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建築

出版時間:2009  出版社:博雅書屋有限公司  作者:隈研吾  譯者:計麗屏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作為建築,何為「勝」?何為「負」?
負建築絕非失敗的建築,而是人類真正需要的建築。繼安藤忠雄及伊東豐雄後,下一位國際級的日本建築大師。「有沒有可能建造一種既不刻意追求象徵意義又不刻意追求視覺需求的建築呢?正是在這樣的悲觀氛圍中,我寫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誕生了這本書,並取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書名——《負建築》。」——隈研吾長久以來建築被人類視為庇護所,土地和房屋被視為是一種財物,進入20世紀更在住宅政策和財團的文宣攻勢之下,更強化了擁有房屋就是擁有幸福的這種固有觀念。經(jīng)濟活動的推波助瀾,加上鋼筋混凝土技術的發(fā)展,建商相繼推出了一波又一波的大廈建案,一棟比一棟高的建築天際線開始遮住了人們的視野。然而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奧姆真理教毒氣事件,一直到911恐怖攻擊,原以為是庇護所的建築在瞬間瓦解,而災後背負原有的貸款和重建住宅財務壓力的「幸?!谷藗?,反倒成為不幸的一群。這揭示的不僅是現(xiàn)代建築物理性的脆弱,也揭露了建築「私有」和「獨立」這兩個割裂性客體概念本質上的脆弱。身為一名建築師,走過石油危機、泡沫經(jīng)濟的起飛到破滅,作者提出對建築與人的關係的深刻省思,期待能夠為建築找出一條永續(xù)而和諧的出路,與時間、自然並存共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負建築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6條)

 
 

  •     就像基礎哲學意義上的原理一樣,永遠無法割裂的看待任何事物。建筑的發(fā)展史,總是與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狀況發(fā)展有著如此密切的關系。包括藝術、設計,都是對現(xiàn)有社會現(xiàn)狀的反映和變革方向的思考。直到現(xiàn)在,我才大概的 明白了,后現(xiàn)代主意的建筑發(fā)展,與80年代的泡沫經(jīng)濟之間密切的關系。
      
      為什么人們對建筑會有理由如此的狂熱?是因為其創(chuàng)造出的奇特空間和感受?是因為其宏偉高大而具有的標志性意義?還是因其是物質世界人類生存的基本組成部分?抑或是一個探索無限可能的形式和有趣游戲?
      
      各種見解、各種流派都存在著,就像誰也無法評判諾曼福斯特的高技派與路易斯康的地區(qū)主義建筑誰優(yōu)誰劣,也無法分辨安騰的氛圍光線跟卡拉特拉瓦的結構美學誰好誰壞一樣。普利策建筑獎獲得者截止08年,已有40多位,每位建筑師都是他所處時代的建筑師,他們的思考和建筑的實踐,都是時代和個人的結合結果。那么,誰又代表著未來?誰能直達普遍意義上的建筑的本質?
      
      卓越的建筑師們,也只是在各自認為的建筑研究和觀念中做到極致。因為,只有時代,才會選擇它所認為的最合適的建筑師。就像是二三十年代的‘弱者主義’政客帶來的大規(guī)模住房貸款政策及公建建筑帶來的現(xiàn)代主義,一如八十年代的泡沫經(jīng)濟催生的后現(xiàn)代主義,一如二戰(zhàn)時對住宅的需求、中產(chǎn)階級的崛起而產(chǎn)生的簡易建筑理念,美國住房貸款政策與歐洲保障主義的不同帶來了差異如此之大的發(fā)展。
      
      歷史前進的發(fā)展歷程中,人如渺小的棋子,卻也是不可忽視的創(chuàng)造者。
      
      
      
      突然想起了那句 ‘時勢造英雄,英雄創(chuàng)時事’
      
      原來,一切都很簡單。
      
      
      
      那,在這個信息全球化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在這個混沌無統(tǒng)一規(guī)則的世界中 ,在這個經(jīng)濟發(fā)展轉折的點上,建筑,應該以何等面目出現(xiàn)?也許,有的建筑師已經(jīng)做出了回答。也許,時代,正在慢慢的搜索著,它的代言人。
      
       --by froeco. 09.01.22
      
      
      
      
      部分摘抄:
      
      ‘建筑就應該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步一步建造起來,而不是瞬間出現(xiàn)。那么我們是否可以設計出完整的、漫長的時間?我們是否可以設計出這樣的時間設計圖,就像漫長的時刻表,就像日記,像歷史那樣?’
      
      ‘現(xiàn)在我們稱作日常設計圖的東西,不過是具有無限進深的設計圖中的一個截面而已?!?br />   
      ‘在所有個性鮮明的產(chǎn)業(yè)背后,都有著特殊的社會需求和經(jīng)濟主張作為支持?!?br />   
      ‘現(xiàn)代主義的建筑風格實際上是這種隨時可以更換主體的,或者說無主體的建筑風格。其成功原因是它巧妙的與欲望保持了一個最佳距離,即現(xiàn)代主義在提倡無主體的同時,沒有全盤否定每個主體的欲望。’
      
      ‘密斯是怎樣走出整體空間的呢?所謂整體空間就是可以任由你去改變的自由空間。這個空間是由地面和天井2個平行的平面構成的,絕對等高的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它的主體可以通過簡單的隔斷、隨意安置家具而輕松完成該空間的角色轉換和功能轉變。物質的隔斷和家具可以屈從于人類的欲望,而建筑不會。這便是密斯提出的整體空間理念?!?br />   
      ‘勒·柯布西耶和密斯,因為提出了對中產(chǎn)階級來說極具吸引力的住宅觀念而一躍成為現(xiàn)代主義代言人,引領了現(xiàn)代建筑的方向?!?br />   
      ‘在喪失了貴族庇護的社會里,明智的藝術工作者就會不再徒勞地尋求貴族庇護,而是取悅中產(chǎn)階級所欲所求。他們并非僅僅停留在全身心的服務中產(chǎn)階級,而是通過上述兩個方面的努力-這種努力可謂圓滑世故-而引領了這個時代的方向?!?br />   
      ‘建筑師在選擇了為時代的主流欲望服務的同時,還必須通過對這一現(xiàn)象的批判來改變這種主流欲望-即使改變是極其微妙的,也要讓主流欲望逐步發(fā)生改變。’
      
       ------------以上摘自隈研吾《負建筑》
  •     第一次讀也是在同學的書桌上看到,翻了翻感覺是一本很晦澀深奧的書,尤其對我們外行而言。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看到書名后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找“負建筑”的定義??上ёx完全書之后,還是不太清楚到底什么是“負建筑”。只知道這里的“負”,來自Defeated的翻譯,應是勝負的負,輸?shù)囊馑?。但是哪類建筑是輸?shù)模枯斀o誰?從哪個角度上算輸?這些問題都需要仔細揣摩,我理解的不是很透徹。有人說是“負于自然的建筑”,有人說是“最滿足人們需求的建筑”。
      
      根據(jù)我膚淺的理解,“負建筑”也許是相對于那些高大、宏偉、消耗大量資源、體現(xiàn)強大公權力、以“贏”為信念的建筑而言,不那么強勢的、不刻意追求視覺需求、不刻意追求象征意義、不刻意追求滿足占有私欲的、不以征服一切戰(zhàn)勝一切為信念的明快建筑。
      
      就像隈研吾“長城腳下的公社-竹屋”一樣,隱藏于山林之間,以竹子為建筑材料——放棄了采用堅固材料將人類的居所與環(huán)境分割開來的欲望,而追求與大山的渾然統(tǒng)一。
      
      那么,為什么要放棄建造“贏”的建筑,而去建造低頭認輸?shù)慕ㄖ??全書很多地方反復地在討論這個問題。
      
      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現(xiàn)代西方政治制度框架下,公權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公權力輸給了個人的自由。冷戰(zhàn)結束之后,當資本主義的勁敵消失之后,公眾開始討厭一切強大的事物,討厭以必勝為信念的權力,轉而更同情那些弱小的角色。這一轉變是普遍性的,當然也會體現(xiàn)在建筑領域。對于建筑師而言,如果還抱定接受官方委托,建造宏偉公共建筑的正統(tǒng)“王道”思想,就將遭到無情的淘汰。
      
      安藤就是反映這種變革的一個很好例證,一個沒有接受過正統(tǒng)建筑設計教育、曾經(jīng)的拳擊選手,因為設計了“住吉大雜院”而一名驚人,創(chuàng)建了舉世聞名的國際品牌。相反,那些擁有官方承認資質證書的建筑師,逐漸淪為替開發(fā)商和廣告代理商打工的“助手”。
      
      城市的建設,不再由公權力主導,不再由官方建筑師主導。個人和私營機構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也是離我們中國還有一定距離的情況。在中國,公權力的勢力依然強大。大體量的、在視覺上驚人乃至嚇人的、嚴重消耗資源的、象征了皇權盛世的建筑仍然大行其道。這跟我們所處的發(fā)展階段有關,就像書中所說,凱恩斯主義正適用于從封閉社會向開放社會過渡的國家,如1930年代的美國、1970年代的日本以及當下的中國。封閉社會需要強大的公權力維護,但沒有足夠的資本;開放社會具有充足的資本,但公權力受到嚴重制約。只有在同時存在封閉社會和開放社會的情形下,公權力才會和資本對接,使凱恩斯主義有用武之地。
      
      事實上中國正是這樣,強大的公權力主導了大規(guī)模的基礎設施建設,而資金來源于開放的市場經(jīng)濟體。建設提供了工作機會(包括我的工作),也滿足了人們對城市基礎設施改善的需要。普通工薪階級開始通過住房抵押貸款購買私有住房,資本家和無產(chǎn)者的界線變得模糊。這恰恰與1930-1940年代的美國、1970-1980年代的日本有著高度的相似之處。
      
      為了解釋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制度的由來,書中敘述了美國在上世紀30年代成立聯(lián)邦住房局(FHA)的經(jīng)過。在那個經(jīng)濟蕭條、住房短缺、人心惟危的時期,美國國內也存在著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嚴重不滿。當歐洲國家普遍采取大規(guī)模建設公共住房這種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政策時,決心挽救資本主義制度的美國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奇武器——通過政府提供擔保的形式,鼓勵民間儲貸機構和銀行向一般工薪家庭發(fā)放住房貸款。很快這個制度就顯示出了它的“魔力”,擁有了住房的工人不再希望革命,資本家和無產(chǎn)者之間的界線模糊了,宏觀經(jīng)濟也因住房建設以及相關消費的增長而迅速企穩(wěn)。當然,如果把帶領美國走出大蕭條的全部功勞都授予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制度,也是不準確的,那只是凱恩斯主義的一個側面。書中提到了一個經(jīng)濟學史上廣為流傳的玩笑,據(jù)說當英國政府向凱恩斯咨詢應對大蕭條的對策時,凱恩斯曾建議用公共財政挖一個大坑,在坑底鋪滿紙幣后再埋上。這樣既創(chuàng)造了就業(yè)機會,又不至引發(fā)通貨膨脹。玩笑歸玩笑,凱恩斯主義之所以在大蕭條之后盛行,確有其成功的道理。它將工人對工作機會的渴求與公眾對更好的城市基礎設施的需求結合起來,并通過“保護弱者”的幌子從國會騙出大筆財政支出。而建筑,因其體量龐大、消耗資源多、對相關產(chǎn)業(yè)的帶動能力強,自然成為推行凱恩斯主義的首選利器。
      
      然而凱恩斯主義、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制度,真的是為普通工薪家庭送去的關懷嗎?隈研吾一針見血地指出,它們只是對抗社會主義思潮的工具。對于工人階級而言,為了償還貸款,人們又不得不回到19世紀那種艱辛的工作狀態(tài),無日無夜地勤勉工作,重新成為資本家的奴隸。特別是在1995年神戶地震中失去住房的貸款者,一部分人為了重建家園申請了二次貸款,從此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作為一部在“次貸危機”爆發(fā)前成稿的著作,如此痛徹地批判住房抵押貸款制度實數(shù)少見。
      
      讀日本學者的著作,最有借鑒意義的,就是看當日本處于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發(fā)展階段時,都經(jīng)歷了哪些轉折,出現(xiàn)了哪些亂象,以及他們后來在朝著哪個方向發(fā)展。我們經(jīng)常能見到分析上世紀80年代日本經(jīng)濟和房地產(chǎn)泡沫的論著,但是從一個建筑師的角度,訴說日本建筑業(yè)、房地產(chǎn)業(yè)和建筑師職業(yè)在那個時代的發(fā)展經(jīng)歷,又有著更為形象和直觀的感覺。
  •      隈研吾從政治和經(jīng)濟的角度談建筑,不同背景下建筑的表達方式不同。建筑到底應該是以什么形式出現(xiàn)不禁也在我心里產(chǎn)生了疑問。是產(chǎn)品?是藝術品?還是需求品?商家的建筑,設計師的建筑和使用者的建筑既矛盾又統(tǒng)一。公共建筑與私人建筑正是這些矛盾激化出來的產(chǎn)物。
       以前認識大師的建筑作品都是從設計的角度理解的,如柯布西耶等。這本書讓我認識了這些大師另外一面,在泡沫經(jīng)濟的房地產(chǎn)不景氣的大環(huán)境下,符合大眾潮流,即使調整自己的站隊,也同樣很重要。我們看到都是成功的設計師,那些成為炮灰的設計師并不是沒有杰出的才能,而僅僅是沒有順應時代。并非他們是落后和復古,只是不是貴族和大眾所倡導的。沒想到20世紀的建筑界已然深受媒體影響,而媒體的輿論導向也改變眾多設計師的命運。
      
  •     
      建筑是怎么,是做什么用的?從美國的凱恩斯主義開始,就把大建筑當作拉動經(jīng)濟的一個重要手段。政府投資的大工程幾乎都對應著大建筑,就是不說大工程,也都是房地產(chǎn)。這樣的投資,可以帶動材料、人工、資金、購買、裝修、家具……一系列產(chǎn)業(yè)。從而刺激經(jīng)濟增長。結果世界成為了大工地。到處都在拆舊建新。
      
      各種奇怪的建筑拔地而起,樓也越來越高,玻璃塑料等等新材料層出不窮。買房的模式也是從銀行貸款,這樣銀行又增加了收入。整個經(jīng)濟就繁榮起來了。
      
      然而我們的建筑真的應該是這樣的嗎?二戰(zhàn)以后的建筑是世界上最不牢固的建筑。很多缺點在地震中暴露無遺。很多建筑的使用壽命很短。房子的質量下降。在這樣的房子里讓我們遠離自然。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大工程大建筑在經(jīng)濟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有限,而私人通過商業(yè)貸款購買房子的弊端也很嚴重。建筑也越來越變得脆弱了,人和自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了。
      
      
  •     分割,批判,形式
      
      1,從分割到統(tǒng)一
      建筑物因“大”,“耗”,“久”而成其為社會之“惡”。人們用住房抵押貸款政策和凱恩斯主義不斷的刺激人們對于建筑行為的無限度欲望,相對于建筑物本身,社會更需要的是制造建筑的行為。人們用割裂時間/空間的思維方式去指導生產(chǎn)大量的粗糙的建筑物,消耗這有限的總體資源。在superflat的當下,空間和時間被普遍的聯(lián)系在一起的時代,割裂和獨立的思維已經(jīng)失去了意義,然而建筑依然必需,那么“土建筑”與空間土地的無法割裂的聯(lián)系,以及“木建筑”的非完成性作為時間統(tǒng)一的表達,對“建筑應該是怎樣”的這個問題的做出了回答。
      
      2,場和物
      泡沫經(jīng)濟催生了或縱容了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建筑物從現(xiàn)代主義/辦公樓大樓的經(jīng)濟學所標志的資產(chǎn)分配貧民化向后現(xiàn)代時期的大眾商品轉變。密斯試圖拯救建筑物于不再是“失敗的物質”處境而成為容納商品/“物”的均質空間/“場”的努力終于資本制轉變之下失效了。(資本和資產(chǎn),古典資本主義的主體和客體的混淆)。現(xiàn)代辦公樓繼十九世界的資產(chǎn)階級住宅的“失敗的物質”之后成為了“失敗的塔”。針對于將場和物分割開來的現(xiàn)代式思維,一種“齊萬物”,模糊事物界限,將世界視為一個完全融合的整體的新原則正在將其取代。
      
      3,所謂批判性
      現(xiàn)代主義式的批判的無意義在于其批判的同時必須以迎合時代和取悅中產(chǎn)的方式的獲得力量的支持,借此確定領導地位,而在此之后,批判失去了原有的攻擊性。一個沒有正確積極的社會觀念的時代中,人們不需要公共建筑。隨著持續(xù)生產(chǎn)公共建筑的封閉和開放二元社會結構的的消亡,人們的欲望消失,建筑師必須放棄批判性這一幌子,以務實和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建筑師這一危險的職業(yè)。
      
      4,形式與自由
      物質必然要通過形式化來進入世界,同時,形式自身是是受到限制而無法產(chǎn)生自由。形式和自由也是建構在供方/建筑師和需方/社會之間的矛盾。建筑師表面上的輸態(tài)并不能掩蓋建筑作為強大的形式的贏的事實。
      
      以上觀念為基礎,我們才可以心平氣和的去重新思考建筑這個危險的現(xiàn)實存在之物。
  •     自06年起,國內幾個出版社先后出版了一系列這樣的關于設計以及建筑的白皮書,從原研哉到隈研吾,后者的建筑從最早的《十宅論》,《負建筑》,到10年的《反造型》等。
      
      記得出國前匆匆把《十宅論》看了一遍,索性的是現(xiàn)在印象已經(jīng)不是很深刻了,這本《負建筑》,當初沒來的急看,一直拖到這次來上海實習,正好抽出時間勉強讀了一遍。
      
      《負建筑》到不完全算是一本專業(yè)類書籍,無論你從事的職業(yè)是建筑與否,由于里面的文章涉及經(jīng)濟學,社會學等方方面面,讀者面也相應不那么局限。書中提到的國外建筑師也比較大眾,不管是否從事建筑這個行業(yè),相信多少都有聽說過。相對的,書里提及的日本建筑師可能部分在國內并不知名,不過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對他們進行介紹,所以問題不是很大。總之這基本是一位日本建筑師在20世紀末,對日本建筑乃至世界建筑現(xiàn)狀的一段總結,全書由其刊登在一些建筑雜志上的短文組成,索性的是,這些短文的內容和主題比較接近,對于成書,還是很適合的。
      
      經(jīng)濟方面,隈研吾認為,20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jīng)濟,乃至泡沫經(jīng)濟都是拜建筑所賜。住房抵押等政策更是牢牢的將建筑與這種體質捆綁在一起。
      簡單的概括,住房的私有化,就像奴隸社會的枷鎖,將工人階級牢牢的栓在資本家旗下,這樣的住房并不能成為工人階級的資本(如果他們只有供自己居住的房子,沒有額外的房產(chǎn))。這樣的經(jīng)濟體制,促成了世界范圍大量的圈地行為,并促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泡沫經(jīng)濟,乃至全面崩盤。
      而為了防止土地,或者說建筑的貶值,容積率等手段成為政府以及商人最好的利器。(這個觀點到非常的有趣,以前從來沒有從這個角度思考過,容積率在課本上,乃至現(xiàn)實中,一直是政府控制建筑密度以及高度的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城市的整體性以及優(yōu)美的天界線,就是靠容積率的控制所保持的)。
      可是換個角度來說,不正是因為容積率這個概念,才使土地,建筑,能夠保持(保證)他最大的利益與價值。防止胡亂開發(fā)造成的市值下降。
      
      20世紀的建筑,從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到國際主義以及隨后的一些列反思,高層,超高層以及各種新技術的應用乃至戰(zhàn)爭破壞后所帶來整整一個世紀的建筑熱潮,也相應的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問題,
      
      建筑的體量,城市的尺度變的越來越大,我們的身體已經(jīng)不在適應這個“巨大”的世界,生活在一個個超級城市里,人們是如此的疲憊不堪,城市作為無數(shù)建筑的堆積,建筑作為人類反自然,征服自然的象征,也引起了一次又一次自然的反噬。
      
      20世紀的建筑,在形式主義表現(xiàn)主義的華麗外表下,在建筑私有化自由化商品化的定位下,在混凝土,鋼結構等新技術的應用下,變得前所未有的“混亂”。甚至變的前所謂有的膚淺。
      
      以上基本是書里作者一些比較能引起我共鳴的POINT。不過像許多類似書籍以及文章一樣,提出了很多問題,可是就像作者自己所說的那樣,在這個時代,提出問題(往往是年輕人),其實已經(jīng)沒有什么意義了,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才是至關重要的。
      最后作者認為在這個建筑不斷向“大”發(fā)展的時代,作為建筑師更應該往小發(fā)展(建筑的批判性),
      到是對于大,小這對形容詞,我一直認為它們是一對最沒有實際意義的形容詞,甚至不及美,丑。大小的相對性導致其概念十分模糊。庫哈斯那本《S,M,L,XL》里寫到當建筑超越一定尺度大小時,他就不再受周圍環(huán)境的限制,而自成一種環(huán)境。關于這點我到是很想結合一下我現(xiàn)在的實習來談一談。近日在上海一家國內做商業(yè)建筑十分著名的日本一級注冊建筑事務所里實習,其實是個華人,只不過也確實是在日本畢業(yè)的,貌似和隈研吾這些還是同一代的(好像還是同學)。整個事務所的一些概念和氛圍確實還不錯,可惜抄襲還是不可避免的(感覺很多東西甚至PRESENTATION的形式都是抄襲丹麥的BIG,還是說今年世博丹麥館后,BIG在國內太紅了?),不過實際體驗之后,我覺得這種國內這種抄襲之風甚至是必然的。試問動則數(shù)十萬方的建筑,同時數(shù)個項目,又有哪個設計師還能時刻保持新意。。。而國內的建筑體制,也徹底保證了這個結果,優(yōu)秀的建筑作品,在大項目里是絕對不可能出現(xiàn)的。甚至在我所見到的這些商業(yè),住宅項目里,建筑,空間這些東西不但不是什么重要因素,甚至完全無足輕重。
      感覺在歐洲日本建筑師往往被當做室內設計師來用,而在中國,建筑師都被當作規(guī)劃師在用,而建筑總監(jiān)們甚至不是在規(guī)劃在設計,而是在策劃,在權衡。放開公司的項目單,感覺整個中國,上至一線大城市,下至一些小的縣級市鎮(zhèn),都規(guī)劃建設一批又一批的大型商業(yè)中心,妄想融資,套現(xiàn),而這樣項目,往往不是以失敗收場,就是在設計途中就難產(chǎn)了。(往往由于甲方的眼高手低,根本沒有經(jīng)驗,只是想靠地產(chǎn)熱很撈一筆)。而這些天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19世紀-20世紀,辦公建筑這種無意識建筑的出現(xiàn)帶來了無數(shù)摩天大樓,20-21世紀SHOPPING-MALL這種綜合功能體又帶來了龐大如同一個個小型城市的建筑(群),也因越來越像迪士尼樂園的性質靠攏,成為專制,專權的象征。。。
      前者,這種生殖器崇拜般的建筑已經(jīng)過時了,甚至走向滅亡(只有一些還停留在暴發(fā)戶意識形態(tài)下的國家還熱衷于此),后者是否會有一天也終將被人類所拋棄-這些貼著無數(shù)廣告牌丑陋的建筑物。
      
      回到這本書來,說實話作為建筑師的隈研吾,我還真不是很了解,除了幾年前他在北京郊外做的那幾棟竹子別墅外,我對他幾乎一無所知,甚至一度認為他是個玩表皮的。。。(我對表皮很反感),當然現(xiàn)在這方面的認知也未增加,不過到是可以加上一條,隈研吾絕對是一個無比自信的人。
  •     做設計很多年,一直困頓在設計本身,這本書倒是啟開另一條思路----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討論設計及設計師
      想來也是,經(jīng)濟是所有物質運作的本源,而為某利益集團賺取資本是設計師本職,就像文藝復興時期出名的藝術家背后都有貴族們的資本運作,作品能流芳百世并非獨依其完整性和獨特性,成為經(jīng)濟暗箱才是欲望目的,于是催生了設計師.當我們形而上的將設計美化的時候,雖然添油加醋的強調人機人性人的意識,但不當心忘了,人的欲望才是本質不變的東西.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導致了貨幣從流通轉向資本,人們的消費也從基本需求轉變?yōu)榫裥枨?于是后物欲時代來臨,設計成為熱點,"著名"成了一位設計師必不可少的技能.曾經(jīng)老老實實講究趣味以及成本的設計被一群離經(jīng)叛道的家伙取代,他們?yōu)樯碳屹嵢×烁哳~的利潤,自然也就成為媒體所宣傳的領航人.經(jīng)濟危機需要刺激消費,人們的胃口早就被錢包撐大,什么是設計的底線不言而喻.所以key point 是在在經(jīng)濟泡沫開始之前就確立了設計師風格和名氣的設計師會大受歡迎.由此不妨回頭看看中國的資本市場.房地產(chǎn)泡沫接近頂峰,90年代中期的平庸的民建高層在不久后將被打入冷宮,多功能混合性住宅將取代華而不實利潤回歸緩慢的別墅建筑,而世博王石是個風向標,新材料新技術的宣傳推廣將為日后建筑奠定基礎.早就說過,建筑行業(yè)是所有設計行業(yè)的風格定向,為什么近五年里各個省市政府大力扶持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作為設計師真是不該無所了悟.所以不客氣的說,如果你還在為了"五子登科"而被受老板壓榨光了思想,那么即將破產(chǎn)淘汰也是必然了.虎視眈眈盯著中國這塊未成熟太多的資本市場的狼群太多了,想想自己怎么躋身進入這個行列,說白了,為了將來的一口飯吃,現(xiàn)在不得不做不惜血本的買賣.自知者明罷.
      
  •      要讀這本書,我想是需要一點勇氣的,我不知道是不是與編寫這本書的出版社有關,大段大段的論述,極少的圖示,枯燥無味的語言占據(jù)了絕大部分。
      
       與《十宅論》著重于方法論不同,如果把隈研吾的書比作某種哲學的話,那么《負建筑》實際上用來闡述這種哲學的世界觀。我們看到當代日本建筑師的書,往往有對現(xiàn)代主義的反思,但隈研吾的這本書,已經(jīng)不單單是對現(xiàn)代主義的反思了,他所反思的客體是建筑本身,從古典主義折中主義到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無一不是他批判的對象。
      
       他在書的序和第一章中就已經(jīng)提出了這樣的觀點:人本身是厭惡建筑的,厭惡建筑的巨大性和永久性;而現(xiàn)代資本主義卻讓每一個人瘋狂追逐那一畝半寸地上孤立的建筑,因為建筑已經(jīng)成為了資本流通的環(huán)節(jié),而對資本的追逐造就了建筑的表面繁榮。這種繁榮是以泡沫化和資源消耗為代價的。
      
       這段反思對于今天中國的建筑無疑是一個預言,作者站在的是30年代歐美和80年代的角度說的這些論點,可現(xiàn)在中國建筑業(yè)不也就是這樣的無休止的資本游戲?
      
       從這個論點出發(fā),作者認為現(xiàn)代主義是適應中產(chǎn)階級與資本主義無休止的追逐資本而相應產(chǎn)生的。他認為現(xiàn)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和密斯之所以獲得充分成功是因為他們的創(chuàng)作完全脫離了學院派美學,站在徹底批判古典主義形式主義的角度去迎合了資本主義的巨大需求。因為現(xiàn)代主義的去美學屬性,讓建筑成為了一種直接而成的商品,易于建造,易于讓業(yè)主自主去實現(xiàn)它的個性化,所以迅速占據(jù)了建筑話語的主導地位。
      
       隨即作者對現(xiàn)代主義提出了尖銳的批判,認為現(xiàn)代主義是缺乏美學取向的,同時也是異常脆弱的,他認為現(xiàn)代主義已經(jīng)用所謂的功能去取代了建筑本應該有的藝術質感。但在書中,似乎作者也沒有提出彌補現(xiàn)代主義缺陷的合理方法。為什么?我們看到,書中對后現(xiàn)代主義和地域主義存在批判傾向。
      
       作者從80年代日本地產(chǎn)泡沫化和日本建筑師本身的價值取向兩個角度去闡釋了后現(xiàn)代主義。他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的本質還是現(xiàn)代主義,只是這種現(xiàn)代主義是對美學的回歸,所以書中他常說柯布西耶的建筑趨向表現(xiàn)派,而真正表現(xiàn)派的東西卻趨向現(xiàn)代主義。其實讀到這里我也沒太明白隈研吾的用意,在談到古典主義的時候,隈研吾把現(xiàn)代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作為整體批判古典主義,甚至認為后現(xiàn)代主義擁有更大的批判性,但是談到現(xiàn)代主義的時候,隈研吾又把這兩種主義作為對立的單獨存在。
      
       仔細想想,隈研吾的觀點有可能是,其實建筑不應該存在所謂的主義劃分,很多建筑師專注于所謂的風格或者去風格,而忽略了建筑巨大性與永久性對人類產(chǎn)生的不適感。因為全書對于任何一種形式的建筑包括建筑設計本身充滿了悲觀論調,認為這是二十世紀的失敗與資本主義的失敗。
      
       但作者也無可奈何,作者身處建筑圈,實際上批判的也是自身。我們知道隈研吾的建筑帶有濃重的地域主義與現(xiàn)代主義的融合傾向,他可能也是在這中間尋找平衡,這在《十宅論》里有更多的闡述。
      
       因為身處建筑圈而有更多反思,同時又因為身處建筑圈又不得不去用這些被批判的方法,可以看到,作者悲觀的源頭很可能是自身對設計的無奈與局限。
      
       無論如何,這本書對建筑學學生的世界觀養(yǎng)成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他摒棄了很多人某種對建筑的崇拜情結,站在了一種對建筑本身否定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的未來之路,無論怎么說,會讓讀者更加客觀的去看待建筑。
      
       我想,這可能也是隈研吾的用意吧。
  •     大概是兩年前買的書,今天終于看完了。有些如釋重負,與書名不謀而合。
      《負建筑》,這個詞語組合讓人印象深刻,以至于當時毫不猶豫地下了訂單。那一陣子是非常迷戀建筑書籍的,《大城市的生與死》、《十宅論》、《安藤忠雄的連戰(zhàn)連敗》等都成為想讀的書目。但事與愿違,當加班連綿不絕,所有的興致也都歸結為睡覺與吃飯。
      混沌了許多時日后,某一天突然想再買書,卻看到相似的封面設計,于是還在箱子里安睡的《負建筑》被重新喚醒了。這個出版社出了一系列白底黑字、有著干凈質樸封面的書?!敦摻ㄖ分?,還有《設計中的設計》。
      這本被復活的書,原來不只是停留在封面閱讀的水平,內里的頁面也是拜讀過的。上面留著黃色鉛筆的痕跡,只是沒有日期,不知是哪一天抱著什么樣的心境在閱讀。那就繼續(xù)吧!這回是一只粉色的水筆,在鼓浪嶼買到的最便宜、最實用的物件。
      越過前言,略去標注,避免干擾,只看內文??墒?,即使仔細閱讀,這位隈研吾老先生的文字于我來說,也過于學術。后來,走馬觀花地看,找感性的詞句看。所以,對老先生所表達的負建筑的理解應該不會很深。
      “與人的生命長度相比,建筑物的壽命恐怕要長很多,所以,在不喜歡的建筑物中生活的人不得不忍受到自己死亡的那一天。”(第20頁)
      “我們的欲望讓我們把建筑物從周圍環(huán)境中分割出來,我們忘記了建筑的本意是讓我們容身,讓我們居住地更舒服,而一味地將建筑當成“物”,在其身上畫滿了各種符號,直至將我們自身淹沒?!保ㄖ戾娦蜓裕?br />   這兩段話,不只會讓建筑家,也讓普通人陷入沉思。在中國,建筑家的責任應該更重大吧!那么多人傾其一生的積蓄買一套看似完美的住房,可不要讓他們“不得不忍受到自己死亡的那一天”?。《蟛糠掷习傩?,是無法把建筑當成“物”的,因為他們還停留在追求容身與舒適之所的階段。
      當建筑家用理論與精密的計算,得出現(xiàn)實的建筑之前,他們的建筑是感性的、帶著生活氣息的。這也是我看建筑書籍的初衷。高不可攀或城府頗深的價格背后,高科技與環(huán)保材料背后,不要隱藏消費者真實生活的感受,畢竟每一種技術上的考量都會有現(xiàn)實的依據(jù)。
      總是記錯作者,總是說成磯崎新的負建筑。為了彌補,接下來要看磯崎新的《未建成》了。
      
  •      書中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歐洲和美國同樣面臨著住房危機,歐洲選擇了建大量的廉價公寓,而美國則開始實行住房貸款政策,鼓勵中產(chǎn)階級在郊區(qū)建屬于自己的別墅。美國人靠建筑拉動經(jīng)濟的增長,背負上貸款的人不得不努力工作以還清貸款。。恩格斯反對實行這樣的政策,他認為建筑依然不是私產(chǎn),不能把勞動者變成資產(chǎn)者,相反,卻把勞動者牢牢綁縛在土地上。
  •     從一開始別標題的吸引,到靜下心來讀完全書,受益匪淺,如果建筑師都沉心來做建筑,相信也沒有勝負之分,作者對建筑史脈絡的清晰以及自己的見解是我值得學習的,好好學習! 但同時作者給我的思考的余地,以及對整個社會,整個建筑界的思考,這是我始料未及的,心中突然有一絲苦澀無奈的味道,但那一絲余香將纏繞在我的心頭!
  •   時代,正在慢慢的搜索著,新的代言人。贊
  •   全書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一句話:“為什么凱恩斯是個賤人”
  •   kengo kuma就是個犬儒,他所謂的批判都是后批判,意識上抵抗而行動上擁抱。所以,他絕對不會認為凱恩斯賤,而是說,我們和這個世界都已經(jīng)這么賤了,如何可以在賤的世界中清醒的繼續(xù)“賤”行下去。
  •   哈哈,原來這才是“負”的真諦~
  •   是啊,如若和純粹的意志相比,建筑(作為行動的產(chǎn)物的物質及其意義)永“敗”。
  •   我竟然到現(xiàn)在還沒看。廢了
  •   哇??!黑豆你好犀利的文筆!
  •   寫得不錯,很有你的風格。
  •   ls名字好YD
  •   注意不要歪我男友的樓。。。
  •   站在了一種對建筑本身否定的角度去思考建筑的未來之路,這句好~
  •   關于現(xiàn)代與古典的回應,只覺得他在書中詮釋得不夠淋漓盡致。關于密斯與柯布西耶的成功,我覺得隈研吾說的還是很有道理的?!ぁぁず苜澩P于20世紀是住宅的世紀的評價。
  •   隈研吾的概念有些混淆,涉及到政治經(jīng)濟,概念倒來倒去有些空洞了
  •   讓我想一本大概叫《建筑是首哲理詩》的書來著,一直想看,一直糾結在加班和睡覺中。想看個書啊,就得舍了休閑和休息。
  •   住在喜歡的建筑里面,夢想很容易,現(xiàn)實很困難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