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

出版時間:2004-9  出版社:Foreign Languages Press  作者:老舍  譯者:尤利葉·吉姆遜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社專事外文圖書的編輯出版,幾十年來用英文翻譯出版了大量的中國文學(xué)作品和文化典籍,上自先秦,下迄現(xiàn)當代,力求全面而準確地反映中國文學(xué)及中國文化的基本面貌和燦爛成就。這些英譯圖書均取自相關(guān)領(lǐng)域著名的、權(quán)威的作品,英譯則出自國內(nèi)外譯界名家。每本圖書的編選、翻譯地程均極其審慎嚴肅,精雕細琢,中文作品及相應(yīng)的英譯版本均堪稱經(jīng)典。    我們總總值到,這些英譯精品,不單有對外譯介的意義,而且對國內(nèi)英文學(xué)習(xí)者、愛好者及英譯工作者,也是極有價值的讀本。為此,作者對這此英譯精品做了認真的遴選,編排成漢英對照的形式,陸續(xù)推出,以饗讀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二馬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3條)

 
 

  •   譯者的英譯水平?jīng)]得說~其他的嘛,是可以忽略不記的~樓下那位評論太偏激了。請大家還是謹慎參考有些人的誹謗、中傷。。至少沒他說那那么嚴重。^^
  •   錯字連篇垃圾給當當留言了回復(fù)的很不負責全套的官話沒有解決問題!大家別買可能是盜版的書!
  •       摘要:《二馬》發(fā)表于1929年,是老舍先生的早期長篇小說作品,這部小說以一對父子的異國之旅為線索,展開了對中國國民性、新老派市民階層的對比分析。作者把中英文化差異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讀者可以通過此書窺探到當時中國社會的社會風(fēng)俗以及中國的國際地位。其中主要代表人物——馬則仁,馬威,店員李子榮的形象刻畫的深入人心。本文試圖通過對這三個主要人物的分析,來探究當時的市民階層和國家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字:《二馬》 老舍 市民階層 藝術(shù)形象 主要人物分析
        
        《二馬》是老舍先生早期的文學(xué)作品,寫于1929年,它和另外兩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xué)》、《趙子曰》共同奠定了老舍作為新文學(xué)開創(chuàng)者之一[ 觀點來自百度百科“二馬”詞條]的地位?!抖R》主要講述了老北京的一個有些游手好閑的市民形象——馬則仁,為了繼承哥哥馬唯仁的遺產(chǎn)——一間古玩鋪子,帶著兒子馬威遠赴重洋來到英國,寄宿在英國女人溫都太太家的一系列故事。作者用細致幽默的寫作手法描述了老馬與溫都太太的異國情緣,充分展現(xiàn)了英國的風(fēng)土人情,客觀的表達了中國在當時的國際地位。老舍先生在《二馬》中創(chuàng)造出了很多鮮活的藝術(shù)形象,其中馬則仁,馬威,店員李子榮,是作品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三個人物,他們是中國典型的市民階層的代表。電視劇《二馬》與原著略有不同,增加了一些前奏,但包括演員選擇等方面,總的來說還是忠于原著的。
        上個世紀20年代末,現(xiàn)代文學(xué)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了“第二個十年”。與勇于嘗試探索、追求個性表達的“第一個十年”相比,這個階段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缺少了了五四以來那種思想方面的自由解放,轉(zhuǎn)而追求實現(xiàn)文學(xué)作品的社會價值,濃重的政治傾向和革命色彩是這個時期文學(xué)作品的主流。老舍先生的作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顯然是個特例,無論是《老張的哲學(xué)》,還是《二馬》,還有后期的《駱駝祥子》、《茶館》,沒有鮮明的政治立場,行文之間不見生硬的呼聲和批判性思維,他著重于描寫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善于從個體的興衰沉浮中給世人一個窺探當時社會的窗口。老舍的作品帶有濃厚的“京味”,這是他表現(xiàn)故鄉(xiāng)情結(jié)的一個出口。北平的一切,是他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正因為這片土地,老舍筆下的主要人物都被賦予了獨特的性格特點,北京文化是老舍作品的精魂。
        《二馬》中的馬則仁,是一個典型的北京老派市民形象,在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小節(jié)這樣描寫道“老馬先生的年紀至多也不過去五十,可是老故意帶出頹唐的樣子”、“多邁一步,都似乎與理不合”、“他既不近視,又不遠視,戴著大眼鏡只是為別人看著年高有威”[ 本文直接引用部分摘抄于《二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0年11月北京第一版]。寥寥幾筆,一個有些裝腔作勢的,卻也不乏有點可愛的老馬的形象躍然紙上。馬則仁自小讀過英文學(xué)校,認得幾個英文,卻裝著一顆要做官的心,不愿屈就到學(xué)校當拿著藤鞭的教員,于是一直也沒有個正式的職位,因為有幾分家底,又有哥哥馬唯仁的幫襯,一天到晚逗逗鳥,到集市上溜溜彎,帶著兒子滾鐵環(huán),餓了來碗酸酸的豆汁兒,啃個焦圈,自得其樂。有一個妻子,有一個兒子,這樣的家庭,實在是最普通不過的老北京的家庭了。馬則仁天生帶著一股子倔勁,好面子,通俗點的話就是“裝大爺”。兜里明明沒有幾個錢,咬著牙也要讓面子上先過得去。在英國的溫都太太家住宿,每頓飯都要嚴格按照時間點供應(yīng),有一次馬則仁起晚了,過了飯點,沒有飯吃,溫都太太試探性的去問他餓不餓,他躺在搖椅上,抽著一支煙,緩緩的噴云吐霧,佯裝愜意的晃來晃去,答曰:“不餓”,其實饞蟲早就大鬧五臟廟了。
        好面子是一個國民性問題,老舍先生在書中這樣寫道:“中國人的‘講面子’和‘不要臉’手拉手走。馬先生在北京的時候舍著臉給人家借一塊錢,也得去上親戚家喝盅喜酒,面子!張大帥從日本搬來救兵,也要和茍大帥打一回,面子!”中西差異在這或許可見一斑。剛遠渡重洋的馬家父子來到英國,碰到了前來接他們的老相識尹牧師,一起來到酒館吃點東西,按中國人的心態(tài),應(yīng)該是尹牧師盡地主之誼,但是等酒足飯飽之后,尹牧師手一伸,說,一個先令。面子歸根結(jié)底是一個國民心態(tài)在作祟,面子并不等同于尊嚴,它是人們行走于世界的武裝,缺少了它,“馬則仁們”或許會覺得像沒穿衣服一樣難受,如芒在背。為面子付出的代價,倒也不覺得苦;沒面子的代價,或許真能哭出聲來。
        馬則仁看不起做買賣的,“發(fā)財大道是作官;做買賣,拿著血汗掙錢,沒出息!不高明!俗氣!”他不屑于店鋪里的你來我往,討厭和金錢打交道,卻對“掌柜的”這個稱呼異常在意。他按照老北京的規(guī)矩,問店員叫“伙計”,他覺得人與人之間,掌柜的和伙計之間就是要有長幼尊卑。等級觀念在馬則仁的心里是根深蒂固,英國的風(fēng)俗習(xí)慣與中國不同,受過教會學(xué)校教育的兒子馬威很是看不慣父親的一些落后的習(xí)氣,經(jīng)常勸說父親,在電視劇《二馬》中有這樣一段,是馬威諷刺父親剛出國就對房東溫都太太有好感,父親惱了,擺出架子:“掌嘴”,馬威猶豫了一會只得照辦。在馬則仁心里,兒子就是兒子,老子就是老子,必須要有個規(guī)矩。
        馬則仁是一個帶有濃重的老派作風(fēng)的人,“他們雖是城里人,但仍是‘鄉(xiāng)土’中國的子民。身上負載著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與生活方式很‘舊派’,很保守,很閉塞的”。他崇尚權(quán)利,愛慕虛榮,愛裝腔作勢,觀念陳腐,得過且過,這些都是以馬則仁為原型的小市民階層值得詬病的地方。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也有一些可以稱道的閃光點。
         他們熱心,恨不得把別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前提是自己喜歡的人,馬則仁為了溫都太太可以說是“赴湯蹈火,在所不惜”,他不顧兒子的反感,到古玩鋪子里偷偷地拿回一些小玩意,只為博得溫都太太一笑。他們懂得生活,即使在窘迫的生活環(huán)境下,還要保全自己的態(tài)度和方式,在異國,種花,到狀元樓吃中國菜,遛彎,討好自己喜歡的人,一樣不少;他們還很樂觀,馬則仁“拿起賬本子看看吧!上個月賺了四十磅錢,上月賠了十五磅錢;把賬本收起去;誰操這份心呢!有時候賺,有時候賠,買賣嗎,哪能老賺錢?”這樣的心態(tài)或許從另一個方面看也是一種自我排遣的方式。在中國人普遍受歧視的時代,一種得過且過的鴕鳥心態(tài)是一種普遍的處世方式,站在大環(huán)境的角度下去看這個現(xiàn)象,我們并不能一味的去批判他們的慵懶,只是說,那時的“馬則仁”耳濡目染的有一種浸入骨子里的不羈,他們已經(jīng)尋找到了麻痹自己神經(jīng)、不問世事變遷、不追潮流、趕革命的“桃花源”。自顧自的陶醉于“小我”,兒女情長,一壺酒,一碗陽春面,手杖,眼鏡,緩緩的走在異國的街道上,或許經(jīng)常會聽到嘲笑聲,但是在馬則仁的心里,這些或許就是他的全部了。
        馬威是一個與父親有些不同的青年人,只能說有些不同,他的身上仍然有一部分無法擺脫的來自于父親的“氣質(zhì)”。自小被父親送入教會學(xué)校念書,英文甚好,也了解了一些西方文化,他能夠看到中國人身上的劣根性,但是自小跟著父親生活,“父命至上”也是他無法逾越的命令。即使父親再愚昧,他也只能是嘆息,并無改變之力。他有些懦弱,面對自己對于房東溫都太太的女兒瑪力的情感,他只能默默的放在心里,他不敢熱烈的表達自己的愛情,“她,真是她!在街那邊走呢!他心里跳的快了,腿好像在褲子里轉(zhuǎn)圈。趕她!但是,跟她說些什么呢?請她吃飯?現(xiàn)在已經(jīng)三點了,那能還沒吃午飯!請喝茶,太早!萬一她有要緊事呢,耽誤了她豈不······萬一她不理我呢······”;他顧忌許多東西,顧忌父親的威嚴,顧忌朋友的情面,顧忌國別,顧忌中國人的地位,他在父親與朋友李子榮之間周旋著,他看不慣父親不尊崇買賣規(guī)則辦事,但又無能為力,“馬威這幾天的心里像一鍋滾開花的粥:愛情,孝道,交情,事業(yè),讀書,全交互沖突著!感情,自尊,自恨,自憐,全彼此矛盾著!父親不好,到底是父親!李子榮太直爽,可是一百成的好人”。
        馬威或許是一個“中庸”的保持者,既有那種渴望改變現(xiàn)狀的激烈決心,但又囿于固有的看似重重不可突破的心理障礙。在愛情方面,馬威與歌德的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有一些主人翁心理上的共通之處,但是具有“中國特色”。他是那個年代大多數(shù)青年的代表,有理想,但是社會卻沒有給他們充分的實踐氛圍,他們在前進的道路上踟躕著,有著那個時代復(fù)雜的情愫。當代中國接近恥辱的歷史,讓這個多災(zāi)多難的民族在上世紀20年代以一種卑微的姿態(tài)微縮在世界之林。老舍在文中這樣寫道:“二十世紀的‘人’是與‘國家’相對待的:強國的人是‘人’,弱國的人的呢?狗!中國是個弱國,中國‘人’呢?是——!”國家的形象是和國民態(tài)度密不可分的,當時的中國多充斥著類似于老馬的普通市民,他們安于己樂,“就怕,像老馬,像老馬的四萬萬同胞,既不完全消極,又懶得振起精神干事。這種好歹活著的態(tài)度是最賤,最沒出息的態(tài)度,是人類的恥辱!”老舍先生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筆觸以一種震懾心靈的力量吶喊出了那個時代的最強之音,他心痛于國人的不知所然,迷茫中斷送了中國的前途。
        相比之下,店員李子榮或許是老舍心目中最佳的新派市民形象了,“李子榮算把外國人弄糊涂了:你說他是日本人吧,他的臉真不能說是體面。(日本人都是體面的?。┱f他是中國人吧,他的黃臉卻是洗的晶光;中國人可有舍得錢買胰子洗臉的?”他是官派留學(xué)生,卻沒有一般留學(xué)生身上那種不可一世的傲勁。在古玩鋪子幫工,做事和和氣氣,并不因為自己是中國人就低聲下氣,永遠不卑不亢,挺直了腰板正直的做買賣。面對老板馬則仁的無禮和胡攪蠻纏,總是笑臉相迎,堅持自己的原則。當國內(nèi)官費遲遲不能如期撥下的時候,他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賺取學(xué)費和生活費。他熱情,對待馬威如同兄弟,他總在馬威苦悶的時候給他力量,讓他勇敢的面對自己的愛情;他重情義,在老掌柜馬唯仁去世后依然堅守自己的崗位,任馬唯仁百般刁難,依然想出各種法子讓古玩鋪子蒸蒸日上;他有膽量,在面對鋪子即將被倫敦工人拆除的時候,聰明的想出一計,反敗為勝。
        李子榮的形象,以一種朗朗不可褻瀆的風(fēng)骨呈現(xiàn)于世。他入世,卻沒有那么世俗,內(nèi)心永遠有一股原則的力量支撐,他是完美的“救世主”,總解救馬家父子于水火之中,正義,聰慧,果敢,在他的身上淋漓盡致的呈現(xiàn)。正如老舍期待的那樣,如果中國國民多一些李子榮般的人物,那么中國落后的民族形象或許會得到強有力的扭轉(zhuǎn)。
        馬則仁,馬威,李子榮,這樣三個性格處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以小見大,是中國市民階層的典型代表。老舍用他經(jīng)典的“京味”加以渲染,插科打諢,幽默詼諧,讓人牢牢記住了這三個藝術(shù)形象。
        “《小說月報》上正登著老舍的《二馬》,雜志每月寄到了,我母親坐在抽水馬桶上看,一面笑,一面讀出來,我靠在門框上笑。所以到現(xiàn)在我還是喜歡《二馬》,雖然老舍后來的《離婚》《火車》全比《二馬》好得多”,民國作家張愛玲在她的散文《私語》[ 選自《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1939-1947年作品》哈爾濱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次印刷]中這樣寫到?!抖R》作為老舍先生的早期作品,或許沒有在藝術(shù)手法上以成熟取勝,但是它其中未被社會政治化侵蝕的語言和思想,帶著老舍先生一顆渴望營造思想啟蒙[ 觀點來自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三十年》錢理群 溫儒敏 吳福輝 著]的美好愿望,在那個時代是尤為珍貴,這也是《二馬》成功的地方。
  •     人設(shè)很像《貓城記》,通過父子兩代人的故事來反映時代的變遷。國內(nèi)軍閥混戰(zhàn)的時候,父子二人來到英國,繼承大伯的一家古董店,并寄住在一個英國中產(chǎn)階級的寡婦家里。老馬的傳統(tǒng)、泥古、想做官、求體面、看不上實干;與小馬的明理、求新、想改變但又放不下父親的矛盾心理形成對比,體現(xiàn)出新舊兩種思想在時代變遷下的摩擦,細節(jié)豐富,值得玩味。此外,以英國寡婦和她的女兒為代表的英國中產(chǎn)階級,對中國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偏見,剛開始讀到的時候,挺讓人覺得不高興的。而作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的筆下沒有絕對的壞人,他為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都鋪墊了扎實的基礎(chǔ),讓讀者不會止于“啊,這個人真壞”,而是有土壤去進一步思考這個人物為什么會這樣想,這樣做。想起前一段時間看蔣勛評說的《紅樓夢》,他說曹雪芹是用一種十分悲憫的胸懷來看待故事里所有的這些主要和次要人物,這是作者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讀完這個小說,除了佩服老舍先生對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把握和細致入微的描寫之外,最深的感觸就是,當國家弱小的時候,搖旗吶喊和橫沖直撞是不管用的,換不來外國人的尊敬。只有刻苦實干,把國力提上去,人民不用為了溫飽發(fā)愁,可以有尊嚴地生活,才能迎來別人的尊敬。
      
      不用把外國人的看得起或者看不起太當一回事。大家平平都是人,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生活過好了,自然別人就會認可,愿意來做朋友。若是明明自己很弱,還特別怕人說,一說就跳起來,這才是最心虛的表現(xiàn)。
  •     這是老舍先生回國之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在我看來它又親切又陌生。
      
      說它親切,因為它到底還是一部打著老舍先生商標的作品。老舍先生是位寫人的大師,他寫過不下100個人物,寫一個成一個,那些細膩入微又恰到好處的細節(jié)、語言,好象是自然而然流出來的,全不費力似的,卻那么入目入骨入心,一個個都不同,一個個都栩栩如生。對于人物人性,老舍先生作家的洞察力是居中國近代作家翹楚的。老舍先生的另一個商標是他京腔京韻的北京話語言,之前曾聽過關(guān)紀新先生關(guān)于語音方面的講座,說道老舍先生的東西要大聲念出來才能體會之韻味,確實,老舍先生的京味文學(xué)讀起來抑揚有錯,非常有樂感的美妙。這部二馬雖然寫在英國,但因為了老舍先生,呈現(xiàn)出了一種京味兒和洋味兒交混的美妙。加上老舍先生招牌式的幽默,很有閱讀的樂趣。
      
      說它陌生,首先是對老舍先生可以寫這樣的作品有點詫異。老馬先生自然是老舍先生的范疇,小馬這個一天到晚想著洋姑娘的小子就有點遠了,至于溫都太太溫都小姐還有那一桿洋人,就有點別扭了。老舍先生自己在一篇札記里也承認自己除了寫老馬先生以外,其他人都有些力不從心。畢竟老舍先生最熟悉的還是像老馬這樣的“舊”民,他們不好與不壞,可恨又可愛老舍先生是最了解認識最深的,所以寫來非常立體深刻??衫仙峁P下的洋人卻都少了這些復(fù)雜性,好象一群能說話的立體布景,除了顯示他們對中國人的厭惡就沒有分別了,寫了一打卻像只寫了一個人。這些單薄的人物和鮮活的國民寫在一塊,好象一出戲嗎不勻的大戲,總是不能暢快。
      
      再一個陌生在于這個故事的題材。可以說這個故事說了兩件事:二馬和溫都太太小姐的愛情,華人在倫敦的境遇。這兩個,尤其是第一個對于老舍先生來說有點出圈。我們熟悉喜歡的老舍是長于用一只幽默的筆寫苦難的,時而迸發(fā)的直抒胸臆的怒和悲也是一樣深沉有力直指人心,我就是喜歡老舍先生的一個真性情,他的文字都好象從他心里流出來的,四世同堂也好,月牙兒也好,茶館也好,說的都是掏心肝子的話??衫仙嵯壬鷮懫饜矍?,就好象有點隔衾瘙癢,有點勉強,有點拘謹,總之是不太自在,甚至有點模仿的痕跡。所以作家還是要寫他們真正熟悉的人和心里最想說得事兒。
  •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1899年生于北京一貧窮家庭。
      19歲,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xué)后任小學(xué)校長和中學(xué)教員。
      25歲,赴英國任倫敦大學(xué)東方學(xué)院漢語講師。
      31歲,回國任濟南齊魯大學(xué)、青島山東大學(xué)教授。
      47歲,應(yīng)邀赴美國講學(xué),后旅美創(chuàng)作。
      50歲,新中國成立后應(yīng)召歸國。
      67歲,文革初期,遭迫害,自殺。
      
      《二馬》寫于老舍29歲時,正值其訪英期間。
      
      一生主要作品:
      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xué)》、《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樣子》、《火葬》、《四世同堂》,《鼓書藝人》、《正紅旗下》(未完),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須溝》、《茶館》……
      
      崇敬之情,五體投地,可惜我生得太晚,不得親慕他老人家天顏,憾事。
  •   先看的電視劇,后讀的小說,更喜歡小說,電視劇有些地方改的太悲了,難受。陳道明把老馬演活了。
  •   有道理。老舍對英國人的把握不深,不如寫舊北京的中下層人般活靈活現(xiàn)。
  •   好書評。我讀的時候也感覺老舍先生把英國人的性格寫的單薄了一些,同我對今天英國人的感覺差別不小。
    另外,老舍先生后面寫了篇小文,里頭也講到了他嘗試描寫愛情很吃力。
  •   老舍30多才結(jié)婚,寫這小說的時候20+,描寫愛情自然吃力。
  •   先看的是電影,那時候才是初中,但卻很喜歡,到了大學(xué)把這本書看過了,80零后的我,不是很能力理解老舍先生筆下的其他人物,但惟獨《二馬》里的小馬和老馬,還有那個古董店的伙計,印象極為深刻,也很喜歡陳道明的演技,人物描寫的很自然,里面的各種沖突也刻畫的很形象,文字也很自然順暢....
  •   孔夫子舊書網(wǎng)------造車齋,有售該圖書,有時間歡迎大家到店里看看.. 本店主營外文古舊書,價格超低,歡迎瀏覽選購?。ttp://shop.kongfz.com/book/9068/
  •   剛看完,非常贊同標題傳達的意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