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藏地質學概論

出版時間:2001-9  出版社:石油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竇立榮  頁數:194  字數:322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油氣藏是油氣聚集和油氣生產的基本單元,也是石油地質學的基本內容之一。1990年興起的“油藏地球化學”大大推動了油藏動態(tài)要素的研究和重建。本書在較系統的吸收和綜合了我國及世界油氣藏地質方面的文獻、并熔入作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油氣藏地質”為主題,從油氣藏靜態(tài)要素(圈閉、儲集層、蓋層等)、動態(tài)要素(充注期次、方向、成藏后的調整、改造等)和油氣聚集單元(圈閉、成藏組合、含油氣系統、含油氣盆地、含油氣區(qū)、含油氣域)三大方面論述油氣藏的形成和分布。    本書是一本既不同于石油地質學又不同于油藏地球化學的專著。本書的出版對我國東部高成熟勘探區(qū)隱蔽油氣藏的研究和勘探、對西部疊合盆地油氣藏的解剖和重建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也可作為研究生的教學用書。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油氣藏形成的基本要素  第一節(jié) 圈閉  第二節(jié) 儲集層  第三節(jié) 蓋層  第四節(jié) 充注系統第二章 油氣藏的形成  第一節(jié) 油氣藏形成的地下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天然氣藏  第三節(jié) 重油油藏和瀝青砂  第四節(jié) 異常壓力油氣藏  第五節(jié) 水動力油氣藏第三章 油氣成藏年代學  第一節(jié) 根據地質分析推斷油氣藏形成時間  第二節(jié) 利用自生伊利石定年分析確定油氣藏形成時間  第三節(jié) 根據流體包裹體確定油氣藏形時間和期次  第四節(jié) 油藏的非均質性及油氣注入方向第四章 油氣成藏后的變化  第一節(jié) 構造改造作用  第二節(jié) 生物降解作用  第三節(jié) 物理化學作用第五章 油氣藏的分布  第一節(jié) 含油氣域  第二節(jié) 含油氣區(qū)  第三節(jié) 含油氯盆地  第四節(jié) 含油氣系統  第五節(jié) 成藏組合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油氣藏形成的基本要素油氣藏是油氣聚集的最小單元,也是石油勘探和開發(fā)以及油氣儲量計算的最基本單元。它的形成必須具備幾個要素:圈閉、儲集層、蓋層和充注系統,同時充注系統的發(fā)生必須晚于或同時于圈閉的形成,否則,圈閉就是空的。自1934年McCollough首次提出“圈閉”這一術語以來,已有若干學者對圈閉下過不同的定義。不同時期不同學者的出發(fā)點不同,定義也有差異。在自然界,允許油氣聚集成工業(yè)價值的地層組合就是一個圈閉。因此,一個圈閉有兩個方面的作用,聚集和保存油氣。一個圈閉只是一個圈閉,只有在鉆探證實其擁有可商業(yè)開采的油氣儲量后,它才成為油氣藏。第一節(jié)  圈閉圈閉分類多種多樣(表1—1)。在不同時期由于勘探技術、發(fā)現的油氣藏特征及認識的發(fā)展,圈閉分類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50年以前)主要以圈閉和儲集層形態(tài)作為分類依據,如Clapp(1929)、Wilson(1934)、He.aid(1940)、Heroy(1941)和Wilhelirn(1945)等。第二階段(1950—1990年)以圈閉的成因作為分類依據,如Levorsen(1954.1967)、王尚文等(1983)、潘鐘祥(1986)和胡見義等(1985,1992),主要把圈閉劃分為構造、地層和混合型三大類。但在這一階段,也有學者以圈閉的幾何形態(tài)作為圈閉的分類依據,分為上凸型和非上凸型圈閉(North,1985)。第三階段(90 942),以圈閉成因動力學為分類依據,以Allen等(1990)為代表,從盆地形成機制及動力學來劃分圈閉的類型?!?/pre>

編輯推薦

竇立榮同志編著的《油氣藏地質學概論》較為系統地吸收和參考了近年來國內外油氣藏研究的各方面進展,同時融入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和見解,以油氣藏研究為基礎,從油氣藏靜態(tài)要素(圈閉、儲集層、蓋層、充注系統和時間配置)、動態(tài)要素(充注期次、充注方向、成藏時間、成藏期后的調整和改造)及油氣聚集單元(油氣田、成藏組合、含油氣系統、含油氣盆地、含油氣區(qū)和含油氣域)等幾個方面共五個章節(jié)系統論述了油氣藏的形成和分布。這是國內青年學者概括有關油氣藏地質方面著作的有益嘗試。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油氣藏地質學概論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