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懷

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作者:史進,潘予  

內(nèi)容概要

《暢懷—史進、潘予七十年藝術(shù)回顧》主要記敘史進、潘予兩位老人七十年的藝術(shù)生涯,以散文風格呈現(xiàn),輕松、低調(diào)、淡雅又不失靈動、不失韻律。
史進和潘予二位老人,出生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他們那時是那么的年輕,也曾為前途所迷茫,但是他們最終選擇了一條充滿激情和荊棘的道路。他們義無反顧地加入了革命的隊伍,加入了抗敵演劇七隊。為了宣傳革命,為了讓民眾覺醒,他們不論身在何處,何種惡劣的環(huán)境,他們都以滿腔的熱情組織各種抗敵演出。盡管他們的服裝、道具、演出的場地很簡陋,但他們充滿愛國激情的演出喊出了壓抑已久的國人的心聲;他們的演出喚醒了多少迷茫的青年投身革命洪流;他們的演出擦亮多少民眾混沌的目光;他們的演出在國內(nèi)讓國人振奮抗敵,在海外讓世界了解了當時中國人民遭受的苦難。
他們這一代人經(jīng)歷了中國曾遭受的苦難,也看到了新中國的誕生。他們這一代人是那么的熱愛祖國。當年有多少海外赤子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拋棄在海外所有的金錢、榮譽、地位。毅然決然地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國,回到母親的懷抱。不管之后受到多大的沖擊和災難,他們對祖國的愛還是那么癡情、那么熾熱。
史進先生和潘予女士在表演藝術(shù)上造詣深厚,曾獲得過許多的榮譽,但他們看得很淡。他們認為所有的榮譽都是過眼云煙,只有以真誠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和表演藝術(shù)才是最真實的道理。

作者簡介

史進是珠影廠著名老影人,有“南國影星”之稱,戲路正反兼能,表演風格蘊藉、深沉、酣暢、自然。1923年出生于徐州,1937年流亡到桂林,在桂林中學插班。1940年,他參加了抗敵演劇第七隊,曾參加“黃河大合唱”、“軍民進行曲”、“塞上風云”等大型歌舞、話劇的演出。1943年,史進學習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并在話劇“家”中,運用了“斯氏”表演理論,完成了對角色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將“覺慧”這一封建家庭反叛者扮演得非常成功。1946年,史進隨七隊撤退到香港,加入后來組成的中國歌舞劇藝社,赴南洋一帶巡回演出。該社成員于1949年回國,成立了華南文工團,后改組為華南話劇團,不久又改名為廣東省話劇團。
1959年以前,他的主要藝術(shù)創(chuàng)作是舞臺劇,主要劇目有《刑》、《重慶二十四小時》、《寄生草》、《塞上風云》、《風波亭》、《升官圖》、《家》、《法西斯細菌》、《軍民進行曲》、《新年大合唱》、《生產(chǎn)三部曲》、《中國人民悲歡曲》、《妯娌爭光》(兼導演)、《同甘共苦》、《西望長安》、《紅色風暴》、《雷雨》、《兵臨城下》、《大雷雨》、《白毛女》、《紅旗歌》、《奪印》等。 史進在話劇舞臺上活躍了二十多年,成功地塑造了“尤利克斯·伏契克”中的伏契克,“紅色風暴”中的林祥謙,“雷雨”中的周萍等諸多人物形象。
六十年代初,史進被調(diào)到珠江電影制片廠,在《跟蹤追擊》、《大浪淘沙》、《海外赤子》等影片中扮演了一系列的角色。八十年代,他又在《但愿人長久》、《東方劍》、《霧都茫?!?、《暫緩逮捕》中飾演角色。多年來,他有一個創(chuàng)作習慣就是撰寫角色自傳,使角色在他身上活起來,把角色的性格特征賦予自身,因此,史進在銀幕和舞臺上,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在表演藝術(shù)的探索上不斷取得新的成就。從舞臺走入銀幕,史進努力擯棄不適應電影表演的一些舞臺表演習慣,將銀幕上的人物演得更真實,自然,貼近生活。
夫人潘予是史進當年在抗敵演劇隊工作時的同行,兩人志向相同,天長日久,漸生愛意。1946年同時秘密加入了共產(chǎn)黨。在周恩來安排下,演劇隊往馬來西亞一帶進行巡回演出時,史進與潘予在南洋結(jié)了婚。史進夫人1924年出生于杭州,原名潘美珠,筆名陸辛微。1956年畢業(yè)于中央戲劇學院導訓班。40年從藝,師承歐陽予倩,歷任江西上饒抗敵演劇宣傳第十隊、廣東曲江第七隊、中藝社、粵東游擊區(qū)華南文工團、中國青年文工團演員,廣東話劇院演員、導演。1941年首次公演話劇《刑》。之后飾有話劇《法西斯細菌》靜子、《家》錢大姨媽、《同甘共苦》劉芳紋、《大雷雨》卡捷琳娜、《柳鮑芙·雅洛娃婭》柳鮑芙、《救救她》方嬡老師,電影故事片《生死樹》三伯婆、《軍嫂》倪孝武奶奶、《安居》阿喜婆等?!渡罉洹帆@最佳女配角提名,《軍嫂》獲珠影小百花最佳女配角獎,《安居》獲上海第三屆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女主角金雞獎及全國華表獎、金雞特別獎等。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暢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