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3-10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作者:新知文化 頁數(shù):673 字數(shù):705000
前言
“話頭”是古代人的口語,原意即“話題”,也含有“為什么”的意思。晚唐、五代時期,中國佛教禪宗在“話頭”前添上個“參”字,“參話頭”遂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思維修養(yǎng)的實證功夫,在簡單平實的“問題”中深含著玄奧,影響后世文化千年之久,并遠播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等世界各地。古為今用,我們拾起“話頭”一詞作為叢書系列的名字,是嘗試借鑒《十萬個為什么》的編寫形式,將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南朝史(南史、宋、齊、梁、陳)、北朝史(北史、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唐書、五代史、宋遼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等,譯成明了易讀的白話文,在盡可能顯現(xiàn)原史原義的基礎上,刪繁就簡編輯整理成十四集,成為《中華文明的話頭》叢書系列的歷史部分。人類有一種先天的局限,所謂“眼不見眼,心不見心”,大概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同樣的意思。鏡子的發(fā)明,可以使人看清自己的模樣,“以史為鑒”則使我們更客觀地認識今天的世界。一個人若能了解過去,明曉現(xiàn)在,也就意味著可以把握未來。為了從歷史經(jīng)驗中汲取力量、啟迪智慧,現(xiàn)代人首先須放下“后來者居上”的架’子,暫時將“科技”頭腦放在一邊,拋棄各種主觀成見,以古人之心,讀古人之史,置自身于歷史的風云變幻之中。
內(nèi)容概要
《史記》最初稱“太史公書”,后或稱“太史公記”?!笆酚洝北緛硎枪糯窌耐ǚQ,從東漢桓、靈之際始,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妒酚洝凡皇菃渭兊赜涊d歷史,它要“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借歷史表達自己對社會和人生的看法。因此,《史記》在許多地方表現(xiàn)了進步的獨特的思想,是具有深刻思想的歷史巨著。本書以歷史事實為依據(jù),采用答問的形式,從典籍中提煉出有代表性、有價值的問題,并用原典中所載內(nèi)容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回答。在語言上,采用明了易讀的白話文,既避免了一般史書的枯燥,又無隨意發(fā)揮“戲說”之嫌。真實的故事、精彩的解讀將把你帶進中華歷史的悠悠長河,讓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殘酷無情,領略帝王將相的雄才大略,驚嘆古代文化的燦爛不息,使你了解中國歷史的大略,深刻體會讀史的樂趣。
書籍目錄
1.傳說中盤古是如何開天辟地的?2.傳說中的“三皇”有哪些說法? 3.《史記》記事為什么不從“三皇”開始?4.伏羲畫八卦是怎么回事?5.女媧補天是怎么回事?6.神農(nóng)嘗百草是怎么回事?7.燧人氏鉆木取火是怎么回事?8.“五帝”有哪些說法?9.軒轅帝為什么稱“黃帝”?10.黃帝是人還是神?11.為什么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12.黃帝、炎帝大戰(zhàn)是怎么回事?13.黃帝為什么要大戰(zhàn)蚩尤?14.黃帝是葬在橋山還是升天?15.怒觸不周山的共工應該怎樣評價?16.祝融氏的傳說有哪些?17.顓頊帝有哪些傳說?18.帝嚳有什么神奇之處?19.堯在歷史上有什么貢獻?20.堯是怎樣考察舜為繼承人的?21.堯為何不把帝位傳給兒子?22.許由為什么不愿當君主?23.舜在歷史上有哪些事跡?24.舜的家人為什么要殺害舜?25.舜時的“八愷”、“八元”指誰? 26.輔佐舜治理天下的二十二位大臣指誰?27.舜為什么要伐“三苗”?28.鯀是一個什么樣的人?29.大禹治水是怎么回事?30.傳說中的羿有幾位?31.夏朝大約有多少年歷史?32.禪讓制是怎樣變成世襲制的?33.啟是如何登上帝位的?34.皋陶有哪些事跡?35.甘之戰(zhàn)是怎么回事?36.桀為什么被稱為暴君?37.鳴條之戰(zhàn)是怎么回事?38.商朝大約有多少年歷史?39.商的祖先誕生有何傳說?40.商湯是怎樣一位國君?41.伊尹負鼎是怎么回事?42.帝太甲為什么被流放?43.商代為什么頻繁遷都?44.為什么武丁能使殷商興盛?45.“舉傅說于版筑之間”是怎么回事? 46.紂王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君?47.如何評價妲己助紂為虐的“女禍論”? 48.酒池肉林是怎么回事?49.比干為什么被剖心?50.微子為什么要出亡?51.《箕子操》樂曲是由誰創(chuàng)作的? 52.箕子為什么作《麥秀》詩? 53.為什么說周朝有八百年天下?54.后稷誕生有哪些神奇?zhèn)髡f?55.契、后稷到底有無父親?56.公劉為什么率領周族遷徙到豳?57.古公■父為什么率領周族從豳遷徙到岐?58.西伯為何被拘于■里?59.鳳鳴岐山有何意義?60.磻溪垂釣是怎么回事?61.姜尚為什么被稱為“師尚父”? 62.姜尚是怎樣治理齊國的?63.太伯為什么要奔吳?64.武王為什么要伐紂?65.武王伐紂后怎么處置商的后代?66.周武王分封了哪些諸侯國?67.伯夷、叔齊為什么不食周粟? 68.周公為什么要攝政?69.管蔡之亂是怎么回事?70.桐葉封弟是怎么回事?71.周公是怎樣制禮作樂的?72.成康之治是怎么回事?73.周穆王是一位怎樣的國君?74.祭公為什么要諫征犬戎?75.厲王弭謗是怎么回事?76.周厲王時國人為什么要暴動?77.西周時的“共和”是怎么回事? 78.中國歷史有明確紀年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79.周宣王為什么能“中興”? 80.宣王“不籍千畝”說明了什么? 81.宣王“料民于太原”有何意義? 82.褒姒誕生有什么傳說?……
章節(jié)摘錄
商朝自湯建國以來,前十王皆定都在毫(今河南商丘附近),但自第t-RI#T起到盤庚前的第十九代王陽甲止的九代王朝,競有五次遷都。其中第十一代王中丁遷都于隞(今河南滎陽東北),第十三代王河宣甲遷都相(今河南內(nèi)黃東南),第十四代王祖乙遷都邢(今河南溫縣東),第十五代王祖辛遷都庇(今山東鄆城北),第十八代王南庚遷都奄(今山東曲阜東)。這段時間為何遷都如此頻繁呢?原來,毫、隞、相、邢、庇、奄這六座都城,均在黃河兩岸,定都在這樣的位置顯然是為了水利之便。但是黃河經(jīng)常泛濫成災,良田遭毀,人民沒有收獲,而商人中的貴族豪富,卻大發(fā)國難財,加劇了國家的財政緊張。另外,商王朝實行的“兄終弟及”王位繼承法,即兄死由弟即位,直至少弟死后,再由長兄之子即位。增加了可以世襲王位的人選,從而也加劇了宮廷內(nèi)部爭奪王權的斗爭,屢屢危及朝政。從中丁到陽甲的九個王朝,都深受這種奪位斗爭的危害。于是就出現(xiàn)了屢次遷都的情況,可是以上九個王朝的五次遷都,不但沒有帶來商王朝的長期穩(wěn)定,反而造成了“九世之亂”。內(nèi)憂必然引起外患,盤庚即位的時候,商王朝西方、北方的方國如周、土方等趁機崛起,不僅不向商王朝貢,而且威脅著商朝的統(tǒng)治。為了擺脫黃河水患,化解政權危機,解除內(nèi)憂外患,新當政的盤庚把遷都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盤庚克服種種困難,終于說服臣民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
媒體關注與評論
代序從“話頭”談起 “話頭”是古代人的口語,原意即“話題”,也含有“為什么”的意思。晚唐、五代時期,中國佛教禪宗在“話頭”前添上個“參”字,“參話頭”遂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思維修養(yǎng)的實證功夫,在簡單平實的“問題” 中深含著玄奧,影響后世文化千年之久,并遠播日本、韓國、東南亞及歐美等世界各地。 古為今用,我們拾起“話頭”一詞作為叢書系列的名字,是嘗試借鑒《十萬個為什么》的編寫形式,將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南朝史(南史、宋、齊、梁、陳)、北朝史(北史、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唐書、五代史、宋遼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等,譯成明了易讀的白話文,在盡可能顯現(xiàn)原史原義的基礎上,刪繁就簡編輯整理成十四集,成為《中華文明的話頭》叢書系列的歷史部分。 人類有一種先天的局限,所謂“眼不見眼,心不見心”,大概與“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同樣的意思。鏡子的發(fā)明,可以使人看清自己的模樣,“以史為鑒”則使我們更客觀地認識今天的世界。一個人若能了解過去,明曉現(xiàn)在,也就意味著可以把握未來。為了從歷史經(jīng)驗中汲取力量、啟迪智慧,現(xiàn)代人首先須放下“后來者居上”的架子,暫時將“科技”頭腦放在一邊,拋棄各種主觀成見,以古人之心,讀古人之史,置自身于歷史的風云變幻之中,仔細品味“在古人之后,議古人之失則易。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的道理,假以時日,必受用匪淺。 歷史無法改變,經(jīng)驗可以借鑒。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用實踐作為檢驗的標準,總結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開拓進取、與時俱進,既不拘泥陳規(guī),又要有典可依、善用思維、去偽存真、融會貫通,將冷冰冰的歷史典籍,銷熔成我們胸中,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百萬雄兵”。故《素書》有云: “賢人君子,明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shù),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歷史的發(fā)展帶來文明的演變。西方文明的概念,經(jīng)多次變化,直至18世紀后才逐漸確定,一般是指開化、文化和文雅,指社會的進步及演化。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文明是放大了的文化,文明史中包括著文化史。”在中國,“文明”一詞,古代早已有之,《尚書·舜典》有云:“浚哲文明,溫恭永塞。”唐代大學者孔穎達疏日:“經(jīng)天緯地日文,照臨四方日明?!? 《易經(jīng)·大有·彖辭》 中云:“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憋@然兩種文明的概念含義頗有差異。中華民族在文明的進程中,創(chuàng)造了最燦爛的物質文明,如: 四大發(fā)明、萬里長城……等等,不勝枚舉,曾幾何時“風景這邊獨好”。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上,中華民族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更為精深、奧妙、博大、輝煌的精神文明。如“十三經(jīng)”、“二十五史”、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小說戲曲、醫(yī)方歷算,等等,它們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凝聚各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是中華民族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 在世界各民族發(fā)展的歷史中,有一種現(xiàn)象值得注意,有些歷史上強盛雄霸的民族,如今消失得無影無蹤;有些歷史上看似弱小的民族,至今仍充滿著活力。究其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避免過度沉謎干物質的享受,則是兩條基本的經(jīng)驗。因此,當我們身處資訊爆炸與激烈競爭的時代,能否長期保持民族與國家欣欣向榮的發(fā)展局面,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則突顯得格外重要?;谶@個心念的推動,我們組織編輯《中華文明的話頭》大型叢書,從解讀“二十五史”入手,逐一解讀經(jīng)學著作、諸子百家、文學名著等。叢書采用問答的形式,從典籍中提煉出有代表性、有價值的問題,并用典籍所載的內(nèi)容進行簡明扼要的回答,以期達到“原湯化原食”的目的??鬃尤眨骸皩W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中華文明的話頭》大型叢書編寫過程中,要感謝陜西師范大學白玉林、曾志華、張新科等眾多教授、專家學者、師生的積極參與及付出的辛勤工作;感謝在叢書策劃過程中給予指導和大力支持的陳知涯、王文成、張或、董全平、劉陽等各位先生;感謝參與審稿、編輯、校對的孟淑賢、吳琳二位女士;感謝廣大讀者的閱讀和指教。借唐詩一句結尾:“浮沉千古事,誰與問東流!” 新知文化 2003年10月
編輯推薦
《史記解讀(上下)》:中華文明的話頭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