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吃

出版時間:2004-11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作者:唐魯孫  頁數(shù):170  字數(shù):105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唐魯孫有二分之一的漢人血統(tǒng),他的母親為曾任河南巡撫、河道總督、閩浙總督的李鶴年之女?!虼?,唐魯孫先生能以燕京種種切切為主的這套文集,與震鈞的《天咫偶聞》先后媲美,真可謂由來有自。     唐魯孫將自己的飲食經(jīng)驗真實扼要寫出來,正好填補了他所經(jīng)歷的那個時代某些飲食資料的真空,成為研究這個時期飲食流變的第一手資料。     唐普孫以文字形容烹調(diào)的味道,好像《老殘游記》山水風(fēng)光,形容黑妞的大鼓一般。      民以食為天,吃是文化、是學(xué)問、也是藝術(shù)。自號“饞人”的唐魯孫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嘗中華美味,本書便是他“吃文化”與“吃藝術(shù)”之集萃。本書寫的是中國人的吃,以及吃的深厚文化。除了談吃,還談酒與酒文化,談喝茶,談香煙。文中一段與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一夕談煙,精妙無比不容錯過。

作者簡介

唐魯孫,本名葆森,魯孫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臺灣,1985年在臺灣病逝。滿族鑲紅旗后裔,珍妃的侄孫。畢業(yè)于北京崇德中學(xué)、財政商業(yè)學(xué)校,曾任職于財稅機構(gòu)。
年輕時只身外出謀職,游遍全國各地,見多識廣,對民俗掌故知之甚詳,對北京傳統(tǒng)文化、風(fēng)

書籍目錄

饞人說饞(序一) 憶唐魯孫先生(序二) 何以遣有生之涯(自序) 吃在北平 再談吃在北平 北平的甜食 北平的獨特食品 二談北平的獨特食品 故都的早點 故都的奶品小吃 燕京梨園知味錄 燕塵偶拾 北平上飯館的訣竅 津沽小吃 吃在上海 熊掌及罕不拉怎么吃 曼谷的水果 談酒 閑話“香檳酒” 酒話連篇 為人肝醒酒湯敬復(fù)仙翁先生 談喝茶 談煙斗與抽板煙 鼻煙及鼻煙壺 漫談香煙 與林語堂一夕談煙 香煙瑣記 后記

編輯推薦

唐魯孫,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咸》《天下味》等,量多質(zhì)精,允為一代雜文大家,而文中所傳達的精致生活美學(xué),更足以為后人典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吃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4條)

 
 

  •   讀了好幾本關(guān)于寫美食方面的書,覺得寫得好的有梁實秋、汪曾祺、鄧云鄉(xiāng)、唐魯孫,看完讓人有垂涎欲滴之感,色香味躍然紙上。不過卻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單從食品檔次上說,唐魯孫當列第一,畢竟是貴族出身,吃的好東西多,自然品味高人一頭,食品的歷史流傳變化、做法等等說得頭頭是道。梁實秋位居中檔,他的文章文人氣質(zhì)多,精煉而又幽默,讓人回味的時候不禁莞爾,自成一家風(fēng)格。汪曾祺和鄧云鄉(xiāng)鄉(xiāng)土氣息較厚,這和他們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汪曾祺少年在家鄉(xiāng)高郵,青年求學(xué)云南,一個窮學(xué)生自然沒有多少機會吃得太精,而且他又喜好家常菜和家鄉(xiāng)菜,尤其是第一次吃過的食物,多年后仍戀戀難忘,顯得富于生活趣味;鄧云鄉(xiāng)成長與北京,與街頭平民食物有不解之緣,吃得多吃的熟,感情深,同樣的食物,在別的人眼里感覺一般,在他那里卻是無上美味。上面四個人在北京待得時間都不少,他們的文章中關(guān)于北京的食物比重很大,由菜及人及事,娓娓道來,讓人仿佛看到當年的風(fēng)物,感慨歷史滄桑變化,有京派傳統(tǒng)。還有一個寫食物的大家是周作人,不過我讀過之后,對他寫的食物并沒有太多感覺,反而覺得他的文字平淡之中多有韻味,好比一杯綠茶,淡淡澀澀。他的文章重點在文字而不在食品本身,文人氣質(zhì)最濃。
  •   唐魯孫老師的作品,一起購買了,不錯。。
  •   作者能在退休之年寫出如此好書,實在令人佩服,頭一次看到唐先生的名字是在梁實秋的散文集中,一口氣買了有關(guān)中國吃系列的五本書,每一本都讓我受益非淺,不僅開闊了眼界,更重要地是增加了生活的情趣。
  •   語言詼諧,平和內(nèi)容豐富看的欲罷不能已經(jīng)看了好幾遍了
  •   作者見識很廣啊,寫出來的書是很不錯的。
  •   老先生的故事真多,此書看起來讓人不曾生厭,不像有的書,看到一半就覺得乏味
  •   三十年的思念,濃縮到每件故鄉(xiāng)的食物的記憶,還有的就是在那個時代,人們對一個行業(yè)的敬業(yè),進入工業(yè)化、快餐、規(guī)?;a(chǎn)的時代,悲哀
  •   這個系列都很喜歡,呵呵,改編過終于能在大陸出版了
  •   非常喜歡,知識性,見識,文筆都好.
  •   作者自幼生長在北平,對舊京之吃喝玩樂、民俗掌故知之甚詳,但他一直深藏不露。1964年到臺灣,初任職于松山菸廠,1973年退休後開始寫作,自喻為饞人說饞。其書內(nèi)容充實,文字詼諧易讀,加之島人思鄉(xiāng)之情,于是一鳴驚人。各地華人爭相購閱,“唐魯孫”這個名字幾乎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本書中的兩篇“吃在北平”和“北平的甜食”就極有味道,許多事和許多“吃”都很新鮮有趣。
  •   幫朋友買的書,放在這里看了一些,里面對生活中吃的講述,每每讓我都忍不住的吞口水,作者的名字是新聽說的,管他是哪一個,把書先看完了再去了解,就當對作者的了解入門篇
  •   整個系列我都買了,目前為止還剩下最后一本沒有看。每天上下班在地鐵里看,早上的時候感覺不明顯,下班時看著老人家對各種美食津津樂道,經(jīng)常會忍不住咽口水,尤其是一想到有些小吃做法可能早已失傳再也沒有口福,真是又餓又傷心!不過,整個系列來說,有些內(nèi)容重復(fù)了,可能老人家寫到后來都不記得有些吃食已經(jīng)介紹過了吧。
  •   幫同事買的,內(nèi)容還可以
  •   比梁實秋的相關(guān)文章內(nèi)容更博大,但文筆上遜色了一點。不過,仍然值得一讀。
  •   幫別人買的,好象很不錯的樣子.
  •   唐老在本書中回憶了當年北平的各種吃,有館子有排擋,有大菜有路邊攤。洋洋灑灑,是對故都深切的愛與回憶。唐老寫書,不循舊例,自成一格,娓娓道來,確是真實反映的最佳方式了。
  •   一般,比臺灣的逯耀東先生差遠了。
  •   沒有想象的那樣好,書薄字少價卻高,有些讓人呼悠了的感覺。
  •   饞人倒是很饞人,只是,這一腦子的遐想都只能在民國時代實現(xiàn)實在是讓我無法接受。
  •   看了會讓人不由自主地一直流口水,只是文章寫的內(nèi)容屬于三十年代,離我們有些遙遠,看看作者的老式寫法也是一種樂趣
  •   該書閱后,許多信息感覺很陳舊,仿佛隔了一個世紀。
  •   名氣很大,看完后覺得很一般。可能是希望越大就失望越大??梢蕴稍诖采戏?,也還不錯。
  •   正是因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吃不到了,所以那些東西似乎格外引人遐想吧,吃飯時總不由想起書中各式各樣的美食,那叫一個饞涎欲滴啊。真佩服唐老的記性,此書是他退休后所作,他居然能把當年的情景回憶地如此詳細,在什么店與何人吃的什么菜,娓娓道來,博聞強記不是吹的。幸得腹笥夠?qū)?,見聞也多,不致乏味,反倒開闊了不少視野。
  •   很喜歡唐先生的書,可惜現(xiàn)在這個版已經(jīng)沒貨了,想存一套吧,新版感覺貴了很多
  •   看了這本書之后,才知道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確實不是吹的
  •   饞,的確是一種比較要命的習(xí)慣,在當下減肥盛行的情況下,不過,有的時候,我們可以把這個作為是一種小眾文化,那樣的話,就會有趣得多,把那種包涵著很多文化元素的美食和料理方式,通過文字,有聲有色地表現(xiàn)出來,讓人覺得幸福吧
  •   關(guān)于飲食文化可謂造詣頗深文筆也不錯
  •   非常喜歡的一本書..和梁實秋寫的那個雅舍談吃差不多.這類小品文百看不厭
  •   寫得不錯 就是感覺書有點松 好像快散架了
  •   書印刷質(zhì)量不錯,內(nèi)容也很有趣,已經(jīng)看完了,又買了作者的其他書看,準備推薦給身邊的同學(xué)。
  •   可惜有兩本總是缺貨
  •   閱讀此書的過程其實就是品嘗人間美味。
  •   字里行間透著北京味兒,很容易懂.是喜歡美食讀物的朋友不可不看的大家之作
  •   最近北京刮起了爭當真正北京人的風(fēng)氣,人人都想稱自己是老北京,稱自己是多懂歷史,多愛惜古文明的人。其實呢,都是惡心的爛白菜。唐魯孫算是老北京了,這本書寫的只是他的見聞。作為旁客見到的、吃到的、感受到的。很貼心,很有趣。同時,也就是聽聽過去那繁盛的飲食業(yè)。因為過去再也回不來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