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出版時間:2012-3-26  出版社:左岸  作者:Sebastian Haffner  譯者:周全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作者為德國赫赫有名的新聞記者、政論家及歷史學家。本書為德國2000年年度暢銷書,並被評為「當年最有價值的出版品」,作者也被譽為德國的「道德良心」。本書從小人物的觀點與生活化的方式,來挖掘德國之所以會成為納粹主義溫床的原因?! 」蚣{曾於幼年及青年時期經(jīng)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九二三年勢如奔馬的通貨膨脹、各政治黨派的激化以及納粹主義的崛起??v使其本人未嘗因政治或種族因素而遭受迫害,哈夫納仍自視與「第三帝國」進行決鬥,並於一九三八年流亡英國。  本回憶錄完成於一九三九年,乃作者針對其人生第一個三十年所遺留下來之文稿。年輕的哈夫納於流亡時期得以保持客觀立場,同時基於親身經(jīng)歷所獲致的印象,以銳利目光預見了即將成形的災難。事實上,凡是不想對這場災難視而不見的人,早在一九三三年以前便得到如此認知。 

作者簡介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  生於柏林,本名Raimund Pretzel,法學博士,1938年與猶太裔未婚妻移居英國擔任記者,為免當時仍在德國的家人受其牽累,取賽巴斯提安.哈夫納為筆名,前者來自巴哈的名字,後者來自莫札特的作品385號《哈夫納交響曲》。1954年以英國《觀察家報》海外特派員的身分重返德國後,自1961年起先後為德國《世界報》及《明星週刊》撰寫政論專欄。著有一系列以歷史為主題的暢銷書,包括《不含傳說的普魯士》《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等,公認為德國二十世紀歷史最重要的時代見證者之一。譯者簡介周全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臺北市,臺大歷史系畢業(yè)、德國哥丁根(Go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譯者曾旅居歐美二十年,親身經(jīng)歷了柏林圍牆倒塌與蘇聯(lián)解體,並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jīng)理、美國和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jīng)理,現(xiàn)從事撰述與譯著。譯作有《破解希特勒》、《閱讀的女人危險》、《趣味橫生的時光》、《金錢的歷史》、《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庇里牛斯山的城堡》、《書中的秘境》、《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不含傳說的普魯士》等。 

書籍目錄

譯序 良知即為其心中之尺度 周全第一部 序幕一、啞謎二、歷史事件的不同強度三、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四、一場國家大戲五、十一月革命與德皇退位六、革命的破壞者與「義勇軍」七、內(nèi)戰(zhàn)的「戰(zhàn)火洗禮」八、卡普政變九、拉特瑙部長遇刺身亡十、群魔亂舞的一九二三年十一、平淡的史特雷斯曼時代十二、「體育病」十三、史特雷斯曼之猝逝──末日的開端十四、嚴峻的布呂寧時代十五、準備就緒第二部 革命十六、我的父親──普魯士清教徒十七、假革命(一九三三年二月)十八、柏林的嘉年華舞會十九、國會大廈縱火案二十、「第三帝國」的誕生(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一、生活正常如昔二十二、真革命二十三、柏林高等法院的沈淪(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一日)二十四、查莉──兩段奇特的插曲二十五、抵制猶太人的行動與法朗克.蘭道之流亡第三部 告別二十六、什麼是真正的歷史事件?二十七、與狼共嗥(一九三三年四月)二十八、舊世界的解體二十九、三種「置身事外」的誘惑三十、一群朋友的分崩離析與「科佩尼克大屠殺」三十一、自己祖國之內(nèi)的流亡者三十二、異族統(tǒng)治是否勝過納粹統(tǒng)治?三十三、不真實的夏天三十四、泰蒂重返柏林三十五、你怕我,我怕你──「第三帝國」的精髓三十六、抵達裕特堡候補文官營區(qū)三十七、裕特堡的「世界觀教育」三十八、「我」而今安在?三十九、被「同志化」的德國人四十、兩個狂歡晚會附錄後記對增訂版的說明年表譯名對照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9條)

 
 

  •      德國原本無足掛齒,每個單獨的德國人卻意義重大。 ——歌德,1808。
      
       這一行字寫于書的扉頁,當我翻開此書閱讀的時候,我就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句話。其實并不那么醒目,但初映眼簾的那一刻突然有好多詞匯瘋狂地卷入我的腦海。柏林黨、第三帝國、十一月革命、猶太人...... 我不知道這些是不是基于德國歷史給我留下的一些不痛不癢的印象,但實話是我覺得這樣的句子寫在書的“第零頁”并不能夠代表著它有多么值得一讀。這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為德意志做廣告的紀念冊的標語或是其它什么雜七雜八的什西。雖然我承認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德意志的推崇者,但這并不表示我可以無條件地認可所有涉及到該方面的東西,不論它是以何種形式。
      
       實際上,我用了近一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這樣的速度用來讀一本關于歷史的傳奇文學可說實在是有些魯莽了。但正如德國在急速的時間內(nèi)滋生為法西斯納粹主義溫床的原理一樣,我不想花過多的時間去解讀整個這一事件的序幕、革命還有告別。
      
       正如書中說的那樣,“我們很難用言語來描繪那些胎死腹中的發(fā)展”,在這樣的裂縫中我看到了德國人的一種時代精神。當時的德國在無休無止的災難和飽受詬病的邪惡之巢中,卻有很多寬廣成熟的東西呼之欲出?;蛟S在那個階段的德國,你聽得到謊言,這也并非偶然。但是這樣說吧,那些已不再是傳統(tǒng)的謊言,人們避免了種種剛性的危險,擺脫了犬儒主義,最重要的是他們每個人無懼成為一個像帕爾奇法爾那樣的夢想家。戰(zhàn)斗,也可以充滿同情。
      
       此書中有這么一個章節(jié),令我產(chǎn)生了些許興趣去作進一步探討。“異族統(tǒng)治是否勝過納粹統(tǒng)治?”這樣看似合情合理的愿景其實是找不到任何支撐點。 當一個國家的人所期待的一切都淪為泡影,那么還有什么事實可以令他們感到更為沮喪?在德國,或者是在任何一個其他國家,不論是左派還是右派執(zhí)政,都無法恒久地持有耐心。階級只能保證動用武力去消滅那些阻擋在他們政治道路上的妖魔鬼怪,這豈不是非??杀??這也是我從不反納粹的原因,我希望人們明白我不是殘忍的,我本身也只是一個太想讓真正的孩子打上水槍的孩子。
      
       不論戰(zhàn)士們是否有機會可以重返柏林,戰(zhàn)爭顯然已經(jīng)結束了。不論是前瞻還是后顧,我們的愿望永遠都不要消失,就這樣靜靜地任它隨波逐浪。
      
      
      
  •     2005 / 03 / 09
      
      政治學者曾描述:民意是一個走在街上的巨人,他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會引發(fā)巨大的影響,即使他不是有意如此。民意的確發(fā)揮很大的影響力,在現(xiàn)代化的民主社會裡,民意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但是,民意是什麼?民意所導向的結果,一定是好的嗎?
      
      一次大戰(zhàn)是擦槍走火的戰(zhàn)爭,今天我們看《八月砲火》,多少可以明白當年的國際困境。戰(zhàn)爭失敗後,德國在物質(zhì)與精神上均嚴重受創(chuàng),政權的更替和瘋狂的貨幣貶值,使當時的德國人彷彿「被摘除了心靈上的器官」,許多掛著「救世主」牌子的人,在各個地方冒了出來,他們說著各自的「救國論」,希特勒也是其中之一。
      
      在此時,信服希特勒的人只是群眾中的少數(shù)罷了,為何這些少數(shù)人,竟然能造就歷史上慘重的屠殺?
      
      為何少數(shù)人的信念會成為多數(shù)人的信仰?那些反對希特勒的其它人到哪裡去了?大多數(shù)的群眾習於安逸,當他們面臨死亡與順從的抉擇,他們是會選擇冷眼旁觀式的服從。當真正起而抵抗希特勒的人都被消滅,多數(shù)群眾又選擇對自我最有保障的方式,而心灰意冷的異議者卻遠走它鄉(xiāng)──希特勒,於是成就了它的暴行。
      
      回觀臺灣,我們創(chuàng)造了什麼樣的民意?是聲音大的人組成民意,還是媒體組成民意?我們在做出選擇的時候,是否能夠考量到這塊土地與人民的未來?歷史的一切紀錄都在向我們宣示,不管是盲從或漠視,我們在每個當下所做的決定,均會牽一髮而動全身。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作者哈夫納,親身經(jīng)歷這發(fā)生在德國的悲劇。他是選擇流亡它鄉(xiāng)的其中一人,但他在二次戰(zhàn)後回到德國,支持任何一個社會上的反對聲音,「寧鳴而死,不默而生」!藉由閱讀他人的經(jīng)驗,我們創(chuàng)造自我的智慧,或許,每一位讀過本書的人,都應細思我們身處的世界。
      
  •     每節(jié)小標題為錄入者所加。
      
      原書試閱之一:一個人與他的國家的決斗
      -----------------------------------------------------
      
      第一章 序幕
      
      即將在此講述的故事,具有一種“決斗”的性質(zhì)。
      那是介于兩個實力懸殊對手之間的決斗,一方是強而有力且肆無忌憚的國家,另一方則是一個既渺小又名不見經(jīng)傳的平民。這場決斗未曾在習稱的“政治角力場”上進行,而且那位平民既未投身政治,更絕非“謀反者”或“國家公敵”之流的人物。他始終居于絕對的守勢,除了捍衛(wèi)其敝帚自珍的己身人格、生命與榮譽之外,別無所求??墒撬仨毰c之朝夕為伍的國家卻用盡極端粗暴,甚至有些笨拙的手段,不斷對這一切進行攻擊。
      那個國家運用恐怖的威脅,勒令該平民舍棄自己的男女朋友、拋開自己的想法來采納官方的論點。并要求他以自己不習慣的方法來行禮、按照自己不喜歡的模式來吃喝、把閑暇時間用于令自己深惡痛絕的活動、獻身于自己所抗拒的冒險行為,更進而逼迫他否定過去與自我。尤有甚者,他必須不斷為上述事項公開表達狂熱的興奮與感激之意。
      這一切都是那位平民所完全無法接受的。他雖然身為受害者,卻沒有做好太多反擊的準備。他絕非天生的英雄或殉道者,而只是一個具有許多弱點的普通人,更何況他還是一個危險時代的產(chǎn)物。但他不愿如此忍氣吞聲下去,于是走上了決斗之路——心中既無激情,甚至帶著幾分無奈,卻默默有著絕不退讓的決心。
      他的實力當然遙遙落于對手之后,但在行動上可以比較靈活。人們將會看見,他如何采取迂回運動,時而閃避、時而驀然重返;以及他如何穩(wěn)住身子,在千鈞一發(fā)之際撥開重擊。人們將會承認,對于一個不具特別英雄色彩或殉道者風格的普通人而言,他的表現(xiàn)可謂非常頑強??墒侨藗円矊⒖匆?,最后他無論如何還是必須終止戰(zhàn)斗。如果有人愿意的話,也可以換個說法來表示,那就是他必須把戰(zhàn)斗轉移到另外一個層次。
      那個國家是第三帝國,那位平民正是在下?!?/li>
  •   文筆不錯,龍龍。
  •   原書試閱之二:雙面普魯士人,或公務員如何保持人性
    ------------------------------------------------------------------
    就個人觀點而言,家父是一位自由主義者;若從行事風格及生活方式觀之,他則是一位普魯士清教徒。
    清教主義之中有一個特別的普魯士變種形式。它在1933年以前,曾為主宰德國的首要精神力量之一,甚至在今日的表象背后仍扮演著一定的角色。它與英國的古典清教主義具有同質(zhì)性,不過也有著相異的特征。其先知是康德而非加爾文;其標桿人物為腓特烈大帝而非克倫威爾。與英國清教主義相同之處則為,普魯士清教主義也強調(diào)嚴謹、尊嚴、節(jié)欲、責任與忠誠。它同時還強調(diào)獻身,因而具有忘我的作風;它要求看輕塵世間的事物,以至于具有陰郁的傾向。普魯士和英國的清教徒,都基于同樣的原則而不給兒子太多的零用錢。
    他們看見年輕人進行愛情實驗時都不由得皺起眉頭來。
    不過普魯士清教主義具有世俗化的色彩。其服侍及獻身的對象并非耶和華,而是普魯士國王。其褒揚及獎勵的方式并非個人的財富,而是官方之榮銜。其最重要的一點可能是:普魯士清教主義擁有一扇后門,可通向自由而不受羈絆的“私底下”生活。
    例如大家都曉得,腓特烈大帝這位深沉的禁欲主義者——以及普魯士清教主義的偶像,“私底下”是長笛演奏著、橫槊賦詩者、自由思想者及伏爾泰的朋友。幾乎其所有的門徒,也就是兩個世紀以來的普魯士高級官員和軍方人士,在正經(jīng)八百的臉孔后面,“私底下”都具有類似的特質(zhì)。普魯士清教主義喜好具有“堅韌的外殼、柔軟的心腸”之人物。普魯士清教主義發(fā)明了那種奇怪的德國式表達方法:“就個人立場而言,我的意思是……不過身為公務員,我的說法則為……”
    這也使得許多外國人迄今始終無法認清一個事實:普魯士(以及受普魯士影響的德國)整體看來雖然總是像一架沒有人性、既殘酷又貪婪的機器。可是若把它拆開來看,也就是實地過去拜訪,并與普魯士人和德國人個別“私底下”進行接觸的話,卻往往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印象。他們會讓人產(chǎn)生好感,顯得相當人性化、不具傷害性,并且樂于助人。德國這個國家具有雙重性格,正是因為幾乎每個單獨的德國人都過著雙重生活的緣故。
    家父“私底下”是一位狂熱的文學鑒賞家和愛好者。其收藏的書籍多達數(shù)萬冊,而且直到去世為止,書籍的數(shù)目都不斷增加。他不光是“擁有”那些書籍而已,還真正閱讀過。歐洲19世紀的文學巨擘,諸如狄更斯與薩克雷、巴爾扎克和雨果、屠格涅夫與托爾斯泰、拉貝和凱勒等人,對他來說都不僅僅是姓名而已(以上只列出了他最心愛的幾位作家)。他們都是可以長時間在沉默之中進行對話的朋友。每當他遇見有人可以發(fā)出聲音,和他一起把這種對話繼續(xù)下去的時候,他更是興奮得無以復加。
    不過文學到底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嗜好。一個人可以“私底下”放心當收藏家,或是不受干擾地蒔弄花草,甚至還可以身兼繪畫及音樂鑒賞家。然而他不可能每天都只是“私底下”和活人打交道。我們不難想象,一個長年“私底下”沉浸于歐洲文學界和思想界的精華與糟粕之間的人物,有朝一日將無法再成為目光局限一隅、嚴格、迂腐和盡忠職守的普魯士官員??墒羌腋竻s不會如此,他有辦法繼續(xù)出任普魯士的公職。他雖不與普魯士清教主義的外在形式脫節(jié),卻又能培養(yǎng)自己心中懷疑色彩濃厚的自由主義。這使得他的官員面孔越來越成為純粹的面具。
    使二者得以并行不悖的工具,就是一種非常微妙、從未大聲說出的秘密反諷。在我看來,這是唯一一種可以使公務員這種極具爭議性的職業(yè),能夠變得高尚和站得住腳的工具。其中的訣竅就是必須心中長存一念:無論是高高在上者還是任其擺布的弱者,二者都只不過是人而已,而且都是同一部戲碼之中的角色。官員的角色固然需要以嚴厲與冷漠的姿態(tài)來扮演,可是同時也需要更多的謹慎、善意與關懷。使用最冷冰冰的官式德文(Amtsdeutsch)來撰寫規(guī)章時,若遇見了棘手問題,往往比寫抒情詩還需要投入更多細膩的感情,比破解小說情節(jié)當中的懸疑還需要更多的智慧與敏感。
  •   好一臺美麗而勤勞的人肉打字機呀...
  •   不要插樓!
    試閱之三:德意志民族的真正弱點?
    ---------------------------------------------------
    到處都沒有出現(xiàn)自衛(wèi)反應、男子氣概與堅定立場。看得見的只有慌亂、逃竄和投奔敵營。1933年3月的時候,本來還有數(shù)百萬人不惜一戰(zhàn),可是他們一夜之間發(fā)現(xiàn)自己失去了領導人、沒有了武器,還遭到了背叛。正因為其他黨派都不想戰(zhàn)斗,他們當中的某些人在無計可施之下,只得投奔“鋼盔團”和“德意志國家民族黨”。二者的人數(shù)暴增了好幾個星期,然后它們也被解散了,而且同樣是不戰(zhàn)而降。
    1933年3月“革命”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對方領導者的斗志渙散。這使得納粹的勝利得來全不費工夫。不過,這同時也使人懷疑此勝利的價值,以及它到底還能維持多久。當納粹把萬字符號壓印到德國群眾當中的時候,并沒有遭遇阻力,也就是說它壓印的對象并非有形狀的固體,而是缺乏固定形狀的軟面團。只要適當?shù)臅r機一到,那個“面團”會同樣不加抵抗,輕易就變成了另外一個形狀。當然,1933年3月以后還存在著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到底還值不值得把那個“面團”重新塑造一個形狀出來。這是因為德國當初所顯露的本質(zhì)上之道德弱點實在過于可怕,所以有朝一日歷史不可能不對其追究責任。
    發(fā)生于其他民族的任何革命,不論它造成了多少流血犧牲,也不論它一時之間如何使人疲弱,到頭來總是能極度強化敵對雙方的斗志。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將意味著民族力量的急劇提升。我們只需要看看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黨和?;庶h,或今日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的佛朗哥派與共和派,便可大量發(fā)現(xiàn)英雄氣概、視死如歸的精神和偉人特質(zhì)。雖然其中也伴隨著騷亂和殘酷的暴行,但不論其結局如何,雙方爭斗時所施展出來的英勇行為,已在百姓的潛意識里面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今天的德國人卻在“力量源泉”應當涌現(xiàn)的地方,僅僅對恥辱、怯懦和軟弱留下了回憶。這總有一天必將造成嚴重后果,而且很可能會導致德意志民族及其國家形式的解體。
  •   試閱之四:穩(wěn)定的日常生活是通往奴役之路
    -----------------------------------------------------------
    (1933年納粹掌權之前人民沒有出現(xiàn)反抗行為的原因),正是繼續(xù)照常運轉下去的日常生活體制。倘若今天的人仍然是自給自足并著眼于大局的個體——例如像古代雅典人的樣子——那么各式各樣的革命,乃至整部歷史的進程都可能出現(xiàn)截然不同的發(fā)展。然而時人已經(jīng)被自己的職業(yè)套牢,困處于每日的工作計劃之中而無法自拔,更對成千上萬個令人摸不透的因素產(chǎn)生了依賴性。他們就像是附屬于一架時空機械裝置的部件,紛紛在原有的軌道上繼續(xù)運行,如果出了軌的話,他們就會不知所措!唯有每日的例行公事才可帶來安全感與生命的延續(xù),因為常規(guī)之外就是深不可測的叢林。每一個20實際的歐洲人皆對此惶恐不安,因此在出現(xiàn)任何“出軌”行動之前,都會考慮再三,不敢輕舉妄動做出勇敢、不尋常或自發(fā)自動的表現(xiàn)。正因為如此,類似德國納粹政權這種文明的災難才有可能出現(xiàn)。
    雖然我在1933年3月曾經(jīng)因為激憤而暴跳如雷,雖然我曾做出狂野的建議令家人深感震驚,例如脫離公職、移居國外,或皈依猶太教以示抗議。但這些念頭每次一說出來便不了了之。家父則依據(jù)其豐富的人生經(jīng)驗——來自1870至1933年的生活,因而已無法涵蓋當前的變局——勸我打消念頭。他設法讓一切都顯得不那么戲劇化,并以溫和語調(diào)奚落我的慷慨激昂。我聽了他的話。因為無論如何,我已經(jīng)習慣他的威信,況且我對自己還不怎么有把握。此外,冷靜的懷疑主義在我身上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于是把激情壓抑下去。直到過了相當長的時間以后我才終于體會出來,在當時的局面下,我那種年輕人的直覺反而比家父的人生智慧還要正確,而且有些事情是無法用冷靜的懷疑主義來應付的。只不過那時我還過于羞怯,無法更進一步把感覺提升為積極的行動。
  •   試閱之五:祖國=自我
    --------------------------------------------------
    我并不“愛”德國,那就好像我并不怎么“愛”我自己一樣。如果真有教我喜愛的國家,那就是法國。但無論如何,即使沒有納粹存在,我對其他國家的好感,仍可能超過我對自己國家的愛意。然而自己的祖國具有獨特的地位,這并非我所喜愛的任何外國所能夠取代的,因為它正是我自己的國家。如果失去了它,就失去了喜愛其他國家的資格,就會失去一切攸關國與國友好互動的先決條件——民族交流、異國間的情誼、彼此了解與學習、相互向對方展現(xiàn)自己的國度。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