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印刻  作者:蘇偉貞  頁數(shù):288  
Tag標簽:無  

前言

  自序  遊牧路線  這種自白式的文章只是驚鴻一瞥,雖然是頗長的一瞥?! 々垚哿帷凑劤耘c畫餅充饑〉  關(guān)於張愛玲,是這樣開始的。一九八五年九月我進入聯(lián)合報副刊工作,她成為我主要約稿作家,持續(xù)寫著信,把自己走成一條(遊牧)單行道,又如不拔線訊號燈,說著:「我在這兒……這兒?!共黄诖匦?,她也沒有。當時我並不知道她正在四處「遊牧」,甚至一九八七年我赴美參加書展活動,出發(fā)前不忘去信「求見」,人都飛到洛杉磯了,還在期待奇蹟出現(xiàn)。答案是零,我毫不訝異。但不久,她就嚇了我一跳,一九八八年五月,我收到她第一封信。很多年後,我才拼貼出她回信的背景,原來那年三月她終於找到合適的公寓安定下來,結(jié)束了從一九八三年底起近四年餘幾乎天天換旅館的生活。之前寄信的地址根本是個信箱,不是家?! 〗K於安定下來的張愛玲那年同時寫了不少信,比方感激司馬新介紹醫(yī)生:「是真醫(yī)道高明,佩服到極點。診出是皮膚敏感。……藥效如神,已經(jīng)找了房子定居?!菇淮f信正:「我的信發(fā)表沒關(guān)係。如果有聲明不要告訴別人的話,而要塗抹的絕對看不見,……這幾年的信涉及近況,我自己預備寫一篇?!瓜蛳闹厩鍒笮牛骸柑焯焐衔缑Π峒遥挛邕h道上城,有時候回來已經(jīng)午夜了,……剩下的時間只夠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徑?!埂 垚哿嵩裕骸覆粫f話就不會寫信?!惯@些信因此是非常珍貴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她封封流露的焦慮透過信件編織成一張極大的網(wǎng),但張愛玲太大太複雜太阻隔,絕大多數(shù)收信者都無法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理解她幫助她。她的信件各方遊牧,更像一盞無解的信號燈。我要說的是,在書寫最難以言喻的底層,正埋著〈生成─書信: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演出〉的光點與痛點?! 「鼪]想到,她離開了人世,出版創(chuàng)作都沒有就此畫上句點。隨著《小團圓》(2009)、《雷峰塔》(2010)、《易經(jīng)》(2010)、《張愛玲私語錄》(2010)、《異鄉(xiāng)記》(2010)的出土,許多待解的斷層與縫隙慢慢補上,像出版部分,張愛玲給宋淇信交待身後事:「還有錢剩下的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請高手譯。沒出版的出版,……」還有一九六八年她寫給夏志清信談及為Mid-Century Authors一書撰寫自傳條目的盤算:「藉此講有兩部小說賣不出。」兩信談到的「沒出版的出版」、「兩部小說賣不出」究竟何指?之前高全之曾推論是英文版《赤地之戀》與《怨女》,但因為張愛玲和宋淇夫婦通信輯要《張愛玲私語錄》的披露及《雷峰塔》、《易經(jīng)》的面市,我們現(xiàn)在知道指的是《雷峰塔》和《易經(jīng)》。〈連環(huán)套:張愛玲的出版美學──以一九九五年後出版著作為例〉至少能部分還原這條創(chuàng)作歷史路徑。  張愛玲是喜歡運用電影敘事的,她的《對照記》採用了圖文拼貼自畫像的手法,自言:「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zhuǎn)入急管哀弦,……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埂瓷虾#?947.張愛玲電影緣起──兼談《不了情》、《太太萬歲》劇本的人生參照〉送張愛玲回到她的上海影像時代?! ”緯渌恼麓笾赂饔谐梢?,如〈鴉片床與診療椅的心理治療檔案:以張愛玲〈金鎖記〉、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為例〉是二○○六年參加中華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舉辦以歐文.亞?。↖rvin D.Yalom)為主題發(fā)展出的論文,餘不一一詳述,就讓文章自己說話吧!此外有些文章片段沒趕上日後更多資訊的出土,為忠於當時現(xiàn)狀,這裡也就不做修訂更正?! ∵[牧者上路,靠的正是記憶。一九五二年張愛玲離開上海即未重返,但赴美後的創(chuàng)作不脫重寫、自傳、自白,說明了這些作品如同記憶結(jié)晶,不斷折射著她的回返路線?! 垚哿釀t是本書的遊牧路線,如此悠長的注視,這是長鏡頭了?!               ?/pre>

內(nèi)容概要

  遊牧者上路,靠的正是記憶。一九五二年張愛玲離開上海後就未曾回去,赴美後的創(chuàng)作於今看內(nèi)容不脫重寫、自傳、自白,說明了這些作品如同記憶結(jié)晶,不斷折射著她的回返路線。  作者以同時為小說家又為評論家的視角,洞察創(chuàng)作與人生的織理;以影像、哲學、精神分析、創(chuàng)作美學等不同角度與分析脈絡,依據(jù)全新出土之書信與著作,重啟張愛玲研究。更以曾為媒體編輯身分與作家張愛玲往返寫信的親身體驗,從張愛玲的小說、劇本、筆記、書信、未完成與散佚稿件……勾勒出一幅比張任何一部作品都更驚人的層層疊疊建構(gòu):或者,一切都是小說家的虛構(gòu),便虛構(gòu)地完成了小說家的人生。  繼《孤島張愛玲》後,小說家學者蘇偉貞又一次對張愛玲的析論與細說。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以影像、書信、出版三大面向綜論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意象與內(nèi)涵  是極具新意與創(chuàng)意的「看張」論述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影像、書信、出版》以張愛玲與電影的淵源開始進行析論,曾經(jīng)參與編劇的〈傾城之戀〉〈太太萬歲〉乃至〈不了情〉,張愛玲究竟欲傳遞何種訊息,以及這些影像作品與其創(chuàng)作,乃至真實生活中的關(guān)係,作者皆有深入的論述?! ≡凇瓷桑瓡牛簭垚哿岬膭?chuàng)作-演出〉中,作者有意證明如果釐清張愛玲書信中重要事件之經(jīng)緯,就能找到張愛玲小說-書信-人生相關(guān)的詰問與答案。作者另附記了他任職報社編輯時,與張愛玲的書信往返十數(shù)封,寫就〈張愛玲的書信演出--自誇與自鄙〉,其中細膩的析論,可為張愛玲本人性格提供註解。

作者簡介

  蘇偉貞  祖籍廣東,降生臺南。黃埔出身前砲校中校、日日新租書店老闆之女。   知名小說家。現(xiàn)任教於**成功大學中文系,曾任《聯(lián)合報》讀書人版主編。以《紅顏已老》、《陪他一段》飲譽文壇,曾獲《聯(lián)合報》小說獎、《中華日報》小說獎、《中國時報》百萬小說評審推薦獎等。著有各類作品十餘種,包括:《租書店的女兒》、《時光隊伍》、《魔術(shù)時刻》、《沉默之島》、《離開同方》、《過站不?!?、《單人旅行》、《夢書》等。   張愛玲研究者,相關(guān)著作包括《孤島張愛玲:追蹤張愛玲香港時期 (1952-1955) 小說》、《描紅:臺灣張派作家世代論》、《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以及主編《張愛玲的世界:續(xù)編》。

書籍目錄

自序 遊牧路線輯一 長鏡頭壹 上海·一九四七·張愛玲電影緣起--兼談《不了情》、《太太萬歲》劇本的人生參照貳 生成─書信: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演出參 連環(huán)套:張愛玲的出版美學--一九九五年後出土著作為例肆 鴉片床與診療椅的心理治療檔案--以張愛玲〈金鎖記〉、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為例輯二 遊牧路線壹 重回前方,臺灣行--記張愛玲「悄然來臺」貳 張愛玲的「名詞荒年」──一個關(guān)於〈文革的結(jié)束〉及〈知青下放〉的故事參 張愛玲的書信演出--自誇與自鄙肆 不斷放棄,終於放棄--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6條)

 
 

  •     《張愛玲與名詞荒》作者:蘇偉貞
      一個關(guān)於〈文革的結(jié)束〉及〈知青下放〉的故事
      
      一九七○年九月,水晶「一到柏城,手里還提著兩件行李,便忙著問路,找到張愛玲女士住所。」(注1)登門掀鈴拜訪遭拒,之後試著不時打電話求見亦無下文。
      彷佛神跡顯靈,一九七一年六月三日張愛玲寫信給水晶,「哪天晚上請過來一趟」(注2),約在她公寓晤談。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張愛玲曾抵臺訪問,水晶當時無緣得見。對這位超級張迷而言,這天,他等了十年。夜談後水晶快筆寫就〈蟬──夜訪張愛玲〉,於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至十三日發(fā)表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可說驚動華文文壇。然而人們當時所不知道的背景故事,影影綽綽正上演張愛玲寫作生涯最大挫折的內(nèi)情。
      要解釋這場晤談的發(fā)生,同年六月十日張愛玲寫給夏志清的長信,最能帶我們進入現(xiàn)場:
      
      我剛來的時候就是叫我寫glossary,解釋名詞,……剛巧這兩年情形特殊,是真的沒有新名詞,就名詞上做文章,又沒有中心點。唯一的中心點是名詞荒的原因。所以結(jié)果寫了篇講文革定義的改變,……最後附兩頁名詞。世驤也許因為這工作劃歸東方語文系,不能承認名詞會有荒年,我覺得從semantics出發(fā),也是廣義的語文研究?!抑浪麤]再給人看,就說:「要是找人看,我覺得還是找Johnson,因為Ctr.就這一個專家?!顾趾脷庥趾眯Φ卣f:「我就是專家!」……我是真用全副精力在做,實在來不及。Johnson這人又Abrasive,……吊喪回來,他們夫婦用車子送我,我還是托了他看文章,因為我對自己寫的東西總是盡到最後一分力。但是無論如何不讓它影響情緒,健康很受影響。預備找水晶來……(注3)
      
      之前張愛玲受聘美柏克萊加大中國研究中心專研中共新名詞,主事者陳世驤(1912-1971),正是夏志清好友。張愛玲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到職研究中心,兩年後交出「講文革定義改變」文章及兩頁新名詞。張愛玲的研究成績顯然讓陳世驤極為不悅,又遭張愛玲一陣搶白,約談後「隨即解雇」。
      遺憾的是,兩人談後,陳世驤旋於一九七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心臟病猝世,「現(xiàn)在世驤新故,我不應當說這些,不說,另找得體的話,又講不清楚?!箯垚哿犷D失反證機會,工作沒了,判斷力受到質(zhì)疑,更尷尬的是,落入「一旦解雇,消息傳遍美國,對她極為不利,好像大作家連一篇普通學術(shù)報告都不會」境地。張愛玲遭逢「赴美奮斗十六年來最大的打擊」,她再強調(diào)「無論如何不讓它影響情緒」,怎么可能?這或使她想起以另一種方式講清楚,「她想起了名作家、張迷水晶。」(以上夏志清按語)
      張愛玲的直覺是對的,臺灣讀者對她一直充滿高度興趣。但距她上一次文章發(fā)表,改寫《十八春》為《惘然記》(日後出書改名《半生緣》)在《皇冠》連載,已是一九六八年的事。我們有理由相信,她是為了正名,正她了解中共歷史及名詞之名。所以談話進入正題後,便首先告訴水晶,她曾以筆名梁京在中共政府治下發(fā)表《十八春》,《十八春》故事最後收梢於人民如何迎上中共改造運動。這等於是雙重宣示了。一來藉水晶之筆,釋放「我對自己寫的東西/中共名詞,總是盡到最後一分力」的內(nèi)行與態(tài)度;當然,更不無試測讀者對她喜歡的程度。
      層層疊疊推演,在她給夏志清同封信可找到佐證:
      
      哈佛有人在寫本書關(guān)於Brecht(即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1898-1956),發(fā)現(xiàn)Ferd(張愛玲先生賴雅)是他唯一的好朋友,於我也沒有益處。
      
      寫B(tài)recht哈佛人即詹姆士·萊昂(James K. Lyon),一九七一年二月二日,萊昂因誤打誤撞訪問到張愛玲,事後萊昂因與香港旅美學者鄭樹森同校任教,經(jīng)說明後了解張愛玲之重要、訪問之稀罕,遂召喚記憶將過程寫成〈善隱世的張愛玲與不知情的美國客〉(注4),成為張愛玲唯一接受西方文化界采訪的文獻。但論張愛玲當時處境,她一言中的:於我也沒有益處。
      張愛玲因此回頭訴諸華文文化界未可知。這次見面,是張愛玲正式加持了水晶正牌張迷頭銜。〈蟬──夜訪張愛玲〉,成為研究張愛玲極重要第一手中文文獻。
      但是事情并未結(jié)束,訪談過後,張愛玲定下決心,「還我欠下自己的債」(注5)。她花了一年多時間,依據(jù)〈講文革定義改變〉及兩頁新名詞,先在一九七二年五月修改成英文長文〈文革的結(jié)束〉及短文〈知青下放〉(Reeducational
      Residential Hsia-fang);九月又增補添寫,「明知這是浪費時間,不做完它也定不下心來做別的。研究中共當然到此為止?!梗ㄗ?)
      這兩篇英文論文,下場并未像〈A Return to the Frontier〉及〈Stale Mates〉順利發(fā)表在《The Reporter》雜志。以張愛玲奇異的自尊心。她先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將初步整理好的文章,寄給對陳世驤提過的專家Johnson,并在十一月打電話給Johnson,得到「那篇東西非常好,他們預備出版,想登在Asian Survey上。」(注7)證詞。
      相似的故事,張愛玲的讀者應當并不陌生。一九三七年淞滬會戰(zhàn)爆發(fā),張愛玲方便參加倫敦大學會考住到母親那兒。考完回家,被繼母「挑唆我父親打了一頓禁閉起來」。(注8)逃出後,因為她父親訂英文《大美晚報》,她找到機會將這段「驚險的經(jīng)驗實錄」寫了生平第一篇英文散文〈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投給《大美晚報》昭告天下。(注9)一九四四年寫〈私語〉,又將這事重提一次。
      〈文革的結(jié)束〉及〈知青下放〉依循既往,張愛玲亦寄夏志清處理,過程一如張氏重復、回旋與衍生的敘事學風格,充滿周折。
      先是一九七二年六月九日張愛玲既有副本遺失,寫信請夏志清轉(zhuǎn)寄他手上的〈知青下放〉給經(jīng)紀人Maria Rodell:
      
      〈文革的結(jié)束〉的性質(zhì)正如你所說,我也告訴Maria Rodell內(nèi)容不適於普通讀者。她因為這題材許多人有興趣,愿意試試。我因為很少希望,這類文章又有時間性,預備另寄一份給China Quarterly。那篇講下放的(麻煩你轉(zhuǎn)寄給Rodell真不過意)那篇僅剩的一個副本上次Esquire(《老爺雜志》)要看,寄給他們──我誤以為還有,找不到──現(xiàn)在催他們還我,要等收到後多印兩份,一并寄給China Quarterly……(注10)
      
      九月又追一信:
      
      〈文革〉等你有空的時候請寄還給我,我下月底搬家,來不及以後再寄也是一樣。Esquire根本沒有興趣,誤以為早己還了我。
      
      夏志清日後回憶不無感慨:
      
      她聽從了經(jīng)紀人的話,希望那篇論「文革的結(jié)束」之長文可當本專書出版,那篇講「知青下放」的短文可在《老爺》這樣的暢銷雜志上刊出。(注11)
      
      夏志清認為張愛玲既非著名中共專家,又非擁有英語讀者的小說家,「寫了兩篇冷門題目的文章,實在幫不了她一點忙的。」但如今看來,文革結(jié)束於一九七七年,張愛玲一九七二年即打出「文革結(jié)束」名詞。這是預言了。
      這兩篇足以觀察張愛玲政治嗅覺的文章下落如何?經(jīng)蘇偉貞求證,研究張愛玲的高全之曾在美「到圖書館查了1955-1995期刊文目(Reader's Guide)確定這四十年,至少以這套文目所包羅的期刊而言,張愛玲只有登在《The Reporter》上的〈Stale Mates〉(五四遺事)及〈A Return to the Frontier〉(回到前方)兩篇?!梗ㄒ姼呷o蘇偉貞信,二○○三年五月四日。)遑論Esquire或任何雜志曾出現(xiàn)這兩篇文章。
      夏志清亦在給蘇偉貞信中回覆:
      
      愛玲一九七二年六月九日信上提到「講下放的那篇」短文,我一定遵囑寄給她的經(jīng)紀人Maria Rodell,我手邊不再有此稿。講「文革的結(jié)束」那篇長文,愛玲自己找Rodell去處理,想來我未必看過。後來因「蟲患」不時搬家,把我給她的信件都丟了(以減輕搬家時手攜物件之重量)。假如我在寫信前,把每封信都影印一份,就一封信都不會遺失了。(見夏志清給蘇偉貞信,二○○三年三月三十日。)
      
      稍了解張愛玲,必十分熟悉她處理稿件的患得患失。譬如大陸改革開放後,她曾授權(quán)姑丈李開弟處理大陸版權(quán)事宜,「但有一度盜版猖獗,張愛玲作品版本竟達三十幾種,張愛玲在海外得知,頗為不悅,李開弟乃以年老請辭。」(注12)
      一九九五年張愛玲平靜逝去,遺囑執(zhí)行人林式同,將張愛玲遺物分裝十余個中型紙箱運交香港給繼承者宋淇。一九九六年二月,長年出版張愛玲著作的皇冠出版集團平鑫濤與平云專程前往香港,拜訪宋淇商議張愛玲遺物處理事宜。宋淇考量張愛玲在臺灣有許多讀者,決定「選擇臺灣為張愛玲遺物最後的居所」、「除了張愛玲部分私人書信和衣物予以保留」,其余遺物於二月底運到臺灣,交給皇冠。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皇冠出版在臺北舉辦「張愛玲紀念首展」,張愛玲生前物品,包括從未發(fā)表的張學良傳英文小說《THE YOUNG MARSHAL》與「在美早期所寫的有關(guān)下放的研究論文」。(注13)
      一九九七年三月一日,再度於皇冠藝文中心舉行長達一個月的張愛玲紀念展。加上新整理的張愛玲遺物,「下放的研究論文原稿」仍在展出之列。(注14)兩次紀念展都證明了「下放」研究論文并未失蹤。
      但皇冠所擁有的「下放」研究論文,系指〈知青下放〉。當時宋淇夫婦依張愛玲遺囑及他們了解的張愛玲作出幾項較大決定:
      一,將張愛玲已完成的《小團圓》文稿銷毀。根據(jù)平云表示,張愛玲曾以小說體寫完《小團圓》,因不滿意而未曾發(fā)表。後來以散文重寫,可是只完成部分。平云稱張愛玲生前特別寫信給宋淇,叮囑在其死後「銷毀」未完成的《小團圓》。因此《小團圓》沒有以小說或散文形式發(fā)表的可能了。
      二,未完成的文稿不得發(fā)表。
      三,已完成的〈知青下放〉僅供保存。
      依據(jù)以上大原則,陸續(xù)整理出的張愛玲文稿中,一九九六年十月號《皇冠》刊登了張愛玲寫於一九八八年未曾發(fā)表的散文〈一九八八至─?〉;一九九八年九月十日〈聯(lián)合副刊〉刊登了陳子善鉤沉張愛玲的舊譯作〈謔而虐〉及二○○二年四月九日〈回顧傾城之戀〉?!慈碎g副刊〉二○○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刊登了劉錚譯的〈回到前方〉。二○○四年二月皇冠五十周年社慶,更驚人地出版了張愛玲二萬多字遺稿《同學少年都不賤》。
      但〈文革的結(jié)束〉到底在哪里?
      無論如何,我們試著解讀張愛玲給夏志清信件內(nèi)容,不難發(fā)現(xiàn)她一直亟欲發(fā)表〈文革的結(jié)束〉及〈知青下放〉以明證其做人處事;相對重要的,是〈文革的結(jié)束〉及〈知青下放〉不但可視為延續(xù)張愛玲《秧歌》、《赤地之戀》的論述依據(jù),更可觀察張愛玲政治思維及離開新中國的真正原因。
      可以這么說,張愛玲對政治并非無感,一九六六年大陸文革爆發(fā),《新聞周刊》上有專文報導,張愛玲便推薦給終生信仰共產(chǎn)主義的賴雅,反而賴雅怕是負面報導拒看。(注15)張愛玲擅寫也長於閱讀夾縫文章(注16),她對政治的思考與立場,其中微妙,正宜透過張愛玲論文專論角度及解釋名詞拿捏解讀,而不該讓張愛玲永遠埋在這個事件的傳言後場。
      誠如坊間長久以來聽聞,夏志清敘述,張愛玲在中國研究中心供職,晝伏夜出,與同事鮮少來往,早遭物議,「寫了篇講文革定義的改變論文,最後附了兩頁新名詞」,但落到得強調(diào)「就名詞上做文章,又沒有中心點,唯一的中心點是名詞荒的原因?!沟夭絽s是生平少見。(注17)
      以一九七○年為時間點,一九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在盧山召開,是文化大革命重要轉(zhuǎn)折,其間林彪與毛澤東沖突未決,林彪一心謀取相當稱的國家主席職位,刻意編選「稱天才」材料,為林彪宜傳,并成立「上海小組」及「聯(lián)合艦隊」搞「武裝起義五七一工程」及一九七○年底開始的「批陳(伯達)整風」。(注18)張愛玲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到職,恭逢其盛,中共是搞名詞的專家,就轉(zhuǎn)換「中國新文學運動從來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柯靈語)的傳統(tǒng)來看,這是深刻的體會了。換句話說,中共的政治名詞絕對伴隨運動而生,林彪事件應是創(chuàng)造名詞的溫床。
      
      走出打擊,張愛玲不會只做浮面文章,她在給夏志清信中強調(diào)「我覺得從semantics出發(fā),也是廣義的語文研究?!挂馑己芮宄?,「無論從語義學或符號學出發(fā),也是廣義的語文研究?!惯@是創(chuàng)作了。於是,極具層次的,她一步一步把這些過程作為視角,將解釋名詞擴大鋪洐成文章,翻轉(zhuǎn)了這件「美國奮斗十六年來最大的打擊」事件。一九七二年九月張愛玲終於完成了心愿:
      
      本來也是個one-shot business只有這么點材枓。今年只有七月熱過幾星期,我感冒沒發(fā)過,一交八月又常發(fā),剩下的時間拚命趕,一切別的事都擱了下來,也還到今天才趕完?!蚁略碌装峒摇#ㄗ?9)
      
      功課完成,失去了停留的理由,張愛玲搬家走人。我們或可想像,她的改寫絕對用力且嚴肅專業(yè)。也因此我們不能不懷疑,當一九八五年張愛玲以〈傾城之戀〉重返大陸文壇,等於文革後張愛玲作品首次在大陸面世,接著一九八六年,人民文學收載了《傳奇》。(注20)從而帶動了「讀張」的風氣,但我們不要忽略,被喻為反共的《秧歌》、《赤地之戀》在大陸一直以來就被列為禁書,「無意節(jié)外生枝」,這會是〈文革的結(jié)束〉及〈知青下放〉難以「出土」的原因嗎?
      換句話說,一九九五年張愛玲去世,大陸的廣大讀者群及商業(yè)沃土意義,復出之路,顯然不可大意?;使谧鳛閺垚哿崛某休d者,這就極可能改變〈文革的結(jié)束〉及〈知青下放〉面世的系數(shù)。
      但反向來看,若非被革了職,張愛玲不必遷居洛杉磯,若繼續(xù)待在安定獨立的環(huán)境,有一份來去自如的工作,當可避掉日後洛杉磯長期流徙般生活的磨難,更不必為尋找研究計畫謀生耗盡心力。
      如果〈知青下放〉與〈文革的結(jié)束〉永不見天日,張愛玲增補添改「名詞」用心,真的就白白浪費掉了。這么說好了,張愛玲因為離開大陸,無法印證「曾經(jīng)運動成風的年代,到文化大革命而達到頂點,張愛玲留在大陸肯定逃不了?!梗ㄗ?1)的臨場發(fā)生,當人們再度失去了她獨有的詮釋與創(chuàng)作,我們是真的永遠不知道她的眼光注視所在。
      作為「還沒有過何種感覺或意態(tài)形致,是她所不能描寫的,唯要存在心里過一過,總可以說得明白。」的張愛玲,名詞功力胡蘭成亦描?。骸杆鞘谷f物自語,恰如將軍的戰(zhàn)馬識得吉兇,還有寶刀亦中夜會自己鳴躍?!梗ㄗ?2)
      所以,怎么能讓她栽在中共的名詞荒里?
      
      注1:水晶:〈尋張愛玲不遇〉,《張愛玲的小說藝術(shù)》(臺北:大地出版社,1973年版),頁11-15。
      注2:水晶:〈蟬──夜訪張愛玲〉,《張愛玲的小說藝術(shù)》(臺北:大地出版社,1973年版),頁17-41。
      注3: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六)60〉,《聯(lián)合文學》,第156期(1997年12月),頁99-103。
      注4:水晶夜訪,張愛玲表示現(xiàn)在寫東西,完全是還債──還我欠下自己的債。見水晶:〈蟬──夜訪張愛玲〉,《張愛玲的小說藝術(shù)》(臺北:大地出版社,1973年版),頁31。
      注5:詹姆士‧萊昂(James K.,Lyon)著,葉美瑤譯:〈善隱世的張愛玲與不知情的美國客〉,《聯(lián)合文學》,第150期(1997年4月),頁59-65。
      注6: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七)54、56〉,《聯(lián)合文學》,第159期(1998年1月),頁108、110。
      注7: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七)51〉,《聯(lián)合文學》,第159期(1998年1月),頁106。
      注8:張愛玲:《對照記》(臺北:皇冠出版公司,1994年版),頁53。
      注9:張愛玲在場座談會上表示,第一次作品是一篇散文,是自己的一點驚險的經(jīng)驗實錄,登在一九三八年的英文《大美晚報》上。見魯風、吳江楓:〈女作家聚談會〉,唐文標:《張愛玲資料大全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4年版),頁237-245。
      注10: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七)56〉,《聯(lián)合文學》,第159期(1998年1月),頁109。
      注11: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七)58〉,《聯(lián)合文學》,第159期(1998年1月),頁110-111。
      注12:陳怡真:〈傳奇未完〉,人間副刊,《中國時報》,1995年9月17日,39版。據(jù)二○○三年十月三十日南方周末記者張英〈盜可道張愛玲胡蘭成版權(quán)風波〉報導,皇冠公司莊靜君透露皇冠同仁在大陸各地的書店里買到了五十多種張愛玲的圖書。
      注13:《聯(lián)合報》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第三十五版〈文化廣場〉報導:〈揭開張愛玲神秘面紗皇冠雜志辦紀念首展〉。
      注14:江中明:〈華麗與蒼涼:張愛玲遺物完整展示〉,〈文化廣場〉,《聯(lián)合報》,1997年2月28日,35版。
      注15:相關(guān)說法見詹姆士‧萊昂(James K.
      Lyon)著,葉美瑤譯:〈善隱世的張愛玲與不知情的美國客〉,《聯(lián)合文學》,第150期(1997年4月),頁59-65。及鄭樹森:〈張愛玲‧賴雅‧布萊希特〉,《聯(lián)合文學》,29期,1987年3月,頁78-81。
      注16:張愛玲:〈表姨細姨及其他〉,《續(xù)集》,(臺北:皇冠出版公司,1988年版),頁31-36。張愛玲在回答林佩芬〈看張──《相見歡的探討》〉,談及親戚稱謂及人情描述寫道:我這不過是個拙劣的嘗試,但是「意在言外」、「一說便俗」的傳統(tǒng)也是失傳了,我們不習慣看字里行間的夾縫文章。而從另一方面說來,夾縫文章并不打謎。
      注17: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六)50〉,《聯(lián)合文學》,第158期(1997年12月),頁99-103。
      注18:有關(guān)一九七○年代中共大事紀,主要集中參考嚴家其、高臬:〈第七章盧山會議〉,《文化大革命十年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90年版),頁479-491。
      注19: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七)58〉,《聯(lián)合文學》,第159期(1998年1月),頁110。
      注20:大陸真正對張愛玲有公開的評論與研究,是一九八一年後的事。當年十一月,張葆莘在《文匯月刊》發(fā)表〈張愛玲傳奇〉,這是大陸開放後,最早論及張愛玲的一篇文章。見溫儒敏:〈近二十年來張愛玲在大陸的「接受史」〉,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頁19-29。
      注21:柯靈:〈遙寄張愛玲〉,《讀書》,1985年4月號。
      注22:胡蘭成:《今生今世》(臺北:三三書坊,1990年版),頁298。
     ?。ā矗罕疚目丁队】涛膶W生活志》)
  •     曾經(jīng)在大陸張愛玲熱最鼎沸之時默默立誓,絕不和別人談論她,也絕不下筆寫她只言片語。別人的解讀我也不愿看,只怕玷污了我自己讀到的那個絕無僅有的張愛玲。我從沒想過在閱讀體驗這般私人化的事情上,要達到什么統(tǒng)一。及至上了大學,由于所學專業(yè)的緣故,不得不破戒,將夏志清、王德威、李歐梵等人解析張愛玲的文字一一讀來,卻也甚是喜歡,海外的張學研究者們在談論她的時候,總把她當一個小女孩般憐惜的談,專注文本和她本人的心理嬗變,不扯上時代黨派漢奸等高帽子,這是我喜歡的筆觸。
      
      后來動筆寫過兩篇和張愛玲有關(guān)的文字,一篇是論文,寫的是《色戒》,另一篇是《小團圓》的書評。這是第三篇,談論的是張愛玲的書信。三篇都是關(guān)于后期的張愛玲,那個避世海外、寫作日艱的張愛玲。我毫不諱言的說,要談論張愛玲的經(jīng)典作品的話,我仍然力有不逮,因為覺得自己沒有什么新鮮的觀點可以闡述,讀者們讀文本本身就好,那就是張愛玲的一整個世界,并無需關(guān)注評論家們的過度詮釋。
      
      可是抗戰(zhàn)一勝利,張愛玲的人生就似乎被整整齊齊切斷了,明確的被分為了“我的前半生”和“我的后半生”。如她自己所言“時間加速,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zhuǎn)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經(jīng)遙遙在望。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她的世界,從此成謎。
      
      幸而,在張愛玲過世之后,她的朋友們陸續(xù)出版了她的遺作、往來書信,加之一些被發(fā)現(xiàn)的散佚作品,才勉強為我們拼湊起了一副張愛玲后半生的拼圖。蘇偉貞即是其中一塊最重要的拼圖。作為一名張派作家,蘇偉貞是幸運的,因為她在擔任編輯十幾年的生涯中,擁有跟張愛玲往來書寫的十幾封書信,在張愛玲寫作產(chǎn)量驟減的時期,這些書信尤為珍貴。蘇偉貞更可通過信件這種下意識的即時化寫作手法,去窺見晚年張愛玲的內(nèi)心世界。
      
      蘇偉貞認為,“終其一生, 張愛玲都在自夸與自鄙的劇場上擺蕩,換個角度,那也是一種拒絕與放棄的姿態(tài),在后場演出的模式里,她的信件則是最微觀的劇本?!?br />   
      談論張愛玲,幾個關(guān)鍵的符號是繞不過去的,例如“自夸與自鄙”、“參差對照的寫法”、“封閉靜止的空間”、“末日狂歡”、“不斷放棄,終于放棄”等。將這些符號串聯(lián)起來,我們就會比較容易走進張愛玲的內(nèi)心,從而理解她遭逢巨變之后的人生選擇。
      
      首先,自夸與自鄙,通俗說來就是極端的自信和極端的自卑,張愛玲的內(nèi)心時刻有這兩種極端的感情在左右她的思想。顯赫的身世、良好的教育、透徹的觀察世情的能力以及與生俱來的寫作天賦,都是她賴以自信的資本,這種自信在她成名之后的奇裝異服中表現(xiàn)的尤為明顯,可是這恰恰暗示了她的極度自卑,她的內(nèi)心,還是那個父母離婚后,就一直撿繼母舊衣服穿,個子過高只好一直駝背掩飾的長的不好看的小姑娘。在漫長的成長期一直在父母的冷暴力中長大的小孩子,一輩子都忘不掉那種想把自己藏起來,不被人注意就不會被傷害的感覺。由此,你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她陷入到輿論風暴中心之后,所想的只是隱藏和逃離。所以,《郁金香》和《哀樂中年》都沒有采用真名發(fā)表,事后也不再想收集整理。
      
      插一句,自信和自卑的交織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感同身受,我現(xiàn)在也無法擺脫這種感覺,記事中最早的一次是小時候爸媽帶我去昆明圓通山的游樂設施那里跟小朋友玩,當我開口說話,他們一聽我不是昆明人,就一哄而散不再跟我玩,所以后來我再去昆明都一直不愿意開口說話,還很想學昆明話,做一個昆明人,聽到爸爸說家鄉(xiāng)方言,還會覺得有微微的羞恥感,這種感覺一直伴隨著我。大學的時候參加社團活動什么的,因為我的東北話已經(jīng)很地道,很多學長學姐都以為我是哈爾濱人,我不會將錯就錯,還是會告訴他們我是云南人,但是,也始終忘不掉那種眼神一閃所帶給我的傷害。尤其是很多人還會追加上一句“哦,怪不得我覺得你說話有點像四川人。”
      
      呵呵,人就是那么奇怪的動物,只是我討厭自己還會在乎。相信張愛玲看的比我更清楚,可是她也仍然不能說自己不在乎。那種始終無法擺脫的羞恥感終于在晚年變成了夢魘,她陷入了四處都有“跳蚤”的癔癥中不可自拔?!吧且灰u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竟一語成讖。
      
      再說說張愛玲作品中一直存在的末日狂歡感,張愛玲受明清白話小說的影響很深,尤其是《金瓶梅》和《紅樓夢》,這兩部作品都是寫大家族由盛而衰的歷程,充滿了末日狂歡的宿命感,因為故事里的人都知道,結(jié)局是注定了的,任何人都無法改變,哪里有千秋萬載不崩不衰的功業(yè),只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罷了。而《金瓶梅》中的西門府,和《紅樓夢》中的大觀園,都是一個相對密閉靜止的空間,似乎關(guān)起門來,就不知今夕何夕,只有家長里短兒女情長,其中的各人皆以加速的醉生夢死來抵御這飛逝的歲月。
      
      這些背景和張愛玲成長的遺老遺少的家庭空間何其相似,就像她寫《花凋》里的鄭先生,“因為不承認民國,自從民國紀元起他就沒長過歲數(shù)?!蔷凭纠锱葜暮⑹?。”又和淪陷區(qū)的香港上海何其相似,因此她和炎櫻能在日軍轟炸時跑到大街上去看電影吃冰淇淋。他們并非沒心沒肺,這不過是他們抵抗壓力時的反應,他們想維持自己的生活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影響。
      
      這末日之前,這靜止的小天地,是她求之不得的呢,這是她釋放感情的催化劑!“抓住這一瞬間,就這一瞬間!”她的內(nèi)心在呼喊著。(這種情緒在《封鎖》里有最完整的體現(xiàn)。)她最光芒畢露的那幾年都在這里了,如果沒有這亂世末日,又怎能成就范柳原和白流蘇這對“狗男女”?把赤裸裸的調(diào)情變成??菔癄€的傳奇?不能的,她和胡蘭成也是如此。胡蘭成在婚貼上寫的“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卻非她所愿。她是要在這顛沛流離的末日里造就一段傳奇。
      
      可是,末日來了又走了,她卻還活著。她注定成為賈寶玉一般的傷心人。她擁有過的都失去了,在這浮華的盛世中,她卻是連掙扎著收回失地的氣力都沒有了。她的劇本小說被批評政治不正確,在美國的中國研究中心也不得志,寫的關(guān)于文革和知青下放的文章,至今不能發(fā)表,她,終是被這個時代所拋棄了。人們津津樂道她《金鎖記》、《傾城之戀》的狠辣,可還有幾個人記得《多少恨》和《不了情》(前為小說,后為電影劇本,都是同一個故事。)里的“到底意難平”?
      
      在張愛玲去世之后,人們打開她居住的小公寓,發(fā)現(xiàn)里面除了電視機和收音機之外,別無長物。床、寫字臺、桌椅等一概都沒有。她用紙盤子吃飯。她只是天天把電視機開到最大聲,模仿她在上海時居所外的市聲。(可參看她的散文《公寓生活記趣》)她是那么恨她的父親,那傳統(tǒng)的老式大家庭,那黑暗密閉的空間,可是諷刺的是,晚年的她,在這遠隔重洋的小小的公寓里,也關(guān)起門來繼續(xù)過她的“末日夢”,她不斷放棄,終于把自己也放棄掉,任自己做一個畸零人,埋在這煌煌盛世里。
      
      
      刊載于2012.12.9《深圳晚報》,請勿轉(zhuǎn)載。
      
      http://wb.sznews.com/html/2012-12/09/content_2307890.htm
      
      
  •     自序
      
      
      
      游牧路線
      
      
      
      
      這種自白式的文章只是驚鴻一瞥,雖然是頗長的一瞥。
      
      ——張愛玲《談吃與畫餅充饑》
      
      
      
      
      關(guān)于張愛玲,是這樣開始的。一九八五年九月我進入《聯(lián)合報》副刊工作,她成為我主要約稿作家,持續(xù)寫著信,把自己走成一條(游牧)單行道,又如不拔線信號燈,說著:“我在這兒……這兒?!辈黄诖匦牛矝]有。當時我并不知道她正在四處“游牧”,甚至一九八七年我赴美參加書展活動,出發(fā)前不忘去信“求見”,人都飛到洛杉磯了,還在期待奇跡出現(xiàn)。答案是零,我毫不訝異。但不久,她就嚇了我一跳,一九八八年五月,我收到她第一封信。很多年后,我才拼貼出她回信的背景,原來那年三月,她終于找到合適的公寓安定下來,結(jié)束了從一九八三年底起、近四余年幾乎天天換旅館的生活。之前寄信的地址根本是個信箱,不是家。
      
      
      終于安定下來的張愛玲那年同時寫了不少信,比方感激司馬新介紹醫(yī)生:“是真醫(yī)道高明,佩服到極點。診出是皮膚敏感?!幮缟?,已經(jīng)找了房子定居。”交待莊信正:“我的信發(fā)表沒關(guān)系。如果有聲明不要告訴別人的話,而要涂抹的絕對看不見,……這幾年的信涉及近況,我自己預備寫一篇?!毕蛳闹厩鍒笮牛骸疤焯焐衔缑Π峒?,下午遠道上城,有時候回來已經(jīng)午夜了,……剩下的時間只夠吃睡,才有收信不拆看的荒唐行徑?!?br />   
      
      張愛玲曾言:“不會說話就不會寫信?!边@些信因此是非常珍貴的史料,更重要的是,她封封流露的焦慮透過信件編織成一張極大的網(wǎng),但張愛玲太大太復雜太阻隔,絕大多數(shù)收信者都無法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理解她幫助她。她的信件各方游牧,更像一盞無解的信號燈。我要說的是,在書寫最難以言喻的底層,正埋著《生成-書信: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演出》的光點與痛點。
      
      
      更沒想到,她離開了人世,出版創(chuàng)作并沒有就此畫上句點。隨著《小團圓》(2009)、《雷峰塔》(2010)、《易經(jīng)》(2010)、《張愛玲私語錄》(2010)、《異鄉(xiāng)記》(2010)的出土,許多待解的斷層與縫隙慢慢補上。比如出版部分,張愛玲給宋淇信交待身后事:“還有錢剩下的,我想用在我的作品上,例如請高手譯。沒出版的出版,……”還有一九六八年她寫給夏志清信談及為Mid-Century Authors一書撰寫自傳條目的盤算:“借此請有兩部小說賣不出?!眱尚耪劦降摹皼]出版的出版”、“兩部小說賣不出”究竟何指?之前高全之曾推論是英文版《赤地之戀》與《怨女》,但因為張愛玲和宋淇夫婦通信輯要《張愛玲私語錄》的披露及《雷峰塔》、《易經(jīng)》的面市,我們現(xiàn)在知道指的是《雷峰塔》和《易經(jīng)》?!哆B環(huán)套:張愛玲的出版美學——一九九五年后出土著作為例》至少能部分還原這條創(chuàng)作歷史路徑。
      
      
      張愛玲是喜歡運用電影敘事的,她的《對照記》采用了圖文拼貼自畫像的手法,自言:“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zhuǎn)入急管哀弦,……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薄渡虾!ひ痪潘钠摺垚哿犭娪熬壠稹嬲劇床涣饲椤?、〈太太萬歲〉劇本的人生參照》送張愛玲回到她的上海影像時代。
      
      
      本書其他文章大致各有成因,如《鴉片床與診療椅的心理治療檔案——以張愛玲〈金鎖記〉、歐文·亞隆〈診療椅上的謊言〉為例》是二○○六年參加中華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舉辦以歐文·亞隆(Irvin D.Yalom)為主題發(fā)展出的論文,余不一一詳述,就讓文章自己說話吧!此外有些文章片段沒趕上日后更多信息的出土,為忠于當時現(xiàn)狀,這里也就不做修訂更正。
      
      
      游牧者上路,靠的正是記憶。一九五二年,張愛玲離開上海即未重返,但赴美后的創(chuàng)作不脫重寫、自傳、自白,說明了這些作品如同記憶結(jié)晶,不斷折射著她的回返路線。
      
      
      張愛玲則是本書的游牧路線,如此悠長的注視,這是長鏡頭了。
      
      
      
     ?。ㄌK偉貞)
  •   馬克……然后上課去【喂
  •   都幾點了你是要去上神馬課……喂
  •   看完心里有點小堵,好吧~我繼續(xù)上班~
  •   哀怨···
  •   話外題:(小丟,你怎么不早說,你竟然是昆明人......嗚嗚)
    以前買了本《小團圓》,上手之后,卻一直不太敢看里面書寫的內(nèi)容,倒是先把里面的圖片過了一遍,說真的,看著那照片,就仿佛在眼前站著這樣的一個女子一般,眼高于頂,眉目間卻有一絲絲的哀傷,讓人不想遠離,也不敢靠近~
  •   失落的人生,孤寂是最好的慰藉。
  •   嘿,我還真不是昆明人,不過是四線小城市來的人。
  •   昆明話,還真是讓我糾結(jié)啊,說聽不懂吧,懂點,說懂吧,常常把人家一句話的意思歪解~
  •   4點有節(jié)教師口語課……沒辦法我們學校上課總是上午10點下午4點……我才不說我現(xiàn)在也是在課堂上呢……【喂
  •   看過她從海上來電視劇,劇中劉若英那哀哀的看著那個跑不動的老老外的眼神一直在我腦海中時不時的重現(xiàn)一次
  •   昨天生日啊 錯過了 生日快樂哦
  •   最喜歡的她的作品還是金鎖記,確實不忍心看她晚年的生活。。
  •   mark 一下,繼續(xù)做presentation,好吧,我能說,我其實是被題目吸引的嗎?
  •   “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時間加速,越來越快,繁弦急管轉(zhuǎn)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倒已經(jīng)遙遙在望。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
    看《對照記》的時候,對這段話的印象很深。文字和照片一起,讓我覺得離她很近很近。
  •   寫得真好,喜歡。
  •   我也是四線小城市,中部地區(qū),很喜歡看你的書評
  •   其實不只是對照記,看張的文字,永遠都會是親近的。她仿佛是和你并肩站在窗口,用故事和你聊天??粗奈淖郑瑫\心覺得這是百年難遇的天才,但是這個天才就住在隔壁。
    我一直無法解釋這種親近感?!敖K其一生, 張愛玲都在自夸與自鄙的劇場上擺蕩”,看到這一句,我似乎開始有點明白。張愛玲的形象在我心中似乎更加鮮明。
    我會找出這本書來看一看
  •   今天又一遍看了張的書,她叫人又愛又恨的觀點不知道怎么說了
  •   有的人本來就從心里面喜歡孤獨,并不是找不到愛,而是他們在潛意識里迷戀孤寂的感覺——這種怪癖大概來源于回憶與現(xiàn)狀的強烈割裂感。也許張愛玲就是這樣的人吧。
  •   好的,多謝指教。
  •   指教倒說不上,一起討論下書本里的世界也挺不錯的
  •   她只是天天把電視機開到最大聲,模仿她在上海時居所外的市聲。
    莫名戳中淚點
  •   想說這篇稿的錯別字是不是有點太多了?
    人名像凌叔華,夏志清,鄺文美,
    還有像電懋公司,《哀樂中年》。
    既是關(guān)於張愛玲的資料,這些關(guān)鍵詞實在不該寫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