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

出版時間:2003年  出版社:一方出版  作者:高全之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內(nèi)容大要:::
1.本書是作者參加張愛玲的海葬葬禮之後,有感坊間滿籮盛筐的張論裡,疏漏與錯讀競相奪目,於是花了七年的時間,完成了這本包括19篇文章的作品。
2. 作者以不同於一般文學評論者的獨特視角,帶我們從小腳與鴉片這兩種民族陋俗來理解〈金鎖記〉;自藝術(shù)距離的角度去斟酌《怨女》;以歷史情境重估「上海孤島」觀念與後殖民張論的貢獻與限制;用政治與非政治的方法欣賞《秧歌》;藉西方與中國小說的影響追蹤《十八春》與《半生緣》的同源共根性;從科幻小說的視角捕捉張愛玲文學多采多姿的時間印象;並藉由張愛玲的文學理念、美國法律與社會背景的諸多角度回顧海葬爭議。
3.作者還訪問了與張愛玲關(guān)係密切的前香港美新處處長麥卡錫先生,釐清有關(guān)《赤地之戀》一書之創(chuàng)作自發(fā)性的爭論。書中並譯介了張愛玲尚未發(fā)表的一封信函,說明張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的原委,以及張晚年徙居不定的生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張愛玲學:批評·考證·鉤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7條)

 
 

  •     林以亮《私語張愛玲》補遺
      作者:高全之
      
      一九八七年三月香港:
      
      《明報月刊》林以亮〈私語張愛玲〉目前仍為最早的,值得參考的,張愛玲英文作品闖蕩英美的概述記錄。然而該文確有未盡周詳,可予補遺的余地。
      
      《秧歌》英文版在美國旗開得勝,誠如〈私語〉所言:「好評潮涌」。美國紐約威爾遜公司自一九○五年開始,每年出版年度性的大部頭的書評文摘,近百年來,歷久不衰。該公司一九五六年出版的《一九五五年書評文摘》列了八篇有關(guān)《秧歌》英文版的書評,其中《紐約時報》部分僅提一九五五年四月三日一篇?!此秸Z〉說該報有兩篇。由于《書評文摘》網(wǎng)羅了〈私語〉憶述的所有其他書評,所以總計至少九篇書評,多于《書評文摘》的八篇,〈私語〉的五篇。
      
      美國書評界評《秧歌》
      
      《書評文摘》每年都選擇性簡介受評書籍,文字大都精短?!堆砀琛窌閮H寥寥數(shù)語:「今日中國的故事。場景為小農(nóng)村,主題是共產(chǎn)新政權(quán)如何影響了一個農(nóng)夫的家庭?!篂榱藵饪s篇幅,有些書評僅列文目。八篇《秧歌》書評,只有五篇兼具文摘。今日讀之,雖因節(jié)錄而難免斷章取義之虞,卻仍可藉此而一瞥當時美國書評界的《秧歌》體會。全譯如下。
      
      二月一日,紐約《可克斯書店服務(wù)會報》:「推薦這本涵涉鮮為人知主題的優(yōu)秀小說?!?br />   四月三日,《紐約時報》:「極佳的精短的長篇小說......張愛玲既是共產(chǎn)中國隱密世界的透察的評論者,也為令人興奮的新起的藝術(shù)家,我們殷切希望再度讀到她的作品?!?br />   五月一日,《紐約圖書館雜志》:「張小姐是成功的中文劇作家與短篇小說家,曾為美國新聞處做過可觀的翻譯工作,中譯了兩部美國長篇小說。這本動人而謙實的小書是她首部英語作品,文筆精鍊,或會令我們許多英文母語讀者大為欽羨。更重要的,本書展示了她做為小說家的誠摯與技巧?!?br />   五月二十一日,《星期六文學評論》:「如以通俗劇視之,則屬諷刺型。可能是目前最近真實的,中國共產(chǎn)黨統(tǒng)治下生活的長篇小說?!?br />   七月份《威斯康辛圖書館會報》:「張小姐并未耽溺于政治演說。她的同情甚至延伸至地方黨部領(lǐng)導,那人比屬下更為受制于他所管理的制度里。她筆下的劇作家,在饑荒與暴政里卑鄙嘗試假造激情史詩式的政改成功,既可笑亦可悲。這是個好故事,誠為精敏與忠實的報導?!?br />   〈私語〉說:「至于短篇小說和論文,發(fā)表過的僅為’Stale Mates’(后譯成中文為〈五四遺事〉)和 ‘A Return to the Fron-tier’,都登載于The Reporter雜志?!?br />   《記者》雙周刊(The Reporter)??谝痪帕四炅??!疭tale Mates’ 刊于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日那期。編者特別于〈人事緣由〉(相當于常見的「編者的話」)介紹張愛玲:「張愛玲寫的短篇故事發(fā)生于中國歷史介于兩極之間的時段,一邊是建立于封建與滿清傳統(tǒng)上的舊秩序,一邊是毛澤東的新規(guī)制。那是國民黨的黃金時期,許多自由突然來到中國。其中一種即男人選擇妻子的自由。張小姐于一九五二年離開生長的上海,曾于中國雜志發(fā)表過短篇故事與其他文章。她于一九五五年來美,同年出版她第一部英文長篇小說《秧歌》。」
      
      〈五四遺事〉譏諷當時的多妻主義
      
      〈五四遺事〉刊于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日臺北《文學雜志》。同期《文學雜志》另外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為林文月〈曹操為人及其作品〉。此非張愛玲發(fā)表于《文學雜志》的唯一作品。一九五六年十一月二十日那期掛頭牌的,即張愛玲譯〈海明威論〉,長達二十四頁,算是篇佚文。這期另外值得一讀的文章是毛子水〈文學和書〉。
      
      〈私語〉說張愛玲先寫英文,再寫中文〈五四遺事〉。此項信息或能幫助解讀中文篇名。英文副題是A Short Story Set in the Time When
      Love Came to
      China,所以英文篇名意譯:「失卻生命活力的伴侶們酖酖愛情蒞臨中國那時所發(fā)生的短篇故事」?!笎矍椤怪缸杂蓱賽郏Z意調(diào)侃。故事時空背景的強調(diào)甚明。如果這個意譯可予成立,中文篇名「五四遺事」亦偏重于「發(fā)生于五四之后的事」,而非「五四造成的事」,作者無意追究五四與中國新舊婚制變遷是否具有絕對性的歷史因果關(guān)系。
      
      中文篇名提到五四的理由,除了藉此歷史事件標明時空坐標之外,也在諧謔故事里的文藝青年。作者自立營生很早,大概覺得那些星星月亮的文藝青年蠻可笑。輕松的筆調(diào),承認而且譏諷當時青年男女接受多妻主義。這種解讀或能符合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歷史常識。新文化運動雖然在五四事件之后才有系統(tǒng)性的擴大發(fā)展,然而確實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之前已經(jīng)萌芽。此為周策縱《五四運動史》的提法。一九七九年六月臺北聯(lián)經(jīng)版《我參加了五四運動》里,張杰人女士受訪,明白主張新文化運動在五四事件之前已現(xiàn)端倪,并以當時上海務(wù)本女中自行出版期刊的訴求為證據(jù)之一:「在要求『大學開女禁』的大前提下,大聲疾呼『爭取男女平等,爭取教育平等,反對買賣式婚姻』?!箍梢娫谖逅氖录?,婚制變遷的社會推動力量豈僅暗潮洶涌的閨怨而已,高中女生就能公然表態(tài)。
      
      《怨女》英文版 受西方冷淡對待
      
      〈回到前方〉(A Return to the Frontier)一九六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在《記者》雙周刊發(fā)表時,編者已不再添增作者簡介。查遍美國兩套自一九○○年開始發(fā)行,具有逾百年歷史的大部頭書,《讀者期刊指南》與《散論與一般文學索引》,證實自一九五五至一九九五年,張愛玲發(fā)表的英文短篇小說或散文,就僅前引兩篇。值得注意〈私語〉措詞為「短篇小說和論文」?!椿氐角胺健祵儆斡?,并非論文。〈私語〉似乎有意兼顧到張愛玲服務(wù)于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期間的中共研究。那些研究「論文」大概也未得發(fā)表。
      
      一九六七年《怨女》英文版在英國出版。一九六七之后十年,每年一大冊的美國《書評文摘》,完全沒有相關(guān)的書評。一九九八年《怨女》與《秧歌》英文版由美國加州大學重印出版?!稌u文摘》迄今仍無相關(guān)書評的記錄。一九九八年美國《紐約時報》出版《世紀好書酖酖百年來的作者、思維、文學》,選刊該報書評,有關(guān)《秧歌》英文版的書評落榜。
      
      如〈私語〉所云,除了曇花一現(xiàn)的《秧歌》書評熱潮之外,美國書評界與書市冷淡對待張愛玲英文作品。然而賴夏志清一九六一年英文巨著《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專章討論張愛玲之功,張愛玲開始進入美國的中國文學研究領(lǐng)域。學術(shù)討論細水長流。一九七五年出版的《一九七○酖一九七四,散論與一般文學索引》,終于因為夏著而補列了張愛玲。〈私語〉提到〈金鎖記〉英譯,未及說明那個英文版收入夏志清(一九七一)和劉紹銘(一九八一)各別編輯的英文中國小說選集里。英文學術(shù)論文涉及中國文學而討論張愛玲已不再是新奇事件。張愛玲的文學地位不會因其英文作品在英美書市受挫而消失。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三日《紐約時報》與同年九月十六日《洛杉磯時報》都有張愛玲過世的噩訊。后者頗能反應(yīng)這種實力雄厚的情況:
       張愛玲享年七十四歲,廣受歡迎的中國小說家。作品風靡臺港讀者,最近才在中國大陸解禁。晚年隱居洛杉磯。張女士原籍上海,作品經(jīng)常批判共產(chǎn)主義。一九四三年中篇小說〈金鎖記〉奠定文學成就。她最受歡迎的長篇為《秧歌》,一九五四,以及《赤地之戀》,一九五六。作品如〈傾城之戀〉、《怨女》、〈紅玫瑰白玫瑰〉,曾拍成電影。文評家特別贊賞她早期短篇故事。南加大東亞語文學系張錯教授說,張女士非比尋常,如果不是生逢國共政治分裂之際,必然已經(jīng)贏得諾貝爾獎。遺體于九月八日發(fā)現(xiàn)。自然原因死亡。
      暫且不談諾貝爾文學獎。我們至少可以借助張愛玲中國現(xiàn)代文學重要性的認知,把她從美國本土的其他少數(shù)族裔作家區(qū)分出來。雖然單語的英文讀者仍依憑張愛玲當年在美國借以謀生的英文作品來認識她,他們必須了解作者的格局遠遠超過了這些作品,作者的歷史性身分絕非僅為亞裔英語作家。近年美國大學與中學教育鼓勵接觸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學以外的非主流與邊緣文學。然而張愛玲的英文作品貌似英美文學的非主流或邊緣,實可能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主流或經(jīng)典的外延。尊容側(cè)影,龐然冰山露于水面的一角。如王德威為《秧歌》與《怨女》英文版各別寫的導論所示,英語讀者評讀與觀想的參考系統(tǒng)必須跳出西方,兼顧東方。
      
      主流非主流。本土性流放型。大眾文學小眾文學。經(jīng)典作品邊緣作品。張愛玲的中文文學成就,幫助她跨越文化與國界之后,少受些類別框限的折磨。
  •     戰(zhàn)時上海張愛玲:分辨《等》的荊刺與梁木
      ◎高全之(旅美獨立學人)
      
      內(nèi)容提要:本文呈現(xiàn)對于《等》的版本研究,首度認證這篇小說的善本,并討論這個故事使用兩個近代中國政治人名的理由?!兜取返膽?zhàn)時上海生態(tài)或許是片面的、局部的快照,然而它記錄了張愛玲在當時該地的一種繁復心情。那不是持才傲物、不可一世的驕姿,亦非忽視國難、賣國求榮的無恥。直言無諱就是故作姿態(tài)。寄情于字里行間才現(xiàn)其難言之苦。本文企圖在這篇小說里揣摩戰(zhàn)時上海張愛玲未曾明確表白的心境。
      
      關(guān)鍵詞:版本研究、社會寫實、以人為鏡、抒情言志、指涉對象
      
      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
      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
      此立文之本源也。
      ——劉勰【1】
      
      一
      
      懵懂無知,所以沒有期望,未曾尋找,更別說等待。然后突然收到兩篇張愛玲《等》英譯復印件【2】。這下子發(fā)現(xiàn)幾個版本比較閱讀真有意思?!兜取钒l(fā)表于1944年上海雜志月刊?!队袔拙湓捦x者說》說明本篇小說經(jīng)過增刪才收入1946年11月上海山河圖書公司出版的《傳奇增訂本》。根據(jù)陳子善教授賜贈的影本,我們確知現(xiàn)行安徽文藝出版社四卷本張愛玲文集所收即傳奇增訂本》的版本,臺北皇冠出版社《張愛玲全集》所收即1954年7月香港天風出版社《張愛玲短篇小說集》的版本。
      
      我曾在《小艾》版本討論里提到安徽版編輯擅自改動文字【3】?!兜取酚蓄愃剖吕}嬎升g把嘴里的香煙交給龐太太。龐太太接過來呼著。安徽版改“呼”為“吸”?!秱髌妗吩鲇啽?、天風版、皇冠版都用“呼”。沒有必要變更。理由有二。其一,呼著重于煙霧之釋放與迷漫,制造視覺效果。其二,龐先生吃完湯圓,取回再吸同一根煙,所以兩次交接,龐太太的任務(wù)是維續(xù)燃燒那根煙?!昂簟被蛟S暗示她不在享受煙味。且比較莫言《豐乳肥臀》大掌柜司馬亭“從車夫手中奪過煙斗,很香地抽了幾口”。那種抽煙的生理需要的可能,是張愛玲這個不大尋常的“呼”字所刻意避免的。
      
      等的兩個英譯版本是:
      
      1.簡稱“五七版”
      
      Orient Review and Literary Digest. Ed. Alfred Schenkman and P. La1. India: Ca1cutta,1957. 42-50.
      
      2.簡稱“六一版”
      
      New ChineseStories: Twelve Short Stories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Ed. and trans. Lucian Wu. Taipei: Heritage PresS, 1961. 63-83.
      
      下圖歸納各種版本的年份與時序。
      
      
      中文版:
      
      舊版
      《雜志》月刊版,1944
      
      《傳奇》增訂版,1946
      安徽版,1992
      
      今版
      天風版,1954
      皇冠版,1968
      
      英文版:
      
      五七版,1957
      六一版,1961
      
      
      我們確知等初次收入文集是《傳奇增訂本》。《傳奇》收十個短篇小說,《傳奇增訂本》加入以下七篇:《留情》、《鴻鸞禧》、《紅玫瑰與白玫瑰》、《等》、《桂花蒸 阿小悲秋》、《中國的日夜》以及《有幾句話同讀者說》【4】。
      
      《等》的英譯名為“Little Finger Up”。六一版配合該書小說中英篇名并列的統(tǒng)一形式,把這篇英譯小說的篇名中譯為“扶正”?!暗取毖葑?yōu)椤胺稣薄?br />   
      五七與六一兩版諸多差異之一,乃后者在故事前頭加了作者簡介。簡介共四段文字。由于五七版的存在,簡介第四段其實是錯的:“此為《扶正》首度見諸刊物?!?暫譯,原文是:This marks the first appearance in print of "Little Finger Up".)莊信正說張愛玲為吳魯芹所編 New Chinese Stories 英譯 “Little Finger Up”,指六一版【5】。為連環(huán)錯誤。早先已有五七版,約四年之后的六一版不可能是特別為吳魯芹所編文選而翻譯的。
      
      那篇英文作者簡介的前三段,重現(xiàn)于聶華苓編譯的英文小說選集,放在張愛玲自譯《桂花蒸 阿小悲秋》的前頭,乃較短的作者簡介【6】。
      
      本文第二節(jié)回顧論者已注意到的政治人名鑲嵌。第三節(jié)討論文題翻新,注釋以及情節(jié)增刪。英文版怎樣幫助我們賞讀中文版?第四節(jié)認證善本。我們應(yīng)該根據(jù)何種準則來評選善本?第五節(jié)總結(jié)全文。我們是否答復了這個問題:這個單一場景(候診室)與短暫時段(同日里幾個小時)的故事何以值得細嚼慢咽?
      
      二
      
      在《等》的版本演進歷史里,最搶眼的特點可能是兩個近代中國政治人物名字的運用:蔣介石與周佛海。我們先探清他們?nèi)绾卧趲追N版本里消長,再進一步追問兩位出現(xiàn)在這篇小說的理由。
      
      話得說在前頭:相提并論這兩個名字,完全是因應(yīng)小說討論之需要,絕非無視于他們在中國近代史重要性懸殊的事實。
      
      先說蔣。舊版與皇冠版最醒目的差別是:前者兩度提”蔣先生”,后者改為“上面”與完全諱言。五七版不但恢復兩次直指,而且在首度點名處特意為英語讀者加個腳注,說明意指“蔣介石總統(tǒng)”。六一版再生顧忌,改直話直說為“某人”與“政府”。五七版唯一的腳注在六一版里消失。本文第三節(jié)將簡略討論六一版添增的三個腳注。
      
      忌諱之有無與各版發(fā)表環(huán)境有關(guān)?!峨s志》月刊的1944近所謂“和平政府”,《傳奇增訂本》的1946可能尚無國民政府嚴控?,F(xiàn)行的安徽版當然沒有隱藏之理由。五七版發(fā)表于印行于國外(印度)的英文月刊,無文綱之憂。天風版發(fā)行于香港,皇冠版與六一版出自臺灣,都需要自我約束。
      
      五七版最能暢所欲言。如下圖所示,自此版始,六一版跟進,改“朱先生”為“周先生”?!渡?,戒》明言周佛海?!兜取返膬蓚€英譯版暗指周佛海?相當可能。兩版在龐松齡那段結(jié)束于“他們從來不敢怎樣——”的話之后,加了這兩句:“大家都知道周先生是傀儡政府里的要員。周先生需要龐先生醫(yī)療,每天派私家車來接,當然有助于龐的聲譽?!?暫譯)
      
      
      舊版:蔣先生、朱公館、朱先生
      
      今版:“上面”、朱先生
      
      五七版:蔣先生(腳注:蔣介石總統(tǒng))、周先生
      
      六一版:“某人”、“政府”、周先生
      
      
      檢視英譯文字增減,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龐朱(龐周)關(guān)系。中文版里龐松齡不厭其煩講述朱先生下午兩個鐘頭讀書內(nèi)容:從國文開始,一直數(shù)說到翻譯的外國文。英譯在縮短的研究科目陳述之前,赫然從敘事者立場加這句解釋:“很多人都曉得周先生吸鴉片,偏偏龐不知道?!?暫譯,原文是:It was common knowledge that Mr.Chou smoke dopium, but he didn't know about his other habits.)此項變動顯然是掀底。中文版里龐松齡詳述朱先生好學細節(jié),意在吹噓兩人交情深厚,其實滿口胡言。英譯有意清楚交代這項中文版未必有效傳遞了的訊息,毅然直截了當指出龐的浮夸與無知。周佛海是否在真實世界里吸食鴉片并不重要。英文版的預設(shè)讀者為英語讀者。說和平政府要員具有煙癮,或可增加故事的異國情調(diào)。當然那個“我的朋友胡適之”的毛病并非上海淪陷區(qū)的特色。值得一讀的社會寫實作品總會攜帶不受特殊時空限制的東西,與讀者的生活經(jīng)驗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
      
      舉個例子。2010年5月9日美國洛城時報(第E9頁)有篇編輯兼?zhèn)饔涀骷遗nD(Jim Newton)寫的書評,質(zhì)疑歷史學者安捕魯斯(Stephen Ambrose)一共三本頗負盛名的美國總統(tǒng)艾森豪威爾傳記。除了諸如數(shù)據(jù)來源不明,剽竊他人文章種種缺失之外,驗核者追查腳注里九回做傳者與傳主會談,只能證實兩起確曾發(fā)生,七次查無實據(jù)。由于艾森豪威爾總統(tǒng)生前巨細靡遺記錄自己每日議程,很難想象艾森豪威爾會漏記他們兩人見面。牛頓認為做傳者過度渲染了自己與傳主的私誼。雖然此非太大的個性缺失,龐中醫(yī)他鄉(xiāng)遇故知,理應(yīng)一記。
      
      在宏觀閱讀的視野里,我們似乎可以確認張愛玲的意圖。無論此項最終抉擇是否最初動念,只要沒有政治牽絆,《等》刻意要點明蔣周兩人。
      
      前文提到異國情調(diào)當然不能充當中文版明言蔣的理由。所以我們?nèi)孕枳穯栠@個故事指名道姓政治人物的道理。可能的答案之一,是張愛玲小說社會寫實的執(zhí)著。除了類如時間旅行那種科幻想象的嘗試之外,張愛玲小說創(chuàng)作大多屬于社會寫實類別。雖然許多成功的作品已經(jīng)具有跨時越域的宇宙性,故事總是在讀者可以認證的時空里運作。作者的選項變成了作品的特色。
      
      我曾指出除了《小艾》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實驗之外,張愛玲點名蔣介石的作品,如《赤地之戀》,都沒有惡意辱罵【7】。現(xiàn)在我們并讀多種《等》的版本,仍然維持那項結(jié)論?!兜取犯鞣N版本指名蔣的人,是擔心丈夫另娶當時所謂“重慶夫人”的奚太太,并非敘事者(作者)。戰(zhàn)時蔣介石是否親自下令,要與妻子分離兩年以上的重慶公務(wù)人員再娶,仍然待考。如果查證出肯定的史實,即作者社會寫實另項例證。如果無從驗實,正好說明動機或許各異,奚太太與龐松齡同樣胡言亂語。所以兩條出路都有文學的合理性。
      
      在小說里提名眾所皆知的政治人物,有助于固定故事時空坐標位置。舉個例子說明這種寫作策略。我們知道張愛玲曾受美國小說家馬寬德(John P. Marquand)影響【8】。馬寬德數(shù)度在自己長篇小說前言里提醒讀者不要對號入座故事里虛構(gòu)的角色人物,并至少兩次提到制造故事與特定時空環(huán)境緊密關(guān)系的一種方法:
      
      
      這部長篇小說的目的之一,是描繪過去幾年美國生活的某些層面為了創(chuàng)造現(xiàn)實的假象,用了好些舉國皆知的人名,雖然這些名人沒有出現(xiàn)于任何故事場景里【9】。
      
      這部長篇小說企圖描繪現(xiàn)代生活某些層面,希望所捕捉的層面足夠逼真,讓讀者覺得熟悉。為了創(chuàng)造這個假象,用了某些廣為人知的人名,特別用于人物對話里,雖然這些名人無一實際出現(xiàn)于任何故事場景里【10】。
      
      
      張愛玲小說借用名人姓名的企圖與效果,和馬寬德相近。我們會提這篇小說社會寫實的其它例證,以及這些確認的重要意義。中英版皆用同句話收尾:“生命自顧自走過去了。”這個故事始終關(guān)切個人無從控制的人生狀況,以及與其相關(guān)的無奈。英文版較中文版短,涵蓋面較小,文題遂因應(yīng)那些縮減而變更。作者曾說自己的短篇大都比別人的要長些【11】,所以裁刪或與預期的發(fā)表環(huán)境或讀者有關(guān),恐怕過長會引起接受的困難,絕非中文版出現(xiàn)漫枝蕪葉的缺陷。
      
      三
      
      我們現(xiàn)在簡要歸納中英版的各自表述。
      
      《等》與其它幾個單字為名的經(jīng)典短篇同樣一字多義。黃春明《鑼》、《癬》,魯迅《藥》、《墳》?!暗取痹醋院蛟\室實際的靜態(tài)動作。奚太太盼與在重慶工作的先生重聚。童太太期待花心的丈夫回心轉(zhuǎn)意。阿芳希冀男朋友追求。所以“等”是她們當下生命狀態(tài)之一面。尤其甚者,尋求物理治療的男女老少或已展現(xiàn)了淪陷區(qū)小角落的眾生相。我們確知故事發(fā)生于1944年,因為六一版添的腳注之一,解釋十塊錢過橋費在1944年約是美金八毛。當為1961年的美金幣值。龐氏夫婦笑稱要看死人多些的戰(zhàn)爭片,龐松齡甚至說中國戰(zhàn)場死傷人數(shù)比不上“俄國俱樂部放映的實地拍攝的戰(zhàn)爭影片”。我們必需為此略做說明。
      
      近年的中日戰(zhàn)爭研究已確認日本一度有效掩藏暴行。1997年張純?nèi)?Iris Chang)南京大屠殺清楚說明日人遮丑【12】。1999年美國學者幾步泥(Frank Gibney)為本多勝一(Katsuichi Honda)《南京大屠殺——一個日本新聞工作者面對日本國恥》英譯本寫導論,多所匡正張純?nèi)缰魅舾杉毠?jié),揭橥戰(zhàn)時戰(zhàn)后日人并非全數(shù)支持日軍暴行之事實,并試行解釋日軍瘋狂失控種種緣由。然而就戰(zhàn)時日軍對外封鎖新聞報導則無疑義?!?3】
      
      所以《等》寫當時上海市民遭受蒙騙,確為社會寫實另例。與張愛玲幾個土改故事一樣,我們已可確言這段描寫經(jīng)得起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考驗,與歷史情況相當接近。戰(zhàn)時上海戰(zhàn)訊封閉,與本文第四節(jié)即將提及的“小弄堂的和平”息息相關(guān)?!兜取方巧珜υ捥峒皽S陷區(qū)生活的幾種限制,至少兩度說到時局平定之后要怎樣怎樣,所以期望戰(zhàn)爭結(jié)束已是公眾談天內(nèi)容??梢姟暗取币彩钱敃r上海居民茍延殘喘的一種生態(tài),一種身心疲憊的停滯。
      
      所以中文版由近而遠,漸次呈現(xiàn)三種等的模式。第一種(候診)乃演出舞臺,有可預見的終結(jié)與期限。第二種(婚姻問題)離開那個舞臺,進入當事人的生活。第三種(和平想望)擺脫個人,變成群體或社會的戰(zhàn)爭耗損經(jīng)驗。后兩種在故事尾端已經(jīng)意味漫長無盡頭,因為等的結(jié)局超出個人掌控。
      
      兩個英文版題目相同。直譯那個另有所圖的篇名:“翹起小拇指”。意指高氏夫婦離場之后,英文版添加的一段文字:(暫譯)他們走后,一位婦人小心謹慎問:“那位是高太太嗎?”阿妹[譯注:即中文版阿芳]煞有介事翹起個小拇指?!拔揖筒轮?,”那婦人說,“我當然希望正牌的高太太舉動不會那么輕浮。”
      
      “輕浮”原文是cheap,當不做吝嗇解。譯為“廉價”也成。大概指姨太太在公眾場合照顧高先生,動作過度親熱了些。是個醋勁沖天的道德評論。第二個英文版(六一版)為新的題目加腳注:“舉起小拇指乃一般人都了解的,意指姨太太的手勢?!?暫譯)前文已提過,新的中文篇名首度露面于此版:“扶正”。所以那位姨太太得到扶正,執(zhí)行妻職。順便提六一版另一腳注:童太太話里的“血滴子”。批注說童太太看過連續(xù)演出的血滴子平劇,所以熟悉那些受命于雍正皇帝的殺手典故。
      
      “扶正”焦點乃中國婚制。作者藉此提醒英語讀者注意日上中天(姨太太)、失勢(童太太)、擔心失寵(奚太太),以及乏人問津(阿芳)。由于題旨別有懷抱,所以扶正裁減若干情節(jié):王太太、包太太、女仆領(lǐng)著的小孩、拔號的少爺,以及戰(zhàn)爭電影討論。這些情節(jié)雖就婚制而言無關(guān)緊要,可就候診群眾角度看來都恰適其分,因為它們拉長了(奚太太)等侯的時間,并允許男女老少市民參與的聯(lián)想,涵蓋面不再限于婚制,強調(diào)那是淪陷市民的寫照。
      
      英譯的策略,除了前文所述添句加注以明朗化細節(jié),以及削除情節(jié)而縮小題旨,并沒有改變角色戲份平分秋色的局面。這個故事相當特殊:沒有鶴立雞群,格外突出的單一角色。龐中醫(yī)一家招待著病患群,姨太太面對婚姻出了問題的太太們,童太太與奚太太旗鼓相當,在在相互沖消一枝獨大的可能。唐文標大概沒見過英文版,總歸讀到中文版。他繪制張愛玲小說人物圖表,洋洋灑灑分級歸類約四十個角色,偏偏《等》落榜【14】。唐文標無從挑選,因為本篇小說沒有單一突出的人物?!兜取非昂蟀姹救糊垷o首絕非殘章敗筆。角色相互制衡的現(xiàn)象重重疊疊,凸顯出這個故事重點不在于角色個人,要緊的是他們所代表的那個群體。作者在戰(zhàn)時上海擇一邊角拍個快照,刻意不設(shè)高潮,毋庸懸疑。本文第四節(jié)將試提這個寫法的寓意。
      
      四
      
      既然無從回避,容我們試答何者為善本的問題。雖然如前文所述,英文版確實可以幫助我們體會中文版或未交代清楚的幾個細節(jié),而且英文版(五七版)“如愿”直寫兩個政治人名,我們建議中文版較好。
      
      必須特別說明,我們堅持小說優(yōu)劣難以題旨“大”“小”來定奪。前文已經(jīng)指出《等》比《扶正》涵蓋面廣,然而那不是我們擇其為優(yōu)的依據(jù)?;谝韵滤捻椑碛桑覀冋J為中文版文字勝出:人名、方言、氣氛以及語調(diào)。其中以語調(diào)最為重要。
      
      先說人名。張愛玲小說人物姓名時寓深意?!读羟椤纺俏豢少Y依靠的丈夫姓米,米飯的米?!渡?,戒》那位無可信賴的男人姓易,變易的易?!兜取穾е烫哪惺啃崭撸吒咴谏系母?;童太太的姓氏與她“像百子圖里古中國的男孩”有關(guān);奚太太的姓氏暗示著奚落的社會地位,因為阿芳聽過傳聞,膽敢主動探詢奚先生在重慶另筑新巢的謠言;龐松齡三個字暗示健康長壽,簡直像個醫(yī)生行業(yè)的藝名?!斗稣窡o從譯出這些名字游戲。高先生:Mr.Kao,童太太:Mrs.Ho,奚太太:Mrs.Yu,龐先生:Mr.Peng。全都乏善可陳。
      
      再說方言。龐先生說警察不敢收大官座車過橋費。龐太太接口說:”招子亮噯!”英譯為:“噯,那些警察眼睛亮得很。”(暫譯)原文黑話的江湖氣息沒譯出來。童太太話里那句“他們一家門”,意思是“他們一家人”,是上海方言。英譯刪掉包括這句在內(nèi)的吃光小菜那段,然后加了兩句話解釋老頭子闖了什么樣的禍。方言使用不易適切。這句“一家門”蠻好。棄之可惜。
      
      舉例說明文字制造氣氛的重要。中文版里童太太出場,張愛玲用了強詞奪理而又字字得體的漂亮中文:“外面又來了個五六十歲略帶鄉(xiāng)氣的太太……現(xiàn)在胖了,顯得膿包,全仗腦后的‘一點紅’紅寶簪子,兩耳菜豆大的翡翠耳墜,與嘴里的兩顆金牙,把她的一個人四面支柱起來,有了著落。”英譯相當流利,胖了那句譯為:“had grown bloated and shapeless”,意思是身體胖得腫脹,沒了姣好身材。腫脹有擴張浮升之暗示,所以依賴隨身飾物(包括金牙)釘住,使她穩(wěn)當著地。英文是:“to pin her down and keep her in place”。
      
      兩種寫法都滑稽有理。差別在垂直動向。我們各別梳理下。高尊低卑乃約定俗成的認知。我們常用類如”上”風或”下”風來形容強勢與弱勢。當那個秩序受壓而勉強維持之時,受害者可借外力反抗,所以中文版飾物把垂降的肥胖身體硬撐起來。相反的,童太太極度生氣,忍無可忍,肥腫像氣得要爆炸那樣,所以英文版用飾物把浮漲的軀殼向下釘牢。問題來了:究竟哪種寫法較好?
      
      中文版好些。理由很簡單:憤怒是童太太特點,受害是故事里幾個角色共性。童太太奚太太婚姻出了問題,淪陷區(qū)居民受外敵壓抑,都需要外力幫助向上支撐。本文第三節(jié)已指出,就戲份分配的情況看來,中英諸版都是角色族群重于角色個人的局面。能夠字字不忘小說所欲呈現(xiàn)的大大小小的困境與委屈,整體氣氛更能凝聚一致。
      
      借著小說語調(diào),《等》比《扶正》更為透露了作者在歷史情境里的特殊心情。英譯刪掉王太太與包太太,放棄挖苦她們的文字,其實是種損失。我們個別梳理一下。王太太“嘴上有定定的微笑,小弄堂的和平”。曉得弄堂之外天地廣闊,才會言其格局狹小。了解戰(zhàn)爭兇殘無情,因而取笑茍且偷安的平靜。這句“小弄堂的和平”相當妥切敘述著淪陷區(qū)偶得的,或許受到蒙騙的,片刻安寧。包太太“長得丑,冬瓜臉,卡通畫里的環(huán)眼,下墜的肉鼻子;因為從來就沒有好看過”。這段文字可以與其它取笑角色長相與困境的筆墨共同烘托出譏誚的語調(diào)。嘲弄發(fā)自作者,《等》以及其它許多張愛玲小說,在對話與角色思緒流動之外,敘事者與作者幾乎等同。遲至類如《小團圓》的作品,張愛玲才開始賦予敘事者特殊感知或個性,在作者與敘事之間產(chǎn)生分隔。
      《等》的敘事者與作者難分,因為作者曾為戰(zhàn)時上海市民之一,恐怕難以置身事外,或也是這個故事種種諷刺的對象。輸送與收受兩頭忙碌,寫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故事。那點清醒是什么?我們試用以人為鏡的方法答問?!妒ソ?jīng)·馬太福音》第七章:“為甚么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張愛玲同時看見他人眼里荊刺與自己眼中梁木?!兜取诽籼藿巧闹T多缺點與困境,稍做轉(zhuǎn)型,就反射到作者身上。無知(龐氏夫婦)、憤怒(童太太)、怨懣(奚太太)、卑微(王太太)、丑相(包太太)、落單(龐小姐),皆荊刺或化身。其梁木或本尊豈非作者一時蒙在鼓里,或已然知悉卻難以表態(tài)關(guān)切的,中國戰(zhàn)場軍民慘烈傷亡情況?那梁木也是她身陷上海的心情:看誰都不順眼的那種煩躁與郁悶,企盼時局平靜的急切,婚事欠穩(wěn)的憂慮,以及自己于國事百無一用的窩囊。《等》間接迂回,與沈從文單字為題短篇《躁》直敘類似或較簡單的情緒,自有高下之別。
      
      現(xiàn)在我們重讀這個故事堅持的尾句:生命自顧自走過去了。它未曾失之過白。那句話充沛的同情平衡著顯著的譏誚,效果是挖苦而兼顧厚道,甚至稍許夾帶喜感。藉此,作者確定了敘事者不具令讀者生厭的優(yōu)越感。當然那是敘事的定調(diào),喜感并非各人等候的結(jié)果。此與閻連科《受活》以荒謬喜劇做為等候結(jié)局大為不同。那故事里茅枝具延安經(jīng)歷,熱衷新中國改革,促使受活莊成為雙槐縣柏樹子區(qū)管治的一個下屬單位。因為連綿不斷的政治運動與災難,茅枝開始要求退管,恢復縣治之外的獨立運作。茅枝一再與縣長周旋,幾十年過了,人都七十多歲了,終得獲準,才突然安詳微笑死去。那也是一種等。等候期間偶而還有表態(tài)上訴的機會,最后愿望達成,可見作者并未灰心于中國政治,因為政管竟然會有松綁的可能。
      
      五
      
      維持公眾或個人等候的狀態(tài),只需參與者遵守某些規(guī)則與秩序。參與者內(nèi)心未必平靜與認命。《等》的看頭大概就在這里。如本文所示,這個故事幾個指涉對象連體共生,同時各具神采:他們(淪陷區(qū)百姓)——>我們(作者無法完全置身事外)——>我(作者在戰(zhàn)時上海的特殊心情)。沒有婦女奮力參戰(zhàn)的神勇,不見慰安婦慘受折磨的悲慘,然而在《傳奇增訂本》里,《等》以小說方式最真切記錄了張愛玲的戰(zhàn)時心態(tài)。
      
      文學史與張傳常記載文壇矚目,出盡風頭,毀譽參半的戰(zhàn)時上海張愛玲?!兜取房梢则炞C當時她確曾有過不太快樂的時光。
      
      同屬抒情言志之作,《等》婉轉(zhuǎn)隱約,《中國的日夜》端莊誠懇。倒都配套一致。
      
      
      注釋:
      
      【1】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杜國清譯,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1981年版,第l5l頁。
      
      【2】單德興教授賜贈本文提到的兩篇Ⅸ等》英譯復印件。這些資料都經(jīng)陳雪美小姐搜集整理。特此致謝。英譯文題收入《張愛玲譯作一覽表》(單德興:《翻譯與脈絡(luò)》,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94頁。)
      
      【3】高全之:《張愛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8年版,第123-l32頁。
      
      【4】唐文標《張愛玲資料大全集》有《傳奇增訂本》廣告的影印,列出所收小說篇名。唐文標:《張愛玲大全集》,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75頁。
      
      【5】莊信正:《張愛玲來信箋注》,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51頁。
      
      【6】Nieh,Hua—ling,ed。andtrans?!盓ightStories by ChineseWomen”。Taipei:Heritage,1962,第91-114頁。
      
      【7】高全之:《張愛玲學》,第219頁。
      
      【8】同上,第279-295頁。
      
      【9】John P. Marquand“For the Reader Who Takes His Fiction Seriously.”“SoLittle Time”.Boston:Little Brown.1943.N.pag.
      
      【10】John P. Marquand Forew.“B.F.'s Daughter”.Boston:Little Brown.1946.N.pag.
      
      【11】這是張愛玲告訴王禎和的話,見鄭樹森編:《張愛玲的世界》,臺北允晨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30頁。
      
      【12】Chang.Iris:The Rape of Nanking:the forgot 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Basic Books,New York,1997.
      
      【13】Honda,Katsuichi,The Nanjing Massacre:A Japanese Journa list Confron Japan National Shame,edited by Frank Gibney,M.E.Sharpe,New York,1999.幾步泥未能承認張純?nèi)鐚χ袊返呢暙I,是一憾事。張純?nèi)缒懽R令人佩服。
      
      【l4】唐文標:《張愛玲資料大全集》,第24—25頁。
      
      【15】高全之:《張愛玲學》,第297-319頁。
  •     導論:高全之,學院外文學批評的筑路人——從早期寫作生活的發(fā)軔到近期《張愛玲學》的建構(gòu)
      
      增訂二版序:張學自具生命
      
      增訂版序:托張愛玲的福
      
      自序:焚書記
      
      1 上海「孤島」與「上海孤島」——抗戰(zhàn)期間張愛玲的寫作環(huán)境
      
      2 飛蛾投火的盲目與清醒——比較閱讀《金瓶梅》與《第一爐香》
      
      3 百世修來同船渡——《封鎖》的瞬間經(jīng)驗
      
      4 《金鎖記》的纏足與鴉片
      
      5 花非花——聆聽《郁金香》里的爭辯
      
      6 閻王與小鬼——后殖民張論引起的省思
      
      7 《小艾》的版本問題
      
      8 《小艾》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實驗
      
      9 多妻主義的鼓吹與抵制——從《兒女英雄傳》到《小艾》
      
      10 盡在不言中——《秧歌》的神格與生機
      
      11 張愛玲的政治觀——兼論《秧歌V的結(jié)構(gòu)與政治意義
      
      12 《赤地之戀》的外緣困擾輿女性論述
      
      13 開窗放人大江來——辨認《赤地之戀》的善本
      
      14 張愛玲與香港美新處——訪問麥卡錫先生
      
      15 毋忘土改——張愛玲與黃仁宇的共同焦慮
      
      16 本是同根生——為《十八春》、《半生緣》追本溯源
      
      17 大我與小我——《十八春》、《半生緣》的比對與定位
      
      18 《怨女》的藝術(shù)距離及其調(diào)適
      
      19 張愛玲小說的時間印象——兼論《浮花浪蕊》離鄉(xiāng)與《怨女》歸航
      
      20 挫敗與失望——張愛玲《色,戒》的生命回顧
      
      21 倦鳥思還——張愛玲寫給賴雅的六封信
      
      22 張愛玲的英文自白
      
      23 林以亮《私語張愛玲》補遺
      
      24 雪中送炭——再為《私語張愛玲》補遺
      
      25 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張愛玲如何三思「五四」
      
      26 鬧劇與秩序——誰最先發(fā)現(xiàn)張愛玲英譯《海上花》遺稿?
      
      27 為何不能完成英譯本《海上花》——張愛玲給麥卡錫的一封信《附錄:夏志清教授的讀后意見》
      
      28 同物無慮——張愛玲海葬的質(zhì)疑與辯正
      
      
      
  •     懺悔與虛實——《小團圓》的一種讀法
      ◎高全之(美國獨立學人)
      
      小說家言,未可全信?!崞讲?】
      
      
      一、前言
      
      繞道。
      
      暫且避開《小團圓》是否違反作者意愿出版的辯場。我們并非否定那個議題。在現(xiàn)實考量里,我們希望在本書引發(fā)的相互抵觸的論爭之外,界定一種易懂可行的讀法,以便建立清楚的,也許大多數(shù)人可予接受的解析。
      
      1976年張愛玲同意擱淺小團圓,并與宋淇夫婦討論修訂。1993年張愛玲致皇冠出版社信仍提到書寫小團圓的工作。所以可能有未完成的修訂版。本文限于2009年3月臺北皇冠出版社的初版。此為1976年張愛玲寄給宋淇過目,經(jīng)宋淇勸阻而未出版的版本。根據(jù)宋以朗的意見,是那當刻全書完成的定稿?!?】
      
      本文第二節(jié)將指出目前流行的索隱讀法或許不當。第三節(jié)提出閱讀本書的一種方法。該節(jié)與第四節(jié)試用改法析釋這部小說的意義。張愛玲想說什么?說了什么?第五節(jié)反過來說明這個閱讀方法的限制。另辟蹊徑之后,梳理《小團圓》與其他張愛玲小說的互文指涉。為何突然時序朝前跳躍,插入墮胎事件?那些與美文顯然有別的重復字詞是否敗筆?為何評議柯靈、?;?,以及胡蘭成,筆重而傷輕,未失作者忠厚?
      
      二、索隱閱讀的限制
      
      作者坦承《小團圓》部分材料具有自傳性質(zhì)。1976年1月3日致宋淇夫婦信:“《小團圓》因為情節(jié)上的需要,無法改頭換面??催^《流言》的人,一望而知里面有《私語》、《燼余錄》(港戰(zhàn))的內(nèi)容?!薄?】這里提到《私語》、《燼余錄》,皆自傳性散文。其實《童言無忌》、《對照記》也與《小團圓》產(chǎn)生交集。1976年3月14日信說這本小說“是采用那篇奇長的《易經(jīng)》一小部份?!薄?】然而1957年9月5日信提到易經(jīng)大要,直言故事部分為“寫胡蘭成的事”【5】。
      
      本文避免坊間流行的“自傳體小說”稱謂。《辭?!罚后w,形狀也;規(guī)制格式日體。套用那些字義,自傳體小說指具有自傳形式的小說(a novel of autobiographical form),乃第一人稱敘事的虛擬自傳(pseudo-autobiography),像查理士·狄更斯名著《大衛(wèi)·科波菲爾》那樣。【6】《小團圓》不具自傳形式或體制,稱其為“自傳體小說”,易生誤導。我們因其濃厚個人自傳形式,說它是自傳小說(autobiographical nove1),乃自傳文學的(autobiographical literature)的一種。
      
      雖然《易經(jīng)》猶未現(xiàn)世,我們確知那是部小說??梢姀摹兑捉?jīng)》到《小團圓》,作者始終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而非專事自傳。如果用意止于駁斥胡蘭成或其他得罪過她的人,自傳或回憶錄豈不直截了當?所以誠如1976年4月4日致宋淇夫婦信所言:“我寫《小團圓》并不是為了發(fā)泄出氣”【7】,作者具有超越詰難的更大的目的。
      
      文體有別,作者與讀者之間那種約定俗成的交接因而不同。當然,自傳或回憶錄仍可能夾帶想象。論者曾指出沈從文的自傳體散文摻雜虛擬?!?】然而自傳,回憶錄,自傳體散文的訴求之一,實乃推心置腹那種溝通:言者盡興,聽者盡信。舉個例子。如果讀者厭煩胡蘭成《今生今世》耀武揚威驕示相好女子為勝利錦標,基本原因之一,就是深信那自傳體散文寫的男歡女愛全屬實情。
      
      所以《小團圓》采用小說文體,就是希望讀者不要巨細靡遺,照單全收。話雖如此,坊間已有恰得起反,過度索隱的種種論見。我們舉三個理由來說明那種閱讀方法有其限制。
      
      其一,雖然敘事觀點不一,畢竟還是以盛九莉立場為主軸。然而她個性偏執(zhí),任由主見影響自己的行為。在大學考英文可以整本的背《失樂園》,“分數(shù)打破記錄”,除了安竹斯教授私贈的獎助金之外,也拿到學費全免的獎學金,卻因心里排斥而就念不好近代史。也就是說,九莉所見所感雖然在小說藝術(shù)里具有近乎完全的個人特殊精神狀態(tài)的真實,觀點與記憶卻非可靠,未必道盡故事實際情況的事實。舉兩個例子:
      
      (1)九莉超度敏感于兩性愛憎,思緒里至少四次咬定侄女秀男暗戀邵之雍。小說里沒有九莉揣度之外,支持這項看法的旁證。所以那或是出于九莉妒忌的偏見。
      
      (2)九莉從小就苦于無法取悅于父母親。十一章九莉都三十幾歲了,看到傳記影片里成年孩子無法討取父親歡心而發(fā)神經(jīng)病,仍然感動得痛哭起來。作者故意在母親過世之前寫痛哭,可見九莉執(zhí)意還母親資助她念大學費用,明為賭氣,其實意在取悅。沒想到還錢遭拒,頃刻間“她并沒有想到蕊秋以為她還錢時要跟她斷絕關(guān)系”【9】。母女相互誤解,作者心里倒是雪亮。作者與九莉并非等同。
      
      此為張愛玲塑造人物慣技。散文《羊毛出在羊身上——談<色,戒>》曾說主角王佳芝“有點心理變態(tài)”。散文《憶胡適之》解釋《秧歌》譚大娘自稱八十一歲,其實只有六十八歲,“因為她向兵士哀告的時候信口胡說”。我曾指出《金鎖記》曹七巧告訴童世舫,長安“戒戒抽抽,這也有十年了”,實為夸張誆騙,因為算起來只有七八年。【10】
      
      其二,盛九莉在前文所提個性囿限之外,另有涉事未周而有所不知的問題。如果堅持她百分之百代表張愛玲,那么如何采信那些盛九莉未能知曉的事件?比如說,邵之雍思潮里有句“昨天當場打了他一個嘴巴子,當然他沒提”,指他挨太太打。他沒說,九莉當然不知道。再舉個例子。作者明寫九莉“沒有想到”之雍“知道她非常虛榮心”,一時怕她“忽然又愛上了別人”。此皆作者想象鋪陳,讀者無從確證胡蘭成的即興思維。
      
      父親乃德迎娶翠華之前,三姑楚娣沒有告訴九莉有關(guān)翠華的種種往事。九莉逃家與母親三姑同住,一時不知母親還在托五爺去疏通,要讓她回去。蕊秋以為九莉知道了生氣,所以沒勸她回去。母女誤解,乃德與五爺對話,翠華說詞,大概也都是編織虛構(gòu)。九莉根本蒙在鼓里。
      
      其三,小團圓與前引幾篇自傳體散文相互指涉,確有兩相抵觸或未盡相同的地方。舉幾個例子:
      
      (1)《小團圓》第79頁:母親回國首次見到九莉,說她襪子太緊,前劉海太長。《私語》(《流言》第129頁):母親說她“最俏皮的小紅襖”太小,沒說頭發(fā)怎樣。
      
      (2)《小團圓》第126-127頁。九莉得父親允許,與母親同住兩天的原因是一起在法租界旅館避戰(zhàn)亂。《對照記》第53頁:九莉得父親允許,與母親同住兩天的理由是參加上海西青會考試,投考倫敦大學。當時瞞著父親,只說姑姑叫她去住兩天。
      
      (3)《小團圓》第129頁。后母打九莉一個嘴巴子,反咬她還手打人?!端秸Z》(《流言》第164頁):九莉挨打之后,確曾“本能地要還手,被兩個老媽子趕過來拉住了”。
      
      (4)《小團圓》第l30頁:九莉被囚,過了幾天,三姑來理論?!端秸Z》(《流言第165頁):第二天,姑姑來說情。
      
      (5)《小團圓》第131頁:“大病”,后母給盒萬金油,病中逃走,沒說“半年”。《私語》(《流言》第166頁):痢疾,沒藥吃,病了半年。
      
      諸如此類的狀況相當多。止庵列舉了小團圓情節(jié)與事實未盡一致的其他幾個例子。【11】奉小團圓為信史,就得完全或部分否定包括自傳體散文在內(nèi)的,頗為可靠的資料,就得抹殺作者創(chuàng)作想象的空間與能力,就得采信顯然是虛擬編造的小說情節(jié)。智者不為。
      
      三、閱讀《小團圓》的方法
      
      掌握不以故事細節(jié)為具體史實的原則,我們繼續(xù)探討閱讀這部小說的方法。我們尊重《小團圓》的自傳性質(zhì),所以參考法國學者西維爾·蒙若的看法:
      
      就自傳文學而言,情緒與感覺較具體事實更具價值。具體事實難免屬于個人有限經(jīng)驗,描繪即使精巧誠摯,就算在虛擬的背景里,也不能激發(fā)普遍回響,像喚起了人類共通情感那樣?!?2】
      
      “情緒”與“感覺”,就自傳文學而言,泛指作者積壓已久的心中塊壘。本文第二節(jié)曾舉例說明:作者與女主角九莉并非全等。所以我們必須厘清兩者各別的承載。九莉的表現(xiàn)有時是作者刻意安排的,適合九莉感知能量的“表演”,未必代表作者寫作這部小說時候的心態(tài)。畢竟時空有別。九莉活在故事脈絡(luò)里,作者活在距離那些陳年舊事的廿多年之后。
      
      我們建議如此處理九莉的情動與思維:如果九莉的情緒有其他可靠文獻,如前引自傳體散文,如私信,作為佐證,那個情緒仍屬張愛玲,否則就歸九莉;九莉或其他角色的平直評析則一律還諸作者。也就是說,可靠的文獻之外,《小團圓》首度出現(xiàn)的激情來自小說角色,角色的冷靜按語則源于作者。這個方法易懂可行,本文第五節(jié)將指出它的限制。
      
      根據(jù)這項游戲規(guī)則,我們試著體會1975年7月18日張愛玲致宋淇夫婦的陳述:
      
      ……我在《小團圓》里講到自己也很不客氣,這種地方總是自己來揭發(fā)的好。當然也并不是否定自己?!?3】
      
      不否定自己的一種解讀,是坦率檢討人生閱歷里最重要的幾個人際關(guān)系。從簡入繁,我們順次簡析盛九莉最惦記的四種人際關(guān)系。本節(jié)談荀樺、燕山、邵之雍。下一節(jié)談母親蕊秋。
      
      其一:以柯靈為原型的荀樺。荀樺婚姻與妻妾的刻畫是否完全符合柯靈的實際經(jīng)歷并不要緊,重要的是作者書寫那些事跡的負面態(tài)度??蚂`是否曾在電車上非禮張愛玲,難予求證,也沒有必要考察,重點在作者藉此說明“漢奸妻,人人可戲”的蠻橫惡劣,并且提出“忘恩負義”的批斷。除非有人能夠提供柯靈曾經(jīng)激怒張愛玲的其他事證,我們目前只能猜測祖師奶奶曾經(jīng)過目柯靈那篇強不知以為知的《遙寄張愛玲》。
      
      其二:以?;樵偷难嗌?。就兩人戀愛的情節(jié)看來,作者刻意公告兩人確有情緣。九莉原諒燕山變心。作者不吐不快的斷語是:“燕山的事她從來沒懊悔過,因為那時幸虧有他?!睅啄昵爸形膱蠹垐髮;∵^世,特別說他生前受訪,一概不答與張愛玲交往的問題?!缎F圓》給?;〉脑u分比胡蘭成高得多。作者似乎在說:兒女私情,一旦跌停,當事人藏諸于心,不事喧嘩,有時也算待人處世的一種厚道。西諺有句話:“我以沉默表示尊重?!奔热蝗绱?,為何張愛玲行之為文,藉《小團圓》招供翻底呢?本文第五節(jié)將解釋那項厚道認可與這篇小說毫無矛盾或抵觸,自有和諧的道理。
      
      其三,以胡蘭成為原型的邵之雍。這個案例比較復雜。我們略予析釋之雍與九莉的性愛筆墨,然后列舉作者的之雍判決。論者已經(jīng)盡責指出:張愛玲可以安排《小團圓》的故事時間空間,與她的人生配合。九莉認識之雍之前,覺得自己“二十二歲了,寫愛情故事,但是從來沒戀愛過,給人知道不好?!蔽以凇栋偈佬迊硗伞?lt;封鎖>的瞬間經(jīng)驗》建議胡蘭成讀《封鎖》而留意張愛玲,由那篇小說窺見了作者的寂寞芳心與可乘之機?!?4】張寫《封鎖》的時候正好二十二歲。
      
      《小團圓》刻意細描之雍與九莉性愛:吐舌接吻、性器官、性交、口交等等。我需要修正《<怨女>的藝術(shù)距離及其調(diào)適》的這個意見:
      
      較諸影響作者極大的《金瓶梅》或其他觸目可見的情色小說,《怨女》這些女體書寫雖是張愛玲小說的最大極限,仍屬保守。與《金鎖記》的情色筆墨相仿,輕描淡寫,風清水靜,不事喧嘩?!?5】
      
      《小團圓》才是目前所見張愛玲小說女體書寫最大極限。著色濃烈,攜帶以下三項性質(zhì)——
      
      第一項性質(zhì):專從女人的感覺與反應(yīng)去寫兩性肉體接觸。這個著眼點其實自《怨女》就已開始。我曾在前引拙文指出:拋棄男性立場,從女性立場去寫兩性肉體接觸的感覺,乃《金鎖記》與《怨女》諸多差異之一?!缎F圓》延續(xù)了那個偏重。
      
      第二項性質(zhì):女性本位表述還涵蓋了青春期與適婚期女子敏感于自己容貌與身體發(fā)育(胸部、小腿、膚色等等)。此為《同學少年都不賤》與《小團圓》交集之一。
      
      第三種性質(zhì):正面肯定女性生理需求,也衡量那項需求是否促成盲目擇偶。此為《第一爐香》,《色,戒》都關(guān)切過的課題。
      
      在《小團圓》的虛擬世界里,九莉暗想自己小說寫到之雍“總是個剪影或者背影”。當然那是戲中角色的觀想限制。張愛玲多方各面寫胡蘭成。暫且不談目前無從印證的諸多細節(jié),如九莉房事過度導致子宮頸折斷,是否作者的實際經(jīng)歷。依據(jù)前文提議的閱讀方法,我們閑置九莉的情魂“鄙夷不屑”(第236頁)、“下流”(第302頁)、“憎笑”(第305頁),以及令某些論者雀躍的殺機(第257頁)。撥云見月,以下九條關(guān)于邵之雍的批語,似乎都傳遞著作者本人的意見:
      
      (1)第166頁:之雍某些理論流于“愿望性質(zhì)的思想”,一廂情愿把事情歸納到一個框框里。他所支持的“和平運動”理論不便太實際,也只好講拗理。他理想化中國農(nóng)村,不過是懷舊。
      
      (2)第175頁:他迷信自己影響人的能力,不相信誰會背叛他。他對他的朋友都是占有性的,一個也不肯放棄。
      
      (3)第237頁:之雍缺乏一次愛一個女人的“紀律”。
      
      (4)第259頁:他太需要女人,需要聽眾觀眾。
      
      (5)第26O頁:他“太不耐寂寞,心智在崩潰”。
      
      (6)第275頁。他“太濫了”,這是楚娣的話。
      
      (7)第276頁:之雍能說服自己相信隨便什么。她死了,他自有一番解釋,認為“也很好”,就一團祥和之氣起來。
      
      (8)第277頁:他對女人“很實際”。意指利用女人。這是郁先生的話。
      
      (9)第324頁:九莉“再看到之雍的著作,不欣賞了。是他從鄉(xiāng)下來的長信中開始覺察的一種怪腔,她一看見‘亦是好的’就要笑。讀到小康小姐嫁了人是‘不好’,一面笑,不禁皺眉,也像有時候看見國人思想還潮,使她駭笑道:‘唉!怎么還這樣?’”
      
      這些評見都與胡蘭成文學有關(guān),所以相當珍貴。比如第八條他基本謀生之道即販賣愛情。依附異性維生乃中外古今常見之爭。無可深責于他。然而他博愛多情美學的本質(zhì),卻是逃避基本的責任。第一條說他理想化中國農(nóng)村,也與此有關(guān)。第五條乃九莉見到之雍接到某名人回信之后極度失望,所做的評見。坊間有人引用唐君毅致胡蘭成私函恭維來證明胡的學問。欠妥。私信客套難以確認寫信人是否真正推崇。好話不要本,筆頭滾一滾。較為可靠的依據(jù)乃公然行文肯定或文章援引。第九條稱胡文“怪腔”,常用“好的”與“不好的”。唯有只享權(quán)利,罔顧義務(wù)的態(tài)度,才能那么凌空托大,置身事外于國難、農(nóng)艱,以及倫常。
      
      四、析釋《小團圓》
      
      沿用本文第三節(jié)提議的讀法來體會這個故事的母女關(guān)系,非但可以看清九莉的母親情結(jié)隨年齡增長而變化,而且能夠分而治之或合并處理,九莉與作者的聲音。
      
      討論以九莉立場觀照的親子傳承,我們先辨明她的家族認同。由于有其他可靠文獻《對照記》作證,我們確知那是作者本人的專注。
      
      楚娣(三姑)與蕊秋(母親)不愛談家族舊事,因為改朝換代,認為朝后看“不民主”,應(yīng)當往前看。九莉偏偏特愛爺爺奶奶?!缎F圓》轉(zhuǎn)述了《對照記》:
      
      她愛他們。他們不干涉她,只靜靜的躺在她血液里,在她死的時候再死一次。(《小團圓》第123頁)
      
      ……他們只靜靜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時候再死一次。
      我愛他們。(《對照記》第52頁)
      
      與張胡對應(yīng)不同,作者在《小團圓》之前就有母子關(guān)系的記述。比如說,散文《私語》以下三段文字在《小團圓》都有所延伸或發(fā)揮。我們不必斤斤計較轉(zhuǎn)化之后枝節(jié)或有不同,讀小說并非治史辨,重點在九莉的感覺與作者的訊息——
      
      其一,《私語》:“最初的家里沒有我母親這個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薄缎F圓》基本上蕭規(guī)曹隨,寫幼兒心靈里可有可無母親。
      
      其二,《私語》記作者聽母親說一朵花的歷史而流淚,得母親夸獎?!缎F圓》就此衍生的情節(jié)有母親為九莉梳頭發(fā),九莉送母親節(jié)禮物,以及母親夸九莉身段等等,都是美好記憶。
      
      其三,《私語》:“同時看得出我母親是為我犧牲了許多,而且一直在懷疑著我是否值得這些犧牲。”《小團圓》擴大了這種女兒自覺難以取悅母親的緊張。九莉覺得母親牽她手而“惡心”,母親也許“越看她越不行”,“自己知道不是她母親心目中的清麗的少女”,在香港仿佛聽見母親說:“我不喜歡你”,乃至前文提到的存錢還母親與觀影痛哭等等。九莉沒有卡勒德·胡塞尼《追風箏的孩子》那種孩子爭寵的問題【16】,因為她始終是子女之間母親的選擇。作者持續(xù)渲染九莉單方面認知自己無法滿足母親期望的焦灼,目的在凝聚壓力,增加故事結(jié)局那項認知發(fā)生變化的戲劇性。我們稍后再談那轉(zhuǎn)折。
      
      除非有人提供其他具體事證,我們無從查核,也沒必要檢驗的親子細節(jié)相當多。如幼時聽母親訓而生反感,因母親在香港賭輸了港校教授私贈的八百元港幣而覺失望,母親頻繁的風流韻事,九莉送出母親給她的禮物等等。
      
      重要的是這些(暫且稱之為想象的)情節(jié)烘托者,乃張愛玲借小說創(chuàng)作所提供的自由與便利,經(jīng)虛構(gòu)來完成母親記憶全景,補填殘破,串聯(lián)失連,彌補母女常年聚少離多的種種遺憾。舉三個例子來說明作者無法隱藏那項需要。
      
      例一,九莉以為自己反對母親嫁掉她,妨礙母親回歐洲會見戀人菲力。想著:“我太痛苦了,我有權(quán)利知道我干下了什么事?!币虼硕悼茨赣H鎖在抽屜里的私信。張愛玲也好奇母親的私生活,想知道母親常年在外的情景。
      
      例二,作者稱九莉?qū)δ赣H纏足“一點也不感到好奇”。張愛玲本人寫《金鎖記》曹七巧也許不可能沒有想到母親小腳。曹七巧纏足,有子女各一。當然我們絕非提議張母為曹七巧原型。我們只想指出母親啟發(fā)這位小說家創(chuàng)作靈感確有前例。《小團圓》不過是母親過世之后盡情而為的案例。
      
      其三,九莉幾次以英文小說里的女性角色來比擬母親。發(fā)現(xiàn)自己的想象有所不足,在別人的文學造像上尋取啟發(fā)。真想知道自己母親里里外外的來龍去脈。
      
      論者曾謂這個故事提示母親墮落。欠妥。三姑、九莉,或其他角色都沒有高舉道德法器,質(zhì)疑母親婦德或操守。寫《小團圓》時候,張愛玲母親已過世。天人永別,作者渲染母女因金錢問題而生齟齬,因各奔東西而疏于往來,然而她努力想象并收集母親情愛生活資料,筆尖不事批判。在香港念書,比比問九莉,母親真跟人發(fā)生關(guān)系?九莉立即否認,說母親“不過是要人喜歡她”。九莉還錢,母親一時以為女兒不恥于母親風流,要斷絕關(guān)系。當下九莉心知肚明不會去“裁判”母親。裁判兩字大概譯自英文judge,乃評是論非之意。這個故事未曾流于棄婦呻吟,即正面肯定了三個女人(母親、三姑、九莉)謀生謀愛的求生能量。
      
      張愛玲直言母親離婚之后生活資源只出不進,四處漂泊,迫切尋找歸宿。作者稱父母乃過渡時代產(chǎn)物,體諒母親一直未能提供子女安定住所的苦衷。就像無所愧疚于自己晚清遺族家世那樣,張愛玲表達了不向外人致歉的了解與孺慕。在非常傳統(tǒng)的倫理態(tài)度里,接受了或許違反當時中國社會傳統(tǒng)婦德教律的母親。
      
      凡此種種,最重要的證據(jù)是故事結(jié)尾的一個按語,以及與此有關(guān),位于時序末端的墮胎事件。就此我們順便回答這個問題:故事明明終止于燕山戀情告吹之后,九莉三十歲,為何預先插入時序前瞻的觀影痛哭,母親過世,以及“十幾年后在紐約”打胎的經(jīng)歷?
      
      便捷而且合理的解釋,是早早為結(jié)尾那個評議掛上千斤重量:
      
      她從來不想要孩子,也許一部分原因也是覺得她如果有小孩,一定會對她壞,替她母親報仇。
      
      簡短扼要,傲慢的九莉終于承認錯誤。作者就此坦承愧疚。什么是壞呢?這個故事親子關(guān)系張力有兩個主要的來源。
      
      其一:沒有聽從母意完成大學學業(yè),以及其他因素而造成的,九莉未能滿足母親期待的憂慮。本文第二節(jié)已約略談過這種壓力。
      
      其二:九莉心里沒有常存感激與孝思。作者在追憶亡母的想象世界里假設(shè)自己生病,母親出賣色相以便償付醫(yī)藥費用。九莉竟然冷淡回應(yīng)那蕩氣回腸的母愛:
      
      有些事是知道得太晚了,仿佛有關(guān)的人都已經(jīng)死了。九莉竟一點也不覺得什么——知道自己不對,但是事實是毫無感覺,就像簡直沒有分別。感情用盡了就是沒有了。(第195頁)
      
      這是表里兼顧的寫法。當時九莉也許倔強得只知道自己不對,拒絕面對自己的感覺。張愛玲呢?這是自傳文學。張愛玲除了知道不對之外,也與年輕別扭的九莉同樣毫無感覺,用盡感情?多情總似無情。真的用盡感情就不必再去寫它。同頁寫三姑認為母親年老色衰,九莉不同意,露出詫異神情,思緒里有這句話:“雖說她現(xiàn)在對她母親沒有感情了,有時候自己人被別人批評,還是要起反感的?!笨梢娋爬蛉砸暷赣H為“自己人”,親子感情實未耗盡。所以“沒有感情”是九莉臺面上的豪語,并非實情。至少我們可以說九莉執(zhí)意在表面上賭氣,張愛玲在幕后急切追捕回憶與孝思。小時候母親三姑出國,仆傭碧桃與韓媽說九莉不想母親。作者寫著:“九莉知道二嬸三姑到外國去這件事很奇怪,但是這些人越是故作神秘,她越是不屑問?!币彩巧駚硪还P,表里兼顧。小孩子在家里表示思母,東問西問,當然無濟于事?!安恍紗枴狈炊Wo了自己心靈的傷痛。然而作者曉得那隔離之苦。這么多年了,還追憶著。
      
      用這個“壞”義析解不想生育的理由,就可體會那結(jié)論性的悔悟,鋪天蓋地而來,整個故事此起彼落的九莉敵視母親的情緒,包括令某些論者誤認母女感情完全決裂的還錢描繪在內(nèi),頓時都現(xiàn)出原形。它們沒有其他可靠文獻的佐證,所以都是虛擬想象,作者編織那些情節(jié)以便懺悔自責。九莉在故事收筆處坦言自疚,終于分久必合,與作者一起說:謝謝,母親,對不起,母親。
      
      幾個時序前瞻的情節(jié)使九莉心智發(fā)展的完成變?yōu)榭赡?。時間幫助成熟,特殊事件(母逝、墮胎等等)刺激反省。時間與成長,乃任何懺悔文學(confessional literature)的先決條件?!?7】
      
      九莉個性雙重頑強。一方面捍衛(wèi)母親尋求歸宿的浪漫生涯,一方面堅持自己已對母親用盡感情。掌握了這些偏執(zhí)倔強,才能欣賞本篇小說的文字。除了張愛玲式的美文之外,那些引起論者嘖嘖稱奇甚至視為敗筆的字詞重復,針扎,恐怖等等,實皆配合或出自九莉立場的感覺或主見,相當妥切。九莉才智曾在港校獲得高度肯定,“分數(shù)打破紀錄”,想必具有自以為是的固執(zhí):我說針扎(恐怖)就是針扎(恐怖),愛說幾次就是幾次,反正我都是對的。
      
      何以說打胎事件有其他文獻說明呢?明眼讀者一定已經(jīng)注意到,鄺文美1976年3月25日致張愛玲信上有這么句話:“Stephen沒聽見過你在紐約打胎的事,你那次告訴我,一切我都記得清清楚楚?!薄?8】
      
      五、結(jié)論
      
      如第三、四節(jié)所示,本文提議的《小團圓》讀法蠻管用,能予分辨作者與九莉的距離以及各別的聲音。同法無從應(yīng)用于《小團圓》與其他張愛玲小說的互文指涉領(lǐng)域?;ノ闹干妫谶@個討論里,意指各別完成的小說之間的牽扯。前者可以多方各面。由于眼前是篇自傳小說,我們首要的興趣在于雷同,即作者重復使用的材料。前文建議的《小團圓》讀法,連這個最簡單的互文指涉都不適用。
      
      問題在于那個讀法的前半部:如果九莉的情動有其他可靠文獻支持,那個情動屬于作者,不然則歸九莉,算是虛擬。把這個方法轉(zhuǎn)用在互文指涉,就變成:如果《小團圓》的角色或情節(jié)在其他張愛玲小說里出現(xiàn),則屬真是事件,不然則視為虛構(gòu)。此理難以服人,因為自傳小說與非自傳小說皆屬創(chuàng)作,重復的謊言固然可能顯示心理或文學世界的真實,卻未必能轉(zhuǎn)化為實際人生真正發(fā)生的事件。
      
      我們暫且擱置前文建議的那個讀法,繼續(xù)思考這個故事與其他張愛玲小說的互文指涉。論者早已盡責指出很多相關(guān)的張愛玲小說。前文已略敘《金鎖記》。且以《小艾》為例?!缎“放c《小團圓》有幾個——但非所有的——人物對應(yīng):五太太(表大媽)、景藩(表大爺)、憶妃(三姨奶奶)。把《小艾》零件放入《小團圓》,刻畫近似,有時部分措辭全同。不過零件移入的前后順次時或變動。
      
      這很有意思。《小團圓》誠如馮睎乾所說,多次使用了韓邦慶的穿插藏閃敘事手法?!?9】表大媽、表大爺和三姨奶奶與其他故事情節(jié)交織,忽隱突現(xiàn),本身時序前后跳動,并非單向而行。然而《小艾》伺候陪讀,竟有正本清源,重整秩序之效力。自傳小說依賴非自傳小說而神清目爽。也就是說,雖然不能把《小艾》全篇當做真人實事來讀,然而它的敘事時序較為傳統(tǒng),可以作為《小團圓》部分情節(jié)的參考坐標。
      
      《小團圓》里也有《小艾》沒提的,有關(guān)表大媽一家的情節(jié)。楚娣為了營救表大爺而一度經(jīng)濟錯步是一樁,更重要的是緒哥哥在楚娣情愛世界進進出出。除非以后其他驚人的文獻出土,我們暫時視《小團圓》三姑的情愛生活刻畫為虛擬。當然我們知道三姑在張愛玲生命力的重要性。至少我們可以說這個故事里借由三姑的情愛筆墨,宣泄并完成了作者對三姑的思念,幾乎就像作者追憶亡母那樣。默想神往,乃《小團圓》美學架構(gòu)里最值得珍惜的意義。
      
      雖然我們無法親見張愛玲寫《小團圓》時候,手邊備有《小艾》或其他自傳體散文作為參考。我們可以確信當時在她腦海里,《小艾》與那些自傳體散文的內(nèi)容清晰可見,所以穿插藏閃,予取予求,未曾出錯。這就是說,在虛構(gòu)(如《小艾》)與實記(如自傳體散文)之上,重新營建一個虛實交錯的自傳體小說——《小團圓》。
      
      這就觸及《紅樓夢》的人生觀念之一:“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也許這是張愛玲直接大膽涉及柯靈、?;?、胡蘭成,恣意想象母親、三姑,并且夸張自己性愛的基本理由。虛實之間,好事者爭先恐后對號入座,只見個個座位上貼有“看官不可當真”的告示。《小團圓》確定人際了解的不確定,多少配合著真假難定的看法:“只要有人與人的關(guān)系,就有曲解的余地,可以自騙自”。
      
      既然提到《紅樓夢》,我們必須指出《小團圓》幾場夢都附帶著與九莉感知能量配套的疙疙瘩瘩的解說。情境庸俗,詮釋貪得。九莉仍然擁抱塵世,絕非《紅樓夢》那樣走到盡頭,解脫徹悟。此為《小團圓》刻意選擇的卻步。作者沒說九莉流連現(xiàn)世是錯的,因為《紅樓夢》那種大徹大悟必須拋棄愛情并且道別親情。賈寶玉出家之后無論身上披著大紅斗篷還是大紅猩猩蠔斗篷,倒身下拜的對象總是父親賈政。張愛玲寫《小團圓》的重點心情乃眷戀亡母,總不能讓九莉看破人生。她正舍不得作別母親。做一這部小說有意涉足于《紅樓夢》虛實交錯的思辨,卻知所進退,專事招認,不談空幻。
      
      《小團圓》自求多福,具有自給自足的美學境界。掌握這個要點,那些支持柯靈胡蘭成的朋友們都可以少安毋躁。張愛玲采用小說方式來算舊賬,架勢已經(jīng)想評劇《三娘教子》那樣,“老娘棒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從輕發(fā)落他們了。《小團圓》的美學的確允許虛實互撐,真假難辨的意見??靹託饬耍驼f作者責備其實是演戲作態(tài),別去當真就行了。
      
      
      注釋:
      
      【1】俞平伯:《<紅樓夢>前言》,收入《紅樓夢》,香港:中華書局,1996年版,第3頁。
      
      【2】宋以朗:《<小團圓>前言》,收入《小團圓》,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3-17頁。宋以朗《<小團圓>后記》,見宋以朗博客。
      
      【3】宋以朗:《<小團圓>前言》,第6頁。
      
      【4】同上注。
      
      【5】宋以朗博客有篇《北大演講遺留部分》,公布了張愛玲幾封信的片段,此其一。
      
      【6】Charles Dickens,David Copperfield,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8.
      
      【7】宋以朗:《<小團圓>前言》,第8頁。
      
      【8】《莫言訪談錄》,收入莫言《小說在寫我:莫言演講集》,臺北:麥田出版,2004年版,第249-250頁。
      
      【9】1976年1月3日張愛玲致宋淇夫婦信上說《小團圓》里有類似《羅生門》那樣,角度不同的情節(jié)。見注【2】。九莉還錢,九莉偷窺母親私信,都是角度不同,個人所見各異的例子。
      
      【l0】高全之:《<金鎖記>的纏足與鴉片》,收入《張愛玲學》,臺北:麥田出版,2008年版,第82頁。
      
      【11】止庵《在<小團圓>里尋找作者的虛實身影》,香港《明報》,世紀副刊,2009年7月16-17日。
      
      【12】Sylvere Monod:Dickens the Novelist,F(xiàn)irst Edition,1968,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Norman,Oklahoma,p312.
      
      【13】宋以朗:《<小團圓>前言》,第4頁。見注【2】。
      
      【14】《張愛玲學》,見注【10】,第65-78頁。
      
      【15】該文收入《張愛玲學》,見注【10】,第337-338頁。
      
      【l6】Khaled Hosseini,The Kite Runner,New York: Riverhead Books,2003.
      
      【17】Barry Westburg,The Confessional Fictions of Charles Dickens,Dekalb,Illinois: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pl16-117.
      
      【18】宋以朗:《<小團圓>前言》,第8頁。見注【2】。
      
      【19】馮睎乾:《初評<小團圓>》,上海:《萬象》,2009年7月,第97-113頁。
      
      
  •     正在翻閱高全之的《張愛玲學(增訂新版)》,實在愉快。已經(jīng)許久沒有讀過如此紥實的文學評論了?!稄垚哿釋W(增訂新版)》在版本考訂上下了必要之功夫,但更重要的是,高全之的立論,都由文本出發(fā),通過細讀一點一滴的為文本爬梳出一個所以然來,而非先來一個架空的理論架構(gòu),而原應(yīng)作為細讀對象的文本反而成為了一件小插件。
  •   很期待看下!
  •   、去哪買這本書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