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朱立元 頁數(shù):1656
Tag標簽:無
前言
《西方美學范疇史》(三卷本)是2001年由國家社科基金批準立項并獲得資助的同名課題的結題成果。四年以來,由我主持和聯(lián)絡,整個課題組同仁團結一致,努力工作,終于完成了研究和寫作任務,使之得以如愿付梓。該書撰寫基本上遵照了課題申報時的研究思路而略有微調。按照原課題的研究思路:第一卷撰寫哲學基礎性范疇;第二卷撰寫介于哲學基礎性范疇與具體審美范疇之間的中介性范疇;第三卷撰寫具體審美范疇?,F(xiàn)在的成書基本上保持了原來的框架,但是各卷范疇系統(tǒng)的分配、安排則有所變化,這是基于對審美活動和美學學科這兩個核心基點的縝密考量而做出的慎重選擇。第一卷主要研究與梳理存在,自然,自由,實踐,感性,理性,經驗,語言等八個哲學基礎性范疇。第二卷主要研究與梳理藝術,美,形式,情感,趣味,和諧,游戲,審美教育等八個構成美學學科系統(tǒng)的主干范疇。它們有些有中介性,有些則沒有,所以這一卷不完全是中介性范疇,但這些范疇對于美學學科而言卻又是支撐學科構架的主干范疇。第三卷則著重研究與梳理再現(xiàn)、表現(xiàn)與呈現(xiàn),優(yōu)美,崇高,悲劇與悲劇性,喜劇與喜劇性,古典與浪漫,象征,丑,荒誕,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等十個(組)具體的審美范疇。這樣全書三卷共二十六個(組)審美范疇,以審美活動為中心,建構起了整個美學學科范疇體系的大廈,從形而上的本源到形而下的具體形態(tài),對審美活動的各個方面都以范疇史的方式予以展開和揭示。
內容概要
《西方美學范疇史》(三卷本)是2001年由國家社科基金批準立項并獲得資助的同名課題的結題成果。本書在方法論上,堅持了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原則,以邏輯引領歷史,以歷史貫穿邏輯。是一部理論層次較高的美學史著,也是目前國內外所能見到的比較完整、全面、系統(tǒng)的西方美學范疇史類著作,具有一定的開創(chuàng)性。第一卷為哲學基礎性范疇,第二卷是審美活動和美學學科的主干范疇,第三卷是具體審美范疇,全書三卷共二十六個(組)審美范疇。本書以主要篇幅對每一個范疇在西方哲學史、美學史上的起源、發(fā)生以及各個時期其意義的發(fā)展、演變,結合社會思想文化語境的變化,進行歷史性的梳理和勾勒,充分體現(xiàn)了“范疇史”的主旨。這樣便以審美活動為中心,建構起了整個美學學科范疇體系的大廈,從形而上的本源到形而下的具體形態(tài),對審美活動的各個方面都以范疇史的方式予以展開和揭示。
作者簡介
朱立元,1945年7月生,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任校務委員會委員、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社會兼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中文學科評議組成員。學術兼職: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上海美學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作家協(xié)會理事。1997年1月被國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1年獲寶鋼優(yōu)秀教師特等獎。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美學。著有《黑格爾美學論稿》、《接受美學導論》、《真的感悟》、《歷史與美學之謎的求解》、《理解與對話》、《美學與實踐》、《美的感悟》、《善的感悟》等專著,主編《現(xiàn)代西方美學史》、《法蘭克福學派美學思想論稿》、《西方美學通史》(七卷本)、《西方美學范疇史》(三卷本)等著作和《當代西方文藝理論》、《美學》等教材。多次獲省部級以上獎項。
書籍目錄
西方美學范疇史:第一卷 前言 導論 第一節(jié) 美學范疇的選擇及其尺度 第二節(jié) 什么是“范疇” 第三節(jié) 范疇和范疇理論的歷史性 第四節(jié) 美學范疇:作為美學學科的范疇 第五節(jié) 從中西比較看西方美學范疇的特質 第一章 存在 第一節(jié) 存在范疇的地位與起源 第二節(jié) 柏拉圖的“相”論——存在范疇的具體化 第三節(jié) “實體(本在)”論——亞里士多德的存在論 第四節(jié) 上帝與實體——中世紀的“存在”問題 第五節(jié) 實存與實體——存在論在近代的發(fā)展 第六節(jié) “我”與此在(Dasein)——康德的存在論 第七節(jié) 黑格爾的存在論與美學 第八節(jié) 此在(Dasein)與大道(Ereignis)——海德格爾的存在觀 第二章 自然 第一節(jié) 從古希臘到文藝復興:從宇宙到“第二自然” 第二節(jié) 十七、十八世紀:自然理性與回歸自然 第三節(jié) 德國古典哲學美學:自然向人生成 第四節(jié) 十九世紀后期以來:自然的實證與解構 第三章 自由 第一節(jié) 自由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希臘羅馬的自由觀念 第三節(jié) 從中世紀至文藝復興的自由觀念 第四節(jié) 近代的自由范疇 第五節(jié) 德國古典哲學的自由范疇 第六節(jié) 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觀 第七節(jié) 現(xiàn)當代的自由觀 第四章 實踐 第一節(jié) 實踐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希臘羅馬和中世紀的實踐范疇 第三節(jié) 近代哲學的實踐觀 第四節(jié) 德國古典哲學的實踐范疇 第五節(jié) 馬克思的實踐范疇 第六節(jié) 現(xiàn)當代的實踐范疇 第五章 感性 第一節(jié) 感性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希臘哲學美學中的感性 第三節(jié) 近代西方哲學美學中的感性 第四節(jié) 從德國古典哲學到馬克思的感性論 第五節(jié) 現(xiàn)當代哲學美學中的“身體”問題 第六章 理性 第一節(jié) 古希臘:理性精神之奠基 第二節(jié) 近代西方哲學美學中的理性問題 第三節(jié) 德國古典哲學美學的理性觀 第四節(jié) 現(xiàn)當代哲學美學中的理性問題 第七章 經驗 第一節(jié) 經驗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希臘到十六世紀:審美經驗的抽象化時期 第三節(jié) 近代哲學到德國古典哲學:審美經驗的具體化時期 第四節(jié) 十九世紀至今:審美經驗的本體化時期 第八章 語言 第一節(jié) 語言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在西方思想史上的語言范疇 第三節(jié) 詩學與修辭學:語言論美學之前的語言觀念與美學 第四節(jié) 現(xiàn)代語言論美學的先聲 第五節(jié) 具有人本主義傾向的語言論美學 第六節(jié) 具有科學主義傾向的語言論美學西方美學范疇史:第二卷 小引 第一章 藝術 第一節(jié) 藝術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希臘的藝術概念 第三節(jié) 古羅馬的藝術概念 第四節(jié) 中世紀的藝術概念 第五節(jié)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的藝術范疇 第六節(jié) 十九世紀的藝術范疇 第七節(jié) 二十世紀的藝術范疇 第二章 美 第一節(jié) 美的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希臘的美范疇 第三節(jié) 中世紀和文藝復興的美范疇 第四節(jié) 十七、十八世紀的美范疇 第五節(jié) 德國古典美學中的美范疇 第六節(jié) 十九世紀的美范疇 第七節(jié) 二十世紀的美范疇 第三章 形式 第一節(jié) 形式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希臘羅馬:形式觀念的偉大奠基 第三節(jié) 中世紀:神學框架中形式觀念的融合與拓展 第四節(jié) 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視野內的美與和諧 第五節(jié) 啟蒙運動時期的三種形式觀 第六節(jié) 德國古典主義的形式觀念 第七節(jié) 十九世紀:內容美學和形式美學的對立 第八節(jié) 以形式本體論為主流的現(xiàn)代多元形式論 第九節(jié) 后結構主義的反形式觀 第四章 情感 第一節(jié) 情感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希臘到中世紀的情感范疇 第三節(jié) 近代情感范疇 第四節(jié) 德國古典美學中的情感范疇 第五節(jié) 十九世紀的情感范疇 第六節(jié) 現(xiàn)代人本主義的情感范疇 第七節(jié) 現(xiàn)代科學主義的情感范疇 第五章 趣味 第一節(jié) 趣味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希臘的趣味概念 第三節(jié)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趣味概念 第四節(jié) 英國經驗主義的趣味范疇 第五節(jié) 十七、十八世紀的趣味范疇 第六節(jié) 十九世紀的趣味范疇 第七節(jié) 二十世紀的趣味范疇 第六章 和諧 第一節(jié) 和諧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希臘羅馬的和諧范疇 第三節(jié) 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和諧范疇 第四節(jié) 十七、十八世紀的和諧范疇 第五節(jié) 德國古典美學中的和諧范疇 第六節(jié) 十九世紀的和諧范疇 第七節(jié) 二十世紀的和諧范疇 第七章 游戲 第一節(jié) 游戲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近代游戲范疇 第三節(jié) 十九世紀的游戲范疇 第四節(jié) 二十世紀“反叛者”的游戲范疇 第五節(jié) 二十世紀存在論、解釋學的游戲范疇 第六節(jié) 解構主義的游戲范疇 第八章 審美教育 第一節(jié) 古希臘羅馬的審美教育思想 第二節(jié) 中世紀到啟蒙運動時期的審美教育思想 第三節(jié) 德國古典哲學美學中的審美教育思想 第四節(jié) 馬克思的審美教育思想及其革命性貢獻 第五節(jié) 現(xiàn)代審美教育思想的發(fā)展及其困惑西方美學范疇史:第三卷 小引 第一章 再現(xiàn)、表現(xiàn)和呈現(xiàn) 第一節(jié) 再現(xiàn) 第二節(jié) 表現(xiàn) 第三節(jié) 旱現(xiàn) 第二章 優(yōu)美 第一節(jié) 優(yōu)美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近代之前的優(yōu)美觀念 第三節(jié) 近代的優(yōu)美范疇 第四節(jié) 德國古典時期與現(xiàn)代的優(yōu)美范疇 第三章 崇高 第一節(jié) 崇高的起源 第二節(jié) 古典崇高:作為文章 的風格 第三節(jié) 近代崇高:作為美學范疇的形成 第四節(jié) 崇高范疇的展開和完善 第五節(jié) 現(xiàn)代及后現(xiàn)代的崇高:面向存在 第四章 悲劇和悲劇性 第一節(jié) 古希臘的悲劇觀 第二節(jié) 文藝復興時期的悲劇觀 第三節(jié) 古典主義的悲劇理論 第四節(jié) 啟蒙運動時期的悲劇理論 第五節(jié) 德國古典美學的悲劇理論 第六節(jié) 唯意志主義的悲劇理論 第七節(jié) 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悲劇理論 第八節(jié) 馬克思、恩格斯的悲劇理論 第九節(jié) 心理學派的悲劇理論 第十節(jié) 現(xiàn)代悲劇理論 第五章 喜劇和喜劇性 第一節(jié) 喜劇和喜劇性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希臘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喜劇理論 第三節(jié) 十七、十八世紀的喜劇理論 第四節(jié) 德國古典美學的喜劇理論 第五節(jié) 十九世紀的喜劇理論 第六節(jié) 二十世紀的喜劇理論 第六章 古典與浪漫 第一節(jié) 古典和浪漫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美學史上的古典與浪漫范疇 第三節(jié) 古典范疇的內涵 第四節(jié) 浪漫范疇的內涵 第七章 象征 第一節(jié) 象征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希臘:象征范疇的濫觴 第三節(jié) 中世紀:象征范疇的片面化 第四節(jié) 十八、十九世紀:象征范疇的特征化 第五節(jié) 二十世紀:象征范疇的多元化 第八章 丑 第一節(jié) 丑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十九世紀之前的“丑”觀念 第三節(jié) 十九世紀之后的“丑”范疇 第九章 荒誕 第一節(jié) 荒誕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克爾凱戈爾的荒誕理論 第三節(jié) 加繆的荒誕學說 第四節(jié) 雅斯貝斯、海德格爾和薩特的荒誕思想 第十章 現(xiàn)代性和后現(xiàn)代性 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性范疇概說 第二節(jié) 古典現(xiàn)代性 第三節(jié) 現(xiàn)代性批判 第四節(jié) 美學現(xiàn)代性 第五節(jié) 后現(xiàn)代性及其美學影響
章節(jié)摘錄
本書是在《西方美學通史》(蔣孔陽、朱立元主編)基礎上,從范疇角度對西方美學所做的另一種歷史審視,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在邏輯范疇這一更高的理論層面所勾勒的另一部西方美學史。本書的寫作目的,是對西方美學中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疇做一個深入細致的歷史梳理和系統(tǒng)的理論闡釋,從而使我們能夠對西方美學的發(fā)展史有一個更完整的把握和更深刻的理解。由于任何一個學科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它都是由理論表述的最基本單位——范疇——搭建而成的。因此,范疇的歷史往往就是學科的歷史,盡管我們不能說一座大廈的歷史就是構成這座大廈的磚瓦的歷史,但我們相信,大廈的歷史必須落實在磚瓦的歷史之上。因此,美學這座大廈的歷史必須落實在美學范疇的歷史之上,美學范疇的歷史性是美學的歷史性的根基,美學的歷史性最終要落實在構成美學的基本范疇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特定涵義上。因此,對于美學范疇的歷史性把握,就是對美學自身發(fā)展史的微觀把握和歷史還原。那么,是哪些范疇支撐起了美學這座大廈?這些范疇作為一個系統(tǒng),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具有什么樣的層次結構?這些范疇作為“美學”范疇,它的獨特性何在?這些范疇的歷史性究竟如何體現(xiàn)?這一系列的問題構成了我們對西方美學范疇進行歷史研究的理論出發(fā)點,說到底,對美學的范疇進行歷史研究——何以可能!第一節(jié) 美學范疇的選擇及其尺度哪一些范疇是作為決定美學歷史的基本范疇?必須給出一個選擇的標準來,而這個標準,我們認為取決于對美學這門學科的認識,取決于美學的具體研究對象問題。我們知道,在西方美學史上,直到1750年鮑姆加登以Aestetik一詞來命名、出版《Aestetik》一書來研究審美活動,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美學才誕生了。在此之后,美學在相當長時間內仍然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而存在,其研究方法也主要是抽象的邏輯思辨的方法,主要關心的內容也是美和藝術的本質、本源和形成條件等。但如果從整個西方美學思想史的角度來說,美學研究的對象是豐富而復雜的。西方美學史上,關于美學的研究對象有這樣幾種態(tài)度與看法:其一是涉及美和藝術問題,但把兩者分開來,其美學思想并無統(tǒng)一的研究對象。這種態(tài)度在古希臘思想家中表現(xiàn)得最明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有這個傾向。在柏拉圖那兒,美論說的是“美”,藝術論說的是“藝術”,美基本上不涉及藝術,藝術也基本上無關美,美與藝術是分離的。其二是涉及美和藝術問題,并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研究。其三是將美學的對象落實到藝術上,認為美學就是藝術哲學。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黑格爾,他在《美學》的開篇即表述了這一觀念。其四是將美學與哲學等同起來,使美學研究的對象擴及世界現(xiàn)象的全體,對之作本體性思考,這種傾向在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較明顯。最突出的例子是尼采、海德格爾的晚期思想通過闡釋藝術來闡述存在之道,也有這種傾向。其五,還有許多思想家,在談美或藝術的同時,還將思考和研究的對象進一步落到作為主體的人的心理或意識層次上。例如鮑姆加登、英國經驗主義者、康德、薩特。而現(xiàn)代心理學美學討論主體的心理結構、精神分析及原型論美學則關注主體的意識結構。這就進一步拓展了美學研究的對象與范圍。
編輯推薦
《西方美學范疇史(共3卷)》在方法論上,堅持了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原則,以邏輯引領歷史,以歷史貫穿邏輯?!段鞣矫缹W范疇史》(三卷本)是2001年由國家社科基金批準立項并獲得資助的同名課題的結題成果。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