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

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臉譜出版  作者:弗拉基米爾.納布可夫  頁數(shù):336  譯者:梅紹武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羅麗塔》是納布可夫的書寫高峰;《普寧》則是他引起美國讀者廣泛注意和歡迎的第一部小說?!妇傻挠哪瑯O端的悲哀,只有天才能做到如此完美的結(jié)合?!供ぉじ窭装玻鹆肿x《普寧》《普寧》一書譯者梅紹武,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梅蘭芳之子。是大陸第一個翻譯納布可夫作品的翻譯家?!缸x納布可夫小說,你大可放心認真去想他每一個邊緣人物、一句話、一個名字、一處看似自然信筆帶過的細節(jié);你可以相信他都是認真處理過而且只會想得比你更多,是一個個挑釁讀小說人程度、看得到算你厲害的謎──」 ──唐諾「一位西方評論家說,讀納布可夫的作品時,頭一遍如墬五里霧中,第二遍略見端倪,理出些頭緒,第三遍方茅塞頓開,發(fā)現(xiàn)陽光燦爛無比。另外,有些評論家說,納布可夫操縱筆下人物如操縱木偶,語言如蝶翼上的色彩,認為他是??思{以來美國最重要的作家,或是喬伊斯以來最有風(fēng)格、最具獨創(chuàng)性的作家?!埂 々ぉっ方B武《普寧》一書最初在1953至1957年的《紐約客》雜誌連載,是納布可夫第一部引起美國讀者廣泛注意和歡迎的小說。它描述一個流亡的俄國老教授在美國一家學(xué)府教書的生活。他性格溫厚而怪癖,與周遭環(huán)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們的嘲弄,妻子也離棄了他。他孑然一身,只得沉溺於故紙堆,鑽研俄羅斯股文化和古典文學(xué)聊以自慰;時時刻刻回憶往事,流露出一股濃重的鄉(xiāng)愁。納布可夫把俄羅斯文化和現(xiàn)代美國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詼諧而機智地刻畫了一個失去了祖國、割斷了和祖國文化的聯(lián)繫、又失去了愛情的離鄉(xiāng)背井的苦惱人。

作者簡介

納布可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
1899年4月23日,納布可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布可夫隨全家於1919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xué)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xué)後,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xué)生涯。
1940年,納布可夫移居美國,在衛(wèi)斯理、史丹佛、康乃爾和哈佛大學(xué)執(zhí)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身分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誌》《羅麗塔》《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1955年9月15日,納布可夫最有名的作品《羅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fā)爭議。
1961年,納布可夫遷居瑞士,1977年7月2日病逝洛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普寧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5條)

 
 

  •      普寧是誰?一個從祖國跨過大洋移民新大陸的流亡者,一個鉆研俄羅斯文學(xué)、教俄羅斯語言的學(xué)者,一個被妻子背叛并離異了的男人。
      
       流亡者的身份造成了普寧居無定所的生活,和無法獲得安寧的心,就像書的作者納博科夫一樣。即使是移居美國,并獲得了在溫代爾大學(xué)教書的工作,普寧也依然在“流亡”,這不只是說他一直在搬家,更多的是他的一種不愿或者說不屑接受當?shù)匚幕?,以及無法與他生活圈中的人相融的情感。在情感上,普寧一直處于“流亡”狀態(tài),這又造成了他身體上的顛沛流離。書的開頭,普寧“坐在風(fēng)馳電掣的列車靠北窗戶的位子上”,并且還做錯了車;書的結(jié)尾,普寧開著一輛堆寒磣的小轎車,載著他的箱子和一條白狗,消失在地平線上。無論身體,還是情感,書中的普寧,自始至終都在“流亡”。
      
       嚴謹?shù)膶W(xué)者,或者說學(xué)究,是普寧的第二個身份。對書的癡迷,和對俄羅斯文學(xué)的熱愛,書中隨處可見。普寧喜歡抱著一本大部頭的用圍脖裹著的《蘇維埃文學(xué)金庫叢書》,躲到圖書館一個旮旯里,獨自待到天空出現(xiàn)“紫藍色暮靄”;還喜歡在俄語初級班的課堂上,插入只有他自己能懂的普希金四音步詩。似乎只有忘情于俄羅斯文學(xué)金庫時,普寧才暫時從流亡狀態(tài)中抽離。
      
       身體和靈魂都在漂泊著的普寧,愛情也不如意,甚至有些荒唐可笑。他的婚姻就是一個笑話,被戴綠帽子不說,在妻子懷著其他男人的孩子回到他身邊時,他甚至為妻子的回心轉(zhuǎn)意而感動,并懷著真摯的感情準備養(yǎng)育這個孩子,可他的妻子只給了他經(jīng)濟上撫養(yǎng)這個孩子的機會。
      
       普寧是誰?一個可憐、可悲、可敬、可愛的人,一個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的人。
      
      
  •     反省后寫在最前面的話:這段話寫在這篇評論成型發(fā)表后的下午,我給一個信得過的朋友看過后被他無情地批判了——毫無可取之處——更可悲的是,我檢討后發(fā)現(xiàn)他是正確的。這篇文章流露出了淺薄的語氣,帶著那種哥倫布式的自鳴得意: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卻自以為到了印度。雖然憂傷的人滿眼看到的都是憂傷,但對這樣一部偉大的習(xí)作做出一個脫軌的評價——更何況還在其中模仿了一些納氏的語調(diào)——真是一個慚愧而貽笑大方的事。所以在您看完最前面這段不是為了謙虛而寫出來的懺悔的話后,你就得好好考慮是否要閱讀下去了,當然,在這些最為表面的東西上,或許也會有這樣的你能收獲到最為膚淺的共鳴與快樂。
      
       這是看完《普寧》的第二天了,有種想法總是催促著我記下點什么,也不算枉費一番閱讀人的苦心。
       我不再問訊自己是否真的讀懂了《普寧》,就好比當初自認為讀懂了(或是說產(chǎn)生了幾分亨伯特亨伯特博士式的共鳴)《洛麗塔》,現(xiàn)在又不得不產(chǎn)生一些無關(guān)于自己的閱讀理解力卻和納博科夫那老派的雙關(guān)字謎相關(guān)的質(zhì)疑聲。文字,當然是就某個狹義的方面而言,詼諧卻無不透露著耐人尋味的氣息者會是無疑的上上品,而作者本人在寫作的過程中也無一不享受著這番對讀者的捉弄。好吧,每當自己撇下納博科夫的小說(讀《普寧》之前我讀了卡夫卡的中短篇全集),總會變成一個語言一頭扎入長句而又表現(xiàn)得有幾分老派的家伙,自然也放不下對括號注釋的傾心。那么我只能說我被騙了,一不小心跌進了老納的圈套,不容易出來,還心懷沈湎。
       現(xiàn)在說說這本《普寧》,顯然許多經(jīng)驗豐富的讀者已經(jīng)看透我這副刻意掩飾的語言了,那么姑且擱下我本人只來談我對《普》的感受。
       回憶(記憶)以幻覺的形式和現(xiàn)實重疊,普寧飽受著摧殘,他無法忘記,心中的人無論怎樣隱藏總會有一天浮上來,他也永遠不承認(不能)自己脫離了俄羅斯(貴族)的世界。
       (這一段有劇透)小說的結(jié)局在我看來不算是刻意峰回路轉(zhuǎn),它不是為了推翻整個故事而存在的,也不足以讓我們懷疑普寧生活的真實性(或許別人轉(zhuǎn)述中的普寧多少會有些顏色),而是把讀者重新引回到小說的開篇,這種循環(huán)的結(jié)構(gòu)顯然一下子沖破了小說本讓你以為的鄉(xiāng)愁、郁郁寡歡的氣氛,讓人感到沉重,不得不去想普寧計劃中的世界和他所遇的有著怎樣的不同。
       其實結(jié)尾的手法不只應(yīng)用于最末章的最末節(jié),在最末的整個章節(jié)中,通過敘述的我的視角重又把整個故事講述了一遍,只不過增加或者強化了很多細節(jié),這樣做無疑讓人對普寧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同時讓讀者看出敘述人因和普寧的關(guān)系所站的立場。當米拉的身影再次出現(xiàn)在兒時的話劇舞臺上,我的心悸動了一下——這個模糊而迷人的影子,從不由普寧主動提起,深深根植在普寧最脆弱的神經(jīng)處,在敘述人的眼中再次活了過來,讓我們見到了她、觸摸到了她,雖然只有短短的一筆帶過,但足夠讓我們再次觸及普寧憂傷的情欲…看來納博科夫的這種結(jié)構(gòu)文學(xué)絕非玩味,他真的明白那是用來做什么的,也很清楚讀者的感受。
       每一章的開篇(第一章以人物肖像開頭)都是格外精心的,或用寓言式的語言暗示潛在的意識(維克多那章),或由一個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從旁而入(第二章;由松邸的遠景進入,更像是電影的一個長鏡頭——類似電影《斷背山》的開頭卻更有樂趣——從一個廣角慢慢拉伸到一個點,然后你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點就是你最想要的普寧(第二章不也一樣嗎))
       幻覺和現(xiàn)實的反復(fù)折射,讓我想起《微暗的火》長詩開頭的那句“我是那慘遭殺害的連雀的陰影,兇手是窗玻璃那片虛假的碧空”我們的現(xiàn)實只是窗玻璃映出的影子,而回憶對于普寧來說才是真正的現(xiàn)實!
       最后擺一下小說的結(jié)構(gòu):1 我來講普寧的故事A+故事B…(時間都是近期,且故事基本順敘,比較獨立);2 故事中摻入關(guān)鍵的人物或出現(xiàn)幻覺,使讀者慢慢看出普寧的身世;3 我出現(xiàn)了,出現(xiàn)原因是參與了最后一個故事,我一邊回憶我和普寧的見面(也就是重又順敘了普寧的人生)一邊把故事推到最后;也就是說,小說可看成兩條線,一條是故事主線,另一條是普寧的身世(不斷穿插最后由我簡單再現(xiàn)了)
       這就是我想說的關(guān)于《普寧》的所有,自然我和普寧一樣,也是為了留下記憶的火種。
  •     其實標題上的兩字就可以概括我看此書的感覺……恍惚間,會覺得普寧不僅僅是納博科夫自嘲般的自傳,而是多年以后那個必然與身邊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自己。當別人都在為成為或正在成為某一組織的一員而沾沾自喜舉止浮夸地表演時,普寧游離。
  •     流氓原指沒有固定居所的流浪者,現(xiàn)在淪為道德的沉澱很可能來源於“莠民”一意,至於為什麼前一個顯而易見的釋義被歷史給洪流了,只有排水溝知道。但至少可以推測出,流浪者和行為不良者有很密切的關(guān)係,沒有固定的居所極有可能導(dǎo)致調(diào)戲婦女等等作風(fēng)問題。隨著房價的逐步攀升,社會中流氓的人口也一定會上浮。馬克思主義稱此類冗餘人口為流氓無產(chǎn)階級,是“舊社會最下層中消極的腐化的部分”,而現(xiàn)實告訴我們,耍流氓的不一定是無產(chǎn)階級,很可能是李剛的兒子。
      1903年,有一群人因為自己人多,就稱呼自己“人多”,而我們更常聽到的是它的音譯:布爾什維克,或者意譯:馬克思主義者。這群很多人,自1917年11月以後就更為活躍,因為在這個月,他們舉辦了十月革命的活動,往後的活動使一直被排擠在歐洲邊緣的蠻荒之地一躍成為無數(shù)難兄難弟的老大哥,甚至有一個亞洲國家願意代表奉獻出四萬萬的血肉。倒帶到本段開始,再往前推四年,也就是1899年,具體些,4月23日,可能全俄國有些家庭得到了新生兒,就像普通的每一天。以其中一家為例,也許那時他們沒有料到在那場名垂青史的活動拉開華麗帷幕的兩年後,於1919年,不得不舉家離開這塊大而匱乏的土地,流亡到另一個今後名聲大噪的國家——德國。
      順帶一提,這家人的姓氏是Набоков,也許轉(zhuǎn)寫成拉丁文Nabokov更為親切。
      最近碰巧讀了他的《普寧》,發(fā)現(xiàn)本人身為流亡者的納博科夫著實是位專業(yè)流氓寫手。他的作品我讀得不多,除了這本就還只讀了《瑪麗》和《微暗的火》。至於把他推向流行巔峰的《洛麗塔》倒是沒有沾染。封面蠟黃,和我的審美情趣有所出入,並非迴避的主要原因,但也不能忽視其舉足輕重的地位;更重要的是,連作者本人都視為流行作品的讀物何苦要痛定思痛地把它念完呢。不得不說明,之所以稱其痛苦,不是因為在倫理價值上我和人士一樣好用“極受爭議”之類的字眼,或者歇斯底里地指控道德淪喪;這一方面我的尺度享有大量空檔以供各種令人髮指的“花樣”徜徉。我只是單純就厚度而言,既然作者為了顛覆此本話題性小說的暢銷成就,證明自己學(xué)術(shù)高度而寫了尺寸相當?shù)淖髌罚琤e the lamb。
      Pnin,Mary,和Pale Fire的主人公都是流亡者,但我不會將前二者和第三個瘋子做比較,中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頑固而詭異的鄉(xiāng)愁比起被策反追殺的同性戀國王的意淫顯然更團結(jié)。由於讀小說長期不求甚解,總覺得恍惚間把兩本小說重複的看了很多遍。的確,他們對於故國的回憶都是意識流式地回放,但令人迷惑的不是寫法或情節(jié),而是瀰漫在書頁裡陰冷的灰色調(diào)子。這與陸智昌極為格式化且好轉(zhuǎn)錢的封面設(shè)計沒有關(guān)係,雖然普寧的封皮是灰色。我似乎能從鮮有的陽光裡聞到下雨,大霧的潮濕,是氣味營造了同一個想像的俄國。在那裡度過的時光也許不到流亡歲月的四分之一,如果樂觀的估計一個人的平均壽命是80,再減去人的嬰幼兒期無效記憶能力,能被召喚出的記憶也許只有場景若干,但是海關(guān)的能力再次令人瞠目結(jié)舌。它不僅無恥地瓜分本屬於你的財產(chǎn),還栽贓你的情感,證據(jù)就是不願被提起卻陰魂不散的雲(yún)、樹葉、姑娘、吻、甚至地上的影子。這些片段的,可笑的,缺乏意象的。
      他們是心里永遠的詩
      多麼可怕的漫長
      但你一定臣服於它的節(jié)奏
      只要將手腕舉到耳旁
      也許,普寧寫的更成熟,更好看。故意的斷章避免了重複的冗長,跳躍的時間使閱讀不至於隨著普寧老頭而一同沉悶;而瑪麗的線性結(jié)構(gòu)就顯得:啊,又是一本。但只存在於記憶中的愛情仍舊是尚未熟透的少年最依戀的主題。況且技術(shù)性分析,用一本書寫一個星期,屬於“慢的藝術(shù)”。從劇本借鑒如增量對話,藝術(shù)的高度是可能到達的,但是相關(guān)手藝在小學(xué)時代被批鬥為流水帳,失傳。記得某節(jié)課上某老師針對這一手法的舉例是震驚四座的(非常貼切,只有四個人聽課…):天涯紅文“小月月”和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有趣的是,兩個主人公都十分貼切“居無定所”的釋義,在各自小說的結(jié)尾動身開始了新的漂泊。他們在停留時仍舊徘徊,駐足眺望遠方,那裡回不去的地方是故鄉(xiāng)。
      奧德修斯在路上。
      
  •     說起納博科夫的作品,中國大陸的讀者最初多數(shù)是看的《洛麗塔》,估計大家都當它是色情小說去看待的。我也不例外。我記得我最早買的是浙江文藝出版社的兔子叢書??戳税胩欤尤徊簧?。氣得把書扔在了一邊。后來才知道,這個版本是比較干凈的。一些淫穢的語句,就連比喻都給刪除了。后來看到了譯林版于曉丹的譯作,這才明了,原來書里其實安插了許多謎題。從文學(xué)角度,自然是引起了不少佩服之情。當然,那些淫穢的語句,經(jīng)于小姐的曲譯,也所剩無幾。此處按下不表。
      以后,只要是納的作品就悉數(shù)收羅,看到時代文藝版本,每本都買了??戳?。領(lǐng)略過后,對納氏小說的一些精微之處,自是佩服得緊。也看了納博科夫的訪談錄,對于自己的猜想,或得到反證,或證實。證實的地方,如納博科夫?qū)懶≌f,并不滿足于傳統(tǒng)套路。他喜歡描寫精確,處處設(shè)謎(模仿蝴蝶翅膀的擬態(tài)),喜歡介入書中內(nèi)容(《普寧》里就寫了自己);不喜歡平鋪直敘(尤其討厭現(xiàn)實主義小說),不喜歡惡俗(巴爾扎克、司湯達等人,當眾撕掉《堂吉訶德》),不喜歡政治、宗教(討厭卡斯特羅、弗洛伊德,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嗤之以鼻)等等,一句話:一切與藝術(shù)相違礙的,他都不喜歡。
      好了,閑話不贅。把話題拉回到《普寧》。
      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把《普寧》當成了一本普通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了。于是感嘆普寧作為俄國的移民,在美國大學(xué)生活很不容易啊,鄉(xiāng)愁啊,經(jīng)歷坎坷啊……似乎作者本人就是這么一個人?!箦e特錯!要知道,納博科夫本人英語算是他的母語。他在兒提時代就已經(jīng)熟練掌握了英語。后來有人采訪老納,發(fā)現(xiàn)他說的英語帶有一些蘇格蘭口音。好了。納博科夫不是普寧。他也絲毫沒有普寧的那些感受。
      如果你讀了半天,只在那里同情普寧的口音啊,笨拙啊,那我很負責(zé)地告訴你,你根本沒有讀懂《普寧》。
      我相信,納博科夫認同這一點:作者是上帝,上帝是殘酷的。于是他可以借書中的人物之口,對不喜歡的人啊,事情啊,大加鞭撻。他可以借亨伯特(可以看作是個滑稽版的哈姆雷特)之口,大罵美國的都市文化;可以借《普寧》的敘述人(名字從頭到尾沒有出現(xiàn)過)之口,嘲笑了書中普寧的前妻麗莎的詩作(此處更像是在嘲諷著名的俄國女詩人阿赫瑪托娃)……
      好了,說到《普寧》這本書,其實更應(yīng)該注意的是:“敘述人是誰?”
      你如果像我一樣地仔細閱讀,你會驚恐地發(fā)現(xiàn):
      這個人是英國-俄國混血兒。早年間他在俄國的時候,曾與麗莎有過一段浪漫關(guān)系,并使之懷孕,并打胎??梢哉f對麗莎做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此人怎么會知道麗莎的詩作呢?因為原稿在他手里。早年間,麗莎業(yè)余時間寫詩時,他是第一個看的人。想想麗莎后來離婚、結(jié)婚多少次吧(4次),這個悲劇居然是敘述人一手造成的。而老實的普寧可以說從某個意義上講,拯救了麗莎,把她帶到了美國。而這個婚姻,對于普寧也是受傷累累的。
      當你看到后來,在最后一章,敘述人居然也來到溫代爾,并把普寧的教席奪走。
      怪不得普寧只要當敘述人說到他時會連連反駁,說此人是個說謊精。這樣一來,你會發(fā)現(xiàn),《普寧》一書從頭到底事實究竟如何,是要大打折扣了。
      真相在哪里?一個處處傷害普寧的人,寫的普寧,何談?wù)鎸崳?br />   當然,其實書里面還有一個隱藏的聲音,這個聲音是作者本人,是上帝,是全知全能的敘述人。但這個聲音若隱若現(xiàn),一般對于關(guān)鍵的故事情節(jié)并不發(fā)生作用。而是起到了傳遞書中人物內(nèi)心,或者描述客觀情境的作用。
      說到底,《普寧》不是一本讓你一翻而過的書,如果上述的感悟,你沒有發(fā)現(xiàn),請趕緊打開書,好好地再讀一遍吧?
  •     作家分為許多種. 以我看來, 有一種分類很另類, 但是納博科夫一定很贊同我. 大多數(shù)作家是自我思考的, 閱讀他們的小說時, 眼前浮現(xiàn)的情景就如同愜意的走在峽谷上, 腳下就是寒氣誘人的深淵, 這樣的情景不得不讓作家們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思考代替小說中的"我". 閱讀這樣的作品, 讀者不會去思考, 而是完成角色的變換, 于是閱讀變成了和角色扮演游戲無異的模式: 作家代替了讀者探索; 我們每個人都是雅羅米爾("生活在別處"), 約翰-克里斯朵夫("約翰-克里斯朵夫"), 馬爾科("貓與鼠")和悉達多("悉達多").
      
      
      另一種作家的小說精心為讀者布置了艱難的閱讀過程. 他們很樂意讓讀者自己思考, 他們意識流地融入沒有邏輯的語言. 對他們來說, 他們很樂意看到讀者經(jīng)過艱難的探索之后, 找不到最終的答案. 他們不需要那些會被被瑣碎的時空跳躍和形式邏輯迷惑的讀者. 納博科夫就是這一類作家.
      
      
      我為什么要讀這本書呢? 如果我知道有納博科夫暗諷輕浮讀者的習(xí)慣的話, 如果我知道納博科夫有癲狂的藝術(shù)潔癖的話, 我就不會隨便拿來一本包裝精美納博科夫的書來讀了. "洛麗塔"作為一個病態(tài)心理學(xué)分析案例, "微暗的火"作為小說形式探索的最高典范讓我望而卻步. 它們才是納博科夫的代表作. 可是我不是一個包抄型的讀者, 我?guī)缀鯊牟魂P(guān)心一個作家在小說中自我成長的經(jīng)歷. 一本小說讀完的時候, 某個作家對我來說就到此為止了. 我也從來不對代表作感興趣, 因為我知道一個作家的代表作被研究的太多, 束縛我思考的條條框框太多. 所以我就這樣選擇了"普寧". 首先它不太厚也不太薄, 我能夠抽空讀完并且能記住之前閱讀的內(nèi)容. 其次, 它探索了一個俄國教授在美國執(zhí)教的精神世界, 我把它作為理解UW-Madison諸多俄國教授心理狀態(tài)的必修課.
      
      
      普寧就是一本高等代數(shù)習(xí)題集. 要理解他卻需要比想象更深刻的邏輯能力. 他的內(nèi)容是一條一條的定理和公式, 所以他無法招人喜愛. 他如同鐘表指針般習(xí)慣的搬家. 他只有在教授那堂幾乎沒有幾個學(xué)生的俄語課時才讓人感到他是一個熱情的人. 他會賣弄他研究普希金的長篇累牘的論文給他的學(xué)生們聽. 對環(huán)境的隔膜感一點點蠶食他作為一個人的快樂. 可悲的是, 普寧屬于那一種知道自己悲哀卻無法把握的一類學(xué)究.
      
      
      納博科夫用一系列瑣碎的場景組成了普寧. 作品仿佛一種改變了稱為痛苦的人的日記. 他知道自己的痛苦, 卻不加感情色彩的描寫一天天遇見的人, 遇到的事. 于是, 讀者們沒有任何取向性的去理解被分裂的普寧的精神. 納博科夫的寫作功力完全體現(xiàn)在這一點上: 每個讀者都會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想像一個普寧, 但是這些普寧都殊途同歸于一種與讀者無關(guān)的角色上.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納博科夫放棄了像昆德拉那樣創(chuàng)造名句的機會. 他要公平的對待不同思維能力的讀者們, 那些普寧, 在讀者眼里, 都是一個一個獨立的人, 而不是讀者的影子. 他也要更公平的對待自己. 他要讓他自己看到自己! 普寧的存在, 他存在于現(xiàn)實或是想像都無所謂. 對納博科夫而言, 這是一種對自己命運的思考; 但對他的讀者, 納博科夫還要設(shè)置無數(shù)個瑣碎的事件, 讓讀者自己去擷取和他們生活經(jīng)歷接近的片段組成一個真實的人.
      
      就這樣.
  •     不管是《洛麗塔》還是這本《普寧》 我們從男主人公身上都可以讀到納博科夫自己的影子 舊大陸人 在新大陸 厄 直觸人內(nèi)心的煩瑣 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的情節(jié) 這是喜?。?還是悲??? 反正我最后是讀出了一絲凄涼
  •     后者是大作家浦寧,也叫做布寧。他是最早流亡法國的大作家,比納波可夫還早的出名的俄國人。我喜歡俄國人的文學(xué),厚重、陰郁、苦難、非常適合在無法出門的下雪的冬日,坐在取暖的設(shè)備前,細細讀來。我對,俄國作家有一種親近感,喜歡其敘事技巧和俄羅斯式的悲情。里面充實著思想,意識流般的思索貫穿故事其中,對其民族的苦難和人性的頑劣都有著鮮明的描述,是帶著一種遷就甚至是愛戴感來寫這個民族的神秘故事。俄羅斯是出作家的地方,也養(yǎng)育了一大批幸運的讀者,世界上沒有比俄羅斯人更喜歡閱讀的人群了。因此,一方熱土成就了這樣的文字文學(xué)熱土,歷史感使得其文學(xué)獨樹一幟,有著取之不盡的人文背景。很好的讀書細目,不應(yīng)該忽略俄羅斯人的故事。
  •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納博科夫的作品,也不曉得為什么在納先生的眾多作品中獨獨選中它來作為開頭。
      
      就像納先生自己說的,資產(chǎn)階級出身的人有一種淺薄的感傷氣質(zhì),況且普寧還是一位俄國紳士哪?,F(xiàn)在這個亂糟糟的世界里,如果還想保持一小塊優(yōu)雅的精神世界,就注定了要承受無邊無際的孤獨和無知小人的嘲弄。
      
      普寧的故事讓人感到悲哀,并不是一幕慘劇或者一個死亡帶來的那種干脆明白的悲哀,而是一點一滴的小挫折小變故,最后匯成一潭深不見底的悲哀,所以你沒法拿起一件具體的悲劇說事兒,只能忍受這種慢慢被生活淹沒的感覺。
      
      納先生的敘述手法很特別,他喜歡從看上去漫不經(jīng)心的一個小點切入進去,講著講著就發(fā)現(xiàn)原來后面是一個很深邃的世界。普寧的搬家、普寧的教書、普寧的婚姻,漸漸地使普寧的樣子清晰起來。我們剛以為自己有點了解這個人,納先生就刷的一筆轉(zhuǎn)到他前妻的兒子維克多身上去了,還喜歡突然一下子冒出普寧的回憶,回憶都很短小,有時候才一兩句,過一會兒又和現(xiàn)實生活交織在一起了。奇崛的比喻也是納先生的看家本領(lǐng),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普寧裝假牙那一段,太真切了。
      
      不過普寧也是一個難得的樂天派,純真善良的人就是這樣子,再怎么吃虧受難也沒法學(xué)會市井之徒的乖巧,世故和勢利永遠和他不沾邊。他就這么踉踉蹌蹌地一路走來,少數(shù)派的人總是活得艱難一些,大眾派的人沒心沒肺地倒活得挺滋潤。雖然,納先生在故事結(jié)尾給出了一個帶有希望意義的象征,普寧從前后兩輛大卡車里沖出重圍,一扭頭開上閃閃發(fā)亮的公路。但是,真的會這樣嗎?
      
      納先生在書本開頭留下了他的照片,書中的普寧跟他長得還真像,尤其是他的眼神,里面藏了很多東西,叫人猜測。
      
      
  •     在溫代爾任職九年的俄裔助理教授普寧先生,為什么總是沉溺于過去的世界中不能自拔,比如革命前的沙俄啦,流亡者們的巴黎啦,可愛的麗莎啦,以至于和與時俱進的美麗新大陸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呢?
      
      我個人的看法是,普寧先生頭腦中不時縈繞的彼方世界真的是無處再可尋跡了,那是一個已經(jīng)逝去的世界,如果再不在頭腦中留一點映像,真會是精神物質(zhì)一同消亡了。
      
      幸運抑或不幸,普寧先生就是那個要把逝去世界盡可能留下來的人,其身代表物質(zhì)留存的一面,其光禿禿的腦袋里代表精神留存的一面。
      
      溫代爾真是個文化和生活夠?qū)捜莸牡胤搅?,要不然這本書也寫不到這么多,一早從第一章跳到最后一章,讓普寧先生駕車而去了。應(yīng)付好心地不壞的哈根教授和心不在焉的學(xué)生們,普寧先生就可以在自己的逝去世界中盡情翱翔了。別的什么人或事或英語,管他呢,湊合著好了。可惜,這塊與時俱進的美麗新大陸最后把普寧先生的溫代爾也奪去啦。
      
      如果你們都不拚著命向上爬,而是夢想著與時俱進的世界停下來降格以求,那就看好戲吧。還想沉溺于過去的世界中不能自拔?唉,別怪我沒勸過你,來看看普寧先生的笑話集錦吧。
      
      說說自己吧,《明朝那些事兒》啦,《逝去的武林》啦,我們還真是改不了這個沉湎過去的毛病。是啊,過去不會再有了,美麗的故都都開始以鳥巢啊蛋殼啊名播海外了,還不許大家伙想想???所以說,人都有這個毛病,跟不上與時俱進的毛病,趕不上趟或沒法去趟,生活總還要繼續(xù)的。是不是旁人看來也象看普寧先生那樣夠滑稽的?不知道,不愿去想。
      
      同樣不愿去想的是,逝去的世界和留存的普寧,再加上個與時俱進的美麗新大陸,我應(yīng)該給哪個加五顆星,給哪個加一顆星呢?
  •     我向來不懂得力薦要到哪個程度。但凡我喜歡的,都是推薦。
      《普寧》第一遍讀完了,做個記錄,正在讀第二遍。
  •     漫長的敘事鋪陳,
      有些營造出來的詼諧趣味,多少顯得模糊,
      或許算是含蓄地隱喻,或是一層表面的包裹,
      就好象四處用到的那個排比“什么……啦,……啦,……啦,……啦”
      直到最后章節(jié),普寧教授在聚會散去洗盤子的章節(jié),
      還有他離開的時候,
      悲劇才展現(xiàn)開來,伴同這個社會與人們對他的排斥,
      在閱讀中普寧只是一個模糊的影象,雖然有生動的刻畫,依舊是。
      讀到末尾就會感覺到模糊源于被排斥,
      最后他只留下一個車窗里倉促的側(cè)面,帶著老實人的憤怒,一點好笑又可憐的意味。
      總體上,是溪水式的輕松閱讀。
      
  •     都說是他的半自傳小說﹐諷刺大師對著自己更是極盡揶諛之能事。人離土賤﹐靠語言性生存的學(xué)者算是花離枝。值得所有愛讀書的人借鏡。一樣過份的細節(jié)描述﹐結(jié)局一個巷口就轉(zhuǎn)了出去。以普寧身邊同行的觀點是一絕。
  •     兩天看完的普寧。俄國人的名字真是繞,納博科夫?qū)懙狡諏幹車囊恍┤?,總是記不住名字?br />   只有普寧這名字夠簡單,在復(fù)雜的世界里,不起眼的活著。
      一本味道比較淡的小說,值得花點時間慢慢咀嚼。
  •     第一次驚嘆于納博科夫的觀察力,是在讀《文學(xué)講稿》評論《包法利夫人》一節(jié)時。他在分析小說的敘事思路和行文風(fēng)格的間歇,“順便說一句”道,福樓拜寫蒼蠅在杯壁上爬,其實蒼蠅不是爬,是走,一邊走一邊搓手。
      至于他最廣為人知的小說《洛麗塔》,由于主人公很容易被歸入“戀童癖”這樣一個有些駭人的精神病學(xué)目錄下,評論者大概會條件反射地認為他試圖討論道德問題。少數(shù)讀者大概會面紅耳赤、目光踏著心跳的節(jié)奏換行,手指跟著喘息的頻率翻頁——更多的讀者,至少在看完內(nèi)容摘要,付款買下后期待如此。而納博科夫在其中獨特的想象力和細密的行文,仿佛植物堅韌細小的種子,在麻雀肚里打了個滾,原封不動回到了書架上。
      幸好,《普寧》的主人公是一個糟老頭,他像一本老版代數(shù)習(xí)題集,因自己毫無美感的封面、標準的解題步驟和一絲不茍的書寫格式,而與所處的環(huán)境格格不入。他是流亡美國的俄羅斯知識分子,美語發(fā)音不準,生活作風(fēng)老派而遭人恥笑,妻子亦棄他而去。尷尬的處境讓人想起《紅?白?藍》之《白》中的卡洛,可惜納博科夫沒有興趣去構(gòu)想他將來是否有機會以自己純潔的心靈和垂垂的老態(tài)感動喜怒無常的命運女神。納博科夫把普寧整個人浸透在窘迫中,又把這種窘迫放在文化和時代雙重對立的大背景下。他一次又一次試探普寧溫厚個性的極限,等到普寧終于忍不住縱身一躍,小說也煞了尾。而納博科夫敏銳的觀察力,化作奇崛的比喻和微妙的反諷,躲藏在慢悠悠的情節(jié)進展中,讓人驚喜不斷。至于普寧那口惹人發(fā)笑的俄式美語,讓人想起納博科夫自己也曾被評論為“下筆就是文豪,張口就是白癡”。納博科夫或許正是借助普寧,把玩自己的過去,把玩始自某個神秘岔口的另一種人生可能。
      [美]納博科夫著:《普寧》,梅紹武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1月,22元。
      
  •     宋人詞話里面講有句無篇有一句讓我印象頗深,大意是七寶樓臺,拆將下來,不成片斷。讀《普寧》最大的感受卻是,乍一讀起來,零零碎碎,讀著讀著,輪廓卻漸漸清晰,讀完是七寶樓臺。這顯示了極其成熟的寫作技巧。
      這種化零為整的技巧當然是苦心經(jīng)營的。如果用在其他人物身上,竊以為總有不夠自然之感,但用在普寧身上,仔細想想,倒也貼切。普寧最大的理想是寫一部以小見大的俄羅斯文化史,但去國久遠,生活在格格不入的英語世界,這個抱負最終淪為泡影,主人公只能歡天喜地地寫作此書的一些博學(xué)的腳注。他的世界也是破碎的。要事業(yè)沒有事業(yè):在一所小大學(xué)干了九年助教也沒拿到tenure,而麥卡錫的反共意識形態(tài)逐步抬頭,最終把他掃地出門。要生活沒生活:妻子跟人跑掉也就算了,多年后還來刮他;回憶初戀情人本應(yīng)讓他感到人生最后的一絲溫暖,但他卻得知她死于納粹的焚尸爐,避風(fēng)港化為夢魘;三十幾年居無定所;生活拮據(jù),坐火車為了省幾塊錢都要算計……
      普寧沉溺于回憶往事,希冀重拾破碎的心,但在故人面前卻竭力抹煞往事。
      納博科夫一直以揶揄的筆調(diào)寫普寧。直到最后才點出那些對普寧冷嘲熱諷的人反而是嘲笑的真正犧牲品。他追著普寧落荒而逃的車,想和他打打招呼,因為他明白,除了比普寧英語溜、除了能把腳注串成書,他并不比普寧高明多少,也無法重拾破碎的心。他覺得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
      
  •     書中敘述的斷點值得注意。一部以影射的方式自嘲,仿佛悲喜意味雜糅,使人最終放棄判斷,卻反而獲得事件純凈的客觀化效果的好小說。
      
  •   你是內(nèi)省青年啊
  •   不算吧,今天受了點刺激…
  •   喜歡K 你?
  •   你真應(yīng)該看看《審判》
  •   被罰去自殺
  •   前面還寫得可以,后面就邏輯混亂,不知所云!
    “只在那里同情普寧的口音啊,笨拙啊,那我很負責(zé)地告訴你,你根本沒有讀懂《普寧》。”樓主既然這么說,總得告訴我們你是如何理解這本書的吧? 很遺憾,我看不出來你有什么獨特的見解。
  •   “你如果像我一樣地仔細閱讀,你會驚恐地發(fā)現(xiàn): 這個人是英國-俄國混血兒?!?br /> 納博科夫說《尤利西斯》中,穿雨衣走過的那個男人才是喬易斯。
    一個擅長設(shè)謎的人,當然也精于解謎。
    “好了,納博科夫不是普寧。他也絲毫沒有普寧的那些感受。 ”
    LZ解謎,太匆忙了。納博科夫確實不是普寧,但是一個作家是不會寫出自己沒有感受到的東西的。
  •   是,普寧的某些感受當然是納博科夫自己的。我說的絲毫沒有的是“那些”感受。重音在“那些”上。
  •   我說的包括那些。讀者固然不能過度闡釋,但是作為一個寫作者,他本身就是一個洞穴。讀者挖掘文本,作者挖掘自我。這個自我建立在一切外在的影響上。同時,一個敏感的作家,身上是有很多觸角的。這種漂泊,伴隨著環(huán)境的變動,與某些不可挽留之物的永逝,帶給這些觸角的震動,是難以估量的。
    我贊同LZ的傾向,是因為納博科夫如果只是止于這些感傷,那他就僅僅只是一個俄國的移民作家了。
    我想,納的魔術(shù)在于,他懂得小說的純粹性,懂得小說的美妙與詩意在于小說本身,而不是來自其他。
    納不能僅僅歸于移民作家,《普寧》也不能僅僅解讀為鄉(xiāng)愁,經(jīng)歷坎坷,是因為納的超越性。那些感受,我想納應(yīng)該是有的。問題在于,這些感受,并不是圍困了他創(chuàng)作的圍城,而僅僅只是通往某個城堡的一座橋梁。
  •   樓上的評述充分表明,本人的文字矯枉過正了。呵呵/。
    我同意樓上的觀點。
  •   俺不幸地屬于“妄圖包抄”型讀著。搞得自己又興奮,又辛苦!
  •   對作家的分類有意思
  •   偶也比較喜歡俄羅斯文學(xué),納博科夫是其一,當然浦寧也是不錯的,
    以及陀斯妥耶夫斯基,帕斯捷爾納克,你說的很對,他們的確是熱愛閱讀的人群,他們也的確是有眾多苦難的人群,他們的文字深深地浸透了這種苦難
  •   “使之普寧化”,書里看到這句直接是笑出聲來。
  •   “這塊與時俱進的美麗新大陸最后把普寧先生的溫代爾也奪去啦”
    奪去他工作的人是誰?
  •   一定要是某個人的名字嗎?那只是個代號.是那個與時倶進的世界?。?/li>
  •   :)
    很普寧的調(diào)
  •   這篇書評讀起來,就像看到蒼蠅“一邊走一邊搓手”!
  •   我覺得跟觀察力無關(guān),小孩兒都會觀察蟲子且記憶尤深。這是他的文風(fēng)和記憶力使然,比如錢鐘書。
  •   洞察力
  •   普寧- []
      Tag: 會意字
      
      
      在讀納博科夫的《普寧》。原來那本1981年版的給人借去不見了。好多年心里惦記,這次再版趕緊買回來。還是梅紹武的譯本?!镀諏帯肥羌{博科夫到美國之后寫的三本小說之一,另外兩本是《左側(cè)的勛帶》和《洛麗塔》。《洛麗塔》發(fā)表后,納博科夫獲得了豐厚的稿酬,這使他不必再在美國當教書匠了,第二年就移居了瑞士。
      
      
      
      顯然美國的教書生涯對納博科夫的影響重大?!镀諏帯肪褪菍懸粋€俄國老教授在美國的生活。這個倒霉的老頭!納博科夫的文筆素以簡練和機警著稱,中國學(xué)生用的《美國文學(xué)史》把他歸納在“黑色幽默”流派里了。這才是黑色幽默。
      
      
      
      普寧是一個流亡美國的俄語教授,和納博科夫一樣。納博科夫最著名的文學(xué)論點之一,就是堅決反對將作者和小說主人公殷勤地掛鉤。我當然不會。因為我沒見過這樣寫自傳的人,刻薄、嘲弄、譏諷。很多次,他讓我想到錢鐘書。一樣的狡黠、精致、聰明。但是也一樣的冷靜、冷眼、冷漠。納博科夫有一段談閱讀的話我一直記得,他說,在閱讀的作品中尋找個人經(jīng)歷和自身體驗的人,是低級讀者。只有不摻雜任何個人感情的想象力和審美力去讀書,才能超脫地讀,讀出意思來。我一向認為,納博科夫是一個難以被描述的作者,因為他的復(fù)雜和善變。很難用一種整體論的模式去談?wù)撍?,在他每一部小說里,作者都被巧妙地抽離掉了。你看講故事的人,只聽到聲音,但是不能辨認,他的聲音擦掉了任何必要的個人色彩。所以我也認為,納博科夫是一個了不起的作家,很難找到這樣的作者,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寫出任何的作品,每一個故事都截然不同,而且每一個都可以講得像事實一樣豐富生動。但是,當你覺得主人公離你最近的時候,當你覺得被打動、感染和共鳴,恰恰就是作者離你最遠,最可疑的時候。納博科夫,在主人公背后,暗處,一個空虛的角度上,打量你,看不清表情,但絕不要奢望他是同情的。如同我們最常見到的,納博科夫穿花格西裝的那張照片:懷疑的眼神,俯視的姿勢。所以,納博科夫是少有的掌握了寫作秘密的人,但也是少有的,消失的人。
      
      
      
      滑稽可笑的老教授普寧在他書桌上安裝了一個旋筆刀。納博科夫這樣描寫這個細節(jié):這個非常叫人滿意,非常富有哲學(xué)意味的工具,一轉(zhuǎn)它就嘰里呱啦地響,把甜木頭和亮色黃漆吞下肚去,最后跟咱們大家都必然遇到的那樣,以陷入默默旋轉(zhuǎn)的虛無縹緲之中而告終?!镀諏帯窡o疑是納博科夫最精致的小說。至少我這樣認為。因為它很像一個富有哲學(xué)意味的旋筆刀,兼有納博科夫最精擅的隱喻、旋轉(zhuǎn)、鋒刃,和虛無縹緲。
      
      
      http://leton.blogbus.com/logs/4721508.html
  •   納博科夫或許正是借助普寧,把玩自己的過去,把玩始自某個神秘岔口的另一種人生可能。
    很同意.
  •   看完后有一種想哭的沖動
    和我的生活相像啊
  •   讓人想哭卻哭不出來,這也許正是《普寧》的成功之處。
  •   看了你的評論,一本滑稽的書變成了讓人難受的書
  •   快到結(jié)尾時,在別人的嘲笑里重新回顧普寧的這些生活,真的是一下子陷進某種情緒里,很難過TT
  •   我在圖書館舊書列里翻到的確實就是這本
    電腦上查到了,可惜就是找不到
    后來在一個無聊的下午,泡在舊書堆里找著好多好玩的
    就有這本.哈哈~
  •   不知為什么我初中初讀普寧
    就很喜歡
    喜歡他強大的傳達主角個人細微感情和感覺的能力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