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操縱你的選擇

出版時間:2011-1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 著  頁數(shù):32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為什麼別的選擇好像永遠比較好?  對於自己的選擇,我們到底掌控了多少?  要怎麼善用選擇,掌握自己的生活與人生?  希娜.艾恩嘉  麥肯錫顧問公司、富達投資公司參考她的研究  《決斷兩秒間》、《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引用她的論述  全世界各領域?qū)<以摹高x擇專家」  揭開選擇之謎,轟動學界與商界的經(jīng)典之作  ◎2010年美國亞瑪遜「最佳商業(yè)投資類書」第3名  ◎2010年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年度商業(yè)選書」決選書單之一  選擇愈多,讓人愈不快樂?  與其堅持自己的選擇,有時候放棄選擇對我們會更好?  你以為你能自由選擇,卻常常只是在別人訂好的答案中圈選!  市場上有滿坑滿谷的商品任你挑選,其實它們都相差不多!  你追求最in的時尚潮流,其實是被趨勢資訊公司操縱而不自知!  你每天都要做的「選擇」,背後真相是什麼?  到底有哪些力量,在影響我們「自由」選擇?  ◎一名顧客到蘋果專賣店買最新的iPhone,本來一心想要黑色的,但是看到別人買黑的,他突然改變心意…  ◎兩瓶顏色幾乎一模一樣的指甲油,只是冠上不同的名稱,就能左右顧客的觀感和選擇…  每天,我們一睜開眼就面對無數(shù)的選擇,小至早餐吃什麼喝什麼飲料、看什麼電影,大至選擇讀什麼科系、選擇什麼人當終身伴侶…只是我們將大部分選擇過程視為理所當然,或重複這個過程而不自知。你是否曾經(jīng)思考過:這些選擇的根據(jù)是什麼?它們是怎麼形成的,又被哪些因素影響?我們所做的決定,真的都是出於自己的選擇嗎?這些選擇,是否都有意義?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艾恩嘉從大學時代起即開始研究「選擇」這一嶄新的課題。十五年來,她以心理學為基礎,援引許多領域與學科的論點——商業(yè)、經(jīng)濟學、生物學、哲學、文化研究、公共政策、醫(yī)學等,其研究結果顛覆了所有人對「選擇」的刻板印象,甚至提出挑戰(zhàn)西方社會價值觀的建議:有時候?qū)⑦x擇權交託他人,對自己會更好!  艾恩嘉的研究,內(nèi)容從生活上的日常選擇到具備重大意義的選擇,無所不包,當中已成為經(jīng)典實驗的「果醬研究」,影響及世界知名麥肯錫顧問公司訂定「3X3法則」,或富達研究公司(Fidelity Research)的「幫顧客減少選項」方針?! ”緯?,她將帶領我們深入探究:選擇的欲望,究竟是天生的,還是文化培養(yǎng)出來的?為什麼我們常對自己的選擇感到失望?我們該如何善用選擇工具?本書不僅深入探索我們做選擇時的心理運作真相,更揭發(fā)隱藏在選擇背後的祕密力量。其卓越精闢的見解,以及多項創(chuàng)新又逼真的消費者實境實驗,不只轟動學界,更已成為全球跨國大企業(yè)爭相研究顧客消費行為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現(xiàn)代人花費許多心力在做選擇上,卻也太習慣於創(chuàng)造選擇、要求選擇,以致於有時候忘了評估什麼時候選擇才有用、為什麼有用,而只是一味浮沈在無數(shù)的選擇中?! 〉崎_「選擇」令人眼花瞭亂的外衣,它代表的其實是一種力量,是我們用來抵抗那些想掌控我們的人或系統(tǒng)的方法。選擇也是一個創(chuàng)造的流程,一種建構環(huán)境、生活與自我的流程。而選擇的力量,不是來自選擇本身,而是來自選擇的方式——用理智、有條理的方式做選擇——也就是選擇的流程?! ∫龅竭@一點,艾恩嘉用爵士大師溫頓?馬沙利斯(Wynton Marsalis)的話來比喻:爵士即興演出的能力來自基本知識,而這知識「限制你能做和將做的選擇」。透過艾恩嘉綜合各領域研究與社會現(xiàn)狀的分析,我們明白:需要做選擇的時候,知識永遠非常重要——不論是自己掌握知識,抑或仰賴專業(yè)人士提供協(xié)助?! ∈朗露嘧儫o常,雖然我們無法消除困難的選擇,卻可以不再被選擇迷惑或擺布,也不再畏懼選擇代表的不確定性,因為那正是選擇的價值所在。

作者簡介

  希娜·艾恩嘉(Sheena Iyengar),艾恩嘉為印度移民第二代,父母為虔誠的錫克教徒。她出生在西方,在西式教育下成長,對父母奉行的東方文化價值也不陌生。幼兒期罹患罕見的視網(wǎng)膜色素病變,高中時完全失明,仍求學不倦,現(xiàn)為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教授,也在心理系兼課,是全球公認的「選擇專家」,曾獲許多獎項肯定,包括2002年美國總統(tǒng)「青年成就獎」。擁有華頓商學院學士學位與史丹佛大學社會心理學的博士學位?! “骷卧凇高x擇」方面的研究,榮獲高等研究院、夏晨國際商學院、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等機構的贊助?!都~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財星》與《時代》雜誌等刊物,經(jīng)常引述其研究內(nèi)容?!稕Q斷兩秒間》(Blink)、《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The Paradox of Choice)等書也曾引用。目前和先生嘉魯?shù)隆鹤右辽阶≡诩~約市。  譯者簡介:  洪慧芳,**臺灣大學國際企業(yè)學系畢業(y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 MBA,曾任職西門子電訊與花旗銀行,目前為專職譯者,從事書籍、雜誌、電腦與遊戲軟體的翻譯工作。

書籍目錄

序言 命運、機會,還是選擇?第一章 野性的呼喚 The Call of the Wild--渴望選擇,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本能一、我要活下去?。荒钪g的抉擇二、遇溺的老鼠、遭電擊的狗三、嬰兒也有自己做選擇的慾望四、生物生來就需要選擇的自由五、為什麼老闆比基層員工健康長命? 六、「選擇的故事」激勵人勇於作夢第二章 異鄉(xiāng)異客 A Stranger in Strange Lands--個人主義vs.集體主義:不同文化孕育出迥異的選擇傳統(tǒng)一、相信家人為你挑選的人生伴侶不會錯?二、教義上的限制會剝奪教徒對人生的掌控權?三、做選擇時,該考慮自己,還是他人?四、灰姑娘不見得比印度皇后慕塔芝?瑪哈幸福五、不同文化背景的選擇觀差異六、個人的成就還是團隊的勝利?個人專業(yè)發(fā)展還是組織整體效益?七、你想要哪一種社會:公平分配選擇,還是各憑本事爭???八、寬容不足以解決文化衝突第三章 我自己的歌 Song of Myself--透過各種選擇,終我們一生追尋「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為什麼「做自己」這麼難?二、做什麼選擇反映你是什麼樣的人三、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四、破壞個人內(nèi)外一致性的選擇五、為了讓自己與眾不同而做選擇六、選擇是一種自由創(chuàng)作第四章 理性與感性 Senses and Sensibility--結合「自動系統(tǒng)」(直覺)的反應速度和「思考系統(tǒng)」(理性)的邏輯推理能力一、有些選擇讓你的人生轉錯彎二、該不該現(xiàn)在吃掉棉花糖?三、經(jīng)驗法則永遠都能幫助我們嗎?四、培養(yǎng)「有憑據(jù)的直覺」,避免做出錯誤的選擇五、理性的選擇不一定勝過直覺的選擇第五章 我,機器人?I, Robot?--資本主義產(chǎn)業(yè)機制的宰制下,人人就像沒有自由意志的機器人?一、我們真的可以信賴自己的感官嗎?二、時尚大騙局:先操縱選擇,再展示選擇三、大市場小差異:瓶裝水、化妝品的多樣性假象四、紅藥丸?藍藥丸?--《駭客任務》的啟示五、可口可樂=聖誕老人六、你是真的想投給那個候選人,還是受潛意識引導的結果?七、把時間與精力放在值得斟酌的選擇上第六章 萬物之主 Lord of the Things--更多選項其實等於更少選項一、選擇愈多真的愈好嗎?二、當選項超過七樣,判斷出錯的機率變高三、提供顧客愈多選擇,不代表獲利就愈多四、選項數(shù)目有礙選擇的品質(zhì)--美國退休金制度、醫(yī)療保險改革的慘痛實例五、「多元性」有時反而讓我們有可能放棄最佳選擇六、知識是奪回掌控權的唯一工具第七章 空無一物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一味堅持選擇權,終將招致選擇的反噬一、當沒有「正確」或「最佳」選擇時二、請你自己選擇:要繼續(xù)治療,還是拔管?三、內(nèi)疚:最終極的選擇壓力四、高齡化社會: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同樣痛苦的情境五、有些選擇再討厭也必須面對!六、紅按鈕癥候群:愈禁止,愈想要!七、管理「抗阻」:調(diào)高菸酒稅八、協(xié)助自我克制的實用技巧尾聲後記致謝

章節(jié)摘錄

  為了讓自己與眾不同而做選擇  二○○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天沒亮我就起床了(確切地說是清晨四點),叫了一輛計程車,前往曼哈頓第五大道上的蘋果電腦專賣店。我跟著大家一起排隊,要幫我先生買他夢寐以求的生日禮物:新的iPhone 3G手機。他為了決定買哪一款,已經(jīng)到專賣店也在網(wǎng)路上看了iPhone好幾天,還讓我背下規(guī)格,以免他還沒來排隊,我就已經(jīng)進到店裡。我等了好幾個小時,腦中反覆唸著那些規(guī)格:8GB容量、晚上和周末無限通話方案、黑色外殼。8GB容量、晚上和周末無限通話方案、黑色外殼。我快排到門口時,我先生來了。他到了櫃臺,說了一句話讓我相當意外:「我改變心意了,我要買白的。」  「你不是告訴我白色容易髒,黑色看起來比較時髦嗎?」我問他?! ∷卮穑骸傅谴蠹叶假I黑的。我不想和其他人拿一樣的手機?!顾浪胍颤N款式、為什麼想要那個款式,也知道這就是他自己所做的決定。但他卻在最後一秒改變心意,只因為他不想和別人一樣?! ∑鋵崳性S多研究和文獻都探討過這種「不想和人一樣」的衝動。我最喜歡的例子是艾瑞利(Dan Ariely)和勒瓦弗(Jonathan Levav)在一家熱門小鎮(zhèn)酒吧裡做的研究。他們請服務生拿酒單到兩人以上的餐桌,單子上列了當?shù)蒯劸茝S釀製的四種啤酒,每個客人可以選擇免費試喝一杯四盎司啤酒。對餐廳裡半數(shù)餐桌的客人,服務生是依序聽客人點酒,就像一般酒吧那樣。但是對另一半餐桌的客人,他是請每位客人在不和朋友討論下,將自己的選擇寫在卡片上。填卡片的那幾桌常出現(xiàn)兩人以上點同一種啤酒的情況,但那些可以聽到同桌友人點什麼酒的客人,比較少點重複的啤酒。也就是說,依序點酒的客人會多選幾種不同的啤酒,不會有多數(shù)人都點同一種啤酒的情況。這簡直就是終極的客製化,對吧?每個人都得到自己想要的,而沒人覺得自己想試喝同樣的啤酒?! 〔贿^,後來請他們?yōu)槊赓M試喝的啤酒評分時卻發(fā)現(xiàn),不管他們選什麼酒,依序點酒的人對自己的選擇比較不滿意,說自己比較想選別種啤酒。然而,用卡片點酒的人對試喝的啤酒比較滿意,即使他們比較可能和同桌的人點到相同的啤酒。更明顯的是,依序點酒的那幾桌,每桌都只有一個人對啤酒的滿意度和用卡片點酒那幾桌一樣,而且那個人一定是該桌第一位點酒的人?! 〉谝晃稽c酒的人只要忠於個人的喜好就行了,沒有其他義務,但後續(xù)幾位想點同樣啤酒的人就會面臨兩難的情況。他們可以直接說:「好巧!我也正想點那個!」然後照樣點同樣的酒——或是他們會把想點同樣啤酒的個人意識擺到一邊,讓主張自主獨立的渴望引導他們改選其他酒。一旦別人挑了他們的首選,是否點自己最想喝的啤酒就變得不那麼重要,展現(xiàn)自主選擇的能力才是重點?! ∵@個研究顯示,我們在塑造和表達個人身分時,需要別人用我們看自己的方式來看我們。我們希望找到彼此的共通點,卻又不想和別人一樣。那需求是如此強烈,我們甚至會因此做出和真實渴望不一致的行為,以避免讓人產(chǎn)生「錯誤」的印象。在人群中,我們希望自己風趣且受歡迎,又不希望自己太引人注目;我們希望展現(xiàn)智慧而非自負,隨和而非順服。我們可能都覺得自己具有這些美好的屬性,但我們怎麼在社會上呈現(xiàn)這樣的形象?  無可否認的,我們做的任何選擇都可能代表我們是什麼人,但有些選擇的代表性比較明顯。我們在音響上播放的音樂,可能比我們挑選的音響品牌更能彰顯我們的特質(zhì),因為音樂的挑選理論上是純粹由個人品味決定。當一項選擇的功利價值愈少時,愈能彰顯挑選者的身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特別注意音樂與時尚等沒有功利意義領域的原因?! 牧餍幸魳返牟柯涓瘢騼?nèi)行的朋友那邊直接拷貝播放的曲目,或是完全模仿電影、雜誌裡的打扮,等於在對世界宣布自己沒有主見。不過,跟著喜愛的演員選用同一品牌的牙膏,我們可以輕易將原因歸結為「那牙膏有很強的預防牙垢功能」。  不管這麼做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我們通常會盡量以最精確的方式呈現(xiàn)我們的身分。我們選擇的生活形態(tài),往往可以反應我們的價值觀,或至少我們希望別人認為那是我們的價值觀。自願到食物救濟站或衣服捐贈活動幫忙的義工,給人一種無私的感覺;跑馬拉松的人,給人一種很有紀律、積極自主的印象;自己為房間上漆或為古董座椅更換椅面的人,讓人感覺相當手巧、有創(chuàng)意。我們做日常選擇時,不只評估哪種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身分與渴望,也思考別人會怎麼詮釋那些選擇。我們在社會環(huán)境中尋找線索,以便了解別人怎麼看待某些事物。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能夠敏銳察覺某個特定選擇「最細微或最時新的意義」。

媒體關注與評論

  「沒人比她更會問問題、比她回答得更巧妙?!埂  湢柨病じ鹄枺∕alcolm Gladwell),《決斷兩秒間》(Blink)作者  「艾恩嘉對於選擇以及人腦如何因應選擇所做的研究令人大開眼界,驚喜連連,相當重要,值得我們用心傾聽?!埂  瑘D·葛文德(Atul Gawande),《開刀房裡的沉思》(Better)與《一位外科醫(yī)師的修練》(Complications)作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誰在操縱你的選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心理學研究報告”。
      
      哦,別為“心理學研究報告”這幾個字給嚇到了,這只是我個人的讀後感。其實作者很厲害地透過她那娓娓道來述說故事的方式,將她想要和讀者探討的主題:「選擇」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面向,做一個精彩的分享。
      
      個人對中文翻譯本的設計有一點點意見,覺得太像是坊間那種『如何致富』、『成功的XX法則』......那種教你如何如何的指南類書籍。這使我在第一眼上就不會對這本書有任何的興趣。
      
      我是在「期中考焦慮」發(fā)作的時候拿起這本書,之後就一發(fā)不可收拾地給讀完了。
      
      這本書探討分成7個章節(jié),分別討論了幾個和「選擇」相關的議題:「選擇」對我們?nèi)粘I钪械挠绊懀聪鄬丁该\」和「機會」,「選擇」更會給我們帶來正面的意義?、「選擇」的考量,即不同選項背後的文化差異下的邏輯、「選擇」和詮釋自我之間的關係、作出「選擇」的方法,即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優(yōu)缺點、更多「選擇」和缺乏「選擇」的影響......
      
      作者例舉了很多現(xiàn)實中的個案、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商業(yè)、法律中的真實案例等等的方式來帶出各種議題、從發(fā)問到總結,閱讀的過程像是看一個接一個的故事或者八卦,卻不失啓發(fā)性。很享受這樣的閱讀經(jīng)驗。
      
      很有趣的一本書,在這裏推薦給大家。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