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與泡菜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31日  出版社:賽尚圖文  作者:彭慧鸞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臺灣與南韓分別在東亞歷史大洪流中各自發(fā)展到了19世紀,是歷史的偶然,讓兩個互不相干的地理區(qū)塊有了共同的被殖民經驗。進而從共同的被殖民經驗,發(fā)展出看似雷同卻又彼此相異的制度結構與政治發(fā)展模式。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和南韓,很容易被二戰(zhàn)後的歷史經驗所誤導,進而以兩者的共通經驗為比較的前提,反而忽略了雙方的差異性。本書作者群從民主化、國家認同、工運、外交、安全、經濟、產業(yè)、宗教與文化等角度,深入比較兩個國家在縱向的歷史與橫向的制度結構上的交互作用,進而產生民主化進程、憲政體制運作、經濟發(fā)展、文化傳播等政策表現(xiàn)與制度調適上的異同。
目錄
出版理念
編者序 展望臺灣大未來 彭慧鸞
推薦序 從韓國經驗思考臺灣再起之路 林秋山
導論 臺韓發(fā)展的競爭與經驗的學習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副研究員 彭慧鸞
歷史視角
首話.宏觀歷史與社會政治轉型:臺灣與南韓國家認同之比較
臺灣中央研究院亞太區(qū)域研究專題中心執(zhí)行長 蕭新煌、南韓湖西大學中國學系教授 樸允哲
政治與制度
第二話.分裂社會下的體制發(fā)展與爭議:臺灣與南韓民主化經驗的比較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黃長玲
國際與安全
第三話.面對中國崛起:比較臺灣與南韓的回應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李明
第四話.領導人的國家安全政策:臺灣陳水扁總統(tǒng)的大陸政策與南韓盧武鉉總統(tǒng)的北韓政策中的安全因素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 劉德海
經濟與發(fā)展
第五話.產業(yè)與經濟:臺韓經濟自由化與產業(yè)全球化經驗之比較
中國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王弓、中央大學企業(yè)管理系博士候選人 郭怡萍
第六話.再起十年或十年危機:臺灣與南韓產業(yè)生態(tài)與政企關係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蔡增家
社會、文化、宗教
第七話.工運的軌跡:臺灣與南韓工運的比較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劉華真
第八話.文化與經濟:臺韓文化產業(yè)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馮建三
第九話.基督宗教與民主:臺灣與南韓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與宗教所教授 郭承天
特別收錄1
臺北-首爾論壇二十年來之省思:臺灣與南韓在政治發(fā)展與國家安全作法之比較
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所長 邵玉銘
特別收錄2
附表.臺灣、南韓、中國各項重要統(tǒng)計資料:1995年、2000年、2007年之比較

編者序
展望臺灣大未來
本專書計畫從發(fā)想到完成前後一年的時間當中,國內與國際政經環(huán)境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遷。二次政黨輪替與百年難見的國際金融大海嘯,同時衝擊著臺灣和南韓這兩個東亞僅存的分裂國家。不同於該地區(qū)的其他國家,臺灣和南韓有著看似相近的歷史命運卻又存在歷史制度留下的差異性,形塑了兩國之間長期以來的相互學習與競爭的關係。不同領域的學者對於兩國的比較研究皆抱持高度的興趣。可惜的是,這些散見於期刊與專書篇章的論著只能提供單一面向或特定議題的比較,有關兩國的全面性比較的呈現(xiàn)一直未受到應有的關注。
個人所服務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有鑑於臺韓斷交之後,雙方更需要建立交流平臺,從1992開始每年定期與韓國著名智庫「首爾國際事務論壇」(Seoul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共同籌辦「臺北-首爾論壇」,長期默默耕耘臺韓產、學、政界定期交流的傳統(tǒng),本人有幸參與相關之學術與行政工作達16年之久。透過此一平臺,雙方政府、學界、業(yè)界之間維繫了良好的互動,論壇成為提升雙邊關係的重要推手。因此,當吳董事長在2007年8月提出合作構想時,本人不揣淺陋為亞太文化學術交流基金會籌劃了2008年5月在臺大校友會館所舉辦的「危機或轉機?--南韓經驗與臺灣經濟比較」的學術研討會與「蕃薯與泡菜:亞洲雙龍臺韓經驗比較」專書出版計畫,並邀請學界精英共同響應吳董事長實現(xiàn)學術走向社會的理念,透過學術的客觀角度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宗教進行全方位的比較,希望提供讀者不一樣的選擇。其目的在於開展國人的視野,走出意識形態(tài)的論辯,從比較的觀點重新思考臺灣的未來。
南韓與臺灣分別走過亞洲金融風暴和二次金改,也和全球一起進入了2008年的金融大海嘯,面對這百年罕見的經濟大恐慌,以及大恐慌之後所可能衍生出來的政治、社會、文化與國家整體安全和發(fā)展的後續(xù)效應,都值得觀察。本專書的付梓希望帶領讀者回到歷史的脈動中看清問題的本相,同時在比較中看見思考的盲點,進而對未來能有較清楚的方向。
本書的出版要感謝所有作者在百忙之中貢獻寶貴的時間和智慧,兩位審稿人的寶貴意見以及出版社編輯部同仁的細心校對,尤其是吳董事長的全力支持,讓這本書能順利出版,也為企業(yè)與學術交流立下了一個新的典範,這也是本專書出版的另一個重要的收獲。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彭慧鸞
推薦序
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林秋山
從韓國經驗思考臺灣再起之路
韓國有兩種含意,一指建立在朝鮮半島的國家,又稱朝鮮或高麗,另一指二次世界大戰(zhàn)後建立在三十八度線以南的大韓民國,其北則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講韓國是指南韓,亦表示親南韓;稱朝鮮則指北韓,也表示親北韓,兩者不可混淆,否則會遭白眼。
韓國位於東北亞一隅,北以鴨綠江、圖們江和長白山脈與中國東北、蘇聯(lián)的西伯利亞為界;西以黃海與中國相望;東鄰日本。是日本向大陸發(fā)展的跳板,中國安全的前哨,蘇聯(lián)海軍南下必經之地,美國太平洋防線的起點;其戰(zhàn)略地位重要,為列強必爭之地,這也是韓國不斷上演歷史悲劇的原因,同時也是其賴以發(fā)展的憑藉。
1910年朝鮮淪為日本殖民地後,與臺灣一樣同受日本的威壓和榨取,二次大戰(zhàn)結束後,美、蘇分別派兵佔領南北兩地,實施信託統(tǒng)治後才組織政府。由於北韓不配合聯(lián)合國決定,如何組織政府便有了爭議。有人主張於能組織政府之地區(qū)先行成立,像李承晚等人便是;有人主張等到全國能組織統(tǒng)一政府時才成立,像臨時政府主席金九等人屬之,這可謂「韓國式的統(tǒng)獨之爭」,金九先生即因此遭暗殺。南北韓分裂後,其憲法雖各記載主權涵蓋全韓,都及於對方管轄範圍,但並未引發(fā)太大爭議,或因而主張修憲使兩者一致。
南北韓現(xiàn)均為聯(lián)合國會員國,但他們尚能商談統(tǒng)一:南韓主張暫時性的兩個韓國政策,把統(tǒng)一大業(yè)留給子孫後代去傷腦筋;北韓則主張高麗聯(lián)邦制,建立一個形式的、無強制力的統(tǒng)一政府,南北韓仍維持各自的政治體制、政府型態(tài)和生活方式,這似可視為韓國式的一國兩制或終極統(tǒng)一。
南韓因受美軍信託統(tǒng)治,經濟發(fā)展模式受美國影響甚大。軍事革命後,樸正熙全力推動「經濟開發(fā)五年計畫」,及至1965年簽訂韓日和約後,獲得日本的補償金和技術轉移,在政府主導下發(fā)展出當今大企業(yè)為主的產業(yè)結構。臺灣則奉行民生主義的經濟政策,憑藉政府遷臺時的人才、經驗和資金,善用中小企業(yè)的優(yōu)勢,一路領先南韓,這是他們最羨幕的。但是,當這種優(yōu)勢不再時,真正的競爭現(xiàn)在才要開始,究竟何者為優(yōu),讓我們拭目以待。
談到韓國的民主化與政黨輪替,許多學者都從1987年盧泰愚發(fā)表民主化宣言,修憲接受人民直接選舉總統(tǒng)說起。但由於盧泰愚仍以軍事強人之背景,僅略多於三分之一的得票當選,且不遵守執(zhí)政中期舉行信任投票決定去留之承諾,也有人認為這雖具民主化的形式,但並非真正的民主化。政權輪替更為複雜,1990年盧泰愚為鞏固政權,與統(tǒng)民黨之金泳三、新共和黨之金鍾泌密約輪流競選總統(tǒng)而將三黨合組為民主自由黨,使盧泰愚得以安穩(wěn)執(zhí)政。金泳三雖久任反對黨領袖,但他既由執(zhí)政黨提名而當選,便不能視為政黨輪替。2002年盧武鉉雖為金大中的新千年民主黨所提名,但提名後他以金大中貪腐無能而另籌組「開放的我們黨」與之切割,金大中為免拖累盧武鉉亦宣布脫黨,此時實已無執(zhí)政黨可言。
韓國是三權分立的國家,總統(tǒng)是行政權的最高負責人,五年一任為限;國務總理輔佐總統(tǒng),奉總統(tǒng)之命統(tǒng)轄各部會,這點和我們不同。常有人問我何者為優(yōu),我覺得「為政在人」,連任制常造成為政者心繫下次選戰(zhàn),反而不如單一任期了無牽掛。但韓國也常有人認為總統(tǒng)權責太大,而主張改採內閣制政府;其民主化後歷任總統(tǒng)官司纏身,毫無清譽可言,實在叫人難過惋惜。
從韓國的發(fā)展經驗,思考臺灣應走之路,確是當務之急,「蕃薯與泡菜:亞洲雙龍臺韓經驗比較」集國內學界菁英之精心研究而成,討論主題亦切合我們的需求,精闢可期。甚盼本書之出版能受到社會大眾重視,像觀賞韓劇一樣,引起廣大群眾的喜愛和共鳴。
我終身研究韓國,並且樂此不疲,編者洽我為本書作序,既感光榮,亦覺義不容辭,特隨興之所至,略綴數(shù)語,以示敬佩,疏漏在所難免,敬請諸賢雅正。

作者簡介

1994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
1984美國 The Fletcher School of Law and Diplomacy, Tufts University碩士
1978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學士
研究領域
亞太地區(qū)比較政治經濟
科技與政治
科技與國際關係
現(xiàn)職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兼「臺北-首爾論壇」執(zhí)行秘書
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副教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蕃薯與泡菜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