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作者:陸有富 頁數(shù):337 字數(shù):333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文廷式詩詞研究》以文廷式的詩詞為研究對象,主要由緒論、正文和附錄三大部分構(gòu)成。在對文氏詩詞展開具體論述之前,文章綜合文氏年譜及奏疏、筆記、日記、隨筆等著作,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對文氏之家世、生平、思想、著述等內(nèi)容作簡要的分析和介紹,為后文文氏詩詞的探討提供一種寫作背景。在詩詞研究中,筆者從文氏日記、筆記、隨筆等著作中輯出文氏論詩說詞之吉光片羽,借以窺測文氏詩學觀念和詞學主張之全貌,并將其置于晚清詩學、詞學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以期深入全面認識文氏在清末詩詞史上的地位。在此基礎(chǔ)上進一步研究文氏詩詞之思想藝術(shù)、地位影響、文學史意義等內(nèi)容。
作者簡介
陸有富,男,1983年11月生于內(nèi)蒙古,文學博士。碩士畢業(yè)于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畢業(yè)于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現(xiàn)任教于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中國韻文學刊》、《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書籍目錄
緒論
一 研究緣起、范圍及意義
二 研究現(xiàn)狀、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文廷式的生平學術(shù)與交游結(jié)社
第一節(jié) 文廷式的家世與生平
一 文廷式的家世變遷
二 文廷式的生平行實
第二節(jié) 文廷式交游結(jié)社考述
一 文廷式交游考
二 文廷式結(jié)社考
第三節(jié) 文廷式著述考
一 存錄文獻考辨
二 俟考文獻辨錄
第二章 文廷式的詩學主張與詞學觀念
第一節(jié) 文廷式的詩學主張
一 清末詩學背景與宗宋詩學的影響
二 文廷式詩學主張?zhí)秸?br />第二節(jié) 文廷式的詞學觀念
一 清末詞壇的概況及詞學演化的特點
二 文廷式詞學觀念探論
第三章 文廷式詩歌的精神內(nèi)涵與藝術(shù)風貌
第一節(jié) 文廷式詩歌的精神內(nèi)涵及審美特質(zhì)
一 文詩的時代精神——從救世之志到哀世之音
二 文詩的藝術(shù)技巧
三 文詩的沉郁風格——以七律為例
第二節(jié) 文廷式詩歌的題材類型
一 憂時傷亂詩和悼挽詩
二 酬唱贈答詩和寫景紀游詩
三 題畫詩和詠物詩
四 官詞
第四章 《云起軒詞》的審美傾向與詞史精神
第一節(jié) 《云起軒詞》藝術(shù)淵源及審美意趣
一 《云起軒詞》藝術(shù)淵源探析
二 《云起軒詞》風格特征及審美意趣
第二節(jié) 《云起軒詞》的詞史精神
一 文廷式的“詞史”意識
二 《云起軒詞》對“詞史”的實踐
第五章 文廷式詩詞的地位和影響
第一節(jié) 文廷式詩作在后代的接受和影響
一 文詩版本考述
二 文詩在晚清民國詩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第二節(jié) 《云起軒詞》在后代的接受和影響
一 《云起軒詞》版本考述
二 從詞選看《云起軒詞》在后代的接受和影響
結(jié)語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節(jié) 文廷式交游結(jié)社考述 一 文廷式交游考 孟子謂萬章日:“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保ā睹献印とf章下》)由此而知,了解天下善士之友自可知天下之善士。文氏一生南北往還,交游廣泛,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交游圈。從交接對象的地域來看,其友人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延及域外;從身份來看,主要以朝廷官員兼及文學之士為中心。本節(jié)就其交游中與他的文學思想和文學活動關(guān)系比較密切者,以類相參,擇要考述之。(一)師長先賢在文廷式的交往對象中,有一類人對他的仕宦和學術(shù)生涯有著很大的影響,而文廷式也極重情誼,對他們心存感激,念念不忘,于詩文筆記中屢屢提及,這些人便是他的師長。文廷式少長嶺南,17歲入學海堂學習,師從陳澧。陳澧時任學海堂學長,為嶺南一代名儒,粵中俊彥,多出其門。在文廷式的仕宦和學術(shù)生涯中,陳澧的影響可以說具有轉(zhuǎn)折性。陳澧(1810-1882),字蘭甫,廣東番禺(今廣州市)人。少穎悟,九歲能詩文,曾從謝蘭生、張維屏學。道光十二年(1832)中舉人后,屢應進士試不第,遂絕意仕進,潛心著述與講學。其間曾為廣東河源縣學訓導,到任兩月即告歸。因他曾讀書于祖宅東廂,自名所著書為《東塾讀書記》,人稱“東塾先生”。主要著作有《東塾讀書記》十五卷、《聲律通考》十卷、《東塾集》六卷、《憶江南館詞》一卷、《漢儒通義》七卷等。陳澧是嶺南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fā)揚了嶺南學派大師錢大昕培養(yǎng)通識、砥礪人格、做“閎通淹博”的通儒這一治學道路,治經(jīng)融通漢學、宋學,尋求大義及經(jīng)學源流的正變得失,“博綜載籍,折衷古今”,有乾嘉學者謹慎之風,而無其門戶之習?! ?/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