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

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作者:克里斯多?!ひ裂ξ榈?nbsp; 頁數:231  譯者:宋瑛堂  
Tag標簽:無  

前言

  導讀赤裸的男人文 / 阮慶岳(小說家 / 建築師)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 ~ 1986)不管是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或單單去凝看他的文學作品,都一樣引人。低調沉靜的靈魂本質,熊熊烈火般的生命熱度,與那時代年輕心靈共有的漂泊與自我放逐個性,交織出他既私己又開闊的獨特文學與生命印記。  伊薛伍德是個冷靜、也細膩掃看周遭世界的作家,作品幾乎都帶著半自傳的色彩,與他的真實生命隱約層層交織,因此特別值得在作深入閱讀前,先行掠看過他的一生。  出生於上層的英國中產家庭,幼時擔任陸軍軍官的父親四處遷移,後父親戰(zhàn)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十歲時他進入公立預備學校,初識了爾後著名的詩人奧登(W. H. Auden),兩人並在1925雙雙成年後重逢,結為文學與探索生命兩條路徑上的伙伴?! W登無疑是伊薛伍德生命初期的重要人物,兩人以朋友、伴侶與文學共行者的關係輕鬆連結,並維持著久遠的友誼。在整個烽火動盪的30年代,兩人合作了三部劇本,同往柏林(當時威瑪共和國的首都)歡樂共行、也鋪陳了伊薛伍德的短暫定居(在那裡寫出馳名的早期作品《柏林故事》,並與一柏林男子發(fā)展了摯愛關係),乃至於1938年赴上海旅遊,隨後在英國加入二次大戰(zhàn)前,攜手遷往美國等共同經歷?! ?939年伊薛伍德定居南加州,以寫作及教書為生,創(chuàng)作依舊不斷,完成於1964年的《單身》,是最被稱道的代表作品。1953年48歲的伊薛伍德,遇到了18歲(另說是16歲)的男子唐.巴卡迪(Don Bachardy),發(fā)展了出乎眾人意料、30餘年的終生伴侶關係,成就廣為人知與稱頌的戀情。他們面對當時對待同志文化依舊保守與封閉的社會,也克服幾次因兩人在年齡、階級與背景差異而起的風暴,向世界展露互愛與互信的關係可能,對同志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 ⌒≌f《單身》描述伴侶剛車禍死去的男同志,孤寂而恍惚的一日生活。這位年近60名叫喬治的獨居男子,有著些許伊薛伍德的身影投射,同樣在大學教授文學,住在一個中產、保守、毫無善意的社區(qū)裡,像玻璃缸裡憤怒也寂寞的鬥魚,在日日對抗中逐漸乏力與失望。伊薛伍德描述晨起的喬治,見到螞蟻襲上廚臺,立刻以殺蟲劑將之撲殺光。  然後意有所指想著:「生命體在萬物之前摧毀生命體,而這些觀眾──鍋子、平底鍋、刀叉、瓶瓶罐罐──在演化王國裡無足輕重。為什麼?為什麼?難道宇宙之中有個敵人──一個大暴君──誘使人類和大自然的朋友成為死對頭,好讓人類看不見大暴君的存在,好讓人與萬物同遭暴政荼毒?」  小說背景落在1962年的南加州,距離1969年同志運動分水嶺的紐約「石牆事件」,還有一小段時間差,此時社會意識的壓迫與歧視,自然依舊無所不在。小說描述喬治與不斷來挑釁鄰居孩童間的關係:  「喬治為自己對小孩大吼大叫的行徑感到羞愧,因為他不是在做做樣子,而是真的情緒失控,事後他覺得受辱,氣得想吐。同時他也明瞭,鄰居小孩其實希望他扮演怪獸的角色,而他的表現(xiàn)正中下懷。……他們對他毫不關心,只把他當成神話故事裡的人物?!埂 〉珕讨我粺o所懼,依舊獨自對抗這個龐然「注定毀滅的小世界」,一如伊薛伍德在現(xiàn)實裡,70年代起積極扮演的同志平權代言人角色,無懼也無悔,因為「喬治說,怪獸種類何其多,他們獨怕小小的我?!顾员仨毴绱巳梗驗椤高@世界促成了吉姆的死去。」  對於外在社會的憤怒與對抗,隨之就轉到學校的課堂,在這裡喬治重拾自我尊嚴,以知識與風采贏得學生認同,雖然有時依舊覺得自己「在街頭兜售五分錢一顆的真鑽石」,略顯感傷吁嘆,但整體而言是怡然自重的?! ∩险n時學生提問納粹仇恨猶太人的事,喬治藉機討論了仇恨與愛的關連:「你被人迫害的同時,你會痛恨自己的遭遇,你會恨主導這種遭遇的人,你會陷入仇恨的世界。就算碰到了愛,你也認不出來!你會懷疑愛的真實性!你會認為愛的背後另有居心──動機可議──可能暗藏詭計……」  敢於直接探討同志的社會情境,是這部小說的關鍵主軸,也是贏得許多讚譽的原因。但回到小說藝術來看,伊薛伍德在處理這樣龐大與沉重的議題時,懂得將幽默、哀傷與沉痛的情緒並置,宏觀議論與私己生命交織,藉由細節(jié)的隱喻與象徵,帶出內在蘊藏的龐然絮語;客觀描述時清淡優(yōu)美也不失幽默,主體敘述者不作強勢介入,僅時時以同情與憐憫作縈繞,讀者既疏離遠觀、又溫熱貼裡。  全書前段顯得精心鋪陳與昂然對抗,後段就格外流暢迷人了。下午先去醫(yī)院探望重病中的女性友人(她曾與吉姆有過一段情),晚上去英籍女性老友家晚餐,分別探觸了死亡與故鄉(xiāng)(自我放逐)的話題,譬如在醫(yī)院裡:  「喬治已有好一陣子不捧花過來送她,也停止送禮了?,F(xiàn)在他從病房外帶進來的東西,再也不具任何意義,連他自己也一樣?!欢?,她的執(zhí)著不顯得自我中心;她的執(zhí)著並不排斥喬治或任何想參一腳的人。這份執(zhí)著的焦點是死,任何時間、任何年齡、有病無病的人都能依偎過來惺惺相惜?!埂 讨我琅f情懷憧憬的英倫女性老友,晚餐後半醉時,說到故鄉(xiāng)與自我放逐的關聯(lián):「女人就是這麼單純,非守著紮根的地方過活不可。我們是可以被移植到別的地方去,沒錯,不過一定要隨著男人移植,而且條件是被男人移植以後,男人必須待在我們身邊,陪我們枯萎(wither)──講錯了,應該是澆灌(water)我們──我是說,移植以後,不澆水的話,根芽會枯萎……」  喬治終於半醉離去,並逛入居家附近的空寂同志酒吧,忽然見到白日上課的某男學生獨自在內,讓他驚訝也歡喜,同時開啟了本書的高潮與救贖可能。藉著酒精的協(xié)助,兩人迅速開始愉悅的對談,完全無視兩人間的各樣現(xiàn)實差異(一如現(xiàn)實裡伊薛伍德與巴卡迪的狀態(tài)):  「喬治幾乎能感受到對話的磁場環(huán)繞兩人,激盪得兩人炯炯生輝?!驗閺目夏醿刃纳l(fā)出來的不僅僅是智識,也不是任何一種形式的假魅力。老少兩人對坐著,面對著彼此微笑—遠超過微笑的層面—綻放相知相惜的喜悅?!埂 ∫磺鞋F(xiàn)實的界定與評斷皆退去,唯有兩人間昇華的默契閃亮著,是一種近乎烏托邦的心靈境界,令人艷羨與歡呼。忽然起意一起去海灘游泳,彷彿回到赤裸與純靜的原初狀態(tài):「急於接受淨化儀式的喬治再向前蹣跚幾步,張開雙臂,以承接浪濤的沖刷洗禮。他把身心奉獻給海潮,滌淨思想、語言、情緒、欲望、身心、整段人生;一次又一次,他重出水面,每一次都變得更清潔、更自由、更少?!埂 紊碚叩囊蝗丈?,與海潮般的生命不斷澎湃作對語。年輕男學生無疑就是此刻生命的救贖者,喬治在這樣一日的終結時,悸動也憂心,但至少他明白明日是值得期盼的。  伊薛伍德的小說《單身》,讓我想到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線》,以及喬哀斯的《尤里西斯》,因都有著一種逝去家園者(舊文明?)的哀傷背影與身姿,只能在此刻的一片荒原裡躑躅地獨去,不願流連回顧也不露出濕潤淚框,僅是以略帶揶揄、嘲諷、甚至憤怒的文字,即興也無心地記錄了一小段私己生活的破簡殘章,像是某種未明的預言或無情追悼文,故作恍惚無心、其實沉重有意,因為秩序與信仰正崩垮中。  因此,也可以想像,這本小說正延續(xù)著一個西方近世代極重要的創(chuàng)作主題,也就是自尼采與史賓格勒以降,對於西方文明(或說是人類整體文明)正沒落中的昭告,以及在這集體失落狀態(tài)裡,對於孤獨個體如何重建與救贖的苦痛思索。譬如,始終面目模糊的前情人,不但無預告的死去,還有如墜落的文明,亡魂般籠罩了喬治的日日不安與不幸,難以脫逃。而年輕男子新生命的忽然出現(xiàn),恍似救贖者的可能再次降臨,暗示一切不幸的終點,以及樂園重返的可能,也是一種強作樂觀的結語?  不論如何,我們總是看到了一個誠實也赤裸的心靈,如何不斷作著自我內在觀視,又不斷轉目注視汪洋大世界,冷靜也焦慮,期盼又哀傷。因此,伊薛伍德一如許多上個世紀的傑出作家,絕對算是個反英雄者與個人主義者,諸神遠去、神明不再,幸福只如一片孤獨的扁舟,一切都不在乎地踽踽獨自漂前去……  我喜歡伊薛伍德,因為這小說讓我反覆反覆看見自己。

內容概要

「現(xiàn)在」這一刻遲早會到,而「死亡」就住在未來……
他在註定毀滅的小世界裡祈求著萬事平安。
如果真能活下來,僥倖的究竟是哪一部分?
半個世紀的等待,終於等到這本《單身》
二十世紀英美同志文學優(yōu)雅開場的傳世經典
前GUCCI時尚總監(jiān)湯姆福特執(zhí)導、奧斯卡影帝柯林佛斯主演 電影《摯愛無盡》原著小說
  在還不知道什 叫「出櫃」的年代,一個男人失去摯愛並永遠無望被理解的故事。
  小說時代背景在1962年的洛杉磯,男主角喬治是位大學文學院教授,故事發(fā)生在一天之中,開始於喬治對失去戀人的哀悼,而這一天的開始也可能是他一生的最後一日。
  伊薛伍德寫出那個年代人們壓抑的情感,內心與外在的斷裂,呈現(xiàn)出整個六零年代初期美國社會窒息保守的氛圍,精采刻畫出不受社會接納的人們內在的心思。美國知名同志作家艾德蒙懷特(Edmund
White)曾盛讚這部小說:「為現(xiàn)代同志解放做了開場,一部經典之作?!?br />  本書近半個世紀都未有中文版,在湯姆福特改編電影好評不斷的刺激下,新經典決心譯編此書,鄭重介紹給華文世界。特別商請臺灣頂尖設計師聶永真,以華麗內斂的紫底白點布紋書衣加上特別色印刷的獨家劇照,呼應湯姆福特為這部電影所營造的復古美學,也準確詮釋原作者伊薛伍德在文字與生命態(tài)度上的優(yōu)雅,希望透過製作的細工講究向大師深深致敬。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 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 ~ 1986)
  英國作家,活躍於上個世紀20到80年代。於兒時求學階段認識他的恩師,知名詩人奧登(W. H.
Auden),在1928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All the
Conspirators,第二年就追隨奧登遊歷到柏林,30年代都在當地生活,這也是他寫作最用心的時期,完成了The Last of
Mr. Norris 及Goodbye to
Berlin兩本書,後者就是1946年改版重出、廣為人知的代表作《柏林故事》;這本書寫出柏林30年代獨特的文化氛圍,影響後世甚巨,也讓他從此聲名鵲起。該故事先被改編為大型歌舞劇《我是照相機》(I
am a Camera),1972年再改編為電影《酒店》(Cabaret),由Bob Fosse執(zhí)導、Liza
Minnelli主演,不但轟動一時,並在當年奧斯卡金像獎中囊括八項大獎,搶盡了當年最佳影片《教父》的風采。
  伊薛伍德於二戰(zhàn)後主要生活在美國洛杉磯,並參與許多好萊塢編劇工作、與當時藝文界人士多所往來,也結識他的伴侶,畫家唐巴卡迪(Don
Bachardy)。兩人年齡相差超過三十歲,相戀時承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卻努力維持到伊薛伍德因癌癥過世為止(共約三十三年),這故事已被喻為「好萊塢最偉大的同志戀情」,不同年歲不同地位不同背景的兩個人,幾乎可以成為現(xiàn)今所有同志的愛情典範。
  在美國生活的時期,伊薛伍德創(chuàng)作了許多精采的小說,其中最知名的就是1964年的《單身》,此外他還出版了Prater
Violet(明年將出版中譯本)、A Meeting by the River以及The World in the
Evening等短篇小說,回憶錄作品Christopher and His Kind, Kathleen and
Christopher, My Guru and His Disciple等。
  宋瑛堂
  臺大外文系學士,臺大新聞所碩士,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譯作包括《斷背山》、《迷情書蹤》、《永遠的園丁》、《蘭花賊》、《非關男孩》等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單身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2條)

 
 

  •     這本書描寫的是喬治一天的生活,他遇見什么什么人,他說什么話,他心里怎么想,這是“現(xiàn)在”。但是他也活在"過去”,男友吉姆的死,他耿耿于懷,他尋覓他留下的痕跡,回想他們的往事。死亡的陰影已經找上他們這輩人,密友的痼疾,自己身體的衰老,想回避都難。所以他喜歡健身房,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問題,沒人需要掩蓋,他也不需裝作仍如年輕人一樣身輕如燕。
      但是他想活在“現(xiàn)在”,書的最后寫到。未來已經不是他們的了,未來是他的學生肯尼這一輩的。肯尼,他不在乎過去,不在乎現(xiàn)在,對未來的期望是他心中的寄托,那是自由,那是希望,但這樣的自由和希望只屬于年輕人,屬于腦子里還沒出現(xiàn)過死亡的年輕人。喬治想留在這里,是希望找到另一個吉姆,繼續(xù)他的生活,繼續(xù)愛。他與肯尼的那一晚有一點此類性質,酒后露真情,喬治不需要再扮演那個高高在上、將一切掌控于股掌之間的教授。他對肯尼有肉欲,但他更想在肯尼身上找到共鳴,某種心靈和思想的碰撞。這就需要將一切掩飾都去除,開誠布公。
      但是肯尼,他輕視喬治的肉欲,喬治對他來說已經是“過去”的人。他對喬治有興趣,他也是故意促成這次偶遇,但他也并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相對于他希望他們之間發(fā)生什么,他其實心底是在尋找經驗。喬治作為一個過來人,又是一個和他類似的過來人,他希望從喬治那里得到經驗,以便踏上未來的路,和他人,和屬于未來的人,分享生活。但是喬治說,經驗對他來說沒有用,他越活越笨。那是因為喬治是活在“現(xiàn)在”的人,但肯尼已把他當成“過去”的人。
      喬治真的活在“現(xiàn)在”嗎?整個上午他似乎都在演戲,在偽裝,他內心癱軟的那一半仍在悼念吉姆。但是在與夏莉共進晚餐之后,他將自我釋放了出來,他的身體才真正在遵從內心活動。雖然年紀已不小,他卻仍然敢于冒險,大晚上和學生去海里游泳,這是活在“過去”和活在“現(xiàn)在”的人的區(qū)別,勇氣。
      但是,就在喬治掙扎著嘗試留在“現(xiàn)在”時,有那么一種可能,那是書中的第二結局,死亡頃刻間找上門來。就算心仍想留在“現(xiàn)在”,身體卻已無能為力。滴答間,“現(xiàn)在”就成了永恒的”過去”,之前的一切都是徒勞。
      但是,他在“現(xiàn)在”中死去,“現(xiàn)在”成了他最后一刻的性質,那一刻也將由死亡保鮮,永永遠遠遠離歲月的侵擾,成為永恒的最后一刻。
      
      p.s 看到書封上寫[美]克里斯多?!ぐ参榈逻€是有點不爽的,這么高冷傲嬌又喜歡自嘲的氣質就該是英國人,在美國生活多少年都還是英國人。
  •     之前先看了Tom Ford的電影,結果入戲太深,失神了兩天,一直沉浸在畫面回放中無法自拔,以至于愛屋及烏——竟萌生出了要找原著來看的沖動。
      有的原著小說儼如電影的劇本,看過電影只覺沒有再讀它的必要,比如The Reader,但這本書卻給了我很大的閱讀驚喜,甚至算得上是我讀過的當代文學(雖然為數不多)里的佳構了。翻譯也在我的接受范圍內,除了一些地方刻意迎合所謂中國人的閱讀習慣,鄉(xiāng)土化的譯法看著突兀了點。
      與電影不同,整本書的基調并不是難捱到瀕臨崩潰的那種絕望,相反地,書中對喬治失去愛人的痛的直接刻畫著墨甚少,但因為電影渲染出來的濃得化不開的悲傷一直縈繞不去,讓我得以對作者藏在只言片語里的一往情深和痛徹心扉格外敏銳,而再看他那些淡淡的自嘲和略帶苦澀的幽默時,也覺得更為動人。
      講課那一段,對他幾個學生的勾勒尤其精彩,寥寥數筆,躍然紙上。還有喬治與學生肯尼酒吧里的談天和海泳,我個人很喜歡,也是電影里為數不多原封保留下來的對白和情節(jié)。
      順便提一下電影的原聲配樂,與情節(jié)起伏完美契合,是影片格調的重要構成,如思如慕, 如泣如訴。我在看第二遍時本來情緒已經平緩了很多,但片尾音樂一奏起,又淪陷了。
      
      
  •     今天看完了《A single man》,值得一看的一本書。
      
      首先這是一本關于時間的書。達洛衛(wèi)夫人的preface有這么一段:The present itself is but the past not yet passed. And as the receptacle of possibility for us, the past is the source of our future. That is how Time works: this is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tenses (‘exstases,’ Heidegger would say) that articulates it in human experience and language.在本書首先呈現(xiàn)不同的人物的處于他們人生不同階段,這些不同的階段不能說必然得有聯(lián)系或者相互影響。我覺得作者在說人生確實是流動,但是不同的人不會經歷完全一樣的事。人與人確實會影響,但歸根結底人還是相立的,就像小說開頭和結尾那種冰冷的感覺。
      
      小說很意識流,人物的思緒就像向外探索的觸角,不必然作用于情節(jié),但都是對當時當地含有某種情感的人的注腳,是為了強調人當時的狀態(tài),所以人物的形象很飽滿,但是情節(jié)節(jié)奏被犧牲了,人物就像被懸空了一樣。
      
      在看小說之前,我看過同名電影。電影其實也挺意識流的,但這種意識流不是小說中基于內容的意識流,而是更強調情緒波動起伏的意識流。在這一點上這樣的改編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小說和電影是兩個不同的載體。但是除此之外,電影增加和強化了太多關于感情的內容,而對時間的理解和闡述被大大縮減了。在這一點上我覺得小說的立意更高。(我很懷疑自己是不是沒讀懂小說,Louis那段在電影消失了嗎?電影中一開始George就打算自殺是小說沒有的吧? )
      
      這本書是在自己的kindle上花了兩個星期讀完的。在三年前專門去香港書店買了實體書,薄薄的一本一百多塊。當時讀了一半讀不下去就放下了。前不久這本書送給了一個一直很喜歡的同學。不知道他懂不懂我送他的心意。
      
  •     第一次接觸到《單身》這本書是在香港,當時買近百港幣,習慣了均價二十的大陸價,是在忍不下這個心?;貋聿虐l(fā)現(xiàn)大陸是不允許出版的,這號稱第一同志文學的著作。后來在當當上發(fā)現(xiàn)大陸第一次出版這本書,不假思索的就入手了這本書。在讀之前還專門找了《A single man》的電影來看??戳T小說,也是與《One day》一樣,小說與電影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這部原著小說,無論從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情感著墨上,與改編版本的電影都有著諸多不同之處。憑借著文字這個載體,小說擁有更多的人文思考和精神啟示。電影則更像是小說的再創(chuàng)作,對本書有著特殊情感的湯姆?福特放大了小說中的情感部分,盡量避免了一些惹人爭議的故事橋段。兩個版本都非常具有可看性,但書本帶來的延伸思考當然比100分鐘的影像有過之無不及。喬治的“單身”還有一部分是指精神層面的,這是一種孤獨對抗整個世界的悲滄感,并非只有戀愛中的人或同志人群特有。正如電影版《A Single Man》的開頭,漂浮在水中隨波逐流的喬治一樣,無法呼吸卻得不到幫助,也看不到生活的邊際。 《單身》講述的是同性戀喬治失去小自己18歲(是不是???)戀人吉姆后一天的所想所做。從一句“WAKING UP, BEGINS WITH SAYING AM AND NOW.......”開始,最后以假設喬治突然死去為結束。整整一本書都充滿著那種愛人死后的痛苦感。作者的親生經歷是這本書的原型不再贅述,但是在那個連“出柜”是何物都不知的年代,作者將這個“弱勢群體”讀的是那樣的透徹,現(xiàn)在亦是如此。就如同斯川克一家的方式,有人如同斯川克先生,對吉姆喬治心生厭惡,卻又充滿好奇,愿意邀他們到家里吃飯卻不愿扯上一點關系;有人如同斯川克太太,就得這是魔咒,同情之余不忘希望他們能夠參加驅魔儀式回歸正常。
       喬治并不打算告訴鄰居們吉姆的死訊,而是說回了娘家,這樣的話,寫出了多少同性戀的無奈。就像有個豆友寫的書評:“ 喬治默默地走向死亡,同性戀的身份昭示著悲劇的開始,同性戀人的意外離世則掀起了悲劇的高潮,而悲劇仿佛漫長得沒有終點,死亡才是喬治視野的最遠所及。 ”弱勢群體,從一開始便是悲劇的開始。
       我喜歡這本書的格調,包括喬治在里面的隱忍,在操場上幻想網球男的意淫,最后在酒吧和學生的暗暗調情。喜歡喬治最后聰明的“回答”肯尼的問題,喜歡書里沒有一心求死的痛苦。
       “從這里的海邊往北走幾英里,懸崖下有一座熔巖礁,上面有灌滿海水的坑坑洞洞,退潮時可供游人近觀。每一池互不相通,池內景致也各有特色,想象力豐富的人可以為它們取名字,例如喬治、夏洛特、肯尼、斯川克太太。為方便思考起見,你可以把喬治和其他人視為獨立的個體。只不過,海池并不是個體。暫且將每一池的海水視為意識,里面充滿被獵食的焦慮、血盆大口的貪婪、機敏的直覺、頑強吸附海巖的老貝、在深水閃耀的未知秘密。變化多端的兇險生物神秘地向光明的水面移動,或許傳達著警告的意味。如此多樣的物種何能共處一池?因為他們別無選擇。他們的世界是由海巖的熔巖礁撐起的。此外,在退潮期間,他們彼此不相識。”
       當然,真正讓我與這本書精神相連的是一種神奇的契機。當時,我正坐在從曲靖回昆明的火車,那種依依不舍是前所未有的。少數派的孤獨感襲來,那時候才真正感受到了這本書的思想內核和個人體驗相連。愿未來都無限美好。無論是少數派還是大部分。
  •     文字作品的一大困窘之處就是難以脫離時代,比如半個世紀前的立在時代“前列線”上的文字如今卻會被拿來做古董發(fā)掘。
      我沒針對這本《單身》發(fā)話,艾什伍德的無休止的克制說明他很清楚這本書不屬于(對于成書時刻來說的)當代,甚至現(xiàn)在看來,它也絕對只能迎合少數人的口味。
      無論是激烈的或是隱忍的,同志族群畢竟是少數派,于是總是把自己劃歸弱勢群體,但越是弱勢的族群越容易腦熱,艾什伍德這清涼一貼不知道能派上多大用場。
      
      同志文學由來已久,印象中不脫三種:
      其一是面子上是自嘲加嘲人,骨子里卻是金剛怒目。前幾日與老M喝酒,說起他的好友“死GAY”在自編文集中言及有丑男一聽同志二字便捂胸做驚恐狀,深怕自己遭遇垂青。不想老M喝得太高,只聽到了后一句,以為是我的看法,于是厲語相向。我說這與你何干,他說換了那死GAY說笑可以,實際去碰這根筋可不得了。他不小心被這種認知附身了。
      另有一種是痛極唯美型的花露水路子,明明用了很多藥材精油,卻偏偏起個壓制痱子的作用,讓人虛火上升。往開了講大部分相關影視作品都可歸入此類,包括這本《單身》的同名電影,雖然劇本影像演技均大有可觀之處,但最撩撥人的還是驚鴻幾瞥的俊男裸肌,看得直男都有些耳熱。
      再一類是超脫型,放棄了展示和說教,走上玄思的路子,比如《荒人手記》之類讀來總會走神,去想象鴻蒙開辟之初人與人是如何赤裸相向。
      《單身》最令人訝異之處是不入以上三種套子,把小說的主題、自身的經歷和同志文學的背景同時導入了日常,這在當年該是項了不起的成就。雖然發(fā)生在幾年之后的“石墻事件”被認為更加直接地干預了觀念和歷史,但這本小說的出版無疑讓每一個同志和非同志的受眾覺醒:愛情的點燃和熄滅帶來的心靈沖擊和對生活的影響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東西,是生存的原始質量之一,不因性別種族出身的各種差異而獨特化。最后這句像是某種組織軟弱無力的口號,但它的確正在被時間漸漸驗證。
      
      現(xiàn)時現(xiàn)日,脫離開那部色味俱全的同名改編電影討論此書已是十分艱難,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樣被封面上的劇照吸引著去看過電影,再回頭翻找原著,卻發(fā)覺它們是兩則迥異的表達。
      艾什伍德在小說文本中運用了大段大段看似與故事本身無關聯(lián)的心理動作語言描寫,拋開內容分析,這些內容使閱讀的節(jié)奏感變得有些怪異和緊張,讓人總在期待與失落中被推向下一個去處,最終卻迎來另類的解脫。這其實與失去愛侶后強行將平常的外在和撕裂的內心粘合在一起之人的體會非常相似。愛人既逝,把自己注滿和放空變得同樣沒有意義。
      而電影版本出于影像化的需要,放大了書中(也許是刻意回避的)在思念與性欲中暗暗糾葛的某些情節(jié),這無可厚非,你沒法想象在這樣一部主題鮮明的電影中看不到任何一具鮮苞米般的熱騰騰男子胴體會惹毛多少觀眾,更何況劇本處理得不錯,沒有張揚借勢之嫌,并且始終未曾忘記向原著的粉絲示好。
      影像化使這本小說得以暫時脫離時代局限的誤解再版上路一回,而故事和艾什伍德本身具有的話題性也使電影避免了無來路的尷尬,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看似炒冷飯的行為倒可能帶來雙贏的效果。
      
      當然《單身》并不華麗的辭章帶來的思慮都是長線的,如果想要讀到一個香艷刺激或者起碼是憂郁哀慟的故事那最好繞道,它算不上好看,也許像導演湯姆?福特說的那樣,直到四十五歲左右才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精神內核,才能真正與個人體驗相聯(lián)結。
      毛姆的那句“英國小說的未來就掌握在這小伙子的手中”不知發(fā)布于什么場合,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應該是沒有得到兌現(xiàn)。艾什伍德的精力應該別有他用,他的文名至少比不上導讀中提到的毛姆、伍爾夫、麥卡勒斯甚至卡波特。從行文風格來看,他應該對自己“在野異人高手”的身份標簽有所料知。
      
  •     你正走向死亡!!
      此話落地1秒后,你已從一臉錯愕中恢復常態(tài)。你表情的變化告訴我,對于某曠古真理,你明明知道,卻又一直小心回避。此真理即,無論何人,從他一出生起,就在大踏步地向終極目的地死亡邁進了。而所謂的“追求幸福”、“簡單活著”或是“揮霍人生”其實質無非都是死亡旅途上的過往風景而已。
      身體攜裹靈魂,靈魂拖曳身體,喬治一步一步邁向死亡。在路上,他有著與旁人毫無二致的一天,這些簡略概括起來的生活細枝瑣事,諸如起床、穿衣、洗漱、上班、吃喝拉撒、購物、健身、會友等不僅未將小說《單身》拖入流水賬似的泥沼,反而被作者憑借高超的寫作手法,把失去戀人的巨大孤獨與悲傷化有形為無形地精巧融入,讓《單身》成為了一部具時代意義的偉大作品。
      作為一名學識淵博的教授,喬治像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很多教授一樣受著眾人的尊重與敬仰,學生喜歡他,同事尊敬他,光鮮的表象之下,作為一個社會人,作為一具存在的肉體,喬治無緣孤獨。然而,在靈魂深處,喬治卻有著世界之大、渺小的他卻無法被任何人所理解的孤寂。同事們與他聊生活,卻不知道喬治的生活;與他談政治,卻連喬治的基本政治觀點都無從知曉;為著各種各樣的目的,學生們接近他們的老師,然而無論是聊天還是提問,一個學期下來,他們依舊對喬治學術以外的生活一無所知。而就在喬治極力渴望被眾人理解、渴望與他人交流、渴望被人詢問時,他最欣賞、也被他認為是最有可能理解他的學生卻認為老師的心防很高,不得不說是莫大的悲哀。在巨大的社會歧視下,同性戀的身份如同刻在喬治胸前的傷疤,注定讓喬治無法對同事與學生真正敞開心扉。相比于同事和學生,鄰居們能從他與同性戀人的出雙入對中了解喬治的性取向,然而對于喬治的孤獨與失落,他們也不愿體察,更不愿多想,他們表面上客客氣氣,私下里卻將他視為邪惡的化身與異端,從旁竊竊私語;甚至是視為病毒,躲閃唯恐不及。他們中也曾有人愿意接納喬治為友,然而善意的閃念終也在旁人異樣的目光中驟然黯淡退卻,渺小的溫暖無法沖破冰冷的藩籬,一個人的堅持又該如何繼續(xù)?
      孤獨的靈魂在同志戀人的意外離世后愈加無依,個性與社會性的撕扯下,喬治的靈魂抽離肉體。獨自一人時,靈魂主宰著喬治沉浸在孤獨、苦悶與狂躁中,而身處社會下,肉體則給喬治披上了一件文明的外衣。正是通過對這種靈與肉的分離的刻畫,鮮少通過文字直接明寫痛苦的作者不僅形象地塑造出了身處社會下形同行尸走肉般的喬治,也描繪出了孤獨時真實的喬治,兩相交疊穿插對比中,此時無聲勝有聲地寫盡失去戀人后的同性戀者的巨大痛苦。喬治如同一部百科全書,靜靜地躺在書架上,灰塵落滿,卻無人閱讀。喬治默默地走向死亡,同性戀的身份昭示著悲劇的開始,同性戀人的意外離世則掀起了悲劇的高潮,而悲劇仿佛漫長得沒有終點,死亡才是喬治視野的最遠所及。
      靈與肉分離的撕裂時時刻刻處處籠罩著喬治,于是,任何邊緣問題的稍有被觸及都可能引發(fā)一場事先未被預料的情緒失控。在談及弱勢族群時,喬治爆發(fā)了。即便是在《單身》寫就五十年后的二十一世紀的當下,相對于異性戀,同性戀者依然屬于弱勢族群與邊緣群體,他們的感情被公眾所鄙夷,他們的婚姻不為大多數國家所認可,更何況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寫下《單身》是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前期,那時連性解放運動都尚未興起,尚處于封閉狀態(tài)的社會對于同性戀者的偏見與歧視也就可想而知。喬治在闡述弱勢族群時提到“唯有在少數族群對多數族群構成威脅時,即使只具有假象的威脅性,少數族群才會被歸納為弱勢”,然而,我卻始終無法想通同性戀群體對于異性戀群體有何威脅,大規(guī)模的同性戀的確會造成人口下降,然而,對于如今這個膨脹的地球,人口下降又并非是一件具有威脅性的事件,那么,社會為什么不能給予同性戀者公正、平等的待遇?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在不知“出柜”為何物的年代里,勇敢的將同性之愛訴諸筆端,影響了半個多世紀的英美同志作家,也使《單身》成為同志解放運動的啟蒙開山之作,根據其在近五十年后改編的同名電影更是獲得了奧斯卡、金球獎、威尼斯電影節(jié)等多項國際大獎的提名和獎項。
      除了對同性之愛的訴說,《單身》還為我們展現(xiàn)了60年代美國的西部生活。種族之爭、左翼運動、美蘇冷戰(zhàn)……那時,距二戰(zhàn)結束已經過去十幾年,經濟正處于逐步的恢復中,而冷戰(zhàn)的陰影又蒙上百姓的心頭,身為美國公民的驕傲與對戰(zhàn)爭的惶恐并存與民眾當中,社會生活一片死氣沉沉,似曾相識的氣息不禁令讀者產生一種莫名的熟悉之感。
      作為一本小說,《單身》的故事性遠遠不如類型小說那樣快感十足,然而,細細品味卻也絕對能體會到不一樣的閱讀享受?!秵紊怼吩诿绹锥瘸霭娼迨旰蠼K于在2010年被臺灣新經典譯介,又于今年被引進中國,5月由南方出版社出版。
        
      
  •     在讀原著《單身》之前,電影《單身男子》預先為我鋪墊了一個一心赴死的完美印象。然而電影與小說是異卵雙生,他們擁有各自動人卻迥然不同的面貌。不不不,關于《單身》,這真的不是一個一心赴死的故事。
      
      一直以為菲茨杰拉德最愛在作品中打自我烙印,讀了艾什伍德才發(fā)現(xiàn),此人更在其之上。艾什伍德的寫作充滿了私人意味,自傳是寫自己,小說依舊是寫自己。他的小說里常常出沒著一位叫艾什伍德的“我”,雖然《單身》的主人公名喚喬治,但是我一點都不懷疑文中的喬治就是他自身的寫照——正是當時愛人唐?巴查迪的離他而去,催生了《單身》這部小說。不過,艾什伍德的“自戀”一點不讓人討厭,他的了不起在于他寫私己的困境,卻讓你讀到自身的疲憊。
      
      薄薄一冊文字,記錄了中年喬治的殘敗一日:失去所愛,獨居一室,孤獨地身陷車海、人群。他用譏誚、憤怒、憎恨來武裝頭腦,增添活力。沉浸于腦海中的喬治活像個張牙舞爪、氣勢洶洶的復仇者,充滿了種種的怨忿不平和奇思怪想;而一旦他戴上眼鏡,套上西裝,把自己放置在一個名喚“喬治”的軀殼中時,再多的尖酸刻薄也化不掉他骨子里的心太軟。單是課堂上坐前排的幾位學生,就足以讓他“心慈手軟”——
      瑪麗亞修女,“坐前排的用意無非是希望更專心,也許甚至是因為班上男生依然能讓她翩然心動”。喬治面對他,“總覺得自己心慌意亂,屈居守勢。喬治是地獄軍團強迫征召來的士兵,置身禮貌過度的冷戰(zhàn)最前線,面對的是天堂女兵。”
      妮塔?托瑞斯夫人,“她只對喬治本人感興趣,對他專注得坦白而執(zhí)迷?!龑徱暤哪抗饨跄苡|及對方的肌膚,伴隨這種目光的是散發(fā)母愛的微笑”?!皢讨伟抵邢胝徽阉姆謹荡虻鸵稽c,借此挫挫她再來上課的意愿??上О。虏涣耸?。”
      
      艾什伍德的細膩與敏銳,在描繪筆下人物言行時有著驚人的表現(xiàn)。仿佛那支筆是閃著些微寒光的無情劍,帶著點洋洋自得的揶揄,寥寥數筆,便把人物剖個片甲不留,又活靈活現(xiàn)。雖然不知道如何定義艾什伍德在文學史中的地位,但至少相信他擔得起人物刻畫大師的稱號。
      
      《單身》的主題壓抑而哀傷,艾什伍德毫不節(jié)制地暴露頹廢情緒,冷眼睥睨世界,卻把深情流露遮掩得小心翼翼。喬治對故去愛人吉姆的思念散落在角角落落,稍有不慎,就可能錯過——“喬治剛牛飲將近四分之一杯的蘇格蘭威士忌,以淹沒提及吉姆與寵物時發(fā)作的痙攣?!边€有那些不期然的抒情,會突然剝開依靠冷嘲支撐的外表,裸露出里面深深的傷口——“燈火通明的超市其實不是避風港,因為埋伏在瓶罐與紙盒之間的是鮮明得觸目驚心的往事。他曾和吉姆在這里選購食材,回家烹飪共享。往事在喬治推著購物車路過時持刀偷襲他。假如我們從來沒有單獨用餐過,能體會到真正的寂寞嗎?”道是無情卻有情的追悼,仿佛有心慰藉卻無力觸碰的刻骨心傷。
      
      歸根到底,艾什伍德還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好人,寧折不彎的壯烈事他可不做,且戰(zhàn)且退才是真我風格。他也許在那樣一個時刻的確活得了無生趣,但未必會有一心赴死的決絕。他是優(yōu)柔的,在絕望中依舊不舍掙扎,這種掙扎甚至在壓抑中透出絲絲縷縷的詼諧輕快。
      
      喬治與學生肯尼在酒吧偶遇,言語投契,氣氛曖昧。看看艾什伍德是怎么拿自己刻薄打趣的——“一陣魔音對喬治說:‘邀他回家過一夜嘛,告訴他說,你明天早上會開車送他回去?!瘑讨螁柲б?,你把我當成什么貨色?魔音回答說:‘只是建議而已,不聽就算了?!?br />   這段話甚至還被艾什伍德放在了括號里!這么可愛悶騷之人,如何能去死?
      
      所以寫出這樣文字的人會在考試時搞小把戲,把自己放逐出劍橋;會聽從好基友的召喚,跑到德國花天酒地,溫柔夢鄉(xiāng);會背上叛國的罵名,在二戰(zhàn)時遠走他鄉(xiāng),從此做了一個英籍美國人。而《單身》不過是他于失去愛人的人生困境中尋覓脫困的又一條他途。這種不斷的遷徙、放逐似乎就是他的人生哲學,而且終有所獲。
      
      《單身》出版之后,巴查迪重新回到了艾什伍德身邊。他是不會死的。他優(yōu)柔而掙扎地活到了82歲高齡,相伴30余年的美國愛人也有了一口英倫腔。
      
      
  •      1 寫作手法
        
         一個名叫喬治的英國籍文學教授,因車禍痛失他的同性戀愛人吉姆后的某一天的生活:晨起、如廁、用餐、上課、健身……這就是作者克里斯多福.艾什伍德的小說《單身》的內容。
        
         小說的名字《單身》,容易引起讀者這樣的聯(lián)想:該不會是一本思念失去愛人的小說吧?但是作者的本意并不是這樣。
        
         咋看起來,《單身》好像是一本頗具現(xiàn)代主義手法的小說。在小說的開頭也確實是這樣。大段大段的“蒙太奇”手法,與法國作家亨利.米肖極其相似。但是到了小說中間部分,作者開始回歸傳統(tǒng)寫作,這一點讓人感到不舒服。不過,艾什伍德的文筆十分不錯,我個人覺得與納博科夫很像,和納氏的小說《普寧》也有相似之處。人物刻畫也十分精彩。
        
        2 弱勢群體
        
         在小說出版的1964年,美國人對待同性戀并不像現(xiàn)在一樣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要在1969年的石墻事件后才得到改善。在當時,哪怕只是在同性戀酒吧里接吻都是會遭到警察的逮捕。1969年6月27日,格林威治村“石墻”旅館外,人們開始拒絕被捕,他們打出“讓警察滾出同志酒吧!”的口號,并陸續(xù)有人參與游行。書中也有對當時巡查同性戀酒吧的描寫:“警車哇哇響著警笛而來;巡岸隊突然臨檢?!保≒138)
        
         艾什伍德敏銳的洞察到了那些弱勢群體,不光GAY是弱勢群體,拒絕參加戰(zhàn)爭的、哪怕是被開發(fā)商占領了公園的人,在他看來都屬于弱勢群體。主人公喬治在課堂上給學生們講《提托諾斯》與赫胥黎,直接提到了弱勢群體的話題:“唯有在少數族群對多數族群構成威脅時,即使只具有假想的威脅性,少數族群才會被歸納為弱勢?!保≒64)
        
         但是艾什伍德并不想止步于對弱勢群體的感嘆,他借喬治之口進一步分析:就算是弱勢群體,也有可能變成殘暴的理由,他們不因為弱勢而具有道德優(yōu)勢。
        
         強勢群體又如何呢?在小說的開頭,喬治的鄰居夫婦頗為代表兩種強勢群體的觀點。男的對喬治感到厭惡,女的則抱以同情,好像他是受了蠱惑的異教徒。強勢群體的驕傲感與他們的道德優(yōu)勢,被作者刻畫的淋淋盡致。
        
         艾什伍德用了整整兩頁,來描寫主人公喬治在想象的世界里如何對強勢群體發(fā)起進攻(用臭如腐尸的異味來阻擋一座樓房的建造、雇傭殺手虐殺好戰(zhàn)的政客)。然后作者寫到:“歸根結底,這些人全要為吉姆的死負責;他們的言語、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人生觀全在冥冥之中促成吉姆的死……”(P36)
        
         看上去,喬治在為他的弱者同類鳴不平。讀者讀到這里,難免會同情起作為弱者一方的少數派。但是作者并不是這個意思,否則這個作家難免太三流了。艾什伍德頗具現(xiàn)代主義意識,他并不想直接批判什么,而是將這一切表現(xiàn)出來。即一個孤獨的弱者是如何面對作為群體的強者?艾什伍德給出的答案是:想象力。
        
         頗具阿Q精神。
        
         于是作者在下一段反思到:
        
         “然而喬治真恨那么多人嗎?……喬治恨的究竟是什么?恨無非是一種興奮劑罷了,但這種興奮劑無疑對他為害甚重。憤恨、憎恨、惡意——中年人的活力由此可見一斑?!保≒36)
        
        3 男色
        
         享受年輕男性的軀體,也是喬治的樂趣之一。在他從食堂到教室的途中,期間他與學生德萊爾討論學術問題(非常乏味的那種),被網球場上打球的兩名年輕人吸引住了。
        
         “……年輕人剝掉衣服,近乎裸身……貼身的短褲極短,臀部與下體的輪廓暴露無遺。他們沉浸在網球賽的熱烈氣氛中,毫無察覺路人的眼光。感覺上,兩人之間并沒有一道網,赤膊上陣似乎使得他們貼近彼此,面對面,像拳擊手般進行肉搏?!保≒47)
        
         作者在這里用到一個比喻,說他們脫去衣服以后,橫在他們之間網消失了(衣服的主題再次以隱含的方式出現(xiàn))。脫了衣服的年輕人更加純粹,更迷人,更讓人引起性欲。作者接著就此做了一個色情聯(lián)想(也許是喬治的聯(lián)想):兩個近乎赤裸的進行一場肉搏。
        
         作者寫到,其中一個男生:
        
         “他……黑頭發(fā)、臉部線條分明、貓模貓樣、精悍、靈活、肌肉發(fā)達、腳步迅速而優(yōu)雅。他的膚色是自然的深金棕色,胸腹與大腿卷毛森森。他的戰(zhàn)術強悍而快捷,身手精湛殘酷……”(P47)
        
         而另一個男生:
        
         “古典乳白大理石般的肢體卻讓他施展不開?!保≒48)
        
         接著,作者做了另一個色情的聯(lián)想:
        
         “他應該甩開沒用的球拍,翻越球網,以大理石的力道逼這只心狠手辣的小金貓就范。”(P48)
        
         一邊是古老的學術問題,另一邊是一對年輕人美好的青春。而性的沖動,則暗涌在喬治的腦袋里。他在胡思亂想。
        
         另一處場景是小說的結尾。作為喬治學生的肯尼在酒吧遇到喬治,倆人回了喬治家,此時離天亮也不遠了。肯尼沐浴后把被單披在身上,像古希臘男子一樣。這句話的背后暗示此時的場景如古希臘時盛行的男風。作者再次把這種色情暗示融入到比喻之中。
           
        4 活著,始終是如何對待時間的問題
        
         小說另外一個主題是探討時間問題。
        
         在小說的開頭,作者就用到這樣一句話:能說出現(xiàn)在和在,才算清醒過來。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吉姆作為喬治已故的男友,并沒有在喬治心中占有更大的心理位置。喬治也沒有過于懷舊,他甚至還故意去勾引別的男人。
        
         在酒吧,喬治對他的學生肯尼說:“過去的東西,沒用?,F(xiàn)在的東西,不好?!悴荒芊裾J一件事:你和未來扯不清的關系?!保≒147)作為喬治好友的夏洛特想要回到英國,回到過去。他的學生肯尼擁抱未來。徒留喬治一人擁有現(xiàn)在。
        
         肯尼詢問喬治往昔的經驗是否有用時,喬治回答道:“經驗對我沒有任何幫助?!?P151)
        
         喬治沒有過去,他的過去歲吉姆的死而死了。喬治沒有未來,他已經老到抓不住未來了,未來只有死亡,死亡隨時會出現(xiàn)。喬治只擁有當下,但是當下對他而言又意味著什么呢?一個如何把握當下呢?
        
         有些人緊緊抓住未來,生活在自己美好的向往之中,如同書中描寫的那些健康成功的美國人。有些人活在過去,不斷的回憶往昔,正如喬治的好友夏洛特。那么一個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的人,又該如何活著呢?這是一個大問題。
        
         喬治在醫(yī)院看望吉姆生前的情人時,她躺在那里,什么也做不了,靜靜的等待死亡。喬治握住她的手,那一刻,喬治感覺自己和她的處境一樣。
      
  •     當得知作者克里斯托弗憑借這本書重新贏回男友的心時,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就變得有趣起來。
      《單身》的情節(jié)很簡單,描述了單身男子喬治一天的生活,起床、穿衣、上廁所……上課、探望閨蜜、運動……醉酒、和學生裸泳、休息……中間穿插大量心理獨白。這些獨白是不是也可以看作是克里斯托弗寫給離去戀人的話?小說最后,克里斯托弗寫:“喬治強迫自己記得吉姆(前男友),唯恐遺忘他。他說,吉姆是我的生命。然而,喬治若想活下去,將來非淡忘吉姆不可。吉姆相當于死亡?!眴讨握娴暮芗m結。
      書的一開始克里斯托弗就寫喬治的前男友吉姆已經意外身亡——不知道現(xiàn)實里他的男友巴查迪看了會不會氣得七竅生煙。但接下來你會發(fā)現(xiàn),遭罪的都是他,他懷念他,依賴他,不能沒有他,失去他,他無異于行尸走肉。當然也不能完全如此絕望,還是要表示喬治仍受歡迎的,他還堅持運動,保持身材,沒有對生活完全絕望。比如他的學生、年輕的肯尼就和他有了一段若隱若現(xiàn)的曖昧關系,當然最終喬治沒有和他在一起。這才是克里斯托弗書外“復寵”的關鍵吧。
      喬治路遇男妓的情節(jié),電影里有一段煙視媚行的鏡頭,湯姆·福特的男模喬·科塔加倫那亮相驚艷。但在書中,這一段只是一筆帶過,克里斯托弗寫道:“喬治不想要這種買來的……肉體。”他依然渴望愛情降臨。他成功了!
  •     很喜歡這本書的文筆!...感情細膩,內容豐富。要是有出下一部的時候記得通知我啊除了偶爾聽到一兩聲驢叫和蟬鳴,街上基本沒了活物。店里胖大嬸們橫七豎八地倒成一片,跟發(fā)生了命案似的。
      除了偶爾聽到一兩聲驢叫和蟬鳴,街上基本沒了活物。店里胖大嬸們橫七豎八地倒成一片,跟發(fā)生了命案似的。
      除了偶爾聽到一兩聲驢叫和蟬鳴,街上基本沒了活物。店里胖大嬸們橫七豎八地倒成一片,跟發(fā)生了命案似的。
  •     原著沒有電影里面我最喜歡的那句臺詞,取而代之的是另外幾段個人認為比較有意思的話。
      
      其中一段是關于對話的,大意是George認為較為理想的溝通存在于兩個比較symbolic的個體之間,例如:老與少。這樣的有“代表性”的個體之間會比較少有利益沖突而且能夠代表某一種思想;Kenny對此的回應(盡管他們沒有直接交流這一點)是認為兩個不同的人才能促成交流。于是在這點上George認為Kenny與自己的觀點是想通的。
      
      而兩個symbolic的人溝通下去就會進入personal的階段,這個時候的交流不再是兩個具有代表性個體之間的交流,而是在這之上更深一層的個人性質的交流,分享的不止是兩種不同階級,年齡段或者地位等等的不同的經驗和思想,而還有作為個人的想法,情感方面的內容。
      
      微妙之處是,處于symbolic身份的交流里面,雙方是被彼此的不同之處吸引,而到了個人性質的交流的階段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人其實都是一樣的。這種同一方向的力以及不同方向的力是把人與人聚合的原因之一罷。
      
      另外一段是關于經驗的。Kenny被別的大人所教誨的是經驗是有用的東西,隨著經驗的增長人會變得睿智,憑著從中汲取的經驗和學到的東西就不會重蹈覆轍。在這個問題上面,George作為一個過來人卻說經驗是毫無“用處”的東西,作為自己是越活越笨的,并沒有從經驗中得到什么好處。而當你意識到經驗就是已經發(fā)生的事情,就是在那兒,是存在你體內的東西(You've got it),那么經驗就會成為很美好的東西。
      
      關于后面一點我是贊成George的,經驗就是生命在時間上面劃下的痕跡,無關用途無關結果;同理的是,現(xiàn)今經歷的也都是一樣的東西,如果說結果的話我們都將會歸于塵土,那么用途又是什么?這是無須計較的東西,生命的過程中只需要享受就好。不求結果不問用途的話,我們做的每一件事的時候就只是出于愛。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話,生命也會以愛響應的。
      
      其實我讀到最后也不知道George是否釋懷了,但起碼有那么一瞬間我感覺到他已經察覺到了一絲生命透出來的光芒。
  •     赤裸的男人
      文/阮慶岳(小說家/建築師)
      
      克里斯多福.伊薛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04~1986)不管是作為一個生命個體,或單單去凝看他的文學作品,都一樣引人。低調沉靜的靈魂本質,熊熊烈火般的生命熱度,與那時代年輕心靈共有的漂泊與自我放逐個性,交織出他既私己又開闊的獨特文學與生命印記。
        
      伊薛伍德是個冷靜、也細膩掃看周遭世界的作家,作品幾乎都帶著半自傳的色彩,與他的真實生命隱約層層交織,因此特別值得在作深入閱讀前,先行掠看過他的一生。
        
      出生於上層的英國中產家庭,幼時擔任陸軍軍官的父親四處遷移,後父親戰(zhàn)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十歲時他進入公立預備學校,初識了爾後著名的詩人奧登(W. H. Auden),兩人並在1925雙雙成年後重逢,結為文學與探索生命兩條路徑上的伙伴。
        
      奧登無疑是伊薛伍德生命初期的重要人物,兩人以朋友、伴侶與文學共行者的關係輕鬆連結,並維持著久遠的友誼。在整個烽火動盪的30年代,兩人合作了三部劇本,同往柏林(當時威瑪共和國的首都)歡樂共行、也鋪陳了伊薛伍德的短暫定居(在那裡寫出馳名的早期作品《柏林故事》,並與一柏林男子發(fā)展了摯愛關係),乃至於1938年赴上海旅遊,隨後在英國加入二次大戰(zhàn)前,攜手遷往美國等共同經歷。
        
      1939年伊薛伍德定居南加州,以寫作及教書為生,創(chuàng)作依舊不斷,完成於1964年的《單身》,是最被稱道的代表作品。1953年48歲的伊薛伍德,遇到了18歲(另說是16歲)的男子唐.巴卡迪(Don Bachardy),發(fā)展了出乎眾人意料、30餘年的終生伴侶關係,成就廣為人知與稱頌的戀情。他們面對當時對待同志文化依舊保守與封閉的社會,也克服幾次因兩人在年齡、階級與背景差異而起的風暴,向世界展露互愛與互信的關係可能,對同志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
        
      小說《單身》描述伴侶剛車禍死去的男同志,孤寂而恍惚的一日生活。這位年近60名叫喬治的獨居男子,有著些許伊薛伍德的身影投射,同樣在大學教授文學,住在一個中產、保守、毫無善意的社區(qū)裡,像玻璃缸裡憤怒也寂寞的鬥魚,在日日對抗中逐漸乏力與失望。伊薛伍德描述晨起的喬治,見到螞蟻襲上廚臺,立刻以殺蟲劑將之撲殺光。
        
      然後意有所指想著:「生命體在萬物之前摧毀生命體,而這些觀眾──鍋子、平底鍋、刀叉、瓶瓶罐罐──在演化王國裡無足輕重。為什麼?為什麼?難道宇宙之中有個敵人──一個大暴君──誘使人類和大自然的朋友成為死對頭,好讓人類看不見大暴君的存在,好讓人與萬物同遭暴政荼毒?」
        
      小說背景落在1962年的南加州,距離1969年同志運動分水嶺的紐約「石牆事件」,還有一小段時間差,此時社會意識的壓迫與歧視,自然依舊無所不在。小說描述喬治與不斷來挑釁鄰居孩童間的關係:
       
      「喬治為自己對小孩大吼大叫的行徑感到羞愧,因為他不是在做做樣子,而是真的情緒失控,事後他覺得受辱,氣得想吐。同時他也明瞭,鄰居小孩其實希望他扮演怪獸的角色,而他的表現(xiàn)正中下懷?!麄儗λ敛魂P心,只把他當成神話故事裡的人物?!?br />     
      但喬治一無所懼,依舊獨自對抗這個龐然「注定毀滅的小世界」,一如伊薛伍德在現(xiàn)實裡,70年代起積極扮演的同志平權代言人角色,無懼也無悔,因為「喬治說,怪獸種類何其多,他們獨怕小小的我?!顾员仨毴绱巳梗驗椤高@世界促成了吉姆的死去。」
        
      對於外在社會的憤怒與對抗,隨之就轉到學校的課堂,在這裡喬治重拾自我尊嚴,以知識與風采贏得學生認同,雖然有時依舊覺得自己「在街頭兜售五分錢一顆的真鑽石」,略顯感傷吁嘆,但整體而言是怡然自重的。
        
      上課時學生提問納粹仇恨猶太人的事,喬治藉機討論了仇恨與愛的關連:「你被人迫害的同時,你會痛恨自己的遭遇,你會恨主導這種遭遇的人,你會陷入仇恨的世界。就算碰到了愛,你也認不出來!你會懷疑愛的真實性!你會認為愛的背後另有居心──動機可議──可能暗藏詭計……」
        
      敢於直接探討同志的社會情境,是這部小說的關鍵主軸,也是贏得許多讚譽的原因。但回到小說藝術來看,伊薛伍德在處理這樣龐大與沉重的議題時,懂得將幽默、哀傷與沉痛的情緒並置,宏觀議論與私己生命交織,藉由細節(jié)的隱喻與象徵,帶出內在蘊藏的龐然絮語;客觀描述時清淡優(yōu)美也不失幽默,主體敘述者不作強勢介入,僅時時以同情與憐憫作縈繞,讀者既疏離遠觀、又溫熱貼裡。
        
      全書前段顯得精心鋪陳與昂然對抗,後段就格外流暢迷人了。下午先去醫(yī)院探望重病中的女性友人(她曾與吉姆有過一段情),晚上去英籍女性老友家晚餐,分別探觸了死亡與故鄉(xiāng)(自我放逐)的話題,譬如在醫(yī)院裡:
        
      「喬治已有好一陣子不捧花過來送她,也停止送禮了?,F(xiàn)在他從病房外帶進來的東西,再也不具任何意義,連他自己也一樣。……然而,她的執(zhí)著不顯得自我中心;她的執(zhí)著並不排斥喬治或任何想參一腳的人。這份執(zhí)著的焦點是死,任何時間、任何年齡、有病無病的人都能依偎過來惺惺相惜?!?br />     
      對喬治依舊情懷憧憬的英倫女性老友,晚餐後半醉時,說到故鄉(xiāng)與自我放逐的關聯(lián):「女人就是這麼單純,非守著紮根的地方過活不可。我們是可以被移植到別的地方去,沒錯,不過一定要隨著男人移植,而且條件是被男人移植以後,男人必須待在我們身邊,陪我們枯萎(wither)──講錯了,應該是澆灌(water)我們──我是說,移植以後,不澆水的話,根芽會枯萎……」
        
      喬治終於半醉離去,並逛入居家附近的空寂同志酒吧,忽然見到白日上課的某男學生獨自在內,讓他驚訝也歡喜,同時開啟了本書的高潮與救贖可能。藉著酒精的協(xié)助,兩人迅速開始愉悅的對談,完全無視兩人間的各樣現(xiàn)實差異(一如現(xiàn)實裡伊薛伍德與巴卡迪的狀態(tài)):
        
      「喬治幾乎能感受到對話的磁場環(huán)繞兩人,激盪得兩人炯炯生輝?!驗閺目夏醿刃纳l(fā)出來的不僅僅是智識,也不是任何一種形式的假魅力。老少兩人對坐著,面對著彼此微笑—遠超過微笑的層面—綻放相知相惜的喜悅?!?br />     
      一切現(xiàn)實的界定與評斷皆退去,唯有兩人間昇華的默契閃亮著,是一種近乎烏托邦的心靈境界,令人艷羨與歡呼。忽然起意一起去海灘游泳,彷彿回到赤裸與純靜的原初狀態(tài):「急於接受淨化儀式的喬治再向前蹣跚幾步,張開雙臂,以承接浪濤的沖刷洗禮。他把身心奉獻給海潮,滌淨思想、語言、情緒、欲望、身心、整段人生;一次又一次,他重出水面,每一次都變得更清潔、更自由、更少?!?br />     
      單身者的一日生活,與海潮般的生命不斷澎湃作對語。年輕男學生無疑就是此刻生命的救贖者,喬治在這樣一日的終結時,悸動也憂心,但至少他明白明日是值得期盼的。
        
      伊薛伍德的小說《單身》,讓我想到亨利米勒的《北回歸線》,以及喬哀斯的《尤里西斯》,因都有著一種逝去家園者(舊文明?)的哀傷背影與身姿,只能在此刻的一片荒原裡躑躅地獨去,不願流連回顧也不露出濕潤淚框,僅是以略帶揶揄、嘲諷、甚至憤怒的文字,即興也無心地記錄了一小段私己生活的破簡殘章,像是某種未明的預言或無情追悼文,故作恍惚無心、其實沉重有意,因為秩序與信仰正崩垮中。
        
      因此,也可以想像,這本小說正延續(xù)著一個西方近世代極重要的創(chuàng)作主題,也就是自尼采與史賓格勒以降,對於西方文明(或說是人類整體文明)正沒落中的昭告,以及在這集體失落狀態(tài)裡,對於孤獨個體如何重建與救贖的苦痛思索。譬如,始終面目模糊的前情人,不但無預告的死去,還有如墜落的文明,亡魂般籠罩了喬治的日日不安與不幸,難以脫逃。而年輕男子新生命的忽然出現(xiàn),恍似救贖者的可能再次降臨,暗示一切不幸的終點,以及樂園重返的可能,也是一種強作樂觀的結語?
        
      不論如何,我們總是看到了一個誠實也赤裸的心靈,如何不斷作著自我內在觀視,又不斷轉目注視汪洋大世界,冷靜也焦慮,期盼又哀傷。因此,伊薛伍德一如許多上個世紀的傑出作家,絕對算是個反英雄者與個人主義者,諸神遠去、神明不再,幸福只如一片孤獨的扁舟,一切都不在乎地踽踽獨自漂前去……
        
      我喜歡伊薛伍德,因為這小說讓我反覆反覆看見自己。
      
      --------------------------------------------------------------------------------
      
  •   封面圖片的場景在電影的大概什么時候?
  •   唉,這幾天一直傷神,沉浸在那首歌里,太傷感了,
  •   你括號中的問題都說對了。我猜是導演為了讓主線更鮮明,方便觀眾理解主題。
  •   非常喜歡你的書評,尤其是最后一段。
  •   猴猴好久不吭聲了
  •   猴子在看書啊,欠了那么多書沒看完,怕挨打,所以乖乖面壁了
  •   嚶嚶嚶,咋趕腳被猴猴諷刺了涅
  •   猴猴是在懺悔啊,沒有諷刺別人!
  •   猴猴就是壞,倫家之前欠了三十多本書的評都照樣在群裡閒扯,猴猴就是不願意和本小貓講話
  •   那貓貓也比猴猴勤快啊~~看貓貓看多快就知道了
  •   想問下 封面圖片的場景在電影的大概什么時候?
  •   中間部分吧,這實在很難記那么清楚啊,汗
  •   揍你……
  •   太壞,我辛苦寫了2000+字,你們就回一個字……讓我們這種苦逼文青毫無分享的欲望了……
  •   我大盤跳水,你萬科A也得跟著跌。
  •   一語成讖了。今兒暴跌
  •   窗外漆黑一片,只剩下涼風和呼嘯而過的車聲~~你好嗎?
  •   看電影中。。
  •   呃 居然有簡體中文版了啊
  •   "也許已經無路可退,只有愛才是唯一解藥?;蛟S他得先告別情感意義上的單身,才能重新燃起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才能無須一個人對抗整個世界",
    如何才能再愛上這個世界。。。
  •   還能寫這么多的字就是一件很幸福并且平靜的事。
  •   樓主寫的都挺好的。
    人為什么會陷于這樣的孤單中,我想看看這個電影。
  •   想看這本書。。
  •   就想說,我今天要做的,就是好好地讀完你的日志。
  •    "也許已經無路可退,只有愛才是唯一解藥?;蛟S他得先告別情感意義上的單身,才能重新燃起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才能無須一個人對抗整個世界",
    看見這句話想看,后來一看是同志小說。
    果斷不看
    天生反感同性戀
  •   生命透出來的光芒
  •   wow,終于被翻譯了啊。
  •   A Single Man亞馬遜到貨,於是遇到Sil兄轉的這篇評論,真美好,謝謝。
    而且作者,查了查,也是有趣的人。
  •   請問這篇評論刊載在哪里?
  •   是臺版的序嗎?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