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 出版社:遠足文化 作者:法國伽里瑪出版社 譯者:向陽文化編譯部
內容概要
以荷蘭文重新編譯過。
阿姆斯特丹有165條運河將之分割成100多個島嶼,更有高達600多座橋將城市連成一體,有北方的威尼斯之稱。各地有鬱金香、風信子、艾登乾酪、豪達乾酪,其殖民港口具豐富歷史,更有著名的「阿姆斯特丹派」建築,荷蘭民族性則帶有接受與容忍的傳統,各種交流運動、節(jié)慶、音樂、咖啡等。以九條路線深入探索阿姆斯特丹市,穿越市區(qū)可發(fā)現歷史中心、運河、博物館,更別忘了紅燈區(qū)、工人的舊區(qū)、藝術家與知識份子區(qū)等。
阿姆斯特丹建立於13世紀左右,根據傳說,有兩位漁民由一隻狗引導,坐船到達艾瑟河和阿姆斯托河交會處,即為其建城處。為了防範洪水侵襲,早期居民築起堤壩(Dam,音「丹」),後來該地就叫阿姆斯特「丹」,意思是「阿姆斯托河堤村」。目前「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拼法,在1275年首次出現。到了1300年,這城市已具有獨立地位。
荷蘭(尤其是阿姆斯特丹)人對抗大海的事業(yè),消極來說,是防止海水灌入低於海平面的內陸,積極的作用則是要增加可利用的土地面積。數百年來,這種努力一直持續(xù)不斷。與海爭地需要建造土丘、堤、壩、運河、水閘等等工程,利用各種技術抽乾沼澤和湖泊,最後裝上風車、蒸汽機,新闢的低地才得以開發(fā),阿姆斯特丹地區(qū)就是這樣形成的。至今仍約有風車1千架,其中200架仍在運轉。而全市的平均高度更在海平面之下,60%的荷蘭人生活在這種低地上。
連接北海的運河,提供了北歐運河城風光的範例。深具獨創(chuàng)性的都市計劃,開闢了大量可供居住的土地。今日大致面貌,是以歷史上的舊區(qū)為中心,鑿開半同心圓形的運河。在這個河道密布,到處是橋樑和水閘的城區(qū)中,更有許多野生動物棲息覓食。
特殊產業(yè)有鮮花與乾酪。舊沙丘的沙質土,極適合花卉栽培,從16世紀起就開始盛行。目前已有約4萬英畝土地種植此類花卉,如鬱金香、風信子、大理花、唐菖蒲。荷蘭生產乾酪的傳統,是因為土壤、氣候、牧草、水質適合牛群放牧。早在中世紀,耐貯藏的乾酪壓縮生產技術已臻完善。目前極享盛名的艾登乾酪和豪達乾酪仍然遵照古法生產。而荷蘭全國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用來飼養(yǎng)乳牛,是全世界乾酪的主要供應地。乳品工業(yè)和乳製品的管理也都很成功,荷蘭花斑乳牛共有60多種,其中霍斯坦花斑牛,這種牛目前在世界各地大量繁殖。
這個與眾不同的海濱城市,居民有獨樹一格的世界觀。昔日小漁村變成今日的全球貿易重鎮(zhèn),匯集各種不同思想理念與生活方式的人於此,水手、教士、鑽石工、酒廠老闆、哲學家、商人、農人、藝術家,大家各得其所,共同生活在這個城市。
此城市共擁有42座博物館,並有博物館廣場區(qū),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這裡除了國家音樂廳之外,還有國家博物館、梵谷博物館和市立博物館。此外,重塑荷蘭藝術風格的偉大建築師休伯斯,在本區(qū)也留下了許多精彩的作品。收藏著名的畫家林布蘭、梵古、維梅爾等人之作品,而梵谷博物館更收藏多達200多幅油畫。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