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自傳

出版時間:1995-9-1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作者:林語堂  
Tag標簽:無  

書籍目錄

林語堂自傳
弁言
一、少之時
二、鄉(xiāng)村的基督教
三、在學校的生活
八十自敘
第一章 一捆矛盾
第二章 童年
第三章 與西洋的早期接觸
自傳拾遺
第一輯 我的信仰
第二輯 關(guān)于幽默
第三輯 我的工作
后記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林語堂自傳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8條)

 
 

  •     這本書很不錯,怎么不錯就不說了,因為有無數(shù)的人在說。
      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說下我自己的看法。我沒讀過林的其它書,也不是特別了解他,這本書也看的比較粗糙,可能會有些誤解,請諒解。
      
       我的背景與林的背景挺相似(高攀下),所以我很希望能從這本書上得到啟發(fā),林自己也說了,他寫這本書就是為我這種人寫的。
       “我這本書并非為那些沒有時間談及宗教、且永不會加入尋求隊伍的人而寫,因為這本書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我也不是為那些完全滿意于他所曉得、那些自覺已有可靠的拯救、那些永不會有任何懷疑的自滿、自足的基督徒而寫。我和那些自信在天堂上已有定座的人們不起共鳴,我只是對那些問及:"在這次旅行中我們到那里去?"的人說話。在每一條航線上,都有些旅客,為求心安,認為有必要先看看船上的測程儀,并找出他們的船所在的正確經(jīng)緯度。我是對這類的人說話?!?br />   花了一兩周的時間,斷斷續(xù)續(xù)粗糙的瀏覽了一遍。林首先談及的是他的童年,但并沒有過多的談及當時的信仰狀況。我覺得這時候的林是信耶穌的,而且信耶穌就像信’1+1=2‘一樣,只因為這是父母說的,也許這種信仰是比較粗淺的,但往往對人的影響也是根深蒂固的。這時的信仰有時比較功利(耶穌啊,使我睡了之后明早會醒過來,不能醒來的話就讓我上天堂!我小時候的禱告),但也往往比較純潔,有私心但雜念很少,只是單單的仰望,怪不得主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nèi)舨换剞D(zhuǎn),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隨著年齡的增長,往往就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迷惑。比如大概上初一的年齡,當牧師說信上帝不是我們選擇信而是上帝揀選我們時,我就想,為什么上帝揀選我,而不揀選不信的人,這是不是不公平,不信的是要入地獄的!林顯然也被類似的問題所困難,林說,他不信善良的上帝會使人進入永遠的地獄。各種各樣覺得不合理的教義,以及各種思潮的吸引、,使林逐漸遠離了耶穌。盡管林不信了,但童年的經(jīng)歷已在林心靈深處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半m然我自稱為異教徒,像羅馬酒神節(jié)日這樣的東西,那時仍非我的能力所能理解,至于現(xiàn)在仍是如此。在一種羅馬將領的宴會中,斜倚在臥榻上吃用金盤送上來的一束葡萄,我依然永遠是一個觀察者。至于女人,在清教徒教育中的訓練則有某些益處。當禮拜天我的某些同事去嫖妓,我卻在清華大學主持一班主日學,而清華是一所非基督教大學。一位同僚教授稱我為一個處男,直至結(jié)婚時我仍是如此?!贝藭r林的不信,是因為林不愿意信,因為林不愿意信善良的上帝會如此邪惡,不愿意信荒唐的邏輯“有一位教授想用如果這里有A及B,則二者之間必有一條聯(lián)系線C,來說服我相信圣靈在神學上的必要”。我家鄉(xiāng)教會的長老也常常會說”世界上90%的科學家是基督徒,周el是基督徒,甚至溫jb也是基督徒”。不愿意信+荒唐的邏輯=不信。
      接下來,林講述了其儒、道、佛的經(jīng)歷(牛逼,如果再加個魔,就可以跟誅仙中的張小凡有的一拼了,當然這是林所不屑的),最終剝?nèi)ド駥W的包裝,覺得還是耶穌最有高度,于是就回到了耶穌的環(huán)抱。
      問題就出現(xiàn)在了這里。林從開始的信》不愿意信》不信》愿意信》信,最后一步的愿意信》信的心里歷程感覺闡述的不是很清楚。這其實是非常關(guān)鍵的一步。也許是基督徒對他的感觸(如船上的老婦人),也許是他老婆,也許是對儒、道、佛的仰望及失望,也許是最后提到的那個牧師的影響?“現(xiàn)在我必須找尋一間我坐在我的座位上不會局促不安,而能由始至終用高興的注意來傾聽的教會。我聽過戴維?利達博士第一篇證道詞之后,我每個禮拜天都去,因為我每次都得到豐富的酬報。被容許走到上帝的面前像我常常想崇拜他一樣來崇拜他,是一種如何萬慮皆釋的輕松的感覺!它自然地發(fā)生,因此當正式參加教會的問題被提出的時候,甚至未經(jīng)過一次家庭討論。在我參加見愉快地參加之前,我們曾每個禮拜到麥迪生街長老會教會去了半年之久。我只想說利達博士在他的證道詞中常固守基督徒生活上的問題;他不像在哈佛紀念教會的牧師,當我數(shù)十年在那里時,有時用喬治?哀利奧特做他的講道詞的題目。有這么多基督徒生活上的問題可談,沒有必要去講一些不相于的話。因此到禮拜堂去便成為一件愉快的事,因為在教會是等于接近耶穌基督的真精神。我相信在紐約及其它地方仍有現(xiàn)代及曾受教育的人可進去及崇拜,而出來時因為有新的接觸,覺得成為一個較好的新人,而不是更像一個由于別人的努力而幸逃罪責的被定罪的罪人的教會。否認這種可能等于否認基督徒生活,及基督世界的豐富?;降钠娈愔?,不正是他使一個人在他面前覺得自己更好、更有價值而不是罪人嗎?”
      全書看完,有點小失望,雖被大光在林身上的散射間接的照射了下,但卻沒有直接感受到那威嚴的大光。也許就像書中開頭說的“我確信在這種對最高貴真理的探索,每一個人都必須遵由他自己的途徑,而這些途徑是人各不同的?!毕M總€人最終都能找到那大光。
      
  •     有小孩的人可以深入的研讀下這本書。
      
      
      
      
      林語堂的傳記更多的讓我意識到教育重要。孩子需要廣泛的想象空間,擴開思路,接納更多更廣的思想,自己才有積淀。
      
      
      
      像林語堂的其他作品自傳補遺,人生的盛宴,都沒有使我連讀幾小時不愿意 停下來的,它做到了。
      非常值得細讀!
  •     余秋雨說,謝謝讀書筆記,概括全書的神采和脈絡,記述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這種讀書筆記,既是在描述書,也是在描述自己。我也應該好好寫寫自己了,有些東西不能再次逃避了。
      
       看完《林語堂自傳》,我覺得林語堂有幾個地方是讓人羨慕的,或者說值得我去拜讀他的作品以及尊崇他的為人的。
      
       林語堂少時也是一個窮小子,但是,他就覺得自己是一個不一般的人物。事實證明,他確實不是一個一般的人。骨子里面有這種感覺,什么時候都不會放棄。
      
       林語堂的老婆也是令我羨慕的。這么好的老婆在現(xiàn)在這種社會,應該比較難找的吧。不過并不是因為她是一個富家小姐,而是因為她是一個富家小姐,竟然還可以跟著林語堂這個窮小子跑來跑去。(不知道有沒有怨言,但是從文中看不出不和諧的聲音)。
      
       有幽默會讓生活更美。林語堂就是這么一個充滿幽默的人。我是一個缺少情趣,缺少幽默的人。在大學之前更不值得一提了。死板的生活,在家庭的管教之下,絲毫沒有什么度量與大氣。不過到了大學,我覺得已經(jīng)改變了很多了。至少,別人和我開玩笑的時候,我可以厚著臉皮,或者坦然的接過話題,自我調(diào)侃他一番。其實這種感覺沒有什么,過去了就過去了,根本不需要回想。
      
       林語堂算是一代大師,文章名揚天下,人格也是高尚無比。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從來沒有為任何寫過一篇自己不想寫的文章,連一句話都沒有。太強了。自由的人格。
      
       林語堂的幽默、周潤發(fā)的灑脫、劉德華的認真。
  •     在這本書的前五章,林先生走出基督教神殿的神殿,將中國文化智慧的大流儒、道、釋巡回游歷了一遍。他曾經(jīng)驚異于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這與他曾經(jīng)接受并且堅信的固化的宗教神殿如此的不同,以致于從這神殿中離家出走。
      
      當他寫這本書的時候,他已經(jīng)在心中重建了神殿,而可以不受阻礙的遍覽這世界了。而為什么回歸的理由,似乎要到后面三章中間才會明確的給出,而在前面的章節(jié)中,則可以看到許多蛛絲馬跡,他曾引用薩姆賽特毛姆對辜鴻銘的評價:“他對于西方哲學的研究,之有助于滿足他所謂智慧只能在儒家經(jīng)典范圍內(nèi)找得到的那種想法。”其實同樣的事實完全不需要用這么尖酸的語氣表達出來,一個人可以不自我設限的閱覽整個世界,但同時他也可以選擇某種方式將它所有看到的事情梳整起來,如果這種梳整被看作一種局限,那么這也是不可避免的——你要么看著滔滔東去一無所獲,一旦你動手去舀,你永遠只能得到勺子里的那一部分。辜鴻銘用了儒家的勺子,而林語堂先生在文中用的勺子則是他信仰的宗教。他在評述儒釋道三家的時候是相當客氣的,既沒有痛批“吃人的禮教”,又沒有嘲弄“愚昧的玄學”,只是正性的把他認為有意義的部分加以闡釋。另一方面,他總是嘗試尋找這些思想體系中間與基督教的精神契合的地方。從這中間,卻也可以窺見他如何建設他的“道心”的。
      
      林語堂的三次自傳都提到了他的童年,他曾經(jīng)說,鄉(xiāng)村的童年經(jīng)歷,讓他一輩子親近生命,崇尚自由,并因此輕視官場的爾虞我詐,不信任“為國效力”的空洞口號,反感文以載道的教條,對莊子的逍遙自由有著天然的親和。同時,從小受到的基督教教育中間充滿父性(既包含獨斷的教誨又充滿愛與關(guān)懷)的教義,又隨時可以給一個游蕩到疲憊的心一個安穩(wěn)的居所。道家的自由天性和基督教的絕對價值成為他靈魂中間的兩條線索。
      在年輕的時候,第一條線索首先展開,經(jīng)院哲學的思維方式開始讓他感到武斷荒謬,而教會學校越是神經(jīng)質(zhì)地把他們認為“異教”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學生隔絕,當他發(fā)現(xiàn)的時候,他越覺得自己因此錯過了中國文化中的太多精彩(他最覺得可惜的是中國人的民間傳說和戲曲)。中國人滿足(反過來說是麻木)而充滿生命律動的生活,讓他忽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上帝之外的活的文明,而當時正值中國文化新與舊的激烈沖撞的年代,這樣的撕裂讓他反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濃厚的興趣。他一邊關(guān)注著那些改革的先鋒,一邊又被那個著名的頑固老頭辜鴻銘的各種見解吸引,作為當時正在被猛烈批評的儒家的學者說的話,他卻能夠聽得進去。“愛應該直接面對愛的對象,而不是為了向第三者(上帝)負責。以作為人類的尊嚴也要做個好人”。中國人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取向讓他很受打動,他就以此為舟楫,在他追求自由的心底呼聲的推動下離開了基督教的港口,開始了他的自由思想之旅。
      
      他在儒家那里首先看到的是對人的自身德性的追求。他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志愿中間看到,儒家思想者的理想社會是建立在個人的道德完善之上的。這與我們通常理認為中國文化的集體主義泯滅了個體的人性剛好相反。他沒有把這種道德完善看做純粹的統(tǒng)治工具,而是從“仁”的標準里面找到了人性的基礎,他認同孟子的性善論,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著愛他人的種子,這是人皆有之的善端,而社會總體的改良,就要依賴于每一個個體都去尋找心中的“仁”。甚至法律的強制都是不被完全信任,他們認為,外在的強制與內(nèi)在德行的完善相比都是舍本逐末。而孟子關(guān)于“天爵”“人爵”的理論更是讓個人道德標準的高貴能夠堂堂正正的藐視當局者授予的榮譽,“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薄叭巳擞匈F于己者,弗思耳矣。…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痹谖业睦斫庵?,社會發(fā)展的脈絡之一就是個人能夠從從集體利益中逐漸獲得個體發(fā)展的空間,而林先生似乎也是從這個角度上在尋找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在林先生那里,儒家的道德追求,部分地是在與基督教道德的類比中獲得合理性的,而孔子與“天命”的交流,讓他感到孔子似乎也對上帝的意旨和宇宙的靈性有所關(guān)心。因此“敬鬼神而遠之”在他看來簡直就是瑕疵了。而事實上儒家所謂的天,大半的涵義只是世界運行的客觀規(guī)律與人倫的道德法則的合體,是不會像基督教那樣派使者來傳遞具體的言語的。而由時代所限,這個“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神秘主義含義,但孔子并不愿意糾纏于無法被實證的鬼神論證中,所以才有“未知生,焉知死”。
       對于儒家將家庭價值與社會價值、忠與孝的類比,林先生并沒有從社會學角度論證它有沒有可能實現(xiàn),而是從思想的角度說,這是一種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理論,是用人的理性而不是神的感召來完成人的道德。而這時候他發(fā)現(xiàn),僅僅有理性與道德的心靈是不完整的,人天生有自由幻想的渴求,這樣的渴求厭倦任何的約束和干涉,包括理性的束縛。所以,在中國會出現(xiàn)浪漫主義對理性主義的反動,“在中國,浪漫主義對儒家理性主義及儀文禮節(jié)的反動,是以道家的形式來臨的”。
      
      儒釋道三家當中與林先生的心靈最接近的是道家。所以,他對道家的解讀最深刻,最傾注靈魂。確切的說,中國諸子先秦諸子中最被他引以為知己的是莊子。雖然老莊被同歸為道家,但是他們所關(guān)注的問題和文理氣度有著很大的不同。林先生解讀老子的時候,把老子的抱雌守弱的哲學觀點和對生民的悲憫與基督教中間的謙卑與愛的道德說教相類比,而事實上老子的得出“守弱”的結(jié)論,是直接來自他對“道”的本性的判斷,而并非說教而來的教義。老子的“道”是來自對大量事物的觀察之后得出的規(guī)律,至于這規(guī)律之上還有沒有原因,老子不知道所以不說。這與教徒們認為有個人格的神通過使者教導大家要謙卑,顯然是兩種不同的哲學。
      
      而莊子,作者最喜歡的莊子,當文筆行到莊子的時候,卻與我預料的內(nèi)容大為不同。林先生常以道家自居,他說過,童年的鄉(xiāng)村生活影響這他的一生,讓他一直將心靈的自由看作最不能失去的東西,而與生命的親近可以讓他看淡一切名利喧囂。這與莊子追求自由的“逍遙游”態(tài)度,“以無厚入有間”養(yǎng)生理念多么契合。然而林先生說起莊子,音調(diào)卻并不是自由與生命的亮色,而是不安。當莊子論證知識的無窮與認識的局限,對立與標準的相對性,甚至邏輯的失效的時候,林先生首先感到的是孤獨與無所適從。當人類發(fā)現(xiàn)自己在求知上面有多么無能為力的時候,是會感到恐懼的。而解除這種恐懼的方法之一,就像林先生所作的,就是假設有一個創(chuàng)造世界的神,人類無法弄清楚的事情,他是清楚的。人無法掌握的命運,就俯首帖耳留給上帝作決定了。而莊子其實選擇了另一種解決方式,那就是順其自然。世界有他的法則,就算不能完全了解它,卻也可以接受它,順應它,這樣的態(tài)度可以不依賴任何假設,也不依賴于有沒有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存在,我們不需要為我們改變不了的事情徒生煩惱,所以我們的無知是現(xiàn)實,那么就正視和接受這種無知。
      這樣說來,我們發(fā)現(xiàn)林先生的看法與莊子其實很像。莊子說,人與自然相比很渺小,人的認識能力很也渺小,所以人要接受這樣的現(xiàn)實,順其自然。在林先生那里,這種接受的對象成了上帝,要聆聽基督的教誨,對上帝謙卑馴服??梢?,在馴服的態(tài)度上,他們并沒有區(qū)別。區(qū)別在于,林先生仍然想要一個答案,就算明知由于人的認識能力局限,其實得不到這個答案,但是“要一個答案”的信念仍然驅(qū)使他猜也要猜一個,所以他只能“堅信”存在一個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并且認定這就是基督教的上帝。這就是為什么他會說莊子是神秘主義。其實另一個角度說,與其說神秘,不如說謹慎,是不愿意在不知道的地方多下結(jié)論而已。
      
      至于佛家,林先生對佛家比較欣賞的是佛家的思辨。對于接受了西方“生來腦子里就有把刀”的思辨?zhèn)鹘y(tǒng)的人,這樣的邏輯論證過程自然令人神往。當然有與前面所述的原因(一定要一個答案),他是不會接受佛家的徹底不可知論的。另外他還以非常委婉的方式提出了另一個不接受的理由:“如果任何一種宗教是教導人從現(xiàn)世生活中間逃避出來的,那么我將與它對立。”他是提到基督教某些不近人情的教派的時候說這些話的,但是正統(tǒng)佛教的教義顯然符合這個標準。佛教的“業(yè)”與基督教的“罪”有相通之處(來源不同,但是“解脫”和“救贖”卻有可類比之處),然而無論“罪”還是“業(yè)”是林先生不愿意接受的。
      相比較而言,他比較欣賞佛教中國化之后的版本——禪宗。禪宗繼承了佛教對方法、語言的不信任,和追求空和解脫的目標,但是,至少在林先生看來,禪宗并不刻意逃避現(xiàn)世生活,而是把生活的每一刻都當作修行,都當作生活對自己的禮遇,這樣的生活的熱情正是林先生所喜歡的中國人對現(xiàn)世生活的勇敢接受,他認為,這應該是不同宗教文化的共識。
      
      
      這就是林先生對儒釋道三家的巡禮,最終回到基督教之后的他愿意承認這些思想體系中間有價值的一面,然后援引教義,讓它們與基督教的教誨兼容。然而這些加起來,仍然有讓他覺得不滿意的地方,這些不滿意曾在對道家的描述中間泄露出一些。最終,他在基督教中間找到了他想要的答案。那么這對他重要的一環(huán)在哪里呢?我要開始看下半本書了。
      
  •     到圖書館借書的時候,由于書名的翻譯的混亂,我一開始借到的是另一本書,這本書集成了林先生的兩部自傳,分別是他四十多歲和八十多歲的時候?qū)懙?。同樣的?jīng)歷在不同的人生閱歷下,觀察他堅持著什么,積累了什么,摒棄了什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林語堂出生在中國本土的基督教家庭,父親是神父,從小接受基督教的教育,在前一篇自傳里,他剛剛從基督教的中間脫離出來,他信仰的理由一個一個的被自己破解,他好像從一層硬殼里面逃脫出來。可是后一篇自傳里,在序里面他就說,他以異教徒自居,靈魂深處里卻是個基督徒。這樣的變化與我想找的那本書的書名剛好契合,如果說那本書描寫的是他這種信仰之旅的思維過程,那么這本書則是這個旅程的兩個斷面。
      
      可是問題仍在那里,這是我從一開始就關(guān)心的問題,基督徒從他的信仰里面得到了什么。在林先生前一篇自傳那里,當他開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時,很多以前毋庸置疑的事情開始被懷疑,神跡與傳說早就不能綁住他,他的父親要他登臺講道,他說,舊約本事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神話文學形式,后來才成為更多人信仰的神,把老頭子嚇得半死,他父親作為牧師在鄉(xiāng)里受到的尊敬,被他看來是任何一個善意助人的人所應當?shù)玫降模鵀樯频睦碛?,這個最后的堡壘在他與別人交談時被攻破,他發(fā)現(xiàn),人對被人的愛應該是直接的,而不是對上帝負責的結(jié)果。作為人類的尊嚴計,也應該愛別人,應該“做個好人”。當神話,道德,愛都不成為信仰的理由的時候,這種信仰失去了必要。
      
      然而,為什么他會回頭去?
      
      我看到了這樣的線索:在他后一篇自傳提到薩特的時候,他特別說了一句,他們存在主義者,是否定人生的意義的。但至少他們還認為人要有目的吧。OK,線索大概就在這里,他最后找到的理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喧囂的時候不容易想到這些,熙熙攘攘只想達到當下的所求,當他累了想要休息的時候,就特別需要找一個理由來安頓自己:我這樣忙碌到底是為了什么。林先生在這里絆住了腳,然后回到了他童年的故鄉(xiāng)。
      
      我對這個過程的比喻,好像人的心就像一潭湖水,在人的一生中,它一定不會風平浪靜,心湖泛起的波紋就是生命的展開。如果波紋遇到阻礙,他會感到不自由,會想辦法越過這阻礙,激蕩到更遠的地方去。然而有一天,心力到達了極限,這時它需要的不再是沒有阻隔的自由,而是一圍沙灘,讓水不會流走。這沙灘恰好在心力達到的最遠距離之外,所以不會因此感到不自由。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空間來揮灑自由,也會選擇不同的沙灘來作為依傍。莊子以無厚入有隙,包夾“有隙”就是他的沙灘??鬃幽昶呤梢詮男乃辉骄?,這規(guī)矩就是它的沙灘。林語堂是第一愛自由的人,他最終仍選擇了他的信仰當做他的沙灘。
      
      對于我來說,我似乎更加傾向于相信這個世界本身,吃肉必須吃方的,的確讓我感到不自由,讓我相信古代發(fā)生的奇怪的事情,也確乎讓我感到不自由,我更愿意在真實的世界里尋找有隙——至少現(xiàn)在的我是這樣。雖然目的不同,但是我信任林語堂先生,他會在沒有預設前提的自由空間中間去延伸他的這段旅程,而我也想要這樣。所以,我要跟他一起同游。
      
      這是我開始看《信仰之旅——從異教徒到基督徒》之前說的話。
      
  •     最喜歡的就是林語堂的幽默,這不是滑稽小丑在舞臺上的摔猴把戲,更重要的是文人骨子里文化蘊含。哪種智慧的幽默雖不至于到笑死不負責的地步,但還是能夠笑的敞開胸懷,放聲大笑。
      
      林語堂此人也是民國時期重要的文人雅士之一,在如今刮起民國風的今天,林語堂的那些文人趣事無不使人關(guān)懷民國走過的短短38年歷史。
      
      38年,短短的38年,歷史的變遷,政局的變化,我們失去了什么?我們又忘卻了什么?無人告知的以及難以傾訴的歷史歲月中,大師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還有什么值得留念,尚且在往昔中著作中尋找他們的蹤影。
      
  •     讀林語堂使我想到王小波曾在《我的師承》中不無悲望地說“假如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尚有可取之處,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譯家身上。最好的作者在搞翻譯。”而林語堂則更恰似一位頂級的翻譯家在思想,在寫作。這是一本接近非私人的自傳。沒有過尊的自我主義,而更像是一道中西方文化和宗教的盛餐。使得淺薄的我們思考的熱情得到助燃,靈性被催化。林語堂是一個集科學氣質(zhì)和宗教氣質(zhì)于一生的溫柔而神采奕奕的詩人--除了詩人找不到更合適的稱謂。
      
      和極大部分的中國現(xiàn)代受過基礎教育的學子一樣,對于宗教的概念始終含糊不清。沿襲著老一代人“膜拜偶像”的多神主義,無論是趨向于形式的佛教還是已經(jīng)退化和變質(zhì)的道教,都一代一代簡落成許愿和祈福的空泛過場。于是成為一個信奉物質(zhì)的尷尬的異教徒。
      
      許多引導而來的形而上學的問題看上去永遠都找不到標準的回答。而能夠被實踐而得到的其實都還稱不上“真理”。人一旦開始思考生死的問題,都普遍表現(xiàn)出一種嚴肅的可笑。我極其喜歡莊子的浪漫,但這并不代表我相信人死后真的會變成雞的翅膀,昆蟲的腿或者小孩子的彈弓。我甚至無法說服自己相信更高級的人的轉(zhuǎn)世輪回,無法說服是因為找不到理由去相信。
      
      現(xiàn)在我開始明白自己一直排斥基督教的原因,正是因為我不喜歡一切理所當然和居高臨下的聲音,哪怕被說得優(yōu)雅而自然,透射出無法抵抗的尊嚴。和異教時期的林語堂羨慕他的妻子一樣,大概是本身不夠謙卑,而只能對那些馴服而內(nèi)心虔誠的人報以敬意。而更讓我厭惡的是教條被無止境地苛刻和濫用。那些道貌岸然和狐假虎威使得基督教原本可愛的圣潔的部分被掩蓋,未被真正的宣揚。
      
      有一點,也許我一直都是錯的。那就是始終將“信仰”放在“理性”的對立面上去評判。事實上,一切科學的證據(jù)永遠都無法證明宗教的對錯,而又被傾向性地將“無法證明”定義為“非事實”。這是關(guān)于何種方式的問題,而更是由于缺少對生命本身的贊賞和驚嘆的激情的緣故。那些讓人腦神經(jīng)打劫的化學課上的內(nèi)容,不過是說一個“怎樣”,而再也沒有誰繼續(xù)追問“為什么”。這就是教育所能承轉(zhuǎn)給我們的全部內(nèi)容。我們的心依舊是蠻荒的沙漠。而我們就像是駱駝一樣不停地跋涉并且心安理得。
      
      語言對于精神的意義是多么乏力。直覺在物質(zhì)的世界里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旁觀者。新聞上最多的內(nèi)容不過是核武器,戰(zhàn)爭,和自然災害。而人類忙于解決看得見的問題和制造被人看見的問題,遠遠多于對思索的熱衷。上帝不過就是在開炮前喊的口號。習慣到膚淺和卑微。世界上并沒有那么多的思想家。更多的是因為日常柴米油鹽而心煩,因為死亡的篤定而岌岌擔憂的世俗的人群。而我只是希望可以有能力管中窺豹地望一望更高處的景色。哪怕望一望也好。
      
      而我們又不用過于悲傷。因為禪就是生命的細枝末節(jié)。聽上去,很美好。而那些看不見的東西就像是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電視機,是一臺奢侈品。你打開它,有時候只能看到一片白茫茫的雪花。
  •     引用的很多古代經(jīng)典看不懂,感覺作者寫得有點倉促,有些想法沒有好好梳理一下,主題也不突出,更像是斷想的堆積
      
      
      
      要滿多少字才能發(fā)表啊???????????????????????????????????????????????????????????????
  •     1、和樂,你有機會去讀大學,你的姐姐,因為是一個女孩,不能去。不要糟蹋了你的機會,立定決心做一個好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著名的人物。
      2、其實人到哪一所的大學讀書都沒有關(guān)系,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好圖書館。
      3、我猜,如果他們(某些中國文人)寫得清楚一點,他們會顯露出他們實在沒有什么事情要說。
  •     林語堂的文字,雖然不及他的英文那么扎實的功力,但也不稱之為平庸,看他的小說也知道,此公的心思縝密,也看得出他的情意濃濃,至情至深之處,所以用典雅論述其文不足為過,唯一覺得難已接受的,可能就是他的那本《吾國與吾民》,見識到知識分子特有的,對政治的幼稚及其單純的想法,其實許多作家對于時政都屬于無知或剛剛懵懂的小孩,常常是不曾關(guān)心,埋頭于自身的創(chuàng)作天堂,對于許多無味的是非,不枉下斷言甚至于不屑,但終究在那個年代成為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典型代表莫過于沈從文,他的“邊城文學”終究在新中國的大環(huán)境里放棄,在另一個領域里,延續(xù)著這位作家獨享其樂的況愈!
       話回如題,談談去年暑假看過的這本《從異教徒到基督徒》,上周再次翻出做筆記時,還是保持了起初對于宗教的崇敬與向往,首先我要慚愧的是,往往世俗的人以一種很膚淺的態(tài)度,看待那些皈依信仰的信仰之徒,其一不理解甚至是怪異好玩來看待,其二忽視這種有大境界的一個領域,甚至是褻瀆他們的信仰,以前的我也亦如此,但之后就變得很虔誠,我很怕自己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因為這種狹隘是種茫然,這種情緒是種自私,正因為世俗的欲望往往污濁了信仰的純潔,因為貪婪晦澀了原本信念的堅定!
      和尚不能吃肉,這是大家以為在正常不過的常識,誰曾想這樣的想法,才是自以為是的無知,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大乘佛教追求普渡眾生子度為度人的手段,小乘佛教強調(diào)修煉自我自度而不求度人,所以小乘的信徒們,一邊大信特信,一邊大吃大喝,直到梁武帝出現(xiàn),通讀了涅磐經(jīng),才提倡全國都吃素,最后和尚們只能撈的大腦里小乘,小嘴里卻大乘了,即便如此現(xiàn)在就算吃素也破了佛家的戒,也就是大部分僧人還是占葷,難道又是葷食,不盡然。葷是指“臭菜”,蔥、韭、蒜等都算,吃了這些,被認為耗散人氣,使人精誠有問題,難以通于神明,所以要查禁。至于大魚大肉,實在叫“腥”,不叫“葷”。所以我們不曾了解他們的心境自然就沒有資格枉下評論,更不會懂得這類人的高尚所在!
      一幫臭和尚、道士、信徒有什么高尚可言?不食人間煙火,不粘花捻草?這只是回答對了一半,所有的欲望都是罪惡的源泉,之所以有不斷的要求,就是欲望之火不斷的進行掠奪,信仰的皈依遏制了對事物迷戀,不是遠離塵世,只是心如水般的否極泰來,寵辱不驚的釋然,而更深意義上講,信仰者是以無信仰作為最終的信仰去實現(xiàn),平日看過的種種,只不過是走馬觀花的觀察,那種大的精神領域是無法用拙筆寫出,我也沒有那么高的境界去參透玄奧,說回到書的內(nèi)容,不妨零星摘錄幾句體會其韻味所在~
      真的雄辯輕視雄辯,真的道德輕視道德沒有規(guī)律的判別的道德輕視知識的道德
      一切東西都是從無而來,而具有向無限的特性
      禪基本不信任用意義已被決定的言詞,來解釋未定的真理
      林語堂在梳理自己的信仰的歷程是,也用自己的理解詮釋了他對于一些思想、教義、信仰的同與異,可以說光叢書的內(nèi)容而言,我能寫出6、7千字的心得體會,但這樣褻瀆了禪機的本意,玩忽了許多不可言會的深奧,也輕視了林語堂本人,我只是粗淺粗糙的談論自己的一點心得,其一是要尊重比自身高深莫測的深邃的意境,不能輕下狂語,其二了解其中的奧妙及其樂無窮又會有大徹大悟的愉悅!
      人類史是從野蠻到文明,從文明又到無知,在今天往往正是退化的演變,人的內(nèi)心的空虛,時間的虛度,無信仰的行尸走肉,更是不可避免的悲劇所在,而宗教是從無知到良知,從度己到恕人的高級自慮,曾幾何時,基督徒也對他們的傳播者,以色列人進行殺戮,宗侶們也曾利用虔誠去滿足私欲,直到現(xiàn)在還有一些道行不深的人士褻瀆神靈,但宗教始終代表一種博大精深的精神領域供給給人去參悟,我向往釋迦摩尼用七天可使自己做到無想定,那種境遇豈可是俗人所能及?
  •       國學現(xiàn)在是一個很虛的詞,尤其是現(xiàn)在的所謂各位國學大師,自新文化運動前后一干大師們紛紛逝去以后,國學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虛詞,大家都在霧里看花,處于這個目的,探究一下林語堂的相關(guān)。
        
        看的電子版本,分為4個部分: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我的自傳/八十自敘(80高壽時編撰)/自傳拾遺,斷斷續(xù)續(xù)的看了大約半個月。前三部分其實都是比較完整的自傳,所以放在一起看,感覺就把林語堂自傳復習了很多遍,尤其是林先生重點落墨的童年和游學階段。第四部分,從幾個角度,將一些散文歸集成冊。
        看這本書意外的發(fā)現(xiàn):
        1/是林先生自圣約翰期間之前,居然對于國學部分的學習是比較淺的,一直以教會學校的方式在學習;
        2/勤于發(fā)明,熱衷中文打字機
        
        文風樸素又不失風雅,果然是大師風范。對當前人的最大啟發(fā),文理兼修啊。
        
        注:這本紙板圖書,只有我上面提到的前三段。
  •     國學現(xiàn)在是一個很虛的詞,尤其是現(xiàn)在的所謂各位國學大師,自新文化運動前后一干大師們紛紛逝去以后,國學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虛詞,大家都在霧里看花,處于這個目的,探究一下林語堂的相關(guān)。
      
      看的電子版本,分為4個部分: 從異教徒到基督徒/我的自傳/八十自敘(80高壽時編撰)/自傳拾遺,斷斷續(xù)續(xù)的看了大約半個月。前三部分其實都是比較完整的自傳,所以放在一起看,感覺就把林語堂自傳復習了很多遍,尤其是林先生重點落墨的童年和游學階段。第四部分,從幾個角度,將一些散文歸集成冊。
      看這本書意外的發(fā)現(xiàn):
      1/是林先生自圣約翰期間之前,居然對于國學部分的學習是比較淺的,一直以教會學校的方式在學習;
      2/勤于發(fā)明,熱衷中文打字機
      
      文風樸素又不失風雅,果然是大師風范。對當前人的最大啟發(fā),文理兼修啊。
      
      注:這本紙板圖書,只有我上面提到的二/三部分。
  •      終于看完《信仰之旅》,嘆服林語堂不愧為“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學古今文章”的大家。
       《信仰之旅》是林語堂在美國用英文出版的有關(guān)基督信仰的書,中國的全譯本翻譯得很好。不過林語堂的文筆深之又深,幾乎每一個句子都包含著N多的文化底蘊和高深見解。文中既有中式的深沉與思考,又有西式的調(diào)侃和放松。讓人驚詫,原來中西文化可以融合得這么完美統(tǒng)一。
      
       整部書是對整個中西文化融會貫通后,神悟其中奧妙與實質(zhì),并對各種思潮進行了自己的評價與思考。讀林語堂,就必須跟著他在中西文化中跳來跳去、跨越歷史的長河上下求索,面對N多不了解的思想和人物,頗有神游之趣。不過林語堂的論述總能讓你大概摸清個中實質(zhì),現(xiàn)成的饃饃送到嘴邊,不用再去讀晦澀難懂的經(jīng)典史集或大部頭的哲學專著。
      
       在他的一個句子中,你可以知道老子與耶穌的是如何在思想上成為兄弟,禪宗與道家的共通、柏拉圖的理想國與老子無為之治的比擬……記憶深刻的是,他以時間為一個橫斷面,比較公元前6世紀的佛、老子、孔子,公元前5世紀的墨翟、蘇格拉底,公元前4世紀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孟子、莊子。 讓人對中西文化史豁然開朗,并了解了同一時期不同國家和文化下的思想異同。
      
       當然,營養(yǎng)太高級了,總有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感覺。不過林語堂的見解又有多少腸胃硬朗的人能完全消化得了的呢?我不過是匆匆一瞥,撿點高級營養(yǎng)品略補空乏的腦子而已。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的好書,林大師的見解,對于無知小輩無疑是一幅人類思想導游圖。你可以按著指引的方向找尋,不用再暈頭雜腦摸不清方向。同時,有了這么精辟的論點指引,少了許多探尋實質(zhì)的時間。
      
       不過,我幻想,如若一天等我也讀完了中西文化、古今文章,一定會看得更加酣暢淋漓。就怕壽命有限,盡力而為吧。
      我的空間:http://www.jinbifun.com/春風化雨/
  •   您又讀書鳥。
  •   佛教誕生于公元前按4世紀,在此之前不乏偽教甚至邪教蠱惑人心。
    在人和人的社會關(guān)系中也不乏此類:很多人和人的關(guān)系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的,正像佛教一樣,不過佛教的利益出發(fā)點是懲罰或者輪回。
    我現(xiàn)在在拉薩,很容易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信徒??拈L頭的藏民,他們的愿望很簡單:磕夠了,圓滿了,便可還清罪,來世可以繼續(xù)做人。所以我認為佛教不是信仰,是交易。
    那么人和人之間怎樣的關(guān)系才是值得稱頌的?是愛。古往今來,多少文字在贊美愛情、贊美親情。那是因為人是追求愛的,不管你是否承認,愛從我們出生那時起,便是人類所渴望的。一個嬰兒醒來,第一件事情就是尋找親人。
    除了愛,人類還有什么特別?便是人類關(guān)于愛的回應。比如旅游,人類會驚嘆于大自然的美妙、被同伴的幫助說感動、反過來同樣也會感到孤獨……而且,我們會通過某種途徑把這些回應表現(xiàn)出來,比如文字、語言、歌聲、繪畫,這正是其他生物所不能的。
    人類為什么如此特別?這個涉及到人類起源的問題。進化論是達爾文的一個假設,他在晚年認為自己這個假設非常可怕(參考達爾文自傳)。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我認為正是這些狗屁理論導致中國社會的的畸形發(fā)展。尤其是教育行業(yè),無論老師、家長,還是孩子自身都認為不去適應這個社會,將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我相信人是被造的,每個人之所以如此特別,是因為每個人都是神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
  •   我古文實在太臭,這部分讀得好吃力。。。真的要認真讀過那些書的人,看起來才比較順暢吧。
  •   深有同感,現(xiàn)在真的難以望其項背。
    只嘆我們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時光,但時長浪費時間,沒有多讀經(jīng)典。
    唯那永生的確信。
  •   林語堂先生的確很博學,他對西方哲學的一些描述我都不是很懂,不過林語堂先生還是有其歷史局限性的,他對于佛教的認識我認為是不對的,而且對于他對道、儒的一些看法我也不敢茍同。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