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

出版時間:2012-3-1  出版社:橡實文化  作者:森下典子  頁數(shù):240  譯者:夏淑怡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茶人共同的推薦,讓人一讀再讀、簡單與美的心靈讀本。以禪境般的現(xiàn)代語彙,呵護季節(jié)人心的五感直觀,煉製專注於當下的茶精神。一個年輕人,懵懂地探入千年茶道,從不解、排斥到薰染、奉行,漸漸玩味出無盡的茶幸福。森下典子筆下25年的茶生活,正是茶道真味,行止規(guī)矩,卻暗合自然, 雖似輕描淡寫,卻如茶味上心,飄香不絕!也許你以為茶道傳統(tǒng)老舊,但藝術家知道它有多現(xiàn)代。

作者簡介

森下典子
1956年生於神奈川縣橫濱市;日本女子大學文學部國文科畢業(yè);曾任《週刊朝日》「事件園地」專欄採訪記者;1987年以專欄寫作經(jīng)驗,出版《典奴溫度計》;此後於多家雜誌執(zhí)筆發(fā)表報導文學、隨筆等;二十歲開始學習茶道,迄今持續(xù)中;著作包括《典奴波斯灣冒險》、《典奴日本導覽》(文藝春秋)、《剛開始戀愛》、《感動典奴的故事》;現(xiàn)居橫濱。
夏淑怡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yè),曾任職《日本文摘》、時報文化出版公司、錦繡文化企業(yè),現(xiàn)為專職譯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昨夜風吹處,
      落英聽誰細數(shù)……
      
      聽著音樂,找了塊太陽地悠閑地坐下,一手捧著熱茶,一手隨意翻翻書。時不時看累了抬頭看看屋外陽光籠罩下的城市。
      
      無論是茶道還是瑜伽,亦或是單純地靜坐,它們總是能讓我徹底安靜下來,遠離塵世的喧囂。內觀自身的同時,留心那些平日里忽略的萬事物。
      
      
      原本以為這只是一本很普通的茶道入門文章,但卻意外地被作者的個人修養(yǎng),以及對茶文化的深刻理解所打動。
      文章里許多描寫日本茶道的點滴,雖然我只學過國內的中國茶道(臺灣茶道),但是究其根底都屬同門,所以即使沒學過,在閱讀過程中卻依舊讓我感觸良多。無論是各種茶器的日文名稱還是使屋內風雅靜美的茶事擺件都讓我著迷不已。
      
      文章中寫到了作者參加茶會以及茶事的一些經(jīng)歷,對于可能永遠無法參加這種集會的自己而言,閱讀作者的文章讓我滿足了自己心底的小愿望。
      
      文中對個別習茶女性進行了特別描寫,這是全文最讓我沉溺之處。茶會時屋外坐著看書的老婦、上臺演繹茶道的老師、前往庭院擇采茶花的老師、茶會上把借款還給自己學生的婦人……她們把這個民族女性的優(yōu)雅以及沉穩(wěn)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多么希望將來的自己能跟她們一樣。那種由內散發(fā)而出的女性之美,并非華麗的衣著亦或者精致的面龐可以比擬的。
      
      
      
      在學習上,不要問太多為什么,讓自己的身體去記住,去感悟。終有一天,[理解]前的一剎那,心底涌起的那份[頓悟]之感會讓你醍醐灌頂般,無法言說。
      現(xiàn)在需要做的,只是持續(xù)做下去,在真正停止之前,不放棄……
  •     《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罚ㄈ眨┥碌渥又?br />   日文原版名為《日日是好日》,更貼切。作者非常樸實地描述了學習茶道二十年的過程與體會,有時樸實到讓我讀得昏昏欲睡,但讀完真實醍醐灌頂。尤其結尾處。特抄錄如下,與人分享。
      
      第十四章 靜待成長
      
      第十五年秋天,我和雪野小姐開始一起學“盆點”。
      從入門開始的十四年間,由“習事”→“茶通箱”→“唐物”→“臺天目”一路進階學習,至今是御點前的最后階段。
      每次上課還是一切依照指示:
      “先用右手握,再換左手?!?br />   “放在第二塊榻榻米縫邊上?!?br />   如此重復著御點前。
      
      其實十年前,就抱持這樣的疑問......。
      老師除了教導御點前外,什么也沒說。
      剛開始,這樣的方式當然無可厚非??墒?,經(jīng)過三年、五年,我們也很順手學會如何沏茶,老師還是:
      “舀水,要舀最低層的水?!?br />   “啊,拿高一點再往下倒?!?br />   一直只教具體的動作、程序。
     ?。ú璧溃y道只有御點前嗎?)
      我漸漸才發(fā)現(xiàn)自己對季節(jié)有所感動,五官感覺變靈敏。
     ?。槭裁蠢蠋熯€只是談御點前呢?就算將御點前做得很完美,又如何?御點前不就這樣嗎?)
      不管我的想法如何,“久而久之習慣后,就很容易忽略細節(jié),產(chǎn)生個人怪癖。應該要像當初開始練習一樣,處處留意,好好進行御點前。”
      老師認為應該十年如一日,一直注意細節(jié)。
      我以為老師對心得、感觸等完全沒興趣。
      (如果我成為老師,一定要求學生注重內在省思,而不是御點前的細節(jié)......)
      
      可是,到了第十三年學習“茶事”,多少了解茶道的全貌之后,有時在時間似乎靜止時會想......
     ?。ɑ蛟S老師也經(jīng)常有所感觸,只是沒說出口......)
      我們也常看到老師像在傾聽什么似地輕輕閉上雙眼,不移動身體位置,只是輕搖;睜開雙眼的瞬間,帶著總想說些什么的表情,可是卻只靜靜吐口氣,眼角流露出微笑而已。
      這一年六月的周六,在傾盆大雨中看到“聽雨”字畫那一天,終于了解了。
      
      我也是什么都說不出口......。
      想說卻不知該怎么說,那種想法、感情完全無法形容,難以言喻,而且就算能說出口,內容也一定空洞無比。
      所以只有無言地坐著,將滿腔激動的感情吞進心里。那種說不出來的感受,令我濡濕了眼眶。
      “......”
      這時覺得心好痛,內在的感受竟然有口難言。
      從外在來看,茶道的風景只不過是穩(wěn)當坐著,但其實同時在看不見的地方,早已產(chǎn)生變化。
      那種沉默是濃郁的。
      “......”
      內心一面飽受滿腔熱情、不可言喻的虛脫感,以及害怕說出口便索然無味的恐懼煎熬,一面窺探著沉默的深井。任由悶悶不樂的心情與不想糟蹋不容易獲得的感動共存,靜靜地坐著。
      
      我這才發(fā)現(xiàn)和老師有了共同的心情。
      老師并非不說,而是無法以語言形容,所以才保持沉默。
      她真正要教導我們的是御點前以外的事。
      譬如,一打開老師家的玄關,映入眼簾的總是放在鞋箱上的花朵與色紙。天熱的時候,蹲踞的水多流放一些。揭開果子器皿的蓋子時,里面排滿賞心悅目的和果子。在壁龕里,一定裝飾著今天早上剛摘取的花、字畫。此外,還有隨季節(jié)變化的水指、棗、茶碗......。
      任何事皆存在季節(jié)感,而且配合當天的主題,這就是茶道的款待。
      可是,老師卻不將這些掛在嘴邊。因此剛開始學茶道,我只能盡最大努力慢慢學習;然后經(jīng)過二十年,自己才從中發(fā)現(xiàn)新意。多年來,無論大家是否有所領悟,老師一直在練習場所為我們演出豐厚的季節(jié)感?;蛟S老師為我們準備的更多。
      如果是我,一定會想說出為演出籌畫的一切。不過,我想仍有無法用言語詮釋的部分吧!
      
      剛開始學茶道時,我老是問“為什么?”、“怎么會這樣?”。老師總是回答:“別問為什么,好好照著做就好,這就是茶道?!?br />   由于在學校接受的教育是若有不懂就一定問到懂為止,我相當驚訝老師的回答,而且覺得茶道這種封建本質令人反感。
      可是現(xiàn)在,對當時無法了解的事,自然地李杰認同。經(jīng)過十年、十五年,某天不經(jīng)意——
      “啊~原來是這樣?。 ?br />   自然就獲得解答。
      茶道依季節(jié)的循環(huán),將日本人的生活美學與哲學變成親身體驗,了然于心。
      真正的體悟需要時間,可是就在“啊,原來如此”的那一瞬間,完全化為身上的血與肉。
      如果一開始老師全部教導,那么我經(jīng)過長時間的學習,一定不會自己去尋找解答。還好老師留下了“余白”......。
      “如果是我,一定將所有愉快的發(fā)現(xiàn)教導給學生?!?.....為了滿足自我,卻剝奪別人發(fā)現(xiàn)的樂趣。
      老師只教沏茶的流程,感覺好像什么也沒教,其實已經(jīng)教了許多。所以,我們才能如此自由發(fā)揮。
      茶道只有“禮法”,“禮法”本身又要求嚴格,幾乎毫無自由可言。可是,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約制
      在學校里,我們學到的是必須在規(guī)定時間內想出正確的“解答”。愈快找出解答的人,評價愈優(yōu)秀;一旦超過一定時間,或是出現(xiàn)不同的解答,或者與整體結構制度格格不入,就被視為差勁。
      可是,茶道的領悟并無時間限制,無論只需要三年或二十年,都是個人的自由。該領悟時就能領悟,成熟的速度因人而異,就靜待個人的時機。
      早理解的人,不因此獲得較高評價,晚開竅的人,也自然能展現(xiàn)自己的深度。
      答案何者正確、何者錯誤,何者為優(yōu)、何者又為劣,其實并無定論?!把┦前椎摹薄ⅰ把┦呛诘摹薄ⅰ皼]有雪”各自都是答案。人本來就有不同,想出來的解答當然互異。茶道包容各式各樣的人。
      在我的意識中,茶道就像西洋圍棋“黑”“白”子隨時可能逆轉情勢勝出。雖然我曾經(jīng)認為“茶道猶如將人嵌入模具中”。但其實一切皆自由。
      在強調自我的學校教育中,人人為競爭而感到不自由;嚴格要求禮法、受約束的茶道,反而容許個人的樣貌,享有莫大的自由......。
      究竟所謂的真正自由,是什么?
      直到現(xiàn)在我們到底和什么在競爭?
      學校、茶道的宗旨,皆在教育人成長。不過,兩者唯一不同就是學??偨倘伺c“別人”相比,茶道則希望人能與“昨日的自己”相較。
      我突然想起一個人的背影。
      超過八十歲的老婦人,滿頭白發(fā)梳成一個髻,肩上披著仙客來花色披肩離去的身影......。第一次和道子去三溪園參加茶會時,在面對庭院的榻榻米房里碰到這個老婦人。
      “呵,我一定會再來參加的?!?br />   她離去時,很高興地這么說。
      “來茶會學習,真的很快樂呢!”
      當時只知為考試而讀書的我和道子,總覺得八十歲的人還談什么“學習”,真不相稱。
      其實,這個世上到處存在著與學校完全不同的“學習”。經(jīng)過二十年,現(xiàn)在在我才有這樣的認知。這樣的認知,并非學校老師所教的解答,也不是優(yōu)劣競爭下的成果,而是自己一點一滴領悟后找到的答案。是自己的方法,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成長路途。
      只要能不斷領悟,一生便能持續(xù)自我的成長。
      所謂的“學習”,就是這樣教育自己。
      
  •   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