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13 出版社:一人出版社 作者:T?nu ?nnepalu 譯者:梁家瑜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你是我的鏡像,我的雙生,以及我的對偶……看,這是我的故事,輪到你如此說,為的是紀念我……
.
.
我知道我正敲著不可能的門,一扇永遠不會開啟的門,我也知道儘管邊境看起來像是透明的,卻是真實的,而奇蹟也不會發(fā)生。
.
.
一個來自東歐的譯者,拿了法國政府的補助金,來到巴黎編輯並翻譯一本詩集,卻陷入了與一個年逾半百的法國教授(法蘭茨)的戀情;就在他的補助即將告罄,居留權將告結束之時,法蘭茨提議用他的影響力讓這個譯者留在法國,住在他家。當主角明白了自己已成了法蘭茨的禁臠後,在一次情緒的爆發(fā)中,冷靜地下藥謀殺了法蘭茨,之後揚長而去,逃脫法外,不知所終……
.
至少他是這麼說的,在敘事者寫給一名義大利男子安傑洛的信件當中。
.
至少他叫他安傑洛,從信件看來。
.
整本小說,表面上看來是敘事者寫給安傑洛的信,沒完沒了的傾訴。在信中,作者透過主角的傾訴,描繪了從一個東歐人的視角,面對西歐的富裕與虛無時,既批判又羨慕的情緒。但作者更將這種觀點延伸到人與生物、男性與女性、宗教與文明、歐洲與世界之間矛盾關係的探討。正如同「邊境」這個主題,主角不斷地面對自己在夢想的新世界中的不存在狀態(tài)(non-existence),並讓這個狀態(tài)延伸到整個存在的所有層面。
.
在原文中,小說並沒有清楚地說明主角的性別,因此許多愛沙尼亞讀者從異性戀的角度讀過大半本後,才發(fā)現(xiàn)其中可能隱含同性戀情的指涉。事實上,整本小說對一切事實都保留在虛實之間,這也是小說主題──邊境──的另一層詮釋:在又不在,真又不真。
.
作為愛沙尼亞脫離鐵幕後第一代也是最受矚目的作家,本書是作者對愛沙尼亞獨立、開放邊境、加入歐盟後,所有愛沙尼亞作家面對的身分認同與溝通問題的深刻反省。對照臺灣,本書具有特殊的──從他人眼光重審自身的意義。
.
.
.
各方讚譽:
.
波羅的海議院(Baltic Assembly)年度文學首獎(1993年)
.
上世紀便已被翻譯成十四國語言,迄今已有十八種語言譯本,是愛沙尼亞獨立以來被翻譯成最多國語言的小說。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
1962年生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托努?歐內伯魯在蘇聯(lián)體制下經歷過整個青少年乃至青年時期,1985年結束在塔圖大學(Tartu ülikool)生物學方面的學習後,便投身寫作。除了創(chuàng)作與翻譯外,還當過自由記者、文學雜誌Vikerkaar的編輯、以及巴黎愛沙尼亞文化中心負責人。2006年,愛沙尼亞文學中心(Eesti Kirjanduse Teabekeskus)將歐內伯魯選為愛沙尼亞共和國獨立以來最優(yōu)秀的作家。
.
他的作品圍繞著孤獨、性、社會生活、宗教自由、權力與背叛等人性主題,並在文字風格上展現(xiàn)出獨樹一格的國際性-試圖讓自己的文字通過翻譯後仍易於理解,並且不執(zhí)著於傳統(tǒng)「愛沙尼亞文學傳統(tǒng)」而自限於只有愛國人能了解的主題;加上他周遊列國的生活方式,讓他經常被稱為是「全歐作家」。
.
著有《邊境國》(Piiririik, 1993)、《價格》(Hind, 1995)、《公主》(Printsess, 1997)、《練習》(Harjutused, 2002)、《廣播》(Raadio, 2002)、《法蘭德斯日記》(Flandria p?evik, 2008)、《樂園》(Paradiis, 2009)、《春天和夏天和》(Kevad ja suvi ja, 2009)。
.
.
譯者簡介:
.
梁家瑜,英國愛塞克斯大學文學與電影碩士,旅居法國學習電影製作,現(xiàn)居臺北。曾任國際新聞編譯與駐外特派記者。亦兼及翻譯與撰稿。第一部短片作品《不眠不休》獲歐臺影展最佳製作獎。熱愛旅遊與探索未知事物。
書籍目錄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