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一代東京人

出版時間:2007年10月29日  出版社:大田  作者:新井一二三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小津安二郎記憶裡的東京,
是銀座服部大鐘夜晚八點準(zhǔn)時響起時,
透過五丁目鰻魚店葦門,看到的金黃色夜景。
魯迅記憶裡的東京,
是夏天夜晚透過宿舍窗戶,
瞧見江戶川水面上,優(yōu)雅飛舞的螢火蟲。
村上春樹記憶裡的東京,
是住在切片蛋糕形狀的狹窄破爛屋子裡,
免費享受灌進屋子裡的陽光與涼風(fēng)。
老東京人記憶裡的東京,
是風(fēng)鈴、煤炭爐、蚊香、榻榻米,
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前ALWAYS幸福的清貧生活。
我記憶裡的東京,
是在春天的東京灣淺灘挖蛤蜊,在夏天的神田川畔抓鰻魚,
是在上野公園百年木造音樂廳裡,聆聽來自過去的樂音……
這些美好的昨日景像,
至今仍在我這一代東京人眼前,
栩栩如生演出著……

作者簡介

日本東京人。
早稻田大學(xué)政治經(jīng)濟學(xué)系畢業(yè)。
大學(xué)期間曾留學(xué)中國大陸,後在日本,加拿大,香港當(dāng)記者。
目前定居於東京,做專欄作家,並任教於明治大學(xué)。
大田出版作品:《心井,新井》、《東京人》、《櫻花寓言》、《可愛日本人》、《讀日派》、《東京的女兒》、《123成人式》、《東京時刻八點四十五》、《我和閱讀談戀愛》、《午後四時的啤酒》、《東京上流》、《東京迷上車》、《東京生活意見》、《偏愛東京味》、《我這一代東京人》。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我這一代東京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4條)

 
 

  •     這位雙語女作家的文字著實清新可人,而且她能由一點地理坐標(biāo)保持橫向的不變縱向快速貫穿歷史一切與此點有關(guān)的名人軼事的能力非同一般,尤其關(guān)于銀座老店里種種趣事的描寫讀著非常痛快。
      
      一下子吸引住我的是她的第一篇《我這一代東京人》,我很驚訝原來東京也曾市井過!我認(rèn)識東京時她已經(jīng)成為目前世界最具代表的鋼筋混凝土之綜合體了,從未想象過老東京人口中的那種美麗可愛的東京?!禷lways三丁目的夕陽》我確實看過,但除了芥川龍之介掩蓋在過激的性格下對家人的關(guān)心之外就不記得別的了。
      
      對東京風(fēng)貌的種種描寫讓熟悉日本的讀者會不禁會心一笑,更激發(fā)了我下次銀BRA時也嘗試一下她推薦的那些老字號店鋪了,只有純粹的老東京才有這個本事。
      
      另外一個印象很深之處是新井在寫蘆屋因緣中提到的村上春樹的身世,原來人家村上是富人家的后裔,又自幼在推崇西洋文化的環(huán)境中長大,從小受貴族教育又看西方文學(xué),寫的作品能不“小資”嗎?也許廣大不能接受他的讀者都與他階級距離太大而無法理解他吧。我突然覺得,村上之所以在中國如此受歡迎,也跟中國現(xiàn)在處于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并在很多方面西化階段有關(guān),村上這種既有東方韻味又有美國精神的文體便受到了許多都市人的追捧。
      
  •     讀了《我這一代東京人》。我一直覺得用非母語創(chuàng)作是很厲害的事。很多人連母語都沒法用好。
      新井一二三的語言恰好在輕松而不讓人覺得唐突的程度。就像講話,明白曉暢且能看見敘述者開朗表情的最讓人喜歡。
      雖然不是什么深刻的題材,家常話而已。
      有個有趣的說法叫駐市作家,比起形象宣傳片他們才是城市的嗓子和舌頭,比如昆德拉的布拉格,張愛玲的上海,石田衣良的池袋之類。倫敦在我印象中永遠是陰冷潮濕的謀殺案天堂,帶著獵鹿帽的高個子紳士“親愛的華生啊……”啊對就是老福,還有錢德勒充滿混亂暴力的紐約……中推理小說毒太深╮(╯▽╰)╭
      必須把這個城市當(dāng)做家,才會不自覺把城市的記憶和自己的歷史融在一起吧?你是城市的血肉,城市是你的身體。
      其實南京也是很好的,然而我在北京西路的銀杏下走過,我和它都意識到,這里只是一個熱情過度的客人。
      
  •      這本書里,最喜歡第一篇《我這一代東京人》,看完后感觸頗深。其實,中日關(guān)系遠比我們想象中要深的多,兩國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有許多相似的經(jīng)歷。
       當(dāng)下中國社會發(fā)生的很多現(xiàn)象,日本都經(jīng)歷過。都有過一段高速發(fā)展期,社會各地發(fā)生公害事件,舉辦奧運會,城市開始變得現(xiàn)代化。比如20世紀(jì)80年后期:“日元的購買力一夜之間翻了一番,很多人趕緊跑到國外去強買名牌皮包,回到國內(nèi)炒股炒地了。本來節(jié)約勤奮的日本民主,忽而全變成了投資家、投機家。”這跟現(xiàn)在的中國經(jīng)濟過熱的情況多么的像啊。不知中國能否從日本“失落的十年”中吸取些什么經(jīng)驗教訓(xùn)呢?
       在作者學(xué)習(xí)漢語的過程中,有一件好笑的事。在一次聯(lián)歡會上,高年級的同學(xué)們竟然唱了首打日本鬼子的《游擊隊之歌》!
  •     那些不能忘記的人,扎在心上
      那些無法忘記的事,埋在腦海
      
      從兒時的記憶講起,帶著讀書的人,走過上世紀(jì)到今天的東京,從社會時代的變遷與動蕩,來表現(xiàn)出當(dāng)時東京各個階層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頹廢的或是積極的,平和的或是追趕潮流的……都是一如既往的生活和生存。
      
      書里介紹了幾個知名日本作家 山島由紀(jì)夫 村上村樹……
      而我喜歡童謠詩人 金子美玲 不幸的人生卻有著初春般的美好的詩句,帶你進入一個溫暖世界 追尋漸進漸遠的幸福
      
      銀座,記錄日本時尚起源的地方,作者用她對銀座的喜愛好好的描訴了這個匯聚世界各地時尚潮流的街區(qū),它活潑 動感又不失日本本土風(fēng)潮,誰能不愛這里,東京的銀座
      
      
      新井的文字,在樸實里透著靈氣,看起來不至乏味,反而覺得這樣有著紀(jì)錄感的書,讓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那時代的人,向往了解那時的世界萬象,暢游與眾不同的日本 東京……
  •     我們在走東京人的老路。城市在飛速的發(fā)展,然后我們幼年時的可以釣到龍蝦的水溝不見了,夏日陣陣的蛙鳴不見了,啃啃哇哇的裸露的土地不見了。非常幸運的是我乘著農(nóng)村的尾巴,看到了路邊成片的自由生長的青草,看到了在平地上自由跑動的狗,看到了小小的魚苗在河灘邊游動,看到了……現(xiàn)在的孩子呢,你們看到了什么?高樓?單調(diào)的喜羊羊系列?電腦?電子游戲?以及偶爾才在公園的空地上放的風(fēng)箏?被剪的整整齊齊的綠化?
       的確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luò)發(fā)達,你們了解到了曾經(jīng)我所不知道的事。你們學(xué)會了鋼琴、芭蕾、橫笛,你們不用出門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美景,你們以為自然就這樣被你們認(rèn)識了。的確,自然是被你們認(rèn)識了,但你們卻還是遠離自然。你以為你觸摸到了海水,但海只是在你面前抽身而去而已。
       我似乎也只是個“破舊的松江人?!?/li>
  •     【我這一代東京人】
      
      二○○五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作家大江健三郎在長篇作品《告別了,我的書
      
      》里探討:如果三島多活了十年或三十年,會否擁有較大的影響力。結(jié)論
      
      還是否定的。
      
      經(jīng)濟過熱的副作用很快就明顯了。本來一點不值錢的小塊土地,在短短幾
      
      年內(nèi)升了幾倍,竟值幾百萬美元了;這么一來,傳統(tǒng)的長子單獨繼承制行
      
      不通了,因為小弟弟小妹妹都要分到一杯羹。我爺爺、奶奶留下的壽司店
      
      ,成了父親兄弟姐妹八個人互相打官司爭奪的對象;姥姥留下的小公寓也
      
      成了母親三姐妹互相打官司爭奪的對象。官司總有一天要打完,但是骨肉
      
      之間的感情,鬧了徹底別扭以后,再也沒有辦法修復(fù)的。于是,我結(jié)束十
      
      余年的海外生活回國時,父母雙方親戚之間的來往差不多都斷絕了??杀?br />   
      的是,我家并不是例外,很多東京人的家庭在八十年代末的幾年里解體的
      
      。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日本學(xué)生,早已失去了對政治的興趣,連文學(xué)
      
      都開始受冷落,大家各管各的后現(xiàn)代風(fēng)氣正在成氣候。大學(xué)校園和平安靜
      
      卻充滿著頹廢的享樂主義。只有少數(shù)男同學(xué)認(rèn)真上課,其他人則從大白天
      
      起忙于打麻將,到了晚上就帶女校學(xué)生去迪斯科舞廳。她們打扮得跟最新
      
      一期的時裝雜志《JJ》一模一樣,有時像沖浪族,有時像美國常春藤大學(xué)
      
      女生,始終沒有個性可說。
      
      【銀座】
      
      銀座的歷史跟近代日本一樣長。一八七0年代,在明治維新后不久的新首
      
      都東京,日本政府雇請愛爾蘭出身的設(shè)計師Thomas James Walters建設(shè)了
      
      完全西方式的一條街:中間鋪十五米寬的馬路,兩邊則為各六米多的人行
      
      道。路旁更蓋了左右各一排的兩層樓磚頭長房子,一層有連環(huán)拱廊,乃日
      
      本人從來沒見過的喬治王朝新古典式建筑,據(jù)說模仿了倫敦Regent
      
      Street。人們把這條街叫做銀座磚頭街了。
      
      磚頭街的南端有全國第一條火車的終點站新橋;從開放港口橫濱坐火車來
      
      首都的西方人,下車以后看到的第一條街就是銀座,而且這里離東京市內(nèi)
      
      的外國人居留地筑地也很近。也就是說,銀座猶如國家的陳列窗,政府非
      
      得修成國際水準(zhǔn)不可。一八七二年,跟鐵路開通同一年發(fā)生的大火災(zāi)把銀
      
      座一帶化為灰燼。政府沒錯過好機會,以建設(shè)耐火地區(qū)為藉口,驅(qū)趕原居
      
      民而蓋起了磚頭街的。
      
      太平洋戰(zhàn)爭期間,銀座的路等都被拔了,去做武器。
      
      【公園】
      
      其實在西方,公園的歷史也并不長。中世紀(jì)住在鄉(xiāng)下的農(nóng)民不會需要公園
      
      ,反之,工業(yè)革命以后,例如十九世紀(jì)初的英國倫敦等大城市,勞動人民
      
      的居住環(huán)境很差,出于給他們提供運動游樂的空間之需要,才誕生了近代
      
      式公園。比方說著名的海德公園,最初是王室的打獵地,一八五一年成了
      
      世界博覽會場地后,作為公園開放給市民。紐約的中央公園則在一八五○
      
      年代開始建造,七三年才完成。
      
      【村上春樹與《源氏物語》】
      
      十一世紀(jì)初由女作家紫式部完成,被列為世界最早期長篇小說的宮廷戀愛
      
      故事《源氏物語》。文中英俊風(fēng)流的主人翁光源氏給流放去蟄居一時的地
      
      方就是須磨、明石。
      
      我發(fā)現(xiàn)關(guān)西人過去一千年都在《源氏物語》的背景里生活過來,心底深處
      
      不禁感到強烈的憧憬??墒?,身邊的關(guān)西人卻若無其事地說:“須磨海灘
      
      ?是阪神間孩子中學(xué)時代第一次約異性朋友去玩的地方?!?br />   
      村上春樹也在一篇散文里自稱為阪神間孩子。所謂阪神間,指大阪和神戶
      
      兩地中間。處于海邊山腳,從哪兒都能享受到優(yōu)美的海景和山景。
      
      【魯迅】
      
      看北岡教授的書,魯迅說「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表示憂郁與失望,果真有
      
      原因。《藤野先生》開頭寫:「中國留學(xué)生會館門房里有幾本書買,有時
      
      還值得去一轉(zhuǎn);倘在上午,里面的幾間洋房里倒也還可以坐坐的。但到傍
      
      晚,有一間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斗亂;問
      
      問精通時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學(xué)跳舞』」。
      
      《范愛農(nóng)》的開頭又寫:「在東京,我們大抵一起來就看報。學(xué)生所看的
      
      多是《朝日新聞》和《讀賣新聞》,專愛打聽社會上瑣事的就看《二六新
      
      聞》」。這些記述原來都有典故。
      
      魯迅到弘文學(xué)院以后兩個多月就發(fā)生的「二六事件」,乃該報一九○二年
      
      六月二十二日號到二十四日號,分三天刊出了題為「妖魔出沒的清國留學(xué)
      
      生會館」之「社會瑣事」報道。文章說:廣東省出身的留學(xué)生湯某帶日本
      
      籍賣淫婦到會館,派出夥計去外面叫西餐、啤酒、水果等給送來,然后雙
      
      雙關(guān)在房間里,男彈風(fēng)琴女唱歌,腐敗墮落至極等等;好叫人想起魯迅所
      
      寫的「咚咚咚」。
      
      當(dāng)?shù)谝黄恼碌浅鰜碇H,會館干事和湯某本人馬上根據(jù)新聞條例要求《
      
      二六新聞》取消該則報道了。然而,報館方面舉具體事實來做反駁,堅決
      
      拒絕取消要求??雌饋?,恐怕本來就不是瞎編的,不過文章語氣對中國留
      
      學(xué)生明顯很不友好,甚至讓人懷疑出於惡意。全體留學(xué)生六月二十八日召
      
      開臨時大會,為了保護會館名譽,決定除名湯某,同時剝奪學(xué)籍而叫他離
      
      日了。畢竟,會館規(guī)則不允許留學(xué)生在食堂舉行宴會以外的場合喝酒。這
      
      一次的臨時大會是自從同年三月三十日開館以后第一次開的大會。可想像
      
      ,留學(xué)生們平時在日本社會的不友好眼光里過著日子,還要處理這種事件
      
      ,心中會是何種滋味。
      
      「二六事件」之前,亦發(fā)生過「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jì)念會」案件。馮自由
      
      等共十人發(fā)起,由章太炎撰寫宣言文,計劃於明崇禎帝殉國二百四十二周
      
      年的農(nóng)歷三月十九日在上野精養(yǎng)軒西餐廳(今天仍在不忍池邊營業(yè))舉行
      
      反清紀(jì)念會。然而,清公使事先得知他們的計劃,要求日本官方加以取締
      
      。四月二十六日,發(fā)起人已由警方得到了禁止的通知,但是不解詳情的留
      
      學(xué)生們還是按照原定計劃紛紛到來上野公園,結(jié)果被多名警察拆散。
      
      本來報名要參加集會的留學(xué)生多達數(shù)百名,相當(dāng)於當(dāng)時留日學(xué)生的大部分
      
      ;加上,發(fā)起人馮自由等就讀的東京大同學(xué)校位於跟弘文學(xué)院幾乎鄰接的
      
      東五軒町。魯迅雖然剛到東京不久,但是對事件的始末該熟悉。二十多年
      
      后在《藤野先生》第一段,他寫:「上野的櫻花爛漫的時節(jié),望去確也像
      
      緋紅的輕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jié)隊的『清國留學(xué)生』的速成班,頭頂
      
      盤著大辮子,頂?shù)脤W(xué)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文中描
      
      述正符合一九○二年「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jì)念會」事件發(fā)生的季節(jié)。
      
      【小野洋子】
      
      她家姓氏“小野”按照讀音用拉丁字母拼寫便是Ono。這跟另一種日本姓
      
      氏的讀音相當(dāng)接近。那就是?no(O字上面有長音符號),即“大野”。兩
      
      者的區(qū)別只在于第一個韻母的長短而已:短音的Ono為“小野”,長音的
      
      ?no則為“大野”。
      
      光是這一點,恐怕有些外國朋友覺得不容易理解。“小野”和“大野”怎
      
      么會是幾乎同音呢?然而,在日語里面,這樣的例子可不少。例如:筆者
      
      的姓氏“新井”,日語讀音是Arai,這跟另一個日本姓氏的讀音-拼寫法
      
      是完全一致的:而那竟然是“荒井”。也就是說,“新井”和“荒井”兩
      
      個姓氏,聽起來一點分別都沒有。所以每次在電話上說明姓氏的時候都得
      
      說:“姓Arai,是新舊的新,而不是荒涼的荒?!?
      
      具體而言,按照“外務(wù)省式羅馬字”,短音的O和長音的?都是O,兩者之
      
      間不加以區(qū)別。我們的夏目漱石同學(xué)也得把自己的名字從S?seki改為
      
      Soseki。
      這么一來,姓“大野”的人申請護照時候?qū)?no也遭外務(wù)官僚的否決,一
      
      定得改寫Ono了。光看護照上用拉丁字母寫的姓氏,“大野”和“小野”
      
      都是Ono,完全一樣。根據(jù)護照去申請的正式文件如外國居留證或信用卡
      
      上,兩者之間也沒有分別。所以呢,外國朋友在英文刊物上看到Y(jié)oko Ono
      
      的名字,不知道到底是“小野洋子”還是“大野洋子”,也無法確認(rèn),其
      
      實是情有可原的,全歸咎于日本外務(wù)省。
      
      對“外務(wù)省式羅馬字”最感頭疼的,當(dāng)然是包括“大野” (?no)和“漱
      
      石”(S?seki)在內(nèi),姓名當(dāng)中有長音韻母的人。太多國民為此提出了抗
      
      議,使得外務(wù)省最后非做出讓步不可:自從2000年起,允許姓名中有長音
      
      韻母者,在O字后面加個h而使其變成Oh了(但是仍然不允許使用長音符號
      
     ?。?。也就是,把S?seki寫成Sohseki。為了跟“小野(Ono)”分別開來,如
      
      今“大野”可以把自己的姓氏寫為Ohno。真的是“Oh no!”了。
      
      至于外務(wù)省為何如此頑固地拒絕采用長音符號,據(jù)我所知,沒有公開而明
      
      確的理由。有人說,很多西方人不能分別韻母的長短,所以去掉了長音符
      
      號顯得更加西方化,因而符合洋派外務(wù)官僚的口味。也有人說,其實原因
      
      挺簡單,也完全是技術(shù)性的:當(dāng)年外務(wù)省的打字機不能在護照書頁上的O
      
      字上面打出個長音符號來,于是懶惰的官僚與其去更換打字機,干脆發(fā)條
      
      命令取消了國民姓名里原有的韻母長音。Oh no!
      
  •     相似的年少記憶
      奧運、世博、黑白電視、搶購、富N代
      聽新井一二三回憶她年少時的日本,容易令人產(chǎn)生錯覺,仿佛時空都混淆了。比如1964年東京召開奧運會,雖只有兩歲半,但“全體興奮”的氛圍至今鮮活地留在她印象里?!昂投鄶?shù)日本家庭一樣,我家也為了看奧運直播買了第一部電視機,黑白的。父母還弄來一挺信號槍,成為我和哥哥童年時的頭號寶物?!?br />   
      因為奧運,東京的水路得到整改,不再散發(fā)惡臭,市區(qū)建成了首都高速公路網(wǎng)第一工程,和大阪之間開通東海道新干線。老事物迅速退場,城市景觀被徹底改變。
      
      小學(xué)三年級暑假,父親驅(qū)車500公里,帶著新井參觀大阪世博會?!澳鞘菉W運會后全日本都好期待的國際性項目。當(dāng)時新干線剛開通,我很憧憬坐跟子彈一樣快的新式列車,可我們家小孩多,坐新干線太貴,結(jié)果我們被塞進了父親的小車子?!?br />   
      大阪的夏天非常炎熱,“比上海好過一點點而已?!毙戮患以谝粋€個場館前排長隊,累得吃不消。新井的心思并不在參觀上,她有本“世博護照”,“恨不能把各個國家場館的印章全敲上去。”進不進,她反而覺得不重要。
      
      那是1970年。兩年后田中角榮當(dāng)選首相,他學(xué)徒出身,沒念過大學(xué),堪稱政壇另類,遂成為個人奮斗的標(biāo)志。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爆發(fā),匪夷所思的是,它的影響居然是引發(fā)日本人“搶購衛(wèi)生紙”。“家庭主婦們爭先恐后奔向超市,沒半天真賣光了!”
      
      2012年新井一二三重返上海,講述這些陳年往事,她驚異地發(fā)現(xiàn),讀者聽得津津有味,反響強烈。原來,奧運、世博、黑白電視、城市改造、搶購……也踏著他們的成長節(jié)點。
      
      交流越多,新井越感到自己的年少記憶和中國年輕人的童年重合頗多。她告訴記者,起初日本也窮,“小時候我很少吃肉。牛肉聽說過,沒吃過,豬肉只吃過肉絲。奶油蛋糕啊,只有期待圣誕節(jié)和過年啦!”而隨著日本經(jīng)濟騰飛,國民收入迅速增長,家庭環(huán)境也日益改善?!案赣H白手起家,做了公司小老板,我們家自我感覺良好。”
      
      不過新井很快陷入了自卑。她高中讀的是名校,同學(xué)多出身豪門,都富N代。他們不炫富,但文化根基厚實,“從小聽古典名曲,個個會彈鋼琴、拉小提琴或日本三弦,還用意大利語唱歌??!”新井頓時覺得自己像個“暴發(fā)戶”。
      
      尋找世界的入口
      美劇,漢語,上海的萬家燈火,北京的國際列車
      新井一二三初次來中國是1982年?!盎蛟S是跟大阪世博會的經(jīng)驗有關(guān)吧?!蹦翘焖紶杹淼叫傺览^,買了塊當(dāng)?shù)仫L(fēng)味的餅,“吃不慣,偷偷扔掉了?!比欢?,她感到興奮,“那個場館沒有人排隊,賣的餅味道很怪,我一個人站在里面,似乎發(fā)現(xiàn)了父母都不知道的秘密。世界的入口在哪里?我開始尋找。”
      
      對那時的日本人而言,世界的入口明擺著——美國。二戰(zhàn)后日本人十分向往美國的生活方式,“我們看美劇,他們家里面有大沙發(fā)、汽車,而且他們的媽媽都很漂亮,太神奇了!”新井家添置的生活用品也均按照美國標(biāo)準(zhǔn)來:彩電、電話、熱水器、空調(diào)、立體聲音響、微波爐、雙門冰箱……1970年代日本剛剛興起旅游業(yè),夫妻度蜜月的最佳選擇亦為美國。過跟美國人一樣的生活,是很多日本人的夢想。
      
      新井卻感到疏離?!拔蚁肴ト瞬荒敲炊嗟牡胤?,如東歐、西班牙、南太平洋上的島嶼等等,這些地方才會刺激我的旅游夢想?!碑?dāng)然,還有中國。
      
      田中角榮任首相期間,實現(xiàn)了中日邦交正?;毡鞠破鹆艘还芍袊鵁?。1972年10月,中國贈送的一對大熊貓來到東京,新井和同學(xué)一起去上野動物園,隔著玻璃窗看它們吃竹子。“我到今天還記得它們的名字:蘭蘭和康康。它們的知名度僅次于首相本人!”
      
      那時“漢文”還是日本高中生的必修課,“用古日語把古漢文念出來,很難。”但中國文人的各種典故打動了新井。后來她學(xué)過西班牙語、德語,卻怎么也比不上漢語有魅力。
      
      考入早稻田大學(xué)政治系后,新井選修了漢語,老師是泰斗級的日本漢學(xué)家藤堂明保。開課前,他拿了個索尼錄音機來,按下摁鈕,傳出中國音樂,前奏完畢,女高音開唱“北風(fēng)那個吹……”新井說那瞬間她仿佛被雷劈了一般,激動得全身發(fā)抖,“聽起來悅耳,說起來舒服,漢語美麗極了!”
      
      大學(xué)二年級暑假,新井來中國交流?!捌缴谝淮无k護照,第一次坐飛機,第一次看見的萬家燈火是上海的?!比舾赡旰?,有80后好奇地問她:“那年頭的上海是什么樣子?”不過那次的目的地是北京。
      
      新井在北京生活學(xué)習(xí)了四星期。有天晚上,她在北京火車站看見一輛正要開往莫斯科的列車。“我忽然意識到中國是歐亞大陸上的國家,從北京出發(fā),通過西伯利亞平原到莫斯科,就能去柏林、巴黎、羅馬、倫敦、阿姆斯特丹。我找到了世界的入口!”
      
      逃離與回歸
      泡沫瘋狂,人情斷裂,敗北的江戶兒
      “我決定正式來中國,在北京和廣州總共讀了兩年書?!逼陂g,新井走遍了中國。從北京到東北、到內(nèi)蒙古、甘肅,沿著絲綢之路到新疆,從青海過海拔5000米的高山到拉薩,從云南經(jīng)四川、下長江,去了湖南、湖北,從上海又沿海往福建、廣東南下一直到海南的三亞?!爸袊o了我很多很多次旅行的機會?!?br />   
      那也是日本經(jīng)濟“發(fā)瘋”的幾年。1985年,借助國際金融協(xié)議,日元升值,一夜之間購買力翻番,“很多人跑國外搶名牌皮包,滿大街的名牌服裝、名牌鞋子,大家喝最高級的紅酒、白蘭地。”每次返回日本,新井耳畔都充斥著金融術(shù)語:股票、外匯、銀行、利率、房價……“好像日本人全變成了投資家、投機家。”
      
      新井的疏離感與日俱增。“這座城市變陌生了。”東京迪斯尼建起來了,人氣旺盛,可作為土生土長的東京人,她有些反感?!暗纤鼓嵩跂|京灣北岸,小時候每年春天我們?nèi)叶既\灘挖蛤仔?,F(xiàn)在被填平了,真是豈有此理!”更令她難過的是人情的斷裂。最癲狂的歲月,東京舊市區(qū)的土地總價格竟相當(dāng)于整個美國,原本不值錢的土地飆升至上百萬美元,引起了兄妹矛盾、遺產(chǎn)爭奪。
      
      旅行于是成為最好的選擇,游遍中國后,新井開始周游全球。從世界的入口,她逃離故鄉(xiāng),越遠越好。直到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她的心弦被觸動,“我回歸日本吧。”回來后才知道,因為鬧糾紛,父母和各自的親戚斷絕了來往,很多朋友的家庭也已解體。經(jīng)濟泡沫破裂了,人情也已難以修復(fù)。
      
      那個江戶(東京前身)消亡了。高中同學(xué)會上,曾在名企高就的富N代感嘆競爭激烈,生存艱難。新井算了算,新一代的市場強人中,幾乎沒有東京本地人。“他們在關(guān)西或九州長大,十八歲單騎闖東京,勁頭之大,東京少爺們學(xué)也學(xué)不到。”此情此景,讓她聯(lián)想起谷崎潤一郎的說法:敗北的江戶兒。
      
      多年后新井重游上海時,這座城市也大不相同。“一些老建筑被拆掉了,它們既是物理性存在,可也有生命。拆掉就像是把它殺死了,像殺掉生物,感覺很殘酷、很難過?!彼J(rèn)為東京和上海均為移民城市,更新?lián)Q代是正常的。但情感上,她仍然懷念老東京,“我是甩不掉‘?dāng)”钡慕瓚魞骸瘜傩粤税?!?br />   
      談韓寒
      我看過他博客。他寫的東西很有意思,讓我感覺中日兩國的年輕人有共通性。他們都覺得生活艱難,買不起房,租房也找不到理想的,很吃虧。其實現(xiàn)在的年輕人生活水平比我們那時候好很多了,但前景不太好,所以心情就不好,蠻可憐的。
      
      談加藤嘉一
      他也用中文寫作,剛開始看他文章,我甚至懷疑他是日本人嗎(笑),或許因為他在中國念的大學(xué),思維和中國人很像。但這樣很好。特別是加藤以寫時評為主,又四處跑,能更近距離地觀察中國,這加強了兩國的交流和溝通。我們需要這樣的橋梁。
      
      按,此采訪稿,已刊登。
  •     
      新井一二三于我最深的觸動并不是她的中文寫作如火純清,而是她講起她所經(jīng)歷的東京并不像對岸那個一衣帶水的大都會,更像我所成長的上海。
      
      日本全國為大阪博覽會(EXPO70)沸騰的經(jīng)驗一如前年發(fā)生在上海的世博會,“酷熱的夏天在人山人海的博覽會場,到底看見了什么,老實說我不太記得。美國館展出宇宙飛船太陽神號從月亮帶回來的石頭,吸引最多人潮,但是得排隊好幾個小時才能進去,我們好像沒有看到……”多年以后世博會還是娃娃的那一代長大成人,當(dāng)他們回味童年的這番勝景會不會也是“不太記得”,又或者沙特館據(jù)說要排六個小時對,“沒有看到”呢?
      
      國際危機引發(fā)國內(nèi)的搶購風(fēng)潮也與去年日本震后全民搶鹽一般瘋狂,“記得有一天,衛(wèi)生紙卷開始從超市商品架上消失,有風(fēng)聞?wù)f是石油價格急升的緣故。大家半信半疑,但是沒有了衛(wèi)生紙卷怎么了得,于是每家主婦都爭先恐后地去搶購,沒半天就真的賣光了?!碑?dāng)然最后證明是虛驚一場,可還是對兒時的生活有影響,“很快,衛(wèi)生紙卷重新出現(xiàn),但是比從前貴多了。”
      
      所有的東京經(jīng)驗都可以在上海找尋到相似的痕跡,如此得出的結(jié)論當(dāng)然也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
      
      “文學(xué)評論家磯田光一寫的《作為思想的東京》已在七八年問世。他在文中指出:東京不是一個地方,而是概念,是有作為的年輕人從全國各地要‘上’來的‘中心’……土生土長的東京人始終是少數(shù),多數(shù)是從外地來奮斗的新居民;他們對這座城市的感情自然不深,主要想好好利用她。”
      
      這一判斷對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異乎尋常的準(zhǔn)確。成長于上海的我常常會有與新井同樣的感覺——“我對故鄉(xiāng)的感情在發(fā)生著異化”,但直到新井援引磯田光一分析完畢,我才知道自己的故鄉(xiāng)到底怎么了?
      
      新井如此定義外地人不知在日本國內(nèi)會不會遭致非議,然而同樣的話如若是上海人說出口必定會引起一片罵聲,因為中國有戶口這么一項特殊的制度,本來單純捍衛(wèi)家鄉(xiāng)情感的真摯也勢必會被定義為地域歧視無疑。
      
      新井說出了每個城市人的心聲,我們常常奇怪自己并不帶有歧視,但為何看到某些情景會如此厭惡,恨不得將那些人趕出城去。比如有菜販子扛著一扁擔(dān)的蔬菜硬擠上早高峰的地鐵,比如有拖著大包小包的人坐在自己破布縫合的行李袋上磕瓜子,我們往往并非出于鄙薄窮人的惡意,而是感到他們確確實實糟蹋了我們的家鄉(xiāng)。正如新井提到她對部分異鄉(xiāng)人的情感,東京不是他們的故鄉(xiāng),他們只想“利用”東京。對于上海,抑或北京,同樣如此。
      
      陸谷孫先生舉過一例來分析中國人的自私,你走進一幢居民樓,公共部分譬如樓梯電梯都臟得很,紙屑煙灰堆積,而走到屬于某個家庭私人擁有的地塊便干凈了,他會打掃,因為那是他的家。對于上海,我們同樣可以解釋,正因為他們沒有把這里當(dāng)成家鄉(xiāng),才會如此糟蹋這座城市,他們回到家鄉(xiāng),萬不會在家里如此放肆,而他們恰恰傷害了本鄉(xiāng)人的感情,迫使我們加速地失去我們的故鄉(xiāng)。
      
      當(dāng)然,這種異化并不全是異鄉(xiāng)人蜂擁而至的錯誤,原本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也在發(fā)生著可悲的變化。
      
      廣場協(xié)議類似我們現(xiàn)在正在經(jīng)歷的人民幣升值,“之前,一美元換兩百四十日圓,廣場協(xié)議之后,則換一百二十日圓了”。購買力的增長使得“本來節(jié)約勤勞的日本民族,忽而全變成了投資家、投機家”,和今天一樣,許多中國人都是以名牌服裝、名牌箱包為全世界所知。經(jīng)濟過熱之后的副作用就是今天上海正在經(jīng)歷的命運,“本來一點不值錢的小塊土地,在短短幾年內(nèi)升了幾倍,竟值幾百萬美元了……我爺爺、奶奶留下的壽司店,成了父親兄弟姐妹八個人互相打官司爭奪的對象?!闭缧戮舾械膬?nèi)心所感知的,官司會打完,但骨肉親情再也無法修復(fù)。當(dāng)她海外漂泊十余年回到故鄉(xiāng),“父母雙方親戚之間的來往差不多都斷絕了”,況且,她家并不是例外。
      
      好好的家,散了,到頭來還都是自己的過錯。時至今日再談故鄉(xiāng)的感情,似乎也多半帶著些矯情。是我們把家拆散的,當(dāng)故鄉(xiāng)成為城市,我們竟忘記了這也是家。
      
      當(dāng)今的中國,無論故鄉(xiāng)在哪里,每個人都會反詰,難道只有你在失去你的故鄉(xiāng)么?我也在失去。這話通常有兩個意思,一是原本你以為不會變的小鎮(zhèn)或者小村莊,一夜之間好像戲子化了個大花臉,你認(rèn)不出她來,還覺得奇怪,但她再也卸不了妝;二是見過世面的你再次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她竟然還是一成不變,改變的是你少年的心。這兩者,都是經(jīng)濟騰飛時期的感傷。
      
      于是,新井這本書的基調(diào)就是懷舊,一旦人的步伐跟不上她處身的環(huán)境,她只能從懷舊之中尋找安慰。比如90年代初的上海,陳思和教授在解讀《長恨歌》時也把《長恨歌》的走紅歸結(jié)于那個年代上海的懷舊熱。沉浸在計劃經(jīng)濟的線性思維被打破了,浦東翻天覆地,日新月異,上海人感覺腳下的土地不踏實了,對于每天的發(fā)生頗感陌生,于是他們只能通過閱讀,品味,思念舊上海的繁華找出自己與這座城市的聯(lián)系,橫生出些許安全感來。但陳也同時指出,王安憶的《長恨歌》是對于懷舊情結(jié)的某種諷刺,因為《長恨歌》里,那個繁華的上海一去不復(fù)返了,今人所做的流于表面的懷舊薇薇那代人也趕過時髦,始終是走了樣的,沐猴而冠的。
      
      新井的懷舊以文化為根底,很多章節(jié)寫到頭都是曾經(jīng)滄海的嗟懷。夏目漱石和森鷗外的文學(xué)比拼化到創(chuàng)作語境之中就成了松元樓和精養(yǎng)軒的比較,后來松元樓的菜單上便就有了“漱石的牛排”,雖然夏目在小說中批判的正是拜金主義的社會風(fēng)潮;谷崎潤一郎《細雪》記述的蘆屋川發(fā)大水事件如今說來好像諾亞方舟那般恍如隔世,而這道風(fēng)景的逝去恰恰就是發(fā)生在村上春樹離開故鄉(xiāng)赴東京上大學(xué)的幾年之內(nèi),“原先長達八公里的白色沙灘逐漸被填拓,從此美麗的海景和山景都永遠變樣了……”
      
      新井的懷舊是有趣的,更是敏銳的,帶淚的,但落淚的永遠只有那個對故鄉(xiāng)仍然懷有深切感情的她。路邊隨意丟失嗑下的瓜殼的人自然不會曉得,為了房子六親不認(rèn)的人也自然不會曉得。更多慕名“上”到城市“中心”的人或許也只能發(fā)現(xiàn)新井書中的好玩,他們多半會把《我這一代東京人》當(dāng)成是高級一些的旅游指南,就著上野公園、銀座粗制濫造屬于他們的東京印象。那么這城市,究竟還會是誰的故鄉(xiāng)呢?
      
  •      近來閱讀《我們這一代東京人》這本書,感覺真的不錯。正如作者的介紹中所說的那樣,這是一位用中文寫日本的作家,她的語言不是華麗的,也更不是古樸的,而是真的像一個日本民族的風(fēng)格。細細讀來,著實能在她的文字之間讀出一些日本人的性格:謙虛、真誠、含蓄……我想這是一個真實的而又平凡的日本人說話的氣息。
      
       可以說作者是娓娓道來,雖然說的是日本(東京)近代的種種,但它不是什么史實記載,而是一種聊天,道出東京的變化,從作者自己,到她的家庭再到城市的每個細節(jié),書里所述是那么真實,仿佛是借給了讀者們一雙眼睛,讓他們也親眼看看那世界之唯一的東京。
      
       東京是有故事的,說到東京,可能很多人都會浮想聯(lián)翩。不知是溫暖的東京塔、繁華的大都市景象還是擁擠的交通還是高效的民眾又或者是叛逆的青年、親和的偶像,更有可能是某一位極富個性的作者,每個人腦中的畫面或許都是不同的,因為東京似乎太多面了,又或者說東京的變化太快了,很難讓人捉摸得透。
      
       那么,《我們這一代東京人》就算是提供了一個看東京的視角,可以說它是一個萬花筒,就像是里面裝滿了東京的全部,而每個人都可以看出不同的味道。作為我,一個沒有去過日本的卻似乎和日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中國人,在書中找到一種溫暖,一個平凡人對于生活的溫暖,也不禁感嘆:原來東京是這樣的,是這樣真實的。但或許一個東京人,可以看到一種懷念,一種逝去。
      
       寫到這里,我開始想:作者是以怎樣一種目的和情感來寫這本書的?是想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家鄉(xiāng),還是想記錄東京的巨大變化,還是對每一個時刻的東京的一種緬懷?或許都有,畢竟提起自己的家鄉(xiāng),誰不是微笑的,又有誰不會愛自己從小長大的城市。
      
       東京是唯一的東京,但家鄉(xiāng)也是每一個人的家鄉(xiāng),或許是這樣的原因才可以讓這本書輕易的沉入心底,安安靜靜的待著。
      
       我想把這本書放在書櫥的最外面,因為翻一翻,我就微笑了。
      
      
      
      2012-03-17
      
  •     新井的文字是平靜的,帶著對故鄉(xiāng)深深地?zé)釕僦椤?br />   
      因為政治的因素,我們對鄰國總是報著一種異樣的心理,目之所及帶著一種異樣的色彩。而從其自身發(fā)展與變遷的角度來看每個國家,每個地區(qū)都是可愛的,我們自己的祖國,上海,家鄉(xiāng)。
      
      新井描述了近五十年的日本,日本不如中國上海之于北京,日本只有一個東京。50多年里東京從繁盛到衰落再崛起,從保守到西化再融合,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的事情都太過于常見。
  •     讀完新井一二三的《我這一代東京人》之后,想法恰如本文標(biāo)題一般,明明沒有見到任何炫技的東西,但是讀完之后有唇齒留香 的感覺,真難得。
      
      她的文字當(dāng)然是平實的,作為一個用中文寫作的日本作家,更重要的是作為非母語的作家,她的中文學(xué)習(xí)的源頭并非是我們這個 已經(jīng)漸趨混亂輕浮的語境,而是以五四而起,建國初期的那批大家和作品(當(dāng)然,魯迅是不可繞過的例子,特別是對于日本而 言),同時也自然而然的擁有日本散文恬淡的基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現(xiàn)下慣有的各式小清新,更看不到網(wǎng)絡(luò)語言種種的輕 浮,反而時不時的可以讀到年少時讀到老舍、葉圣陶、汪曾祺(當(dāng)然,汪老文字的路數(shù)稍微不同些)時那些親切、安逸的感覺。
      
      她寫銀座,流水賬一樣的娓娓道來,但是字里行間對于時代的喟嘆,對于生活的熱愛是如此潤物無聲的打動讀者——可以對比讀來 的似乎是M.F.K 費雪的《普羅旺斯的兩個小鎮(zhèn)》,但是有意思的是美國人寫下來的瑣碎感覺卻反而大大的強于新井這位日本作 者,蕪雜之感甚至有些影響閱讀,我只能猜想,也許翻譯在這里多少也有寫原因吧,而可以親自用中文寫作,對于作者本人和讀 者來說,都是件幸運的事情;
      
      她寫村上春樹,切入角度真是讓我意外的驚喜和新鮮:沒有什么解構(gòu)、沒有什么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沒有什么爵士樂、全共斗——而 是扣住了“阪神間”這個地域概念,就在阪神間的蘆屋誕生了谷崎潤一郎、村上春樹、山崎豐子這些影響力巨大的作家,自戰(zhàn)前延 續(xù)至今,更是提出了蘆屋特有的‘摩登主義‘的氛圍,是造就村上那種特有’疏離感‘(文字風(fēng)格,作品思想…)的重要觸因;更是第 一次讓我重新意識到我最喜歡的村上的“鼠”三部曲,是被定義在這個真實存在的環(huán)境的,縱然這樣的’故土‘其實也漸漸被名為’現(xiàn) 代化‘的車輪逐漸碾過,但是畢竟風(fēng)味猶存;至于她寫魯迅的篇章同樣出色,不做拔高和生硬的判斷,寫他的日本生活,寫他周圍 的環(huán)境和人物,這種寫法中當(dāng)然也有作者本身的立場和傾向,但是卻是溫和、不令人生厭,這其實是一種看上去簡單,做起來很難的事情。
      
      總之,作為一個中國人,合上這本書,忽然對自己對中文的把握能力羞愧不已,須更加努力,自勉之。
      
      
  •      參加學(xué)校圖書館的影視沙龍跟著看了很多好電影 包括《ALWAYS 三丁目的夕陽》。在此之前 像我這樣的中國90后眼里 東京是現(xiàn)代摩登的大都會 是引領(lǐng)整個亞洲潮流的發(fā)源地。影片里連綿低矮的小平房 就是現(xiàn)在的上海也難覓蹤跡。印象中 小時候奶奶家就這樣 長大后從來不愿意去看老房 拆遷指日可待。
      
       從東京承辦奧運會為標(biāo)志 東京鐵塔竣工那一刻起 東京揮別了那個在宮崎駿電影中領(lǐng)略過的傳統(tǒng)寧靜小城鎮(zhèn) 一切以美國為榜樣 轟隆隆地開始了線代化的高度發(fā)展。
       雖然我一向覺得這些都是歷史發(fā)展軌跡 被淘汰也是歷史必然 不論多么緬懷都是徒勞。但是我也不排斥這些屬于一輩人的獨有記憶。
      
       “日本沒有上海之對于北京,洛杉磯之對于紐約,從頭到尾只有一個東京,使得這座城市的‘概念化’特別嚴(yán)重……”
       而由此派生“東京學(xué)”一門學(xué)問。
       文學(xué)評論家磯田光一《作為思想的東京》已在1978年問世,并指出:東京不是一個地方,而是概念,是有作為的年輕人從全國各地要“上”來的“中心”。很多日本人都把東京當(dāng)作拼搏一番的舞臺。土生土長的東京人始終是少數(shù),多書是從外地來奮斗的新居民;他們對這座城市的感情自然不深,主要想好好利用它。這是經(jīng)過明治維新,江戶城改名為東京市時就開始的現(xiàn)象;連天皇家都是那時候從京都搬過來的異鄉(xiāng)人。
       這樣說來,在故鄉(xiāng)東京感到異化,也許可以說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因為這也是我在上海分分鐘的趕腳。
      
       老東京作家谷崎潤一郎在《思東京》一文中,把自己家人罵為“敗北的江戶兒”;他們有都會人的瀟灑,但是缺乏奮斗的力氣,于是在社會大轉(zhuǎn)變的時刻,總是跟不上潮流,必定淪為敗者。從前的江戶兒是,二十一世紀(jì)初的東京人也是。
       傳統(tǒng)貴族總有沒落的一天 扶不起的阿斗比比皆是。
      
       作為胸懷大志的年輕人,就會想“上”去,或者找另一個坐標(biāo)軸;而只要從東京往日本國內(nèi)的其他地方去,那移動一定是“下”去的。于是出現(xiàn)了異鄉(xiāng)人的“上”東京 和 東京人“下”往其它城鎮(zhèn)的雙向移動。
      
      
      
       本來第一章看得津津有味的 卻在第二章銀座急轉(zhuǎn)直下 變成了介紹東京地理的旅游指南了。急切地翻看目錄 看其它幾章 越看越?jīng)]味兒啊。我想看人文剖析 民族性格 一輩人的記憶 而不是tourist brochure啊啊啊。
  •     鄉(xiāng)下孩子單槍匹馬上東京,田中角榮就是一個例子,從建筑工人開始坐上首相位置,崛江貴文,三木谷浩史也是,和他們相比,東京江戶多敗兒。
      
      鄉(xiāng)下孩子單槍匹馬上東京,田中角榮就是一個例子,從建筑工人開始坐上首相位置,崛江貴文,三木谷浩史也是,和他們相比,東京江戶多敗兒。
  •     1974年春天,在國風(fēng)寺火車站南邊的大樓地下,爵士樂酒吧Peter Cat開張了。名字取自于村上曾在吉祥寺里養(yǎng)的一只貓。挪威的森林里渡邊也養(yǎng)貓,有個挺奇怪的名字:海鷗。
      
      反觀日本七八十年代與如今的中國太多相似之處。
      
      時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都盡在其中了。
      
      “大概了解了東京是如何從家庭觀念很強的亞洲城市變成人情冷漠的國際大都市?!?br />   
      
      
  •     我在讀完新井一二三的《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之后,對用中文寫作的新井一二三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出生平民家庭的女子,家中沒有濃厚的文化根底,是什么讓她擁有那么寬圓的見識的呢?
      
      展開書,看見她的自序,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是一種很清簡的思想——她對整個世界的平和態(tài)度,偶爾也冷幽默一下,但大多數(shù)時候她是平靜的。
      
      【一 】
      
      第一篇章是與書名相同的《我這一代東京人》,由于新井一二三用中文寫作,中國讀者沒有任何障礙的可以通讀下來,不知不覺中,雖新井一二三明明白白地寫著日本,而讀者卻不由自主地不能不對比中國,感嘆在我們心中,久久回蕩。
      
      細細端詳,就會發(fā)現(xiàn),作為日本的六零后,他們經(jīng)歷和正在經(jīng)歷的一切,跟中國的六零后經(jīng)歷和正在經(jīng)歷的一切,其實大同小異,只不過,他們總比我們先經(jīng)歷一些變故,領(lǐng)先十幾二十年。
      
      比如:
      
      日本六零后還是兒童的時候,他們看見東京作為拼搏之地,人們涌入東京,一九六四年的東京奧運會,一九六六年的大阪世博會(EXPO70),對日本的經(jīng)濟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影響。
      
      而中國的六零后則是在中年的時候,看見了北上廣成為拼搏之地,二零零八年的北京奧運會,二零一零年的上海世博會,同樣對中國經(jīng)濟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影響;
      
      又比如:
      
      當(dāng)日本六零后成為少年的時候,只有小學(xué)文化的“推土機”田中角榮成為了首相,并搶先與中國建交,而此時谷崎潤一郎的《思東京》讓東京人感慨“他曾經(jīng)優(yōu)美的故鄉(xiāng)被鄉(xiāng)下武士糟蹋到底了”。
      
      同樣中國的六零后在青年時代,開始面對著從各個方向涌入大城市的“農(nóng)民工”,感嘆著他們帶給城市的各種素質(zhì)、教養(yǎng)、道德等等的變化。
      
      再比如:
      
      當(dāng)日本六零后進入青年時代,日元升值造成的購買力翻番,“很多人趕緊跑到國外去搶買名牌皮包,回到國內(nèi)炒股炒地”。
      
      回過頭來看看,中國六零后進入中年時代,不正經(jīng)歷著這一切么?“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大家異口同聲地談著股票、外匯、房價、銀行、利率等。股票和地價都越炒越熱,動靜就失去的徒弟總價格竟等同于全美國”這句話是否適合說中國的現(xiàn)狀?
      
      【二】
      
      這樣的大背景下的東京,已經(jīng)可以清晰看清,而讀者也被新井一二三緊緊地握住了心,而屬于東京的那些特色,新井一二三才開始慢慢著筆。
      
      現(xiàn)在,跟著新井一二三走進銀座,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后,水城江戶不存在了,而遠東名城東京則越來越龐大,西方的東方的文化在這里碰撞,從飲食住行到文化,無一不在融合和沖撞。看看東京最繁華的地方,那些拍攝日本東京六七十年代的影片是否在六零后的腦海里呈現(xiàn)?是《追捕》?還是《人證》?
      
      新井一二三在寫東京的歷史?還是在寫東京的世事滄桑?平和的文字下看不見她波瀾起伏的情緒,偶爾點點滴滴的小事里,都折射著中國六零后經(jīng)歷的類似或者相同的經(jīng)歷。
      
      商業(yè)的東京在銀座之后翻了過去,接下來是風(fēng)物的東京,跟著新井一二三走進東京的“曾經(jīng)很長時間是城中文化氣息最濃厚的”上野公園,“讓我們能跟夏目漱石作品的登場人物坐在同一個環(huán)境里傾聽古典音樂”,這是“上野森林物語(物語即為‘故事’)”,面對新井一二三文字和圖片里的上野公園,不知是否有讀者能想到作為紐約標(biāo)志之一的“中央公園”呢,那上海標(biāo)志之一的“人民公園”可否勉強被中國的六零后想起,至于北京又有哪個皇家園林可以這樣成為公共的公園呢?
      
      游過公園,走進餐廳,第四篇章《東京的公園洋食店》的題目下是詩人高村光太郎的句子——“我們心底下滿是眼淚,若無其事地交換微笑,在松本樓院里子吃冰果”,從中,能否讓熟讀夏目漱石或永井荷風(fēng)文字的中日六零后們在這里找到那些點心和咖啡?新井一二三在說公園的美食嗎?還是夏目漱石“死對頭”森鷗外?其實,她還是在說東京那些曾經(jīng)有過后來不小心失落的文化。
      
      接下來的第五篇章《蘆屋因緣:從<源氏物語>到村上春樹》,透過蘆屋的文化土壤,串起來的是日本近現(xiàn)代文學(xué)作品里的場景,而緊接著的《一九七零年代的起司蛋糕》,,逸景生情,紫式部、村上春樹、谷崎潤一郎等,看得見新井一二三跳躍的表述,看不見而需要體會的是東京那一片屬于日本六零后的蒼涼。
      
      當(dāng)然,已經(jīng)將中文運用嫻熟自如的新井一二三不可能放過在日本留學(xué)的中國名人,第七篇章便是《東京也無非是這樣——魯迅在日本的第一年》,新井一二三在第一篇章里已經(jīng)提過作為日本的六零后,他們讀過魯迅的《故鄉(xiāng)》,而在這篇里,新井一二三則是透過魯迅寫東京的弘文學(xué)院,寫日本現(xiàn)代“文武兼?zhèn)洹苯逃壹渭{治五郎。
      
      接下來這篇看著讓人斷腸——第八篇章的《童謠詩人之死》,講述的是二十六歲自殺的日本童謠女詩人金子美鈴短暫而慘淡人生,同時告知讀者的是日本戰(zhàn)前的“童謠運動”,看見“西條八十”這個名字,中國的六零后們還記得《人證》里的《草帽歌》嗎?這是西條八十的作品,而新井一二三推介的是他的《金絲雀》,至于金子美鈴,最讓人愛不釋手的是她的代表作《我和小鳥和鈴鐺》,因為這首詩,金子美鈴的名字才會被翻譯成“鈴”。
      
      至于最后一篇《Oh no!從列儂太太的姓氏說起》則是新井一二三用“小野洋子”和“大野洋子”姓氏的羅馬字拼寫的這筆糊涂賬,來展示她藏得很深的冷幽默,嘲弄著官僚主義和國粹主義。
      
      一頁頁翻過去,不知不覺一本書就讀完了,忽然覺得《我這一代東京人》作為這本散文集的書名,有些許過于散漫,新井一二三在《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里的細密的時間順序,思想發(fā)展順序在這里找不到了。而現(xiàn)在,她仿佛站在東京繁華的街頭,一會指著這座大廈說點故事,一會又指著某家路邊小店說點趣聞,然而,仔細想想,她不正是立足在東京的么?可見,新井一二三還真的頗得散文精髓——“形散而神不散”。
      
      附錄:
      
      《我和小鳥和鈴鐺》 金子美鈴著 新井一二三譯
      
      我伸開雙臂
      也不會飛翔于天空
      但是,會飛翔的小鳥
      卻不會像我跑于地面
      
      我搖動全身
      也響不出悅耳聲音
      但是,響亮亮的鈴鐺
      卻不像我知道很多歌
      
      鈴鐺、小鳥,和我
      都不一樣,都很棒
      
      【原文地址】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898511694&BlogID=150117&PostID=35369199
      
  •     舉著把黑陽傘,趿拉著木屐的唯美派作家永井荷風(fēng),喜歡在東京散步,撿拾著舊江戶時代的遺存,連綴成文,集成《日和木屐》,其中一篇寫道:“曾經(jīng)繁耀的地方,如今已是磚瓦掉落,雜草不除,任其風(fēng)吹雨打,然而世人都不以為怪,唯獨他一人儕唯啞然而已。很多曾經(jīng)走過的地方已經(jīng)不再是從前的容貌,也不再有當(dāng)初的欣賞之感,有的只是傳統(tǒng)美感的流逝”。實際上他慨嘆的是西風(fēng)東漸,傳統(tǒng)文化被棄如敝屣,江戶風(fēng)情蕩然無存。
      
      散文作家新井一二三也生長在東京,她最初的記憶是東京奧運會,父親不知從哪弄來的競賽信號手槍,為了觀看奧運直播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奧運會一來,古老的一切都走了,東京已經(jīng)不是那個有水井、洗澡盆、蚊香、風(fēng)鈴、煤炭爐、和服和榻榻米的東京了,此后冰箱、空調(diào)、熱水器、音響、微波爐這些電器闖入東京人的生活。那是個經(jīng)濟高度增長的時代,每個家庭收入直線上升。新井上小學(xué)時,街上到處是留著長發(fā)、穿著喇叭褲,彈著吉他反戰(zhàn)的年輕人,也就是日本的的嬉皮。
      
      上世紀(jì)70年代農(nóng)民出身只有小學(xué)畢業(yè)的田中角榮當(dāng)選日本首相,這個外號叫推土機的土木公司老板成為全日本的領(lǐng)袖,媒體紛紛報導(dǎo)田中刻苦奮斗的經(jīng)歷,很快他與中國建交,中國贈送的大熊貓?zhí)m蘭和康康運到東京,成為矚目的“明星”,玩具店、文具店出現(xiàn)以這兩只熊貓為形象的筆記本、牛奶杯、布制玩具。
      
      70年代中期日本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時尚女性雜志《an-an》和《non.no》宣傳新潮的生活方式,乘著火車去旅行一時成為風(fēng)尚,在日本各地的“「小京都”和老驛站村鎮(zhèn)都擁來了大量的年輕女孩,她們提著用藤編的旅行箱,戴著系了絲帶的大草帽,穿著睡衣般寬松的棉布長袍和平底鞋,手中無一例外拿著那兩本時尚雜志,媒體將她們稱為“an non族”。
      
      當(dāng)時國鐵新出售的“Wide周游券”非常誘人,旅客可以在既定旅途內(nèi)自由上下車無限次,尤其是“北海道Wide周游券”有效期限可達二十天 。那時的新井一二三單人乘坐火車幾乎遍歷日本,此后一發(fā)不可收拾,多年以后化成了旅行隨筆集《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
      
      在早稻田大學(xué)上學(xué)期間,新井選擇的二外是漢語,她對中國話一見鐘情,覺得美在有聲調(diào),聽起來很舒服。1984-1986年,在北京外國語學(xué)院和廣州中山大學(xué)進修現(xiàn)代漢語、中國近代史、粵語。八十年代中期她回國,發(fā)現(xiàn)日本由于經(jīng)濟過熱,,很多人投資家、投機家,口中談得都是股票、外匯、房價、利率?!?不少人出國搶購名牌商品,在新宿鬧市區(qū)大肆消費,全民陷入了瘋狂。進入九十年代泡沫經(jīng)濟破滅,各大企業(yè)裁員,銀行相繼倒閉,至今都發(fā)展低迷,沒緩過勁來。
      
      新井一二三還在《我這一代東京人》中寫到了“東京的心臟”銀座,這可是日本最繁華最氣派的地段,她寫到銀座的鐘塔;如今以化妝品聞名的資生堂,原本創(chuàng)業(yè)時是日本第一家西式藥房,資生堂還經(jīng)營食肆,資生堂Parlor可是二十世紀(jì)上半葉東京最高級的西餐廳之一,樓廳內(nèi)部裝潢華麗,常有交響樂團現(xiàn)場演奏。
      
      如今美麗的上野森林公園,最初差點被建成醫(yī)院,幸好荷蘭軍醫(yī)鮑德溫博士來訪,當(dāng)時正值明治維新第三年,日本凡事要學(xué)西方,就聽取了博士的意見。公園建成后,周圍又附設(shè)了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美術(shù)館等設(shè)施,這便成了東京首屈一指的文化區(qū)。少女時期的樋口一葉為了增加知識,頻頻到上野圖書館,看完書后就到不忍池邊的蓮玉庵叫碗蕎麥面填飽肚子。
      
      東京老字號餐廳精養(yǎng)軒,百年來天天爆滿。作家夏目漱石曾到筑地的精養(yǎng)軒參加過后輩的婚禮,他的死對頭森鷗外在德國留學(xué)與當(dāng)?shù)嘏⒄剳賽弁?,回國為了?dāng)官,拋棄了那女子,誰曾想異國女子坐船追趕而來,下榻的地方也是精養(yǎng)軒飯店。森鷗外結(jié)婚離婚再結(jié)婚,四十歲才安穩(wěn)下來,有次他帶女兒去精養(yǎng)軒就餐,由于其貌不揚,竟被侍者當(dāng)做鄉(xiāng)下老頭瞧不起,當(dāng)時氣得他直哆嗦。
      
      新井一二三眼中的東京充滿懷舊氣息,讓人感受到電影《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般的溫暖,讓老東京人追昔撫古,想起往日的陳年舊事。她的文風(fēng)清淺自然,又饒有趣味,這個用中文寫作的日本女作家,文字中既有日本文學(xué)的雅致,又有中文的灑脫??此臅⒉皇窍衲承┲斡≌f有獲救之感,但是翻來很輕松,陷在沙發(fā)里閱讀,感覺很舒服,立即讓人從現(xiàn)實的壓迫中釋放來。
      
      她的另一本《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也是部好看的隨筆集,里面記述她從二十歲出國單槍匹馬闖世界,她遠赴加拿大,橫穿北美大陸,飄洋過海到歐陸,探訪凡?高美術(shù)館和安妮?弗蘭克之家,在維也納喝咖啡,到中歐布拉格住民居;其后開始南下旅程,感受了熱帶古巴的風(fēng)情,發(fā)現(xiàn)貧乏社會的種種現(xiàn)實,又奔赴港澳體驗華洋雜處的魅力,到越南看水上傀儡戲,探訪杜拉斯走過的足跡。她那行云流水的文字,有種漂泊的氣息,有種激發(fā)人走出去的沖動。
      
      突然記起她曾有個朋友半嘲笑地說:“從沒見過像你這么窮的人”!,新井一二三認(rèn)為自己已經(jīng)過上從小憧憬的生活了,她將旅行當(dāng)成一種“自我的精神修煉之旅”,一種“生命的歷程”,恰如她下面的這句話,說得相當(dāng)好——“世界上很多人以為有錢就富裕。旅人一族的價值觀念就不一樣。旅人最重視自由。那日本朋友擁有事業(yè)、房子、汽車、家庭等,是當(dāng)時的我所沒有的樣樣財產(chǎn)。但他卻沒有像我那么多的自由?!?br />   
      讀書是一種精神之旅,不斷燃起人對外界的獵奇,人在旅行中可以隨著閱歷豐富而心智成熟。如今的作家新井一二三,在海外漂泊奔波十二年后,倦鳥歸巢回歸日本,結(jié)婚生子,在明治大學(xué)(東京)做講師,依然筆耕不輟,仍對旅行樂此不疲。
      
      希臘電影《情尋色香味》有句臺詞說:“人生中,有兩種旅人,一種看地圖,一種看鏡子??吹貓D的人是要離開,看鏡子的人是要回家。”新井一二三是兩者兼有,她不斷看地圖尋找下一個去過,也不斷地看鏡子,從去的地方返回,現(xiàn)在東京成為她的原點。她不斷地離開,也不斷地回家,在人生的旅程,跨越綿延的千山萬水,蘊含著精神的無限自由。
      
      
  •     一
      讀新井小姐的書就像在照鏡子,可是又覺得少了點什么。新井的故事開始于1962年的東京,在她出生的時候,東京已經(jīng)不是那個有水井、洗澡盆、蚊香、風(fēng)鈴、煤炭爐、和服和榻榻米的東京了,正如書中所記“奧運會一來,古老的一切都走了……生活的目的是趕快富起來過跟美國人一樣的日子……之前嚴(yán)禁孩子們站著吃東西的父母,竟然開始鼓勵我們邊走路邊嚼口香糖?!彪m說日本的西化從明治維新就開始了,但讀到這里仍讓我很吃驚,因為整個日本要學(xué)習(xí)的是17年前用兩顆原子彈毀掉他們家園的美國,“擁抱戰(zhàn)敗”也似乎只有日本人能做到。
      然而終究是會有人反省的,1970年日本作家三島由紀(jì)夫率領(lǐng)私家小軍隊沖進了自衛(wèi)隊基地,呼喊起義失敗,隨后切腹。他向自衛(wèi)隊官兵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日本人發(fā)了財,得意忘形,精神卻是空洞的,你們知道嗎?”顯然日本人不知道,因為那年夏天日本又舉辦了大阪世博會。故事讀到這里我們似乎都經(jīng)歷過,這是國家的自豪,確切地說共和政府的自豪,不是人民的自豪,我們沒有體會過接下來在日本發(fā)生的事。
      1972年7月國會議員田中角榮當(dāng)選日本首相。農(nóng)民出身,小學(xué)畢業(yè),一個外號叫推土機的土木公司老板成為全日本的領(lǐng)袖,轟動整個日本,媒體紛紛報導(dǎo)田中刻苦奮斗的經(jīng)歷,拋開兩年后的辭職不談,至少我們看到了社會的民主化和公平化,無獨有偶,臺灣的陳水扁也正是通過個人奮斗登頂人生高峰的,也確實在當(dāng)時給了很多臺灣年輕人以鼓勵,我們的水是不流動的,魚只能在池子里等著最高領(lǐng)導(dǎo)人打撈你。
      全書最有趣的一段出現(xiàn)在新井小姐上大學(xué)后,出于愛好新井選擇了漢語作為自己的專業(yè)方向,當(dāng)她開始學(xué)漢語時,聯(lián)歡會上的高年級同學(xué)唱的歌竟然是打日本鬼子的《游擊隊之歌》。我實在理解不了日本人,仇恨似乎可以隨時化解,或者他們會說那不管我的事,那是上一代的事。
      二
      新井說“日本沒有上海之于北京,紐約之于洛杉磯,從頭到尾只有一個東京?!睎|京是一個概念,正像田中首相從下雪的農(nóng)村來到東京成功一樣,很多日本年輕人把東京當(dāng)成了拼搏的舞臺,“這是明治維新后就開始的現(xiàn)象,連天皇家都是那時候從京都搬過來的異鄉(xiāng)人?!蔽也恢览媳本┤耸窃趺聪氲?,有沒有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感到異化,但至少作家北島在他的《城門開》中用文字為自己構(gòu)筑了一個屬于他的老北京。
      1983年,東京迪斯尼樂園開幕,人們爭先恐后地去享受美式娛樂,完全走在了西方國家七十年代制定的“公司殖民化”的道路上。可是有人歡樂有人愁,東京人的寶貴記憶消失了,迪斯尼樂園所在的東京灣北岸正是新井小姐一家和許多東京人春天找蛤子的淺灘,孩子們一手拿著小鍬子,一手拿著塑料桶的畫面永遠定格了。
      外國資本的進入使本來一點不值錢的小塊土地,在短短幾年間升值了幾倍甚至十幾倍,“不管是家人還是朋友,大家異口同聲地談著股票、外匯、房價、利率。本來節(jié)約勤勞的日本民族,忽而全變成了投資家、投機家。”而整個社會文化結(jié)構(gòu)也被徹底打亂了,新井小姐的叔叔們?yōu)榱藸敔?、奶奶留下來的壽司店互相打起了官司,可官司總有一天要打完,骨肉之間的感情,在被所謂的文明摧毀后,再也沒有辦法修復(fù),“很多東京人的家庭都是在80年代末的幾年解體的。”與這些一同消失的是傳統(tǒng)習(xí)俗,現(xiàn)在想想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新井的故事結(jié)束在一次高中同學(xué)的聚會,她驚訝的發(fā)現(xiàn),當(dāng)初名牌大學(xué)畢業(yè),任職于一流公司的同學(xué)們無不對自己的未來感到悲觀,只是一名東大法律系的同學(xué)看起來對自己很滿意,也得到不少的羨慕,因為他供職于大藏?。ㄘ攧?wù)部),說白了就是他是公務(wù)員。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正要下車,轉(zhuǎn)眼看見了一處工地圍欄上貼的公務(wù)員復(fù)習(xí)報名宣傳單,賺錢和穩(wěn)定正是這個國家和這個國家的年輕人追求的東西,內(nèi)心的強大永遠比不上一個叫李剛的爸爸。日本在一百年間失去了整個武士階層,于是就沒有了尊嚴(yán);中國在一百年間失去了士大夫階層,于是就沒了風(fēng)骨;于是我們就接受了東方國家面對西方共同的命運——從反抗開始,以順從結(jié)束!
      
  •     011-03-14 16:48:48 lynx525 (秉和敬清寂從事,于無字句處讀書)
      
      若是在看這篇文章 再聽聽鄧麗君的日文<雨夜花>真是件殊勝的事情.
      糠漬nukazuke腌菜也是一種不亞于納豆的活性食品;它又是一種日本世俗與僧家的地緣性食文化的代表...我們有"糟糠之妻"的成語,那末日本昭和時代之糟糠之妻的體味之一,就與糠漬相關(guān).從這個意義上說來那糠漬也當(dāng)由中華傳入日本的;由此可談的是我們曾有著多少祖先的造物在我們的大陸之上流失了.
      據(jù)說在銀座高端的私人會所里;存儲洋酒并非時尚,整個壇子存點兒糠漬nukazuke在那里以備待客之需才是非暴發(fā)的標(biāo)志.想想也是就連最為著名的鬼子夏目漱石他老人家都對此青睞不已,何況別人呢.....
      最后加一句民俗+散文的跨文化的東西讀起來會比較的舒泰及引人入勝.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I4MTgyNjY0.html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I4MTgyNjY0/v.swf
  •   本來第一章看得津津有味的 卻在第二章銀座急轉(zhuǎn)直下 變成了介紹東京地理的旅游指南了。急切地翻看目錄 看其它幾章 越看越?jīng)]味兒啊。我想看人文剖析 民族性格 一輩人的記憶 而不是tourist brochure啊啊啊。
    +1
  •   田中角榮?
  •   對,手機敲字,容易出錯,見諒
  •   I dnot know what is true what is yes 泰勒的歌
  •   難得寫這么詳細
  •   我覺得更貼合中國70,80后的成長軌跡。
  •   “日本在一百年間失去了整個武士階層,于是就沒有了尊嚴(yán);中國在一百年間失去了士大夫階層,于是就沒了風(fēng)骨;于是我們就接受了東方國家面對西方共同的命運——從反抗開始,以順從結(jié)束!”
    寫得真好!
  •   我也是在回家的地鐵上看的這本小書,看到了三島由紀(jì)夫、田中角榮和公務(wù)員,原來我們目下經(jīng)歷的不過是日本的若干年前,只不過我們的時代永遠出不了為對抗社會精神空乏而切腹的家伙~~~又極端又勇敢
  •   深有同感,寫得真好!
  •   其實我們不是需要這個社會會改變 我們需要的時不時有些人或者有些事情能夠在我們迷失的時候提醒我們 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美好的東西 不同的生活方式 或者只是給予質(zhì)疑 這就足夠了
  •   內(nèi)心的強大永遠比不上一個叫李剛的爸爸
  •   日本武士階層的尊嚴(yán)沒有了,但是新等級中上層階級的派頭還在,中國文人士大夫沒落了,公務(wù)員也都與時俱進附庸風(fēng)雅了。東亞國家只是在物質(zhì)上西方化,私以為公務(wù)員文化和李剛文化是祖宗的東西,不是西方文明的偉大影響。
  •   我們也開了奧運會,也快有迪斯尼了!
  •   我們有了奧運,有了世博,有了迪斯尼~歷史總是在循環(huán),以史為鑒就是說人類永遠逃不出自己的宿命
  •   樓上,讓我用馬克思主義告訴你!歷史不是圓周運動,而是螺旋式上升。歷史在進步,人類在前進!
    哦也~
  •   ls好樂觀啊~:)
  •   最后一段總結(jié)的真好!
  •   我們總是在盲目的追捧,跟風(fēng),確不從中吸取經(jīng)驗。
  •   她是經(jīng)歷過日本貧窮的最后一代人,經(jīng)歷了東京奧運會,經(jīng)歷了日本經(jīng)濟的騰飛,聽新井一二三講他們那一代東京人http://comment.whb.cn/reping_art/view/18950
  •   一九七零年代中期,隨著日元在全世界的堅挺,日本掀起了一場個人旅行熱,國鐵(日本國有鐵道的簡稱)推出針對女大學(xué)生和女職員的名為“Discover Japan”的優(yōu)惠周游券,鼓勵她們?nèi)ビ袣v史、有文化、有美食并且還沒有成為商業(yè)觀光區(qū)的小地方旅游。山口百惠的《好日,啟程》為這種個人旅行潮推波助瀾,她唱道:“啊,日本某處有人在等待我。好日,啟程,為了尋找幸福,曾在母親背上聽過的歌做我的旅伴。”在這股風(fēng)潮的影響下,做著文學(xué)少女夢的新井一二三,十幾歲的時候就單人乘坐火車遍歷日本,體驗到旅行帶給她從沒有過的解放感:“獨自在陌生的城市,沒人認(rèn)識我。完全自由!世界終于屬于我了?!睆拇?,她往世界飛躍的旅程一發(fā)不可收拾。這一段段的旅程,多年以后,化成了《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一書中的動人文字。
    新井一二三是日本一位奇女子:在日本早稻田讀政治學(xué),后留學(xué)中國,不久遠走加拿大六年,隨后跑到香港工作。在海外漂泊奔波十二年后,她才倦鳥知返回到日本,結(jié)婚生子,用中文筆耕,為中國讀者介紹日本社會和文化,為日中文化架設(shè)起一道橋梁,深受好評。
    她漂泊世界的十二年,也是她旅行最為頻密的時期。當(dāng)她的日本同齡人忙于購買名牌服裝和化妝品享受人生的時候,她卻開始了買張廉價飛機票走天南地北的旅人生涯:她目睹了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內(nèi)地的新氣象新變化,隨后遠赴加拿大,橫穿北美大陸,飄洋過海到歐陸,探訪凡·高美術(shù)館和安妮·弗蘭克之家,在維也納喝咖啡,到布拉格住民居、參觀納粹集中營;其后開始南下旅程,感受了古巴美妙的風(fēng)景和貧乏的物質(zhì)供應(yīng)之間的奇妙反差,再到港澳,體驗華洋雜處的生機和活力,之后到越南,看水上傀儡戲,探訪作為杜拉斯小說《情人》背景的華人區(qū)……
    新井一二三的旅行,使人想起了三毛,兩人都是由于對居在地文化狀況的不滿(三毛不滿臺灣沉悶的文藝氛圍,新井一二三受不了日本社會和文化傳統(tǒng)對個性的壓制)而開始了形同流放的旅行生涯。不過,新井一二三不像三毛那樣刻意制造浪漫,反而像西方的背包族,把旅行當(dāng)作一種成長儀式,一種“自我的精神修煉之旅”,一種“生命的歷程”,借此使自己的人格變得獨立,心靈享受一種不羈的自由,她的眼界也更為開闊,超越了偏狹的島國根性,日后成為作家,也以中文寫作,為日中文化架設(shè)起一道理解交流的橋梁。
    十幾年的旅行生涯,也使她形成了獨特的“旅人”觀念:旅人重視的不是事業(yè)、房子、汽車、家庭等財產(chǎn),而是自由。旅行還是一種沒法停止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婚前一個人,還是婚后有了家、做起負責(zé)任的社會人士,旅人都不會拋棄旅行的樂趣,因此,結(jié)婚生子之后,就算抱著孩子,背著孩子,推著嬰兒車,她仍對旅行樂此不疲。
    電影《情尋色香味》有句臺詞說:“人生中,有兩種旅人,一種看地圖,一種看鏡子??吹貓D的人是要離開,看鏡子的人是要回家。”新井一二三不斷地看地圖,也不斷地看鏡子。不斷地出發(fā),也不斷地回歸。在出發(fā)和回歸之間,是綿延的千山萬水,是精神的無限自由。
  •   “會講中國話的日本人不少,但能說能寫,而且寫得好的,只有罕見的新井一二三?!敝骷也虨懭缡钦f。相信很多中國人之前并沒有聽過新井一二三這個名字,但若是讀過她的一兩部作品之后,定會被這個不同尋常的女人所折服,因為這是一個如臺灣女作家三毛般的傳奇女性。
    新井一二三1962年出生在日本東京,新井是姓,一月二十三日是生日,合在一起就是“新井一二三”——一個用中文寫作的日本女作家的名字。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東京女孩,卻不安于平平淡淡的都市生活,14歲開始獨自出門遠行,20多歲開始背井離鄉(xiāng),單槍匹馬逍遙世界,她的足跡遍布中國、加拿大、中歐、古巴、越南,精彩而又豐富的旅行經(jīng)歷為作家日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chǔ),尤其是上世紀(jì)80年代,作家在中國大陸兩年的留學(xué)經(jīng)歷,點燃了她用中文創(chuàng)作的無限激情。
    《我這一代東京人》和《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這兩本散文集是新井一二三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前者寫的是自作者出生之日起家鄉(xiāng)東京的種種變遷,尤其是東京在經(jīng)歷1923年大地震,1945年空襲和1964年奧運會后發(fā)生的巨大變化。其間作者寫到了東京富有商業(yè)氣息的銀座,日本第一所公園,老字號餐廳,童謠詩人等,用清新淡雅的筆畫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幅富有日本特色的東京畫卷,令人神往。作者用回憶的手法敘述,在表面看似不溫不火的情感背后,卻處處流露著作者的文化思考和對東京經(jīng)濟、文化和政治的洞悉。
    相比《我這一代東京人》來說,《獨立,從一個人旅行開始》也許會讓更多的讀者愛不釋手。在這部散文集中,作者記錄了其自20多歲起單槍匹馬闖蕩世界,長達12年的旅行經(jīng)歷,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世界各地的風(fēng)土民情和奇聞趣事。一如既往的清新筆調(diào),一如既往的簡潔文風(fēng),字里行間無不充滿了其對旅行的熱愛和文化思考,這對我們旅人一族來說,既是一種精神鼓舞,同時也是一種向?qū)?。旅行的意義,不在于自我放逐,也不是無奈地逃離。正如這部散文集的書名一樣,獨立從一個人的旅行開始,旅行是讓我們更好地學(xué)會獨立,更好地認(rèn)識這個世界,從而更好地成長。當(dāng)你旅行歸來的時候,收獲的不僅僅是一路的美景,還有裝得滿滿的心靈,也許這就是旅行的魅力所在吧。
    感謝新井一二三,再一次點燃了我們旅行的激情。也許,我們也可以活得像她一樣瀟灑,旅行、寫作,享受生活的林林種種。
  •   治愈系”的本意來自于游戲里的治愈魔法,看新井的書倒不至于有獲救之感,只是難得從現(xiàn)實的緊迫中放松下來,在我看來,像是跟健談的中年太太喝茶聊天,有八卦、有心得,偶爾遙憶青澀歲月,陷在沙發(fā)里消磨一個下午,暖洋洋地聽著即可?! ?br />   新井是姓,一月二十三是生日,合在一起就是“新井一二三”——一個用中文寫作的日本女作家的名字。生長于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xué)政治經(jīng)濟學(xué)系畢業(yè)。1984-1986年,在北京外國語學(xué)院和廣州中山大學(xué)進修現(xiàn)代漢語、中國近代史、粵語?;貒笤凇冻招侣劇樊?dāng)了半年的記者。1987年移居加拿大,做自由撰稿人,在英文《多倫多星報》、The ldler等刊物上發(fā)表文章。1994年搬到香港,開始為中文報紙寫專欄。1997年回歸日本,目前擔(dān)任明治大學(xué)講師。
      很多照片之所以動人不是技術(shù)問題而是源于拍攝者站在特殊的位置,用與眾不同的視角去看。新井一二三處在一個不容易的位置上,一個日本人,懂英語,用中文寫作,按她自己的話說是“文化雜種”。她身兼數(shù)職,是寫作者、大學(xué)老師,也是家庭主婦,這令她敏銳、準(zhǔn)確,跟大眾保持著的同步。
      三本書,她寫她的成長歷程,漂泊動蕩的作為異鄉(xiāng)日本人的生活,她所感知的傳統(tǒng)現(xiàn)代交雜矛盾重重的日本。
      說到底,現(xiàn)年45歲的新井一二三,她的成長是日本同時代普通女性成長經(jīng)歷的縮影,她本人正是上野千鶴子所說的在“痛苦的母親”代理實行家長制下產(chǎn)生的“不快活的女兒”(《無性愛時代》“不快落的女兒”),戀愛、偶爾別別扭扭,感到跟周圍格格不入內(nèi)心全是孤獨感,想逃脫束縛和煩惱。與眾不同的是新井的行動力,她來中國,去加拿大,更像用行動實踐著“換個環(huán)境會好吧”,以為重起一行人生就換了新天地。這似乎也看得出她性格中的執(zhí)拗、不妥協(xié),甚至有點兒缺乏耐心。
      她認(rèn)真地一再試圖成為外國人,不放棄寫作,對于日本人來說,一句“你不是日本人!”是“最嚴(yán)重的打擊”。
      事實是,她在加拿大還是被認(rèn)為是地道的日本人,即使在中國說著標(biāo)準(zhǔn)的普通話,也只是“讓人幾乎忘記了她的東京背景”,到香港工作,念念不忘家鄉(xiāng)的鯖魚壽司。等她確實有了自己的天地,還是回到日本,她最近在臺灣出版的新書也都是關(guān)于東京的。兜兜轉(zhuǎn),終回原地。此時的她,或許像她在《櫻花寓言》的前言中寫的:“第一,在社會里找得到自己的位置;第二,感情不容易受創(chuàng)傷。滿足了這兩個條件時,人已經(jīng)不處于青春期了?!?br />   早先,我的二外日語老師最喜歡說的一句是“對于日本,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在輾轉(zhuǎn)騰挪中,從此國到彼國,新井一二三對于中國人和西方人有了一定的觀察與了解,曾經(jīng)的記者經(jīng)歷也讓她懂得怎么講述,她越過了“一”,直接訴說我們更想知道的下一步;有別于劉黎兒等寫日本的中國作者或妹尾河童那樣的日本作者,新井的性情決定了她不執(zhí)著于搜奇,坦白中保留一份矜持端莊,比較平實地講述她所見、所讀的日常周圍人的生活狀態(tài)、好的不好的,她并不回避,偶爾還有點兒直來直去的味道,于是,我作為讀者,對于她所講的,很輕易就相信了。
      在她的書里,沒有關(guān)于文化、歷史的深奧論述,如同可以得滿分的外語作文答卷,語言爽快流暢,挑不出一個錯誤,意思通達而不簡單。這樣的語言,形成了她“鮮明”的個人風(fēng)格,也使新井的文章中能當(dāng)做結(jié)論或格言烙于人心的句子并不多,卻似細溪緩流。她所操中文書寫的言語間,流露的是一個日本女性的略帶保守的世界觀。
      她并不竭力塑造自己西化開放的形象,不曾努力迎合現(xiàn)代觀念,比如,她雖然在文中一再說“我不反對同性戀,我支持個人自由”,仍然還是說出骨子里并不認(rèn)同同性戀父母養(yǎng)育小孩的想法(《櫻花寓言》,“同性戀父母親”)。
      對于她的想法,也無須爭論,有如此的人在說出如此的言論而已。大概正是保持這樣自我的世界觀,使她贏得了她的讀者群。溫柔、穩(wěn)妥、安全,小處著眼的敏感,不出格的善惡觀念下,有好惡而沒有激烈的推崇與憎恨。年輕時代如猛士般出走,即便在父母兄弟姊妹中被當(dāng)成“外國人”,價值觀中最重要的,仍是愛人、家庭,方顯她日本人錯雜的本色。
      新井一二三的這三本書,似乎寫成有幾年了,現(xiàn)在讀是可以一味地看下去,不過,放下了,不再拿起來,倒也無所謂,見識與慰藉多少總還能留下一些。對于她寫東京的系列,我倒有些好奇,不知這回歸的九年,她又有怎樣的心得。
  •    新井一二三,新井是姓,一月二十三是生日,合在一起就是“新井一二三”———一個用中文寫作的日本女作家的名字。
      生長于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xué)政治經(jīng)濟學(xué)系畢業(yè)。1984-1986年,在北京外國語學(xué)院和廣州中山大學(xué)進修現(xiàn)代漢語、中國近代史、粵語。回國后在《朝日新聞》當(dāng)了半年的記者。1987年移居加拿大,做自由撰稿人,在英文《多倫多星報》、Theldler等刊物上發(fā)表文章。1994年搬去香港,開始為中文報紙寫專欄。1997年回歸日本,目前擔(dān)任明治大學(xué)講師。
      新井一二三在港臺地區(qū)早已是知名的專欄作家和暢銷書作家,目前已出版作品14部,平均每年2-3部,尤其受廣大年輕讀者的喜愛。文如其名,新井的文風(fēng)清淺自然,又饒有婉趣,富有日本文學(xué)的韻味,又有中文的美感。新井筆下看似清淺,但背后關(guān)注的卻是廣泛的社會批評和文化思考。行文又以私人記憶為主,過濾后的情感不溫不火,被人譽為“有智識和情感上的誠實”,是我們觀察當(dāng)代日本,乃至這個時代的文字參照。
      晨報:您什么時候開始接觸漢語的?
      新井:19歲上早稻田大學(xué)的時候。
      晨報:當(dāng)初為什么選擇學(xué)漢語?
      新井:因為被漢語的異國情調(diào)所吸引。
      晨報:你在你的文章說,你初學(xué)漢語時覺得“漢語美麗極了”,那么你覺得漢語美在哪里?
      新井:美在有聲調(diào),說漢語像唱歌,感官上特別舒服。所以中國人都喜歡說話的吧。不是嗎?還有,漢語書寫全用漢字,看起來特純,而且充滿著象征意義。
      晨報:使用漢語這么多年,你當(dāng)初的感覺是加深了還是減弱了?
      新井:沒變。我對漢語非常專一,感情一如以往。
      晨報:關(guān)于“語言·民族·文化”這三者的關(guān)系,你可以結(jié)合你自己這些年來的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談?wù)勛约旱捏w會和看法嗎?
      新井:在你的問題里,有語言、民族、文化,但是沒提到國家。我覺得這一點很有意思,因為如果是日本人,大概會把國家和語言、民族、文化都要列在一起了。我個人覺得,掌握一門外語是超越民族、文化、國家框框的捷徑。對日本人來說,漢語很突出的魅力是:它是一個多民族文明圈的共同語言,是通用范圍特廣的一種語言,有點像世界語。
      晨報:假如讓你定居在中國大陸,你選擇哪座城市?為什么?
      新井:北京。大概因為我在北京呆的時間最長,感情最深。
      晨報:你在書中說“東京是很難看的現(xiàn)代城市”,可是你的很多書都是以“東京”為主題的。在中國也有很多以“老北京”為寫作對象的作家。您如何看待這種相似的寫作心態(tài)?
      新井:是愛呀!
      晨報:無論是在中國還是西方,一般人對日本女性的認(rèn)知都停留在“順從、柔弱、賢惠”的傳統(tǒng)形象上。你覺得現(xiàn)在的日本女性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你如何看待這些變化?
      新井:日本女性在家庭里的地位是向來不低的,比方說,日本家庭主婦一直掌握著財政權(quán)。這些年來,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也逐漸提高。所以,現(xiàn)在日本男性感到的壓力相當(dāng)大了;他們有靠邊站的感覺。不過,女性得做的工作現(xiàn)在比過去多得多了,在家內(nèi)外,她們都有了責(zé)任了嘛。日本女性的傳統(tǒng)形象,一個是她們很會做作的緣故,也就是說喜歡裝可愛。日本文化尊重可愛的東西,反而對了不起的東西似乎不大有興趣。
      晨報:你覺得是“做日本女人難”,還是“做中國女人難”?
      新井:這個問題嘛,我最近覺得主要是“做人難”,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刹皇菃??人間沒有天堂,西方凈土也瞑目以后才能抵達;這是我周游神州大陸以及全世界后得出的結(jié)論。
      晨報:你最喜歡的中國作家是誰?最喜歡的日本作家是誰?最喜歡的西方作家又是誰?為什么?
      新井:正如我一本書的標(biāo)題“我和閱讀談戀愛”,我跟書本、作家的關(guān)系是很私人的。目前跟哪位作家最親密,我不好意思開口說,因為說不定五分鐘以后會遇到新的熱愛對象。
      晨報:現(xiàn)代年輕人的性觀念越來越開放,“性解放”似乎已是大勢所趨。但是你在書中說,日本已經(jīng)進入“無性愛時代”?為什么日本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這是日本社會特有的社會問題,還是大多數(shù)國家在現(xiàn)代化過程中都可能要經(jīng)歷的?
      新井:性愛這件事,剛開放的時候大家都覺得很新鮮,自然容易興奮起來。但是,時間久了似乎會厭倦。尤其是日本人,傳統(tǒng)上對“被隱瞞的東西”有強烈的興趣;對擺在眼前的東西,反而不大被吸引。所以呢,已經(jīng)很多年,日本人的性愛頻度是全世界最低的,至少一半的夫妻過著無性愛(一個月都沒有一次性接觸)生活。這還有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在日本,婚姻的本質(zhì)是經(jīng)營家庭,而不是男女浪漫相結(jié)合。所以,即使在夫妻之間沒有了浪漫的性愛關(guān)系,大家對孩子的爸(或孩子的媽)是蠻尊重的,不像北美人那樣沒有性生活就馬上考慮離婚。同時,那些過著無性愛生活的人,為了保持心里平衡,很有可能到外邊尋求很極端的刺激。所以,整個社會相當(dāng)變態(tài)。
      晨報:你在書中經(jīng)常提到“80年代”這個詞,在中國,“80年代”話題也成為了文化關(guān)鍵詞,你如何看待兩國這種相似的文化現(xiàn)象?
      新井:我在1980年代的中國過了青春期,是那時候所說的“80年代現(xiàn)代派”。而日本的1980年代則是泡沫經(jīng)濟時期,文化爛熟的年代,跟中國當(dāng)時清新淳樸的社會風(fēng)氣完全不一樣。
      晨報:現(xiàn)在亞洲普遍流行“Young文化”,所謂“青春文學(xué)”大行其道。請問,日本有很受歡迎的“80后”作家么?你對中國的八零后作家及其作品怎么評價?
      新井:日本young文化大行其道是1970年代,村上龍、村上春樹就是那年代出來的人。80后作家日本也有,如綿矢莉莎、金原睛兩位芥川獎得主,但是她們的書迷主要是同代人。由年紀(jì)更大的讀者看來,80后作家的作品吸引力不大,總覺得她們關(guān)心的范圍太狹窄,世代性格太內(nèi)向。目前在日本文壇上有影響力的,主要還是1940年代到1960年代出生的人。
      晨報:你最近的寫作計劃是什么?
      新井:村上春樹文學(xué)散步系列。最近我騎自行車去買肉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路邊有他在一篇短文里描寫過的三角形房子,是在《百分之百的女孩》里“呈著奶酪蛋糕形狀”的那個。剛結(jié)婚開爵士樂酒吧的時候,他和新婚妻子搬過來住的。我要寫一篇關(guān)于那三角形房子的文章。
      晨報:近期是否打算再來中國?
      新井:你們什么時候請我去呢?我和孩子們都非常想再吃北京那家穆斯林餐廳的烤羊肉串、手抓飯和酸奶!
  •   謝謝 任知補貼.
  •   我在寫篇評價新井一二三的文章,希望更完備些
  •   哦 我也喜歡 新井一二三 這個作家;她的履歷也很有意思..給你加油.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