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

出版時間:2011-1-10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韓毓海  頁數:354  字數:33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1945年7月,訪問延安的黃炎培,曾經向毛澤東提出“天下興亡周期率 ” 的問題。 他說:“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 也淳 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 單位 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 辱’的 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 了, 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 據黃炎培的回憶,毛澤東對黃所征詢的“新路”的回答,似乎異常地 簡 略:這便是“民主”。 而上述著名的問答,當然是根據黃炎培個人的回憶,卻并未見諸于毛 澤 東的文稿。 今天,鑒于“民主”非常的普適、永遠地正確,而又絕對的抽象,時 賢 紛紛然以“黃金周期率”相標榜,此固不能說是借黃老之酒杯,澆自己“ 胸 中之塊壘”,但也恰恰表明:正是根據黃炎培老人這著名的回憶,從此之 后, 所謂“民主”,便成為跳出“天下興亡周期率”的萬金油,成為“普天下 最好 的東西”,似乎只要一朝“民主”,從此后便天下太平,萬事大吉了。 其實,在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對上述“天下興亡 周期率”的問題,做了極其著名的解釋和回答,這就見諸于毛澤東那篇著 名 的講話: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之所以能夠興旺發(fā)達 , 這就是因為它對現狀和自己有所不滿,而所謂“不滿”者,也就是“批評 和 自我批評”,將批評和自我批評日?;蝗?,一家,一團體,一地方, 乃至 一國,方才會埋頭苦干、奮斗不息;同理,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 , 乃至一國,之所以會停滯不前、“政怠宦成”、乃至“人亡政息”,那就 是由 于它驕傲自滿,如此,就必然會喪失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偉大的武器,從 而 也就會失掉了艱苦奮斗、埋頭苦干的意志: 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 慎、 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我們有批 評 與自我批評這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武器。我們能夠去掉不良作風,保持優(yōu) 良 作風。我們能夠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 , 我們還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句毛主席語錄,我以為比一切 民主 教條都更為具體,比一切“普適價值”都更為切中文明的積弊,它直指人 心 的深處,簡明扼要地回應了“天下興亡周期率”這個問題。 “不滿”是一國、一族、一人、一家前進的動力,而“自大”則是其 墮落 的開始,魯迅也說過類似的話,但他以為更加不幸的卻是:由于中國開化 最 早,號稱文明天下第一,自滿、自負、自足便是我們文明的常態(tài),而所謂 的 “批評和自我批評”,在某些中國聰明人的眼睛里,經常反倒是無事生非 、乃 至犯上作亂了。 宮崎市定教授曾經說過:“人類所抱的‘不滿之感’,顯著地表現于 三個 方面:一是野蠻民族接觸文明社會時所產生的、對己對人的不滿之感;其 次 是貧困者接觸富裕者時所抱的不滿之感;第三是年少者目睹成年人的現狀 而 感到的不滿之感”。 他的言下之意是說:夷狄、年輕人和窮人(無產階級),乃是人間“不 滿”的三大源泉,因此,他們也便是歷史進步的動力。 而這似乎又不甚適合于中國歷史的情況:我們自古便是一長幼有序的 社 會,德行以“忠孝”為先,而儒家學說的厲害,便在它自源頭上就剝奪了 年 輕人“不滿”的資格。加之我們長期又是一發(fā)展較均衡之社會,“不患寡 而患 不均”,貧富的差距相對較小,以至于1 800年歐洲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已是 無 產階級的時候,中國無產階級還占不到人口的10%。 何況階級、階層一經長期固定,貧困者也只能認命而已,所謂“不滿 ” 亦無法泄露,比如今日之中國,所謂“仇富”,竟被視為天字第一號的原 罪, 其根底大抵就在于此。 如此一來,上述“三大動力”中,便也就只剩下周邊存在的夷狄,或 者 可以多少提醒和喚起文明社會被麻痹了的“不滿之感”了。 自周代起,中原文明核心區(qū)的人民,便按照方向,以東夷、西戎、南 蠻、 北狄來稱呼周圍的部落(當然,這種稱呼不是固定不變的,亦有西狄和北胡 這樣的說法)。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夷狄們當然有充分的理由對自己表示 “不滿”一一即進行“自我批評”,這自然就是因為他們的落后,現實迫 使他 們正視自己的落后,而希望文明化。而更為重要的卻是:在接觸和觀察中 原 文明、與之往來角逐之際,夷狄們亦善于分析、觀察、透視中原文明的弱 點, 特別是發(fā)現其迷信教條、華而不實、倚強凌弱、好說不練(即今人所謂“誰 打我我便罵誰”的嘴硬)等深刻缺陷一一而這恰恰是“入鮑魚之肆,久而不 聞其臭”的文明核心區(qū)成員們,自己所最難以覺察得到的事實。 當著夷狄進入華夏、成為華夏的一部分,他們對于華夏的批評,于是 就 變成了華夏文明的自我批評、成為華夏自我更新的動力,而在漫長的中國 歷 史上,華夏文明倘若能夠包納夷狄的視野,從而對自己展開不留情面的批 評 和自我批評,那便會興旺發(fā)達,推陳出新;而如果僅將夷狄們看作野蠻人 、 大傻瓜和跳梁小丑,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那就不免要陷入“求榮 取 辱”、“政怠宦成”,乃至“人亡政息”的循環(huán)。 這可謂是一條歷史的規(guī)律。 華夏文明第一次系統、深刻地進行自我批評、從而展開一場文明自我 更 新的思想大解放運動,這主要就體現在戰(zhàn)國時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 法 學說,可謂此后一切中國改革、變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兩家,成于魏、流于楚,墨翟、孟勝、衛(wèi)鞅、韓非這些人之所以 艱. 辛輾轉,四處碰壁,這主要就是由于當時“魏康楚富,齊淫吳巧”,即發(fā) 達地 區(qū)民風奢華,文明積習太深,聽不進批評意見,更不愿展開自我批評,特 別 是墨子所倡導的“艱苦奮斗”(摩頂放踵,以利天下)這一條,在文明發(fā)達 的 地區(qū),非但難行,而且難聽(極不悅耳);而這便是莊周對于墨子命運的感 嘆:“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 …… 墨子雖獨任,奈天下何!” 能夠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終證明是被文明核心區(qū)視為“戎狄”的秦。 正 因為秦在七國之中開化最遲,尚不存在六國那樣龐大的既得利益階層、貴 族 世家集團,因此,墨法“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為則上,無能則 下” 的平等政治主張,方才能夠在秦地得以實行。正因為貴族、世家的力量還 沒 有形成,正因為“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乃是秦的民風,以至 “王亦不愛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的戶 籍一連坐制度,亦方才能夠在秦地順利推進;而更為重要的是:正因為秦 開 化最遲,百姓極其不善言辭文飾,不存在一個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發(fā)達 起 來的智識階級,故商鞅那一套以“農戰(zhàn)”立國的思想,方唯獨在秦地能夠 大 受歡迎。 墨家子弟自魏赴楚,又去楚入秦,而商鞅亦自中原最發(fā)達的魏亡命人 秦, 他們所獻出的強國之策,首先就是對華而不實、只說不練的中原文明弊端 的 診斷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礎上,他們方才轉而倡導一種埋頭苦干、只 練 不說的新文化品質一一于是,開化最遲、民風純樸的戎狄秦地,便這樣成 為 他們培植新文明的試驗田。 這便是秦入艱苦奮斗精神的起源,這更是秦走向富強的動力。 商鞅在《商君書·農戰(zhàn)》中,曾這樣比較“境外”的秦地,與“境內 ” 的中原文明說: 國去言,則民樸;民樸,則不淫。民見上利之從壹孔出也,則作壹; 作 壹,則民不偷營;民不偷營,則多利;多利,則國強。今境內之民皆曰: “農 戰(zhàn)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變業(yè),務學《詩》、《書》,隨 從外權, 上可以得顯,下可以求官爵;要靡事商賈,為技藝,皆以避農戰(zhàn)。具備, 國 之危也。民以此為教者,其國必削。 這就是說:由于中原地區(qū)文明發(fā)達,方才養(yǎng)成了盤根錯節(jié)的貴族世家 勢 力,方才鑄成了導致階級分化的富豪大賈集團,正因為文明發(fā)達,方才重 用 巧言令色、只說不練的智識階層,而此三者具備,固可謂文明之成就,但 也 卻正是“求榮取辱”、“政怠宦成”的開端,是“人亡政息”一一即國家 危亡 的征兆,是文明走向異化的開始。 作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最終統 攝 四海,掃蕩群雄,這就是秦人的生活樸素、務實使然,秦人正是以樸素的 “又戰(zhàn)斗來又生產”、以南泥灣開荒般的“農戰(zhàn)”精神,最終戰(zhàn)勝了中原 文明 之驕奢淫逸。 秦的改革藍圖,其實就來自中原精英對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評, 這 種自我批評,最終演化成“西戎”之秦對于中原文明所進行的“武器的批 判”。 秦王掃六合,乃是中國文明的第一次思想解放、中華民族第一次自我 更 新。 《荀子·疆國》亦曾贊美秦的樸素民風說: 應侯(范睢)問孫卿子曰:入秦何見? 孫卿子日: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谷川秀,天才之利多,是形勝也 。 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 古 之術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不楛,古之吏 也。 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歸其家,無有私事也;不周 比, 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間,聽決 百 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文中所謂“四世”者,是指秦獻公以來百年,而那正是墨法之徒入秦 推 行新政的時代。茍子所觀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華文明在秦的甦生, 這 個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實現。 漢有天下,矯秦之枉,武帝棄“農戰(zhàn)”而重“商戰(zhàn)”,終使國庫足而 帝室 富,且帝室的財富尤勝于國庫,然而,不幸亦接踵而至:皇帝家產愈大、 宮 廷愈富,外戚、宦官的力量則愈強,如此一來,國家勢必要以宮延為中心 , 形成一個奢侈腐敗的淵藪,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混戰(zhàn)只是表現,漢文明重新 陷 入“文明與腐敗循環(huán)”的辯證法,不可抑止地走向“自己反對自己”的文 明 異化——這卻是歷史的必然。 漢廢秦法,剖海內而立宗子,郡守之下,又實行自治。立宗國便是裂 土 封疆,而“地方自治”的實質,則是聽任豪族兼并土地。故終其兩漢,中 央 “貴族”與地方“豪族”這兩大勢力紛爭不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土地分 封制 度,就在于“土地私有制”的惡性發(fā)展。 故柳宗元《封建論》抨擊封建土地所有制說:“封建者,必私其土, 子其 人”,“非公之大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衛(wèi)于子孫也。秦之所以革之者 ,其 為制,公之大也?!?這就是說:封建制是土地私有制的極端,土地私有化乃是天下之大私 ; 相反,秦的土地國有制,則是天下之大公。 漢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核心問題,也便是土地問題。貴族、豪族圈占 土 地,造成農民流離失所,于是,誰掌握了失地流民,誰就能夠實現霸業(yè)、 掌 握政權,而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的,便是漢末的豪族曹操。 西晉貴族,可謂將中原文明“只說不練”的積弊發(fā)展至登峰造極地步 , 此即所謂“清談”。因此,將西晉的滅亡,歸之于所謂“五胡亂華”,這 其實 便是古往今來最大的扯淡:自晉惠帝以來,司馬氏王族,同胞兄弟凡二十 五 人,自相殘殺的結果,僅剩下了三人,西晉二世而亡,不聞延祚,這就是 因 為文明日益發(fā)達,精英和統治者的欲望便日益膨脹,為了爭奪“私有產權 ”, 最終竟連自己的親兄弟都要殺絕,這便是典型的“求榮取辱”、文明異化 之慘 ??;而起身于今山西長治武鄉(xiāng)縣的后趙羯族統治者石勒,只不過是個胡人 奴 隸,但他卻如此鄙視司馬氏王朝說:“大丈夫行事,當光明磊落,如日月 之皎 然。不應如曹操、司馬懿父子,欺孤兒寡母而取天下”。 君子愛才,取之有道,堅持這一底線的是夷狄一方的“小胡”石勒, 而 不是華夏一方的大貴族司馬氏。 “天子失政,道在四夷”這句話,正好可以用在魏晉南北朝時代。 漢代的亂源,便是貴族和豪族,而構成門閥集團的貴族和豪族,便是 一 個“官產學一體化”的強大利益集團,而其中的“產”一一即大土地莊園 , 又是其世代把持文化教育和官場資源的基礎,因此,救天下蒼生于水火、 挽 華夏文明于既倒的唯一途徑,便是實行“土地改革”。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肩負起土地改革大業(yè)的皇帝,便是北魏的孝文帝 拓 跋宏,而他就是那個遷都洛陽,修建了龍門石窟的鮮卑族皇帝。魏孝文帝 拓 跋宏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均田法,此法的核心,便是中央直接統治土 地, 它一方面默認富民的土地所有權,但另一方面則按照土地國有的原則,不 分 貧富,皆課以相同的國稅,正是這項法令,成為唐代均田制的依據。 將兩漢和魏晉文明推向高峰的,固然是貴族和豪族,而毀滅了這個文 明 的,同樣是貴族和豪族,他們爾虞我詐、驕奢淫佚一一自己打敗了自己, 而 這就叫做“文明異化”的道理。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唐太宗李世民方才將 均 田制與府兵制結合起來,使唐代制度的基礎,得以重新建立在“農戰(zhàn)”一 一 即樸素的農民士兵身上,隋唐兩個王朝都脫胎于鮮卑西魏,相對于中原貴 族 制度而言,北國的制度顯然更為平民化,夷狄的生活顯然更為樸素,夷狄 的 人格顯然更為自然、健全,漢以來日益貴族化的中國社會,正是因為夷狄 的 加入,方才獲得了偉大復興。 宋代建國,始終面臨著遼、金、西夏的強大壓力,而這就不能不迫使 中 原的精英們,對于自身文明的文弱、享樂、濫情痛加反省,在宋人所作的 自 我批評中,以王安石、葉適為最深刻。王安石曾指出:人皆以為夷狄愚昧 迷 信,不知中原文明的迷信,實則比夷狄尤甚,夷狄不過迷信鬼神,而中原 則 迷信文詞,正是這種對于文飾、文詞的形式主義迷信,使得科舉考試成為 制 造大量廢物的荒謬儀式,而宋人竟以為憑借口誦經文,妙手文章,便可退 遼 金十萬鐵騎一一這與其說是文明,倒不如說是天大的愚昧。 于是,他創(chuàng)辦學校,命學生全部寄宿其中,以觀其才德,并于校內建 立 操場,供學生練習騎射。又制訂保甲、保馬之法,叫農民學習馬術武藝, 先 以自衛(wèi),終以服役宮府,以期逐步恢復唐的“府兵”、秦的“農戰(zhàn)”。但 是, 宋代的疆域處于中原和江南最為富裕地區(qū),宋更是歷史上商品、市場經濟 最 發(fā)達的朝代,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說:任職江南東路的見聞 , 使他認識到“舉國奢靡,全民腐敗”的現實,這樣的社會,這樣的文明, 幾 乎徹底喪失了自我批評和自我改造的能力,王安石之所以感慨宋代最大的 失 敗在教育,嘆息“變成法易,變世風難”,這就是因為在“文明發(fā)達到了 糜 爛程度”的地區(qū)實行變法和改革,他遇到了當年商鞅在魏時所遭遇的同樣 的 問題:改革者不僅需要改造制度,而且還需再造文明。而王安石的命運, 自 然也就難免要重復墨子式的悲?。骸捌涞来箪?,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 為 也一一雖獨任,奈天下何!” 中原文明令人向往,但也使人墮落,正是對這種文明/野蠻辯證法的 洞 悉,正是對“文明異化”的自覺,方才使得遼朝設立了“南面”和“北面 ” 兩種制度,它既不要求中原人契丹化,也不鼓勵契丹人中原化,而這種措 施 的用意所在,就是唯恐契丹民族沾染了中原的腐敗,從而消磨了英勇斗爭 的 志氣,而這里的深意,則是史家不可不知的。 明代的思想家,同樣是從鐵木真子孫的墮落中,看到了對文明的迷信 , 于人心誘惑之甚,他們對于中原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評,尤其集中于對言辭 、 文飾的迷信這一點上,口誦蓮花的士大夫,絕對不可能打得過不善言辭、 甚 至沒有文字的夷狄。文飾是虛偽的淵藪,實干才是誠實的品格。而華夏文 明 的悲劇,正可概括為“只說不練”、眼高手低的悲劇。張居正《陳六事疏 》, 其首在“省議論”,其次在“核名實”;王陽明《傳習錄》:“知者行之 始,行 者知之成,圣學只一個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這些痛切反省都 表明: 陷入束縛人的斗爭意志、行動意志的所謂“文明”,等于墮入“溫水煮青 蛙” 的慘境,而那正是一種天大的愚昧。 王朝中國最后一個偉大的夷狄政治家,便是清圣祖康熙皇帝,他深刻 地 指出:“打天下”固然是殘酷的斗爭,而“坐天下”則是更為殘酷、更為 艱苦、 更為持久的斗爭,政治作為一項空前艱苦的事業(yè),它絕非一般人所能承受 得 起。在去世之前留下的政治遺囑中,康熙皇帝這樣感慨道: 古帝王享年不永,書生每致譏評。不知天下事煩,不勝其勞慮也。人 臣可仕 則仕,可止則止,年老致仕而歸,猶得抱子弄孫,優(yōu)游自適。帝王仔戶無 可旁委, 舜歿蒼梧,禹殂會稽,不遑寧處,終鮮止息。洪范五福,終于考終命,以 壽考之 難得也。易遁六爻,不及君主,人君無退藏之地也。豈當與臣民較安逸哉 ! 康熙是偉大的政治家,更因為他懂得政治的實質就是權力,甚至就是 武 力,政治說穿了,便是如何正確、合法地使用武力??上В谒纳砗蟛?久, 八旗精兵卻不可遏制地退化了,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之后被列強的武力所擊潰 , 而這就再一次、然而卻并非最后一次說明:古老而燦爛的華夏文明,她的 長 處是“文治”,而作為一個偉大的文明,它的政治神經卻不夠發(fā)達。因為 所謂 政治,最終也就是武力,也就是專政,而文明的中國人卻經常忘懷“愚蠢 的 夷狄”也明白的那個簡單道理一一“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之所以能夠宰制中國,又是由于它所發(fā)明的資本 一 金融體制,正是這個發(fā)明決定了:即使列強人口稀少、萬般匱乏,但唯有 “錢”和資本這一條,他們從來就是“天然過剩”的,而對于華夏文明中 最短 視的那一部分人來說,“過好日子”乃人生唯一追求,而錢之幻象便是過 好日 子的唯一基礎,而他們對所謂“西方文明”之向往,無非就是對于錢的向 往 而已。 但是,他們又總是忘記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所謂招商引資,無非 等 于給自己招來個債主,因為猶太人的錢,那從來就不是好拿的。 丟掉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那就等于把自己的生死底線抵押給了別 人, 使人可“不戰(zhàn)而分吾國,定約而制中華”。 戊戌變法之際,嚴復在《上皇帝萬言書中》曾這樣感慨說: 國之富強,民之智勇,臣愚不知忌諱,不敢徒以悅耳之言欺陛下,竊 以 為無一事及外洋者。而之所以獲全至今者,往者以外人不知虛實故耳。故 中 國今日之大患,在使外人決知我之不能有為,而陰相約,以不戰(zhàn)而分吾國 。 使其約既定,雖有圣者,不能為陛下謀也。 寶愛和平,珍惜生命,享受生活,熱衷消費,這是文明之花繁盛的基 礎; 但是,這也就是武將畏死、文臣貪財、見利忘義、醉生夢死、舉國腐敗的 淵 藪,而這便是極其殘酷的文明辯證法,是文明異化的殘酷邏輯: 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下來不求進步 的 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因為勝利,人民感 謝 我們,資產階級也會出來捧場。敵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們的,這點已經 得 到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捧場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 可能有這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 在 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 , 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 而所謂“艱苦奮斗”,無非是說:“文明”絕非表面的文飾,君子敏 于行 而訥于言,真正的文明起源于不言不語,偉大的文明,就是埋藏在行動中 的 樸素精神。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這是血的教訓,是醫(yī)治文明衰敗癥的苦藥 ,是 撬動“天下興亡周期率”的杠桿。 而現代科學的精神的實質,也就是批判。一人、一家、一社團、一國 家, 在其生存的道路上,欲求得不斷之進步,那就需不斷自省,就必須一面自 省, 一面批判,如此方才能不斷地進步。 在漫長的歷史上,華夏文明的進步和生存,往往是通過對照夷狄,進 行不斷地批評和自我批評而達到的,歷史上的夷狄,便是中原文明的鏡子 ,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沒有夷狄,不成天 下。 而近代以來,我們更有了科學這面鏡子,發(fā)揚科學的精神,就是堅持 批 判的精神,而科學發(fā)展觀的落實,首先就需要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日?;?。 本書各篇,雖游歷所記,實憂患之作也。比年疆忿日熾,海警再起, 書 生報國,唯有筆墨;念我列祖列宗,創(chuàng)業(yè)艱難,不考終壽;勵我后輩子孫 , 行己有恥,居安思危,發(fā)憤圖強。尚定學長不棄淺陋,嘗以“勿悔少作” 加 勉,承其美意,重將原稿粗加刪減,成此新編,再供讀者諸君批判。 原書初版之前,仰仗李二民兄所主持之《書城》雜志逐期刊載,再版 之 際,又賴鄭闖琦兄奔走于寒風之間,校訂于繼晷之時;二兄篤行樸素之志 , 誨我尤深。 追懷先賢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深感后來者之幸運,我感謝造化中存在的一切 機 緣,感謝所有的友人與敵人。 謹以圣王先賢之教誨,與尊敬的讀者諸君相勉: 閉門求學,其學無用;若以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 遍 游四宇尚已。 河出潼關,因有太華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 隔 而風力益增其怒號。 世界上一切事業(yè)及文明,固無不起于抵抗而決勝也。 韓毓海,2010年12月12日,于北京。

內容概要

以史為師,重溯中國崛起道路。
  揭示歷代由富裕引發(fā)奢靡衰敗的歷史怪圈。
  尋找秦、唐、遼、清等走向強盛的內在規(guī)律。
  為什么宋代經濟的繁榮卻導致了“舉國奢靡,全民腐敗”?
  王安石為什么感慨宋代最大的失敗在教育?
  東北的振興,為何關乎天下興亡?
  以康乾盛世所代表的中國發(fā)展模式,對中西部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大意義
  為什么說李鴻章等“捐西守東”、“重南輕北”的戰(zhàn)略,造成了清朝的崩潰
  “延安道路”為何像“關隴府兵制度”一樣,為大國崛起奠定基礎?
  《天下:包納四夷的中國》揭示了包納“內陸”、“邊疆”和“四夷番邦”的“天下中國觀”,描述了中國長期歷史運動的構造:以諸夏輔京師,以四夷輔諸夏。作者以慷慨蒼勁的筆觸,從多民族視角,總結了北魏以來歷朝,對祖國統一、多民族融合、區(qū)域協調發(fā)展做出的貢獻,取得的寶貴歷史經驗。

作者簡介

  韓毓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獲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計劃、北京市社科理論百人工程、北京大學杰出青年人文學者計劃。著作《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榮獲2010年度全國優(yōu)秀圖書排行榜第一名,《天下·香巴拉的中國》一篇,曾獲中國作家協會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擔任編劇的電視劇《星火》、《毛岸英》均創(chuàng)中央電視臺年度最高收視率。

書籍目錄

修訂版自序
海國圖志
 重新開眼看日本
 曼哈頓的秘密
 無窮花開鳥致院
北國風光
 盧舍那
 自遠方
 西北旺
 日出西天
 大雨落幽燕
亞細亞的心臟
 這美麗的香格里拉
 香巴拉的中國
 消逝的冰川
風雨下江南
 幾度風雨海上花
 嘆江南
 白銀之死
原版

章節(jié)摘錄

  重新開眼看日本 當我們說日本右翼不肯正視、反省其歷史之陰暗的時候,我 們自己其實也對日本的歷史——特別是其中哪些是“陰暗面”不 甚了了。于是,日本的“不反省歷史”與我們的“不了解日本歷 史”相遇,構成了難以克服的死結,而這種死結,只有通過對于 日本社會“內在矛盾之研究”才能逐步打開。明治維新在“現代化”和“富強”的意義上.長期被美化了,它從日本的現代史中被孤立出來,受到不加分析的謳歌。這絕不 是說日本右派乃至日本在關化自己的歷史,而是說在所謂“現代 化意識形態(tài)”主導下,整個19世紀以來的殘暴歷史幾乎沒有被 反思過。在這個意義上,美化和拒絕反思日本近代歷史的.當然 一直就包括某些自詡為“精英”的中國人。中國的皇權專制畢競是有形的專制,而日本的天皇專制卻是 無形的、精神和法統的專制,中國的皇帝稱“天子”,皇帝的上 面畢竟還有“天”,因此天子是可以被取代的,但是,日本的天 皇竟然自稱“天”,而天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歷代的幕府將軍雖 然將天皇虛位,但卻沒有取代天皇,原因就是如此。中國的革命 可以打“替天行道”的旗號,但是,由于日本的天皇就是“天”,所以與中國相比,“革命”和改革,在日本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合 法性——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日本當然有比中國更強烈的專 制傳統。近代以來,日本出于種種目的,將中國置于顯微鏡下反復研究解剖,日 積月累,逐漸深入透徹——現代中國最杰出的歷史學家首推郭沫若,而郭 沫 若對于甲骨文、金文和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主要竟是在日本作出的,對日 本 “京都史學派”的巨大學術成就,郭沫若是很肯定的。與郭沫若并肩的歷 史學 家是陳寅恪,所謂“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子羞欲死”,陳先生對國人 之于 自己歷史的研究反不及日本人這一點,認識更是很痛切的。古人常說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而近代以來,中國經常吃日本的虧,恰 恰就是由于對日本準備、估計不足,研究了解不夠所致。日本侵華戰(zhàn)爭爆 發(fā) 后,宮崎市定曾這樣說:這就是中國人的性格,總之,即是所謂“愚蠢莫過于輕敵”這種態(tài)度 。其后明朝滅亡、中國被另一個民族滿洲征服時,當然不能說中國沒有過抵 抗,但大體上,抵抗是無力的,其中有種種原因,而在根本上是充滿了這樣的 想 法:對手不過是極為愚昧落后的夷狄罷了。最近,當日本向中國大陸擴張 之 際,最初中國所采取的態(tài)度,當然也是把日本當成了大傻瓜。歷史證明:那些將日本當成了“小日本”、“大傻瓜”的人,所有的 不過 是自以為是的小聰明罷了,如此下去,中國也只好繼續(xù)吃虧。因此,重新 認 識日本,重新開眼看日本,或者說大一點——建立我們自己的日本觀,乃 是 當務之急。當我們說日本右翼不肯正視、反省其歷史的陰暗的時候,我們自己其 實 對日本的歷史——特別是其中哪些是“陰暗面”也不甚了了。于是,日本 的 “不反省歷史”與我們的“不了解日本歷史”相遇,從而構成了難以克服 的死 結,而這種死結,也只有通過中國對于日本社會“內在矛盾之研究”才能 逐 步打開。而這些所謂“日本內部研究”的課題包括:從日本歷史上看,它 內 部的基本矛盾何在?這種矛盾如何鑄造了日本的傳統?今天的日本社會內 部 又面臨著何種基本矛盾?這些矛盾的走向、可能性后果怎樣?——我認為 只 有這種深入的研究,才真正有利于我們正確判斷形勢。而所謂從日本制度的內在矛盾出發(fā),建立“中國的日本觀”,這里的 基本 方法,說句某些人也許不愛聽的——還是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說得最為 明 了。他這樣說:“和形而上學的宇宙觀相反,唯物辯證法的宇宙觀主張從 事物 內部、從一事物對他事物的關系去研究事物的發(fā)展,即把事物的發(fā)展,看 做 是事物內部的必然的自己的運動,而每一事物的運動,都和它的周圍其他 事 物互相聯系著和互相影響著。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的外部而是 事 物的內部,在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卑凑彰飨慕虒Э创毡締栴},我覺得就能比較好地認識到:一,從 歷史上看,正是因為日本內部的社會結構、基本社會矛盾與中國完全不同 ,才使得接受了不少中國文化的日本,必然走上了與中國南轅北轍的道路; 二,日本自近代以來發(fā)動一系列侵略戰(zhàn)爭,首先乃是為了緩解和轉嫁其內部嚴 重 的社會矛盾和經濟危機,即對外侵略,首先是由其國內矛盾所決定、促發(fā) 的; 三,所謂外因不過是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基礎,今天的日本如何處 理 和應對其內部深刻的經濟社會矛盾,從根本上決定了中日關系的走向,而 中 日之間的諸問題如何解決,關鍵還是要看日本朋友們治理內部危機的能力 如 何——歷史的教訓告訴人們:一旦日本內部問題失控,則城門失火,殃及 池 魚。中國則不得不未雨綢繆。一、從奈良到京都:幕府之前的古代日本 從8世紀起延續(xù)近百年的奈良時代,以及持續(xù)了400年的平安朝時代,這500余年,被稱為日本的古代史。P3-5

編輯推薦

  全國優(yōu)秀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五百年來誰著史》作者新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天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條)

 
 

  •   作者在山水之間游走,看風景而思故人故事,在串連起中國歷吏上一個個大事件中深切剖析了中國是世界之天下,和中國人追求的一直是天下的平定而非現世的西方的霸權和金錢!
    作者對祖國的深愛和對中國革命的深切緬懷,都值得當世人反省我們的社會和政治,我們的天下觀。
  •   強烈推薦!用另外一種角度看歷史,日本的崛起,晚清的衰落等等,讓人豁然開朗。
  •   韓毓海老師的書格局宏大,視野開闊,打通了文史哲政經法,非常值得一讀!
  •   這樣大氣的歷史散文俺好久未見了,作者學識之淵博真是贊嘆
  •   看中國之過去未來
  •   這是一本每個中國人都該讀的書。只有知道什么是中國、什么是中國人、什么是中國人的精神,才能知道什么是這個世界和怎樣改造這個世界。這本書是現在文化荒漠中的綠洲,是當前人們真正缺乏的精神營養(yǎng),是新文化的引路標。期待韓老師的新作。
  •   非常好。思想深刻,觀點鮮明,比較有說服力。
  •   才疏學淺如我,只能感嘆:要讀多少書才能寫出這種書啊,其實又何止是讀多少書的問題呢?
  •   這本沒有五百年,寫的透徹
  •   寫得很好?。?/li>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