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

出版時間:2007年01月02日  出版社: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  作者:[美] 彼得.德魯克  譯者:廖月娟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旁觀者管理大師杜拉克回憶錄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8條)

 
 

  •     社會終究是由許許多多的個人和他們的故事組合而成的。
      ——彼得德魯克
      
      出于各式各樣的原因:提升企業(yè)形象、塑造英雄、打造權(quán)威,總有人將部分人神話,并編造許多有關(guān)這個人的小故事——俗稱雞湯。使得原本是歷史上每一個真實的人剝離了他們本來的面目,在媒體、書本、他人的口中離我們越來越遠,高高在上。
      
      而德魯克先生說,故事還原真實,使得一個活脫脫的人能夠跨世紀的讓人感受到。在這方面的大家有巴爾扎克、雨果、托爾斯泰、西奧多德萊賽、路遙等等。他們不講述道理,他們描繪故事,還原場景,并讓你沉浸在故事中,得到你該得到的。
      
      這本《旁觀者》即是如此。他跟隨著德魯克先生的生命軌跡,描述了在他生命中出現(xiàn)過的各式各樣的”人”。這里面既有講到德魯克先生的奶奶、他的老師,也提及到《時代》《財富》的創(chuàng)始人,報業(yè)大亨亨利魯斯、通用汽車總裁杰里斯隆等大人物??梢栽囅脒@樣一個畫面:老年功名成就的德魯克,靜坐在自己的家中,回想起過去的種種,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在生命中留下痕跡的人。他用很快的速度便寫下了這本書。
      
      “在我的著作中沒有一本反芻的時間像這么長——20年來,這些任務(wù)一直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行、住、坐、臥,無處不在;也沒有一本書這么快就問世了——從我坐在打字機前寫下第一個字,到完成全書,不到一年的光景。這本書雖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卻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本?!?br />   
      我在回家的火車上、旅行的火車上、朋友家中看完了這本書。它沒有強加給我什么,就好像一個旅行中認識的陌生人,在我愿意聽他/她說話的時候給我說了他/她的有趣的故事,我覺得很有趣,這就夠了。
      
      其中的許多章節(jié)小一都特別喜歡,例如”懷恩師”章節(jié)講述了兩個好老師;”斯隆的專業(yè)風(fēng)采”讓我感受到實業(yè)家真真實實的管理;”荒野中的先知”讓我買了麥克盧漢的書《認識媒介》(過段時間看)。
      
      讀一本書便是行走在一個世界,你會感受到生命的豐富,并從豐富的感受中映射到自己的生活。
      
  •     知道德魯克,但是知道這本書還是因為去年讀新東方的博客上俞敏洪寫的書評里看到的。于是乎自己也買來拜讀一下大師的作品。
       大師就是大師。他的第一篇里那個“奇葩”的奶奶已經(jīng)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那個奶奶的處事說話方式不同常人:勇敢、智慧、撼動人心。根本就不是奶奶自己所說的“愚笨的死老太太”。第三篇里的懷恩師,讓我不得不贊同埃爾薩的教學(xué)方法,她的重點就是給學(xué)生制定計劃,布置作業(yè),然后定期檢查任務(wù)完成情況。我也覺得這個是最好的方法,讓我想到了報BEC班的小琪的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方法我非常的認同,和埃爾薩的一模一樣。本來短短的兩個月老師不可能多么大的提高英語水平,老師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學(xué)生施加壓力,布置任務(wù),檢查學(xué)生的完成情況。第十二章:美國報業(yè)魯斯寫的是這個報業(yè)界的知名人物是如何以創(chuàng)新以及獨到的眼光來辦一份報紙的,并且不惜重金聘請專業(yè)視角的作家寫文章。第十四章里,又提到了通用的一些故事,那些各具特色的領(lǐng)導(dǎo)人物,特別是斯隆,創(chuàng)造了企業(yè)大學(xué),把職業(yè)培訓(xùn)放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
       或許,這篇書,讓我學(xué)到更多的東西是要細心的觀察人,運用每個人的特點和優(yōu)點,把他們放到合適的位置,發(fā)揮他們的最大價值,這乃是最正確的用人之道!
      
      
  •     令我印象深刻的三段話,摘抄出來與君分享,另外受益。
      149頁,“真正的強人是靠苦干和奉獻來領(lǐng)導(dǎo)的,不會大權(quán)一把抓,而以建立團隊為目的,而且治理事物是靠正直,而非把人玩弄于股掌之間。這種人不狡黠,簡單而誠實”
      77頁,“對真正的老師而言,沒有所謂的壞學(xué)生、笨學(xué)生,或是懶學(xué)生只別,只有好老師和差勁的老師之分”
      283頁,“沒有人能做出一大堆決策而做的好,我們最好了解我們必須決定什么,以及關(guān)于這個決策的所有重點”
      限于個人能力,讀完本書,還有很多地方不能理解,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他們都具備一點,他們都熱愛自己的專業(yè),堅持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謙恭待人,
      人是具有多樣性的,如能敏銳且練達的洞察,我們才能明白如何為人處世,相信,若干年后,在此閱讀本書時,會有更多的感悟。
  •     維也納的一家餐廳里,一位父親讓自己的孩子與一位紳士握手,并告訴孩子要記住這個人,因為他是奧地利,哦,不,全歐洲最偉大的人。男孩問“他比奧地利的皇帝還要偉大嗎”,父親點點頭,是的。那位紳士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而那個男孩名叫彼得?德魯克。
       60多年后,已被世人公認為“管理大師中的大師”的德魯克把這段經(jīng)歷寫進了《旁觀者》一書中,而在這本由多篇短篇人物故事組成的自傳里,尋??梢娺@樣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
       對許多人而言,從這本書里首先讀出的是大師是怎樣被時代造就的。出生在當時歐洲的文化中心奧地利,加之家庭背景優(yōu)越,德魯克從小過的便是談笑有鴻儒的品質(zhì)生活,以至于還未正式上學(xué),他就已經(jīng)接受了當時最好的“通識教育”。而在德魯克的整個成長歷程中,他更是一次次地遭遇奇人異事:與基辛格的老師做過同學(xué)、與黨衛(wèi)軍的隊長做過同事、深得著名的非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波拉尼賞識(波氏的《大轉(zhuǎn)折》一書也被德魯克大力推崇)、深得世界上第一位職業(yè)經(jīng)理人——通用汽車CEO斯隆的信任卻又與之觀點迥異(斯氏的經(jīng)典著作《我在通用汽車的歲月》就是為了反駁德魯克的觀點而寫)……總之,這樣的經(jīng)歷讓人不禁要慨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亦或是:雖心向往之,實不能至…
       對德魯克自己而言,在這本書里,他希望借著一個個鮮活人物的故事,“呈現(xiàn)出社會的圖像,捕捉并傳達這一代人難以想像的那種神髓、韻味與感覺。”德魯克筆下記述的不僅是自己與偉人、名人、牛人的交往經(jīng)歷——事實上,德魯克記錄他們不是因為他們的光環(huán),而是因為他們“有趣”,更包括了各種各樣普通的人。在德魯克眼里,世間沒有乏味的人,任何人都會在某些時刻呈現(xiàn)出有趣的一面,而正是這些有趣的人的有趣面向,折射出了一個時代的風(fēng)貌。
       雖然記述的都是親身經(jīng)歷,德魯克卻將這本書起名《旁觀者》(英文書名直譯應(yīng)該是:一個旁觀者的經(jīng)歷)。德魯克語境下的旁觀者,并非是一個袖手旁觀的人,而是一個思想獨立的人——既不標榜精英,也不主張民粹,既不依附權(quán)貴,也不會盲目為草根張目。旁觀者也是一個對時代保持完整觀察的人,在熱熱鬧鬧的時代大舞臺上,自覺地選擇站在側(cè)面,觀察演員,也觀察觀眾,看到了一個人類群星閃耀的時代,也看到了一個人類集體迷狂的時代。旁觀者選擇旁觀,實在是出于對社會與人性的復(fù)雜性的深刻敬畏,也意味著自己主動承擔(dān)起了人類社會的觀察者與守護者的角色。
       這本書便是德魯克作為“旁觀者”對一個時代的記錄。在我而言,這本書讓我強烈地感受到了在那個逝去的昨日世界里一種“世說新語”般的時代風(fēng)情。德魯克自己是這樣評價《旁觀者》的:“這本書雖不是我最重要的著作,卻是我最喜愛的一本。”這本書也是德魯克的所有著作中,我最喜愛的一本。
       喜歡一個人的學(xué)說先從喜歡一個人開始。喜歡上德魯克就從閱讀這本書開始。
  •     孔網(wǎng)入手此版二手書一本,排版不錯,比機械工業(yè)出的一系列大師的輕質(zhì)紙書籍閱讀起來舒服。
      
      關(guān)于此書內(nèi)容,一嘆大師之文筆,二嘆大師之經(jīng)歷,三嘆大師之悟性。我輩生于升平之世,體會經(jīng)歷比老輩人少很多,做事沒耐性,無遠見,包括我自己??赐辍蹲坑谐尚У墓芾碚摺凡趴吹拇藭?,其他的書也都想擠時間,在上班之前看完。
      
      同時推薦一本別人的書,也很好,就算讀者防止近親繁殖吧,《卓有成效的組織》
  •     
      
      
        剛剛拿到這本書,看到書是回憶錄體裁的時候,我在心里已經(jīng)大致有了一個行文框架,無非是自傳式地追憶人生。翻開第一章,德魯克把奶奶的故事放在最先,也合情合理,說明家人在他心中的低位無可比擬,緬懷祖先,是不忘本的表現(xiàn)。奶奶作為書中出現(xiàn)的第一個人物,性格爽朗、慈愛,鬧出許多奇聞趣事。而從這第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間,已經(jīng)散發(fā)出德魯克作為一名管理學(xué)大師的獨到見解,以及他的人格魅力。他說:“奶奶之所以傻的可愛,在于對基本價值深信不疑,而且力行不懈?!彼挠^察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在價值觀層面上給出理性判斷。從第一章,德魯克幽默的語言風(fēng)格和翔實的內(nèi)容已經(jīng)吸引住了我。
        讀到后來我才明白,他有意識地從少年時代奶奶的故事開始,是為他洋洋灑灑的一生做鋪墊。在他的一生中,和弗洛伊德,和基辛格有著盤根錯節(jié)的交集,他可以稱呼麥克盧漢為“那個年輕的小伙子”,要知道后者憑借一句“媒介即訊息”,早已成為今天傳播學(xué)派的神。他不是平凡人,他不會被時代遺忘在角落里,他可以和他所處的20年代里的偉大人物成為朋友,然后在回憶錄中寫下他們的故事。他和他的朋友們,都是時代的引領(lǐng)者、弄潮兒。書的副標題是“Other Lives and My Times”,而真正貼切的表述應(yīng)該是“My Friends who lead the 20th Century”。
        如作者在序旁觀者的誕生一文中所說,這本書并非記錄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或者是我的時代,也非自傳,也不是一本有關(guān)個人私生活的書。這本書的主題是“把一些人物或者事件記錄下來,思考,再三地思索和省思,并將它融入我個人的經(jīng)驗?zāi)J揭约皩ν庠谑澜缙蔚挠∠笈c內(nèi)心世界之中。我希望借此呈現(xiàn)社會的圖像,捕捉并傳達這一代的人難以想象的那種精髓、韻味與感覺,比如兩次世界大戰(zhàn)間的歐洲、羅斯福新政時期,以及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剛剛結(jié)束時候的美國。”從這個意義上講,本書的價值不在于他與英雄人物的交集,而是在于作者借此表達了對20世紀前半葉整個時代重大議題的看法。
        這就是本書和其他種類的自傳的不同之處,德魯克借別人的手和別人的頭腦,直接或者間接地表達自己的觀念和看法。書中處處都透露著他對經(jīng)濟政策、政治制度、世界大戰(zhàn)、銀行業(yè)、美國大蕭條等嚴肅話題的議論,可以說,這些話題是時代的命脈。扼住了時代的脈門,德魯克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時代領(lǐng)袖。
        當然歸根結(jié)底,這是德魯克眾多管理學(xué)著作中最與眾不同的一本。因為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是一本關(guān)于“人”的書。德魯克說“這本書或許不是我最成功的一本,但是卻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因為這里面所寫的,是他的生活。
        最打動我的是麥克盧漢的故事,這和我的學(xué)科背景有關(guān)。麥克盧漢是傳播學(xué)的先驅(qū)大師,《理解媒介》和他的“媒介即訊息”的觀點被傳播學(xué)界奉為圭臬。在讀本書之前,麥克盧漢的形象是由一條條理論組成的生硬面孔,而德魯克的兩個故事讓我更加了解了麥克盧漢的生活狀態(tài),以及他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德魯克和麥克盧漢是有著20年交情的摯友,他們的交情是維系在對于“科技、人、社會”這個命題的共同思考之上的,不過從書中還是可以窺見麥克盧漢真身的影子,對我來說,吃到一顆美味的雞蛋,然后見到生這只蛋的優(yōu)秀的母雞,是同樣興奮的事情?!坝谑俏艺业禁溈吮R漢,請他過來一談,那時我們都住在紐約市郊的布朗克斯維爾。后來,只要他到我家附近都會順道來訪。不管我們搬到佛蒙特,或者是在1949年后又回到紐約的蒙特克萊定居,他都是我家的常客。這人是個好同伴,卻常陷入沉思。在過去20年的交誼中,我懷疑他從來不問我在做什么,或者仔細聆聽我對他說的話。他也從來不提自己的私事,談的總是一些想法。他好用雙關(guān)語,記得他只有一次注意到別人,那回我的孩子以《圣經(jīng)》急轉(zhuǎn)彎來考他:《圣經(jīng)》中第一次提到棒球是在什么時候?告訴你吧答案是——利百加拿著水壺到井邊去的時候(pitcher,在英文中也作投手)。他不禁莞爾,好幾個小時都在念著這個不甚有意義的雙關(guān)語。不過他還是常有驚人之語,道出文字游戲之妙。他滿腦子是古怪的念頭、奇妙的比喻和觀察,顯示出他那特別的習(xí)性、癮頭和看法,把平凡的對話世界帶入一個奇特、神秘和令人驚異的領(lǐng)域——是文字而非圖書的超現(xiàn)實,猶如超現(xiàn)實大師達利的作品或者斯坦伯格的漫畫世界。”“麥克盧漢每次來訪幾乎毫無預(yù)警,有一次,在新澤西州的仲夏夜,刮起了大風(fēng)暴,雷聲轟轟像是世界末日的前夕。在凌晨1點左右,我們的門鈴響了,開門一看,原來是淋得已成落湯雞的麥克盧漢。他咧嘴而笑說道:我剛好到蒙特克蕾雅的上城辦事,就順道走到府上。他把天氣因素摒除在外,一身濕淋淋地談他的理念,直到早餐時刻。這也是麥克盧漢最后一次到訪。就在20世紀60年代初,那個風(fēng)狂雨急的6月夜,他突然有所了悟。那天晚上,在講學(xué)和訪友之后,剎那間他頓悟道從前到現(xiàn)在苦思良久的東西,于是急著跑過來告訴我。他那一夜說的,很快就整理成一本書出版,是他最重要、最清晰,卻不是最有名的著作——《古登堡銀河:印刷人的誕生》(The Gutenberg Galaxy;The Making of Typographic Man)。他在兩年后出版《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并因此書而聞名天下。雖然我們還是朋友,但是他已不再來訪,就在那個暴風(fēng)雨的夜晚,他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之鄉(xiāng),自此,他再也不需要聽眾了。”這就是德魯克和麥克盧漢的故事。
        德魯克評價麥克盧漢的理論,說麥克盧漢最重要的看法不是媒介即訊息,而是——科技不是一項工具,而是人的延伸。以人為中心來構(gòu)建整個世界的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體現(xiàn)了德魯克作為一個觀察者的獨到。在對于媒介這個命題的思考上,德魯克的見解同樣深刻。更有甚者,他看到了麥克盧漢理論中的不足之處,提出了“科技、文化和形而上學(xué)之間的整合”——科技作為一種工具,和作為一種文化與個性是兩個不同的界面??萍嫉谋举|(zhì)不是“東西制成的方式”,而應(yīng)該是,人怎么做的方式。人類應(yīng)用科技的結(jié)果改變的不僅是生產(chǎn)效率,而且改變了人類自己的生存、和他人的共存以及對自我的認知。
        放在21世紀20年代來看,德魯克對麥克盧漢理論的補充更顯其真知灼見。理論的力量,在于預(yù)見并指導(dǎo)未來。在這一點上,麥克盧漢和德魯克都是當之無愧的大師。今天的互聯(lián)網(wǎng)正在高速變革,以極大的廣度和深度覆蓋了人類世界。亞馬遜、阿里巴巴占據(jù)了今天電子商務(wù)的半壁江山,人們早已習(xí)慣了足不出戶,在網(wǎng)絡(luò)上進行買賣交易,這改變了整個市場的形態(tài),而且如物流、廣告、實體店、融資等等所有的市場分支,都跟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以facebook、新浪微博為代表的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本質(zhì)上是一種新的交流平臺,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當人們早上睜開研究習(xí)慣性地點開社交網(wǎng)站瀏覽、分享的時候,SNS就不再僅僅停留在技術(shù)范疇,而且更深一步,創(chuàng)造了新的人際關(guān)系,新的社區(qū)關(guān)系,新的輿論環(huán)境,甚至新的社會組織形態(tài)。麥克盧漢和德魯克沒有趕上這個快速變革的時代,但是他們在60年前的理論放在今天仍然適用。這可能說明了一個道理,“術(shù)”的所有變革,都不會離開“道”的核心,他們的理論,就是在“道”的層面上的思考。
        但是“道”不能囊括所有的“術(shù)”,理論有時并不能解決所有的現(xiàn)實問題。尼古拉斯卡爾在《淺?。夯ヂ?lián)網(wǎng)如何毒害了我們的大腦》一書中闡述自己和身邊的朋友如何因為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而變得注意力渙散,丟掉了人類本來有的一些良好習(xí)慣,痛心疾首卻欲罷不能??萍荚趶V度和深度上的每一次進步,同時都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理論的“盲點”,需要在實踐中解決。
        在講完麥克盧漢的故事后,德魯克的總結(jié)又回到了人和哲學(xué)的層面,這讓他的書有趣、有用、有深度,也是德魯克的人格魅力之所在。雖然他和他的朋友們的舉手投足都會影響時代的走向,但是字里行間也掩飾不住所謂先知面對時代滾滾車輪的無力感。“富勒和麥克盧漢為我們展現(xiàn)了先知的哲理——他們的成功,正是失敗。有個門徒問:為什么上帝允許在以色列之子未達到希望之鄉(xiāng)前,就讓摩西死了呢?那偉大的猶太教士回答:正因上帝愛摩西。在到達希望之鄉(xiāng),且先知口中的異象(vision)成真后,以色列之子應(yīng)該有所改變、自潔而重生,但是他們卻依舊在罪惡中打滾,做神眼中的惡事。事實上,在先知轉(zhuǎn)身離去時,他們早已遺忘了先知以及神賜的異象,開始崇拜金牛犢。對先知而言是真理,而對以色列之子卻只是有啟發(fā)性的教條而已?!?/li>
  •      作為肩負管理學(xué)大師德魯克回憶錄性質(zhì)的一本書,《旁觀者》是有其分量的。
       但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我的內(nèi)心卻充滿了矛盾。它時而讓我感受到作者筆下描寫的人物的歷史使命和個人影響力,時而又讓我感到這些歷史故事不必出自管理學(xué)大師之手。
       自始至終,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作者解讀眾多在他的生命中對他有過深刻影響,在歷史長河中重要或者不重要的人們,其意義何在?
       “旁觀者沒有個人歷史可言”,他們既不是演員,也不是觀眾。因此能夠發(fā)現(xiàn)別人看不見的東西,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很多問題。這是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的,或許也正是對“旁觀者”這一角色的解讀。而這種心態(tài),或許與德魯克日后成為大師也密不可分。他曾自白,“就在他14歲生日前的一個星期,他驚覺自己已成為了一個旁觀者”,那一天,奧地利共和國成立。他開始旁觀這個世界與周遭的人物,并從中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
       一位可以拖著酸痛的關(guān)節(jié)在五層樓中跑上跑下只為給老妓女拿藥、可以輕而易舉地讓納粹分子拿下胸前的納粹標志的老奶奶,“看似見地狹隘、滑稽”,卻知道“所謂的社區(qū)并非收入、工作階級和醫(yī)療資源的分配,而應(yīng)以關(guān)心別人作為出發(fā)點”。就連她把舊物分成“沒有把手的杯子”和“沒有杯子的把手”,德魯克也認為老奶奶是先知先覺,她已經(jīng)能夠自動將“不需要的”和“不能用的”進行區(qū)分,實在是一種“完全信息系統(tǒng)”。這種細致入微的觀察,與淺顯卻深邃的解讀,或許不是普通人可以達到的。
       對于有著矛盾復(fù)雜的個性與人格的赫姆和吉尼亞,德魯克也付出了大量的筆墨。赫姆不僅“拒絕了奧地利最好的公職”,而且堅定地要去除自己精神中的猶太成分(他是猶太人)。他雖特立獨行,被認為“愚不可及”,但終是有所建樹的,他成為了奧地利第一個平民樞密大臣,并在一戰(zhàn)爆發(fā)后晉升為副國務(wù)卿,掌控全國的貨幣與財政。吉尼亞是赫姆的夫人,在某種層面上做出了比赫姆更偉大的成就。她女扮男裝進入醫(yī)學(xué)院學(xué)習(xí),并在日后建立了奧地利第一所真正的女子大學(xué)預(yù)校,使得女子有機會通過大學(xué)的考試。在淡出學(xué)校管理后,她開創(chuàng)了“沙龍”,并活躍于各類“社會活動”。我想,德魯克對他們的人生選擇是認可而尊敬的。
       而談到自己的恩師(小學(xué)老師)埃爾莎小姐時,德魯克多次提到了蘇格拉底及他對于“教”與“學(xué)”的定義。雖然埃爾莎沒有教會德魯克“該學(xué)的東西”,卻能夠孜孜不倦地發(fā)現(xiàn)他身上的優(yōu)點,踐行自己的教學(xué)法。從而讓德魯克悟到:對真正的老師而言,沒有所謂的壞學(xué)生、笨學(xué)生、或是懶學(xué)生之別,只有好老師和差勁的老師之分。這一點,或許他已經(jīng)應(yīng)用到管理的理論中去了。
       這部關(guān)于他人的歷史中,還出現(xiàn)了很多堅守個人理想,勇敢追求“真理”的極具質(zhì)感的人物:堅持精神分析法是“科學(xué)”的悲劇英雄弗洛伊德;痛恨戰(zhàn)爭的法國社會主義黨領(lǐng)導(dǎo)人特勞恩伯爵;懷著成為軍方參謀總長政治顧問或外交大臣的政治導(dǎo)師這兩種當時看來天方夜譚、但最終成為了基辛格的政治導(dǎo)師并造就了基辛格的政治思想的克雷默;曾任納粹黨衛(wèi)軍代理隊長、殘忍殺害猶太人的納粹頭號戰(zhàn)犯漢斯;沒有聽眾卻堅持不懈、狂熱的科技傳道人富勒和麥克盧漢;堅持“專業(yè)職責(zé)”而拒絕“公共職責(zé)”、長期擔(dān)任通用汽車總裁的斯隆等等。
       讀這本書勝過讀很多歷史,因為它所涉獵的人物不管是所在的領(lǐng)域、時代還是境遇,都各不相同,卻都能引人深思。我漸漸感受到,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應(yīng)該首先把德魯克頭上“管理學(xué)大師”的帽子摘掉,因為這本書深層次的作用不是在傳達和管理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從這本書的意義上來說,德魯克確實可以稱得上是一位社會觀察家和歷史解讀者。
       而回頭想來,卻又能發(fā)現(xiàn),書中的內(nèi)容與“管理”或者是“領(lǐng)導(dǎo)力”又未嘗沒有聯(lián)系。德魯克自己說,他“從未認為哪個人特別無聊”,他對于“人”的觀察,其實可以給所有的管理者一個啟示或者是模板。所謂的“領(lǐng)導(dǎo)力”,是能夠影響并改變目標行動者的態(tài)度、價值觀、信念和行為的力量。而這一切,非建立在對于每一個獨特的“人”的充分了解和洞察之上不可。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是對于旁觀者最膾炙人口的解讀。而德魯克早早跳出常人之列,以旁觀的視角來解讀人和世界,在那樣一個特殊的變革而動蕩的年代,更像是一個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與強權(quán)保持距離、不放棄獨立思考、懂得尊重人性價值的人。
       “領(lǐng)導(dǎo)力”是對一個有組織的群體施加影響,以推動其達到目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挖掘組織前進的動力,其中最關(guān)鍵的武器應(yīng)該是價值觀和信念的認同。能否實現(xiàn)認同,或許是一個管理者施加影響的最重要的一個步驟。
       書的封底,赫然印刷著這樣一句話:“偉大的心靈必然經(jīng)歷不凡的際遇”。我想這是對書中人物歷史一個很好的總結(jié),但卻遠遠不夠。從這本書發(fā)散開去,我不禁對于“影響力”有了更深層次的一些思考。
       每個人的際遇造就了人們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而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將對周遭的人們施加著或大或小的影響,這些影響最終會在“蝴蝶效應(yīng)”之下擴散成一個時代的特征。
       這是影響力的力量,而這力量并不總是正面的,所以時代也有好壞之分,即使在任何一個時代里,也有好有壞。關(guān)于影響力最典型的一個負面例子就是納粹,這在本書中也有著集中而詳盡的反映。漢斯清楚地知道納粹黨內(nèi)驚世駭俗、無法想象的罪惡嘴臉,他的內(nèi)心也充滿著恐懼,但他人性中對影響力的追求卻最終使他背叛了人性。他的納粹黨證是最早的一批,他“終于有希望做大人物”了,他認為“那些聰明,家世不錯,關(guān)系又好的人太過于吹毛求疵,不知變通”,卻對自己“助紂為虐”的行為全然不知。納粹的思想可以在這些曾經(jīng)“不得志”的極端分子的心中根深蒂固,或許就是依賴這種對于“成功”的過度追求。
       最可怕的不是領(lǐng)導(dǎo)者無能,而是領(lǐng)導(dǎo)者無德。中國社會之所以怨聲不斷,其中最深層次的是人們對于腐敗無能的政府官員的痛恨。有權(quán)力必然會有腐敗,這是人類社會天然的邏輯。領(lǐng)導(dǎo)者由于擁有權(quán)力,能夠以更小的成本施加自身的影響力,這本來可以成為加快社會進步、社會和諧的力量,但一旦權(quán)力落入無德之人的手中,卻硬生生地把領(lǐng)導(dǎo)力拉入了魔鬼的深淵。
       在企業(yè)管理中依然。由于體制特殊性飽嘗甜果的國有企業(yè)中的管理者,不僅很少對中國社會尤其是為他們的存在而奉獻稅負的人們施加正面的影響,反而利用自身便利將影響力施加于既有利益群體,長此以往,必將導(dǎo)致可怕的惡性循環(huán)和不滿民意的堆積,從而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諧。
       欣喜的是,中國社會中頗具影響力,或者被認同的具有影響力的群體,更多的是施加自身的正面影響。
       而影響力最需要得到特殊重視的一個領(lǐng)域,我認為是教育。德魯克在談及自己的恩師小學(xué)老師埃爾莎小姐時,談到了自己悟出的教育之道。教師是圣神而偉大的職業(yè),因為他們對無數(shù)的處在形成自己價值觀的人施加著重要的影響。
       “我們學(xué)習(xí)的方式就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老師如何教學(xué),就教育出怎樣的學(xué)生。教育的本質(zhì)用文中的這句話來闡釋并不為過:“對真正的老師而言,沒有所謂的壞學(xué)生、笨學(xué)生、或是懶學(xué)生之別,只有好老師和差勁的老師之分?!边@對于當下中國社會的教育工作是一個啟示,更是一個警示。這個道理并不是沒有人認同,只是很少人真正去實踐。我們的老師,特別是初等教育的老師隊伍,還是缺乏一種民族使命感,而怠惰于實踐這種教育理念。教育是民族的希望,每一個正在施加著正影響的老師都決定著我們民族的未來。
       讓我們暫且從對社會的討論中回到書本和自身。這本書之于我們的影響,是用一個個特立獨行的人的人生來折射社會的真相。無論我們追求的是成為某個領(lǐng)域的領(lǐng)軍人物還是簡單安定的生活,我們都要給自己一個簡單而明確的定位。像克雷默,立志成為軍方參謀總長政治顧問或外交大臣的政治導(dǎo)師,盡管這樣的愿望在當時看來是天方夜譚,而且被很多人所不齒,但是憑借著堅定不移的信念和腳踏實地的努力,他做到了。選定目標只是一個開始,只有長期的堅持才能讓自己逐漸接近自己的理想,這也是本書給予我們的一個重要啟示。
       我們每個人都具備某些方面或大或小的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需要建立在對于每一個獨特的個體的深刻的觀察和解讀之上。至于在何種時刻何種場合去發(fā)揮自己的影響力,可能需要的是心中的信念來克服最后的膽怯吧。而管理者,更需要時刻反省自己。
       “社會終究是由許許多多的個人和他們的故事組合而成的”,而這些個人和他們的故事在不斷影響著這個時代和更多的人,這其中的影響者和被影響者,就包括我們。
      
  •    ?。⑽覀冊谧鰵耙患碌臅r候,都要考慮到傻瓜----因為亊情到最后總是要經(jīng)由一些傻瓜來完成。"晨讀((旁觀者))筆記。終于明白為什么巴菲特總能投到好企業(yè),因為這些公司的行業(yè)和結(jié)構(gòu)都很簡單,不太容易被傻瓜耽誤
  •     讀完這本書,我有個自然的疑問,為什么偉人的成長過程都是偉人,那我們這些從凡人堆里長出來的人怎么辦?我們不是極少有機會偉大了?帶著這樣的疑問再次翻看每一個章節(jié),發(fā)現(xiàn)之所以這些人扮演了改變德魯克人生軌跡的風(fēng)源,是因為他們都著鮮明的個性,甚至有些極端,他們也在各自的領(lǐng)域頗有特別的成就、引人注目,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德魯克作為一個觀察者的敏感性、判斷力、善于發(fā)現(xiàn)不同,和精準的表達有關(guān)。是這樣鮮明的個性偉大,而不是人。我不由得再次聯(lián)想起凱恩斯傳里那一堆同樣鮮明的人物,同樣也是上世紀20、30年代的歐洲,時局動蕩,變化莫測。人們在那樣的時代里,仍可以取得諸多舉世注目的成就、被后人談?wù)摚康囊彩撬麄兣c那個時代的蕓蕓眾生不盡相同的想法和行為。
      在德魯克早年期間的那些人物里,我特別注意活躍的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吉妮亞和神奇的波拉尼一家。吉妮亞代表著長相一般但有令人羨慕的有遺產(chǎn)生活輕松、但擁有明確的出人頭地的意圖、敢于折騰、敢于主動創(chuàng)造變化和接受不可逆轉(zhuǎn)的轉(zhuǎn)折,并重新適應(yīng)新生活的歐洲新女性。這種經(jīng)歷讓讀者有種徹底突破想象的感覺,在中國可見的歷史里是罕見、久遠的女性突破太少,太多偶然,以至于被當成了傳奇。波拉尼一家的故事,包括在本書中多次提到的那些卓有成就的猶太人,印象深刻地讓人體會到猶太教育下的個人潛能有計劃(而不是依賴遺傳和運氣)的成功。在這些顯而易見的因果關(guān)系之后,有穩(wěn)定的文化傳承,也有不穩(wěn)定的異常挑戰(zhàn),在原因背后還有原因,引人深思,去尋找和接入那些神秘的根源。
      從奧地利到德國、英國再到美國,從天真爛漫身邊圍繞著無數(shù)很有人物,到納粹恐怖降臨人人自危,再到美國開放、真誠的環(huán)境,這些經(jīng)歷沒有當然地塑造一個有著很多故事的垂暮老人,而是這樣一個同他所見過那些睿智的人同樣敏銳、堅定的管理大師,似乎證明了心態(tài)決定境遇。這些人和事正是他成長的養(yǎng)分,正因為如此,這本書又回到了傳記的本質(zhì),只不過它描述的不是現(xiàn)象,而是原因、是本質(zhì)。
  •     其實這本書和管理完全不搭邊。
      
      其實我看這本書是把它錯認成了傳說中的《局外人》。
      
      但是我不得不感嘆,大師就是大師。看到的東西會與別人不同,這可能是一種思維。不過。。大師說話著實繁瑣了些。
      
      其實人生經(jīng)歷很重要,遇到什么樣的人更重要。小時候就與弗洛伊德在一張桌子上吃飯,16歲受到<名字長的要屎>的伯爵的指點。。。好吧,這樣的人生模仿不來,但是大師遇到更多的還是平凡的人。
      
      “一個人,無論是粗俗的,壞脾氣的,無聊的。。。。還是有禮貌的,博學(xué)的,他們都是有趣的?!焙们?,在下也是這個想法(握手)。我相信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天使。
      
  •     第一次讀大師的作品,惶惶然,不想,此書卻如此平易近人,讓人不禁松了一口氣。做一個旁觀者,看人更有趣,思考更自由,可以讓生活更加灑脫,面對生活的心情更加放松,這本身就傳遞出了作者健康積極的生活狀態(tài),值得學(xué)習(xí),并勉勵自己。
  •     作為一位舉世聞名的管理學(xué)家,彼得?德魯克先生的回憶錄《旁觀者》成了“無從分類”的作品。而從非專業(yè)的角度來看,若我們沒有相關(guān)的知識背景,不了解作者德魯克,就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歸為一般的自傳類作品。
      旁觀者的誕生,正如一個孩童,歷經(jīng)風(fēng)霜而成長為一名頗富智慧的賢者。德魯克的性格,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抱著入世的熱情,發(fā)覺了自己的出世情懷,而冷眼旁觀者這個詭譎多變的世界。旁觀者,不是不合群,而是在精神上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桃花源,心有所處,而他人卻無法體會。這樣的精神境界,我只在老莊思想和禪宗中體會過?!杜杂^者》也透漏著某種類似的人格上的獨立。
      沉沒的海底之城,亞特蘭蒂斯:人性的善惡,與世隔絕的神秘——這也許是西方的“反桃花源”,一個與陶淵明的構(gòu)想完全相反的世界。但為什么赫姆與吉妮亞會讓德魯克先生想到亞特蘭蒂斯城呢?是否他們已經(jīng)脫離了“世俗”,在精神上完全是“古人”了呢?正如陶潛筆下的桃源居民,“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那個超市中賣的東西,品質(zhì)真是戰(zhàn)前的嗎?戰(zhàn)爭已經(jīng)打響,我想,人性與人情都已“與時俱進”,人心不古。他們對超市中東西品質(zhì)的幻想,也正體現(xiàn)出了物是人非的蒼涼之感。
      
           一、老奶奶的關(guān)懷
      
      更加令人感到物是人非的,就是老奶奶的離去了。根據(jù)德魯克先生的回憶,我們看到了他的幽默、睿智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祖母——活脫脫就是一個德國“馬大姐”的形象,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太可樂了,哈哈哈……”?!凹{粹就是一顆痣”,我更覺得納粹不是僅用“青春痘”所能描述的,也不是“美人痣”,簡直是德國和世界的“痔瘡”。
      上面是一些玩笑話,老奶奶的政治態(tài)度,充分蘊含于其生活態(tài)度之中。至于本文的標題,“人文關(guān)懷”,則是這位老奶奶給予我的最大啟示。肇事的年輕人想用自己的車護送奶奶去醫(yī)院,而老奶奶已對自己“時日無多”的事實心知肚明,不想連累這位好心腸的年輕人——假如奶奶在她的車上過世,后果不堪設(shè)想——老奶奶的離去固然使人遺憾,但她以特有的幽默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維護了這位年輕人的信譽和人格,我讀到這里潸然淚下。周生玉老師多次講到的“悲天憫人”四個大字久久縈繞在我的心頭,揮之不去,好比動人的心魄的天籟“繞梁三日而不絕”。在無限的寬容中是無限的感動。
      說到寬容,老奶奶更是當之無愧也。一個以出賣自己肉體為生的女子,只有奶奶把她當人看,這是何種的氣度與包容的胸襟呀——至少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奶奶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能把道德評價拋至一邊,而只在人格上,在最基本的人性上給別人以無限關(guān)懷。這樣的“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奶奶,有時也會犯“眾人皆醒我獨醉”的錯誤:貨幣貶值的理論,在她眼中是不存在的;銀行只存錢不存物的規(guī)矩,也不是給她定的,也許老奶奶固執(zhí)地以為,銀行就是當鋪吧,只是名字換了而已。
      固執(zhí)的行為,是老奶奶的常態(tài):以個人之力,用對付生活的小手腕,對付國家體制以及軍隊,老奶奶是第一人,估計也是“后無來者”了——護照和簽證,奧地利的內(nèi)戰(zhàn),納粹的標志,都在老奶奶的“刀子嘴”與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氣(傻大膽)面前,低下了尊貴的頭顱。至于那個馬虎的女服務(wù)生,就是自取其辱了,老奶奶的氣場是如此強大,你不順著她的脾氣,估計連飯碗都難保。
      不過“一物降一物”,為了保住自己在家中的飯碗,奶奶從來對她的丈夫都很寬容,跟面對那個賣身女一樣寬容:只不過對于妓女更多的是同情,而對于丈夫是一種無奈。女人還是要有看家本領(lǐng)才行的,像奶奶這樣,用一手好菜拴住爺爺?shù)奈?。奶奶說的“胃也是男人的性器官”很值得深思——這也是中西文化有別的體現(xiàn)之一,用易中天在《閑話中國人》中開篇的話說,就是“中國文化是吃出來的,西方文化是做出來的”;西方文化連吃都劃歸在了“性的范疇”之內(nèi),真是令吾等費解。
      
           二、赫姆和吉妮亞
      
      而更令人費解的,就是赫姆的奇怪秉性了。他面對家人、面對舅舅時的態(tài)度,不是感激,也不是厭惡,更談不上仇恨。但什么原因使它變成這種脾氣,我們無從知曉。唯一可以得知的,是德魯克先生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指出的所謂“過度補償”。但說實在的,我曾經(jīng)也隱約有過這種詭異的脾氣,當然那只是“小時候的營生”,原因說不上來,只是對母族的一大家子人,莫名地存在一種來自骨子里的抵觸情緒,到現(xiàn)在我也沒想明白是為什么,也許跟童年受到的一些精神刺激或者打擊有關(guān)。對對于赫姆外表的那段細致描寫,令人心生“畏懼”,總讓我想起莊子筆下那一個個生理有缺陷的畸形人。看來赫姆的童年也是飽經(jīng)“折磨”。貌似人文關(guān)懷再次體現(xiàn)了出來。
      那真正的人文關(guān)懷,就是后文中赫姆的妻子吉妮亞了?!熬染壤瞎哦笔亲鹄?,創(chuàng)辦第一家女校,則是愛幼。“尊老愛幼”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價值,但真正做到的人的確不多,吉妮亞算一個。而且她的價值不止于此:我總覺得她還配得上“德國的女孔子”這樣一個稱號:自己辦學(xué)當校長,大興女學(xué),開風(fēng)氣之先——這些做法,明顯就可以直接套用咱們對孔子的評價,不是嗎?
      辦學(xué)是她的一大突出貢獻,另一貢獻就是沙龍了。近期我參加了咱們學(xué)生自己組織的兩次沙龍:一個是校學(xué)生會學(xué)習(xí)部舉辦的“讀書沙龍”;還有一個,是哲社院主辦的“老莊哲學(xué)節(jié)”系列活動中的“學(xué)術(shù)沙龍”。討論在和諧友好的氛圍中進行著,語言的交流拉近了參與者之間的距離,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堪稱“學(xué)術(shù)的殿堂”。可以想見,當年那個被德魯克先生稱作“亞特蘭蒂斯”的沙龍是有多么的美妙,多么地吸引像我們這些飽學(xué)之士。
      
           三、恩師的關(guān)懷
      
      像我們這樣的飽學(xué)之士,每個人背后都有一大群默默耕耘在講臺上的恩師。這些從幼兒園陪伴到我大學(xué)本科的教職員工,可以說不計其數(shù)。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師,也那么的不勝枚舉:每個名字背后都是一連串難以抹去的記憶,和一系列可以載入史冊的歷史細節(jié)。當然這里還不包括我在電視講壇上認識的一大批學(xué)術(shù)名流、知識分子、專家學(xué)者教授什么的。
      至于篇幅所限,我就不去“刨根問祖”,羅列枚舉我那些恩師了。德魯克先生的恩師還是屈指可數(shù)的,讓我們能詳細地去分析、評論。
      “埃爾莎小姐是標準的蘇格拉底學(xué)派,而蘇菲小姐則是禪宗大師”,這句話就是德魯克先生對二位恩師最精練的概括了。還有她們的姊妹克拉拉小姐,總給人以“黑天使”的印象,至于那“女上帝”,估計就是德魯克先生自己臆想的吧;因為我實在不敢想象,如同包拯包大人一樣鐵面無私的女俠去當上帝,當閻羅王還是有可能吧!至于她“后腦長眼睛”的典故,在電視劇《大明宮詞》中我倒是真的見識到了:威嚴的女皇武則天大帝,面朝龍椅之背而斜倚著,卻能知道來者是誰,初次看到這個鏡頭感覺神奇不已,因為當時年齡還小,因此對那種感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這位克拉拉小姐勾出了我這么多回憶,也真是功不可沒呀!
      還有施納貝爾,是授人以漁的行家。他的這種叫做“頓悟”的啟發(fā)式教學(xué)是禪宗中常用的手段,“不立文字”強調(diào)的也是內(nèi)心有所領(lǐng)悟,而不執(zhí)著于語言。這樣的恩師絕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樣也是神龍見(現(xiàn))首不見尾的、神靈一般的存在。
      教書育人,本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人文關(guān)懷,一種為下一代的成長而灌輸信息的途徑。至于在東亞某些國家,教育變成了一種“使人物化的工具”,這一點暫且不論,老師還是依舊神圣而高尚的職業(yè)。至少,我也希望將來能成長為一名“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教書匠。畢竟,我要對得起自己的姓,要將自己“好為人師”的性格發(fā)揚光大。
      
      縱觀彼得?德魯克先生的這本《旁觀者》,處處流露著對人本身的關(guān)懷與欣賞,是人道主義的結(jié)晶。不說“悲天憫人”這么宏大的話題,至少我們看到了一位社會學(xué)家對人性善的細致描述,將其鐫刻在了第一章《來自亞特蘭蒂斯的報告》之中。旁觀者還在依舊旁觀著,旁觀著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做一名旁觀者,別忘了,獨立的人格、欣賞的眼光;雖是冷眼旁觀,但骨子里熱心腸。
      
      
      作于2011年6月
      
  •     終于看完了彼得德魯克最喜歡的一本著作——《旁觀者》。這不是他的管理學(xué)著作,也談不上傳記或者雜文。他只是用最喜歡的方式來記錄自己了解過的人與他們不尋常的故事。這是本非常棒的書,需要讀兩遍以上的書。
      
      
      
      正如我一直相信的,偉大的人必然有偉大的經(jīng)歷,德魯克的故事印證了這一點。他在奧地利財政部長的關(guān)懷下成長,和佛洛依德做鄰居,與基辛格的老師做同學(xué),與希特勒黨衛(wèi)軍的隊長做同事,與通用的斯隆共事。他觀察過銀行家、經(jīng)濟學(xué)家、雜志主編,也記錄了普通的教師、家庭主婦、基層工作者、情人……
      
      
      
      德魯克從不強調(diào)那些人令人羨慕的光環(huán),而是把記錄對象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普通人來描寫。德魯克通過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來還原出自己眼中的對方。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人其實也有各種各樣的怪癖與缺點,那些旁人無法了解側(cè)面才是最最真實的。
      
      
      
      我一直相信,時勢造英雄。德魯克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動蕩生活,目睹猶太人被迫害的真實慘境,逃亡美國又趕上了大蕭條后期與戰(zhàn)后飛速發(fā)展的特殊時期。多難興邦,苦難下的人也愈發(fā)有強烈的使命感。所以在那樣的背景下,德魯克與他的觀察者們一起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
      
      
      
      我們對世界與人的觀察的確無法逃出各種八卦噪音的左右,往往聽風(fēng)就是雨。不過自己一直相信這么一點,不會看人比不能識字更為可怕。自己雖然不可能像德魯克那樣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就已經(jīng)和各種大師過招。但是很幸運的是,這些年來自己也慢慢體會到成為一個旁觀者的感覺。我親眼目睹了那些好人、善人、恩人、牛人、怪人、鳥人、賤人、爛人、普通人……可能還沒有到目睹最終結(jié)局的時候,自己的確沒法判斷他們的結(jié)果怎么樣。但無論如何,作為旁觀者我還是從他們的故事里學(xué)到很多很多很多很多......自己成為現(xiàn)在的自己很大一部分也得益于自己旁觀的那些世界。
      
      
      
      相信此時碰巧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也會有相同的感觸吧。站在舞臺的側(cè)面,我們看到的與臺下的觀眾并不相同,記得好好保存好這份旁觀的感觸。
      
      
  •     罪惡之所以會在漢斯和謝弗身上發(fā)生作用,正因為罪惡力量之大,而人卻是如此渺小。撒旦是為‘黑暗王子“,這種通俗的說法可能要比漢娜阿倫特女士所言來得恰當。由圣經(jīng)禱告詞我們得知,人是如此的渺小、脆弱,因此我們請求上帝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正因為罪惡從來就不平凡,平庸的是人。因此,人千萬不可和罪惡打交道——一切都是罪惡本身搞的鬼,而不是人。人變成罪惡的工具,就像漢斯那樣的人,他以為靠著自身的野心可以駕馭罪惡;而謝弗本以為可以籍著加入罪惡而避免最壞的情況,最后也為罪惡所用” -- 彼得德魯克
      
      
  •     德魯克的這本隨筆集,涵括的領(lǐng)域之廣,見解之深刻讓我不能自拔,霎時愛上德魯克。他將自身擺放在旁觀者的位置上,用隨筆形式記錄下各式各樣的人,雖然有刻意保持平穩(wěn)敘述的寫作風(fēng)格,但每則故事他都會用一些獨到的見解加以解釋,或多或少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德魯克雖然以旁觀者居稱,但個人以為他才是真正的當局者。在《荒野上的先知》一文中,他自嘲自己興趣太多、心有旁騖,生活多彩,白白浪費青春,與自己的醒悟相背離——“要有成就,必須在使命感的驅(qū)使下,“從一而終”,把精力投注在一件事上”。但是細想,他始終走在研究社會生態(tài)學(xué)的道路上,這些多彩生活只是他的研究對象,并沒有偏離自己的路子,要想成為大師,還是要成為當局者。這里不經(jīng)想起《金瓶梅》里那個和尚說“只有像西門大官人這樣嘗盡人間極樂之人才能悟道成佛”。為什么西門官人有這樣的境遇卻沒有成佛,因為他沒有旁觀者的心,最終當局者迷成魔。
      
      大師的點撥,還需自身醒悟來消化,失戀的人還需自己云開見月明。這是個多元多變的社會,我們不能改變它,也不要抗拒它。每當新觀點來臨時,人們一開始的反應(yīng)總是猛烈的抗拒,但是一顆偉大的心靈在一無所知的排距下,還是潛藏著一種接納事物的能力,想尋求一種新的整合。
      
      寫作本身就是個暴露自我的行為,它暴露出了每個人深刻的偏見,這是無法避免的,如果保持不“偏見”本身就是一種偏見的話,我們怎么樣也不能走出“偏見”的死局,啊,人是多么渺小。經(jīng)常的自省,經(jīng)常的反思,這是每個年輕人必要的功課——我這篇文章有好深的偏見啊。。。
      
      
      
      
      
      
  •     只看了前2部分,老奶奶與一對特立獨行的夫婦的故事。
      
      被旁觀者都是小人物缺不乏自己的獨立精神,每個人的生活都精彩而獨特。
      
      人性的光輝及精神的自由讓人印象深刻。不禁感慨自己的狹隘,苛刻而不知感恩,隨波逐流,為生活奔波卻從未思考生活的意義到底何在。在商業(yè)洪流中,隨心選擇的機會太少; 爾虞我詐道德淪喪的社會中,自我越來越封閉; 物質(zhì)橫流嘈雜不堪的環(huán)境里,我們一步步走向庸俗。
  •      本來以為是一本枯燥的書,
      
       沒想到看到的是最有趣的一本書。
      
       感覺德魯克認識了這個世界上最有趣最有才華的一群人,他的世界是這么小。
      
       看書的時候,想起了我生活中的一些人,也有想法寫寫他們。
      
       讓我覺得不足的是,我只看到了他們生活中的一些片段,單憑這些,寫出
      
      來的人物是單薄的。
      
       德魯克在寫作的時候年紀已經(jīng)老了,可是我們在奶奶和20世紀中看到的德
      
      魯克給人的感覺還是十來歲的少年。
      
       里面的人物非常生動,比如赫姆,吉尼亞。遠非完美,但是都有所作為。
      
       看著這本書,覺得德魯克是個非常親切的老頭,想想他活到96歲過世,死的時候一定很安詳。
      
       你看他的奶奶,死了已經(jīng)七十年了,在他的筆下又復(fù)活了。
      
       作為納粹怪獸的漢斯在他筆下回復(fù)了一個普通人的面貌。
      
       怎么德魯克就碰到這么多個性鮮明的人呢?
      
       我生活中的人大多沒什么思想,過日子罷了
      
       發(fā)現(xiàn)這本書非常適合朗讀,即便在翻譯之后
  •   這本書我已經(jīng)開始看第二遍了 只有好書我才看第二遍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