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 作者:[英] 德波拉·切利 編 頁數(shù):286 譯者:楊冰瑩 梁舒涵 等譯,王春辰 審校
Tag標簽:無
前言
人類的文化從視覺認知和感受的角度,可以分為文本文化和圖像文化兩大類。文本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為了更系統(tǒng)準確地傳達和溝通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符號系統(tǒng),圖像則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模仿和想象所創(chuàng)造的另一種表現(xiàn)與傳達的方式。在文字還未出現(xiàn)之前的史前時代,原始人類就已經(jīng)開始制作圖像。這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從未中斷。如果說文學、哲學、語言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以文本系統(tǒng)為主,那么藝術史和視覺文化研究則主要是以圖像作為其研究的對象。長期以來,藝術史學科在我國一直處于相對邊緣、不受重視的狀態(tài)。不知是何原因,整個20世紀中國著名的綜合性大學都具有強大的文史類專業(yè),卻很少設立藝術史和視覺文化專業(yè)學科。通常都將這些專業(yè)放在藝術院校和單科的美術學院內(nèi),而這類院校又以藝術創(chuàng)作與實踐為主,藝術史作為公共課一直置于邊緣狀態(tài)。相比之下,西方的著名大學和綜合院校則普遍設有藝術史與視覺傳播專業(yè),其研究和教學均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藝術史學科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變化和理論的轉(zhuǎn)型。這些新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①藝術史研究的對象不再局限于“精英藝術”和“高雅藝術”,而逐漸擴展到“大眾藝術”和“通俗文化圖像”;②藝術史研究的視野不再局限于西方藝術,而擴展到亞、非、拉美等世界范圍的藝術圖像上;③藝術史的研究方法也不再局限于本學科的理論方法,而選擇和吸收了其他相關學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論體系。
內(nèi)容概要
近年來,視覺文化及其與藝術史的關系引起激烈討論?!端囆g、歷史、視覺、文化》一書收錄了國際上重要學者針對該問題撰寫的創(chuàng)建性學術文章。本書各篇論文涉及多種文化、地點和歷史時期,從8世紀的中國到當前的南非,從拜占庭到早期現(xiàn)代和現(xiàn)代歐洲,這些學者運用視覺性、視看和凝視理論,探索了超越視覺的藝術史。因此提供的不僅僅是圖像的研究,而是將視覺與空間、視覺與身體、視覺與視覺,以及審美與感覺聯(lián)系起來。 就當前學術界所關注的這些焦點問題,他們進行了精彩、深刻的反思,因此對于任何從事視覺研究的人而言,本書都是一本必讀書。
作者簡介
譯者:楊冰瑩 梁舒涵 編者:(英國)德波拉·切利 叢書主編:常寧生 顧華明 合著者:王春辰德波拉·切利(Deborah Cherry),倫敦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史教授及《美術史》雜志編輯。出版物有:《愛德華時代》(1987年)、《論崇高》(1990年)、《為女性作畫:維多利亞時代的女畫家》(1993年)、《超越畫框:女性主義與視覺文化》(2000年)和《講英語》(2002年)。目前正寫作《與死者同在:20世紀對維多利亞時代的再創(chuàng)造》,并從事當代裝置藝術研究。
書籍目錄
譯后說明總序1 藝術、歷史、視覺、文化2 夢的邊界與消解的身體:作為鏡殿的佛教石窟寺3 拜占庭藝術中的感覺(sense)與感受4 時代之眼的性別觀:分娩盤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視覺藝術5 身體文化:18世紀英國肖像畫中臉紅的現(xiàn)象和白色的清晰性6 視覺內(nèi)外:19世紀加拿大原住民之呈現(xiàn)與再現(xiàn)7 框定殖民地:照片中的阿爾及利亞住宅8 “最適合的記錄工具”——科學、超現(xiàn)實主義與視覺性9 超越美學的藝術:哲學批評、藝術史和當代藝術10 控訴史:威廉·肯特里奇與種族隔離政策之后南非的生成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會的核心。德拉克洛瓦是法國駐北非外交使團的一員,他進一步拓展那些隨拿破侖到埃及的法國畫家的傳統(tǒng),這樣,他的身份就與殖民政治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通過《阿爾及利亞婦女》(且不論這個場景是有意安排的),他進入了阿爾及利亞住宅,這使人想到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征服。有許許多多繪畫、素描沿著《阿爾及利亞婦女》所開創(chuàng)的藝術道路表現(xiàn)了阿爾及利亞人的住宅,但是將住宅空間傳播得更廣、更有效的還是攝影。攝影師利用城市的復雜地形,從多個角度拍到了住宅的外部:從海上看這座城市、從高處俯瞰海,這樣整個城市結(jié)構(gòu)就一覽無余了。攝影師又把鏡頭對準了街道,以此來表現(xiàn)一排排的房屋,在這些照片中卻鮮有房屋正面的局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當?shù)亍本用褚脖慌牧诉M去,這樣就給這些照片增加了更多的真實感。然而,進入內(nèi)部卻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即把攝影師的作品降格為被法國占領并作他用的住宅。對內(nèi)部的觀看依然不多,而且越來越少,表現(xiàn)終于變成了一種模式:庭院一角。這個地方被一再拍攝,庭院就是住宅的中心。從建筑的角度看,這個部分很別致,相對而言又易于拍攝,而且經(jīng)常還有幾個人在那里擺著姿勢。表現(xiàn)院角的作品很快而且永久地傳遞出這樣的信號:這是法國統(tǒng)治下的阿爾及利亞。庭院是最重要的住宅空間之一,也構(gòu)成了家庭生活的中心。在庭院里,家庭成員們一起勞動、交際,所有主室的門都是敞開的。在阿爾及利亞的語境中,庭院與其功能、意義很少發(fā)生聯(lián)系,對于法國人來說,庭院變成了“再現(xiàn)性空間”。亨利·列夫威爾(Henri Lefebvre)的解釋是“直接經(jīng)過院子的圖像與符號……這是被統(tǒng)治——因此也是被動經(jīng)驗——的空間,想象力試圖對這個空間進行改變或挪用。它覆蓋了實際的空間,并符號性地利用了它的物品”。這樣,阿爾及利亞人的住宅就被相片傳遞到了宗主國的想象中,也提升了關于法帝國權(quán)力的集體意識。
編輯推薦
《藝術、歷史、視覺、文化》為西方當代視覺文化藝術精品譯叢。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