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蘇力 頁數(shù):26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這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兩年發(fā)表的部分論文、學術(shù)隨筆和讀書筆記。有兩篇曾收入早該出版但因出版社拖沓至今尚未出版的《閱讀秩序》一書中。文章大致分成三編。 第一編主要是關注一些社會和法律的熱點問題,諸如言論自由和隱私權(quán)、婚姻法修改、刑事訴訟法修改、送法下鄉(xiāng)、科技與法律以及司法審查和制度形成的問題。當然都只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試圖從一個角度切人進行學理的然而可能對社會實踐有影響的討論。第二編的文字是對于法學自身的反思。最后一編的五篇是讀書筆記和讀后感。
作者簡介
蘇力,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院長。祖籍江蘇,生于1955年愚人節(jié)。少年從軍,又當過工人。1978年恢復高考后,復轉(zhuǎn)軍人進了法學院。1984年讀碩士期間赴美留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年回北大任教。有《法治及其本土資源》、《送法下鄉(xiāng)》、《道路通向城市》、《法律與文學》等獨著,《法理學問題》、《超越法律》、《無需法律的秩序》等譯著,以及論文、書評百余篇。
書籍目錄
增訂版前言 Ⅰ原版序 Ⅲ致謝 Ⅷ深深嵌在這個世界中 為什么“朝朝暮暮”? 我和你深深嵌在這個世界之中 罪犯、犯罪嫌疑人和政治正確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把道德放在社會生活的合適位置 這里沒有不動產(chǎn) 家族的地理構(gòu)成 法律與科技問題的法理重構(gòu) 透視中國農(nóng)村的司法需求 閱讀中國市場經(jīng)濟中的秩序 “法”的故事 “法”的故事 反思法學的特點 法學知識的分類 法學教育隨想 知識的互惠與征服 曾經(jīng)的司法洞識 悼念費孝通先生 社會轉(zhuǎn)型中的中國學術(shù) 閱讀秩序 法律如何信仰? 認真對待人治 從政法的視角切入 民主與法治的張力 社群主義的挑戰(zhàn)? 經(jīng)濟學帝國主義? 《新鄉(xiāng)土中國》序 超越“不過如此”
章節(jié)摘錄
三 鑒于圍繞戴安娜之死的社會心理,我們也就不難看出公眾對傳媒的指責很容易過分(因此,傳媒并非無辜)。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傳媒機構(gòu)和傳媒人士都以刺探戴安娜或其他名人的私隱為工作中心,騷擾戴安娜的主要是一幫自由攝影師和小報記者。大的傳媒機構(gòu),即使有時也關心和報道了戴安娜的私隱,并在特定意義上參與了制造戴安娜的痛苦,但它們一般并沒用令人反感的方式獲得有關信息,也不渲染,而是有自我約束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戴安娜死后,有記者試圖向某大報高價出售戴安娜奄奄一息的照片,就被該報拒絕;傳媒界也有人對這幾位狗仔記者行為的譴責和對新聞自由的反思。這都表明,就整體和就平均水平來說,傳媒界的人不一定比普通人更缺乏道德感和道義感;當然,這也不意味或隱含著另一個判斷:就整體和平均水平來說,傳媒界的道德感比普通人更高。問題是并不存在一個鐵板一塊的傳媒;那樣的傳媒是我們自己的創(chuàng)造,是“傳媒”這個詞實體化之后給人們的一個錯覺。 事實上,在西方國家,報紙和小報有比較嚴格的區(qū)分,那些不擇手段刺探和公布名人私隱的往往只是小報。一般說來,大報和電視臺比較嚴肅,盡管有時也會有越界的或打擦邊球的行為。將這些不同的傳媒機構(gòu)或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個范疇來加以譴責是不公正的;這正如不能因為出了一個希特勒,所有的德國人就都得對希特勒的罪行負責一樣?! ∥疫€想指出,盡管在戴安娜身上,無孔不入、毫不留情的傳媒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她的痛苦,因此也加劇了熱愛她的公眾的痛苦,但不也正是這個傳媒,曾給她帶來幸福和光彩,給熱愛她的公眾帶來滿足和快慰?!而且,也恰恰是傳媒無孔不入的能力和毫不留情的曝光也曾在另一些場合迫使另一些人,即使是非常有權(quán)勢的人,不得不行為有所收斂,甚至揭露出了不少違法、犯罪和不公的現(xiàn)象,公眾由此獲益。因此,我們必須問一問自己,為什么當戴安娜春風得意之際,我們甚至歡迎那喜好刨根挖底的傳媒;而當戴安娜陷入困境之刻,我們就要譴責那同樣是窮追不舍的傳媒?憑什么傳媒對“壞人壞事”應當追查到底,而對戴安娜這樣的美人或好人就應當“鏡”下或筆下留情?而在刺探到個人隱秘予以曝光之前,傳媒又何以可能事先區(qū)分好人和壞人呢?他們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公眾的判斷?只要我們保持一種嚴格的邏輯,其結(jié)論必然是嚴酷的。社會之所以容忍這種有時很過分的“新聞自由”并不是一種偶然現(xiàn)象,而是一個社會的選擇。而一旦社會做出了選擇,形成了作為制度的新聞自由,傳媒擁有了作為一種權(quán)利的新聞自由,就不可能事先完全排除這種自由帶來的某些壓迫人的結(jié)果(又一個悖論),也不可能事先完全排除傳媒界某些人濫用這種權(quán)利。如果要想徹底消除,除非是廢除傳媒的這種自由。但是,我們愿意走那么遠嗎? 四 即使對那些在我們看來濫用了自由的小報或記者,我們也不應僅僅停留于“道德化”的譴責。我們必須追問,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類令人討厭的記者和小報?為什么在一個創(chuàng)造了“私隱”和“私隱權(quán)”概念的現(xiàn)代社會,會出現(xiàn)諸如戴安娜遭遇的那種侵犯私隱的境況?僅僅用某些人道德或職業(yè)道德的缺失無法解說。甚至我們無法籠統(tǒng)地說這是市場競爭和新聞自由的產(chǎn)物。新聞自由僅僅是一個概念,它并沒有規(guī)定這種自由必定是戴安娜遭遇的那種自由;而市場需求也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的需求構(gòu)成。因此,我們要問,是什么構(gòu)成了這種狀態(tài)的新聞自由,什么支撐了這一市場?我并不認為那些小報是某些人“低下——卑俗”欲望的產(chǎn)物。高尚與卑下讀者群之區(qū)分也許是我們習慣的、簡單的“善”、“惡”兩分觀念的產(chǎn)物。在我看來,這種令人討厭的小報的存在和繁榮與“人性”的某些未必真是弱點的弱點有關?! ?/pre>編輯推薦
沒讀過這本書,別說自己是法學專業(yè)。最懂中國的法律人,當代法學家蘇力的經(jīng)典之作,剖析中國制度的形成過程?!吨贫仁侨绾涡纬傻?增訂版)》匯集了作者近兩年發(fā)表的部分論文、學術(shù)隨筆和讀書筆記。有兩篇曾收入早該出版但因出版社拖沓至今尚未出版的《閱讀秩序》一書中。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