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德、鄧季惺與《新民報》

出版時間:2008-09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楊雪梅  頁數:244  字數:15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1986年,陳銘德病危,以為將不久于人世,在向親人話別時,他對妻子鄧季惺說:“來世我們再做夫妻?!贝蟾攀抢咸鞝斢懈杏陉愩懙屡c鄧季惺五十多年的風雨同舟,竟讓他奇跡般地生存了下來,直到1989年2月病逝,享年九十二歲。他病逝的這一年,上海的《新民晚報》迎來了自己的六十歲生日?!缎旅裢韴蟆芬恢卑炎约旱纳兆匪莸?929年9月9日,那一天陳銘德與他的幾位同事在南京創(chuàng)辦了一份當時并不起眼的報紙——《新民報》。1989年時《新民晚報》的日發(fā)行量已經創(chuàng)紀錄地達到一百八十多萬份,超過《羊城晚報》,成為當時發(fā)行量最大的晚報。這個數字即使放在全國的報紙中也是相當可觀的,僅僅位于《人民日報》與《經濟日報》之后。報社的同事們撫今追昔,決定好好慶祝一下這個來之不易的生日。一生經歷無數風雨的陳銘德卻沒能趕上這個有象征意義的“甲子”慶典。不知道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有沒有再想起自己當年親手締造的那份輝煌——在抗日戰(zhàn)爭后期,重慶、成都兩地《新民報》的日、晚刊最高日發(fā)行量曾超過十萬份,影響力為后方報業(yè)之翹楚。

內容概要

落盡繁花春早歇,西風苦自吹黃葉。改革開放后,都市報與晚報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新民報》連同它獨特的新聞風格一次次被提起,一去不復返的“三張一趙”的豪華陣容又一次被人們津津樂道,活在許多人記憶中的那一段歷史終于一頁頁打開了。人們知道曾經有一對夫婦、有一群報人為了辦好一份民間報紙鞠躬盡瘁,有一群自由主義者曾經為了實現(xiàn)“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說自己的話”這個崇高的理想竭盡全力。然而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已經離開了人世,剩下的也已經垂垂老矣……    新聞史本該對他們進行濃墨重彩的鋪陳。陳銘德、鄧季惺夫婦在中國報業(yè)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新民報》輝煌時期形成的“五社八版”,堪稱跨地域的“大報業(yè)集團”,形成了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新民報系”,這樣的報系在以后很長的時間內成為絕版,直至今天也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辦報經歷和興衰成敗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有著不可忽視的經典意義,是不可復制的范本,對于我們研究那個年代的新聞環(huán)境、新聞政策、新聞報道都是不可多得的素材。    這也是我們執(zhí)意要找回那段華彩樂章的原因。而且隨著你一步步親近那些發(fā)黃的、殘缺不全的、甚至是劣質(抗日戰(zhàn)爭時后方的報紙很長一段時間只能用粗糙的紙來印刷)的報紙,那些國恨家愁、人情世態(tài)和著巴山夜雨便一起鮮活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毫不夸張地講,通過《新民報》那些行云流水的文字、古典精致的標題,我們完全可以重新回到那風雨如晦的歲月……

作者簡介

楊雪梅,1970年出生于山西省高平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畢業(yè),2000年獲得博士學位?,F(xiàn)居北京,為人民日報社總編室主任編輯。一曾參與《中國新聞事業(yè)五十年》、《報業(yè)春秋》、《中國新聞傳播史》等書寫作。

書籍目錄

序言第一部分 報人夫妻  一、俠義老板陳銘德    早歲已知世事艱    黃金累千不如攬得一賢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二、精明女管家鄧季惺     一家三代企業(yè)家    劉備得到女諸葛    開疆拓土勇拔頭功  三、委曲求全覓生路    與其求諸人不如先求己    能屈能伸大丈夫    屈辱復刊與永久停刊  四、半生襟抱付東流    放棄辦報退出歷史舞臺    雙雙做了“牛鬼蛇神”第二部分 《新民報》生命簿  一、先天不足,后天失調    贏得“敢說話”的名聲    建立現(xiàn)代化經營模式  二、西遷重慶轉戰(zhàn)成都    重慶:地利人和開創(chuàng)新局面    晚報:《新民報》競爭的新武器    成都:《新民報》易地設立分社之始    八字方針:“中間偏左遇礁即避”  三、五社八版,報業(yè)奇跡    五社八版:舊中國最大的民營報系    中間立場難覓生存空間  四、御筆親封,馀音繞梁    中間偏左引來殺身之禍     新仇舊恨終招封門厄運     中外輿論抗議出版不自由    艱難度過黎明前的黑暗  第三部分 筆底波瀾第四部分 《新民報》群英譜尾聲 不立異以鳴高,不逆情以沽譽附:陳銘德生平年表  鄧季惺生平年表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分 報人夫妻一、俠義老板陳銘德黃金累千不如攬得一賢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陳銘德在最困難時得到了第一員大將——張友鸞。這員大將是位不可多得的辦報全才,雖然幾次離開《新民報》,但在《新民報》發(fā)展的關鍵時刻總是適時出現(xiàn),對報紙的發(fā)展起了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新民報》的發(fā)展帶有明顯的張氏印跡。張友鸞是安徽安慶人,就讀于北京的平民大學新聞系,是當時難得的受過正規(guī)新聞教育的報人,深得邵飄萍、成舍我的賞識,曾在《京報》編輯文學周刊,并在成舍我的《世界日報》、《世界晚報》擔任總編輯。張友鸞對民間報紙同樣情有獨鐘,他誓言要做一個“超政治的新聞記者”,這和陳銘德的主張不謀而合。張友鸞代替吳竹似擔任《新民報》總編輯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明確報紙的讀者對象。他與陳銘德商量,報紙應該以青年學生、社會中下層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更廣泛的刊登一些青年喜歡閱讀的東西,宣傳民主思想提倡愛國主義,為平民百姓講話,揭露批評社會弊病。在編輯方面,他提出文章要短小,標題既要講究文學性,同時又要通俗易懂,詩詞曲賦諺語民謠均可入題。他還特別強調要注意編排版面,版面要顯得疏落有致,靈巧活潑。這些觀點便成為《新民報》最初的風格。陳銘德畢竟是一個書生,他最缺乏的其實是政治斗爭的經驗。隨著“九一八”事件的發(fā)生,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國際國內的形勢都日趨復雜,一張報紙確定怎樣的言論方針,如何對國內國際大事發(fā)言,成為陳銘德考慮最多的問題。言論報國,如果言論發(fā)生偏差,不但報不了國,而且會讓報紙死無葬身之地。陳銘德迫切地感到自己需要一個志同道合的助手為他廓清迷霧,為他掌握航船的方向。

編輯推薦

《陳銘德、鄧季惺與〈新民報〉》告訴你陳銘德、鄧季惺與《新民報》的傳奇故事。 俠義老板陳銘德,精明女管家鄧季惺,委曲求全覓生路,半生襟抱付東流。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陳銘德、鄧季惺與《新民報》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