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腳與西服

出版時間:2003  出版社:智庫文化  作者:張邦梅  譯者:譚家瑜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小腳與西服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4條)

 
 

  •     不能免俗地從人間四月天了解到這幾個人之間的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然后很長時間他們的面貌就一直是那幾個演員的樣子,后來才慢慢地發(fā)現(xiàn),比起真人,黃磊等人真是太膚淺了。
      
      周迅和伊能靜的貌是不及林徽因和陸小曼了,劉若英雖是比張幼儀美,但那種帶著男人氣的堅韌,嚴肅到稍顯木訥,是一點也沒有了。至于徐志摩,總是他真真對得起才華橫溢天真爛漫,又在最好的年華突然死去,不必似唐伯虎般壓抑終老,也好過金圣嘆無辜妄死。他也許可以稱作造化的產(chǎn)物,只專于一時一世。
      
      初看此書時對作者的自述頗感興趣,作為ABC面對中西文化的掙扎和張幼儀近百年前面對新舊文化時候的無措竟然隱隱地呼應(yīng),這或許也是作者少年時期執(zhí)拗地對張幼儀進行口述采訪的原因。她潛意識里覺得,這位姑婆和自己有種跨越時空的聯(lián)系,而姑婆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將令她獲益匪淺。
      
      但看到后時,還是不禁陷入對三個女子的思考。這三個女子早走完了迥然不同卻各自精彩的人生,一切功過自留后人評說。究竟是要像林徽因般獲得光鮮而虛偽,陸小曼般恣意而萎靡,還是幼儀這樣嚴謹無趣,卻求得了一生的自立,然后安然終老,這種分岔路的為難,每一個現(xiàn)代女子也不得不面對和回答。
      思來想去求而不得,只能說應(yīng)該像張幼儀這樣,抓住機會,改變自己,做那個想成為的自己,至于結(jié)果,自有天注定吧。
      
      以及,二哥和四哥真是太搶眼了,雖然理智告訴我四哥是王道,但是理想主義的二哥真是抓人啊。
      又及,重看了四月天,徐志摩這樣的鞋拔子臉,怎么就找了一張小貓臉的黃磊呢?
  •     看到書評里有很多人為張幼儀平反。首先,我個人挺欣賞她的,尤其是離婚后的她。但即便欣賞,也不能否認她身上脫不去的舊習(xí)俗的牽絆。
      拿文章開頭說,她會告訴張邦梅,身為女人,要怎樣怎樣,出嫁又要怎樣,完全是傳統(tǒng)的三從四德。在文中,她承認,婚姻之事要聽父母、兄長之言。即便后來改嫁,也會去尋求兄長和兒子的意見,認為這件事需要他們做主才可。在硤石,她遵從道德規(guī)范,早起給二老問安,晚上待二老同意她退下后才休息。嫁到硤石卻從未到街上逛過只因人妻不能出戶。種種這些,無不反映出她的守舊,她對三從四德的恪守。難怪向往西方文化的徐志摩會不待見她。當然,這不待見里也有很多偏見。徐志摩在見到她照片的第一眼就給了“土包子”的評論。我不知道張的長相如何,但至少,從照片上,肯定不會讓人眼前一亮,跟活潑美麗的林徽因就更不能比了。在徐志摩眼里,張幼儀既不漂亮,同時她的行為又完全是按照舊時代的傳統(tǒng)來規(guī)范自己的,因此,不待見她也不奇怪。
      而且,從張幼儀跟徐志摩相處的描述來看,是相當無趣的。這其中很大一部分自然是徐志摩的原因:他不愿意跟她聊。而她自己也說,雖然跟二哥三哥可以很暢快的聊天,但與八弟,卻跟面對徐志摩一樣,不自覺的變得很壓迫很嚴肅。所以,不能不說,她也有責(zé)任。
      而在離婚之后,尤其是在德國生活過一陣之后,她開始改變,努力學(xué)習(xí),改變自己,也改變周圍。她的能干是無法否認的,但即便這樣,也改變不了她骨子里的傳統(tǒng)。
      她說,在離婚后,徐志摩和她之間反而比以前更近了。我很欣賞。因為這時候她對于徐志摩不再是負擔(dān),而她留德之后的變化以及能力的展現(xiàn),也讓徐志摩頗為欣賞吧。只是兩個人不適合做夫妻而已。
  •     一口氣讀完《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酣暢之感,淋漓盡致,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
      
      也許性格只能決定我們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命運。
      
      而命運,是由很多很多玄之又玄的東西決定的,一次家庭變故,一個偶然或必然的選擇,某個際遇~~
      
      我們的命運,就在一系列的必然的機緣或偶然的巧合里峰回路轉(zhuǎn)、百轉(zhuǎn)千回。
      
      
      
      本書講述了張幼儀從出生直到第二次婚姻的近半個人生的起起伏伏。
      
      無論哪一段人生單獨成文,張幼儀都是一個精彩的女人。
      
      她,獨立,剛強,柔韌,好學(xué),明是非,懂真心,識大體,有智慧。
      
      
      
      表哥家遭盜,張家搬家,告訴我們,命運有時會跟我們開個玩笑。
      
      在那個很多小腳配西服的年代里,選擇徐作為張家的女婿,告訴我們,沒有最好的,也沒有合適的,只有珍惜2字。
      
      徐堅持離婚,告訴我們,有的人的命運從一開始就是個悲劇,他的性格注定了這個命運。
      
      張簽字離婚了,告訴我們,我們只不過在別人的悲劇里上了個場而已,但我們可以繼續(xù)自已的人生。
      
      從歐洲回家后,張家2老對女兒離婚的態(tài)度,告訴我們,在愛與關(guān)心里,沒有什么是非得堅持的,沒有什么是絕對的原則,更沒有什么是不可包容接納的。
      
      多年與徐家2老的關(guān)系,告訴我們, 人與人是相通的,但徐是個例外,還是年少無知?
      
      
      
      不是苦難的婚姻讓一個女人變得堅強,而是一個堅強的女人讓一個悲情的婚姻充滿曖意、愛意、包容。
      
      若徐不是35歲早逝,若徐可以如常人一樣終老, 他是否會羞虧曾經(jīng)對張的羞辱,是否會懺悔對張的冷漠,是否會后悔他對陸小曼的付出,他們是否還有機會再在一起?這一切,不得而知。
      
      這樣的女子,在婚姻里,如像林徽因一樣可以自我選擇,那將會是怎么樣的一生?
      
      這樣的女子,若自身的力量對命運有更多的影響力,那將會是怎么樣的人生?
      
      無論過程如何,張幼儀是位始終都會綻放的女人。而與徐志摩的家變和時代的動亂,帶給她更多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讓她綻放地堅強、漂亮、自在。
       假若,她嫁給像梁思成一樣的男人,而不是一位詩人,她一定綻放得無比柔美、溫和。也許,她會以另一種姿態(tài)與同時代的女性們媲美。
      
      
      也許命運里冥冥之中的安排,我們無法掌控,但我們可以選擇更堅強或更懦弱。
      
      也許在愛與被愛里,我們無法決定遇到誰,但我們可以決定與誰走這一輩子。
  •      本書是張幼儀的侄孫女張邦梅根據(jù)張幼儀晚年的回憶寫得她與徐志摩之間的糾葛。以前我們只知道林徽因和陸小曼這兩個徐志摩最愛的女人,卻很少對他的原配張幼儀產(chǎn)生關(guān)心,印象中張幼儀或許只是個舊思想舊傳統(tǒng)中的女人。
       但是本書用不一樣的視角,從張幼儀的角度重新描寫圍繞在徐志摩之間的故事。如果站在張幼儀的角度來看,徐志摩將她的形象先入為主得定性為“鄉(xiāng)巴佬”,導(dǎo)致最后一直不想去了解她,也不搭理她。尤其是描述他們兩人婚后的生活,真的看得很無奈,很郁悶,徐志摩正眼也不去瞧她,不去理解她,而張幼儀呢,礙于從小受過的傳統(tǒng)教育,也就默不作聲。假如,當初張幼儀積極主動點,能讓徐志摩了解她也是一個渴望求知,渴望西式自由的人,那么他們兩人會不會有好的結(jié)果,徐志摩會不會不會發(fā)生事故呢?從本書來看,真的覺得張幼儀和徐志摩雖然八字不合,但是張幼儀才是適合徐志摩的最佳良配。
       說句實話,我喜歡民國,大多原因是喜歡民國時那些兼具中國古典與西方思想的堅強的新知識分子。即使是沒有像林徽因、陸小曼如此有才華學(xué)識的張幼儀也對知識充滿了好奇,既有傳統(tǒng)的價值堅持,又有西方的自由思想。而看看現(xiàn)在,還有這樣的人存在嗎?傳統(tǒng)一定是不好的嗎?為什么我反而崇敬那些古典底蘊深厚的人呢?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價值觀、思想、道德怎么可能全部都否定呢?
  •     張幼儀和她的家族似乎總依附徐志摩存在。事實上,民國時期的上海灘,張幼儀的家族遠勝徐家,“中華民國憲法之父”、中國銀行總行副總裁、中國蔬菜公司老板、女時裝設(shè)計師都出自張家,包括張幼儀自己,上海第一任女銀行家。甚至徐志摩全集也以她編著的版本有著最不可替代的歷史文獻價值——里面充滿了動用家族關(guān)系拿到的各種真跡。
      
      
      
      
      全臺灣男人心中的夢中情人,馬英九的大女兒馬唯中結(jié)婚了,嫁得風(fēng)雨大作,據(jù)說周美青和馬英九都不怎么滿意。女婿是模特,出了名的花心,愛情長跑期間有過多次劈腿記錄。可是到頭來,抱怨聲最大的卻反而是男模的家長,對這個安排不滿意那個安排不高興。馬英九和周美青忍氣吞聲。自己的女兒被人吃定,做父母的再有影響力,也無能為力。
      時光倒轉(zhuǎn)一百年。1913年,正在蘇州第二女子師范學(xué)校讀書的張幼儀放假回到嘉定的家,便被父母叫到客廳,遞給一只小銀盒子。里面是一張下巴尖尖、戴著金絲邊眼鏡的男人照片。那是家族為她選定的門當戶對的未婚夫,徐志摩。
      多年以后,在美國紐約定居的張幼儀對侄孫女張邦梅說了一段對她那段著名婚姻的總結(jié):“在中國,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后,得聽父親的話;結(jié)婚以后,得服從丈夫;守寡以后,又得順著兒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錢?!彼拇跋拢瑲W美的女人們正在大喊大叫證明著自己的存在和價值。她說出的并不是她自己的聲音。那是從清末響徹到民國,又從上海冤魂不散地尾隨到紐約,至今依然游走于人間的聲音。
      
      
      
      
      大家都知道徐志摩不喜歡張幼儀。訂婚的時候,他看了一眼她的照片,就嘴角往下一撇,嫌棄地說“這個鄉(xiāng)下土包子”。
      事實上張幼儀非常時尚。她出嫁時穿的禮服不是傳統(tǒng)的紅嫁衣,而是當時很少見的多層的白色紗裙。那是她父親特意派人去歐洲采買的。
      現(xiàn)在的時尚人士打個飛的去vera Wang 定制一套婚紗,就稱得上有生活態(tài)度,對品質(zhì)有追求。張幼儀的父親在那個年代不懼萬水千山從歐洲為女兒定制婚紗,簡直就是民國時的Lady Gaga,炫酷狂霸拽的時尚教父范兒。
      這個時尚教父范兒的家族給張幼儀陪送的嫁妝之豐厚令人咂舌,光是家具就多到連一節(jié)火車車廂都塞不下,最后只好安排駁船運送。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之中,張幼儀的身上自然集中了那個年代一切代表著“潮流”的因素。
      她玩過當時最非主流的游戲:進學(xué)校讀書,而且一讀就讀到十六歲——那時候的主流是:女孩子家活著就是為了結(jié)婚;她還玩過當時最出格的行為藝術(shù):不纏小腳……
      但是所有的潮和財富到了徐志摩面前,都成了夢幻泡影。洞房花燭夜,張幼儀很想大聲感謝命運的安排,卻最終沒能說出口;輕蔑伴隨了她的整個婚姻,婚后5年徐志摩從未正眼瞧過她;
      1920年冬,在由巴黎飛往倫敦的飛機上她暈機嘔吐,徐志摩嫌惡地別過頭……
      張家的兄弟都是高學(xué)歷人士,張幼儀和他們在一起能無話不談,但在丈夫面前,情況總是“你懂什么”。
      究竟是什么讓時尚教父范兒被深深埋進了徐志摩的白眼堆里?在洞房花燭夜,讓張幼儀把即將脫口而出的感言吞回肚子里去的,是父母教育她的一句話:新婚之夜,第一句話一定要讓丈夫先開口說。然后她便失去了打開局面的大好機會。時尚教父范兒的父親張潤之,在送給女兒滿滿的時尚感和一船船財富的同時,還附送了兩條終身訓(xùn)誡:第一,一旦進了徐家的門,絕對不可以說“不”,只能說“是”。第二,不管丈夫和她之間發(fā)生什么事,她都得以同樣態(tài)度對待公婆——于是,他們對這個女兒所有的期待和附贈的所有財富,都被消解了個無影無蹤。
      張潤之是一個性格上非常崇尚隱忍的人。他是清代知縣之子。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張潤之年輕時算是個富N 代,“有許多地產(chǎn)和文物收藏”。然而有一年,家族里有人珠寶失竊,他的長子被人一口咬定是小偷。親友們忿忿不平,勸他找律師打官司,為未成年人的名譽作戰(zhàn)。張潤之的處理方式卻是悄悄帶全家搬離祖宅,沒有任何申辯,也沒有分半分家產(chǎn)。
      幸好他運氣不錯,兒子們后來都很有出息,他才可以玩他的時尚教主范兒。而他把后來的運氣看成了自己隱忍和顧全大局的回報,在家庭教育中,也大力推廣顧全大局的隱忍美德。
      對血氣本就比較方剛的男人來說,隱忍并不是壞事。然而這種美德放到本來就被教育要以男人為天的女人身上,就不那么美好了。
      
      
      
      
      1920年,張幼儀隨徐志摩在德國沙士頓居住。一天,徐志摩宣布要帶個女人回家。張幼儀意識到了這可能是他的女友。從徐志摩跟朋友們的聊天中她知道徐志摩在外面有了別的女人,是他心中很新式的女人,受過高等教育等等。
      她第一反應(yīng)是,“我在徐家的地位是不會改變的:我替他生了兒子,又服侍過他父母,我永遠都是原配夫人?!比缓笏蚨ㄖ饕?,要以莊重高貴的姿態(tài)接待這位“二太太”。
      然而,在飯桌上,當勺子掉到地上后,張幼儀意外地發(fā)現(xiàn),這備受稱贊的新式女子,竟然裹了小腳!她差點放聲大笑。
      笑吧,如果那一次真的大笑出來,也許之后的命運能夠改寫:她沒有小腳,受過極好的教育,懂英文,有著強大家族背景。她完全可以書寫自己的精彩,就像多年后做到的那般。
      但鐵一般的家族訓(xùn)誡再一次如緊箍咒般縮緊。她符合禮儀地接待了那位女子,而當晚,徐志摩提出了離婚。
      張幼儀沒有裹小腳,是哥哥張君勱的功勞。
      張君勱是“中華民國憲法之父”,很小就考進上海江南制造局廣方言館學(xué)英文,后來又先后在日本和德國留學(xué),考取了法學(xué)和政治學(xué)學(xué)位。他草擬了民國第一部憲法,成為又秘密成立了中國國家社會黨,自己擔(dān)任黨魁和精神領(lǐng)袖。
      在張幼儀3歲裹小腳時,因見不得妹妹裹腳時的痛苦,16歲的張君勱強行制止了母親。
      然而,張君勱骨子里仍是個傳統(tǒng)得不能再傳統(tǒng)的舊式男人。聽到徐志摩向妹妹提出離婚,他不但不怪徐志摩的無情,反而劈頭告訴張幼儀:“張家失徐志摩之痛,如喪考妣!”
      而我們知道,那時候張幼儀懷著孕,徐志摩無情地說:“那打胎啊。”
      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他又說:“還有人因為火車事故死掉的呢,難道人家不坐火車了嗎?”自此失蹤。唯獨留下張幼儀一個人孤苦無援地在德國苦熬。
      
      
      
      
      徐志摩直到張幼儀產(chǎn)子之后才拿著離婚協(xié)議出現(xiàn)。在此期間,張幼儀生活無著,不得不給在德國的四哥張嘉璈寫信,得到了哥哥的救濟。
      然而,也是這位細心認真照顧妹妹的哥哥,寫信告誡張幼儀:在德國,不能讓任何人看見她和某個男人同進同出。
      張嘉璈是中國現(xiàn)代金融史上的教父級人物,歷任中國銀行總行副總裁、鐵道部部長。蔣介石十分欣賞他,為了招攬他進入自己的內(nèi)閣,曾經(jīng)在他們的母親去世時突然出現(xiàn)在靈堂,一言不發(fā)納頭就拜。
      但是這位能讓蔣介石紆尊降貴的男人,卻并不能真正保護自己的妹妹。張幼儀后來生下的兒子,由于營養(yǎng)等情況沒有跟上,很快就夭折了。那段時間,她的痛苦,沒有任何人來分擔(dān),只有她一個人默默承受。
      張嘉璈并不是對自己的妹妹無情。只是他的教育當中,合乎社會規(guī)維護家族臉面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一切,都只能往后靠了。
      
      
      
      
      只有靈魂是自己的
      
      張幼儀的兄弟姐妹當中,有一半是上海灘乃至現(xiàn)代中國的知名人士。
      大哥張嘉保是上海棉花油廠的老板;二哥張君勱,著名政治家;九弟張禹九是30年代頗有名氣的新月派詩人;八弟張嘉鑄,中國蔬菜公司老板;小妹妹張嘉蕊則是服裝設(shè)計師,知名的社會活動家。
      擁有那么多,她卻那么孤獨。
      1953年,張幼儀在香港遇到中醫(yī)蘇紀之,相愛并動了再婚的念頭,于是寫信給兄弟征詢意見。張嘉璈對此一個字也沒回復(fù)。張君勱一會兒說好一會說不好,最后放棄裁決——這關(guān)乎名節(jié)禮教,我不敢多說一個字。張幼儀馬上掉轉(zhuǎn)方向,寫信到美國向大兒子徐積鍇征求意見,自嘲地說:“因為我是個寡婦,理應(yīng)聽我兒子的話?!?br />   張幼儀后來的人生過得很豐富,去德國攻讀幼兒教育,回國后在東吳大學(xué)教德語,后出任上海女子商業(yè)銀行副總裁,成為上海灘第一個女銀行家。經(jīng)營能力首次顯露,她又出任云裳服裝公司總經(jīng)理,以及管理國家社會黨的財務(wù)……
      這些,并不來自她聲勢烜赫的父親兄弟姐妹。事實已經(jīng)證明,所有的財富和地位,對她的痛苦并沒有絲毫的助益。它們來自于她最深的絕望和最痛的領(lǐng)悟。那些痛和絕望一刀刀刻出了屬于她自己的靈魂。于是,在離開徐志摩之后,張幼儀真正回到了自己該有的位置上。
      一個女人能得到的最好禮物是什么?不是一火車皮一火車皮的嫁妝,不是千山萬水取回來的時尚單品,不是父母兄弟的顯赫地位,更不是一個前程似錦的男人,而是她自己有自己的靈魂。
  •     
       張父也是有遠見的人,幾個兒子都接受了中西教育。但他對女人受教育的態(tài)度直接決定了女兒的命運。張幼儀沒有一個把女兒先當成朋友一樣如林長民那樣的父親,也沒有像陸定原那樣把女兒驕養(yǎng)和富養(yǎng)的爸爸。要是換成一個類似查理宋的父親那更是另說了。所以,民間有云:男人是女人的命。所以她的命運,不單單因為丈夫。
      
       歷史最擅長給人貼標簽了,張幼儀最大的標簽就是“鄙棄”。這個標簽也成為她新生自我的最大驅(qū)動力,她的大部分時間,也許都在跟這個標簽較勁。
      
       她的一生是悲劇嗎?我不覺得,反而有圓滿的味道。歷經(jīng)苦樂悲喜,生命的終點在天倫之樂里走完,這是一種后甜的人生。沒有風(fēng)華絕代,卻是另一番精彩。與朱安絕望的悲涼相比,命運之神還是眷顧她的。
      
       從英國到德國,她的身體和心靈都在經(jīng)受一場不情愿的異常痛苦的分娩。她能將苦難轉(zhuǎn)化為后來的成就,其實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除了家族背景外,還有她強烈的求知欲以及自省意識,這伴隨了她的一生。上天沒有給她花前月下的詩意情懷,但給了她這樣的智慧。
      
       書中最后一段,當她的侄孫女問她,愛不愛徐志摩時,這個低調(diào)含蓄的女人說至今自己也無法弄明白什么是愛。她的所行,符合圣經(jīng)里對愛的定義: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fā)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雖然這本書主題是一個女性尋找自我的路程,但我卻覺得最大的閃光點就是她對愛的態(tài)度。
      
       可惜徐志摩是英年早逝,如果他能活到晚年,很好奇歲月是否會改變他對愛的定義?
      
  •     張是個封建守舊的女子,從小被教導(dǎo)了三從四德,后來她自認是新時代的女子,可她想再婚之前卻要征求他兒子的同意,這不是典型的夫死從子嗎?她侄孫女告訴她徐志摩離婚與林徽因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但她拒絕接受這個事實,我想這就是她的落后的小家子氣;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婚姻是個錯誤,他們根本就是兩個世界的人,沒有林徽因,也有王徽因李徽因周徽因讓徐志摩瘋狂,算命先生不早預(yù)言了她的婚姻悲劇了嗎?林徽因晚年在病床前見到了幼儀與志摩的兒子,林因病虛弱的說不出話,只能看看,張幼儀卻猜測她是想看看自己又老又丑的樣子了,這個,我只能說是張幼儀嫉妒林徽因的美貌了.我覺得張一生沒有愛情,她從來不知道愛一個人是什么感覺,只是被教育的要安份守己的過日子而已,對徐志摩是責(zé)任,對公婆也是.要不是陸小曼的公主病太重,公婆是不會和張幼儀一起住的,她的孝順大度也就無從說起了.
  •      剛剛開始讀的時候,說實話還有點混亂,以為只是侄女回憶奶奶,后來發(fā)現(xiàn)是兩個人穿插的在回憶徐志摩的故事。
       讓我最深刻的是她幼在告誡下一代關(guān)于感情的事兒,特別是她和bangmei說到:“好姻緣是很難憑自己的力量找到的?!睙o論如何讓現(xiàn)在的人是很難接受,因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年代了??墒沁@樣的自由能讓我們反思到什么嗎?
       大多數(shù)的不幸,已經(jīng)對愛情的談?wù)撛絹碓蕉唷?br />    只有一樣?xùn)|西再越來越多的談?wù)摰臅r候,擁有她的人才會很少。
       所以逐漸希貴起來。
       所以在這個年代愛情是希貴的,也是難有的真誠。
       在后來的文章中都有很多贊頌林徽因如何如何能干,陸小曼如何漂亮??墒钦f幼儀的卻很少,似乎大家最終的定位就是在,徐志摩原配夫人,知性女性,寬容上??墒俏蚁胨膊幌脒@樣。因為她身上有太多的責(zé)任駕駛著她不得不這樣做,不得不那樣做。所以最后她成了最永恒的人。
       現(xiàn)在的學(xué)生,喜歡徐志摩,喜歡魯迅。知道許廣平,知道林徽因,陸小曼。卻很少了解朱安和張幼儀。特別是在當代,卻又更多的善男信女認為,林徽因和陸小曼才是輝煌。就是要這么精彩,人生才有意義。
       而我覺得,其實。人生清淡,也不是不好。特別是在愛情上。
       能夠清淡,最好比工作,父母,淡一點。這樣才能理智的學(xué)會更多東西。
       啊啊,這個寫什么。感覺好亂啊。
       再說一句,張幼儀就是靠不斷學(xué)習(xí),才有今天的。所以
       我們知道該怎么做了吧。
  •      張幼儀才真真算所謂新式女子。有勇氣有擔(dān)當,追求夢想重視責(zé)任,大方不做作。
       徐志摩看不起張。他是大才子,新文學(xué)的領(lǐng)軍,是屬于現(xiàn)代的光明的。他學(xué)習(xí),留洋,寫詩,與最新潮的人交流,追求愛情,受千人愛戴萬眾矚目——當然,是拿著家里的錢。他看不起張幼儀,內(nèi)心又哪里會對自己那個家有多少歸屬感呢?可惜他到死都要家里接濟,可并沒有那么有勇氣地完全承擔(dān)自己的一切。他當然是有才華的,可是才華之外只是個懦弱的男人,沒有勇氣(連當面說離婚都不敢)也沒有擔(dān)當,清高可惜清高地也不徹底。藏在光芒萬丈的才華背后的,可沒那么好看。
       徐追求的兩個姑娘:林徽因和陸小曼,都是才貌雙全的所謂新式女子。他看到張的照片就嫌棄她是不好看的鄉(xiāng)下丫頭。不去看這個鄉(xiāng)下丫頭也上過學(xué),并沒有纏腳,而且只有15歲。所以我一直在想,假如張是個絕世美人,徐志摩還會這樣冷酷地對待她嗎?起碼不會這么冷淡,也不會這么自然。如果當初徐志摩愿意教她,會不會她也能成為才女?張后來一直惦念著自己15歲即停學(xué),在女子銀行任職時還請老師每日來授課。日子已經(jīng)過去,假設(shè)已經(jīng)不能實現(xiàn)了。
       張成為徐用來抵抗的靶子和盾。他在她身上發(fā)泄過對時代和家庭的不滿,也用她來抵抗自己對家的責(zé)任和義務(wù)。真是可憐又可笑。反而是張,自己在艱難中成長起來,思想獨立,金錢自由,不卑不亢,承擔(dān)了責(zé)任和義務(wù),又有新式的追求。她或許很累,但是確實做到了。徐志摩則要輕松地多,不放棄舊式家庭的好處,又惦念著新式生活的隨心所欲(我覺得不是自由,而是隨心所欲?。。┛墒撬麉s被認為是新式生活的標桿。真是可笑。
       我一直覺得中國的文人其實都有這樣的毛病。自己覺得自己挺厲害的,覺得才華是一切,看不起世俗的生活(但是文學(xué)來源于生活這個說法是誰提的呢?),可惜也離不開。不管外表如何也要標榜自己的與眾不同,脫塵非凡??傊?,豈是乃們這些俗物高攀地起的!才華不常有,這種假風(fēng)骨倒是挺普遍。文人和非文人之間,隔著的是山溝,不只代溝。
       外表長得美的,內(nèi)心可不一定。同理,寫得出自由、美和進步的,也不一定是多么自由、美和進步的人。要看穿一個人,去看他的錢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獨處時做的什么事,私底下結(jié)交的什么人。我喜歡徐志摩的才氣,更尊敬張幼儀的勇敢——二者學(xué)得其一,就是了不起。我羨慕徐的才華,卻更佩服張。她是真的生活在泥沼里,卻努力讓自己開出花來。
  •     作  者:張邦梅
      譯  者:譚家瑜
      出  版:黃山書社
      出版時間: 2011-9
      推  薦:★★★★★
      
      張幼儀的故事,自然由她的后人來敘述會顯得貼切。
      作者張邦梅,其祖父正是幼儀的八弟。在幼儀看來,是張家兄弟當中,氣質(zhì)與志摩最為相似的,在他的葬禮上頭,甚至提出要求為他念一首志摩的詩。他大抵也是和幼儀最處不來的一個兄弟了。
      
      張邦梅作為第一代在美國出生,并在那里長大的張家的后人,帶著童年時候被白人所鄙夷的疑惑,甚至對自己被稱作“清客“的黃色皮膚開始自卑和憤恨,終于在她的大學(xué)時代,在中國的近代史當中發(fā)現(xiàn)了諸多熟悉的名字。這些名字,多是他熟悉的祖輩的名字。
      書香門第的張家,果然是人才濟濟的。終于,這一次能夠從自己的血脈中尋得一些自豪來。
      而在這些名字當中,一個女子名字的出現(xiàn)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是相當罕見的。張幼儀,她的名字與中國近代的第一個離婚案聯(lián)系到了一起。這多少讓這位大學(xué)時代的”清客“有些疑惑不解。這是一位怎樣的女性,又和那位令人敬佩的中國詩人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作為一個華裔的美國人,在周遭人的眼中,理應(yīng)比他們更加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文化和歷史??墒牵瑢τ谝粋€從小生長在美國,對于大洋彼岸的中國同樣陌生的小女孩兒,這種誤解如何不叫人氣惱。
      
      終于,在這之后的某一次家庭聚會中,她見到了這個儀態(tài)端莊而優(yōu)雅的老人。從第一次見面,便生出一份親近來。這多年來的疑慮,終于可以向這個遠年的當事人進行詢問,更重要的是,故事的展開,同時也是作者對于自身身份的一種確認。同樣的,對于已經(jīng)不再年輕的張幼儀來說,那些陳年往事,終于在此刻面對一個懵懂未知的少女。冥冥中自是有某種緣分,讓這一老一少,在這樣的時刻得以相見,讓這個當年被無數(shù)人傳唱的故事,又多了一重新的視角。
      這個視角,來自張幼儀。與中國的新月詩人相關(guān),與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離婚相關(guān)。然而在過往的歲月當中,詩人的光芒總是太過于耀目,他愛得太過于熱烈,墜落得太過于突然,加之林徽因、梁思成、陸小曼、王賡等名字,所有的一切現(xiàn)實都因此而被蒙上了一層浪漫的薄霧,讓同樣有著相當成就的張幼儀顯得暗淡起來了。
      
      在傳統(tǒng)家庭里長大的張幼儀,她的第一次”革命“來得突然,幼時裹足的頭幾日里,她的哭喊讓四哥再也忍受不了,于是說了句”她若嫁不出去,我來養(yǎng)著她“。這一句話讓本來心疼女兒的母親心軟了,想來這是張家第一個不曾纏足的女子了。
      幼儀少而好學(xué),按照她自己的話,她對于學(xué)堂是如何得向往。剛剛十歲出頭,便百般地勸說著自己的父母,讓自己去異鄉(xiāng)求學(xué)。家逢了變故的張家同意她上學(xué)的原因僅也好笑,只因算下來許是女孩子養(yǎng)在那所女子學(xué)校里,要比養(yǎng)在家里更是省錢。另一方面,大姐在算命婆婆的估算下得過了二十六方可出嫁,如此一來也算是讓大姐在這些年中能有些事情好做。
      只是小學(xué)尚未畢業(yè),四哥便為她找好了人家,海寧首富徐申如加的獨子徐志摩。四哥憑的是對于徐家家事背景的了解,和徐志摩天才的文章。他也確實沒有選錯,這個青年才俊不但相貌堂堂,在日后也卻有一番作為,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一派新詩。只是萬沒有料到,詩人終歸是詩人,這個詩人更是活在了他的浪漫和詩歌當中。他見到幼儀照片便沒好氣地嫌棄起來,”鄉(xiāng)下土包子“。在新婚不久,便開口說要做中國第一個離婚的人。當時的幼儀并未曾真的擔(dān)心,家中的教養(yǎng)叫她不必擔(dān)心犯了”七處“當中的哪一條。
      只是后來,她還是明白了詩人新婚時的這句話。
      
      最苦楚時候,是在英國的”團聚“,在她正懷著志摩的第二個孩子的時候,那舊事重提,仍是離婚,這一次更是要她打掉肚中的孩子。而在當時,那是件性命攸關(guān)的事。詩人顧不得那么多,他腦子里此時都是康橋的倩影。終于,他不告而別,離開了兩人暫居的鄉(xiāng)村小屋。一下子全沒有了蹤影。
      在此百般的苦楚中,幼儀仍然是極為傳統(tǒng)的,她只得求助二哥張君勱。將志摩口中”小腳與西服“的百般不相配告訴二哥。依舊是聽從兄長之命留住了孩子,之后又是聽從丈夫之命簽署了離婚的協(xié)議。這一次,也是第一次,她沒有稟告父母。因為詩人催得急,他要了斷這一切,去追已然回國的徽徽。
      她想到過了斷了自己,然而”身體發(fā)膚,手指父母,不可輕易毀傷?!斑@一樣還是出于傳統(tǒng)的孝道。
      
      此后她所面臨的,是百般無奈和地位的尷尬。三年后回國,是因為徐志摩要娶陸小曼,徐家二老拗不過兒子,只說得經(jīng)得幼儀的同意。這是他們最后的一道防線了。他們沒有料到的是,幼儀就這樣同意了,本就已經(jīng)離婚,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了。大約也是幾年的西方求學(xué)讓幼儀開始變得豁達了,新式了??尚旒业亩鲜冀K將幼儀視作自己的兒媳,又何況將要娶進門的是當時早已滿城風(fēng)雨的陸小曼,因這詩人和自己的丈夫王賡離了婚。
      兩人的婚禮剛剛不久,徐家二老就因這不討喜的兒媳搬來和她同住。此后幾年也多是如此,二老與陸小曼是怎么也調(diào)和不到一塊兒去了。這反倒使得幼儀難以自處。甚至,徐母的葬禮是幼儀主持的,一身素服,與徐志摩、陸小曼站在一塊兒,多叫人尷尬。
      再甚至,志摩飛機失事后,是她最先去認的尸體。徐申如氣惱陸小曼到了極致,她盡連丈夫的尸體都不去認,于是不讓她張羅志摩的葬禮,而同樣的,這件差事又落在了幼儀頭上。
      
      想來,幼儀對林徽因是怨的。她愛他,卻沒有同他在一起;幼儀對陸小曼當是氣惱的,不在開始,而在最后,她盡不去認丈夫的尸體,還非要讓志摩穿著西裝入葬,最終她以女主人的身份提志摩穿上的傳統(tǒng)的壽衣,丟下一句結(jié)語”你只要告訴陸小曼,我說不行就好了……“陸小曼最終不再說什么了。
      即使她對林徽因是怨的,在她最后幾年病中的時候,曾托人轉(zhuǎn)告希望能見自己一面,她還是去了,帶著已經(jīng)成年的徐志摩的兒子。她知道病床上的林徽因想看他一眼,也想看她一眼。得一些慰藉,得一些諒解;
      即使她對陸小曼氣惱,在徐志摩死后,她一樣每月寄上兩三百元的開銷給陸小曼,始終供養(yǎng)著她。直到她來信說錢已經(jīng)夠用。
      
      最終,張幼儀再次結(jié)婚,嫁給一個姓蘇的醫(yī)生。蘇醫(yī)生早逝,而幼儀始終保持著運動和健康的飲食。先是到了香港,后去了美國。張家人而后多半也都去了美國。
      故事講述了幾年,本書的作者張邦梅記錄著,祖輩的故事,也思忖著自己的生活。甚至在幼儀死后,有了第一趟的中國之旅。
      最后,在病榻前,張邦梅陪伴著幼儀。
      也許,她們都完成了一件對自己來說至關(guān)重要的事情。
      
      2012.05.01
      王擇成
  •     十二年前迷過《人間四月天》,對這段民國故事留有好奇。
      終于時隔十二年讀完,感受和理解與當時很不一樣。對于張邦梅的記述也有一些疑惑。
      這篇不算是評論,勉強算是讀書筆記。以后說不定還會增補一些。
      
      出于職業(yè)病,八卦幾條事實。
      年表第一頁,說到徐志摩生年是1896,這個有錯,他跟張幼儀一樣都是臘月生的,所以很容易弄錯年份。確切的生日是丙申年臘月十三(1897年1月15日)。后文第172頁說到徐志摩父母有一年給張幼儀過生日(臘月廿九),查了萬年歷,可以確定張幼儀的生日是1900年1月29日。通常年表上都沒張幼儀的具體生日,所以考證出來也給自己答疑了。
      
      第174頁,陸小曼和徐志摩的日記在1927年出版時,據(jù)說張幼儀就把自己在德國時候?qū)懙娜沼浗o燒了。這段看的好難過。
      
      第196頁,李白被拼成了Li Bo。同一頁上寫到徐志摩的父親得知兒子過世的消息,就說了三個字,吳語是“算了伐”,讀來格外悵惘。張邦梅給的譯文是"OK. So forget it."味道少了許多。
      
      第199頁,林徽因卒年有誤,應(yīng)該是1955年,而非1954年。
      
      第206頁有一封徐積鍇給張幼儀的家書,討論的是張幼儀再嫁蘇醫(yī)生的事情,但貌似后來徐積鍇否認這封信出自他的手筆(見《徐志摩兒子的慰母信源自何方》陳宇 《山西文學(xué)》2005年第3期)。
      
      第209頁,張幼儀過世的時間是1989年1月20日,距離89歲生日不到10天。這天還是徐積鍇女兒徐稘(Angela)的生日。通常年表上都沒有張幼儀的確切生卒日期,其實信息都有,但似乎沒有人補起來。
      
      =======
      再隨便扯幾句。
      放在十幾年前看,大約會關(guān)注這本書里的情感糾葛和人物關(guān)系。現(xiàn)在則是覺得里面記述的清末民初上海這邊的婚喪儀式格外意思。不過這就不展開說了,個人趣味而已。
      
      回想當年的《人間四月天》,周迅沒演出林徽因性格里的侵略性,劉若英把張幼儀的小媳婦兒氣演過頭了(尤其是去英國之前),伊能靜演的陸小曼嬌媚有余才智有欠。至于黃磊演的徐志摩,總感覺那聲音特別不適合徐志摩,太北方了。
      
      張公權(quán)和張君勱對徐志摩的“幻想”是徐張聯(lián)姻的原因,非但如此,張君勱在得知徐志摩提出離婚后,認為“張家失去了徐志摩,如喪考妣”(第127頁),實在令人咋舌。張邦梅的爺爺(張嘉鑄)還參加了徐志摩和陸小曼的婚禮,或許是當時也為新月詩社奔走的緣故,對徐志摩的個人魅力似乎認可有加。張嘉鑄在年紀很大的時候都會挑戰(zhàn)張幼儀權(quán)威,二人之間似乎也有種生分。他非但認為梁啟超在婚禮上批駁徐陸二人是為了給張家面子,臨終前還要求張邦梅寫徐志摩的時候“to be kind”,要求在喪禮上讀徐志摩的詩(第176-7頁),說起來張家這幾個兄弟跟徐志摩的感情,還真是深厚。
      
      至于張邦梅是否對徐志摩手下留情了呢?我感覺她的怒氣比張幼儀還重。張幼儀認為離婚也好,徐志摩由著陸小曼和翁瑞午交往也好,都是因為他本性是個artist。這個解釋和評價我覺得是夠“客氣”的了。但張邦梅字里行間有很多不理解,認為徐志摩的做法很過分。于情于理,一邊忙著和林徽因談?wù)撉閻鬯囆g(shù),一邊和張幼儀行夫妻之實,并在獲悉妻子懷孕后要求墮胎和離婚,對于同為女性的張邦梅來說,要有張幼儀這點寬厚是很難了。
      
      張幼儀還有一件事做的很讓人玩味。在給徐積鍇挑選了長相很好的妻子(這是徐積鍇的唯一要求),安排好婚事之后,為了避免他妻子重蹈覆轍,出錢給兒媳請了老師,給她上英語、法語、德語和中文文學(xué)鑒賞的課,以確保她能跟上徐積鍇的智識和審美(第204頁)。書里一直反復(fù)提到張幼儀自認為是一個又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的人,從心理上和事實上,她都不是"小腳“女人,很喜歡學(xué)習(xí),甚至晚年還有一群德語語伴。一路看下來,她最不甘心的,或許是徐志摩沒發(fā)現(xiàn)她其實可以和林徽因或者陸小曼一樣做個”現(xiàn)代女性“,所以棄她而去。她早年確實沒有獲得足夠的機會學(xué)習(xí),后來的事實證明她有能力成為“現(xiàn)代女性”。可是,問題在于,徐志摩雖說他和張幼儀不合拍是在于”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中“和”西“之間不可調(diào)和,可張幼儀并不是輸在不夠”現(xiàn)代“。正如徐積鍇的要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樣貌是原因之一;正如張幼儀自己承認的,藝術(shù)家的心氣乃是徐志摩的本性,而她恰不是一個浪漫的人,性格是原因之二。
      
      張家的兄弟出于自己對徐志摩性格中激進的那部分的欣賞,用了老式婚姻這套枷鎖,把自己妹妹硬送到了徐家,來獲得姻親關(guān)系。說起來,有沒有這層姻親真的很重要么?是妹妹嫁過去,又不是徐志摩入贅張家,如果只是要維系友誼,方法有太多種,偏要用自己妹妹的人生作為紐帶,名義上還是為妹妹找了好人家。開篇里張幼儀對張邦梅說的那句,“在中國,女人什么都不是?!保↖n China, a woman is nothing, p.6)不知道是不是也有對兄長們的埋怨呢?
      
      另外,英文版里有些似乎在大陸的語境讀來有些奇怪,好奇中譯本到底是怎么處理的。
      
      又,因為張邦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代入了很多二代移民的身份思考,有些部分感覺用力過猛。不知當時獲得各種資助和支持得以出版,是否也和“認同危機”這樣的社會議題盛行有關(guān)?
      
      作為一個無法懂得詩人的現(xiàn)實派,年紀越大,越覺得只能理解徐志摩,卻無法懂得這類人。這類不為自己和家庭負責(zé)的人,說起來是自由的,是大氣的,是美好的,是先鋒的,是忠于自己而愉悅的,卻還是要以耗盡另一些人的氣力和情感為代價。當然,人和人之間的關(guān)系很難說清楚是誰欠了誰,又是誰助了誰,張幼儀也確實在徐志摩拋出的試煉里擁有了一段傳奇而精彩的人生。有人說張徐二人是一枚銅板的兩面,興許也是因為各臻極致,也就成了一體兩面。
      
      書的最后說到,張幼儀認為,她不懂得林徽因和陸小曼對徐志摩的愛,因為那些愛里沒有責(zé)任;如果責(zé)任代表的是愛,那她或許才是最愛徐志摩的人。
      
      只是,對徐志摩這樣的詩人,愛只是靈魂相交瞬間的絢爛吧。
  •      喜歡徐志摩,關(guān)注林徽因,所以了解了梁思成和金岳霖。而張幼儀……最初的印象如同魯迅之發(fā)妻朱安一樣,不過是被歷史忘卻的人。
       偶然知道居然有一本描述他們婚變的書,于是好奇拿來讀。讀罷……掩卷嘆息……
       書名來自張幼儀與徐志摩的一段對話,評論一個留洋的裹腳女子與身上服飾的不相稱,由此點出徐與張的婚姻的隔閡。非常形象也非常貼切。
       全書以張幼儀的口述和她侄女的視角審視了這一場婚變,通篇都是張幼儀對徐志摩的怨恨和不滿。書中描述了徐志摩的種種冷漠和無情!甚至是徐志摩的虛偽。但以一個遭到遺棄并受到深深傷害的的女人的口中說出來的往事,應(yīng)該說是有失公允的。徐志摩已經(jīng)不在了,不可能再站出來辯駁張幼儀所說的話,但我內(nèi)心卻不得不質(zhì)疑她。
       其實看完全書我相信多數(shù)讀者都會明白徐志摩為什么離婚?可惜的是作為婚變的另一個當事人,張幼儀,她不僅當初沒有明白,縱然在德國美國生活了多年以后,依然沒有明白!我很驚訝她在國外生活了大半生后思想依然那么守舊,變化那么小。自然,若我是徐志摩又怎會繼續(xù)與她生活下去呢?
       張幼儀本身沒有做錯什么。她的思想,行為,完全符合舊時代中國婦女的準則。然而,雖然書中她一再強調(diào)自己有求知欲,改變欲。但從她講述的故事中看,恰恰她最缺乏的就是這些東西。如她所說的徐志摩不愿與她交流,為什么呢?人不可能憑空生出厭惡來,我更不相信徐志摩只是看了她一眼就從心底里抗拒她……因為她思想上的缺陷很難讓丈夫產(chǎn)生交流的欲望,事實上在離婚之前她沒有做過任何努力和改變,一直在默默等待,她從未意識到自己應(yīng)該做什么。否則徐志摩也不會棄她而去!
       人的外表可以改變,內(nèi)心卻無法改變。張幼儀從內(nèi)心深處就是一個傳統(tǒng)的女人,將自己的命運寄托在男人身上,從父親到兄長再到丈夫。這或許是舊社會女性的悲哀,但張幼儀所生長的環(huán)境包括后來生活的境遇,完全有機會去改變?nèi)松?!可惜她始終沒有明白,命運在自己手中!
       事實上張的一生并未因出國和婚變而改變依附男性的命運。徐志摩拋棄她之后一直是徐家在供養(yǎng)她。雖然她也描述了資金短缺時的窘境,但我們可以看到全書中她都不曾為了生計而去工作!后來回國后銀行的工作也是她哥哥為了照顧她用關(guān)系給她找的。她雖然在國外讀過書,并輾轉(zhuǎn)各處,然而歐美的生活時光并未令她的內(nèi)心有多大改變。她始終是一個舊時的中國女人。倘若她有自主命運的覺醒,有奮力求知和變革的欲望,自然也就不會留下這段悵惘的追憶……更不會看不開自己這一段錯誤的婚姻。
      
       可惜,雖然她的腳沒有裹,但她的心卻永遠被白布纏繞著……
  •     A riveting book about Zhang Youyi. It wouldn't be fair to just refer to her as "Xu Zhimo's first wife," because she is so much more: a filial daughter, a kind daughter-in-law, a loving mother, a successful business woman, a first female Chinese banker, but... above all, a courageously independent woman who takes responsibility for not only herself but her entire little world. It is fascinating to see her struggles for her own education her whole life, her resilience after one and another of life's merciless tricks, and her humility and righteousness in every choice she's made. The book also offers a glimpse in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hinking that many Chinese people today may not know.
      
      The only regret is the author's attempt of a dual biography didn't really come through; the juxtaposition seems awkward, and the bits and pieces of the author's early life did not really lend the reader any more insight into how different Youyi's generation was or how much Youyi has influenced a much younger generation.
      
      Nevertheless, this is absolutely a worthy read and a story that will stay in your memory for years to come.
  •     基本上讀完了《小腳與西服》,豎排的排版還是造成了一定的閱讀障礙,當然,還有就是張幼儀和張邦梅兩人交錯的敘述了。
      
      當初想要看這本書,大約是有一回和人聊起林徽因和金岳霖吧。聊到了林徽因自然也就想到了徐志摩。無論當年那兩個人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究竟用了多少情,這兩個名字,卻注定要被一直連在一起了。
      
      雖然和徐志摩可以算作校友,不過,隔了將近百年,的確沒有什么交集。也曾讀過他的幾首詩,對與那首被盛贊的《再別康橋》并沒有感覺,到更加喜歡《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對于徐志摩,已經(jīng)他當年在杭初的同學(xué)——郁達夫,一直以來并沒有好感。大半是因為長久以來,總是覺得,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從來沒有在文學(xué)、政治、德行上都完美無缺的。而且,越是在文學(xué)或者政治上有成就,在德行上往往有各種讓人無法無視的缺陷,文人尤其如此。
      
      徐志摩或許原本有投身金融、經(jīng)世濟民之志,但后來卻終究成了一個文人。或許這也不是一個偶然。自古以來,文人,尤其是單純的文人都有著格外敏感的心,并且隨心所欲,或者說,在他們能夠做到的范圍內(nèi)隨心所欲。
      
      徐志摩不喜歡包辦婚姻,但因為是獨子,家中自然是非常重視這件事的。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婚姻中,似乎徐志摩娶了張幼儀,是張幼儀高攀了這位詩人,但在當時的情形下,卻正好相反。
      
      張家雖然搬離了老家,但是因為張幼儀的二哥張君勱在張幼儀和徐志摩成親的時候已經(jīng)頗有影響力了。若是從傳統(tǒng)的出身上說,徐家是商人的出身,而張家是官宦世家,包括張幼儀那大宗的嫁妝,都可以看出,當時的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婚姻中,張幼儀不該“占了下風(fēng)”的。
      
      但是,徐志摩不喜歡張幼儀。
      
      或許,兩個人的出身,也在這件事上有了關(guān)系。
      
      因為張幼儀家祖上出過官吏,世代收到的,都是士大夫的教育,自然對與傳統(tǒng)儒家禮儀的要求更加嚴格。而徐志摩作為家中獨子,長輩或多或少的會放松要求,順著他的意思。
      
      他不喜歡張幼儀的老派做法。張幼儀和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正妻一樣,孝順公婆,對丈夫順服,不輕易發(fā)表意見。這些都是她從小做慣的,而在一個新的環(huán)境中,可能更加小心謹慎了。
      
      張幼儀沒有裹腳,但是由此而來的輿論壓力卻讓內(nèi)心希望能夠?qū)W習(xí)西方文化的張幼儀只能按照古老的要求來行事。在徐志摩的眼中,這位沒有裹腳的妻子和裹了腳的,自然也沒有什么兩樣了。
      
      看起來徐志摩的做法都有道理。但一邊看的時候,我也一邊納罕,為什么徐志摩就從來沒有嘗試過了解張幼儀呢?張幼儀或許會出于女性的害羞和傳統(tǒng)禮儀的約束,無法和徐志摩有主動的交流。
      
      但徐志摩卻從來沒有想過要了解自己的妻子,或許,自從他覺得妻子是舊派的女子之后,他就從來沒有想過要了解她了。
      
      徐志摩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更喜歡西方的一切,卻獨獨不愿意讓妻子也了解。但礙于面子和責(zé)任,他們有了孩子,而就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年,那卻拋棄了妻子,遠渡重洋留學(xué)去了。本來有機會有跟多接觸的兩人,卻注定越隔越遠了。
      
      早在張幼儀不曾去英國時,徐志摩就在她面前說過離婚的事情。而他們二人離婚的時候,徐志摩所說的那一番話,讀來非但不能讓人感覺到他的勇氣,反倒覺得他是故意說出那些話來,給自己增添一點底氣的。
      
      徐志摩離婚,或者說他突然非常堅持要離婚,并不是因為他覺得他和張幼儀之間絕對無法相處了,而是因為“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xiàn)在離婚不可?!痹趶堄變x簽字的之后甚至說出了“你張幼儀不想離婚,可是不得不離,因為我們一定要做給別人看,非要開離婚的先例不可?!?br />   
      這便是號稱為了給萬千互不相愛的夫妻做典范的徐志摩。
      
      在離婚事定,恢復(fù)單身之后,說出這樣的話來,怎能不讓人覺得做作。所謂西方觀念的話,不過是為了掩蓋真是動機而找來的冠冕堂皇的借口罷了。
      
      徐志摩是詩人,因此任由自己憑著自己的感情行動。不喜歡張幼儀的老派做法,就不搭理自己的妻子,對自己的兒子不管不顧;喜歡上了林徽因,就不顧一切的想要和她在一起,逼迫剛剛生產(chǎn)的妻子離婚。
      
      徐志摩是詩人,因此對俗務(wù)一竅不通,在自己母親臨終,也不知道應(yīng)當如何照顧,甚至也無法勸得自己當時的妻子,陸小曼回家料理諸事。最終還是要請張幼儀出面。
      
      到了最后,張幼儀還是應(yīng)了徐志摩當年的話“做徐家的媳婦,不做徐志摩的妻子”?;蛟S也不準確,連徐志摩的葬禮,也是她主持的,而非陸小曼。
      
      從頭到尾,張幼儀都是徐志摩的妻子。
      
      徐家大大小小的事情,反倒是她在打理。和陸小曼一點關(guān)系也無。
      
      看到網(wǎng)上斷章取義的說張幼儀自認為自己是最愛徐志摩的女人,不禁覺得可笑。
      
      我覺得,從頭到尾,張幼儀對于徐志摩,對于徐家的一切,都是責(zé)任而已。因為她從小受到的教育,就告訴她絕對不能拋棄自己的責(zé)任。我不覺得這事張幼儀后來所找的托詞。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相當謹慎,而她最初對徐志摩的遵從,也不過是一個妻子對丈夫的尊重?;楹蟮慕磺?,卻也是因為兩家的交情而起。
      
      但是,徐志摩改變了張幼儀的一生,確是事實。
      
      沒有徐志摩,張幼儀或許嫁給他人,平平凡凡過完一輩子;又或者念完師范,做一個教師。
      
      如果沒有徐志摩,張幼儀或許永遠是那個堅持封建習(xí)俗的女子。是一個賢妻良母。
      
      因此,與徐志摩的相遇,或許是張幼儀的不幸,卻也是張幼儀的幸運。這種事情,卻也怎么也說不清楚了。
      
      
  •     首先我要樸實無華的說一句,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BD”,汗,我不是故意用這個縮寫的,只是正好取第一個和最后一個字母-,-用BF也太瓜三了)真是好看,就像康師傅的蛋酥卷真是好吃~
      
      BD是張幼儀的侄孫女,張邦梅(Pang-Mei Natasha Chang)的作品,在張幼儀的晚年,聽她講述那些過往的陳舊年歲,講述張幼儀在對徐志摩無聲的愛戀和對徐家的持續(xù)付出中蛻變成一個成熟干練的現(xiàn)代女性,中間穿插著作者自己作為第二代移民,經(jīng)受中西兩種文化的沖擊,或者說對自己身份認知的混淆,倒也相映成趣。
      
      我不知道是作者的文采使然還是張幼儀本真的恬靜淡定,即便作者采取的敘事方式是先寫自己的一些生活片段和困擾,而后空開兩行,仍然以第一人稱敘述張幼儀的故事,依舊能區(qū)分出兩種性情,張邦梅是仰天吶喊式的追問,“為什么我覺得和周圍的孩子們沒有什么區(qū)別,他們卻要追著罵chinky,父母們認為我依然是中國人,可是我甚至都沒有去過那個遙遠的國度。午夜甚至從夢中驚醒,夢見自己和一個白人約會,最終卻推開他說,我要嫁給一個中國人,即便只是為了取悅我父親?!笨墒牵廊粫閯e人說她其實已經(jīng)不算是中國人了而覺得惱怒,就是這么割裂著自我身份的認同感。而張幼儀就是那么靜默淡定,仿若剪紙的人像,真實生動,可是,那些悲慟和創(chuàng)傷都悄悄的消解在那個柔弱的身影之后,即便是質(zhì)問徐志摩拋妻棄子的殘忍,依然是一副紅淚鮫綃透,卻一言不發(fā)的畫面。
      
      那個浪漫多情的詩人轟轟烈烈的追求林美人,濃墨重彩的描繪他的名媛陸小曼,而對于原配,在他們的婚姻存續(xù)期間,有的只是相敬如冰的冷漠。而素來接受傳統(tǒng)價值觀灌輸?shù)挠變x,即便心里有很多話想和丈夫說,也依然覺得,她終是要俯首低眉回應(yīng)他的問題,而不習(xí)慣主動攀談。她內(nèi)心的渴望和想法只是細密的縫合在心底,即便她沒有纏足,她依然悲哀的發(fā)現(xiàn)自己和丈夫的不契合,不是不纏足就能縮減他們之間的距離,于他,她終是古舊愚昧的女子,終是那個封建時代強加于他的枷鎖,讓他不能暢快呼吸,痛快去愛。只是,在英國拋妻棄子的徐志摩,實在是讓人覺得發(fā)指。為了傳續(xù)香火,徐志摩在張幼儀生了第一個兒子之后才獲準飄洋求學(xué),之后,張幼儀在服侍了公婆將近5年后,也終于獲準赴英倫與丈夫相聚。按時間來看,期間,徐志摩已然愛上了林徽因,那么我很想請問徐志摩的鬼魂(如有),既然從來都不曾愛過那個枕邊的張幼儀,為何還要同房呢?在英國,沒人逼你吧。而當張幼儀再次懷孕,作為一個丈夫,居然是讓她去墮胎?之后,就是丟下只接受過2年多民辦師范教育(童年斷斷續(xù)續(xù)旁聽兄長私塾教育不算),根本不懂英文的張幼儀獨自臨產(chǎn)。不愛就可以不承擔(dān)責(zé)任了么?憑什么只學(xué)西洋的自由戀愛,不學(xué)人家的契約和責(zé)任?所以說,詩人都是行云流水派,只可遠觀,不可褻玩,所以林徽因選了梁思成。真要近距離接觸,還是要像陸小曼那樣,姑娘我自己開心最重要,于是,志摩同學(xué)還要坦然接受小曼姑娘和翁瑞午的情誼而不動怒,死心塌地的只能是被詩人作踐。張幼儀痛苦彷徨之際求助于兄長,在法國經(jīng)兄長照顧一段時間后,獨自一人在德國生下了第二個兒子。身體仍然虛弱的她回到英國后,第一件面臨的事情,卻是那個失去音信很久的丈夫逼她離婚。這個傳統(tǒng)的女人從來都不曾以為徐志摩真的會和她離婚,因為她篤信,只有“七出”女人才會遭遺棄,而她是個孝順賢良的典范媳婦。只是,現(xiàn)代,沒有愛便足夠分離,何況他的心里住著別人。
      
      張幼儀最終同意放徐志摩自由,成就了現(xiàn)代中國第一樁離婚案。詩人要追求愛人沒有什么,只是人終究不能太自私,有些事情還是要擔(dān)待,要做的漂亮。這場婚姻當中,張幼儀難道不也是受害者么?甚至是更大的受害者,因為彼時在舊中國的定義中,有這樣一個名詞“棄婦”,張幼儀甚而自比為“秋扇”,所有不明真相的人都會以為她有這樣或是那樣的不好,所以才遭遇“休妻”,而離婚,也關(guān)乎家族的名譽,是對張家的一種羞辱。若干年后回到國內(nèi),她甚至還在火車上聽到別人談?wù)摱嗄昵八牡碾x婚。
      
      可是,在經(jīng)歷所有的傷害和痛苦之后,張幼儀還是長年的分擔(dān)著徐家的憂愁與煩惱,雖然他的公公也曾好多年供應(yīng)她和兒子的生活費,真的就像徐志摩天真的要求一樣“仍然做徐家的媳婦,但不做徐志摩的妻子”,徐家的長輩依然視她為家庭成員。
      
      詩人似乎總是難以長壽,徐志摩為了回京聽林徽因的講座而飛機失事,陸小曼沉浸在鴉片的云霧中,拒絕認領(lǐng)尸體,認為那不是事實。張幼儀再一次被推上前,打點一切,雖然,這場景是那么的奇怪異樣。而那個時候,那個當年只接受過有限教育的張幼儀已然在東吳大學(xué)任教之后,又接任過女子商業(yè)銀行的副總裁,還有自己的服裝店??梢?,女強人多半是被迫走出來的不歸路。
      
      繁華落盡,輕狂歲月不再,年華堆積成了皺褶,那個堅強隱忍的女子最終淡淡的說,“也許,在他此生經(jīng)歷的所有女人中,我是至愛他的那一個”(Maybe, out of all the women in his life, I loved him the most.)她恨林徽因,當年是為了成全他們,她才選擇放手的吧,可是,她的犧牲沒有幫徐志摩抱得美人歸,原來那樣痛苦的忍讓退出,除了在歷史上博個第一的名號,是那么的無用,她驚恐的接觸到事實,即便,沒有林徽因,也許他也會和她離婚。她怎能不借林徽因來恨呢。。。。。。她是真的在用一生去愛那個男人,那個只是在婚禮上才第一次看個明白的良人。只是,他沒有愛過她。
      
      書是真的很吸引人,很多東西讀來古舊而親切,那些泛黃的伴著兒時晨讀聲音的記憶就這樣鮮活而真實無比的在一個女人身上彰顯傳統(tǒng)的價值。
      
      ps:這個故事還告訴我們,話語權(quán)是多么重要,學(xué)識是多么重要,張幼儀終究是為自己贏得了尊嚴和獨立的生活,并借晚輩的筆,讓海內(nèi)外的人都能讀到她的解讀和屈辱。而魯迅的原配,朱安,平凡樸實的女子,魯迅和許廣平伉儷一對,情深意切寫兩地書,朱氏則在魯迅老家照顧其老母大半輩子,無人知曉其悲或喜。當然,也因為魯迅沒有徐志摩那么“剛烈”,張幼儀其實也是不排斥徐志摩納妾的,可惜,他愛的人不會和另一個人分享一個男人。
      
  •     看這本書, 當然是受了"人間四月天"的影響. 作者是張幼儀的姪女, 是個道道地地的abc. 這些在美國的中國第二代, 說著流利的英語, 在成長的過程中, 不斷地意識到自己與一般人的不同, 時而想逃避, 時而又熱情擁抱. 這種矛盾的想法總是揮之不去. 由美國人的觀點, 看傳統(tǒng)中國婦女的想法, 或許多了許多輕蔑與訝異. 但在作者的筆下, 他把張幼儀描寫的非常堅強. 仍守著傳統(tǒng)觀念的張幼儀, 在經(jīng)歷過最心碎的對待時, 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毫不向舊社會悲劇人物的命運低頭. 這是相當令人動容的. 奇怪的是, 我認識的許多第二代中國人, 他們都傾向與白人或黑人結(jié)婚, 作者也是. 是因為外國人對亞裔特別有興趣? 還是他們太急著想當?shù)赖氐拿绹? 其中提到, 張幼儀告訴她的姪女--本書作者, 中國傳統(tǒng)的相親是有許多勝過自由戀愛結(jié)婚的想法. 我覺得相當有趣. 自由戀愛造就不少愛侶, 父母之命也造就不少悲劇. 但兩者一相較, 在父母之命下結(jié)婚的上一代, 共同扶持走過一生的機率, 似乎大於這一代的自由戀愛. 其實婚姻的維持不外二字: 認命. 2000
  •     這是新舊兩個女性的對白,有事實與回憶的模糊,也有個人主觀的體驗與判定。
      
      有時候我會想,當一個人評價歷史,無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到底能有多客觀呢?
      
      從來都不很喜歡徐志摩,當然也不討厭,畢竟也曾經(jīng)把那些著名的句子念過幾遍。這里的回憶都是主觀的,可我們并沒有理由懷疑它們不準確。如果它們尚且不那么偏頗的話,無疑許多熱愛徐的人會感到一點傷心了。
      
      張幼儀有傳統(tǒng)女性的美德,善良、寬容,即使被傷害仍然堅強容忍。我甚至有點猜測,徐志摩的浪漫,有多少成分是被這種容忍縱容出來的。當浪漫建立在不負責(zé)任的任性上時,連美麗的詩句也失之輕浮了。或者不該用人格來臧否文章,然而我無法想象它們出自一個對親人如此殘忍利用的人手中。他大概就是那種所謂的矛盾,為自己的目的找出種種美麗的借口,取悅了自己也取悅了世界,獨獨傷害最親近的人。
      
      如果詩人注定要生性浪漫,如果浪漫必定是熱烈,如果熱烈只能夠短暫,短暫到不能也不愿承擔(dān)責(zé)任,這樣的人還是少些為妙。
      
      我有點希望這里面說的都是假的,否則,寧愿不讀詩。
  •   周迅沒演出林徽因性格里的侵略性,劉若英把張幼儀的小媳婦兒氣演過頭了(尤其是去英國之前),伊能靜演的陸小曼嬌媚有余才智有欠。
    這句說的好,這是我對那個片子僅存的印象
  •   嗯,不過對連續(xù)劇也不能苛求太多就是了。
  •   第196頁,李白被拼成了Li Bo
    這個拼音沒錯。
    國民政府時期,還有現(xiàn)在某些南方人,仍然讀這個音。
    人民政府的教育才改了新讀法。
  •   就算這種拼寫成立并仍然在使用,但還是有consistency的問題,書里其他專名的拼音(非民國人物)都是隨的大陸現(xiàn)行的拼音系統(tǒng),這個算是例外。不是說我個人偏好自己更熟悉的大陸拼音,只是保持某系術(shù)語的一致性也是編輯要做的事情。
  •   多謝樓主~終于知道張幼儀的生日了
  •   看樓主的興趣點,難道是研究人類學(xué)的?
  •   8素
  •   “可是,問題在于,徐志摩雖說他和張幼儀不合拍是在于”現(xiàn)代“和”傳統(tǒng)“,”中“和”西“之間不可調(diào)和,可張幼儀并不是輸在不夠”現(xiàn)代“。正如徐積鍇的要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樣貌是原因之一;正如張幼儀自己承認的,藝術(shù)家的心氣乃是徐志摩的本性,而她恰不是一個浪漫的人,性格是原因之二。 ”
  •   在尚未讀過這本書之前,看了這本書在這里的各個評論,發(fā)現(xiàn)很明顯讀者的經(jīng)歷不同,評論的角度差別也很大,最不同的是你這篇。
    看來我得親自讀過后再來重新看過評論了。不知道我讀后會偏向誰。
  •    世人皆因志摩而知幼儀,讀此書者多為徐詩人之簇擁,故而愛屋及烏,偏袒徐志摩。我內(nèi)心多少也是受此影響……評論所及,只是想更加公允一點看待。畢竟徐志摩是無法出來為自己辯駁的。
  •   此文是在為徐志摩辯解,還是為男人們開脫呢?即使張幼儀真的改變,徐志摩也不會為了她的改變而去愛她,我倒是很佩服這個女人的勇氣,在被拋棄后依然選擇為了一個沒擔(dān)當?shù)哪腥烁冻隽四敲炊?,究竟是否值得?/li>
  •   我并非為徐志摩辯解。拋棄發(fā)妻和陸小曼結(jié)合的事實世人皆知。但是作為婚姻的雙方感受,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徐去了,死無對證,一個人稱述的記憶未必都是真實的。作為被遺棄的張幼儀,她所說的能夠是公允的事實么?
    我寫這篇文字的目的只是為了指出張幼儀在全書自述人生中所存在的問題。就是至始至終她并未意識到自己命運的悲劇性根源在哪里。
  •   我想樓主有一點忘記了, 即使有些細節(jié)未必真實, 但徐在德國拋棄懷孕中的幼儀是事實. 一個人, 可以喜新厭舊, 可以性愛兩分, 可以在婚后才遇上最愛, 但是卻不可以拋妻棄子, 不聞不問. 我始終相信, 徐是個既浪漫又冷血的人, 而上帝是公平的.
  •   我想你最后一句話的意思,無非就是指徐最后遇難是種報應(yīng)吧。你說的沒錯,他拋棄懷孕中的張幼儀這是事實!或者正如你所說的浪漫又冷血!但所謂不聞不問,這個其實很容易理解。張幼儀在德國的生活來源包括離婚后都是來自于徐家,加上張家的背景,徐志摩并不需要去擔(dān)心她的生活。而徐在離婚后如果還去對張幼儀噓寒問暖,那就完全不正常了。對于沒有經(jīng)歷過無愛的婚姻的人,很多感受不是用文字的表述就可以明白的。譬如魯迅之于朱安,他雖一生未拋棄她,始終讓她留居周家,但這個女人守了一輩子活寡!較直張幼儀,哪個更可憐?魯迅與徐志摩誰更殘忍?至少張幼儀獲得了新生,成為了一個獨立的人。
    另外我再次強調(diào)我寫的這篇書評并非要說明徐志摩的作為如何正確。我只是想說明張幼儀的悲哀是其一生思想被深深地禁錮著而不自知!
  •   不理解你是為什么認為張幼儀會是父兄蔭庇而活的
  •   如果你認真的看過這本書就不會這么問了
  •   不是有意和lz抬杠,今天正好和室友聊起張幼儀和徐志摩所以回來看這本書的書評。
    我想說lz指責(zé)(如果您不是指責(zé)請原諒我的誤讀)張幼儀“依附男性”算是有失公允的,當年女權(quán)運動尚未興起,要做到經(jīng)濟獨立(或者說“體面”的經(jīng)濟獨立)的是有些苛求了。那些被徐志摩定義為“新潮女性”的女子也沒有做到這一點。
  •   樓上你說的沒有錯,她所處的時代決定了她不可能做到這種地步。所以我在評論中也說了“ 張幼儀本身沒有做錯什么。她的思想,行為,完全符合舊時代中國婦女的準則。”
    或許我的文字感覺確有偏袒徐志摩的傾向,但這并不是我“指責(zé)”(權(quán)且認為我是在指責(zé)吧)張幼儀的原因。我想說明的是:雖然她經(jīng)歷的半生風(fēng)雨和中西文化的滌蕩之后,并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命運的悲劇所在。這里所說的張幼儀是多年以后口述當年往事的那個張幼儀。我所“指責(zé)”也是這個張幼儀,而不是在整個故事中隨歷史洪流漂泊的那一個張幼儀。
    我不知道這么說是不是表達清楚了?好像有點亂……
  •   越自私越?jīng)]有責(zé)任的人越能活出自己的風(fēng)采,讓人看著羨慕。林的自私大于陸,陸的自私大于徐。張不是什么活在舊時代的準則,而是她有她自己活著的準則。僅此而已。LZ因為喜歡林,陸,徐的光環(huán),才這么貶低張吧?張靠哥哥的引薦進入銀行,管理銀行。我相信沒才能也無法長久。這樣太斷章取義了。
  •   這拋卻歷史背景、人物性格,來要求命運都在自己手中,還真夠粗暴的。。其實呢,即使張之前便積極學(xué)習(xí),積極交流,與徐志摩也多是沒好下場的。。一是,這女子在徐看來就是封建束縛的標志,乏味的敵人,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一種象征,這也說明為什么一開始就沒來由的敵對,和毫無了解的興趣。二是,張?zhí)焐愿袷瞧珜崉?wù)的,這無所謂好壞,但對詩人來說,她的罪責(zé)是,沒有美貌,沒有風(fēng)情,擔(dān)不了繆斯。
  •   說的甚好,我也一直在想幼儀到底愛志摩嗎?想來想去,恐怕不過是責(zé)任二字罷了,好多人做的是一廂情愿的夢罷了。責(zé)任二字,來自于她從受到的家庭的影響,這個恐怕是最大的。
    幼儀一生怕是沒有真愛過,她內(nèi)心的那根弦怕是一生都沒有被真正的愛情觸動過,她是個責(zé)任人,理性人,儒家人,是個賢妻良母,這恐怕就是她與詩人最大的不同吧!
  •   “總是覺得,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從來沒有在文學(xué)、政治、德行上都完美無缺的。而且,越是在文學(xué)或者政治上有成就,在德行上往往有各種讓人無法無視的缺陷,文人尤其如此。 ”
    比較認同。
  •   大家都有缺陷吧,放在名人那個位置,缺陷便格外耀眼。
  •   我也認同你,張從未愛過徐,那個年代的像張那樣自持的女子,是很難有我們現(xiàn)在所理解的轟轟烈烈的愛情
  •   @Sray
    看這本書是有段時間之前的事情了,記憶可能不太清楚。我覺得以他們兩個的相處模式,就算是再能夠擦出火花的兩個人也是不可能產(chǎn)生Romantic love的。
    今天和室友討論起這兩個人突然又很有感慨。
  •   愛,激情是愛,浪漫是愛,責(zé)任也是愛~~~我相信,張對徐的愛~~~
  •   我也愛吃康師傅, 不過是方便面.
  •   o(∩_∩)o...哈哈,雖然偶的point不是這個><
  •   看貼主寫的挺好的。不過書價蠻高的,USD22.95
  •   恩,福州路外文書店有售,RMB105,不過我看的是朋友送的復(fù)印本~
  •   旁顧而它言乃吾之所好,哈哈
  •   太假了 我居然是google搜到這本書 然后看到這個評論 然后居然發(fā)現(xiàn)是你..........
  •   haha,momo,不小心嚇到你了
  •   我很喜歡這個最后的總結(jié)!女人一定最后要用能力給自己爭取話語權(quán)。
  •   憑什么只學(xué)西洋的自由戀愛,不學(xué)人家的契約和責(zé)任?
  •   時而想逃避, 時而又熱情擁抱
  •   這本書的出版,遠在《人間四月天》之前。是《人》受到這本書的影響。
    剩下的話題,完全不是一下子能夠討論清楚的。暫且就算了吧。
  •   “如果浪漫必定是熱烈,如果熱烈只能夠短暫,短暫到不能也不愿承擔(dān)責(zé)任”
    徐志摩是不是應(yīng)受責(zé)怪
    又是不是該說林徽因花心?
    不知不知……
    徐,不是張幼儀自己選的,是家人選的。如要責(zé)怪,也有家人之分?
  •    如果詩人注定要生性浪漫,如果浪漫必定是熱烈,如果熱烈只能夠短暫,短暫到不能也不愿承擔(dān)責(zé)任,這樣的人還是少些為妙。
    我想徐志摩是熱烈的,從開始愛上林徽因直到死,他都是愛林的,如果不是因為林他也不會這么死去……
    對陸小曼的愛也是熱烈的,不然陸小曼吸大煙一個月那么高的開銷,徐志摩不會那么甘之如飴的到處兼課賺錢!
  •   只是他對于張幼儀太殘忍了~~
  •   如果不愛一個人完全可以放手,沒有誰會乞求你的愛的。你可以像對一個路人或陌生人那樣對她,但為何卻是要那么殘忍呢說那些寒心至骨的話呢。這個世上誰都不欠誰的。
  •   徐就是一個大孩子
  •   大孩子可不會殘忍的誘騙懷孕的妻子去歐洲墮胎
  •   在愛他的人眼里他就是個大孩子,孩子是沒有善惡的 ,狡詐的,殘忍的人也會被看的天真如孩童,但這樣縱容的人也有錯,不該讓這些冒充孩子的成年人不分善惡任意妄為,做任何事都要有代價,徐志摩欠張幼儀的最后客死異鄉(xiāng)或許就是報應(yīng),而陸小曼欠徐志摩的最終墮落也可能算是報應(yīng),只有善念沒有惡念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是誰欠了誰的罷了,到最后都會公平的,不過這些人和事都會掩藏在歷史的塵埃里,有些名氣的流傳下來也變了味,至于普通人再精彩也不過是一輩子罷了
  •   不愛自己的人愛了干嘛
    不過這個世界上,包子和極品總是成對出現(xiàn)的
    我俗
  •   張幼儀與他在一起的日子是很少的,徐的浪漫與張的容忍是沒多關(guān)系的。
    詩,是句子美,情烈,在這個有責(zé)任有契約的年代,并不代表是對合適的對象~~
  •   一個沒有是非觀的人的愛,要么害死別人,要么害死自己~~~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