術與科學》。
編輯推薦
《過時的人(套裝共2卷)》:大學譯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