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崎

出版時間:2011-11-2  出版社:衛(wèi)城出版  作者:Eric Faye  頁數:168  譯者:陳太乙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如果有人跟你一起住了一年,你卻完全沒有發(fā)現……  志村先生獨自居住一棟幽靜的房子,面眺長崎造船廠。這個平凡的男子每天早上去城裡的氣象站上班,一路在心底咒罵嘈雜的蟬叫聲,一個人吃午餐,下班後早早回家,回到一個沒有氣味,只嗅得到井然有序與節(jié)制分寸的窩?! ∽罱l(fā)現家裡的食物似乎默默消失。記憶中買過的魚,忽然遍尋不著;早上剛開瓶的飲料,下班回家後卻好像少掉一些。他百思不解,於是開始每天做紀錄,甚至用尺測量飲料還剩下多少。  沒錯,食物果然以一種微妙的速度消失中。為了找出原因,他購置網路攝影機,準備在上班的時候監(jiān)視家裡的一切動靜?! 】吹搅?。一名女子的身影從鏡頭前晃過。他疑惑地看著監(jiān)視器畫面,急忙報警。警察抵達時,門是鎖上的。他們以為這是謊報,差一點就轉身離開。但為求徹底放心,他們還是搜查了每個房間。

作者簡介

  艾力克·菲耶(Eric Faye),1963年生,路透社記者,199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隔年出版第一部小說,已有散文及小說作品十餘部,包括《我是守燈塔的人》、《雨海上的郵輪》、《我的未來灰燼》、《一段沒有你的人生》、《我的夜車》、《可憐蟲工會》、《沒有指紋的男人》,以及《巴黎永遠屬於我們》等等。曾多次獲得文學獎項,2010年的《長崎》更榮獲法蘭西學術院小說大獎?! 》埔趫笊峡吹揭粍t發(fā)生在日本的奇特新聞後,久久無法忘懷,便決定以此為題材,創(chuàng)作自己的最新作品;為此他特地前往日本,深入瞭解當地的社會與文化,最後的成果就是令法國文壇驚艷萬分的《長崎》?! £愄遥?*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yè),法國Tours大學法國現代文學碩士,法國Grenoble第三大學法語外語教學碩士暨語言學博士候選人。曾任中學及大學法文講師。喜歡閱讀,快樂翻譯。已出版譯作:《秘密時光》、《貓的智慧》、《睡蓮方程式》、《幸福書》、《馬諦斯》、《消失的小王子》、《偷臉》、《反骨:法國第一女律師的故事》、《法國女魅力小百科》、《王者,席丹》、《歐赫貝奇幻地誌學》套書、《我死了,但什麼也沒學到》、《最後的巨人》、《普瓦蘭麵包之書》、《女力設計100年》。

書籍目錄

長崎附錄後記──寫給臺灣讀者 / 艾力克·菲耶孤寂與疏離──讀《長崎》 / 阮若缺家有寄居人──《長崎》的漂流與標記 / 楊美紅

媒體關注與評論

  這冊輕薄的小說,具備了偵探片的元素且頗具節(jié)奏性以及小說鋪陳的巧妙安排,此外,它也具音樂性,將戲劇張力拉到最高點。它雖是則不起眼的社會新聞;透過作者敏銳的筆觸,揭示了人性鮮為人關切卻又切身的文明病──孤寂與疏離?! 々ぉと钊羧?,政大歐文學程教授    能成功將「深度藏於表面」的作品卻不多見,《長崎》以浮士繪般的精鍊文字,集中火力扼要描述陌生個體交會的疑懼、不安與自省,從內容與形式而言,可說是一則精緻飽滿的文學演練。  ──楊美紅,小說家    艾力克·菲耶的寓言千奇百怪,各有奧妙。在這本書中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長崎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很久沒有過在一天內讀完一本書了。
      
      埃里克·法伊的《長崎》,是一本有趣的中篇(短篇?)小說。說有趣顯得有點沒心沒肺,因為書中描寫的是時代背景下流離失所的人民,以及非常孤獨的人與他的生活。
      
      大量的心理與細節(jié)描寫,但不枯燥。相反,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情節(jié)的設定略顯懸疑,但并沒有往這個路線走。
      
      兩個人物實在是善良,偷居在別人家的女人被抓入監(jiān)獄后,屋主對自己的報警行為甚感內疚,回家看到女人讀了一半的書,甚至萌發(fā)了送去監(jiān)獄給她看完的想法。當然這一切并沒有給小說一個意外或歡樂大結局。
      
      后來,女人給男人寫信道歉,講述自己的前半生,原來這房子曾經是她溫馨的家。以及自己經歷戰(zhàn)爭的一些事情。
      
      到此,戛然而止,本書結束。
      
      不是很想探討書里的政治意味。倒是一些有趣的細節(jié)描寫值得玩味。例如這段:
      
      【我很局促,因為我了解那個起訴我的人的內衣牌子,了解他的飲食口味或者電視節(jié)目口味,他的閱讀趣味。因為我發(fā)覺了這個男人家中的一切,從此對他的情況,我知道的至少跟他那個在名古屋的妹妹同樣多?!瓕λ淖飨r間,對他的秩序癖,我可以說是了如指掌?!?br />   
      我想起看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女人與一個男人交往,女人去男人家里,發(fā)現竟然有女士拖鞋、女士睡衣與橡皮筋,問之哪來,淡定答曰房東的。
      
      女人在好奇心折磨之下,趁男人出去打球,拉開衣柜一探究竟,結果把衣柜門弄壞了,但看到衣柜里除了男人沉悶的衣物之外并無她物,內心還是高興了一下。
      
      后來我寫了一個故事,女人與男人處于更糾結的感情中,曖昧已久勢均力敵,女人假裝對他的私事無興趣不提問,卻又忍不住從各種細節(jié)中進行一番推敲??吹剿膯紊砉⒂锌ㄍǖ奈锲?,假調侃真打探,他也只是笑,不做解釋。
      
      女人寫女人,總是忍不住帶入自己的性格,如果換成我,實在要憋死了!
      
      于是她也果斷偷偷拉開男人的衣柜一探究竟。
      
      結局呢還是一樣,沉悶的黑白T恤、藍條紋襯衫和男士香水在衣柜角落里一聲不吭,仿佛在回應她幼稚的好奇心。
      
      其實寫到這里,多半可以延伸到,從香水去推測男人的性格與氣質,甚至這瓶香水是不是他自己買的,是一個什么樣的女人為他買的。不過,這已經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在《長崎》里,偷居的女人一直在窺視中了解屋主男人的生活細節(jié),這讓我覺得很可怕。本來是非法的入侵行為,在作者筆下卻顯得如此細膩,甚至略帶溫暖。仿佛這窺視其實是一種深切的關心。讓我閱讀的時候忍不住思考,如果他們成為朋友,每天一起曬曬太陽,聊一聊天,說不定也是件不錯的事情。這位偷居的女人,連“阿里阿德涅的線團”都懂??!
      
      只是作者太殘忍,結局是兩個孤獨的人繼續(xù)著自己的孤獨。
      
      相比之下,那兩個窺視男人衣柜的女人,實在是幸福得多了。
  •     孤獨?還是幸福?
      
      《長崎》是法國作家埃里克?法伊2010年獲得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的作品。故事取材于2008年日本很多報紙作過集中報道的一則社會新聞,即一個無家可歸的中年女性無家可歸者,擅入一位單身男人家居住長達一年而未被發(fā)現。直到有一天男人在種種細節(jié)的累積變化中發(fā)現了這樣一個“田螺大媽”的存在,報警將其拘捕入獄,但又最終沒有對她提起任何訴訟。
      類似這樣一個人孤獨生活的故事,有奧地利作家格拉維尼奇極端的《一個人到世界盡頭》,也有村上春樹在《天黑以后》中描述的被一個攝像機整日監(jiān)控的少女形象。埃里克?法伊沒有那么黑暗,他只是觀察人和社會的現狀,然后在文字里闡釋自己的思考。
      對在大城市長大的我們來說,不認識鄰居,不知道隔壁家住了幾口人,每天刷著社交網絡卻極端缺乏“社交”的狀況,早已不那么新鮮。社會保障體系的僵硬,人際關系的冷漠,現代人高度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能解釋《長崎》里的一切。但如果能注意到法伊灌注在小說里的幾個關鍵詞:焦慮,老人,機器人,遺忘,改變,我們是不是能體會到別的呢?
      《長崎》的男主人公一人生活,沒有妻兒,親戚幾乎不相往來,工作之外很少和同事交流,甚至平時說話最多的可能是社區(qū)退休大媽。隱隱的,他把這一切歸咎于沒有妻子,沒有一個能讓他感受到生命幸福的女人。他的焦慮流露在對月臺上等車的上班族思緒的猜測,流露在對電視報道百歲老人生活的冷嘲熱諷中。但反諷的是,正是電視帶來的、與自己毫不相干的關于別人生活的評論,讓他的焦慮開始平復。這種心境的變化其實很熟悉,當我們在談論別人的幸福時我們在談論些什么呢?雷蒙德?卡佛體的流行,何嘗不是對自己的一種質詢:當你要回答“你幸福嗎”的時候,難道只能是在點評別人的幸福時,才能真實地感受到自己?
      新聞報道里的這位百歲老人幾次出現在《長崎》的故事中,這肯定是法伊對現今發(fā)達國家越來越嚴重的老齡化現象的關注。而有趣的是,這段老齡化橋段的后面多半跟著男主人公對機器人的一段奇談怪論:它會看著我咽下最后一口氣,溫柔地呼喚垂死的我的名字,打電話給殯儀館和火葬場等等。那么,發(fā)達的科技,高度的工業(yè)化,除了帶給人方便和快捷之外,還有什么好處嗎?法伊借著男人的口說:現在身邊最忠誠的人,或許就是那臺陰險的電冰箱――Always being with you。陰險,但也只有陰險冰冷的它,才會真正且忠誠地陪伴著你,直到你――或者是它――走到盡頭。
      《長崎》的文體很獨特,法伊用了兩個視角去敘事。男主人公的第一人稱,在被窺視和闖入的痛恨,以及對破壞無家可歸者難得安逸和陶醉的痛苦之間反復轉換。此外,作者在故事結束后又加上了第三人稱敘述的女人視角,還有一封將故事引向一個出人意料,但又帶著些許無奈且溫情的線索。埃里克?法伊筆下的女人身上,濃縮著日本人強烈的會因為失敗而深深自卑以及自責的民族特性。或許他在小說最后讓女人有機會從主觀視角闡釋自己對這座房子的深厚感情,是為了讓《長崎》顯得不那么冰冷,讓人的孤獨――或者是作者自己所說的“普遍意義上的孤獨”――能不顯得那么無病呻吟,那么冷酷無情??墒欠ㄒ猎诎雅说谋瘎?,從現實的人際冷漠中解放出來的時候,又把我們引入到另一種更加無法解脫的情感中:這座房子是女人人生中的一段重要印記,可這印記隨隨便便就被人奪走、打碎。直到一年前,當女人仿佛依賴動物回溯本能一般重新觸摸到了這段重要的人生印記時,又有人再一次把她的生命奪走,打碎。
      “我希望得到一些解釋”,這是女人對自己生活的哀怨。男人呢? “我無法感到那是在我自己家里”,男人也有這樣的憤懣和扭曲,可是,就連他自己都承認,如果不是和女人共居的這一年,自己在塵世中幾乎就不會留下些什么。“我無法確定什么東西改變了。但我不可能經歷了這些還絲毫不變”。當有一天,你我的生命,只有在被陌生人擅闖進來的情況下,才會感受到自己真的是活著,這豈不是更加悲哀?女人說:我們都被從一個王國中驅逐了出來,于是我們平等了??烧l會真的希望這樣呢?
      
  •     文/李偉長
      
      一個日本中年男人,年過五旬,孤身一人,住在長崎市區(qū)的邊緣。收入微薄,干著一份乏味的氣象員工作,對生活早已失望透頂。行事孤僻而刻板,下班了就早早回家,即使家里就他一個人,他也更愿意獨處,而不是像別的日本男人一樣,和同事出去喝上幾杯。
      
      小說《長崎》開篇就寫了這么一個男人。我原以為作者會繼續(xù)在這個男人身上做文章,攥足筆墨寫一個孤獨的都市小人物,寫他波瀾不驚的乏味生活,就像日本版的《裝在套子里的人》。但作者沒有這樣做,而是筆鋒一轉,寫到另一條路子上去了。
      
      某天晚上,這個中年大叔敏銳地發(fā)現了一件奇事——有人動過他的冰箱,因為果汁被喝掉了七厘米,他出門前用尺子量過,明明剩有十五厘米。且不說是誰喝掉了那七厘米,單說這大叔得有多么“熱愛”生活,多么有閑,多么無聊,才會用尺子記下所剩果汁的刻度。為了查出“真相”,他在家里安裝了攝像機,終于在鏡頭里看到家中的神秘來客。果然,有人趁他不在家潛了進來,還是一個女人。
      
      我得承認,故事以懸疑布局開始,很好地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形成了閱讀期待和想象空間。讀者會情不自禁地去想,誰動了他冰箱里的食物?這個神秘女人又是誰?為什么要潛進他的家里?口味重一點的興許還會揣測,這對孤男寡女會不會產生感情?
      
      這是我喜歡這部小說的一個原因——構思巧妙,結構獨特。一個對生活失掉興趣的男人,家里無緣無故多出來一個女人。尤為驚奇的是,這個男人還不知道家里有這個人。女人恰恰相反,了解他的生活習性,但又要躲著他生活。這個看似荒誕的情節(jié),來自于真實生活。作者當初就是讀到一則類似的新聞,才有了創(chuàng)作沖動。這無損小說構思的巧妙,不是所有的小說家都能從一則新聞獲得靈感,還能從中解讀出更多歷史信息的。
      
      這是一部有看頭的小說。一個是孤僻的中年男人,一個偷居他人家里的失業(yè)女人,相處一年沒有交集,直到在法院受審,兩人才真正面對面,眼神才交錯。孤獨,緊緊纏住這兩人的孤獨,是小說里的精神之繩。這個潛伏在別人家里的女人,窘迫而惶恐,隨時擔心被發(fā)現。至于這個男人,本是一潭死水。女偷居者的闖入,如一顆石子,反倒激起了他的生命波紋,盡管他感覺到了被侵犯。一個在明處,一個在暗處;一個看似自由,一個實則拘謹;一個主動孤僻,一個始終躲避。描寫孤獨最好的方式,不是自我敘述,而是來自旁觀者的描述。
      
      小說結構上的新意來自兩個敘述視角的共存。在中年男人發(fā)現這個偷居者后,小說自然地轉向這個女偷居者。從她的角度來敘述,她為何要做一個流浪的偷居者,為何選中這個男人。男人和女人的交互講述,將兩人的孤獨和挫敗感寫得透心涼。在女人的眼里,這個中年男人和她一樣,是一個失敗者,一個可有可無的多余人,就算某日離開了這個世界,也留不下什么東西。在我看來,小說到此,已經極好了。短短數十頁,將兩個普通社會人的生活寫得異常動人。我以為這就是某種常態(tài),孤獨是大多數人的生活,挫敗是許多人的事業(yè)。當挫敗者遇見了孤獨者,已然很動人。
      
      但作者似乎并不滿足這一點,而是要再向前一步。如果說獨身的日本男人是個案的話,那女偷居者的身上則藏著更多的信息。小說最后,女偷居者給男人寫了一封信,講述了她一生所經歷的種種。這個雙親遭遇山體滑坡的長崎女子,一生都在遭遇“人生塌方”。《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續(xù)訂,激發(fā)了像她對日本政府和美國密切來往充滿憤怒的長崎人,于是她加入了一個叫做聯合赤軍的組織。但紅色理想沒有成功,失落的她在毒品中覓得寄托。在流浪的途中,她發(fā)現了少年時生活過的老房子——就是現在這個男人的家。
      
      長崎,被美軍用原子彈轟炸過的地方。如今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什么是聯合赤軍,不清楚長崎人對美國人的仇恨心態(tài),不知道原子彈帶給普通民眾怎樣的傷害。這是小說背后的思索,是一個法國小說家對偷居者的解讀,這比現代人的孤獨顯然更有企圖心。
      
      但我以為小說最后的政治性的橋段,反而削弱了小說的整體性,像是多出來的一節(jié)尾巴,雖然正確,但是少了驚喜。那刻板的中年日本男人,除了被打開了心門,其藝術的復雜性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更別說這個女偷居者的前半生的風云歲月,豈是一封信所能概括完的!但作者就寫了一百來頁,或許他認為,還有空白的兩百多頁,讀者自己可以去補完。誰讓作者是一個法國人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