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孔寒冰 頁數:563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凝聚了孔寒冰教授多年的心血。為了能在修訂這本《東歐史》的過程中補充資料,增加實際感受,他經歷千辛萬苦,分兩次游歷了中東歐十五個國家。作為同事,我耳聞目睹寒冰教授以一種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深耕細作于一個在國際政治中算不上顯學的研究領域,不禁為他的執(zhí)著精神和嚴謹學風所深深感動。在學術界和教育界彌漫著浮躁之風的今天,這種精神尤為難能可貴。能為本書作序,故而備感榮幸。我本人對東歐問題素無研究,但在對國際政治、中國政治與外交的粗淺觀察中,深感東歐地區(qū)的重要地位。誠如寒冰教授在本書中所言,這一地區(qū)的歷史文明特別悠久,民族宗教關系特別復雜,地緣戰(zhàn)略位置特別重要,其周邊大國(今天還有美國)投下的陰影特別深重,給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留下的經驗教訓特別深刻。在中國政治和外交史上,東歐問題也占有特殊的地位。在研究20世紀40年代后期的中美關系時,我就發(fā)現(xiàn)當時的美國對華決策者高度關注中共領導人對1948年蘇聯(lián)同南斯拉夫沖突的態(tài)度,幻想毛澤東能成為“中國的鐵托”。喬治·凱南等人起草的官方內部文件認為,盡管中共公開譴責鐵托,但其國內政策與共產黨情報局所要求采取的路線不一致,“民族主義很可能將被證明是共產黨人的棘手問題”,而中共掌握全國政權后,將會出現(xiàn)“強烈的‘鐵托’傾向”。事后的歷史證明,中國人對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的態(tài)度,經歷了一個“否定之否定”的循環(huán)——從強烈抨擊鐵托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離經叛道行為,到高度贊揚鐵托反對外來干涉和霸權主義的正義斗爭。這個過程,不是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有了多么大的轉變,而是中國人對本國與外部世界的判斷標準變了。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對東歐問題的態(tài)度和政策一直既受制于又不局限于意識形態(tài)考慮,而且都與當時中國國內政治環(huán)境和外交大局息息相關。1956年的波匈事件在中國國內引起很大的政治震動,一直影響到此后中共對一系列國內國際問題的判斷和政策。60年代中后期,中共嚴厲批判“鐵托集團的修正主義”,同阿爾巴尼亞結成事實上的政治和戰(zhàn)略同盟,折射出那一時期國內“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路線。
內容概要
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東歐既是被重視的地方,也是被輕視的地方。說重視,是指從古到今各大國勢力常常把東歐作為稱霸歐洲和稱霸世界的重點或起點;說輕視,是指大國在劃分勢力范圍和構建世界體系的時候又極少考慮東歐民族或國家的利益與訴求,多半將它們當作大國之間討價還價的籌碼或爭奪和控制的客體。在世界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東歐為什么自己當家作主的時候少,而受制于人或任人宰割的時候多?東歐有沒有不間斷的社會發(fā)展?影響東歐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從這些疑問出發(fā),《東歐史》在大國和大國關系的框架內對東歐整體的社會發(fā)展過程進行了研究,時間跨度從東歐民族形成、早期國家建立到迄今為止尚未完結的重返歐洲進程,長達幾千年。
作者簡介
孔寒冰,199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前身),獲法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中東歐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東歐政治與外交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克拉拉·蔡特金年譜》(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克拉拉·蔡特金評傳》(專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年版,1998年獲得北京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涉外企業(yè)創(chuàng)建與運行管理》(獨著教材,中央編譯出版社1994年版,1996年獲得北京大學優(yōu)秀教材二等獎),《俄羅斯政治體制》(主編,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科索沃危機的歷史根源及其大國背景》(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000年獲得北京大學著作二等獎),《涉外企業(yè)的理論與實踐》(獨著教材,知識出版社1999年版),《歷史瞬間——20世紀重大事件的起源及其影響》(專著,重慶出版社200(1年版),《葉利欽執(zhí)政年代》(合著,河南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清除巨蠹》(主編,知識出版社2001年版),《金橋——外資與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專著,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歷史、理論和評價》(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004年獲得北京市教學成果二等獎),《直接利用外資的理淪與實務》(合著,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3年版),《世界社會主義史論》(主編之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005年被評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中蘇關系及其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專著,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4年版),《國際婦女節(jié)起源考》(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2005年被評為“第四屆全國優(yōu)秀婦女讀物”),《東歐政治與外交》(獨著教材,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導論一、東歐的內涵二、研究東歐的意義(一)地緣政治視角(二)民族宗教視角(三)歷史發(fā)展視角(四)經驗教訓視角三、相關研究概述與本書的特點(一)國內外相關研究概述(二)對東歐發(fā)展連續(xù)性的解讀第一章 東歐主要民族的形成及其早期國家的建立第一節(jié) 東歐主要民族形成的歷史條件一、羅馬帝國的興起二、羅馬帝國的分裂和基督教的分裂第二節(jié) 西斯拉夫民族的形成和它們的早期國家一、斯拉夫人和西斯拉夫人二、波蘭人及早期國家的建立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及早期國家的建立第三節(jié) 南斯拉夫民族的形成和它們的早期國家一、民族大遷徙與斯拉夫人的第二次分化二、保加利亞人及早期國家的建立三、其他南斯拉夫人及早期國家的建立第四節(jié) 非斯拉夫民族的形成和它們的早期國家一、馬扎爾人及早期國家的建立二、達契亞人及早期國家的建立三、伊利里亞人及早期國家的建立第二章 東歐歷史上的強國第一節(jié) 從等級君主制到貴族民主制的波蘭一、波蘭的統(tǒng)二、波蘭的強盛第二節(jié) 大摩拉維亞和捷克王國一、短暫的大摩拉維亞二、捷克王國第三節(jié) 匈牙利王國第四節(jié) 保加利亞王國一、第一保加利亞王國二、第二保加利亞王國第五節(jié) 塞爾維亞王國第三章 反抗異族侵略和壓迫的東歐第一節(jié) 生存在東西羅馬的陰影中一、阿爾巴尼亞的社會發(fā)展二、羅馬尼亞的社會發(fā)展第二節(jié) 抵御奧斯曼帝國一、奧斯曼帝國對巴爾干的入侵二、塞爾維亞人的兩次起義三、斯特凡大公領導的抵抗運動四、斯坎德培領導的武裝斗爭第三節(jié) 反抗東西方列強一、神圣羅馬帝國和沙皇俄國的擴張二、捷克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三、匈牙利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四、波蘭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第四章 東歐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xiàn)第一節(jié) 影響東歐民族國家出現(xiàn)的因素一、近代國際體系和大國問的戰(zhàn)爭二、民族復興運動的興起三、社會主義政黨的產生第二節(jié)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建立的東歐民族國家一、瓦拉幾亞與摩爾多瓦的統(tǒng)一二、保加利亞的獨立三、阿爾巴尼亞的獨立第三節(jié) 東歐國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兩次巴爾干戰(zhàn)爭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東歐國家第四節(jié)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出現(xiàn)的東歐民族國家一、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二、波蘭共和國的重建三、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四、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第五章 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問的東歐第一節(jié) 影響這一時期東歐發(fā)展的因素一、凡爾賽體系的確立二、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三、共產主義政黨的產生第二節(jié) 要求修約的國家一、凡爾賽條約的后患二、急于復仇的匈牙利三、不斷右轉的保加利亞第三節(jié) 反對修約的國家一、受德國威脅的捷克斯洛伐克二、游走于大國之間的羅馬尼亞三、被民族矛盾困擾的南斯拉夫四、小協(xié)約始末第四節(jié) 另一類的國家一、夾在蘇聯(lián)和德國當中的波蘭二、為生存而掙扎的阿爾巴尼亞第六章 東歐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第一節(jié) 受法西斯之害的國家一、遭第四次瓜分的波蘭二、被肢解的捷克斯洛伐克三、被侵略的南斯拉夫四、被占領的阿爾巴尼亞第二節(jié) 與法西斯為伍的國家一、緊跟德國的匈牙利二、尋求法西斯“庇護”的保加利亞三、受法西斯脅迫的羅馬尼亞第三節(jié) 東歐的反法西斯斗爭一、波蘭的抵抗運動二、捷克斯洛伐克的抵抗運動三、南斯拉夫的抵抗運動四、阿爾巴尼亞的抵抗運動五、匈、保、羅三國的抵抗運動第七章 人民民主制度時期的東歐第一節(jié) 東歐人民民主制度確立的背景一、大國戰(zhàn)時的合作與戰(zhàn)后的勢力范圍劃分二、德國的分裂與民主德國的誕生三、戰(zhàn)后初期斯大林的國際合作主張第二節(jié) 東歐人民民主制度的實踐一、人民民主制度的形成……第八章 蘇聯(lián)模式在東歐的確立第九章 東歐的改革年代(上)第十章 東歐的改革年代(下)第十一章 東歐的急劇變革第十二章 “返回歐洲”的東歐歷史仍在延續(xù)(代結語)主要參考書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蘇聯(lián)解體以后,東歐國家在不同程度上仍是美國、西歐和俄羅斯爭奪的對象。對東歐國家來說,歷史命運似乎有著很強的穿透力。這種現(xiàn)狀反映在學術研究上,對于迄今為止尚未完成的北約東擴和歐盟東擴,學者們更多地從北約的新戰(zhàn)略、歐盟的新政策、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討價還價的角度來研究,不大關注從東歐國家角度來探討這兩個“東擴”問題,更少表達這些國家的利益訴求和內心感受。歷史和現(xiàn)實都表明,東歐地區(qū)始終是被爭奪和控制的對象。對此,有學者認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民族歷史上的敵對源于前者控制東歐的頑固欲念,而現(xiàn)在看來,這也是世界大戰(zhàn)的主要原因。”①東歐一直是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的重要舞臺,但這個舞臺上的主角從來都是外來的大國,這里的民族和國家只能充當配角并承擔著各種后果。按帕爾默的觀點,東歐各族人民的這種命運就是由“地圖預先注定的”②。這種看法正確與否固然可以進一步探討,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他是從地理位置和地緣政治角度提出來的。(二)民族宗教視角按照西方學者的觀點,宗教的力量,種族特點,民族主義和帝國的建立、維系和衰亡在東歐的社會發(fā)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在這四個因素中,前三個是內部的并且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民族本身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是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人文地理學等諸多學科的重要研究對象。但是,由于對內涵的界定標準不一,長期以來,國內外學術界在什么是民族的問題上一直爭論不休。為了研究方便,學者們對各種不同的民族界定進行了分類。第一種是將民族界定分為主觀派和客觀派兩類。前者界定民族的出發(fā)點是人的想象,即特定的人群只要認為自己是一個民族,他們就是一個民族,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1963-)直接把民族稱為“想象的共同體”③。后者界定民族的出發(fā)點是民族構成的客觀因素,如地理條件、宗教信仰、膚色、語言、種族、習慣以及共同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等等。④第二種是將民族界定分為斯大林的“四個共同論”和“西方民族觀”兩類。
后記
1992年獲得博士學位后,我就留在北京大學任教。到現(xiàn)在為止,我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有關東歐的專業(yè)課已超過了15年,而在其他相關課程中涉及東歐問題的時間就更早了。因此,我一直有寫一部系統(tǒng)的、綜合性的東歐史的愿望。既是出于生計也是出于興趣,在過去的20年間,我斷斷續(xù)續(xù)寫過數十篇有關東歐的論文和短文,1999年還出版了《科索沃危機的歷史根源及大國背景》一書,指導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寫的學位論文也多半與東歐的政治與歷史相關。其中,郭潔的博士學位論文《納吉·伊姆雷與20世紀50年代的匈牙利政治發(fā)展》獲得了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第一屆章文晉優(yōu)秀博士論文一等獎。說這些沒有任何臭顯擺的意思,只想表明我具備一點寫東歐史方面著作的基礎,甚至可以說部分章節(jié)的書稿已經有了。不過,正式著手將這些零散的東歐史整合到一起是從2005年開始的,那一年我申請到了北京大學的一個教材項目《東西方之間——東歐概論》。真正全力寫此書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很難做的大難題??v向幾千年,橫向十三個差別極大的中小國家,要把它們如何誕生、怎么曲折發(fā)展和演變寫清楚,要說明與此有關的內部和外部的種種原因,真的是很不容易。結果,稿子越寫越長,原定的字數就打不住了。后來,我索性也就放任自己了,寫到哪兒算哪兒,能寫多少算多少。在按規(guī)定完成了近40萬字的教材之后,我繼續(xù)前行,最后終于完成了擺脫教材體例、字數也擴大了近一倍的東歐史。就在書的初稿完成后不久,學院批準我休一年學術假。在學院的大力資助下,我分別在2009年2~3月、8~11月對地理位置的中東歐十五國的三十多個大小城市進行了學術訪問,書稿的最后修訂就是游走在中東歐國家過程中進行的。除了到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同那里的專家學者進行交流、盡可能多地搜集這些國家的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外,我還特別喜歡參觀那些記載了中東歐社會發(fā)展中重大歷史事件的地方,喜歡一個人漫步在多瑙河、維斯瓦河、薩瓦河、蒂薩河、奧得河畔,注視著承載著中東歐國家、民族喜怒哀樂的緩緩流過的河水,更喜歡久久地坐在波羅的海、黑海岸邊,傾聽浩瀚無際大海的驚濤拍岸。常言道,百聞不如一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不敢說讀了萬卷書,但路走得卻不止幾萬里。
編輯推薦
《東歐史》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