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夜與霧

出版時間:2010-12-1  出版社:生活書房  作者:湯禎兆  頁數(shù):223  
Tag標簽:無  

作者簡介

  湯禎兆,香港多重戰(zhàn)線文化人,1990年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在學期間已經(jīng)開始寫作,由創(chuàng)作到評論均有嘗試。1991年赴日本留學,1992年底回港,其后一直從事寫作活動,興趣亦由文學到電影,再擴展至文化研究。主要寫作范圍包括日本文化研究、社會文化觀察、電影解讀、文學創(chuàng)作及評論等,目前為《文匯報》、《知日》及《文景》等報刊專欄作者,亦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系的兼任講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香港電影夜與霧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香港電影的文化生產(chǎn)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可謂乍暖還寒,被拍濫及談濫的合拍模式,曇花一現(xiàn)的新生代浪潮力量,《桃姐》、《奪命金》、《天水圍的日與夜》及其所承載的高出所應負擔期許的價值坐標,所以這一切,都令得香港電影批量類型片維持工業(yè)進而文化良性循環(huán)的面目在今日變得撲朔迷離,是工業(yè)本身的位移,亦成為文化批評意義上一道難說分明的溝壑。
      此所以(“此所以”這三個字亦在書中反復出現(xiàn),成為湯禎兆文筆的個人顯著標簽)閱讀湯禎兆的《香港電影夜與霧》,所收獲的快感既屬文字魅力、亦通達針對港片本身的過去與現(xiàn)在的多樣路徑,其角度與落筆,皆不隨煌煌大流,切入到真正的不同面相,展示其興趣所在,以及涉獵廣度。
      作為一本電影評論集,本書收錄的自《香港電影血與骨》之后的電影評論集合,其新鮮度超乎想象,論述新浪潮年代方育平、許鞍華、蔡繼光及同時代的桂治洪等人作品的青春美學或影像宣泄過程,自然份屬香港電影論述的常規(guī)項目,而對張經(jīng)緯、畢國智、郭子健等所謂“特區(qū)新浪潮”(事實上筆者看來,隨黃真真《傾城之淚》與彭浩翔《春嬌與志明》的出現(xiàn),“特區(qū)新浪潮”已然在2011、2012年左右面臨終結)的論述及新片如杜琪峰《奪命金》、陳慶嘉《人間喜劇》等的香港味道及劇作結構的解讀,則構成本書最具活力亦最富爆發(fā)力的閱讀愉點。其原因大抵與電影工業(yè)本身的代謝模式相仿,由來只有新人笑,自然舊人未必就哭,只是,新生代力量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位置可算尷尬而又充滿未知,以大佬們的北上為契機集體出道而呈現(xiàn)鮮明個人風格,加之許鞍華、杜琪峰等前輩人物在在立足本土的電影表意,事實上亦成為當下最值得言說并引起關注的現(xiàn)象。
      當然,無論是論新或敘舊,阿湯筆下的光影世界,從來非止就事論事。例如“新世紀補完計劃”部分大篇幅文章將八十年代港片的青春表現(xiàn),便有對警匪片的自我投射青春主題或運動類型的青春表達的精彩闡釋,所涉影片亦未停留于八十年代文本,而是自方育平、譚家明一路延續(xù)到新世紀的馬偉豪及黎妙雪,有以昔照今的意味;而針對桂治洪于新世紀被再度接受,來反思其作品的cult標簽,正如阿湯筆下所言,是“希望借他作品中的一連串疑問,去催使新生代去燃起激情,尋找背后的可能答案,甚或自我重構古今對照的脈絡。”
      在論新生代“給他們一個機會”部分,阿湯更發(fā)揮其“全身文化人”所長,由演員駕馭、劇作得失甚或世界觀建構來打開檢閱“特區(qū)新浪潮”的門鎖,筆者最為激賞的一篇文字當屬《喚醒沉睡之靈魂——郭子健芻議》,以時代密碼轉換達成“前者(周星馳年代)是從個人身上去體現(xiàn)生存意義,反過來后者(郭子健年代)則是從他人身上去實踐生命價值”的風格與觀念差異,已然是跳脫傳統(tǒng)學術包袱的感性之筆。而諸如借《音樂人生》而窺視“香港的核心價值就是偽善”、由近年來金像獎的“港產(chǎn)”傾向而引發(fā)對《人在囧途》“以內(nèi)地的春運為題材,拍出完全令人嗅不到‘港產(chǎn)’氣息的貼近中國生活面貌制作,徹頭徹尾精準演繹出香港電影人的‘專業(yè)’一面來”的結論,由衷展示站立在誠實在地文化價值保育的高度,來審視合拍情境下的港片面相,于今日之世,實屬難得。
      除此之外,作為電影評論集合,自然不能缺少對當下電影工業(yè)的橫向思考,此亦是本書中“烏托邦在何方”及“云霄現(xiàn)場”兩部分文章的核心所在,由《麥兜先當當》、《神探》、《錦衣衛(wèi)》、《海角七號》等具體文本闡發(fā)當代香港/華語電影工業(yè)互動及本土眼光的審視方式,內(nèi)容更包含文本分析、杜琪峰與韋家輝的作者風格、賀歲片類型的思考及香港紀錄片等多面維度,由是,湯禎兆帶同讀者穿梭港片呈義現(xiàn)場,追尋彷徨意象里的深層脈絡,數(shù)度如《麥兜響當當》中熊寶弟弟而及自況意味等的由文本引向電影工業(yè)反照的論述,雖頗有以中文功底代言影像本體的意味,卻誠可作電影生態(tài)的文化寫照。
      筆者曾言《香港電影血與骨》中類似阿尼瑪原型解讀劉鎮(zhèn)偉作品時空穿梭等實屬過度闡釋,于《香港電影夜與霧》中,倒反過來成為全書大華語電影語境下電影文化書寫的一把利器,假如《血與骨》乃是以地道庖丁方式解開香港電影的內(nèi)在血肉,那《霧與夜》則是以文化研究的修辭利器,閃亮一片明艷天空,華語電影之下的香港本土性,經(jīng)由湯禎兆對《無間道》的“雙重效忠”或對韋家輝的進一步自我修正闡釋得以明晰獨立,充滿字里行間的“此所以”(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會如此轉換段落)及“我想指出”,一方面恪守嚴謹理性的論述邏輯,另一廂亦在在說明行文的主體性,正因此堅定的個人觀點呈示,才有了《夜與霧》穿越眾聲喧嘩、力求達到經(jīng)由影像結構世界觀進而以文字反芻電影工業(yè)的言之切切,由是,哪怕在評論明星書寫(導演某種程度上亦成為明星的一份子)的“書中自有光影夢”部分,亦可以從從兩岸三地明星出書內(nèi)容與書名燭照三地文化生態(tài)之異同,進而想辨明的,依舊是香港電影文化的何去何從。這一份專業(yè)的熱誠,正是當下亟需召喚的批評力量。
      
      
      
      《書香兩岸》2012年6月號
  •     導演和影評人的若即若離(原文載于書中序章)
      
      
      導演之所以是導演,其原因在于他們擁有看事物的一種角度,而一種角度難免主觀,盲點亦同時存在。再者,人的精神和時間極為有限,一個導演要成功以聲畫傳達內(nèi)心感受,其實經(jīng)已心力交瘁,加上「親生骨肉永遠是最好」的心態(tài),要求導演客觀審視個人作品的社會意義或電影歷史的位置,幾近是件不可能的任務。故此,導演需要影評人。
      
      現(xiàn)今網(wǎng)絡科技發(fā)達,誰都能輕易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表文章,網(wǎng)民看畢電影,自由隨心發(fā)表個人喜惡的觀后感,給電影評分「打星星」,然后吸引其他網(wǎng)民對樓主的文章留言、贊好,容易讓人誤以為電影評論就是這么一回事,甚至認為自己就是個影評人。話雖如此,這些文章是有其存在的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拍電影的人,因為拍電影本身是為著與外界溝通,凡認真看過我電影的觀眾,在網(wǎng)上發(fā)表觀后感文章,相對沒有互聯(lián)網(wǎng)的年代,更能讓我清楚知道電影與觀眾的溝通是否如我所預期。但無論如何,他們絕非真正的影評人。
      
      在我心目中,真正的影評人是必須對社會學、中外歷史、跨藝術領域的知識有相當?shù)男逓?,就算未達至這個境界,也要把所屬范疇里的電影都看過來,然后運用各個學科的知識去分析并推論出合乎邏輯及完整的論述,而這是非得花上三船五車的血汗的工作,可是世界從來就是屁股粘在椅子、下苦功的人少;腳踏衣香鬢影紅地毯、拉關系、走捷徑的人多,就算是國際大的影展上也會有些糊里糊涂的人當上評委。做一個真正的影評人并非件易事。
      
      拜讀湯禎兆先生的《香港電影夜與霧》,我認為湯先生是位真正的影評人。
      
      就說當中三篇關于我電影的文章。在關于《音樂人生》的一篇,作者清楚點出香港電影缺乏對中產(chǎn)階級描寫的作品,令我思考自己接下來能否多做一些這方面題材的片??赐辍赌G嫣紅》的評論,湯先生幫我梳理了自己對青春這個題材的看法,同時我進一步想究竟自己一個中年人去拍有關青春電影,優(yōu)劣所在之處?!兑粐p城》一文湯先生居然能提出電影人假如「沒有一個特定的出發(fā)點,根本就會連制作的機會也湊合不來?!固拱字v,這句話就算是實際做制作的人也不一定能參透這一道理,不禁欽佩湯先生的通情達理,在今天香港社會氣氛那么兩極化下,文人能那么清醒的,是為難得。我亦繼續(xù)苦練我的「擦邊球」。
      
      因為湯禎兆先生的學養(yǎng),他練成能看穿人心的力量,而我亦因此得到很多對自己將來繼續(xù)拍片的啟發(fā)。
      
      導演拍片從來不會容易的,而影評人更是任重道遠。
      
      
      
      香港導演張經(jīng)緯
  •     
      如果說湯禎兆上一本《香港電影血與骨》是向上世紀80年代港產(chǎn)片黃金時期的溯源與致敬,充滿了懷舊意味;那么這次的《香港電影夜與霧》,便是直面眼下香港電影——正如書名所示——迷茫且失去方向感的現(xiàn)狀。而“夜與霧”的出典,我以為與其如登徒在序中所言為借用東瀛片名,倒不如看作是《天水圍的夜與霧》一片的意涵的化用。此片中強烈的現(xiàn)實感、濃重的香港本土性,以及對于草根階層的注目與關懷,或能成為本書意旨的一個注腳。
      讀完此書,相信不少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新浪潮先不論,何以商業(yè)片如《十月圍城》、《錦衣衛(wèi)》、《葉問2》、《劍雨》,都能為湯禎兆揭出劇情之下眾多紛繁復雜的暗線和隱喻?若以此征詢導演李仁港、陳德森、葉偉信等人,恐怕也難取得滿意答案。那么,湯禎兆是如何體察到港產(chǎn)片中的那一層深意呢?我想并非是湯禎兆獨具了常人所無的慧眼,而是香港電影、香港社會及影評人湯禎兆三者之間同源互通的血脈聯(lián)結,使得湯氏影評能將筆意深入影片的精神內(nèi)核——即便是置身其中的電影人,也許也是當事者迷的。
      在《香港電影血與骨》中,湯禎兆已經(jīng)透露了自己兒時與少時的觀影經(jīng)歷,幾乎是他當年唯一的娛樂與精神寄托。那是承載了作者夢與青春的年代,同樣是香港電影繁榮的黃金時代?!坝袝r我會想,回想起過去的成長經(jīng)驗,港產(chǎn)片究竟有什么最令自己珍惜懷念?我后來對自己說,那不正是一種回家的幻覺?”由此,你也許會理解湯氏影評中常見的無奈而非刻薄,自是帶有一種“自家人”的溫情,亦難怪其對于“家人”的長處、短處乃至痛處體貼入微,深得三昧。
      也許正是由于這層同情和理解,湯禎兆在其個人化的解讀中,為優(yōu)質港片提取了共性,或是標準:“香港電影的真正好片,都是看透一重現(xiàn)實真情,卻并不將表面的假象直接揭破,而是刻意又巧妙地將其突出放大,形成一種戲劇張力和荒謬感?!睙o論何種類型片和影像表現(xiàn)手法,港產(chǎn)片的特質即存于此。如其對于許鞍華的推賞,便因其影片劇情“雖總是在似是而非、似真還假的張力壓迫下,但因為其曖昧性和微妙性,總能巧妙地維系著平衡”,又或者劉鎮(zhèn)偉的“獨門絕技是悲喜交集——嚴肅戲謔并舉,佯狂深情同在,一切真假難分”,無論是喜感來源還是劇情張力,一切皆得益于香港電影這層“說不破的機鋒”,總為創(chuàng)作人員有意無意地運用為隱藏的現(xiàn)實對應,誘使觀眾代入自己的過程中,實際上是共謀完成了一次電影的再創(chuàng)作。
      然而這次湯禎兆將本土電影人和觀眾的默契點破,已不完全在于對往日時光的懷戀。在香港電影本土市場不景氣的背景下,合拍片的歷史趨勢難擋,于是湯禎兆在香港電影的夜色霧氣中擺明立場就尤為可貴:香港電影要繼續(xù)前行,不但要卸下以往的成功包袱,且更須堅持香港電影的本土魂。影評集中于新世紀以來的文藝片想必亦著眼于此,湯禎兆并非想說明這些才是好電影,而是在切割了商業(yè)和市場的干擾后,只有較為小眾且本土化的電影,才是理想的“香港電影”的解讀范本。而為許鞍華及年青導演麥曦茵、丘禮濤的搖旗吶喊,則是寄望于具有世界性的開放心態(tài)和眼界的新銳電影人,能探尋出一條本土電影的未來去路。
      湯禎兆作為流行文化的專家,其影評有時已達致文藝批評層次,解讀的對象也往往越過電影本身而深入香港社會的群體意識,在《香港電影血與骨》中已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這為讀者帶來解謎的快感和舊片重溫的沖動的同時,也留下了每一個香港人適足反省的疑問:香港電影創(chuàng)造力的衰微,是否與香港流行文化在全球和內(nèi)地文化的沖擊下活力缺失息息相關?湯禎兆認為戲劇世界“更重要的是對世界的視野所在”。如何以“香港”的視野回應“全球”和“內(nèi)地”,也許是湯禎兆在夜霧下看到的一縷微光。
      
  •    ?。ㄔ目d于《香港電影》Feb.2011,轉載請標明出處)
      
      唔該,借過
      
      ——湯禎兆《香港電影夜與霧》
      
      葉箋言
      
      
      
      阿湯(作者是讀者最好的朋友,所以,我想我們都有資格稱呼湯禎兆先生為阿湯,就像他的老友——為本書作序的登徒先生那樣稱呼他),在《香港電影血與骨》之后,于2010年年底接力出版《香港電影夜與霧》??吹椒饷骖}目會心一笑、心領神會的讀者,沒錯,就是阿倫雷奈、大島渚、許鞍華都用過的“夜與霧”,你很容易就會聯(lián)想至香港電影的現(xiàn)狀,但卻未必料得到這本書內(nèi)里文字是何樣。
      你猜是何樣?
      
      愛恨交加的感性描述?直抒胸臆的針砭時弊?或者牙尖嘴利的崩心評鑒?當然我篤定在這些猜測中沒人會覺得這是他隨便應付雜志專欄的信手一寫,湯禎兆從不做這樣的事情。
      
      內(nèi)里文字,我讀到的是沒那么多矯揉的愛,也沒那么多莫名的恨,于是也沒有由“過份的愛恨”而來的戲劇化,反而是頗具學術價值的文本解讀,客觀與否,在乎讀者內(nèi)心感受,如果你懷抱一份同阿湯一樣的對香港電影的愛,那么答案自然確定無疑。
      
      第一個部分“新世紀補完計劃”的主題是青春,當然,“青春”也是“過往”的代名詞。在這個“青春”中,有八零年代的青春片,也有方育平、許鞍華、劉鎮(zhèn)偉的青春(對幾位導演過去作品的風格解讀),阮世生對“青春”缺憾之修補、“青春時代”的桂治洪之再度為人留意……阿湯于后記中說,這個部分“旨在說明眼前所見的,究竟在過去先行作中有什么千絲萬縷的關系?!钡诙糠帧盀跬邪钤诤畏健?,則是阿湯對佳作或者上佳導演之非佳作的獨門思考。比如他跳開天水圍去談《天水圍的日與夜》,縱觀《麥兜響當當》在內(nèi)地票房大賣的緣由,獨辟蹊徑考量《十月圍城》的隱喻,痛心不已不惜流露傷感地盡道《機器俠》……第三部分“云霄現(xiàn)場”則從宏觀角度考量,無論是對零七港產(chǎn)賀歲片的描摹,還是對整個零九年香港電影的回顧思考,亦或是更加學術化的溯源香港純愛片,甚至是對電視演技與電影演技異同的分析,也不乏由《海角七號》引發(fā)的對于港臺青春片對照,等等。最后一個部分是“給他們一個機會”,收錄其中的是一些非?!跋愀刍钡臇|西,如《烈日當空》、《音樂人生》、《金瓶梅》這樣貼著明顯“香港制造”標簽的電影,還有從薛凱琪、張學友、王祖藍等演員談起的港片角色分析?!敖o他們一個機會”,自也包括基于過往經(jīng)驗的革新機會。
      
      “一氣呵成可以讀完的書”,我們常這樣形容一本好書。能一口氣讀完的緣故,無非是因為已沉溺其中(這同可否堅持不從影院提前離場睇完整部片是同樣道理)。比方說,看他寫警匪片中隱含的“青春主題元素”時那種新奇感、讀到“消失了的劉鎮(zhèn)偉”時那種悲憫氣氛的圍繞、將《歲月神偷》做了一次完全文化研究式分析的視野被開闊了的興奮……如《香港電影血與骨》一樣,阿湯寫的是電影,卻做的是有關歷史、有關流行文化的時代命題,是關于同電影方方面面相關的(這里就包括影像、創(chuàng)作者、明星,當然也包括受眾反饋)社會學研究。這些除了勤于思考歸納于是乎得來有如神助的視角外,當然最根本同他勤力游走于三四十年光影間有關,當然,身為資深影評人湯禎兆,此一點已唔需稱贊。
      
      當然不免擔憂,對于普通影迷讀者來講,這樣的東西是否是他們所感興趣?對于大眾文化——電影所面對的大眾來說,是否過于深入了些?然而,姑且不論歷史已無數(shù)次證明不要小看受眾的品位,更重要是,傳播者本就有責任指引受眾,比如,帶領影迷打開更寬廣的觀影視角。做到這一點,需要很多條件,拿一本寫電影的書來講,首當其沖就是要:好讀。好讀借助于好的文字,聽聞阿湯讀中文出身,這一點自是他拿手。用詞造句優(yōu)美且言簡意賅,少見浪費的字詞,好厲害。
      
      急躁的讀者在閱讀中恐難有將所有“不吐不快”發(fā)泄掉的快感。影評界流行各種不負責任的嘩眾取寵,讀者浸染其間難免受影響。但言之有物和空洞無物孰輕孰重,公道自在人心。謾罵和諂媚從來都是雙生花,除了證明自身氣量狹窄也無其他之用。阿湯文字中沒有那種歇斯底里的吶喊,也沒有卑躬屈膝的低頭,正如他自己在后記里寫的“而我所能言的僅為忠于自己,竭力去保持及維護評論本身的獨立性,那才是成書的價值依存所在?!?我不了解究竟有幾多評論人或者受眾真心熱愛香港電影,又有幾多人還仍舊愛香港,但湯禎兆一定是其中一位。所以,我們就跟他一起Calm down and carry on 吧。
      
      Calm down and carry on,同樣可講給本書所評述的香港電影聽。這是香港電影的“夜與霧”,但也有句話叫作“守得云開見月明”。阿湯說香港電影應當“抓緊本身可貴的特質,并以此作為支柱,去探尋于未來路向如何擇善從之”。
      
      這夜與霧中,看不清前路有多少阻礙。但我們總有勇氣又有禮貌地講一句:唔該,借過。然后:沖!
      
  •   謝謝張導介紹好書
  •   多謝!唔該借美!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