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 合刊

出版社:東大  作者:錢穆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0條)

 
 

  •     是夜,讀賓四先生文,感其于文化之嘆、于書籍之傷、于歷史之真、于亂世之悲,心下大慟,悔生之甚晚,未能生而謀見,學其萬一。愧生于太平,然碌碌庸庸,泯然盲從,不知所終。特摘先生文字一二于下,謹表禮敬之心。
      
      “余前后五年購書逾五萬冊,當在二十萬卷左右。歷外薪水所得,節(jié)衣縮食,盡耗在此。嘗告友人,一旦學校解聘,余亦擺一書攤,可不愁生活。三七年,余一人匆匆離北平,臨時特制二十余大箱,將所藏書裝其中。及全家離去,蒙宅主人雅意,愿辟一室堆此諸箱。謂此宅決不再租他人,俟他年事定,可再來取。不謂余自抗戰(zhàn)勝利后,竟未再去。倘移書南下,運費尚易籌措。此大批書之藏處,又須每夏曬晾,乏地乏人,遲疑有年。后余去江南大學任教,方擬移書送學校存藏,而共黨已到北平。憲主知余老友錫予在北大,走告,促其即移書去,彼不敢為此獲罪。錫予亦無法,乃囑一與余相熟之書估取去。書估愿出百石米價。取余書去時,余已在廣州,得此訊,即電告錫予,所藏書仍盼保留。書估允不以出售,待他年余返北平,出百石米價,可全部讓回。后余在香港,老友沈燕謀為新亞研究所購備藏書,得《資治通鑒》一部,乃余先兄聲一先生生前閱讀本,由先兄手書書根,書中亦多先兄手跡,乃余特從蘇州家中攜去北平。今見此書出現(xiàn)港埠,則其他五萬冊書,流散人間,可以想見。然其時錫予已死,無可查詢。又余藏書絕不加蓋私章。嘗謂,余所藏書,幾乎無不經(jīng)前人藏過。有一部書而經(jīng)六七家以上之收藏者。又記有《皇清經(jīng)解》一部,顯有譚延闿藏印。當代巨公之藏,乃亦轉(zhuǎn)入余手,亦甚詫慨。余又何必多增一印,以供他日別人之多一嗟嘆呼。不謂余年未七十,此言已驗。則洵足增余私人之嗟嘆矣。
      又余蘇州家中亦尚多藏書。余抗戰(zhàn)時返蘇州過上海,張家璈盡贈其新刻書,皆藏蘇州家中,今亦不知其尚存在否。友亡書散,此誠余晚年一大嗟嘆事也。今則兩目已盲,與書絕緣,捉筆書此,更不勝其自慨矣?!?br />   
      憶昔埋首暨南園中,聞陸師解至祁彪佳事,以手額發(fā)、慨然長嘆,言曰:“書事,蓋因戰(zhàn)亂而一變,又因商估為一變,又因政治為一變。此三變者,殆傷其氣,難以為繼矣?!蔽彷呉嗷谢胁恢?。
      吾潛身暨南之時,自知躬耕非易,況又愚鈍不明,昏錯無知,因之日日伏案,非敢自欺,恐負先生之殷殷。偶閱黃裳之《還珠幸記》、《銀魚集》,小品文字,消遣日月,記述其于書之得失,多愉悅,少悲嘆。
      然,今讀覽賓四先生失書一段,愴然不能自已。我華夏文明,于此倉促之時,流離轉(zhuǎn)迭,不復(fù)再見。彼時,尚有書記,今刻,人非物是,如何不悲?
      本期于將百石米迎歸,熟料江湖之間,轉(zhuǎn)眼即為百年之身,所謂約定,亦不過愿耳。如此空念,指天誓地,成枉然陳跡,止書乎?人事亦如此。茍茍蠅蠅,宇宙微塵一粒,可期何事?何事可期?未知之世,何不悲哉?
      想賓四先生,耄耋蒼蒼,憶所珍所藏,付之東海,痛幾何?悔幾何?思之,又使吾如何不悲?
      
      
      
  •     繼讀錢穆《人生十論》,再讀其《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三聯(lián)書店 2005年北京第四次印刷 錢穆作品系列)。
      看得下去,而且不無教益,但也有所思。錢穆以初中文化自學成才,從小學教起,繼而中學、大學(清華、北大、西南聯(lián)大),自辦新亞書院,一代教育大家。他的人生哲學,首推儒學,極力美化,也有過而不及。但以如此學歷,終繆力耕耘,也算一代名家。其間涉及顧頡剛、胡適之、陳寅恪、馮友蘭、熊十力、吳宓、吳梅等大家,也有一些交往的不甚知名度師友,有的也頗多趣味。甚至與老蔣的交往也在其中。至于錢鐘書是無錫本家,錢偉長是長侄,余英時是新亞畢業(yè)生首派赴美交換生等,均在其中都有交代??梢哉f也算奇人一個。
      但回憶應(yīng)有選擇性,大概是說過五關(guān)的多,走麥城的少。
      其實,無論賢、不肖,老境來臨,都會不由自主地回眸往事。只是有的有些記憶牽涉大場面,有的端不上桌面。無論如何,假以時日,黑板報也會說道說道,說不定還會用錢穆的古文體,不讓那些東西既注水,又沒料。
      只是,人生事,誰能料得到?假如不是老無所依,不是提前進入癡呆狀態(tài),完成“獨行俠”之后,會涂鴉鴉涂的。
      
      
      鈔書錄——
      
      又在各學校之講演辭,擇定題目撰寫成文,歸納為《人生十論》一書 。要之,在真實遭遇中吐肺腑話,與以往多作學術(shù)論文有不同。書生報國,僅能止此。自悼亦自慚矣。P276
      
      故中國人所認定之歷史事件,實則包有人生之全部,非專限于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等事件上。中國歷史即一部人生史,或說是一部文化史。非限于政治。此乃中國自古已然。P317
  •     《師友雜記 八十憶雙親》,《萬物既偉大又渺小》
      一位的作者是上個世紀的國學大師,一位的作者是上個世紀的英國獸醫(yī)
      一位用淺易文言寫就的一生的回憶,一位用英語寫當獸醫(yī)時的溫暖的故事
      錢穆 1895—1990, James Herriot 1916—1995
      ......
      好吧,他倆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唯一的聯(lián)系是,這兩本書我是連著讀完的
      那本淺易文言書,說實話,如果不是在地鐵上,就帶了這么一本書,可能真讀不下去,從腦門冒汗硬著頭皮的開始,到不斷追尋不忍放下的結(jié)束,我真的在閱讀他老人家的一生,他所遇到的人,經(jīng)過的地方,編輯的雜志,寫作的書籍,經(jīng)歷的事件,穿越的歷史,獨立的精神
      那本翻譯過來的英文書,文筆很溫馨,里面的故事,真摯而美好,英格蘭鄉(xiāng)間的美麗景色,約克郡質(zhì)樸的農(nóng)夫,西格和屈生個性迥然的兩兄弟,可愛的大小動物,約會海倫的種種軼事,讀著讀著,真的恨不得不下車,隨著地鐵坐到終點站去才好,既舍不得放下,又舍不得讀完
      其實,拋開內(nèi)容,這兩本書是相似的,綜觀整本書,他們的人生,他們的故事,就這樣像小溪一樣自然且緩慢的流淌著,不焦慮,不急躁,只是順著自己的心意,去做想做的事情,去到想去的地方
      并不是沒有遇到困難,因為時代的影響,因為環(huán)境的苛刻,可是,在整本書的敘述中,在讀者心里留下印跡的卻不是那些困頓,而是小小的努力,成功,欣慰,樂趣,與喜悅
      他們都是這樣,沒有非得當什么定要成為什么,而是僅僅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在每天的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發(fā)現(xiàn),積累,即便是很平凡的一段經(jīng)歷,回憶的時候,也有閃閃發(fā)光的瞬間
      兩位完全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用完全不同的口吻,講述各自完全不同的經(jīng)歷,我在8號線的車廂連接處,視若珍寶的捧著這些故事,傾聽著他們的優(yōu)雅而質(zhì)樸的敘述,他們倆完全不一樣,可是他們又是一樣的
      謙卑、溫和、樂觀、悲憫
      “把心低到塵土,卻始終在仰望星空”
      于是,每天每天,帶著這些故事,穿越過人民廣場錯綜復(fù)雜的人流,呼吸著陜西南路地鐵站地下書店的書香,爬上樓梯跳出站口迎接明亮耀眼的晨光,帶著這些點點滴滴,繼續(xù)地在這個世界上死皮賴臉的活下去
  •     讀錢穆《師友雜憶》
      
        
        
        錢穆先生晚年回憶錄《師友雜憶》,以自己人生為經(jīng),自少至長,效編年體,以師友交往為維,多紀其始終,效紀事本末體,言簡意繁,平易誠摯,頗為可讀。
        讀此書,可知錢先生為學次第,而其學術(shù)思想生成及轉(zhuǎn)折,讀書自得之外,諸多師友討論辯難,亦有以啟之。如謂“余中年后,治學喜史地,蓋由顧師導其源”, 顧師指顧子重先生,受聘任教于錢穆所在的無錫蕩口果育學校高級班。華紫翔先生曾開暑期講習班,專教果育高級班,錢先生謂“此后余每治一項學問,每喜從其歷史演變上著眼,而尋究其淵源宗旨所在,則亦從紫翔師此一暑假講習班上所獲入也”。1912年,錢先生受聘三兼小學,得讀毛奇齡《四書改錯》,“書中謂朱子注有如是多之錯誤,大為驚奇。自后知讀清代乾嘉諸儒書始此”。
        1913年錢先生在鴻模學校教書,勤讀夏曾佑《中國歷史教科書》,謂“及十年后,余為《先秦諸子系年》,更改《史記》六國年表,亦不可謂最先影響不受自夏氏”。1919年,錢先生任后宅初級小學校長,杭州購書得康有為《新學偽經(jīng)考》,“為余八九年后寫《劉向歆父子年譜》之張本”。抗戰(zhàn)后錢先生任教西南聯(lián)大,轉(zhuǎn)移中游南岳,在圖書館借讀王龍溪羅念庵兩集,“于王學得失特有啟悟。皆撰寫專文。是為余此下治理學一意歸向于程朱之最先開始”。聯(lián)大文學院在蒙自開課,錢先生與陳夢家先生時有過從。一夕陳先生遂勸錢先生為中國通史寫一教科書,此不為一己學術(shù)地位計,而為全國大學青年計,為時代急迫需要計。又一夕,陳先生續(xù)申前議。錢先生謂“余之有意撰寫《國史大綱》一書,實自夢家此兩夕話促成之。而在余之《國史大綱》引論中,乃竟未提及。至今聞夢家已作古人,握筆追思,豈勝悵惘”。陳夢家先生,先為新月派詩人,后究心古文字、上古秦漢史,文革中在家中上吊自殺。
        錢先生專意學問,與政治少關(guān)涉,但不可謂無深識。尤其在紅旗南揮之際,避地香港,使大陸少一冤魂,亦不可謂無決斷。當時一輩知識分子,遭抗戰(zhàn)流亡不久,家人生計,實多顧忌,對共字號新政權(quán)多以人為善之心,抱有深望。錢先生祖叔孫卿,勸其勿離去,錢先生“告孫卿,吾叔日常好談?wù)摴盼霓o,不知共軍先后文告,亦有絲毫開國氣象否”,現(xiàn)在回頭看,一葉知秋,實關(guān)生死。錢先生曾游西安,參觀張學良讀書處,知張好讀書,嘆其“終不失為同時軍人一佼佼者”。但人終不可以讀書與不讀論,“至如毛澤東在北平接客室中,乃堆有大批古籍,知人論世又豈在此一端上,則難于言之矣”,言下之意或許是,同好讀書,一成為英雄,一成為暴君,世事真是難說?。?br />     中國近代史,實為一中國受害史,施害人,內(nèi)為亂主,外為日本。亂主以其不用心,或少些危害,日本以其用心,為害猶深。錢先生云:
        “余在北大任此課時,又常有日本學生四五人前來旁聽。課后或發(fā)問,始知此輩在中國已多歷年數(shù)。有一人,在西安郵局服務(wù)已逾十年,并往來北平西安,遍歷山西河南各地。乃知此輩皆日本刻意侵華前之先遣分子。并常至琉璃廠、隆福寺,各大舊書肆,訪問北平各大學教授購書情形,熟悉諸教授治學所偏好,以備一旦不時之需。其處心積慮之深細無不至,可驚,亦可嘆?!?br />     又云:
        “余在昆明時,有聯(lián)大學生赴湖南江西前線者,臨行前來求贈言。余告以諸生赴前線,首當略知軍事地理,隨身盼攜帶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一書,即就湖南江西兩章細加閱讀。余觀日軍來犯,軍中必有熟此書者。如其在天津,不沿京津鐵路進軍,而改道破涿州,切斷平漢鐵路,則北平乃在包圍中。又其在上海不徑沿京滬鐵路西侵,而廣備船筏,直渡太湖徑犯廣德,則已至南京之肘腋間。此皆攻我軍之不備,而實為歷史上軍事相爭一必攻必備之地。能讀顧氏《方輿紀要》,則可知相爭要害之所在矣?!笨箲?zhàn)前錢先生讀日人瀧川氏之《史記會注考證》,發(fā)現(xiàn)其考證實疏,而備引《方輿紀要》不厭,故知顧氏此書必為日人有野心者所重視。
        日本人的認真,尤其是在干壞事兒上的認真,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雖然我們不一定學了去干壞事兒。因為,反侵略需要認真,反壓迫也需要!
        錢先生此書,上班地鐵來回,匆匆一讀,吉光片羽,皆堪玩味,以后還要多翻翻。
        
        (錢穆:《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第2版,2008年第6次印刷)
  •     生言差矣。今年為一縫襪廠老板,明年仍為一縫襪廠老板,終生為一縫襪廠老板,其意義又何在。人生豈能如孫悟空,搖身作七十二變。變來變?nèi)?,還是一孫悟空。人總是一人,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掌心,人生亦有逃離不得處。生何避倦怠如此?!?
      想起《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當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時,既不可排練,也不可預(yù)演,而太陽底下終無新鮮事,即使“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人生亦擺脫不了生活中的“媚俗”——人生的不可逃離之處。如何在“媚俗”生活中,活出自我的意義來,是我輩需要思考的。跟風之事謹慎之。。。
      
      
      
      看賓四先生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之歷程,著實佩服那些老前輩,雖然當是時“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仍然抱定理想,踏實行事,以“武訓行乞辦學”之精神將學校一步步壯大。
      老前輩認為科學經(jīng)濟等可以出國深造,但有關(guā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哲學等,只能由國人自己培養(yǎng),雖然沒校舍,乏學費,少工資,仍堅持辦學,與此同時,試圖在保持自主性的情況下,爭取外界的資源,著實令人佩服。想自己有些時候做事情較為浮躁,通常是有想法,無辦法,更遑論做法,要學習之,養(yǎng)氣呀。
      
      
  •     自從上個周末看了錢穆先生的《師友雜憶 八十憶雙親》,我一直暈乎乎的,一直沉浸在他的書中、他的文字之中。他的文字,那種受過古文浸染的人所寫出來的文字,那么有力量,那么富于感染力,三言兩語便直達人的心靈深處。在文字表達上則非常簡潔優(yōu)美,一件事,他往往用十來個字便表達得極為清楚。書前面提到民國時期的江南農(nóng)村民風的淳樸、學風的純良,以及那時的人對教書先生的尊敬,真讓我感慨萬千。想起以前讀過的《銀元時代生活史》也有對江南人尊師重道的描述。那種民風真令人神往不已。想想,不過一百來年而已,而風氣已經(jīng)大變,以前那種風俗再難覓見,更有時代的傷痕在人身上打下的難以磨滅的烙印。
      
      錢穆先生的記憶力真是驚人,事無巨細,記得一清二楚,甚至穿插在其中的一些小事件以及自己思想的變化歷程,他都能一一道來。
      
      感受最深的還有他在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那幾章,他和他的朋友不計報酬地為這所新學校付出勞動,也是讓人感嘆,感嘆那時學者之間的真情。我在看的時候,卻一直在想,那時,中國大陸在做什么呢?在忙著批判、斗爭,無情地浪費著所有人(包括和錢穆一樣盛名的大師)的時間和精力,甚至使人變得怯懦、卑鄙,以及由此帶來的一幕幕丑劇.....這樣想想,心里真是無比地難過。
      
      錢穆先生洞察力特別強,由他在美國從細節(jié)的觀察上便得出中美兩國的區(qū)別可看出來。比如說美國人愛喝咖啡,美國人的孩子成年之后就要離家自己謀生,而中國人卻愛喝必須仔細品嘗的茶,中國人的孩子成年之后還是和父母一起居住.....等等細節(jié),他總結(jié)出:美國是一個忙碌的國家,每個人都忙著自己的事情,因此,連休閑也是短暫的。當然,歐洲又是不同:意大利比法國悠閑,而法國又比英國悠閑。
      
      這本書除了一小部分太學術(shù)性的看著有點乏味之外,其他都很好看,貫穿錢穆先生的一生,他的思想變化也寫得很清楚。而且文采斐然、文筆雋永。又買了他的《湖上閑思錄》、《中國文學論叢》和《中國史學名著》,正在看...........
      
      補充一句:錢穆先生的書總?cè)擞幸环N既回顧過去又展望未來的開闊的通透的感覺,讓人如沐春風!
      
  •     剛讀完本書,有以下幾點感想:
      第一,感嘆于錢先生的家教,可以從錢先生的父親及兄長的讀書經(jīng)歷可知。
      第二,錢先生天資聰慧,不必多言。但是能在遇到每一個老師的時候都能被老師所重視,所珍惜,也體現(xiàn)出錢氏本人的道德禮儀,為人作風,可見一斑。尤為重要的是,錢氏能從不同的老師那里學到他們或多或少,或讀書方法,或治學態(tài)度,或思想視角的指導,不愧善學之人。
      第三,錢氏的堅韌和正直也為人所佩服。幾十年遠離家人,似乎根本沒有跟妻子相聚的時刻,文中比較強調(diào)對父母親和兄長朋友的感情。并且在當時動蕩的年代,面臨官位政治 的誘惑,他沒有成為為那一家哪一派服務(wù)的口舌。多少次頂住壓力,為自己創(chuàng)造適宜讀書學習的環(huán)境和心境。
      
      錢氏,真大師也!后輩當首學其修身養(yǎng)性,剛而不折,柔中間韌的個性,再學其治學嚴謹,終學不輟的態(tài)度。
  •     寫信請朋友推薦幾冊書,大約一年后,朋友在回信中提及:錢穆的書值得一讀。尤其是其中比較閑的《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適合你這樣的散人看。
      于是便買了。這月十七日下單,二十日上午簽收。當時正在讀《先秦文化史講義》,無暇它顧,就擱置在書桌一側(cè)。午時用完餐,坐回書桌前,許是這幾日睡眠不好的原因,一直昏昏欲睡。此時再讀文化史,只怕睡意越來越濃,因此便開始翻檢《八十憶雙親》。
      書一開閱,便不能釋手。由午至晚,幾忘天寒。晚餐匆匆食罷,又跑去床上讀。讀到夜間十一點,實在抵擋不住困意,只好關(guān)燈入睡。但也是睡不著的,神魂顛倒之間,都是書中所講的治學、讀書之要。如是輾轉(zhuǎn)一夜,次日起床,略微處理些工作上的事,又開始繼續(xù)閱讀。只至此日午時,一冊終于讀完。累計時間,約在二十小時左右。但若說此書的影響,卻足以貫我余生。
      實際上,初知此書之時,我原以為是類似汪曾祺《人間草木》那樣清新的文章,讀完才知道這純屬妄加揣測。由此推及,讀一本書之前,還是以默默為上策。
      錢老的著作以前讀過幾本,若《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研究法》、《湖上閑思錄》等等。其中以《政治得失》為接觸錢老之始。當時一冊在手,也如讀《八十憶雙親》般,接連幾天食不知味,心中所思所想都是書中內(nèi)容。但這些書籍,或是歷史專著,或是哲學研究,或是人生觸感,內(nèi)容不涉錢老生平。孟子說知人論世,先去了解一個人,才能正確理解其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我卻是本末倒置的作法。不過錢老的書讀幾次都不會生厭,因此卻也無妨。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文如其題,先寫鄉(xiāng)里之事、父母兄長之恩,后寫求學、治學、交友。讀前者,眼睛數(shù)次濕潤,遙想錢老少年時之清苦,幾有身受之感。讀后者的收獲是最大的。求學之路漫漫無盡,路上支叉卻多,怎么才能找尋一條最為直接的路,這是所有讀書者都切需知曉的核心所在。我以前也曾思考過讀書何為,如何讀書,但又總想著我之讀書意義可能就在于消耗時光,因此讀書之道從未形成系統(tǒng)。這三日神思沉浸于錢老讀書方法中,對于讀書又有許多新的想法。
      讀書須確乎志向,如我此前那般以消耗時光為目標,怕終不能有所領(lǐng)悟。宜日夜鞭撻自己,時時勤思、刻刻不綴,再加之廣覽群書,方能在大體上有所知。于此大體之中,再擇一自己感興趣者而深研,自然能有得。國人素來愛盛贊通才,然而通才非孔子、東坡等諸人能當?shù)?,普通人還是老老實實循此一道的好。若錢老聰慧異于常人,到老來還是發(fā)出了再不能進的感慨,況乎于我。又有研討論辯之說,曹丕曾云:文人相輕。我到覺得還是相輕的好,可以促人深思,轉(zhuǎn)向自己找問題、找解決方法,由是三番五次思索駁辯,方成一家之言。獨學無友,孤陋寡聞,是哉此言。
      讀書究竟不是死讀書,讀死書,若不能為已所用,書讀再多也無益。錢老以書修身、以書處世、又以書育人,終此一生,皆與書打交道。即使新亞初建之時世事繁忙,其讀書治學之理念精神也靡刻不存。轉(zhuǎn)念當世,諸多教授學者日夜為之奔逐的非利即名,慨其世風,夫復(fù)何言。
      《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的連貫性極強,由少年而中年,由中年而老年,盡訴幾許相交之人,幾多身歷之事。其中許多人,若胡適之、錢鐘書等,在此書中見到,又是親切又是感慨。還有許多人,錢老已忘其姓名,已記得當年事件。實則人至老年,回首檢點一生,能記住的也無非是對自己影響深刻的人與物。能被寫在書中,皆是機緣所在。按此連貫性,有心的人還能從中看到歷史、文化之變遷、思想之變化、學術(shù)研究之淵源。其泱泱乎一冊,已不能用回憶錄來定之。
      
      
  •     最早看在06年吧 年假沒有回家 在C樓鋪滿報紙寫大字 抽空看兩眼
      
      小小的一本書 字字情深意切 看時常感動
      
      前段時間又翻出來復(fù)習 被朋友笑
      
      爺爺也喜歡這本書 說大家便是這樣 平常事寫出不平常的趣味 惹人讀 你也要努努力寫點字
      
      我想大致老到爺爺?shù)哪昙o也憋不出來
      
  •      讀書與游歷,是錢穆先生人生之兩大主題。錢穆先生生活的年代,正處于國家民族多難、世局變遷之時。觀錢先生之一生,正是讀書、著書、教書……終其一生與書為偶。先生少年時代即清苦求學,聰敏異于常人。
      
        錢先生一生走南闖北,游歷甚廣。先生生于無錫,少年曾求學于常州,及長則從事教育事業(yè),走過廈門、蘇州、北京、昆明、成都、重慶等地,后來又在香港創(chuàng)辦新亞書院,曾經(jīng)游歷美、英、法、意、日、韓等國,晚年定居臺灣……
      
        關(guān)于讀書與游歷,錢先生有過精彩的論說:“……游歷也如讀史,尤其是一部活歷史。太史公幼年,即遍游中國名山大川……”“讀書當一意在書,游山水當一意在山水。乘興所至,心無旁及……讀書游山,用功皆在一心。能知讀書之亦如游山,則讀書自有大樂趣,亦自有大進步。否則認讀書是吃苦,游山是享樂,則兩失之矣。”
      
        錢先生交游很廣,同時代的胡適、熊十力、馬一浮、梁淑溟、顧頡剛、馮友蘭等著名學人,均與之有交誼。書中所載軼聞趣事,讀來讓人倍感親切。
      
        猶想我輩,殊無此種境遇。如今太平之世,生活安定,確是幸福。但也美中不足,如本人自“學校門”而入“機關(guān)門”,一、二十年來,日子還算過得去,但也十分機械,上班下班,日日如是,平靜得如一塘死水。如此固定之職業(yè)、穩(wěn)定之生活,如繭自縛,諸多羈絆,不得外出遠游。偶有單位組織外出,僅也走馬觀花,至一處游山水,眼中僅此山此水。平時為生事奔波,未能靜心讀古人書,胸中無物,自然無法做到“人文相接”,更無可以“發(fā)思古之幽情”。如此游歷,于學養(yǎng)方面未有任何助益。平時雖愛讀書而又無恒,未能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更無路向可言,只是自由徜徉,隨興所至。身邊同學同事,皆為生事所困、塵俗所牽,于名利場上追逐、掙扎。如此浮華之世,有誰甘于寂寞,皓首窮經(jīng),坐而論道呢?又有所誰能與談古論今、砥礪勵志呢?“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人生也如此之無可奈何!
        
        每個人都在社會歷史因果鏈條中打轉(zhuǎn)。正如先生所說的:“人生豈能如孫悟空,搖身作七十二變。變來變?nèi)ィ€是一孫悟空。人總是一人,孫悟空逃不出如來佛掌心,人生亦有逃離不得處。生何遽倦怠如此?!?/li>
  •     今人對國故向往的,這本書應(yīng)該很喜歡。
      
      前輩學人里的佼佼者,于國學,歷史,于辦學,教育無一不勉力。這本書放在手邊,已經(jīng)是第三編讀,每次都在勵志,治學,歷史方面得道啟發(fā)。
  •     錢先生之學問,仰慕久矣;錢先生之為人,卻所知甚少。此等差錯,實在有違史遷“讀其書,想見其為人”之雅訓,更不副亞圣“知人論世”之灼見。
      所以,書到手后,如饑似渴讀之,如狼似虎閱之,如江河決堤,一貫而下。錢先生之文,因其早年熟習古文家之華章,晚年又遍覽理學家之宏論,其妙不可言,其簡凈雅致,自然不必贅談。而先生所奉獻之人生,雖自謙為“一書生”,然個人與時代之潛沉俯仰,亦是波瀾壯闊,人才秀出,讓我輩徒生艷羨。
      先生治國史,承續(xù)中國歷來史學之傳統(tǒng),以“人”為中心,“事”則叨陪末座?;貞涗浺嗍鞘艽死砺分慈?,而頗具“人情味”?!稁熡央s憶》似錢先生所摹寫之人生百態(tài)圖譜,亂世中之人事紛繁,經(jīng)由先生一番揀擇與飾畫,無不栩栩如生,生動傳神。
      各色師友輪番登場,各自唱一曲、吼一嗓便下臺歇息,各人之情態(tài)聲調(diào),則纖毫畢現(xiàn),活靈活現(xiàn)。先生中小學時代相識之瞿秋白、劉半農(nóng)、呂思勉、錢基博,以及大學教書時所遇民國時大部分名學者,哪一個不是如雷貫耳、耳熟能詳?盡管先生的評騭難免個人色彩,但先生畢竟為史家,所謂客觀公正,非信口雌黃、刻意歪曲之輩所能及。先生贊譽親近之人,有錢基博、顧頡剛、陳寅恪等先生之輩;而先生之微訾,則歸馮友蘭、胡適、熊十力等先生之流。由先生之好惡,亦可見文史之學,頗能讓人溫柔敦厚、疏通知遠;而哲學一途,則讓人好高騖遠、風發(fā)意氣。人常謂文史哲一家,實則文史一家,哲學與之終有不契。
      先生念父母、懷師友,其溫潤惻怛之情懷,常浸潤筆端,而使先生之文頗顯厚重。先生對父母感念之深,自不必言;對師友之敬謝,則更襲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悠久傳統(tǒng),師友之鞭策垂訓、切磋琢磨,正是所以助我輔我之力量,先生“自念于學問凡有所得,亦悉賴師友相輔”,并云“孤陋獨學,豈有今日”,亦可見常懷感恩之心、交流之愿,乃能成為大家。
      先生乃歷史學家、文化學者,蓋無異議。然先生對教育教學之貢獻,頗為潛晦而不為人所知。先生迫于家計,未上大學,便開始做中小學教師,并數(shù)次擔任中小學校長。先生之教育方式,頗具特色,書中例子甚多,可為當今教育之重要參考。而先生一九三一年赴北大任教后,則對大學與中小學教育進行了對比,先生認為在中小學“師生相聚,儼如一家”“總覺此心之安”(145)“視校事如家事,有問輒直吐胸臆,不稍隱避”(147),“但一進大學,則感覺迥異”(145)“學校是一主,余僅屬一客”(149),并云“予自入北大,即如入了一是非場中”(157)“大凡余在當時北大上課,幾如登辯論場”(159)。可見先生傾心于中小學之生活,而對大學之體驗殊為不愜。而彼時中小學之教育,大多私立,且甚自由,許多名家都曾在中小學任教。念及今日,則又添一嘆。先生于教育事業(yè),最大貢獻則為創(chuàng)建“新亞書院”,先生“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于香港所謂之“文化沙漠”,辟成一“文化綠洲”。今日新亞乃歸屬香港中文大學,彼之深厚之人文蓄養(yǎng)、濃烈之傳統(tǒng)價值,大陸大學與之相比,其差距不啻霄壤。
      先生于社會感受既深,于教育情感既切,然非謂書中不存?zhèn)€體之人生。先生幼年時候,頗為淘氣,有令人捧腹之事若干;及至年長,亦有許多山水之雅興,縱情山水之中,先生之仁智更見清純;先生一生亦跌蕩,數(shù)次遭受劫難,先生雖平易述之,而當時之兇險,則易想見,此正孟子所謂“動心忍性”之際乎?
      展覽先生之書,知人,知世;知性,知天。
      
  •     先前曾讀錢穆先生《論氣運》一文(參見http://zxzmolin.blog.hexun.com/9537237_d.html),心生敬意,向人力薦。那時并不曾于書中媒體晤見錢穆,坎井望天,際遇偶然也。今日讀完《八十憶雙親 師友雜憶》,方知積化成變,錢先生所處時代風云跌宕,錢先生個人命運一波三折,書中積一個世紀之久之人事正是“氣運”一說的具體表現(xiàn)。錢先生說,中國人雖有憂患卻不悲觀,知天運正為盡人力。八秩高齡不肯安享天樂依然筆耕不輟,正為盡人力。此等美意,怎可辜負!
      
      捧讀已久,書中滋味雋永,不足言表,擇其印象最深切之三點表述如下:
      
      此書追憶往昔,一者自認生命,循此確證生命之最重要最本真之部分;再者,亂世人生,師友相繼溘世,時代之風貌,師友之風范,倘不追述,澌滅淪失,真真可惜。故此一書,可使前世風范猶有留存。余于此慨然有嘆。前塵隔海,往事不再。上世紀文化生活之精神滋育巨擘大師,于此書中得窺果因,而今世風劇變,蕩然無存矣,錢師所患竟成真境,痛哉!古之學人,幼時立志,雖遭逢亂世,天命嚴酷,其為學為人一生軌跡,涉筆追憶,猶歷歷可循,人生尤當如此,清明而不糊涂。心下憬然,復(fù)悵然若有失。此其一。
      
      其二,師友輔仁。獨學無友,則孤陋寡聞。錢先生自述成其一生,非關(guān)門獨坐,乃沾溉于師友。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誠哉斯言!
      
      第三,人生在行中,一路游賞,文字用心固在人生;錢穆一生不變不倦亦在教人辨識國家民族文化之大體。所寫文章,和合分別以作中西文化之比較,以抗時人紛呶,一味慕效西化不通古今之病。錢先生“一生為故國招魂”(余英時語),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于今觀之,西風東漸,已成蔚然之勢,念及于此,豈勝惘然。
      低回詠嘆,深淺自得。再嘆!
      
      
      又:摘錄文中滋味雋永之數(shù)語,以饗讀者:
      
      “能追憶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其在記憶之外者,足證其非吾生命之真。非有好惡高下于其間,乃憑記憶而自認余之生命。讀余此書者,亦可憑余所憶而認識此時代之一面。非敢有夸大,亦不作謙抑,知我罪我,歸之讀者?!?br />   
      “亂世人生,生命則限于個人,生活則限于夫婦?!?br />   
      “讀書當一意在書,游山水當一意在水。乘興所至,心無旁及。故《論語》首云,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也。讀書游山,用功皆在一心。能知讀書之亦也好游山,則讀書自有大樂趣,亦有大進步。否則認讀書是吃苦,游山是享樂,則兩失之矣。”
      
      “向來只聞勸人讀書,不聞勸人游山。但書中亦已勸人游山??鬃印墩撜Z》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即已教人親近山水。讀朱子書,亦復(fù)勸人游山。君試以此意再讀孔子朱子書,可自得之。太史公著《史記》,豈不告人彼早年已遍游山水。從讀書中懂得游山,始是真游山,乃可有真樂?!?br />   
      
  •     讀書當知言外之意,寫一字,或者三字未寫。寫一句,或有三句為寫。遇此等處,當運用自己聰明,始解讀書。
      
      
      故知學問向前,在遙遠之進程中,自不免許多意料不及之枝節(jié)曲折,錯歧復(fù)雜,有違初心者。
      
      
      人生最大的學問在求能虛此心,心虛始能靜。若心中自恃有一長處即不虛,則此一長處正式一短處。
      
      
      余告諸生,學問貴自有所得,不應(yīng)分心與他人爭是非。若多在與他人爭是非上分其精力,則妨礙了自己學問之進步。
      
      
      因念凡屬流行人間者,亦各有其所以然。尤如中醫(yī)中藥,豈得以己所不知,輕以不科學三字斥之。又如國人讀《論語》,兩千余年,人人讀之,然豈人盡得《論語》書中之妙理。高下深淺,自在讀者。一語斥之,亦僅見斥者之無理耳。
      
      讀書當一意在書,游水當一意在山水。乘興所至,心無旁及。故《論語》有云:“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也。讀書游山,用功皆在一心。能知讀書之亦如游山,則讀書自有大樂趣,亦自有大進步,否則讀書是吃苦,游山是享樂,則兩失之矣。
      
      
      
  •     選修現(xiàn)代新儒家課的時候,老師說起往屆有中學時便讀完錢穆先生的所有作品的師兄,某次在課堂上登臺講評錢穆先生生平思想關(guān)懷的時候,竟然情難自抑,淚灑講桌。當時聽到這段故事,心里也有相當?shù)恼饎?。一來頗有一些遺憾,不知道這會為了前人動情如此的師兄是何等樣人;二來卻是生生的對錢穆先生生出了九分的敬慕。
      《師友雜憶》這本書卻是另一位我十分喜歡的老師在課堂上所推薦的,他說這老人有一種讓人感動的有趣。
      真的到了翻開這本書,卻差點放棄。一點點瑣碎,一點點平淡——不是那種能讓人欲罷不能的文章。后來在成都遇到地震,在震后的恐懼之中,再翻開這本書,竟收獲了意想不到的安然,混沌的心,得到了一個庇護之所。
      錢先生在回憶自己的治學生涯,帶出的卻是一個星空燦爛,大師咸集的時代;還有那個時代的學人們敦厚誠謹?shù)臑槿?,滿懷深沉情感的為學。那何嘗不是一個讓人羨慕的世界。
      其中一節(jié),錢先生回憶《國史大綱》的撰寫,說他當年本不愿做這件事情,因為一來自己沒有這個計劃,二來寫通史是十分重大的事情,不可以隨心所欲,敷衍了事。后來之所以又同意了,卻又恰是因為戰(zhàn)時混亂的中國,不能不有一部完整的歷史,以此向國人展示文化延續(xù)的脈絡(luò)——對于錢先生,《國史大綱》乃是義不容辭。
      不由聯(lián)想到前不久南方周末上刊登了聶華苓女士紀念柏楊先生的一篇文章,內(nèi)有柏楊先生早年致聶女士的一封信,提到他的一部通史著作在大陸的出版,說版稅的問題可先不作考慮,只要能讓大陸的人看到該書即可。
      這是這些歷史家的執(zhí)著和關(guān)懷,帶著這樣重的情感,一字一句,才能有千鈞之重。讓后生晚輩們,不能不被感召,不能不以他們的關(guān)懷為關(guān)懷,生出一定要守護他們的守護的勇氣。
  •     下午讀了前一部分:《八十憶雙親》,很感人。
      回憶性的散文,往往會牽動一個人內(nèi)心最柔軟的地方。
      敬仰與唏噓,平靜與顫動,是掩卷之后最深的感受。
      觀察子女的言行,不難勾勒出父母的輪廓;品讀對父母的追憶,最易理解到子女的性情。
  •     錢賓四撰,以淺易文言文寫成的一本散文集,難得!大旨在于回憶雙親和師友,筆法簡練而不失款款情致。此書回憶幼年家庭生活和少年求學之部分尤值得一讀。從賓四先生回憶家庭生活的點滴中,我們可以窺見錢氏家族何以出了錢穆、錢偉長叔侄兩位大師。此外作者讀書求學的經(jīng)歷也給人以諸多啟迪,有心的讀者更可發(fā)現(xiàn)一代學風乃至人心世道之變。
      
      略記:
      八十憶雙親
      先父對余幼年之教誨
      □先父愛子女甚摯。嘗語人:“我得一子,如人增田二百畝?!?br />   先父母對子女,從無疾言厲色。
      汝昨夜有近此驕字否?
      ——委婉地批評子女,反而能讓子女謹記受用終身。賓四先生父親教子有方。
      □先母來歸
      外祖父曰:詩禮之家,不計貧富?!於ɑ椤?br />   ——與曾文正愿子弟為讀書明理之君子有異曲同工之妙。
      □先母寡居
      今棺木未入土,其妻其子,即吃義莊撫恤米,何顏面見先夫于地下?
      先夫教讀兩兒,用心甚至。今長兒學業(yè)未成,我當遵先夫遺志,為錢氏家族保留幾顆讀書種子,不忍令其棄學。
      先兄長子名偉長,則由余所定。
      ——錢氏家族出了錢穆、錢偉長叔侄兩個大師,決非偶然!有這樣的父母,五世其昌都嫌長。
      
      師友雜憶
      賓四先生在果育學堂讀三國演義,有老師告訴他:這種書一開始就在講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亂,是中國歷史走上了錯路。以后我們應(yīng)該學歐洲英法諸國,合了不分,治了不亂。東西文化得失優(yōu)劣問題于是成了賓四先生一直思考的問題。46頁
       賓四先生生平好史書,第一本通讀的史書是太平天國野史,春冰室主人撰。
       進高級班后,國文顧老師說賓四先生若有進,當能學韓愈的文章。賓四先生自此心存韓愈其人,入中學后一直背誦韓愈的文章。他稱自己正式知道學問是怎么回事,還是自顧老師說那句話始。
       紫翔老師所講課文多出于記誦,師賓四先生最愛聽魏晉南北朝諸小篇,如王粲登樓賦,鮑照蕪城賦,江淹別賦,及邱遲與陳伯之書等篇?!舷鑾熡陧n愈文,獨選伯夷頌一短篇。賓四先生后來精讀韓文,對此更深有體會。
      此外令他難忘的文章還有朱子之大學章句?序,明代王陽明拔本塞源之論。晚年方知后者其實亦從前者轉(zhuǎn)來。
      作者讀曾滌生之原才篇,晚年始知人才原于風俗。
      ——這幾篇都是教人如何讀文章,是本書精華所在。
      
      呂思勉令賓四先生畢生難忘。謂“君學可比朱子,余則如象山”。
      
      書店老板對賓四先生說,汝年幼,能知讀曾文正家訓,此大佳事?!顫珊裰^曾文正家書乃“忠誠的虛偽”,是農(nóng)耕社會遺毒,凡讀書皆應(yīng)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曾國藩的學養(yǎng)功業(yè),豈是一個封建糟粕所能概括?賓四先生好讀此書,于我也是一種激勵!
      
  •     語言表達思想,同時也限制思想。中國的古文,傳統(tǒng)太強大了,后來人寫文章,說過的話往往前人都說過了,稍微有新意的說法,一經(jīng)使用了這些古文,好象都成了濫調(diào)。
      錢穆的這本書,用文言寫成,但是又并非完全文言,給人的感覺好象是夾生的飯。錢穆之所以用文言,據(jù)他說是為了行文簡潔。但是看看書就知道,根本不是這么回事,可以肯定的說,用白話去表達,字數(shù)不會更多,如果白話運用的好,有可能更少些!
      說這番話不是說我對文言有成見,文字之妙,全看運用,文言白話并非區(qū)別很大,五四時期那樣強調(diào)差異完全是一種策略上的考慮。前面說過,文字也能限制思想,新的意思,用那種用了幾千年的文言,每一個詞語甚至每一個字后面都有他的意義的鏈條,你用它就不好跳出來。古文被白話文取代,能指所指重新連接,這對表達新思想是極有幫助的。不過同樣白話用多了,好多表達也成了濫調(diào),也能對新意有妨害。八十多年來文言完全被白話戰(zhàn)勝,成了弱者,重新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同時也重新完成了它自身陌生化的過程?;剡^頭來,他倒是有能表達出新意了!但文字的演化不是單純的復(fù)古,而是黑格爾所說的否定的否定,現(xiàn)在寫文章出入文言白話之間,不失為一種寫美文的方法。看看臺靜農(nóng)的文字,文言白話收放自如,音樂感極強,看他的文字,真象是吃蓮子,滿口余香,又象是看滿月,干凈而清爽!而錢穆在這本書中的文言,卻是種對古文的一種拙劣模仿,看后感覺象是過去的老學究的冬哄文章。
      在《上學記》中,何兆武說錢穆對傳統(tǒng)文化認同過深,這是他的弊端??戳隋X穆的書,想想何兆武的話,越想就越覺得有道理!錢穆就象個從古代走到現(xiàn)代的學者。
  •   這本書我也非常喜歡,08年到現(xiàn)在每年讀一遍。感覺像中國的《昨日的世界》,且必茨威格更有深度和文化底蘊。所謂文化、傳統(tǒng),錢先生的書是最好的詮釋。
  •   我也很喜歡,錢穆確實是大師,和他相比,現(xiàn)在的很多所謂的大師實在是太渺小了。他的《中國文學論叢》、《湖上閑思錄》和《人生十論》我也都看了,也都很精彩。
  •   第一次看到這書是在父親的書架上,閱后就買了很多錢先生的書。中國文人的風骨由錢先生再次的演繹,至現(xiàn)在可謂后無來者。我們不能再以錢先生為準繩,來衡量時下文人,但做人治學應(yīng)以錢先生為榜樣,雖然很難……
  •   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呵呵
  •   影響深刻的一本書,完全改變了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官認識。你讀過《銀元時代生活史》么,那本書在圖書館見過,之后就再也沒找到過了。
  •   讀過,我在香港的圖書館借的
  •   厚重的書要有點底蘊才能品出其中意味啊。
  •   你到底有多少個先生啊?
  •   嘻嘻,這個問題嘛。
    比我早生的都是先生。
  •   作者寫得好,讀得很細,我也在讀先生這部書,感觸良多。愿與君交流!
  •   真的有進步,抄書錯字少多了。:)
  •   切,本來是想把這本書評寫成“大師的自律”的,再看一遍再說...
  •   錢穆回憶錄失真的地方太多了,選擇性的記憶和后來的臆測頗多。
  •   師有雜憶可以更名為《師友表揚錄》
  •   錢穆回憶錄失真的地方太多了,選擇性的記憶和后來的臆測頗多。
    ----------------------
    同意后半句,前半句托大了
  •   八十歲把回憶錄寫得全滿,怕是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   “某次在課堂上登臺講評錢穆先生生平思想關(guān)懷的時候,竟然情難自抑,淚灑講桌”
    ??!讀到此驚得差點淚灑書桌了。師友雜憶一書看得我忘了要考試。。。欲罷不能~~的確是感動的有趣~~有時淚奔,憂心忡忡,有時欣然竊喜不能自已。。。只得拍案叫絕。
  •   這本書我讀了兩遍,每次讀都能使內(nèi)心感受到一種溫情、一種平靜,民國回憶錄很多,我認為這本最佳
  •   好強的評論,有料,贊一個!
  •   很搞笑,我從未覺得這本書是用文言寫的。您是不是先多讀點文言文再來評論啊。
  •   樓上的,你不覺得是文言文是你的事,可能那點文言文你不在話下的!
  •   不知這個版本里,民國年號還保留嗎?
  •   一派胡言!這書我看著就很舒服,很愜意。
  •   錢先生為人深厚淳樸,文風自然不會浮夸,能體悟平實之美才可領(lǐng)悟
  •   用本書的一段話來回答樓主:
      
      余在北大凡七年,又曾屢次出游,及今猶能追憶者,一為吳其昌世昌兄弟同游八達嶺萬里長城。先一夕,余移宿其兄弟家,與其昌做竟夕談。翌日,黎民前,即坐人力車赴火車站。路上忽悟宋人楊柳岸曉風殘月一語。千年前人一詞句,可使千年后人誦之如在目前,此豈隨手拈來。而近人以死文學目之,真可大笑?;疖嚿嫌植粩嘧窇浾蔡煊?。國人非無科學天才,徒以百年來社會動亂,無可表現(xiàn)。
      
      ——再看現(xiàn)在,香港、臺灣仍用繁體字,也沒見人家的教育就為此受了妨害了,大陸倒是“現(xiàn)代”了,早就普及了簡化字。
      
      再說傳統(tǒng),臺灣至今仍重國學,臺灣中學生都比大陸的大學生通曉四書,也沒見人家的經(jīng)濟就因為“封建遺毒”而不比大陸了,相反,都是大陸拉臺灣人過來投資。
  •   個人愛好不同,好吧;
    總之我看著不舒服,你們可以喜歡這樣的文言,并且推論說文言很好,或者文言比白話更好。
    不過我提醒大家的是,我也并沒說文言不好,我也喜歡某些人的文言,比如臺靜農(nóng)的。但是我確實不喜歡錢穆這樣我個人覺得有點“迂”的文言。
  •   看布虛曼君的讀書和文字,好像相關(guān)的東西并沒有涉獵,摘抄點東西算什么,我看這些摘抄正反映了錢穆先生的老先生氣質(zhì)。寫此書時八十了,老了,難免有點暮氣
  •   樸實 嚴謹?shù)膶W術(shù)風格 我喜歡
  •   感動于《八十憶雙親》,中國傳統(tǒng)士子家庭的教育,生活等方面娓娓道來。讓人想起了《項脊軒志》。推薦!
  •   他的學術(shù)軌跡跟臺靜農(nóng)完全不一樣。這樣求全責備,未免也有點迂。
  •   2008-12-09 20:33:17 ltshi  感動于《八十憶雙親》,中國傳統(tǒng)士子家庭的教育,生活等方面娓娓道來。讓人想起了《項脊軒志》。推薦!
    恐怕樓主讀了《項脊軒志》又要嗤之以鼻了
    讀書不明其所長而執(zhí)于所“短”
    不太明白你怎么理解讀書的?
    更不談治學了
  •   這篇書評,頗有同感。錢之文字及其思想,都很一般。其思想之保守,尤其令人不爽。這也難怪胡適為什么排擠他,阻攔他當選中研院院士。
    臺靜農(nóng)的散文,確實不錯,我也喜歡!薄薄的一本《龍坡雜文》,讓他立足現(xiàn)代散文大家之列而無愧。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