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喪鐘

出版社:臉譜  作者:桃樂絲.榭爾絲  頁數(shù):400  譯者:朱艷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日本推理小說之父 江戶川亂步 自選黃金時期推理小說BEST 10第十位  ◎密室之王 約翰·狄克森·卡爾 自選推理小說最愛BEST 10  ◎推理評論家 H.R.F基亭 百大推理書單  ◎英國百大推理書單第十八名  ◎美國百大推理書單第二十八名  他抬頭往上看那些有如張著血盆大口般的大鐘,感到一絲暈眩,彷彿這些大鐘突然鬆脫,往他身上砸……牆壁間悄悄響起模糊的迴音,死亡就在橫樑之間徘徊?! ★L雪之夜,因車禍耽擱行程的彼德·溫西爵爺主僕,投宿芬徹奇聖保羅教堂的牧師公館一晚,因緣際會與當?shù)匾唤M敲鐘人共同完成艱辛的新年鳴鐘任務。不久,范亞伯斯牧師來信表示,原本平靜的小鎮(zhèn)為因病去世的村民敲響喪鐘之際,竟在一具入土的棺木上發(fā)現(xiàn)面部遭搗毀、雙手齊腕砍去的無名男屍。沒有毒殺跡象,也不是窒息勒死或任何疾病致死,亦沒有致命傷痕,甚至連死者身分、行兇動機都不明。溫西爵爺應邀前去解決這樁難解的疑案,眼看真相就要大白,溫西卻險些喪命……  敲鐘術是英國傳承已久的古老技藝,當教堂鳴鐘時,具有報時、傳遞訊息、增添慶典氣氛等功能,亦作為報喪之用。除此之外,位於芬徹奇聖保羅教堂裡的那幾口鐘,附會其中的傳說更勾起村民無盡想像……繞耳的鐘聲醞釀出前所未見的懸疑緊張氣氛,融合聽覺與視覺雙重饗宴,結局大大出人意表,不到最後一章,不知事件真相!  本書《九曲喪鐘》發(fā)表於1934年,是溫西爵爺長篇探案中的第九部作品,以歷史悠久但日漸凋零的小鎮(zhèn)芬徹奇為背景,英國古老的敲鐘技藝貫串期中,將推理小說最重要的三元素──「誰殺的」、「為何殺」、「如何殺」──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連日本推理小說之父江戶川亂步都將本書列為黃金時期推理小說BEST 10第十位。

作者簡介

  桃樂絲·榭爾絲,1893年6月13日出生於英國牛津,英國推理小說黃金時期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兼有詩人、翻譯者、劇作家、神學研究者等身份。她是一位走在時代先端的摩登新女性,是第一批在牛津大學取得學位的女性之一,突破當年社會對女性的諸多限制,以其多樣的才華取得與男性並駕齊驅的社會地位?! ¢繝柦z是英國作家威基·柯林斯與柯南·道爾的仰慕者,以提升推理小說的文學地位為目標,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由彼德·溫西爵爺擔任偵探角色的推理小說。榭爾絲受同時期的前輩作家卻斯特頓(G. K. Chesterton)與班特萊(E. C. Bentley)影響,重視推理小說的公平原則,於1923年發(fā)表首部彼德·溫西爵爺探案《誰的屍體?》(Whose Body?)──這個優(yōu)雅中帶點古靈精怪個性的貴族神探一登場,旋即獲得讀者極大迴響,還被七十年後的美國推理作家協(xié)會票選為推理史上最受歡迎的三大男偵探之一。  榭爾絲於1957年12月17日因心臟衰竭過世,留下十四部溫西爵爺探案(十一長篇、三短篇),享年六十五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5條)

 
 

  •     “泰勒·保羅:保羅是我的名字,榮譽也是我的名字?!?br />   榮譽屬于塞耶斯,書封上寫著“唯一能夠令阿加莎分享偵探女皇桂冠的女推理小說作家”,此話不假,不讀塞耶斯,不會知道除了阿加莎對于詭計和布局的精巧構思外,還有塞耶斯綿延的才情,醇厚的英倫風情,以及溫西勛爵如此散發(fā)優(yōu)雅誘惑力的偵探?!包S金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推理小說巨作”只怕有人誤解了這句話,或許感覺上略遜于奎因的《X的悲劇》和阿加莎的《無人生還》,但本書兼具極具誘惑性的劇情以及強大的詭計支撐,更有古典推理具有的解謎趣味,即使溫西勛爵沒有在最后做一把推理秀造成了小小的遺憾,終究瑕不掩瑜。
      
      “巴蒂·托馬斯:阿伯特·托馬斯要我在此,無論我的歌聲如何,都要受到喜愛和歡呼。”
      無論前五十頁是否顯得過于抒情,以至于惹惱了一些脫水迷的小氣氛,比起水田洋洋灑灑在金字塔里增加童話故事的手法令人發(fā)指,這些精美的文字適合在日落黃昏時,慵懶的躺在搖椅里,陽光透過紙面,把鉛字的影子投射在薄薄的眼皮上,絕不適宜午夜臥于睡床上,晃動著欲墜的燈光,睜大眼睛找尋看不清的脈絡。這是一本很浪漫的書,去除血腥的謀殺情節(jié),讀到最后洪水來襲,四方的鎮(zhèn)民聚集于教堂之中,聽著鐘樂,積極面對災害的情節(jié),溫馨從容使人動容。如果說P·D·的《教堂謀殺案》是寫人情極佳的小說,才情不相上下的多蘿西·L·塞耶斯的《九曲喪鐘》就寫出了一個小鎮(zhèn)的歡笑與悲傷。
      
      “迪米蒂:虔誠紀念理查德·索普;配徽章資格;主啊釋放仆人;平靜安詳。”
      小鎮(zhèn)上的教區(qū)長,區(qū)長夫人,七個敲鐘人,偵探及隨從,索普一家,頗有正義感的賊……無不有著各自的緣由及不安,除了書中最該死的死者,其他人都在最后獲得了“平靜安詳”。教區(qū)長擔心新年能否敲滿鐘聲,區(qū)長夫人擔心區(qū)長所擔心的,七個敲鐘人擔心能否繼續(xù)這神圣的鐘樂,更有一名年輕人新加入鐘樂團,勛爵擔心自己的到來打亂了小鎮(zhèn)的步調,隨從顯示了忠心,索普小姐顯示了創(chuàng)造力,賊決計不做一個撒謊的賊,還有一個水閘管理人擔心洪水來襲,水閘老舊無法抵擋,一些這些著意都被最后的鐘聲敲碎,被洪水沖散了,所以,沒有兇手。
      
      “朱比利:周年大慶;托天之福;無所不知者;大地?!?br />   這本書里,無所不知者,并不存在。溫西勛爵也是在最后一刻才明白了一切。一開始索普先生疾病加重,已無回天之力,同時鎮(zhèn)里流行流感,恐不能完成鐘樂,前半段也敲響兩次亡者的喪鐘,可說此時是小鎮(zhèn)氣氛最粘稠不清之時。索普已死,要埋葬于夫人之墓,發(fā)現(xiàn)毀容,斷手的尸體,圍繞著死者身份以及項鏈下落進行了大量的查訪推理驗證,產(chǎn)生變奏。其中在教區(qū)長的幫助下,溫西勛爵利用鐘樂的知識破解密碼,找出項鏈所在是一大亮點。然后有著復雜的情節(jié)堆砌的尸體身份和斷手因由的解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古典推理小說中也難以見到如此美麗璀璨的故事。最終,溫西勛爵解決了死因這個終極的詭計,就是放在如今看來,也是詭異而大放異彩的。
      
      “杰瑞刻:杰瑞刻致約翰·阿格羅特;我的聲音最美;一五五九。”
      一切從項鏈失蹤說起,管家和賊串通,索普失去了一家之主,也失去了許多的財富,更何況還有一個奇怪的一毛不拔的親戚。之后兩人進了監(jiān)獄,一人疑死,一人不知所蹤,之后更牽涉到身份叫做瑞弗萊的死者,“一個完美的案子”溫西如是說。之后塞耶斯更是用了漂亮的無面尸和身份互換解決了這個難題。
      
      “約翰:約翰·科爾鑄造我;約翰牧師買下我;約翰福音傳道者幫助我?!?br />   “完美的案件”又重新從項鏈之謎開始,圍繞著是合謀還是背叛,繼續(xù)這惡人更惡,好人受傷的詛咒,在某種宗教意味的結局里,惡人受審判,好人得好報,索普的一毛不拔的親戚將項鏈遺贈給溫西,更將更多財富交給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索普小姐,象征著希望的延續(xù),約翰·索迪沒有遺憾的離開人世,這種種宿命的交接,形成了一個輪回,就像項鏈本身,一粒粒珍珠散落,和螞蟻交換,卻組合出了完美的圓。在項鏈之謎隱藏了更深刻的真相,當拋開溫西費了好大勁解除結界,才發(fā)現(xiàn)還有一層古舊的結界處于其中。
      
      “薩巴思:圣鐘;圣鐘;圣鐘;主;上帝;薩巴斯?!?br />   我不斷的呼告,向上帝提出疑問,卻不由的毀滅了我自己。本書中第二層幾乎解決一切的真相令人唏噓不已,感慨世事難料。如果人心里沒有希望,也就沒有鬼怪存在了,絕望的人,并不需要鬼怪來害怕,他本身就是一個噩夢了。只能說約翰和詹姆士是悲劇的兩面,從不離開彼此。他們的結局是善良的。
      
      “高德:高德;高迪;贊美主?!?br />   最后死因的詭計,就像之前說的,很難猜到,還有,既然如此,就不要破壞這種美感。贊美主。賜予這樣的饕餮盛宴于吾。只用一章就顛覆了所有神圣的鐘樂,詳盡的資料造成的莊嚴肅穆的感覺,而營造了一種虛無,悚然的——幻覺。
      
      “高德、薩巴思、約翰、杰瑞刻、朱比利、迪米蒂、巴蒂·托馬斯,泰勒·保羅。
      九下喪鐘一個人?!?br />   未必不能說此書和《東方快車》出人意料的方式有太大的不一樣。
      再說一句,溫吞水的慢節(jié)奏,不是為了迎合現(xiàn)代人快餐式的思維而存在,況且這并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羅嗦和囈語。如何能以此否定一個古典作品,如此只一章就三十分鐘多的古典樂豈不是不堪于流行音樂?
      憤怒,不解,反問。遺憾。終于惘然。
  •     哈哈哈一看到這個文名就忍不住聯(lián)想了。很久以前在書店隨手買了幾本,其中就因為這個名字很特別才拿的。
      結果翻開一看根本不是以為的那回事,劇情什么的看得時間比較久記得不太清楚了。最有趣的其實是國外的一些風俗,比如說鄉(xiāng)村教堂里的九口種由大到小都分別起了名字。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兇手的殺人手法,其意外性到現(xiàn)在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     首先,不要亂罵翻譯,做這一行的不容易,雖說語言不那么完美(Sayers奶奶的語言其實非常冷幽默,譯本沒太體現(xiàn)出來),但至少沒什么大錯,細節(jié)也都比較準確(這對推理小說迷們很重要)。
      
      而且,原文有些巧妙之處,恐怕也無法體現(xiàn)出來,比如,這本書的原名叫做The Nine Tailors,打眼一看可能會迷惑,因為這個tailor是從teller(鳴鐘告知死亡)演化來的,9響死的是男人(女人6響,兒童3響),謀殺案發(fā)生的地點是St Paul,而Jeff Deacon的化名是Paul Taylor(諧音),而那口重要的大鐘叫做Tailor Paul(也就是Teller Paul,是這一兇案的見證人~~),這些名字都很有深意,而且也成為某種程度上的線索,不過譯成中文就很難體現(xiàn)。(不過如果是我的話,會加腳注,^_^)
      
      有人抱怨塞奶奶的書不如阿婆的好看,這點我同意,后者的可讀性確實比前者高。因為這兩個風格不同,塞奶奶是學者,她的每一本書背后都有嚴謹?shù)膶W術內涵,有強烈的宗教情懷,但也會被人指責為“冗長、枯燥、太多的細節(jié)”(最后這一條尤其明顯,我看sayers的書,心急的話,是會跳過一些描寫段落的,看阿婆的就絕對不敢,因為那會遺落線索......);而阿婆更多是娛樂式的,令讀者愛不釋手,大呼過癮(當然最自得其樂的,是老太太自己.......),不過,就像你不能把錢德勒的書僅僅當成懸疑作品一樣,看塞奶奶的書,也不要只看謀殺案,當成對博學的頭腦的贊嘆比較好(Sayers的其他歐洲譯本,一般都會有連篇累牘的注釋,我還見過一本法譯本上附上圣誕演奏的簡譜。)
      
      這部作品有許多腦殘粉絲,包括Sinclair Lewis(美國第一個諾獎得主),他稱《九曲喪鐘》是“四大必讀”之一。在MWA(不解釋了,相信推理迷都知道)百大的Favorite Murder Weapon里,我們的大鐘排名第三,榜首是速凍小羊腿——Roald Dahl某短篇《XX怪客》(本人實在是記不清了%>_<%),有些童鞋可能認出來了,這廝就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的作者,身為兒童文學家竟然如此嚇唬小朋友,實在是行徑可恥......而.第二名是福爾摩斯系列的蛇(不知道是哪篇的閉門思過去......)。
      
      最后說說塞奶奶這個人。她是個教職人員的女兒(書里那個忘東忘西的教區(qū)長就是以她老爹為原型的),有過法國家庭教師,之后是寄宿學校和牛津大學,不過,多蘿西女士可不是嚴謹無趣的女學究。她表面天真純樸,又長于誘惑,在大學期間追求者甚眾。不過她第一段認真的感情卻發(fā)生在29歲,對方是個叫做John Cournos的記者和小說家,不過,她顯然所托非人,這位Cournos先生不但聲稱不相信婚姻,還強迫多蘿西和他同居,而在她終于忍痛和他分手后,他竟聲稱,那些不結婚的話,是對她“忠貞程度的測試”,顯然這段感情讓多蘿西遍體鱗傷,多干年后,在《劇毒》里,她幾乎如實記載了這段經(jīng)歷,而她筆下的Harriet Vane,則有極為強烈的自傳性質,當然,最后這個書中的自己,嫁給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男人,這或許就是小說家的特權吧:-D
      
      在此之后,多蘿西和一個叫做Bill White的人有過一段情緣,這人是個汽車推銷員,也不是做丈夫的材料,而這段感情也不過是為了療傷。可意外的是,多蘿西有了身孕,在30歲上,她生下一個兒子,送給她表親撫養(yǎng),這件事連她父母都不知道。三年后,她和離異的記者Atherton Fleming結婚,后者還收養(yǎng)了她的私生子。這段婚姻初始完滿,可是隨著多蘿西名聲日益顯赫,兩人的隔閡越來越深, Fleming開始酗酒,經(jīng)常性地劈腿,知道1950年他的猝死,這段痛苦的婚姻才終于結束。所以,在Busman's Honeymoon終于修成正果、那種百轉千回的天賜良緣,最終也沒有降臨到多蘿西身上。
      1957年的冬日,多蘿西猝死在圣誕節(jié)的前夕,她死之后,人們才知道,她的“侄子”John Anthony是她的兒子。
      
      
  •     老實說,我邊看邊打旽……除了頭尾,中間的廢話量比我看過的任何一部書都多……我真是投降過好幾次了。不過我還是推薦--因為它的確是部只要看過就無法忘記的書。
      作者對資料搜集的認真程度實在無法挑剔,雖然看了還不會敲鐘,但真的給我見識到敲鐘這回事--除夕鐘連敲九小時--敲完就變成敲鐘人自己的喪鐘了吧。不論何地都有其令人佩服的傳統(tǒng)。
      那些日系迷一看到順序的敲鐘人列表,無一例外期待書中有連續(xù)謀殺。作者卻只給了具腐尸……這就是他們鼓噪的原因了(笑)。如此華美的封面包裝及情節(jié)介紹,換來幾百頁的描述--對村人日常生活的--我對作者如此認真又如此猖狂的風格再一次投降了。
      這部像燉湯一樣把線索完全溶解在描述之水里的書,如果真要進行推理,任何人都不是作者的對手……她明明已多次提示鐘的威力,但你就是猜不到。整個案件本來就很簡單,完全可以一目了然,但其重心就在思考的盲點上,這使得它令人拍案叫絕,雖然非常悶又非常長,仍然是部經(jīng)典(經(jīng)典的同時是作者化簡為繁的耐心及能力)
  •     很久以前,在論壇上看過同好對這部作品的介紹,說是賽耶思的最高杰作。光看簡介,確實是一個好案子,一個好故事,可一旦真正讀起來,就完全是兩回事了。全書的大部分章節(jié)名包含了鐘樂的專業(yè)詞匯,章節(jié)開始之前還截取了鐘樂書籍的文字,作者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晌覅s沒什么閱讀的欲望,要不是為了知道結尾這個推理小說最低的閱讀要求,恐怕我也不會耐著性子讀下去。作者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介紹英國的組鐘文化,“企圖”讓讀者接受其文化灌輸。但很可惜作為一個中國讀者的我來說,在沒有任何文化背景,沒有任何情感依托的情況下,只會把這看成一種“偏執(zhí)”的表現(xiàn)欲。
      
      案件本身的開頭與《希臘棺材之謎》頗為相似,挖開的棺材上發(fā)現(xiàn)了一具男尸,更進一步的,這具男尸牙齒被打碎,雙手被切除,面部被毀容,典型的“無面尸”詭計,還有什么?死因分析,珠寶大盜,密碼破解。這些好題材,在那些嘮嘮叨叨,拖泥帶水的對話,情節(jié)中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那篇評論短文的開頭有這樣一句話:“謎團只是一時的謎團,文化才是永恒的文化?!睕]錯!但如若把《九曲喪鐘》作為推理小說,那么謎團或者說推理才是永恒的,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并不是一部推理小說應該承載的內容,更不是一部推理小說的實質所在。
      
      PS:想想還有什么以九字開頭的作品。《九尾怪貓》,和這部相似的閱讀經(jīng)歷。知道還有《九九神咒》,《九加死等于十》,希望它們不要再令我失望了。
      
  •        讀書之前聽說這本書是塞耶斯的最高杰作。所以對這本書期望很高,畢竟能和阿婆齊名的作家不可能沒有點兒真本事的。結果卻我略感失望了。
      
         其實這本書情節(jié)還是很不錯的,塞耶斯寫作功力果然不同一般,人物、景色描寫很細膩。但是這部書有個關鍵的硬傷,就是推理大多靠猜測,除了其中一個密碼的破解比較精彩外,其他謎團,包括最后破解死者死因也是一個意外,而不是推理,并且那個死因我也猜到了,所以絲毫沒有震撼感。這本書最大的一個謎題因該是死者的身份,而作者在這上面也確實下了一番功夫。調查的過程可謂是一波三折,不停的反復推敲,算是看點之一??墒亲髡呔尤辉谧詈笾蛔寽啬肺髡f了句“我知道了”,然后就讓警長抓人,然后所有的秘密都是嫌疑人們說出來的,真的很不過癮,讓人覺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明白勛爵是怎么推理出來的。
      
         另外,此書的翻譯前后差異很大,第一章和第二章前半段翻譯得亂七八糟,晦澀難懂,感覺仍是在看外語。之后就好多了,語言也流暢了,故事也逐漸進入了高潮,在調查死者身份那一段寫的極好,看的也過癮,不過就像我前面說過的,如果答案是由勛爵大人自己說出來那就更好了。
      
        總之這本《九曲喪鐘》是我有耐心看完的第一部賽耶斯的小說,都說賽耶斯的書文學性好,可是我總覺得推理小說最重要的還是情節(jié)和詭計的設計,文學性高于推理性就有些喧兵奪主的感覺了,所以總的來說只是兩個字——還行。 不過在有了看兩個版本的《貝羅那》的經(jīng)歷后,我深知群眾這套書的翻譯質量有多差。希望不久會有新翻譯版的《九曲喪鐘》出版,讓我真正體驗一下這本所謂的“塞耶斯最高杰作”!
  •     好多人都在罵 有說翻譯的不好 有說塞耶斯文筆不好的 還有說讀不下去的云云 不過自己卻是很喜歡
      
       看完找來原著看了下 其實翻譯沒有太多的差異 細節(jié)上確有不足
      
      不過我對翻譯一直沒有那么挑剔 而且迷題也確實很巧妙 就買來收藏了
      
      有耐性的同志可以試試
  •     超贊的說!塞耶斯的這本書可以說是偵探小說黃金時代的代表作之一,排名高居20世紀30年代推理小說榜首。書中經(jīng)典的本格派詭計令人嘆為觀止:恐怖的尸體,詭異的死因,都令人驚嘆不已,又琢磨不透。而當最后結局揭曉的時候,所有人又都會由衷的喊出哪句:原來如此!
  •     這本書我是一個晚上瀏覽完的。平心而論,構思有可取之處,但是其文字真是“不忍卒讀”。
      看了幾部群眾版的塞耶斯系列,學乖了。讀塞耶斯不能像讀阿加莎、鐵伊等女作家的小說一樣細細看,必須跳過大量無關宏旨的議論和枝蔓,快速瀏覽。打個比方,騎自行車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保持平衡。沉到細節(jié)里聊無趣味。
      原因恐怕一是糟糕的翻譯,沒有最差,只有更差;二是塞耶斯的細節(jié)掉書袋較多,離開作者的時空背景,讀者很難意會。反觀阿加莎等的文字雖然也有絮叨的時候,但內容卻能跨越時空,反映人類共通的情感和體會。
  •     這是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努力才看完的書!我的神啊,要不是想看到結尾,真的是看不下去啊。。。
      誰想要這本書,拿去吧。。。
  •     由於群衆(zhòng)版已經(jīng)惡評如潮,出於不破壞這部經(jīng)典名著的心情,我買了臉譜的版本——但就在準備看的前一陣,突然就中了某篇惡劣書評的雷,把<非自然死亡 >和這本的底一塊瀉了……雖然沒點名,但是桃樂絲·塞耶斯的詭計之獨特,可是一眼就知道是哪本書的-_-||| Who, Why, How,溫西爵爺刻意把最巧妙的一塊放在最後,我卻在第三部分結束時就已經(jīng)知道一切了。
      
      比起之前看過的<烈性毒藥>,這本書的水準確實是高出一截的,不愧是塞耶斯的最高傑作。她巧妙的把英格蘭教堂的敲鈡傳統(tǒng)與全書情節(jié)融合起來,每節(jié)的標題也都跟某種敲鈡法有關,也因此這本書應該是相當難譯的……(書裏也說了,即使在英格蘭懂得敲鈡的人也不是很多,何況是沒有這個文化背景的譯者)不過群衆(zhòng)把一本書交給兩個人譯又沒有最後統(tǒng)一風格潤色的做法還是很惡劣。臉譜版的翻譯總體上還是很流暢的,有少數(shù)幾個地方稍不通順但不影響理解,敲鈡的部分也譯的很好?;氐饺珪慕Y構,第一部分只是溫西爵爺意外的因車子故障逗留芬徹奇,又機緣巧合地成爲敲鈡人的一員,完全與罪案無涉;也因此不少人在這裡就放棄了。只有看到後面才會知道一切都從這裡開始……第二部分開始發(fā)現(xiàn)無名屍體並調查,第三部分基本查明真相,除了最後的大謎團放在第四部分。塞耶斯的作品向來以別出心裁的詭計聞名,而這次更是如此,即使在被瀉了底的情況下整個閲讀過程中我還是持有相當?shù)囊苫蟮?,不過最後的解答確實很合理。(p.s.那個詭計是看到過一遍就不會忘掉的……)整體情節(jié)的安排可得4星半。如果是沒能堅持看完群衆(zhòng)版的朋友,還是值得找本臉譜版看完結局的。
      
      相比起阿加莎·克莉絲蒂的作品,從情節(jié)的安排角度來看塞耶斯不比她差,但看完的感覺卻還是稍遜一籌……一方面是語言華美、背景豐厚的同時也就不那麼平易近人,正如塞耶斯是牛津畢業(yè)的才女而AC卻沒有正式的學歷一樣。另一方面塞耶斯的書多了一點拘束,少了一點奇想,更接近于正統(tǒng)的古典推理。所以<九曲喪鐘>、乃至於塞耶斯筆下的作品,至多到達<尼羅河上的慘案>這樣的佳作水準,卻沒有像<東方快車謀殺案><羅傑· 艾克羅伊德謀殺案>這種石破天驚的作品。
  •     過多的模仿福爾摩斯的痕跡。
      翻譯太差,以至于很多讀者在尸體出現(xiàn)前放棄了閱讀(上圖的書,前百頁略舊,后面嶄新),變奏鳴鐘這東西,大家都不太了解,出場人物又過于集中過于多,要想勾住讀者的心,翻譯很重要。
      53頁15行,“當澤佩林來的時候,我們真的感到非常害怕”。
      69頁3行,“澤佩林會突然來一下,當做警告聲”。
      這個“澤佩林”,我想應該是“zeppelin”——齊柏林飛艇吧。
  •     期待已久的塞耶斯,并沒有給我?guī)眍A期中的高峰閱讀體驗。這首先要歸咎于亂七八糟的翻譯。此書為兩人合譯,前半段的翻譯慘不忍睹,不僅全無韻味可言,不少地方連基本的通達順暢都難以保證,讀起來非常拗口憋氣。很多句式根本就是硬邦邦地從英文直譯而來,毫無修飾和潤色,拿來做漢譯英練習倒是不錯。約摸從第二章第六節(jié)左右開始,應該是換了一個譯者,情況有所好轉,雖然仍不能令人完全滿意,但起碼可以沒什么阻礙地融入故事了。群眾社此次突然推出塞耶斯系列,固然是一大驚喜,然而如果空有速度卻毫無質量可言,又有什么意義呢?此外這套塞耶斯的裝幀也實在死氣沉沉,唉。更勿論《誰的尸體》附加六個短篇的廣告語,居然被印到《非常死亡》的封底,這和盜版有什么區(qū)別?怕是猶有過之。不求編輯選書的眼光有多么精準,但拿到一部的版權,就好好做這一部的出版,這是基本的職業(yè)素質問題。群眾社此次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
     ?。牐?br />  ?。牐牎毒徘鷨淑姟房偟膩碚f,是一個脈絡很清晰的案件。偵探要解決的問題,很明顯是這三個:1.死者究竟是誰?2.他是怎么死的?(這兩個可以用塞耶斯另兩部作品的名字來概括:“誰的尸體”+“非常死亡”,嘿嘿)3.珠寶藏在什么地方?圍繞第一個問題,塞耶斯設計了一個無面尸詭計,對死者身份的破解過程在偵破中占的篇幅最多??偟膩碚f,這一部的無面尸,設計得不錯,連續(xù)出現(xiàn)幾次轉折,解答合情合理。圍繞第三個問題主要是一段密碼的破解,其方法正扣合全書主旨“鐘”,也不失精妙,雖然由于知識的限制,以及翻譯打的折扣,我并沒有完全理解...
      
     ?。牐牰诙€問題,即死者的死因,便是這部作品最大也是最后的懸念所在。據(jù)聞塞耶斯甚為喜好設計各種各樣離奇的殺人手法,那么這部當可謂典型了。不過最后的答案,居然被我猜了個八九不離十,想來是因為之前已知道死法奇特,有了心理準備,加之書中也很有一些伏筆……可能這就是我對這部小說略微有些失望的原因吧--中后段的翻譯水平好轉,加上故事漸入佳境,胃口逐漸吊高,但期待中最后的震撼卻沒有完全出現(xiàn),心理上不免有了一層落差。
     ?。牐?br />  ?。牐牬藭慕Y構也很明朗,起承轉合,清爽利落,典型的黃金時代推理小說布局,對于讀者來說在結構方面應該是不存在什么障礙的。要在這里挑刺的話,也就是開頭部分可能拖沓一點,但這段背景環(huán)境的描繪,及對鐘樂藝術的渲染,想來塞耶斯應該是下了大功夫來寫的,揉進了很多個人的積累和體驗,本來讀起來應該會別有意蘊,但遺憾的是小說里這種地方歷來就最考驗譯者的功力,這次落到這個垃圾譯者手中,白白被糟蹋了,甚是可惜。
     ?。牐?br />  ?。牐牎毒徘鷨淑姟废虮环Q為塞耶斯的最高杰作(至少也是最高杰作之一吧),但綜合起來看,若以各自最高杰作來pk一下的話,塞耶斯的《九曲喪鐘》比起阿婆的《無人生還》/《羅杰疑案》、奎因的《希臘棺材之謎》/《X的悲劇》、卡爾的《三口棺材》,恐怕都還是輸了一籌?!毒徘鷨淑姟防锏膬词植⑽幢憩F(xiàn)出縝密的布局和精巧的設計,作為偵探的溫西爵爺也沒有帶來波洛、埃勒里、費爾博士那樣精彩過癮的大段案情剖析,試想兇手和偵探都不十分出彩,都沒有完全發(fā)揮的一部推理小說,欲躋身極品的行列,是不是就會有些底氣不足呢?就我來說,讀畢《九曲喪鐘》,并未像以前讀前文提到的哪幾部杰作那樣,驚愕之余震撼不已,反倒是略一回味,心里下了一個“還算不錯,但可以更好”的評斷,然后便開始設想哪些哪些環(huán)節(jié)還可設計得更為巧妙一些,哪些哪些伏筆可以處理得更隱蔽一些。譬如,作為故事背景的這段二十年懸案,其真相究竟如何?隨著案情深入,雖反復提及此案,卻都差不多只是在原地打轉,直至破案,懸案本身基本上還是原來的樣子,沒有發(fā)生預想中應有的顛覆性變化,只不過在懸案的后續(xù)情節(jié)上發(fā)掘出了新東西。純以此點對比,阿婆的《啤酒謀殺案》顯然要高明不少。另外塞耶斯的故事固然是講得不錯,但細節(jié)和伏筆的處理,至少在此書中,感覺有點僵硬,不夠渾然天成,最典型的就是水庫閘門這條情節(jié)線,前面出現(xiàn)不止一次,都很突兀,讓人覺得格格不入之下,一想可知必是有所用意的伏筆,那么當最后高潮用到這段情節(jié)的時候,便很難說能完全達到作者預計的效果了。就人物方面而言,總體感覺也一般,從偵探到若干主要角色,感覺面目都模糊不清,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糟糕的翻譯使得很多體現(xiàn)性格的對話都讀來味同嚼蠟的緣故?但愿吧
      
     ?。牐牽偟恼f來,《九曲喪鐘》可以稱之為一部特色鮮明、值得推薦的佳作,估計鮮有讀者能在那三個問題一一揭曉之前便一舉看穿案情全貌(我雖猜到死法,但卻在無面尸詭計上被忽悠了一道^_^),但恐怕很難進入我心目中的top行列。購買同系列其他四部的計劃,似乎要暫時擱置了。
  •   蛇是指斑點帶子案吧
  •   我認為這本書最妙的正在于她所設計的詭計謎底透出的深刻文化含義。。這倒不是一個一般性的殺人詭計可以比擬的~
  •   還是翻譯有問題。說塞耶斯文筆不好,那絕對是國際玩笑。
  •   樓上正解......塞耶斯勝在文筆情調
  •   2009-12-26 12:04:11 鴿群中的貓煮錫
      還是翻譯有問題。說塞耶斯文筆不好,那絕對是國際玩笑。
    ~~~~~~~~~~~~~~~~~~~~~~~~~~~~~~~~~~~~~~~~~~~~~~~~~~~~
    就是~ 塞耶斯絕對是真正意義上的才女。
  •   我一看完,馬上就給人了,確實累?。?!
  •   看了幾天了,才看到不到一百頁
    每天都是在睡覺之前看幾頁的,果然很見效,看了幾頁之后眼皮就睜不開了。
    要不是據(jù)說這本書很精彩,我也就不會耐著性子看下去了
  •   貌似本書的案件比《尼羅河上的慘案》復雜多了……
  •   “p.s.那個詭計是看到過一遍就不會忘掉的……”
    的確。
  •   《尼羅河上的慘案》我根本沒興趣看完,阿加莎的推理我沒有一本看完的。。
  •   早期作品都被后來人抄襲爛了,自然不會有新鮮感覺
  •   這部書看了前面一部分,翻譯的亂七八糟的,實在看不下去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