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

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王承軍 撰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蒙文通先生是我國現代杰出的歷史學家,他在經學、史學、理學、古代民族、歷史地理、巴蜀文化、道教、佛學等多個領域里,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二十世紀以來公認的國學大師之一。但是長期以來學界對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術思想方面,而很少涉及生平事跡,王承軍撰寫的《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精)》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目前關于先生生平事跡過于缺乏的實際狀況。

作者簡介

王承軍,自由職業(yè)者。

書籍目錄


凡例
題記
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卷一
家世及世譜
伯父蒙公甫
父蒙君弼
弟蒙文敦
季弟蒙思明
堂兄蒙伯飚
堂弟蒙季甫
次子蒙默
長子蒙仲、三子蒙敏、四子蒙遜、長女蒙紹章、次女蒙紹魯
及幼女蒙穆
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卷二
一八九四年(光緒二十年甲午) 先生一歲
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先生二歲
一八九六年(光緒二十二年丙申) 先生三歲
一八九七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 先生四歲
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 先生五歲
一八九九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 先生六歲
一九00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 先生七歲
一九0一年(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先生八歲
一九0二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 先生九歲
一九0三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 先生十歲
一九0四年(光緒三十年甲辰) 先生十一歲
一九0五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 先生十二歲
一九0六年(光緒三十二年丙午) 先生十三歲
一九0七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 先生十四歲
一九0八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 先生十五歲
一九0九年(宣統(tǒng)元年己酉) 先生十六歲
一九一0年(宣統(tǒng)二年庚戌)先生十七歲
一九一一年(宣統(tǒng)三年辛亥)先生十八歲
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元年壬子) 先生十九歲
一九一三年(中華民國二年癸丑) 先生二十歲
一九一四年(中華民國三年甲寅) 先生二十一歲
一九一五年(中華民國四年乙卯) 先生二十二歲
一九一六年(中華民國五年丙辰) 先生二十三歲
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卷三
一九一七年(中華民國六年丁巳) 先生二十四歲
一九一八年(中華民國七年戊午) 先生二十五歲
一九一九年(中華民國八年己未) 先生二十六歲
一九二0年(中華民國九年庚申) 先生二十七歲
一九二一年(中華民國十年辛酉) 先生二十八歲
一九二二年(中華民國十一年壬戌) 先生二十九歲
一九二三年(中華民國十二年癸亥) 先生三十歲
一九二四年(中華民國十三年甲子) 先生三十一歲
一九二五年(中華民國十四年乙丑) 先生三十二歲
一九二六年(中華民國十五年丙寅) 先生三十三歲
一九二七年(中華民國十六年丁卯) 先生三十四歲
一九二八年(中華民國十七年戊辰) 先生三十五歲
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卷四
一九二九年(中華民國十八年己巳) 先生三十六歲
一九三0年(中華民國十九年庚午) 先生三十七歲
一九三一年(中華民國二十年辛未) 先生三十八歲
一九三二年(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壬申) 先生三十九歲
一九三三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癸酉) 先生四十歲
一九三四年(中華民國二十三年甲戌) 先生四十一歲
一九三五年(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乙亥) 先生四十二歲
一九三六年(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丙子) 先生四十三歲
一九三七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丁丑) 先生四十四歲
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卷五
一九三八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戊寅) 先生四十五歲
一九三九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 先生四十六歲
一九四0年(中華民國二十九年庚辰) 先生四十七歲
一九四一年(中華民國三十年辛巳) 先生四十八歲
一九四二年(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壬午) 先生四十九歲
一九四三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癸未) 先生五十歲
一九四四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甲申) 先生五十一歲
一九四五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乙酉) 先生五十二歲
一九四六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丙戌) 先生五十三歲
一九四七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丁亥) 先生五十四歲
一九四八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戊子) 先生五十五歲
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卷六
一九四九年(己丑) 先生五十六歲
一九五0年(庚寅) 先生五十七歲
一九五一年(辛卯) 先生五十八歲
一九五二年(壬辰)先生五十九歲
一九五三年(癸巳) 先生六十歲
一九五四年(甲午) 先生六十一歲
一九五五年(乙未) 先生六十二歲
一九五六年(丙申) 先生六十三歲
一九五七年(丁酉) 先生六十四歲
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卷七
一九五八年(戊戌)先生六十五歲
一九五九年(己亥) 先生六十六歲
一九六0年(庚子) 先生六十七歲
一九六一年(辛丑)先生六十八歲
一九六二年(壬寅) 先生六十九歲
一九六三年(癸卯)先生七十歲
一九六四年(甲辰) 先生七十一歲
一九六五年(乙巳) 先生七十二歲
一九六六年(丙午)先生七十三歲
一九六七年(丁未) 先生七十四歲
一九六八年(戊申)先生七十五歲
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卷八后譜
一九六九年
一九七一年
一九七三年
一九七四年
一九七七年
一九七八年
一九八0年
一九八一年
一九八二年
一九八三年
一九八四年
一九八七年
一九九0年
一九九一年
一九九三年
一九九四年
一九九五年
一九九六年
一九九七年
一九九八年
一九九九年
二00一年
二00二年
二00三年
二00四年
二00五年
二00六年
二00七年
二00八年
附錄
一、追憶國學大師蒙文通先生——蒙默老師采訪記
二、貫通四部圓融三教——蒙默先生談國學大師蒙文通先生的學術思想
三、《古史甄微》質疑
四、記憶與遺忘:蒙文通先生故里見聞錄
五、蒙文通和黃侃一段鮮為人知的交往
六、蒙文通陳寅恪史學互鑒考
七、文集未收文錄附可考佚著目錄
參考書目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凡四十萬言,請序于余,余亦何能序君之書?唯王君曩曾受教于余,卒業(yè)后,雖糊口四方,而書疏頻繁,凡學有疑難及研究計劃,輒謙恭下問,故余于此書之撰集,知之甚諗,蓋有不能辭者。余之初識王君,當在乙酉,時受高梧主任之托,為歷史系諸君講授《訓詁學》,凡十八周,周二課時。惟彼時為大課,數百人濟濟一堂,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印象中,直至該學期課程結束,似與王君亦從未有過私下過從。越明年,王君忽致短信請益,余即告以電子信箱,自是始知其人,而交往漸密焉。丁亥,王君人湖北《三峽文學》編輯部,此于基層地方院校之學生,已為理想之棲身之所,然王君終因志趣不同,有妨學術研究,旋即辭職返川,摒棄俗務,壹意于《年譜》之撰集。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1條)

 
 

  •   這一系列年譜都挺不錯,裝禎精美,內容好。陳寅恪、梁啟超、沈增植等的都買了。喜歡。
  •   作者不辭勞苦,細細搜集資料的功夫值得贊賞。
  •   編的不錯,惟其中人名有錯誤。
  •   裝幀精美,內容涵廣
  •   資料豐富,作者做工不少,如披露蒙先生的冤死。
  •   說實在的,蒙文通是誰我都不是很清楚……
  •      有時,我喜歡讀一讀與近現代學術史相關的著作,借此啟發(fā)個人對治學問題的體會與省思,但更主要的還是出于興趣,覺得好玩。近日消夏,讀的是王承軍先生的《蒙文通先生年譜長編》(下文簡稱《蒙譜》)。作者于材料搜羅勤謹、編排合度,比較清晰地展現了蒙氏一生行跡、交游。創(chuàng)始惟艱,且,我對該書算是喜歡的,可是,當要選擇打三星或者四星時,我卻頗感猶豫。作為一名普通讀者,而非該領域的專業(yè)學者,我無法從史實之類的角度權衡該書的內容,只是個人翻閱時畢竟碰到一些犯嘀咕的地方,難免影響到閱讀的印象。
       我試著將對我的閱讀產生干擾的地方略述一下,大致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編撰方式,涉及到文獻、材料的處理等問題;其二是部分具體的內容,可能存在校對等疏誤。
       第一種情況屬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很難說哪種處理方式就一定是更合適的。我只是根據個人的閱讀經驗和喜好,談一下不同的處理方式。
       一,《蒙譜》于部分人物第一次出現時在人名后面加括號標明生卒年,但是,還有大量的人物沒有采用這種處理方式,體例不太統(tǒng)一。如果是因為有的人物不太重要,或者生卒年不詳,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情況似乎不是如此。別的不說,以錢穆、劉咸炘、徐中舒、李源澄為例,這幾位不管是其學術史地位,還是與蒙氏的關系,都是相當重要的人物。他們第一次出現分別是在本書第23、25、33頁,作者述及他們的出生,并略及其字、號、學術領域,卻沒有像部分人物那樣在人名后加括號標示生卒年。我覺得還是采取統(tǒng)一的處理方式比較好,以盡量標示為宜。
       二,作者于年譜中的敘述性正文,有時不先進行概述,而是直接援引他人的日記、書信等內容,不少地方是得體的,但有時也容易引起敘述上的模糊、混亂。姑舉一例以示,《蒙譜》第201頁有正文為:
       二十日,“正午,步至南門外關帝衣冠廟之南(黃瑾懷副官長之宅)李宅,赴李至剛、李天民(四川省三民主義青年團書記)兄弟請宴,進黃酒?!蹬c穆久談。3:00偕穆步至華西壩103穆宅,久談。穆允代商蒙文通,為宓借居其館中。穆力勸宓勿回平,可徑離清華。穆出埏函,述云南五華研究計劃,及厚薪優(yōu)禮,聘穆為文科所長等情。穆將就之?!保ā秴清等沼洝穂1946—1948],第三七——三八頁)
      讀到這一段,剛開始很容易誤認為是以蒙文通為主體展開敘述的,只有看到后面,才能清楚這是吳宓的話。像這類比較突兀的材料處理方式,不時可見于《蒙譜》。相比之下,許全勝的《沈曾植年譜長編》在編撰方式上明顯比《蒙譜》更為清晰、條理。許氏撰譜時都是先概述譜主行跡,然后再用別樣的字體,將相關材料、文獻排列于下,這樣就避免了行文的摻雜。而且,上引文字由于出現疏誤,還帶來了理解上的困難?!板蹬c穆久談”依《吳宓日記》原文應為“宓與錢穆久談”,由于少了“錢”字,讀者將不知“穆”者為誰——盡管很多人也許能夠猜測出是錢穆。因此,我覺得除非引文剛好能夠很恰切地融入年譜的敘述性正文,否則,還是以先行概述譜主行跡再附錄以所據材料為宜。
       三,《蒙譜》在材料的處理上,時或顯得重復。略舉兩例:
       1、《蒙譜》第56頁記一九二三年事,有云:
       先生即入內學院,為試學班學生之一,嘗以治經之法治佛典,撰《中國禪學考》,論達摩前二十八祖之不足據,并辨析古禪、今禪之異趣。深得歐陽竟無的贊賞,以刊于《內學》第一輯。
      《蒙譜》第58頁記一九二四年事,又云:
       一月,南京內學院召開第四次研究會,先生撰《中國禪學考》,推治經之法以治佛典,考達摩前二十八祖之不可據,并辨析古禪今禪之不同,深得歐陽竟無的贊賞,刊內學院年刊第一期。
       2、《蒙譜》第112—113頁大段引用《古史甄微》自序,這段文字已多次散見于該譜前文,如第44、69—71、85頁等處。
      雖然材料前后重復自有其優(yōu)點,可以使某些事件的敘述更為周全,卻難免給人一種剪裁不精、稍顯冗復的印象。竊以為,年譜資料宜豐富、準確,但是,編排、裁斷時還是需要避免重復,追求精準、暢達的效果。
       四,《蒙譜》涉及當時歷史環(huán)境時,有的地方援引別人的年譜為據,而不是直接采用當時的報導、文件,或者專門的資料匯編。這種處理方式的優(yōu)點是尊重別人的研究成果,而且比較便利,缺點是依據的材料、文獻不夠直接。比如,作者多次援引卞僧慧的《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其中,涉及陳寅恪或與陳氏交游者的材料,當然是很得體的,但是,如果連卞氏概括的時事內容也采用,則難免“隔”了一層。比如,第247倒數2—5行、第251頁16—22行、第278頁倒數5—9行、第284頁12—16行,等等,皆如此。竊以為編撰年譜時,如果涉及相關的歷史事件、時代環(huán)境,還是以采用第一手資料為宜,或者,引用專門研究該事件、該時代的重要著作為據。
       第二種情況,有的是比較明顯的校對疏誤,有的則不一定有誤,只是讓人生惑。為了省事,我不進行歸類,直接依《蒙譜》的前后次序將我閱讀過程中順手標出的地方整理出來,當是存?zhèn)€人讀書之跡。
       一,第94頁13行,“《古史辯自序》”當為“《古史辨自序》”之誤。
       二,第112頁13行,“《陳垣書信往來集》”當為“《陳垣來往書信集》”之誤。
       三,第118頁24行,“離漢師于先奏又未必是”當為“離漢師于先秦又未必是”之誤。
       四,第119頁引蒙氏致湯用彤信函,作者加按語曰:“由此函可知,先生曾撰有《南統(tǒng)北統(tǒng)論》、《周時漢族之南遷》、《西北民族之思想與法家》、《秦漢政治與法家》、《荀子與法家》等文,并有撰寫《中國哲學史》的計劃,然諸稿至今不見,或已失之南京陷落也。”
      根據信函內容,按語的判斷好像不太準確。摘錄信函直接相關的內容如下:“弟刻住內院,擬將年來欲作之文一一作成。就中尤要者為:《周秦之民族與文化》。
       去夏,聆先生論南北朝與唐之佛法,而及于唐之治術、學術與北朝之關系,并其血統(tǒng)與北朝之關系,于是作《南統(tǒng)北統(tǒng)論》。去秋寄呈一篇,想先收到。茲擬題目為:《秦與西戎》、《西戎北狄之遷徙》、《周時漢族之南遷》、《西北民族之思想與法家》、《秦漢政治與法家》、《荀子與法家》?!?br />   依上引信函內容看,蒙氏提及諸文,有的只是處于擬寫狀態(tài),似乎尚未完成。
       五,第136頁7行,“《絳史齋學術文集》”應為“《繹史齋學術文集》”之誤。這一疏誤在第407頁“參考書目”部分再次出現。
       六,第160頁7行,“十月二十二日,先生友錢穆至成都”,此句沒有標明根據什么文獻做出的判斷。順便說一下,《蒙譜》中有不少敘述沒有寫清楚文獻依據,有時是因為前后文語境很清楚,無需說明,有的則不是,這也是容易引人生惑的地方。
       七,第177頁10行,“紬繹酈書”宜簡化為“繹酈書”。
       八,第187頁12—13行,“暑后,先生未獲四川大學續(xù)聘,然學生來家要求上課,先生以學校不聘,可不到學校上課,學生之請不可固辭,遂同意學生來家上課”。這段文字下引程千帆《勞生志略》為據,所引文字為:“當時蒙文通先生也還在川大,他也很有意思。他是四川人,又是廖季平的學生。所以他和學校鬧翻了,學校不聘他,他還照樣去上課。他說你不聘我是你四川大學的事情,我是四川人,我不能不教四川子弟。學生照樣去上課,學校拿他沒有辦法?!?br />   如無其它依據,只以上引程氏文字看,年譜正文的敘述,如“學生來家要求上課”等,無法落實,因此,這類表達似乎還應該更準確一些。
       九,第192頁2—7行多是引文,但是沒有標明材料來源。
       十,第196頁記一九四五年一月七日事,摘錄《吳宓日記》原文一段,而在引文后綴以“(《吳宓日記》[1943—1945],第四○五頁;《顧頡剛日記》卷五,第三九一頁)”。這種表達方式或有不妥,除非《顧頡剛日記》也記有完全一樣的文字(我借閱過《顧頡剛日記》,可惜對這段文字沒有印象,書已歸還圖書館,覆按太麻煩),否則,容易讓人誤以為《顧頡剛日記》也載有這段文字。如對此事都有記載,若文字不同,則宜加引《顧頡剛日記》原文為據。
       十一,附錄五《蒙文通和黃侃一段鮮為人知的交往》一文引《黃侃日記》三處相關記載,見376頁。其中第二處為:“午赴覺林湯錫予之招,晤歐陽漸、蒙文通。余與漸論學不合,致漸向余長揖而去,輕赴人招,致為傖夫所悔,可戒也?!弊髡呓涍^一番討論,最后有一論斷曰:“黃侃以其所長譏歐陽竟無所短,致使歐陽竟無中途起身長揖而去,從其日記的行筆來看,事后是非常后悔的。因為,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傖夫’是指‘粗野鄙賤的人’,黃侃用‘傖夫所悔’一語來形容事后的經驗教訓,也意在說明的確是自己過于沖動,致使歐陽竟無長揖而去?!?br />   這個論斷見第381頁。從該文腳注看,作者所用《黃侃日記》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的本子,這個本子我手頭沒有。我拿到的是中華書局2007年版“黃侃文集”之一的《黃侃日記》?!爸聻閭岱蛩凇币痪?,不知是《蒙譜》作者引用有誤,還是江蘇教育版的原文如此,中華書局版此句作“致為傖父所侮”(第600頁),與《蒙譜》所引不同。如果原文作“致為傖父所侮”,那么,上引論斷就是有問題的。黃侃在日記中確實表達了某種后悔之情,但后悔的不是“自己過于沖動”,“致使歐陽竟無長揖而去”,而是“輕赴人招”,以致“為傖父所侮”?!皞岣浮弊匀灰膊皇侵缸约旱聂斆А_動,而是對歐陽竟無的蔑稱,傳達的是被“侮”引起的惱怒、懊悔的情緒。
       十二,第406頁倒數第10行,“王叔岷:《王叔岷回憶錄》,中華書局,2007年”,書名較完整應表達為“《慕廬憶往——王叔岷回憶錄》”。
  •   很詳細,樓主辛苦
  •   呵呵,作者完成這部著作頗不容易,所以我耐心多寫了幾句。
  •   樓主辛苦,您的建議對我編繆鳳林年譜大有裨益,繆氏與蒙文通曾考辨三皇五帝,并先后在內院研究佛學,我雖尚未讀“蒙譜”,應該有所記。
  •   @君子攸寧:我有時候讀點兒近現代學人的日記、書信、年譜,挺感興趣的,期待大作啊?!睹勺V》中確實有寫到蒙、繆二人關于三皇五帝的通信,長篇載錄了繆氏的信,還有童書業(yè)《蒙文通、繆鳳林三皇五帝說探源案》(《蒙譜》此處將“繆鳳林”誤為“繆風林”)。但我印象里譜中涉及繆鳳林的內容似乎不是很多。其實,如果可能,年譜后面再附個人名索引的話,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