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文藝對談錄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0條)

 
 

  •     關于藝術的經(jīng)典之作,但作為缺少藝術細胞的初學者來說,看起來還是很晦澀。需要靜下心來花很長時間反復閱讀才能明白大意。
      囫圇吞棗地看了一遍,根本不明白在說什么,還好有導讀和后記,才明白一點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的思想。
  •     因為在看《古代智慧與現(xiàn)代愛情》關系
      
      
      所以到圖書館里尋到這本書來看,目的也僅僅在其中的《會飲篇》
      
      
      在那個沒有光纖電纜、沒有蘇丹紅沒有地溝油的年代
      
      
      大師們就那樣,常常覓一處陰涼地,一邊喝著小酒,一邊高談闊論、直抒胸臆。
      
      
      但是當我們吃著美味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
      
      
      這就是物質的發(fā)達與之精神的貧瘠吧
      
      
      1、關于愛情
      
      關于這個永恒的話題
      
      是的,你在追,我在尋,歌里在唱,書中也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的盡數(shù)全解。
      
      直到上個月忘記在那篇文章里讀到的一種解釋,寫到:愛情就是一種理想。
      
      我們常常因“愛”而傷,往往是因為"理想“照不進”現(xiàn)實“
      
      再看蘇格拉底從第俄提瑪處領會的要義:
      
      1、愛情必有對象
      
      2、鐘愛者還沒有得到所愛的對象
      
      3、愛情就是想占有所愛對象的那一個欲望
      
      后面談及的又是可朽者綿延不朽,再由追求美好的形體升華至美好的心靈,如是等等。
      
      ”一個人如果隨著向導一個人如果隨著向導,學習愛情的深密教義,順著正確次序,逐一觀照個別的美好的事物,直到對愛情學問登峰造極了,他就會突然看見一種奇妙無比的美。
      
       他的以往一切辛苦探求都是為著這個最終目的。這種美是永恒的,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
      
      ……
      
       它只是永恒地自存自在,以形式的整一永與它自身同一;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為泉源,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為美。
      
      ……
      
      總之,一個人從人世間的個別事例出發(fā),由于對于少年人的愛情有正確的觀念,逐漸循階上升,一直到觀照我所說的這種美,他對于愛情的深密教義也就算近于登峰造極了。
      
      ……
      
      先從人世間個別的美的事物開始,逐漸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從一個美形體到兩個,從兩個到全體;再從美的形體到美的行為制度,從美的行為制度到美的學問知識,最后再從學問知識一直到以美本身為對象的那種學問,徹悟美的本體。”
      
      愛情是什么,也不是什么莫可名狀的東西,也許并不是很玄的東西,它因為抽象地忽胖忽瘦,讓你靠近了感覺不真實或者離別后深崁其中百轉千腸。
      
      一種情緒,一種欲望,一種理想。。。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is a rose...
      
      2、旁的什么
      
      先說說詭辯論
      
      我并不能深刻體會這是個什么鬼東西
      
      只是聽著前幾位大神贊頌美神的妙語,感嘆于他們獨辟蹊徑的思考力,每每想吸收為精華的時候,就發(fā)覺書的注腳寫著“此為詭辯論”的話語。
      
      詭辯?就是把黑的說成白的,也能讓聽著鼓掌?我以為是這樣,所以我覺得自己非常沒有立場,沒有辨析能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小女子道行尚淺,修行的路綿延深長。。。
      
      再說說對話
      
      前幾位贊頌愛神都從各自的角度,誠心誠意地獻上美好的敬意,唯獨蘇格拉底采用問答的方式以探究出愛的奧義,當然,這也是個充滿說服力的邏輯過程,就像律師在法庭中的辯論,每一次提問均有暗意。
      
      想到自己常說要反思要分辨,殊不知,在這其中,少了一個重要的提問步驟,沒有提問,便沒有導向思考,便沒有遞進升階。長久以來,我都是把問題拋給別人,在一個一個回答中對比求中。
      
      最后,說說這本書
      
      很遺憾,因為還有別的書目要讀,所以讀完《會飲篇》之后馬上還掉以借其他,如果有機會希望把其他章節(jié)通篇閱覽。
      
      很喜歡這本書的排版,更值得一提的是注解,尤其是每一位發(fā)言者最后,譯者還會將其論點提煉出來以便讀者理順其思路。
      
      只是,書名若取掉“文藝”二字會更好吧。
      
      
  •     
       阿里斯托芬說:“我說全體人類都只有一條幸福之路,就是實現(xiàn)愛情,找到恰好和自己配合的愛人,總之,回原到人的本來性格”。在此之前,他講述了一個非常神奇的人類神話:從前人的形體是一個圓團,每人有四只手四只腳,頭上有兩副面孔……這樣的人總共有三類,男人、女人、陰陽人。因為人類觸怒了神,神把人截成兩半,所以我們每人只是人的一半,一種合起來才見全體的符。每個人都常在希求自己的另一半,那塊可以和他吻合的符。于是他認為因為我們本來是完整的,對于那種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謂愛情。
       我相信這個是我聽說的最好的愛情的神話由來,不是被丘比特一箭穿心,更不是被月老紅線牽引,只因我們曾經(jīng)是一個人,現(xiàn)在我們就要找回被神劈開的另一半,回到最初的自己。然而我也明白,即使愛情的源頭如此奇妙,我仍然無法相信這個就是愛情的真諦。
       一如斐德若所言,愛神助人就善避惡,有道德的作用;尊敬愛神的人須全心全意,不惜犧牲性命,才達到愛情的最高理想。再如跑塞尼阿斯所說,愛神不只一種,應頌揚的是“天上愛神”而非“人間的愛神”,是心靈的愛而非肉體的愛;一切行為自身無所謂美丑,美丑因“做的方式”好壞而定,愛也是如此。此后在阿伽通那里,愛神得到了世間最尊貴的贊美:“人世間的和平,海洋上的風平浪靜,狂風的安息,以及一切苦痛的甜睡”。愛神是集世間之大美與大善于一生的存在。
       于是我不由涌起對無上真愛之向往,努力要抓住它,將這份桃花源一般的美好握于掌心。無奈它卻是肥皂泡那樣,五光十色,但一觸即破。正如《歌劇魅影》中,我無法不相信克莉絲汀不愛魅影,她以為魅影是她父親派給她的音樂天使,她以為魅影像天使那般擁有皎潔的光輝。然而她見到的是一副丑陋的面龐以及處于地底黑暗之處的他的居所。理所當然的她把身心投向了自己擁有顯赫權勢地位的青梅竹馬的懷抱,她和魅影心靈交匯的愛情脆弱無比,恍如幻影。
       所以我知道,一切關于愛情的光鮮表象都不是它的本質,它遠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也正如愛神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美麗。
       蘇格拉底說:“一個人既然愛一件東西,就還沒有那件東西;他想它,就是想現(xiàn)在有它,或是將來永久有它?!睈郾赜袑ο螅瑦矍榈膶ο笫敲赖?,故而美就是愛情所缺乏的,還沒有得到的。既然愛神缺乏美,所以她不美。不過愛神并非單單是不美的存在,美善同一,所以愛神也不是善的。愛情那層絢爛的外衣終于被慢慢脫下。
       聽聞過女巫第俄提瑪對于蘇格拉底的教誨,我們也就明白了愛神介乎美丑、善惡,有知與無知。神與人之間的一種精靈,是豐富和貧乏的統(tǒng)一,總之,就是一個哲學家。她和我們少數(shù)人有著共同性,而非高高在上的神靈,甚至可以說是她是我們之間的一員。
       明晰愛神的真實身份之后,對于愛情的本質也更為深刻。愛情其實就是想凡是美的善的永遠歸自己所有的那一個欲望,愛情的目的是在美的對象中傳播種子,憑它孕育生殖,達到凡人所能享有的不朽。
       愛必然是我們要達到不朽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我們人類的壽命何其短暫,不過光轉幾十年,也因此自古帝王多愛尋找長生不老靈藥。我們在時間的沖刷下,從稚嫩到衰老,幾乎是片刻的變化。很快便塵歸塵、土歸土。仿佛風中的裸巖,當最后它被千百年的風雨銷毀得只余下泥土時,誰還能記得它昔日的形貌?它無疑被放逐在過去,永遠被遺忘,永遠地腐朽著。如果我們沒有了愛神,我們便會同這裸巖一道,在過去腐爛殆盡。是故可朽者盡量設法追求不朽。達到不朽的唯一方法便只憑著生殖。
       我和第俄提瑪有著一致的觀點:“我們通常以為每一個動物在它的一生中前后只同是一個東西。”但這個其實是不成立的,因為我們始終處于變化中?!翱墒撬m然始終用同一個名字,在性格上他在任何一個時刻里都不是他原來那個人。他繼續(xù)不斷地在變成新人,也繼續(xù)不斷地在讓原來那個人死滅?!比绱思词篃o法得到永生,依憑著生殖以后一代接替前一代,以新的接替舊的。新的個體必然與原有者相類似,所以可朽者得以不朽。
       在第俄提瑪?shù)挠^點中,生殖力分為身體與心靈兩方面。身體方面的愛的方式便是求生育子女,得到名字的久傳,得到無窮的后世,以此令自己得以不朽。心靈方面的愛的方式便是創(chuàng)造,心靈孕育的東西就是思想智慧以及其他心靈的美質。一切詩人以及各行技藝中的發(fā)明人都屬于這類生殖者,他們孕育了巴黎圣母院,他們孕育了詩三百,他們孕育了悠揚的歌謠……這一類的人,只有他碰見一個美好高尚而資稟優(yōu)異的心靈才會五體投地去愛慕著。因其有著這樣一個愛的對象,他自小便孕育著的心靈生殖能力帶給他豐富的思想,而他們之間生育的子女比尋常肉體子女更美更長壽。他們的許多子女至今仍活在我們的生活中,他們是最最成功地獲得了不朽的能力。
       我無法忍受分辨不清愛情之種種,我不愿意因為愛情而變得迷狂。愛神的存在是讓人們更為幸福地去求知。人生而具有一半獸性一半神性,因為愛神的緣故讓人們拼命地淡化自己的獸性,逐步向神靠近。神是世上唯一不朽的存在,接近神性,也就讓我們更為接近不朽這一人生終極。
  •      讀的這本是從單位的閱覽室里借的,朱光潛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定價九毛七。里面除了大希庇阿斯篇,其他都讀過2、3遍了。但借書讀書的過程仍是幸福的,因為它勾起了我那段泛黃的年少回憶。上中學的時候因為學業(yè)枯燥,對讀書由愛轉恨,總想象著:上了大學就好了,再不用讀學習的書,倒是可以在圖書館里坐在心儀的女生旁邊,安心欣賞她讀書的樣子。
       誰知上了大學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書還是要讀,習還是要學,卻日漸沒了興趣。四年下來,每天都在磨洋工,要么就是踢球,但求考試通過就好。直到大二剛開始的時候,偶然得到一個在圖書館的兼職工作,每周兩個下午,在那里幫忙整理圖書。還書、上架,還干過移庫的重活?,F(xiàn)在想來,倒是一段很好的日子,也正是在那里,我又重新發(fā)現(xiàn)了與書的親近感。
       原來自己不理解的那些編碼,慢慢都知道了他們所代表的意義,知道了圖書分類的規(guī)則。從之前的暈頭暈腦,到后來可以很快找到那本書應該在那里。能迅速的提借閱者找到他需要的書,是一種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移庫則很累,需要把整架整架的書搬上搬下,書庫里非常悶熱、氣味難聞,有時簡直想逃走不干。最厚重的就是字典和百科全書,簡直能把人累死,一次只能搬幾本。每次工作結束后,我們還會討論今天遇到了一本什么什么書,有多重。偶爾自己也會挑選感興趣的書借回去看看,也不會覺得有多麻煩。而圖書館里最大的秘密,就是借書卡。就像《情書》里面的情節(jié),借書卡上面,承載著校園里那些陳年舊事。那些久遠的年份,甚至在我出生之前,那些陌生的名字,不知道在何處肩負著何種使命。將他們整齊有序地羅列在一起的,正是同一本書。他們的生命未必會有交集,也可能會有交集,可能在某一刻在校園里擦肩而過,甚至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同事、朋友??傊驮诮钑ㄉ贤嵬崤づさ貢鴮懼臍q月里,正是他們在閱讀同一段文字,嘗試理解同一種感受、獲取同一種認識、尋找相似或不相似的問題的共同經(jīng)歷??赡芩麄儙е粋€問題,在書中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可能他們帶著不同的問題,得到了相同的答案??傊?,在讀者求知的路途上,也是人生的路途上,他們的阿里阿德涅線團就在這張小小的卡片上纏繞在一起。一個多么令人驚奇而又有趣的發(fā)現(xiàn)啊,也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注意到。后來畢業(yè)前為了寫論文,自己也借了很多書。因為在圖書館打工,所以有方便條件,可以直接到庫里挑,要知道,這是博士生憑著介紹信才能有的福利啊。
       一轉眼離開學校已經(jīng)六年了。工作后讀了不少書,一是因為工作的緣故,二是因為學業(yè)的緣故,三是因為人生的緣故。也常常感嘆自己曾浪費的光陰,今天卻常常沒時間彌補。讀著、看著,也在良師益友的引導下,慢慢有了自己的價值取向和標準,也對讀書和生活都有了新的認識。偶爾還會到閱覽室借書,第一個習慣還是打開最后一頁,看看借書卡上的名字和時間,看看某年某月,是誰在陪今天的我一起分享這段泛黃的時光。猜想也許熟悉也許陌生的名字今天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也回憶在他們與黃卷青燈相伴的時候,我在什么地方,做著什么,是否依然無憂無慮,是否曾經(jīng)虛度光陰,是否為人生的困惑不解黯然神傷。時至今日,借書卡早就沒了用處,借還書的記錄變成了電腦程序中的幾個數(shù)字符號,我們也更難去作類似的猜想和回憶,或者這種嘗試本就是一種自欺欺人。因為,我們共同讀過的那本書也只是萬千拷貝中的一本,那些借書卡上沒有的名字,反而可能同我們有著更為一致或相似的精神體驗。
       讀書,因為我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尋找答案。
  •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譯”這四個字是我翻開這本書的因素之一,權威的翻譯應該會好過其他人的吧。
       第一篇是《伊安篇》,或許這篇是最不有名的一篇,整文讀下來,就像走過一段坑坑洼洼的山路,總覺得邏輯上總是有點問題。
       不知道是翻譯的問題還是柏拉圖本身的表達方式的問題,此篇的邏輯推理有些難以令人信服。我更相信是翻譯的問題,能量的轉化總是伴隨著許多耗散,柏拉圖寫就此文是用希臘文,而朱光潛前輩是根據(jù)英文翻譯成漢語的,一波三折,雖不至于面目全非,但精髓也會失去大半。
       開篇不久我就覺得邏輯有些不大對勁,所謂“誦詩人”的技藝屬于一種獨特的技藝,伊安耗費大量心力在荷馬詩作上,因此得以對荷馬解讀的最好,但蘇格拉底(或者說柏拉圖本人)卻要讓伊安和“占卜師”“漁夫”“醫(yī)生”來較量解讀荷馬詩作的不同內容:
       蘇:假如要你和一位占卜家來解說這兩位詩人說到占卜的話,無論他們說的同不同,誰解說的比較好呢?
       伊:占卜家會解說的比較好。
       ~
       ~
       后面就是和醫(yī)生漁夫等的比較了。
      在這里就有點問題,詩,是一種文學,解說詩,便是通過解說人的解說表達出詩人想要表達的感情和內容,而不是比誰對詩里面的內容更為了解。
       如果要比這方面,那么詩人在詩里提到的任何內容都有某方面的專家比詩人更清楚,就像詩人寫戰(zhàn)爭,名將比詩人更了解戰(zhàn)爭,詩人寫建筑,建筑師比詩人更了解建筑,如此推理下去,我們要詩人做什么?
       詩人雖然沒有比這些“專家”更專業(yè),但是在表達方面卻是專業(yè)的,所以詩人的存在意義便是暢快淋漓表達出人類內心的感觸。
       因此說誦詩人也掌握一種技藝,這種技藝是通過長時間的學習訓練得來的(即便是靈感也要有無數(shù)的汗水作為基礎),解說詩人所想表達的感觸和內容,更好的幫助群眾了解詩作的一個途徑。
       蘇格拉底(或者說柏拉圖)此后的推理很多都是有點無法理解的,在現(xiàn)在看來都是錯誤的,不過這也恰好證明人類文藝的發(fā)展。誰又知道呢,說不定我們自以為是的文藝論在后人看來也是可笑的。
       繼續(xù)閱讀~
  •     一直以來,許多人有觀念認為愛情片是俗氣、沒底蘊、不高明的東西。許多用以描述愛情的電影,其表達的套路也是千篇一律:王子公主被相逢,陰差陽錯再別離,最后誤會解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創(chuàng)意者既已如此沒創(chuàng)意,就不怪品讀者沒興致了。其實就算這樣,在眾多描寫愛情的影視作品中,仍然留下了許多不朽佳作。
      
      其實,愛情本是一件極不俗氣的事情。如果一定要說這其中有著某種世俗的成分,一定是表達者在其表達的過程中,將其不小心地世俗化了。口口聲聲的“我愛你”,就將這一精靈般的事物拉到了凡俗生活中間,使其出現(xiàn)的頻率多于一日三餐,多于柴米油鹽,在這種高頻度的口語強化之中,愛情就被大多數(shù)人習慣性地誤解了。其實,“愛猶如佛家的禪,不可說?!币驗檎f出來全是錯。愛情是什么?這是上帝也在思考的問題。
      
      柏拉圖早在古希臘,試著探討過這類問題。在《斐德若篇——論修辭術》中,借助蘇格拉底的愛辯論之口,柏拉圖認為:“有一種欲念,失掉了理性,壓倒了求至善的希翼浸淫于美所產生的快感,尤其是受到同類欲念的火上加油,浸淫于肉體美所生的快感,那就叫做”愛情””。在文章中多處,柏拉圖認為愛情是一種欲念。他認為,人類天生的求快感的欲念與習得的求至善的希翼相互調和且相互沖突,前者占優(yōu)勢時便為“縱欲”,后者占優(yōu)勢時便為“節(jié)制”。一個人若被“欲念”控制,變成快感的奴隸,他便想方設法從他的愛人方面獲取最大限度的快感,便嫉妒愛人身邊的親友,便想辦法把愛人占為己有,便在愛情消失的時候失信背義。借助對無愛情人的歌頌,善于雄辯的蘇格拉底與斐德若在最初都反對美少年去接受一個神魂顛倒的有愛情的人,而贊賞他們去接受一個神志清醒的沒有愛情的人。
      
      斐德若誦讀萊時阿斯的文章,褒揚無愛情的人不受情欲的驅遣,能夠顧及到自己的利益,不會為了愛情而忽略事業(yè),不會為了愛情而造成家庭糾紛,不會為著未來的愛人而拋棄現(xiàn)在的愛人,不會到處張揚私情,只講實惠而不講虛名,他所說的,沒有愛情可以讓彼此的交往更加長久穩(wěn)定,原因全部在于沒有愛情的人是理智而清醒的。
      
      在后面的討論中,蘇格拉底反而開始頌揚愛神,他認為有愛情者之所以容易犯妒忌和失信棄義的錯誤,是因為他們被愛情的“迷狂”所指使。這種迷狂是神靈的稟賦,有愛情者的迷狂遠勝于無愛情者的清醒,因為一個是由于神力,一個只由于人力。老天要賜人最大的幸福,才賜他這種迷狂。
      
      在我認為好的愛情電影中,它對愛情的詮釋都不是那么工工整整,功功力力,條條分明的。愛情不是清晰可見的午餐,一旦羅列,便可以碰觸和使用。如果說愛情是一種關系,倒不如說愛情更像一種情緒;如果說愛情是一種心安理得,倒不如說愛情是充滿欲望的迷戀與狂熱。愛情是人性中的五彩繽紛:《祖與占》中,愛情是充滿嫉妒的瘋狂相遇;《色戒》中,愛情是肉體橫陳的身體博弈;《感官王國》中,愛情是完全的占有與徹底的毀滅;《愛情萬歲》中,愛情是悶在心里無可提及的孤獨;《筋疲力盡》中,愛情是無征兆無理由的背叛。
      
      由此可見,“王子與公主最后甜蜜地生活在一起”的愛情娛樂片慣常套路可能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愛情敘事,更像是婚姻生活的敘事。愛情本是一件不計得失,不見未來的微妙的感官感受,愛情是當下。多數(shù)影視作品會把愛情擴展為事件,事件的結尾是愛情雙方的從屬與別離,電影院里的觀眾會在影片結束時對這段愛情予以評價“愛情成功了”或者“愛情失敗了”,這是不高明的做法。好的愛情是留在心里的情緒與情節(jié),是《斷臂山》中杰克離開時埃尼斯躲在墻角掩聲哭泣的壓抑,或淡然,或沉浸。是《色戒》中王佳芝為了易先生的床戲搭上性命的樂趣,或赤裸,或濃烈。
      
      柏拉圖對于愛情的描述中,我覺得最好的部分不是他對愛情所下的高度哲學的定義,也不是對迷狂與清醒的劃分,而是他對愛情的一段精彩敘述,很多人把精神之愛稱為柏拉圖式戀愛,可能也是源于此,我覺得這是我所讀過的,描寫愛情的最好的文字:
      
      “每逢他凝視愛人的美,那美就發(fā)出一道極微分子的流(因此它叫做“清波”),流到他的靈魂里,于是他得到滋潤,得到溫暖,苦痛全消,覺得非常歡樂。若是他離開了那愛人,靈魂就失去滋潤,它的毛根就干枯,把向外生發(fā)的幼毛窒塞住,不讓它們生發(fā)。這些窒塞住的幼毛和情波融在一起,就像脈搏一樣跳動,每一根幼毛都刺戳它的塞口,因此靈魂遍體受刺,疼得發(fā)狂。但是只要那愛人的美一回到記憶里來,他就轉痛為喜了。這痛喜兩種感情的混合使靈魂不安于他所處的離奇情況,彷徨不知所措,又深恨無法解脫,于是他就陷入迷狂狀態(tài),夜不能安寢,日不能安坐,只是帶著焦急的神情,到處徘徊,希望可以看那具有美的人一眼。若是他果然看到了,從那美吸取情波了,原來那些毛根的塞口就都開起來,他吸一口氣,刺痛已不再來,他又暫時享受到極甘美的樂境。所以他盡可能地不肯離開愛人的身邊,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父母親友全忘了,財產因疏忽而遭損失,他也滿不在意,從前他所引以自豪的那些禮節(jié)和規(guī)矩,也被他唾棄了。他甘心做奴隸,只要人家允許他,緊靠著他所渴望的人躺著,因為他不僅把他當做具有美的人來崇敬,而且把他看成消災除病的醫(yī)生?!?br />   
      “因此那愛人受到無限崇拜,就像是一個神,而那情人并非開玩笑,而是出自真心真意。。在愛人方面,他對這個忠仆也自然有一種友誼。”
      
      “這樣的他在愛了。愛什么呢?他說不出,也說不出他嘗的什樣滋味兒,為了什么理由?!那槿讼褚幻骁R子,在這里面他看見了自己的形象。”
      
      愛情是magic,愛情也是miracle。在這個愛情事件很豐盛,愛情很貧瘠的時代,當我們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們都談些什么。
      
  •     深夜里看到這段,灰常震撼。
      建議看英文版。朱翻譯得其實還可以。但是英文的語境貌似更貼切。
      A man is called the same,and yet in the short interval which elapses between youth an age,and in which every animal is said to have life and identity,he is undergoing a perpetual process of loss and reparation—hair,flesh,bones,blood,and the whole body are always changing.Which is true not only for body,but also for soul,whose habits,tempers,opinions,desires,pleasures,pains,fears,never remain the same in any one of us,but are always coming and going;and equally true of knowledge,and what is still more surprising to us mortals,not only do the sciences in general spring up and decay,so that in respect of them we are never the same;but each of them individually experiences a like change.For what is implied in the word "recollection",but the departure of knowledge,which is ever being forgotten,and is renewed and preserved by recolletion,and appears to be the same although in reality new,according to that law of succession by which all mortal things are preserved,not absolutely the same,but by substitution,the old worn-out mortality leaving another new and similar existence behind unlike the divine,which is always the same and not another?And in this way,Socrates,the mortal body,or mortal anything,partakes of immortality,but the immortality in another way.Marvel ont then at the love which all men have of their offsprings,for that universal love and interest is for the sake of immortality.
  •     此乃一本記錄蘇格拉底生活中與他人的對話的書籍,從蘇格拉底的語句中可略窺這位哲學家的思維方法與思想深度,但由于與我輩相隔的年代甚遠,社會背景相異甚遠,抑或本人的水平不及,蘇格拉底的很多想法不能為我所認同,閱讀時略有不爽之感
  •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札記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重印 2005年購于當當網(wǎng)
      
      
       談哲學和聽人談哲學,對于我向來是一件極快樂的事,受益還不用說。此外的談話,尤其是你們這班有錢人和生意人的談話對于我卻是索然無味的,你們既是我的同儕,我不能不憐惜你們,自以為做的是天大事業(yè),其實毫無價值!也許你們也在憐惜我的不幸,不過你們只自信是對的,而我對你們的可憐情形,不只是相信,而是真正知道!(朱光潛譯)
      
       【附錄】
       自己談論愛智慧的事,或者聽人談論這方面的事,我認為這樣做給我?guī)順啡?;至于別的談話,特別是你們這些富戶和有錢人的談話,我覺得索然無味。我也憐惜你們這班朋友,因為你們自以為做了點事業(yè),其實毫無價值可言。也許你們也在憐惜我,認為我不中用,我卻認為你們是自以為是;我不僅認為你們不行,而且知道你們不行。(王太慶譯)
      
       我不知道還有什么事情能比談論和聆聽哲學更加愉快,更不用說從中受益了。而那些日常談話,比如你們這些人談生意和金錢,令我感到興味索然。當我的朋友們在做那些絕對沒有價值的事情,而且還以為自己非常忙碌的時候,我真為他們感到遺憾。當然,我也知道你對我的看法。你把我看成一個可憐蟲和倒霉鬼。如果你是對的,那么我也不會感到驚訝。但我并不認為你不幸,我認為你非常幸運?。ㄍ鯐猿g)(按:末句讀來不知所云。)
       2005.11.5
  •     友情提醒:此文與書只有一毛錢關系,入者慎。
      
      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網(wǎng)上流行的東西多是對他人——包括他人的書籍,操蛋的時事等——進行描述分析的東西,凡是涉及自我的(明星八卦除外),無人問津者居多。薩特說炮轟他人會有人為你鼓掌,屠刀對向自己,便不乏有人向你開炮。但是,不做英雄,不過是想做回人,為什么就“向我開炮”了?
      
      曾看一篇描寫翡翠首飾的文章,作者在末尾加了點親身經(jīng)歷與個人見解,文章下面有人評論,說前半段都很好,唯獨太主觀,個人東西太多。如果以這個思路看,評論者喜歡看的大概是客觀,是報道類文學,如,新聞通訊。一如身體冷暖,自知不需他人教授。
      
      那么就來看什么是客觀,它是不是你用筆描寫的眼見的事物?你對一張桌子立體印象深刻,也有生花妙筆,描寫出的桌子與實體桌子八九不離十,膚質顏色,高矮胖瘦,一概不差,但依然是經(jīng)過了大腦加工,我們是不是承認經(jīng)過人為加工的就意味著具有主觀能動的參與?那么客觀從何而來?柏拉圖說萬物都有其“理式”,只有它是客觀的,是真實的(其實理式是虛構的),作為實體的物體本身依然不過是“理式”的個別事例,所有現(xiàn)象物體都不過是理式的影子,而對現(xiàn)象世界進行描繪則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這么看文字,繪畫,等等一切藝術行為都逃不脫主觀加工,藝術雕飾。
      
      既然都是主觀,接下來我們再看,為什么含有“我”的篇章往往比較冷門?莫非真是因為人心似魔,隔著畫皮隔著地獄,亦或是雞蛋好吃,何必知道下蛋的母雞?自曝過多相當于自掘墳墓,把個人言行一五一十得記錄在案,猶如建立檔案,屬于中情局的高度私密,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陌生人惦記恐懼癥”。
      
      接下來看文字的功能,它最初是替代結繩用來記事,發(fā)展到后來才有交流,與此同時書面語形成,而書面語形成之后竟然逐漸代替口頭表達,成為宅人們,文字工作者們最主要的溝通方式,這很讓人驚奇,為什么人要放著活生生的現(xiàn)實不去“體驗”,轉而極盡描述想象之能事,在文字中尋求解脫,吃得精神爆脹?
      
      蘇格拉底對文字記錄很不屑一顧,個人的永遠都是個人的,在文字中任憑想象馳騁四方遠不如在大千世界中品味眾生來得暢快淋漓,也即古時所說的“言教不如身教”,相比而言,顯然是現(xiàn)實中的實體更有質感。但蘇格拉底走得有些過頭,文字也有質感,但介于整個希臘歷史更重視哲學上的思辨,而不重個人情感,于是反映個人生活的文字反倒滯后很多年才出現(xiàn),從文學即神學轉變到文學即人學,所用時間非短。這方面倒是中國千古流傳的文字理念更為動人心弦,可怨可言志,發(fā)展到現(xiàn)今就是,文字里個人的,社會的,政治的,五毛的一概不缺。
      
      再看一個人在認知上是否有限?有公式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是針對個人所言,又有公式,最了解你的人永遠是你自己,推論得出,對他人的任何探討都是有失偏頗的。問題自然顯現(xiàn),是何促成越來越多的人對解剖“他人”上癮而對與自己切身相關的一言不發(fā)?我想不妨從以下兩個大因素著眼。
      
      首先,社會因素。社會因素其實包括很多,諸如文化,制度,環(huán)境等等,為避免被強,略微簡述。一般來說,一個社會的個人身份越是隱形,那么社會的總體價值取向一定是相對宏大的群體身份,說白了,也就是輕視個體,取而代之的是強化整體。而我們這一代很不幸,這個整體恰好是時常凌駕與個人之上的強奸意志。書寫自我,一旦與社會的整體價值取向有出入,那么搞不好就是,永別了,伙計。
      
      第二,個人因素。理念中不追求宏大的理想就妄為文化人,所以“為文”如果出現(xiàn)“為人”則代表了一種失敗,抱有此觀念的人多數(shù)是有著滿腔的熱血,也在尋求著另外一種反抗形式,即,在聽話中不聽話,話說得隱喻含糊,而不至于觸犯底線,本來應該是文學家最擅長這種反抗形式,但目前看,國內似乎還找不到一位像樣的文字工作者可以厲害到含沙射影,一劍封侯的。當然另外一種人是完全的退避寒舍,躲進小樓,堅決不觸雷,同時也不敘述自我,而是有意識的做好自我的那份差事,我認識很多這樣的人,也很欽佩他們泰山崩于眼前而不撒腿就跑的沉著冷靜,只因為退避本身就是一種極為有力的還擊。
      
      說到最后似乎什么也沒說,甚至越說越糊涂。賣糕集訓說就是這樣,我噤若寒蟬鑿鑿無聲地說許是這樣?哈哈,歇菜,收筆去偷菜。
  •     《文藝對話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篇系統(tǒng)研究美學的文章,其主要探討的問題是“美是什么?”通過借用老師蘇格拉底的名義,在與古希臘赫赫有名的詭辯者希庇阿斯的針鋒相對的辯駁中,體現(xiàn)了柏拉圖自己的美學思想。
       在《大希庇阿斯篇》的末尾,蘇格拉底說:“至少是從我和你們的討論中,希庇阿斯,我得到了一個益處,那就是更清楚地了解一句諺語:‘美是難的’?!睘槭裁凑f“美是難的”呢?因為在這篇文章里所要探討的是關于美的本質的問題,具有普遍性;而希庇阿斯一開始就將這個問題理解成“什么東西是美的”,就把這種“美”具體落實在某一個事物上,即用個別性來定義普遍性,這是不合理的。如一開始希庇阿斯認為“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但蘇格拉底反駁說,一匹漂亮的母馬,一個精致的陶罐,一個美的豎琴,這些東西看上去都是很美的,但據(jù)希臘唯物哲學家赫剌克立特認為,最美的猴子比起人來還是丑,因之可推導最美的年輕小姐比起女神來也還是丑的。這里所體現(xiàn)的是美的相對性,是流動的、暫時的,當然不能成為美的定義;又如之后希庇阿斯提出“美是黃金”,認為凡是東西得到了黃金的修飾與點綴,就成其為美了,但蘇格拉底又用希臘大雕塑家菲狄阿斯用象牙和云石雕刻出了飽含真實、自然之美的雅典娜女神像的例子來證明美不一定是黃金所賦予一切事物的。柏拉圖在《會飲篇》中對于個別事物的美與美的理念作了區(qū)分:“這種美是永恒的,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它不是在此點美,在另一點丑;在此時美,在另一時不美;在此方面美,在另一方面丑;它也不是隨人而異,對某些人美,對另一些人就丑。還不僅如此,這種美并不是表現(xiàn)某一個面孔,某一雙手,或是身體的某一其他部分;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篇文章,某一種學問,或是任何某一種個別物體,例如動物、大地或天空之美……?!?br />    在以上兩個物質主義的觀點被蘇格拉底否定之后,希庇阿斯終于回到了美的本質的普遍性問題上來了。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可能的第一種答案是“美是恰當”,因為蘇格拉底在前面引用雅典娜女神像的例子時提到她的面孔和手足是象牙做的,而她的兩只眼珠使用云石做的,這種組合產生了美感,所以希庇阿斯就一口咬定“使每件東西美的就是恰當”。雖然這個結論看不出有什么大的謬誤,我個人也曾把這種“恰當”看成是“和諧”,符合畢達哥拉斯學派的主張,豐子愷先生也說過:“美學上所謂‘多樣的統(tǒng)一’,就是說多樣的事物,合于自然之律而作成統(tǒng)一,是美的狀態(tài)?!钡1影⑺古e的例子則把這種“恰當”的范圍給縮小了——一個相貌不揚的人穿上一件合適的衣服,外表就好看起來了。于是蘇格拉底指出,如果恰當只使一個事物在外表上顯得比它實際美,那只是一種錯覺的美,隱瞞了美的真正本質,所以不能明心見性而成其為美。因為“至于恰當是否產生實際美,對話并沒有明白地談到”,所以這種“恰當就是美”在狹小的定義中被駁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到了此時,理屈詞窮的希庇阿斯借口想逃,于是蘇格拉底自己提出一些可能的定義來與之討論。他先提出了“美就是有用的”觀點,說明白就是人類最早的樸素的審美觀念——實用主義,說某一事物有用,是因為在某種情況下發(fā)生的效果能幫助達到某種目的,就是美的;反之,若它毫無用處,就是丑的。這種十分近似于后來出現(xiàn)的亞里士多德“四因說”之一的說法,因其目的帶有很強烈的主觀因素,判斷的標準不是“美本身”,而是人,所以蘇格拉底就指出人的目的有好有壞,有用而用于壞目的,就不是美而是丑了。
       接著,蘇格拉底又拋出了一個觀點“有益的就是美的”。如果說有益的就是指產生的一種好結果,那么,產生這種好結果(善)的原因就是美。這個觀點與真正的那個蘇格拉底的主張如出一轍?!鞍⑺鼓舅乖u論到蘇格拉底的這一觀點時,說過一段很精辟的話:美不是事物的一種絕對屬性,不是只屬于事物,既不依存于它的用途,也不依存于它對其他事物關系的那種屬性。美不能離開目的性,即不能離開事物在顯得有價值時它所處的關系,不能離開事物對實現(xiàn)人愿望他到達到的目的的適宜性。就這個意義說,‘美’和‘善’兩個概念是統(tǒng)一的;也就是從這個意義出發(fā),蘇格拉底始終一貫地闡明了美的相對性?!钡伲┨K格拉底又辯駁說原因和結果不能是一回事,就像父親不是兒子,兒子不是父親一樣,所以,“美不就是善,善也不就是美”。我個人認為,柏拉圖的這個觀點,是對老師蘇格拉底的學說的一種突破,也是對當時流行的對美的認識的一種挑戰(zhàn),具有進步意義。
       “美就是視覺和聽覺的快感?!边@個結論是最后的觀點了,而希庇阿斯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美的定義,因為一些美的事物刺激人的視覺和聽覺能產生一種美的快感。但是否真是這樣呢?蘇格拉底也否定了這種看法。它的理由有三:第一,有些習俗制度是美的,但與視聽產生的快感無關;第二,如果美單純是感覺上的愉快性,但拋開視覺、聽覺,其他如飲食、情欲之類也能產生快感,卻不能成其為美,甚至是丑的;第三,眼睛和耳朵是兩種不同的器官,視覺和聽覺產生的快感不是相同的,這就意味著美是兩種不同的快感。但美本身只有一個屬性,不能有兩種不同的快感組成。所以“美就是視覺和聽覺所生的快感”的結論也是不對的。
       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柏拉圖解蘇格拉底之口否定了六種結論,卻也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美與和諧、實用主義、感官主義和道德倫理還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大希庇阿斯篇》雖是柏拉圖早期的美學思想的體現(xiàn),還只是其美學理論的一個雛形,但“可以看出,他企圖把一般和個別,絕對和相對,理性和感性割裂開和對立起來解決美的本質問題?!?br />    朱光潛先生認為這篇對話是美學的重要文獻,后來美學上許多重要思潮都伏源于此。我覺得對于我們這些初涉美學領域的求知者來說,《大希庇阿斯篇》所體現(xiàn)的美學思辨值得我們細細推敲和品味上一番了。
      
  •     (一)憑宙斯,讓我向愛神致禮。
       愛神,最古老的神,這就是出身的光榮。
       ”首先存在的是混沌,然后是寬闊的大地,一切事物的永恒的安穩(wěn)基礎隨之而起,隨后,就是愛神?!?br />    愛神,最高幸福的來源
       如若沒有對于壞事的羞恥和對于善事的崇敬,論誰都無法做出偉大優(yōu)美的事來
       縱然是最怯懦的人,也會受愛神鼓舞,做出英勇的事來。
      
       被愛的人向愛的人表現(xiàn)的恩愛更博得神的贊賞,
       因為愛人是由于愛神的憑附,更富神性;而被愛的人所觸動的,是純粹于人的情感。
      
      
      (二)一般雅典人的論調:與其暗愛,不如明愛
       人們對于愛人都加以極大鼓勵,把追求愛情的勝利看作光榮。
       為著爭取這個勝利,愛人可以做出種種離奇之事,而習俗給予這種自由,因為他所要達到的目的是非常高尚的
       而這些離奇行為,如果為著旁的目的或效果,而不是為了愛情,就逃不過哲學的極嚴厲的譴責:譬如苦求,哀懇,發(fā)誓,睡門檻...
       為著品德而去眷戀一個愛人,總是一件很美的事。
      
      
      (三)最相惡相仇的,是那些相反的品質,例如冷與熱,苦和甜,燥與濕
       如果有一種有節(jié)制的愛情,把他們約束在一起,使相反為相成,便會產生適度的和諧,
       這是愛情的兩重性,音樂也是一樣。
      
      
     ?。ㄋ模┤绻@樣一個人,無論是怎樣,碰巧遇到另外一個人恰是他自己的一半,那會產生怎樣的情形呢?(這個一半,有三種并存)
       他/她們就會馬上互相愛慕,互相親昵,不肯分離。
       他/她們終生在一起過共同的生活,可是彼此想從對方得到什么好處,卻說不出。
       很顯然地,兩人心中都在愿望著 一種隱約感覺到而說不出來的另一種東西。
       這一切原因就在于我們本來是完整的,對于那種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謂愛情.
       全體人類都只有一條幸福之路,就是實現(xiàn)愛情,找到恰好和自己配合的愛人,總之,回原到人的本來性格
       這種回原既然是最好的事,那么,達到這個目標的最捷的路徑當然也是最好的路徑,就是得到一個恰好符合理想的愛人.
      
      
      (五) 愛神勇敢,連戰(zhàn)神也抵擋不住愛神
       而一個人,不管對詩多么外行,只要被愛神掌握住了,就馬上成為詩人.
       阿波羅怎樣發(fā)明射擊,醫(yī)藥和占卜?都是欲望與愛情的誘導
      
      
     ?。┨幵谔厥獾木秤?
      
       愛神介乎貧乏與豐富之間,有知與無知之間.
      
      
  •   我覺得吧,蘇格拉底的目的就是要說明詩,頌詩,都是一種來自于神的靈感而不是普通的技藝……雖然我對技藝這種說法還不是很了解……
  •   今天我也在讀這本書,那段話也妙極了。
    可是,愛情也的確能把人煎熬得很痛苦,
    愛人也不會那么容易接受情人……
  •   柏拉圖肯定是經(jīng)歷過真正愛情的人,不然是描寫不出這么細膩的愛情的感覺的。。。
  •   看到你的提醒,又翻看了一下中文的,果然覺得英文的情緒要強烈很多。
  •   可惜不懂希臘語,要不然可能會有更好的感受。
  •   只看過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70410/
    ....
    所以還缺個 2b的么...
  •   乃有多閑來看這個啊。。。
  •   大概沒有文藝的咸...我很早就看過這個啊【高中?...
  •   我是說看這個評論?。?!
  •   哦...只不過無意點到你的頁面 順手看看有啥好玩的而已...花線這個了 所以吐吐槽...
  •   王太慶贏了這一局。
  •   不認識自己豈能認識他人
  •   “柏拉圖所著的《文藝對話集》中……”,前面6個字須去掉。
  •   謝謝,已作修改。當時文字很稚嫩,見笑了。
  •   寫的很好啊,我最近也在讀這個,但是有幾個問題想與你探討,其中一個就是假蘇格拉底一開始說美與善由于因果關系而非同一概念,而后面為什么又不甘心承認“美不善而善不美”呢?
    就我自己讀的感覺,似乎后者是在說,美的東西,或者美這個理念并不善,這里的不善有貶義,理解為不是善的,反之善不美也亦然。可是,如果這里說的是美的東西并不善,善的東西并不美,則與前面美(的概念)不是善(的概念),善(的概念)不是美(的概念),有偷換概念之嫌。
    如果說是另一種,說美這個概念并不是善的,我指的是包含貶義的不善,則似乎帶著一種悖論。首先按照柏拉圖的觀點,任何東西本身能夠是善的,也是因為有善的這個東西加入,而不是這個東西就是善,因此美與善不是同一個東西似乎并不妨礙把善加入到美中,尤其是善作為美的結果,一個美的東西自身的美可能自發(fā)的就導致了善。另一方面,難道有什么東西能夠是善的嗎?我指的不是分有善的概念,把善加入到這個東西之中,而是與善這個概念同一,既X既善,善既X。在柏拉圖的一元論范式下,這個東西是不可能的,他會說如果這兩個東西即使善又是X,那么一定有一個更加高級的理念去包含他們兩個。我對柏這里的證偽過程尤為困惑,坦白的說,我覺得有點奇怪。所以還望不吝賜教。
  •   而如果單純的就是說美的理念不是善的理念,或者美的概念不是善的概念,這個又有什么不滿意的呢?
  •   對于愛情的論說,確實很棒
  •   沒看出有什么高明的地方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